第一篇:地质学总结
1.火山:较粗的物体喷发物及熔岩一般就地停积,在地面构筑起一定规模的山体。
2.沉积岩:有沉积物固结而变硬的岩石。
3.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为化石。
4.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它是由同一连贯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地质地体,相邻地物在成因上与演化上均无内在联系并恒以断层为界。
5.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它是岩石受到温度和静压力的联合作用而形成。
6.结晶作用:指物体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较变为结晶物质的作用。
7.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而未达地表。
8.酸性岩浆:又称花岗岩将,其二氧化硅含量大于百分之六十五,铁镁氧化物含量更低,岩浆温度大约为65℃-85℃。
9.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km深度。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其速度由平均6-7km/s突然升到8-10km/s。
10.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表中的平均百分比。
11.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积聚而成的团块。
12.泥裂:是指泥质沉积物和灰质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缝的现象。
13.擦痕与镜面: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
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
14.流纹构造:指因熔岩流动由于不同颜色条纹和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
简答:
1.地层的接触关系、简要分析各自的地质沉积环境的稳定性:
一、整合接触:相邻地层产状、岩性、生物演化等基本接近而连续-连续稳定
沉积环境。
二、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分界面有剥蚀或缺失
现象-地壳有垂向运动,沉积环境不稳定。
三、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不一致,界面有剥蚀或缺失现
象-沉积环境很不稳定,构造活动繁多。
四、侵入接触:岩体侵入围岩,接触带上有接触交代变质现象。
五、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侵入体上有沉积物-地壳上升后下降。
3.全球板块划分为那些?划分板块依据是什么?
1、南北美洲板块。
2、太平洋板块。
3、欧亚板块。
4、非洲板块。
5、澳大利亚-印度板块。
6、南极板块。
依据: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
4.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速度的因素
一、气候:气温、降雨量、生物繁殖与纬度有关。极地以物理风化为主,赤道以
化学、生物风化为主。
二、地形条件:主要为
地势高度→气候有关。
起伏程度→风化产物搬运、风速快慢。
山坡朝向→向阳-温差大-降水多-风化快而强烈-多悬崖峭壁。
三、岩石的特征:
1、岩石成分
2、岩石的结构构造
3、节理发育状况
5.简述河流沉积物的特征:冲积物的特征:与洪积物比较
1、分选性较好。
2、磨圆度较好。
3、成层性较好。
4、具韵律性、旋回性。
5、具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波痕、沙丘、交错层理。
6.简要说明构造运动的旋回性: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地质历史中是周期出现的,因而构造运动都有旋回性,即构造运动与缓和时期是交替的出现的,大致分为:太古代旋回,元古代旋回,震旦-加里东旋回,海西(华力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
7.简要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内外地核的界面。
8.简要说明物理风化的作用和方式: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其化学、矿物成分不变。
主要方式:
1、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需强烈的温差。
2、冰劈作用:水份充足,温度在冰点波动。
3、层裂作用:上覆压力解除岩层膨胀。
4、盐分结晶:盐溶液结晶产生压力。
9.简要说明风积物的特点:、碎屑性。砂、细砂、粉砂、粘土Φ<2mm2、良好的分选性。
3、较高的磨圆度。
4、具有大规模的交错层理。
5、颜色多样,但以红色调为主。
6、碎屑中存在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物,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等。
10.简要说明冰积物的特点:
1、皆有碎屑组成。
2、无分选和磨圆,大小混杂,岩石和泥沙混合。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条状岩石可成直立状态。
4、无层理现象。
5、有的角砾表面具磨光面或冰擦痕。
6、电镜观察:石英砂形态不规则,棱角分明、尖锐,表面具碟型凹坑,内有
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次。
7、含有寒冷地区生物化石、植物孢子等。
11.简要说明沙丘类积和成因:a.新月形沙丘:它顺着盛行风向发展,形成时风向基本固定,风速中等,在沙粒供应有限的条件下,新月形沙丘常分散而孤立,在沙粒供应较丰富的情况下,它可以成群出现;b.横向沙丘:沙丘总的延长方向与盛行方向垂直,它形成于沙粒供应丰富且风向基本固定的地区,其邻近地区常有沙粒暴露,可以提供充足的沙源,它还可以在海滩形成,只是由于强大的向岸风将海砂向陆地搬运;c.纵向沙丘:又称赛夫沙丘,是相互平行的长条形砂岩,其长轴平行于盛行风向,或两股风的合成矢量方向。d.星状沙丘:是由风力相差不大的几个方向气流造成的。
12.简要说明心滩到江心洲沉积发展过程: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流入,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少,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很不稳定,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由于雏形心滩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是冲刷后退,产生环流,这是表层水流由中间向两岸流动,地层水流向两侧向中间流动,形成两股环流,促进河床
中部沉积的发生,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矿大和淤高,转变成心滩,心滩在洪水期被淹没,在枯水期露出,如心滩因大量沉积物堆积而高出水面,则转变成心洲。
13.简要说明冰川的形成过程:a.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不断积雪能形成冰川。b.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比高度随着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而降低。c.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正比,对于冰川的形成,丰富的降雪量比严寒的气候更为重要,古冰川即为发育。d.地形,雪在坡度上较之缓坡与平坦地带更难积累和保存,故雪线位置是陡坡处高缓坡与平坦处低
14.野外断层观测或识别的要点:1.地貌的标志:①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②断层湖,断层泉;③错断的山脊,急转的河流。2.构造上的标志:①断层破碎带与构造岩;②伴生节理;③牵引褶皱;④擦痕与阶步。3.地层上的标志:①岩层中断及褶皱核部宽窄变化;②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15.湖泊的成因类型:1.构造湖:湖盆构造运动引起的;2.火山口湖:湖盆为火山口;3.河成湖:湖盆有河流的侵蚀与沉积形成;4.冰川湖:湖盆由冰川刨蚀作用而成;5.海成湖:湖盆由海水的侵蚀与沉积而形成;6.溶蚀湖与陷落湖:湖盆经溶蚀而成者称为溶蚀湖,湖盆由地面塌陷面成者称为陷落湖。7.风蚀湖:湖盆阴风蚀而成,常见于干燥地区。8.堰塞湖: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被冰川终积堵塞;9.人工湖-水库:由人工筑坝堵塞谷底而成。
16.详细论述干旱地区湖泊化学沉积的分带型和阶段性:干旱气候区湖水可得到河流或融雪水补给,很少外流,由于强烈蒸发,湖水的含盐都增大,易转变成咸水,其沉积作用可出现下列四个阶段:a.碳酸盐沉积阶段,湖水逐渐咸化过程中,溶解度最小碳酸盐首先沉积,这类湖泊称为碱湖。b.硫酸盐沉积阶段:由于湖水进一步碱化,溶解度较高的硫酸盐也相继沉积,生成石膏,芒硝,硫酸镁石和无水芒硝等,这类湖泊称为苦湖;c.氯化物沉积阶段:湖水在含盐度超过24‰-25‰时,就转变为天然盐水-卤水,并析出溶解度最大的氯化物,如岩盐,光卤石等,这种湖泊称为盐湖。上述盐类沉积顺序不仅表现在垂直刨面上,也常反映在平面分布上,因为在盐类沉积过程中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因而盐类矿物随其溶解度由小到大而从湖盆边缘到中心成同心圆状分布。d.盐湖干涸与盐层埋藏阶段:经上述三个阶段沉积后,盐类矿物基本已全部沉淀出来,盐湖的生命就此结束。
17.不同地质作用沉积物有不同特点,分析比较风积物和冰积物的特点:风积物的特点:a.碎屑性;b.良好的分选性;c.碎屑颗粒即使是很细的粉粒,也具有较高的圆度;d.碎屑中可以存在较多的铁镁质以及其他化学成分性质不稳定的矿物;e.具有规模极大地交错层理;f.颜色多样。冰积物的特点:a.皆有碎屑物组成;b.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c.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块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d.无成层现象;e.绝大部分棱角分明;f.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g.冰积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分明,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块状口及平行阶坎;h.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
