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课内学时:50 学分数:2.5
第一部分 地球圈层
绪论 地质学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比较法,二十一世纪地学面临挑战与前景。
第一章 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特征、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带,地球表面形态特征。
固体地球圈层划分及划分依据:地壳、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核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地壳结构与类型;地球物理性质(重力、磁性、弹性);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及克拉克值。矿物和岩石基本概念,常见造岩矿物及三大岩初步识别(详见实习一、二内容)。
第二章 地质年代:化石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地质年代表。
第二部分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章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概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作用因素、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概念;残积物、土壤。风化壳与古风化壳过概念。
第四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河流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侵蚀基准面与向源侵蚀概念。河流的搬运与沉积河曲、蛇曲与牛轭湖的形成、河漫滩沉积与二元结构、阶地概念。片流、洪流地质作用与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特点。岩溶地形、岩溶发育条件。冰川刨蚀作用、冰蚀地形及冰碛物特点。冰期与间冰期概念。
第五章 海洋与湖泊的地质作用
基岩海岸剥蚀过程和海蚀地形;滨海区碎屑沉积及主要沉积地形;浅海区碎屑沉积、浅海区化学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浅海生物碎屑堆积及珊瑚礁;半深海一深海区大洋软泥、大洋粘土及锰结核。干旱气候区与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海洋环境分区、泻湖的形成及沉积物特点。
第六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一般规律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沉积岩形成);成岩作用方式与概念;地表地质作用规律与影响因素,沉积岩层理与面理构造,常见沉积岩类型。
第三部分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七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断层产状要素:古构造与新构造概念;古构造运动表现、褶皱构造及其褶皱要素、断层及其基本类型。
第八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岩浆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火山喷出产物、火山地形、火山喷发类型,现代火山分布,侵体产出状态与围岩概念;常见岩浆岩类型。变质作用概念及代表性变质岩。
第九章 全球板块构造
大陆飘移的提出与证据:海底扩张与证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学说存在的主要题。
第四部分 地质环境与人类
第十章 矿产资源概念;矿产分类;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主要种类。
第十一章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概念,地震成因: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
注:第一部分14学时(28%);第二部分18学时(36%);第三部分12学时(24%);第四部分6学时(12%)实习一 常见矿物初步识别
根据矿物的晶形、集合体形态、光泽、条痕、硬度、比重、解理、磁性等特点,认识最常见矿物:长石、石英、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方解石、黄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高岭石。
实习二 初步认识最常见三大岩类岩石
根据三大岩外貌、颜色、结构、构造的不同,初步识别三大类岩石:砾岩、砂岩、页岩、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
第二篇: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70学时)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
编写人: 何树兴 编写日期: 2014 年9 月 30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基本地质的知识,是地质学的入门和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兼顾课堂讲授、实践技能和理论思维能力综合训练;兼顾继承、更新地学知识与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突出地质作用基本原理、过程、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地球、岩石圈、地壳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产物及有关的概念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课程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地质科学的轮廓;
2、了解地质学思维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3、掌握地球和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地球演化发展历史。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远程开放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收看电视、直播课堂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方式进行学习,各教学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助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2)面授助学
面授助学要服从于教学大纲、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通过幻灯片及电视录像片,以及标本、模型及实物等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作业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业内容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主,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逐步加深对课程中各种概念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达到基本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目的。
(4)复习思考题及作业
教材各章最后均附有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思考题,达到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目的。
(5)考试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题量和难度的梯度应按照教学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 论
1、教学要求
(1)熟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地质学一般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分科;
(2)初步了解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和演化。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特点、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重点知识:地质学的内容及分科。
第2章 矿 物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克拉克值概念
(2)熟悉矿物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3)认识常见矿物,并了解其用途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矿物的概念
矿物的定义、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第二节 矿物手标本的鉴定特征 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常见矿物 矿物的分类、常见矿物 第四节 矿物的用途 工业矿物原料、矿物材料
重点知识:
(1)教学重点: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鉴别。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岩浆的概念、掌握喷出岩浆的类型(2)知道侵入作用及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3)了解火成岩的主要结构和构造、了解火成岩分类及成因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岩浆的概念、喷出作用与喷发产物、喷出岩浆的类型及其喷发特征、火山喷发的间歇性、典型火山喷发实例、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世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侵入作用概述、侵入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的构造
第四节 火成岩的分类及其野外识别
火成岩分类、熔岩、深成侵入岩与浅成岩的主要辨别标志、火成岩的野外识别 第五节 火成岩的成因
地球的内热、地热的成因、岩浆的形成、火成岩多样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喷出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产状
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了解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2)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认识常见的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 沉积岩的特征
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中的矿物、沉积岩的结构、沉积构造 第三节 常见的沉积岩
沉积岩的类型、常见陆源和内源沉积岩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教学要求
(1)熟悉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变质作用方式和原理。(2)初步了解变质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概念、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物质成分的变化、变质岩中的矿物、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第四节 岩石的演变
教学重点: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方式、变质作用原理、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第六章 地质年代
1、教学要求
(1)熟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方法;掌握地质年代表;(2)初步了解各个地质时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第二节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第三节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建立、地质年代名称的来源与含义、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第四节 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爆发与灭绝 生物大爆发、生物大灭绝
教学重点: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地震的相关基本概念及地震造成的灾害;掌握地质的成因类型、地震的演化过程。
(2)初步了解地震的地理分布。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概况、地震类型、地震序列、国内外强烈地震的实例 第二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波、地震仪 第三节 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烈度 第四节 地震的分布
全球地震带分布、我国地震带分布 第五节 地震预报与预防 地震预报、地震预防 第六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PREM)、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物质成分、均衡原理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和烈度概念;世界主要的地震带。
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1、教学要求
(1)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熟悉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熟练掌握褶皱、节理、断层的概念、要素、类型、特性。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岩石的空间位置、褶皱、断裂、节理、断层相关褶皱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第四节 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太古宙构造期、元古宙构造期、新元古代晚期-志留纪构造期、晚古生代构造期、早中生代构造期、燕山构造期、喜马拉雅构造期
教学重点:岩层产状,沉积地层的接触关系,褶皱,断层
第九章 板块构造
1、教学要求
(1)掌握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分界线的类型;掌握威尔逊旋回的划分阶段(2)了解海底扩张的证据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大陆漂移 第二节 海底扩张
海底地质考察、海底扩张的论证、海底扩张说的提出、海底扩张说催生的新成果 第三节 板块构造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划分的依据、全球板块的划分、两种大陆边缘、海洋的开闭旋回(威尔逊旋回)、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体的概念、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大陆动力学
教学重点:板块边界类型;两种大陆边缘的区别;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的划分 第十章 风化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动力类型。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及风化壳概念;
(2)初步了解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第二节 制约岩石风化性质与特征的因素 气候、地形、岩石的特征 第三节 风化作用的产物
风化产物的类型、残积物、风化壳、土壤、风化地貌 教学重点:
(1)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2)风化壳概念及类型。(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面流水类型。掌握河流地质作用;(2)初步了解河流冲积物及其类型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河流概述
地表水流、河谷的横剖面、河流的纵剖面、流域盆地、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第二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侵蚀的方式、侵蚀的方向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流水质点的运动方式、物质搬运的方式、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第四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沉积发生的原因、冲积物、冲积物的地貌类型 第五节 河流的均夷化与去均夷化 深切河曲、河流阶地、阶地类型 第六节 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第七节 准平原 教学重点: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特点及结果(2)曲流河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3)河流沉积的类型
(4)河流阶地的类型及特征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冰川地质作用。掌握冰川类型及其堆积物特征;(2)初步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冰川的形成、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剥蚀作用、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冰碛地貌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水扇、纹泥、蛇形丘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的影响、冰川作用的原因
教学重点:川地质作用;冰川的形成、运动;冰碛物的特点;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掌握地下水的类型和运动特征;(2)初步了解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地下水概述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划分、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的划分 第三节 地下热水
第四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及喀斯特、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第五节 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空隙率、透水层及隔水层的概念;包气带、