18.河流的沉积类型有哪些:a.心滩: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流入,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少,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很不稳定,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由于雏形心滩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是冲刷后退,产生环流,这是表层水流由
中间向两岸流动,地层水流向两侧向中间流动,形成两股环流,促进河床中部沉积的发生,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矿大和淤高,转变成心滩;b.边滩与河流滩:边滩,即点沙坝,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大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增大的产物;c.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因外形类似希腊字母“△”而得名。
19.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结构和构造有什么异同?
喷出岩与侵入岩同属岩浆岩。均由岩浆冷却而成。
他们的区别在于:1侵入岩由于温度冷却较慢,岩浆有较充分的条件结晶,因而形成晶体较大的矿物颗粒,呈现洁净结构。2.喷出岩由于岩浆冷凝速度较快,矿物结晶的颗粒不明显,常成比较细密的隐晶质岩石,加之冷却时气体大量逸散常呈气孔状构造。有的具有流纹构造造成层状结构。
20.人为地质作用恶化环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地面沉降,造成城市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等破坏性后果;2.咸水入侵,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影响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3.地下水污染,主要由工业和生活源直接入渗,大多数城市的供水源是地下水;4.海平面上升,由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川消融等;5.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环境,极易导致土地沙漠化;6.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肥力衰退,甚至丧失生产力;7.水土流失,过度开采,毁林毁草等造成;8.诱发地震,采矿,核爆炸都能引起地震;9.矿产资源枯竭,人口速度增长,矿产资源消耗急剧。21内外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地震及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太阳能、日月引力能、水圈和大气圈能作用。
第二篇:普通地质学总结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改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层圈相互作用
外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业、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用质量分数表示,地壳中: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共98.03% 解理:晶体抽到外力打击时能哦股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 端口: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结晶方向的破裂面,总是不平坦的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大于65% 中心式喷发:喷发沿地壳中的管状通道发生,常形成火山锥者
裂隙式喷发:岩浆喷发沿地壳中的巨大断裂发生,不形成明显的火山锥者
泛流是指平铺式的流动铺开,泛流玄武岩就是泛流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一般就是形成平平的玄武岩层。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侵入作用:深层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侵入岩:侵入作用形成的,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岩浆结晶的冷凝速度、温度、深度
火成岩的构造: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关关系。形成条件和环境的反映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是大气(大气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益发生的物质因素;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由于大气圈的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风的作用)、水(水圈中各部分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水是重要的外动力因素;水是构成生命的物质)、生物(生物是形成煤、石油、天然气及石灰岩、硅质岩、磷块岩等矿产和岩石的物质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岩石起着破坏作用)
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作用、生物物质、宇宙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层理(成岩性),波痕(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泥裂(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缝合线(判断层面),结核,印模和重荷模(沉积变形构造,只见于碎屑岩层)
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硅质岩;铁、锰、铝、磷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和/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因素:温度(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压力(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化学活动性流动 角岩、斑点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
基体:混合岩中的变质岩,一般是变质程度较高的各种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石,颜色较深
脉体:变质岩中由外来的或内生的熔体和热液注入、交代而新形成的长英质(石英、长石)岩石,颜色较浅。(长英含量极高时,形成混合花岗岩)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演化P68 相对地质年代:地址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时间
标准化石:具有演化快速、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的化石。(鉴定地层的年代)
切割律:对相互交切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而言,被切割者老于切割者;对具有包裹关系的两地质体而言,被包裹者老于包裹者 国际地质年代表P74 生物大爆发:寒武纪初期,此时间段之前,主要生命形式是较低等动物,此时间段大量海洋无脊椎动物突然涌现,小壳动物群繁盛,紧随之后的是澄江动物群生物大灭绝:奥陶纪末期,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
正是生物大爆发和生物灭绝时间的出现,使显生宙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生命繁衍和生物地质作用成为可能,使标准化石与标准化石带种类繁多且全球广泛发育,使人类的诞生和显生宙地质演化史的标准编年成为现实。
构造地震,断裂地震,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火山地震,火山爆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地表发生塌陷引起的地震。
纵波,推进波,P波,质点做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交替,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破坏性较弱。横波,剪切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破坏性较强。面波,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沿面传播,波长大,振幅大,波速比横波小,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脊地震带,陆内变形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等震线: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连线。地震序列: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或同一震源体内,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12级。地震震级:衡量地震大小的一个量,地震的基本参数,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振相的振幅来获取。地震图: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振动曲线构成的图件。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能够指示地震发生的时间、不同性质地震波所达到的时间和振动强度等一系列信息)。
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褶皱: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背斜;向斜。褶皱识别P106 根据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横剖面:扇形;箱形;单斜。枢纽产状:水平;倾伏。长宽比率:线状;短轴;弯与盆。组合方式: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档式与隔槽式。根据相对滑动方向: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断层走向与被断层走向: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组合形式:地垒、低堑。特殊类型:低角度正断层。断层识别P110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假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层(剥蚀面)。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想分隔。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P120第10题
大陆漂移说:距今3.6~2.5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地球表面有个统一大陆,称为联合大陆,从2亿年前的侏罗纪开始,联合大陆被分裂成若干块体,并各自漂移,最终变成现今的洋陆布局。(主导思想正确,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大陆漂移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海底扩张说:①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同时,老的洋底随对流圈在海沟处潜没消减。这种过程持续不断,因而洋底不断更新。②洋底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亿~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③洋底扩张表现为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起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开启。
深海钻探,海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且从洋脊轴部向两侧,岩石年龄一次对称逐渐变老。此结果和根据海底地磁条带建立的海底磁性地层年龄非常一致。
板块构造含义: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板块,他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俯冲;碰撞),剪切型边界
物理风化(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
三类风化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物理风化能扩大岩石的空隙,使岩石碎裂,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水、大气以及生物的活动,促进岩石的化学风化;而化学风化则改变了矿物和岩石的性质,进一步破坏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生物风化与物理及化学相伴相随。P156第2题
下蚀,底蚀,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侵蚀基准面)
旁蚀,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道发展,河谷变宽,横剖面由V变U直至碟形)
溯源侵蚀,河流向其源头方向侵蚀而加长的作用。(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由单一的河流连结而成同一的水系)河流侵蚀作用:河流侵蚀其流经的岩石与沉积物的过程。
河流沉积作用:河流的溶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往往要待搬运入湖、海以后,通过湖、海水的作用才会发生沉淀。河流底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可通过侵蚀、沉积的反复过程不断想河口方向移动,并在河谷的适当部位最终沉积下来。
大陆冰川:面状展布,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的山谷之中(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剥蚀作用/刨蚀作用(挖掘作用;磨蚀作用);搬运作用: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岩块一并冻结在冰体中向前搬运;沉积作用(原因:冰川消退、融化,搬运物数量增加,塑性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透水层:空隙大,水能自由透过的岩石层。隔水层:空隙细微,含水,但难于透过水的岩层。含水层:饱含地下水的透水层。
地下水面或潜水面是饱水带的顶面。此面以上为包气带。包气带中充填有空气,液态水不饱和,不能自由流动。此面以下为含水层。P192图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口。水流具有向上运动能力者为上升泉。水流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为下降泉。包气带中如有局部性隔水层存在,其上覆透水层中可以蓄有局部性饱和水,这种水称为上层滞水,是局部性水源。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潜水。
位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有向上运动的能力。孔隙水,裂隙水……
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海一侧迁移。
构造湖、火山口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陷落湖、风蚀湖、堰塞湖、人工湖、冰盖湖 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繁殖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河流泛滥地沼泽化)
泥炭:沼泽中典型沉积物。温度与压力不断增加条件下,可转变为褐煤、烟煤直至无烟煤。我国主要成煤期: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新生代。
荒漠:年降雨下雨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气候干燥)。沙丘:横向沙丘、纵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星状沙丘 黄土:粉砂为主的第四纪沉积物(典型黄土是风成的)板块运动:崩塌、滑坡、泥石流 防治措施:预防、预警、治理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通过对月震震波的研究发现月球具有层圈构造。月壳、月慢、内核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岩石、矿产、森林、山脉、动物和植物等的总称。地质环境: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之总称。
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废物处理地质学;医学地质学;旅游地质学;军事地质学;环境法规 人为地质作用: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第三篇:构造地质学总结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一水平面的交线成为走向线,走想想所指的地理方位角,成为走向。
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想想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成为倾向。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或真倾角。
水平岩层的特征
1、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
2、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3、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地面的标高差。
4、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
度的影响。
倾斜岩层的特征:
1、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
2、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
3、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
曲。
简述V字形法则:
岩层的露头界线是指岩层露头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岩层的露头分布形态受岩层的产状和地形两者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倾斜岩层地址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处展现V字形,故又称V字形法则。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岩层倾角大于地面的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即“同大相反”,二是当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同小相同”。
角度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解除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解除关系称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华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第四篇: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②开放性 ③层次性 ④演化特性 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3)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突发的,渐进发生的。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分类方案:(简答)P39图,大体划分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 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和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 第二层级 一般性和专属性地质灾害;
第三层级 适当注意到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地域类别; 第四层级 各种具体问题的形象表述。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3)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1)对地质环境系统的外部输入加以控制;(2)人为改造地质环境系统的局部结构。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
① 构造运动活跃 ②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③特殊的气候条件 ④人口过多、资源不足
分论——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
1.地震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1)板块边缘地震带:台湾地震带,西藏-滇西地震带;
(2)板块内部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1)发生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惨重(2)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3)灾害损失表现为东重西轻(4)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地震的活动特点
①重复性 ②迁移性和填空性 ③累进突发性
2.崩塌
崩塌的形成条件
(1)斜坡体系统结构:坡形,岩性,分离面及其组合特征;(2)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地震,降水,风力、水力、冻融作用,植物的根劈作用,人为活动。
3.滑坡
滑坡的形态因素
①滑坡体 ②滑坡床 ③滑动面 ④滑坡周界 ⑤滑坡后壁 ⑥滑坡侧壁 ⑦滑
11滑坡裂缝。坡台阶 ⑧滑坡舌 ⑨滑坡洼地和滑坡湖 ⑩鼓丘和土垄○ 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
(1)产生滑坡的内在因素: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坡形;
(2)激发斜坡失稳的外部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地震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
4.泥石流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
分布:我国泥石流的发育地区大致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一线,即地势的第三级台阶边缘为界,以西的广大地区为高发区。
危害:(1)泥石流造成的直接危害:①房屋损毁,人员伤亡 ②威胁铁路、公路行车安全 ③破坏农田、水利设施;(2)泥石流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内部条件包括特殊的地形和松散岩土物质积存状况,外部条件主要是能够激发堆积物运动的水动力条件。至于人为活动诱发的泥石流,是人为某些活动恰好在无意间孕育了泥石流暴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而已。
(1)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地形,松散岩土物质的积累状况,泥石流沟谷演化对泥石流时空发育特征的影响;
(2)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人为活动。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培育植被,适当设置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和截留防冲工程;
(2)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治水,治泥,水土隔离,拦挡坝,停淤场,排导工程,穿越工程,防护工程。
5.地面塌陷
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1)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南方岩溶塌陷区;(2)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现状:
6.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
(1)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地面沉降(2)华北平原区的地面沉降(3)汾渭地堑盆地的地面沉降
7.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1)存在海水与陆地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通道;(2)海水压力大于陆地含水层的水头压力。 海水入侵的原因
(1)海平面上升:海水量增大,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滨海地区地面沉降;(2)陆地地下水水头下降;(3)其他:提引海水进入陆地冲洗污染物,进行陆地海水养殖,修建盐田等。
8.地下水污染
正确地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1)污染现象普遍(2)污染程度发展快:表现为污染源由少变多,污染区不断扩大,速度快,污染程度不断加剧;(3)污染组分复杂;(4)污染原因多种;(5)污染造成的危害巨大: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影响人体健康、产品质量下降(工、农、牧)、损害设备、增加处理费用、破坏生态平衡、水资源减少。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污染后可能物理性质变化不大,无色无味,肉眼难以观察到(不像地表水可根据生物死亡、畸形变异,作为指标);
(2)污染过程缓慢:污染是个长期积累过程(滞后、延迟现象突出),流速小、水交替过程缓慢;
(3)难以治理:因流速慢,更新交替周期长(地表水半个月,地下水1400年);涉及范围广,治理工作不能立即见效;难以发现,一旦发现,要靠其自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
9.水土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1)分布广泛: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一线以东的季风区。极强和剧烈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花岗岩丘陵及砂页岩丘陵区。我国水土流失区大致分为西北黄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大区域。
(2)危害严重:在水土流失的侵蚀区,由于水土物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层变薄和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耕地减少。在堆积区,泥沙物质的沉积,易导致河道、水库、湖泊产生泥沙淤积。在径流区和堆积区,由于养分的输入,易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下降。产生的直接危害有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石漠化,间接危害有水体泥沙淤积和水体水质下降。 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
(1)外界作用:降雨,人类活动;
(2)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被覆盖。
10.土壤盐渍化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发展最快是山东省、其次黑龙江;(2)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一线以北,即北纬33°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内蒙古,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北;(3)危害严重:危害农业和畜牧业,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1)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径流,土壤冻融,人为活动;
(2)内部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性。
第五篇:地质学基础重点总结
绪论-1 名词解释 地质学
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地貌学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将今论古
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如火山、地震、海陆变迁等。地质营力
引起变化的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选择填空
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岩石圈板块运动 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
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地质作用不尽相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地区具有差异性。时间长久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时间长,一般以百万年(Ma)为单位。现象复杂性:规模范围宽,作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等等。绪论-2 名词解释 大地水准面
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重力异常
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的差异。软流圈
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磁偏角
磁北线与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选择填空
地磁三要素包括:磁偏角、磁倾角及磁场强度 大气圈层结构
散逸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地震波类型
横波(S)和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速率变化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壳分层 地表到莫霍面
分布不均匀,大陆地区厚,大洋地区薄
上层硅铝层(花岗岩层):主要成分硅(73%)、铝(13%),密度轻(2.7 g/cm3)。分布不均匀,大洋处缺失。
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层):主要成分硅(49%),铁镁(18%),铝(16%),密度重(2.9 g/cm3)。分布均匀。
第一章:矿物
名词解释 矿物
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结晶质矿物
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晶体的这种构造叫晶格。隐晶质矿物
岩石中矿物晶粒极为细小,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甚至在偏光显微镜下也不能分辨,但有光性反应,据此可与玻璃质相区别。一般火山岩常具有隐晶质。
火成岩结构的一种.在这种结构中矿物晶体颗粒细小,肉眼无法分辨,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出,最细的颗粒连显微镜也不能分辨,而只有光性反应,具有隐晶结构的岩石称“隐晶岩”。
矿物学上,凡矿物结晶颗粒能用一般放大镜分清者,称为显晶质;无法分辨者,称为隐晶质 同质多象
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类质同象
晶体矿物晶体质点被类似其它质点(半径和电价接近)代替而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只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如,Mg2+Si4+;过渡区金属互换。广泛存在,肉眼难以鉴别。书写方式:[Zn,Fe,Cd]S 具有Fe、Cd类质同象的闪锌矿。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面的性质。垂直于化学键的平面,最为脆弱。固有性、连续性,主要鉴定特征。
选择填空
矿物的肉眼鉴定特性包括(选择)
矿物的形态;矿物的颜色(自色、他色(不具鉴定意义)、假色);透明度和光泽;硬度;解理
石英的鉴定特征
纯净者无色,有时因包裹体或微量杂质呈乳白、紫、黑、玫瑰色等。石英晶面为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7。常发育成单晶或晶簇,或致密块状,纯洁无色透明者称水晶(crystal),含Fe3+者为紫水晶,含Mn者为蔷薇石英(芙蓉石),还有烟水晶、墨晶。
矿物单晶形态(填空)
一向延长型:晶体沿着一方方向延伸呈柱状、针状。如角闪石、电器石、石英、等。二向延长型:晶体沿着两个方向延伸呈片状、板状。如云母、板状石膏等。
三向延长型:晶体在三个方向发育均等。如橄榄石、石榴子石、黄铁矿、闪锌矿、等。硅酸盐矿物的结构类型(选择)岛状构造硅酸盐骨架:橄榄石; 环状构造硅酸盐骨架:绿柱石; 链状构造硅酸盐骨架:辉石、角闪石; 层状构造硅酸盐骨架:滑石、云母。
架状构造硅酸盐骨架:长石 矿物的光泽分为
矿物表面反射光的强弱,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
简答
简述你对地质学中矿物的理解
简述矿物的基本类型与共性差异
第二章:岩石
名词解释 岩石
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岩浆岩
岩浆岩是通过岩浆作用形成的,可以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原有岩石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生物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些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
岩浆岩(正变质岩)、沉积岩(副变质岩)和变质岩(复变质岩)等原岩基础上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同化-侵染作用 岩浆与围岩的作用
同化作用: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混然作用(浸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组成。捕虏体:围岩碎块混入岩浆而未被完全熔化所形成的残骸。结晶分异作用
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照矿物熔点的高低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岩石。胶结作用
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细小物质(溶解或悬浮)将原来松散的沉积物碎屑粘结在一起的过程。胶结物包括:硅质、铁质、钙质、泥质(粘土),等等。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沉积物同多种方式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称为固结成岩作用。作用方式包括: 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力使下层沉积物的含水量降低、体积变小并变得致密的过程。胶结作用: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细小物质(溶解或悬浮)将原来松散的沉积物碎屑粘结在一起的过程。胶结物包括:硅质、铁质、钙质、泥质(粘土),等等。
重结晶作用:矿物成分通过全部溶解、局部溶解和固体扩散作用使质点点发生重新排列(结晶)的过程。
新矿物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通过溶解或化学变化形成新矿物并逐渐长大的过程。层理构造
层理是沉积岩的成层性,它是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和结构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的沉积岩最具特征、最基本的构造。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分选性
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分选性好,说明沉积速率慢,水流稳定,反之亦然。磨圆度
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磨圆度高说明搬运距离长,反之亦然。变质作用
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变晶和变形作用。总体上,变质作用发生的条件介于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片理构造
在变质岩区,由强烈变形和变质作用,使片状或板状矿物成定向排列而形成的一种面状构造。是变质岩中特有的构造 混合岩化
是一种介于变质作用和典型的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有不同性质流体参加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引的总称
选择填空
岩浆按SiO2分类(填空)
酸性(>65%);中性(52-65%);基性(45-52%);超基性(<45%)岩浆按产状分类(填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作用包括(填空)
喷出作用、侵入作用、同化侵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岩石的常见结构、构造(选择)岩浆岩结构 矿物结晶程度:
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矿物晶粒大小:
显晶质结构:伟晶、粗粒、中粒和细粒结构
隐晶质结构::晶粒细小肉眼难以辨别,但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矿物颗粒相对大小: 等粒、不等粒
斑(似)状结构:斑晶和基质
差别在于基质是否为隐晶质。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岩浆构造 块状构造 流纹构造 气孔、杏仁构造 枕状构造
常见岩浆岩类型(选择)
根据成分: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酸性岩。每一类中按照产状又可以分成: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构造。固结成岩作用的基本方式 新矿物生长 胶结作用 重结晶作用 压固作用
沉积岩的基本结构类型
碎屑结构:是由碎屑经胶结作用形成的结构。由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组成。
泥质结构:由颗粒粒径<0.005mm的细小粉土质点组成,外观是一种致密、均匀的泥质状态,是黏土岩所具有的结构。
化学结构:由纯化学成因形成的结构,其中有结晶粒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等,如结晶石灰岩、白云岩。
生物骨架结构:全部或大部分有生物一体或其碎片组成的结构。碎屑构造的基本类型
按碎屑物颗粒的大小还可以分为:(1)砾状结构:粒径大于2mm。(2)砂状结构:颗粒直径2-0.05 mm。(3)粉砂结构:颗粒直径0.05-0.005 mm。按碎屑物的形状不同可以分为:(1)棱角状(角砾状)结构(2)次棱角状结构:(3)次圆状结构:(4)滚圆状结构: 常见沉积岩的类型
砂岩分类
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 变质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时间 常见区域变质岩 板岩: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变粒岩: 接触变质作用的类型
热接触变质作用,又称热力接触变质作用或简称接触变质作用。指主要由于侵入体放出的热能 使围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又简称接触交代作用,指岩浆结晶晚期析出大量挥发成分和热液,通过交代 作用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体和围岩的岩性和化学成分均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简答题
鲍文反应序列的基本原理
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简述陆源碎屑岩磨圆度、分选性与形成过程的关系
比较三大岩类在形成过程、矿物组成、结构构造方面的特征
第三章:地质年代
名词解释 地质年代
(地球发展过程中)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绝对年代
(某一)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百万年Ma)。相对年代
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化石与标准化石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标准化石:生存延续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的化石种类 地层
某一特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或岩层组合的总称。地层层序律
在地层次序未被逆转的情下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可以根据一些岩层的顶面特征来判断:波痕、雨痕、泥裂等 生物层序律
某一古生物物种只能出现在某一段地层
地层所含生物化石越原始、越简单,地层越古老 相同时期相同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具有相同化石(组合)地层切割律
当岩浆进入围岩时,围岩先于岩浆侵入体形成,包裹体先于侵入体形成 有断层切割地层时,断层形成晚于被切割地层
选择填空
国际性年代地层单位包括 宇、界、系、统
国际性地质年代单位包括 宙、代、纪、世 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 简答题
简述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条件
简述底层接触关系的基本类型与形成过程
第四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名词解释 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力引起的使岩石圈内岩体发生位移形变的作用 地质构造
岩石/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形迹 新构造运动
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后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褶皱构造
成层岩石呈一系列波状弯曲但未失去其连续性的构造,是受水平力挤压的结果。断层构造
岩石受力变形后,其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所形成的构造。断层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向斜
成层岩石呈一系列波状弯曲但未失去其连续性的构造,是受水平力挤压的结果。褶曲:被挤压成的一个弯曲 向斜:两层老,中间新 背斜
背斜:两侧新,中间老 球形风化
由于节理相交位置岩石风化速率快于其它位置,使岩石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圆形的现象,成为球形风化。地槽
地槽是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地台
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活动性较弱,平面上等轴不规则。具有双层结构:下层为基底,是褶皱带残留的部分;上层为盖层,由稳定的碳酸盐岩、砂页岩组成。两层之间呈显著角度不整合接触。大地构造
大范围以至全球范围内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及其导致的地壳构造或形态。板块
刚性的岩石圈分裂形成许多巨大块体
选择填空 岩层产状三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节理的成因分类
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原生节理 断层构造的识别标志 擦痕和镜面
断层角砾岩与糜棱岩 断层泥 拖曳褶曲
其它地貌标志:地质体错开,密集节理,泉水带状分布,土壤和植被标志 常见构造地貌(选择)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平顶方山地貌、桌状台地地貌 倾斜岩层构造地貌: 褶曲构造地貌:背斜山和向斜谷,背斜谷和向斜山,穹窿构造地貌 断层构造地貌: 常见断层地貌(选择)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山 断层谷 断陷盆地 断块山地
倾斜岩层地貌类型 单面山、猪背岭
简答题
简述节理的力学成因分类及各自特点
断层构造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判别标志
地槽和地台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简述板块构造说发展历程与基本理论框架
第五章:风化作用
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温度的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物理风化
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亦不形成新矿物的风化作用,又称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形成新矿物。差异风化
如果抵抗风化能力不一致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的现象。残积层
疏松易碎,除石英外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基本无腐殖质。风化壳
风化产物形成的覆盖在基岩上的不连续薄壳。土壤
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风化壳的表层部分。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及生物组成。是岩石风化产物在气候、地形、时间及生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选择填空
物理风化作用的常见类型 差异性胀缩 冰劈作用
盐分结晶撑裂作用 层裂或卸荷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的常见类型
水的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 碳酸化作用:二氧化碳的作用 氧化作用:氧的作用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选择)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
岩性特征:岩石矿物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岩石节理发育程度 差异分化? 风化壳的分层
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基岩层 土壤的风化
成土过程:风化产物表层在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基础上发生物质移动和能量转移,最终形成土壤的过程。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矿物的破坏与形成、元素的迁移转化等等。土壤剖面:
风化产物的类型
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主要为物理风化的产物。
溶解物质:是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产物:(1)K、Na、Ca、Mg等元素的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以及少量Mn、P氧化物以真溶液形式被带走,是化学沉积物的主要来源;(2)容易淋失的SiO2以胶体溶液形式随水搬运.难溶物质:相对不活泼的Fe、Al、Si等元素残留在原地,形成褐铁矿、铝土矿、粘土矿物等。
简答题
简述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与作用机理
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影响条件(可能与上题合并)
简述风化作用的基本阶段与对应的风化壳类型
第六章:倾斜重力地貌
名词解释 重力地质作用
斜坡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岩体、土体在重力/水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移动的过程。崩塌
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以急剧骤发方式脱离基岩向坡下垮落的过程。滑坡
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由于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可以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两种。
选择填空
斜坡地貌的基本类型 崩塌、滑坡、土壤蠕动 崩塌地貌的类型
崩塌下脱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坡脚或开阔地带,形成倒石堆,若干倒石堆相连形成倒石裙
简答题
简述崩塌作用的形成条件
简述滑坡作用的诱发因素
第七章:流水地质作用与流水地貌
名词解释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破坏地表(下垫面)并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按照作用方式分为:机械冲刷和化学溶蚀作用;按照水运动方式可分为:坡面侵蚀和沟床侵蚀 片流
大气降水或冰雪融化后在地面汇成的沿斜坡表面流动的网状细流。片流由多股细流组成,无固定流路,侵蚀范围广、侵蚀量较大,尤其是在松散碎屑物组成的斜坡。坡积物
在片流作用下被带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叫坡积物 洪流
洪流是介于片流和河流之间的流水类型。洪积物
洪流边侵蚀沟谷、沟坡边将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麓地带堆积。体积小坡度大者称为洪积锥,体积大坡度小者称为洪积扇,统称洪积物 泥石流
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在暴雨、融雪期突然爆发,速度快、时间短、具有极强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属严重地质灾害。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高度平面(下切侵蚀极限)。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是海平面,入湖河流是湖面。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地方侵蚀基准面。河床
河谷中经常性被水所淹没的部分。浅滩
河床底部不同规模的冲积物的堆集体。常见心滩和边滩,其中心滩可以发育成江心洲。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平原河流发育较普遍,山地河流发育较少。河流阶地
阶地是分布在河床两侧呈阶梯状排列的高于常年洪水位的地带,是河谷演变的产物。阶地级数由下而上依次升高,由新到老。
冲积平原
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水系
是指一条干流及所属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形式即上述组合的形式。分水岭迁移
分水岭是河流之间把相邻两个水系分割开的高地。由于河流侵蚀能力的差异,分水岭在降低过程中向侵蚀能力小的一侧移动。分水岭移动方向和速率受到地质构造和侵蚀基准面的控制。河流袭夺
由于分水岭的迁移,向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而夺取另一条位置较高河流的上游来水,增加自身流域面积,成为河流袭夺。
选择填空
沟床侵蚀的基本类型
下切侵蚀、向源侵蚀和旁向侵蚀。流水搬运作用的基本类型 推移、跃移、悬移和溶移。地表流水的基本类型 片流、洪流、河流 洪积扇的结构
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 泥石流的分类
山洪:固体物质<10-15%,容重<1.37t/m3,搬运介质是水。
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10-40%,容重>1.37t/m3,粘土和粉土较少,具有明显紊流性质。石块以滚动或跳跃形式搬运,泥沙悬浮搬运。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40%,容重>1.5-1.6t/m3,大量粘土和粉土,水、沙、石块组成一体,悬浮流动,属层流型。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突发性降水 大量碎屑物 陡峭地形 冲击物的特点 分选性好: 磨圆度高 成层性较为清楚 韵律性:交替出现平原河床的形态类型
微弯型河床:河流宽浅而稍有弯曲。
弯曲型河床:自由曲流,在冲积平原上发育。
分汊型河床:因出现心滩、沙洲导致河流分汊成多股。
游荡性河床:分散水流、洲滩遍布,极易改道。主要分布在砂和粉砂基底的平原上(容易侵蚀),含砂量大,沉积速度快,易形成地上河。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
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冲积平原的形态类型
山前平原(冲洪积平原):位于山前地带,为洪积-冲积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处,流速降低而发生沉积,形成洪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或洪积扇联结即成洪积-冲积平原。
中部平原(泛滥平原):冲积平原的主体,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夹杂湖积物。坡度平缓,河流流速低且分汊。洪水期河流泛滥,形成大面积泛滥平原。
滨海平原(三角洲平原):为冲积-海积型平原。由于周期性海潮进退,海积层和冲积层相互交错。常见泻湖、海岸沙堤等地貌。三角洲的类型
三角洲沉积物的结构
顶积层: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组成。具水平层理或交错层理。
前积层:悬浮物质被代至三角洲前坡沉积,细小含水量大,常有生物存在。具斜层理或波状层理。
底积层:粒度细,具水平层理和底栖生物,海洋沉积物。常见水系类型
树枝状水系:岩石强度均匀 角状水系:断层或节理发育区
格子状水系:向斜轴部、侧翼,垂直节理或断层区 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穹隆区或火山锥 环状水系:穹隆软岩层区 河流地貌发育的阶段
幼年期:地壳上升河流深切侵蚀、V型河谷、存在宽平的分水平面。壮年期:分水平面消失出现岭脊。继续发育谷坡浑圆、河谷开阔。老年期:河流下切停止、分水岭下降成侵蚀残丘,形成准平原。
回春期: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水流增加,河流恢复到幼年或壮年期,再次发育。
简答题
地表流水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点
简述河流弯道的机理与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和沉积物的二元结构
简述河口区的特点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第八章:地下水与岩溶地貌
名词解释 地下水
存在于地面以下沉积物孔隙或岩石裂隙、溶穴中的水。岩溶
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又称为喀斯特。孔隙与孔隙度
孔隙:沉积物或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孔隙度:单位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体积)中孔隙所占的比例。孔隙度大小主要取决于颗粒分选程度、排列情况、形态及胶结物填充等因素。主要影响地下水的运动。溶穴与岩溶率
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产生的称为溶穴。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含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之比。包气带
地下水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包气带。饱水带
地下水面以下部分为饱水带 潜水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其形状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但相对较缓。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层厚度,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层不具有上层隔板,与大气圈、地表水圈密切关联,在水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选择填空 岩石孔隙类型
包气带自下而上包括
包气带自上而下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 包气带水 潜水 承压水 包气带水包括 包气带水:以结合水、毛细水和气态水形式存在。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土壤水存在于上层土壤之中。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包气带水受气候、人为因素影响强烈。
岩溶地区地下水垂直分布
包气带、季节变动带(过渡循环带)、饱水带(水平循环带、潜水带)、滞流带(深部循环带)常见地表岩溶地貌类型(选择)溶沟与石芽
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
溶蚀洼地:由溶蚀漏斗扩大而成,常沿构造线发育。底部常有落水洞和漏斗,如底端被堵塞可形成溶湖。
落水洞和竖井:落水洞是连接地表水流和地下暗河的垂直管道,沿裂隙和节理发育。竖井是暗河顶部崩塌形成,一般较陡。
溶蚀谷地:由溶蚀洼地进一步发育而成,代表喀斯特发育的后期阶段。面积大(可达几十平方公里)、底部平坦常有河流发育、周边常有峰丛或峰林发育、延长方向与构造线一致。干谷和盲谷:干谷是喀斯特地区由于地壳上升或地下水位下降,水流得不到补给或流入地下暗河而遗留在地表的干涸河谷,转入地下的部分称为伏流。盲谷是指河流出路突然被拦截,河流被迫转移至地下的河谷。峰丛、峰林、孤峰 喀斯特丘陵 喀斯特平原
简答题
简述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简述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比较北京十渡和广西桂林岩溶地貌的发育程度
第九章:风成地貌
名词解释 风成地貌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剥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貌。雅丹地貌
雅丹为维吾尔语,意为陡壁的小丘。它是风蚀垄脊、风蚀沟槽、风蚀洼地的组合。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干涸湖底或河湖堆积阶地上,定向风沿干缩裂隙不断吹蚀,或加上暴流侵蚀,裂隙逐渐扩大,使平坦地面形成与盛行风向一致的垄脊和沟槽,相间平行排列。新月形沙丘
平面形态如新月,其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翼角,纵剖面上,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下凹而陡。常成群分布。
选择填空 风蚀作用包括 吹蚀作用
风吹过地面时产生紊流,沙粒或尘土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吹蚀作用强度与风速成正比,与颗粒粒径成反比。风中携带沙粒,由于沙粒的冲击力会加强风的吹蚀作用。吹蚀作用在沙漠、海滩等地尤为突出。磨蚀作用
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冲击、摩擦岩石表面的作用。吹蚀作用与磨蚀作用相伴生。风积物的特点(选择)
碎屑性:砂、粉沙及少量粘土级碎屑矿物,<2mm。分选度高,磨圆度高,但颗粒表面常有凹坑 存在铁镁质矿物(不稳定矿物)存在大规模交错层理 颜色多样 常见风蚀地貌 石窝(风蚀壁龛)风蚀洼地 风蚀谷
风蚀残丘、风蚀城堡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垄槽(雅丹地貌)常见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在气候干燥、沙质来源丰富的条件下由风力作用堆积而成。沙质来源于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冰积物及岩石风化产物中的沙质和粉沙、粘土物质。主要地貌形态是沙丘。
沙堆、沙丘(链)、沙地、等。
沙漠中各种风成地貌不断形成、消失和演化。沙堆:在障碍物背风面形成的堆积体。
沙波纹:沙地和沙丘表面的呈波状起伏的微地貌,其排列方向与风向垂直。
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态如新月,其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翼角,纵剖面上,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下凹而陡。常成群分布。风积作用类型
由于风力减弱或地面障碍,风沙流中的泥沙发生降落或堆积的过程称为风积作用。沉降堆积:风力减弱、沉降速度大于上举速度时泥沙发生沉降。沉降速率与泥沙粒径成正比。遇阻堆积:风沙流遇到障碍物时速度降低形成沙粒堆积。
停滞堆积:风沙流在运动过程中流速减弱或地地面结构变化导致输沙能力降低,多余沙粒停止运动。
干旱地区塑造地貌形态的主要营力是:风
简答题
雅丹地貌的影响过程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第十章:黄土地貌
名词解释 黄土
指风力搬运堆积成的,以粉砂为主,质地均一,孔隙大,透水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无层理,有钙质结核层和古土壤层的黄色土状堆积物。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缘、低阶地与冲积平原上,质地不均一,垂直节理不发育,很少夹古土壤,常具层理。潜蚀作用
地表水沿黄土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进行溶蚀和侵蚀,称为潜蚀。
选择填空
中国黄土分层由老到新依次为
早更新世(Q1)的午城黄土(古黄土):耕性不好,夹古土壤,称“红胶泥土”,多为10-20M; 中更新世(Q2)的离石黄土(老黄土):分布比古黄土广,遍及黄河中游各地,厚度大,一般为100M,构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
晚更新世(Q3)的马兰黄土(新黄土):比离石黄土分布更广,在黄土高原表面广泛分布,是高原的主要成土母质,其厚度小,为10-30M,在其上形成的土壤肥力较强,且耕性良好。全新世(Q4)的现代黄土: 常见黄土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
疏松多孔、暂时性流水形成。可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冲沟、坳沟等。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高原平缓地面被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
黄土塬:黄土堆积的高原面,范围广,地势中心部分平坦。黄土墚: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黄土谷坡地貌 泻流 崩塌 滑坡
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沿黄土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进行溶蚀和侵蚀,称为潜蚀。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井,等等
黄土桥
黄土柱
简单题
黄土在世界范围的分布特征
黄土风成因的主要依据
第十一章:冰川与冰川地貌
名词解释 冰川
又叫冰河,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雪线
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高度界限,称为雪线。冰期
气候变冷冰川发展的时期称冰期。间冰期
在两个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退的时期叫间冰期。末次冰期
13万年~ 1万年。在第四纪最大规模的一次冰期中,全球陆地的1/3被冰川覆盖,海平面下降150米,全球气温比现在低5~7℃。
选择填空 粒雪化作用包括
有冷型和暖型两种。前者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上覆雪层压力使积雪逐渐密实,冰粒间隙减小,使冰晶变大并逐渐圆化;后者由于温度较高而融化使其圆化,而且融化的水还填充了雪层孔隙或进一步向内部渗透。冰川分类
一、大陆冰川:冰川呈面状分布,不受地形约束,面积很广,厚度很大。主要分布在两极,106 km。冰川表面中心形状凸起形似盾的,叫冰盾。规模更大、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2叫冰盖。
二、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地区。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斗状洼地中的冰川,规模较小。
悬冰川:冰川从冰斗流出后悬挂(依附)在山坡上。面积小于1 km2,容易消融。雪崩发源地。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扩大后沿山谷作舌状流动,流动的冰河,具有主冰川和支冰川。经常发育有复式冰川。
三、过渡型冰川:
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在山麓地带扩展或合并成广阔的冰原,又称冰汛。是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平顶冰川:又称高原冰川或冰帽,发育在雪线以上起伏和缓的高原或高山夷平面上。由中心向四周运动扩善,是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冰川侵蚀作用包括
一、挖蚀(拔蚀)冰川自身重力和运动
压力和冻融交替使基岩破碎、冰川运动带走。冰川挖蚀能力巨大 冰川漂砾
二、磨蚀:冰川运动时冰体中的岩石对基岩的削磨和刻蚀。冰川搬运的特点 固体搬运,能力强
位置固定,磨圆很少。底部和两侧存在磨蚀和擦痕 无分选 可逆坡搬运
冰川沉积物(冰碛物)的特点 都由碎屑物组成 分选性极差 磨圆差
不分层,碎屑物无定向排列? 冰碛物或冰漂砾有磨光面或冰擦面 保存有寒冷地区植物的孢子和花粉 冰川地貌类型
一、冰蚀地貌: 冰斗、刃脊和角峰 冰川谷(U形谷)羊背石
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长轴方向与冰流方向一致, 向上游方的一坡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向下游方向,坡度陡。
二、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 侧碛堤 终碛堤
三、冰水碛地貌:
冰川和冰水共同沉积的结果,既保留冰川作用的痕迹,又具备河流堆积物的某些特征。蛇形丘 冰砾阜
冰阜阶地
锅穴
冰水沉积区内的一种圆形洼地,由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所形成。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水湖、季候纹泥 中国第四纪冰期包括 鄱阳冰期(早更新世Q1):
距今120-90万年,冰碛物发现于庐山外围的鄱阳湖附近以及九江至南昌一带的冰水砾石层。大姑冰期(中更新世Q2):
距今80-60万年,庐山鄱阳湖边大姑山一带,红赫色冰川泥砾,位于翻阳期冰积层之上。庐山冰期(晚更新世Q3):
距今37-24万年,分布在庐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冰蚀地形。大理冰期(全新世Q4):
距今12-1万年,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 上述冰期均为区域性山麓冰川
简答题
简述冰川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特征
第十二章:海岸地貌
名词解释 海岸带
现代海洋与陆地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 波浪折射
波浪进入浅水区后,如果波浪运动方向不与等深线垂直,而与海岸斜交,就会在同一波峰线的不同点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随着波浪接近海岸,整个波峰线便偏离原有的前进方向力图与海岸线平行,因而发生弯曲的现象 潮汐
海面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潮汐的涨落(垂直运动);2)水平运动。形成潮流。海蚀崖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选择填空
海岸常见的侵蚀地貌
海岬,海湾,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海蚀窗,海蚀拱桥(海蚀穹),海蚀柱,海蚀平台 海岬(Tanjing)和海湾(Bay):坚硬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抗海蚀能力强,突出海岸形成海岬,而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能力弱,凹入成海湾。
海蚀崖(Marine cliff):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洞穴(Sea cave):海蚀崖的下部在波浪的不断淘洗下形成凹槽,叫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海蚀窗(Sea window)、海蚀拱桥(Sea bridge or sea arch)、海蚀柱(Sea stack): 冲入海蚀洞的浪流将洞顶击穿,形成海蚀窗。海蚀穴进一步发展,两侧海蚀穴连通后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发展,顶部塌落,形成海蚀柱。
海蚀平台(波切台)(Wave-out platform):海蚀崖不断后退,波浪不断冲涮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海岸常见的堆积地貌
一、泥沙横向移动及形成的地貌 水下堆积阶地,水下沙坝,离岸堤,沿岸堤,潟 湖,海滩
水下堆积阶地(Constructional terrace):分布在水下岸坡的坡脚,由中立带以下向海移动的泥沙堆积成
水下沙坝(Under-water Sandbank):是一种大致与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分布在水下岸坡的上部。在浅水区波浪发生破碎,翻卷的水体淘起海底泥沙,被淘起的泥沙与向岸搬运的泥沙共同堆积在波浪破碎点,形成水下沙坝。
离岸堤(岛状坝)(Off-shore bank):离岸一定距离高出海面的沙堤。它实际上是水下沙坝。墨西哥湾的离岸堤长1800km, 宽几十~ 几百米
沿岸堤(Along-shore bank):沿岸堆积的垄状沙堤,是由波浪将外海泥沙搬运到岸边堆积而成,或由水下沙坝演化形成。高度一般几米,宽度5~7米,多条。高度代表形成时的海平面高度。
潟 湖(Logoon): 由离岸堤或沙嘴将海湾与外海隔离的水域。一般有通道与外海相连,并有内陆河流注入。
海滩(Beach):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其范围是从波浪破碎处至滨海陆地。
二、泥沙纵向移动形成的地貌有:海滩,沙嘴,拦湾坝和连岛坝 海滩(Beach):凹型海岸泥沙纵向移动也形成海滩
沙嘴(Sandspit):在凸形海岸,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伸出的泥沙堆积体。沙嘴的尾端常向岸方向弯曲。
拦湾坝:海湾外侧湾口处堆积的沙坝 连岛坝:连接岛屿与陆地的沙坝 海岸带的组成波浪的因素
动力:风,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等 湖泊的成因类型
1、构造湖
湖盆由构造运动引起,可以是向斜,或断层形成的洼地。特征: 1)断陷湖。如滇池,洱海。特征: 2)向斜拗陷湖。洞庭湖,鄱阳湖;特征;
2、火山口湖
湖盆为火山口,如长白山天池;
3、河成湖
湖盆由河流的侵蚀与沉积而成, 1)牛轭湖;2)河口湖。
4、冰川湖
湖盆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如美加交界的五大湖
5、海成湖
湖盆由海水的侵蚀和沉积而成,如泻湖;
6、溶蚀湖与陷落湖
湖盆经溶蚀而成者称为溶蚀湖。
7、风蚀湖
湖盆因风蚀而成,如甘肃敦煌的月牙湖;
8、堰塞湖
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谷被冰川终碛堵塞,如五大连池;
9、人工湖:水库,如十三陵水库、刘家峡水库。
简单题
简述波浪中水质点在深水区和浅水区的运动方式
深水波:水深> 1/2波长的海区的波浪,叫深水波。深水波的运动不受海底影响.波浪向前传播,同时也向下传递,水深呈等差级数增加,波高和水质点运动的圆周半径按等比级数减少。
浅水波:在深度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波浪.海水的波动触及海底,波浪的水质点与海底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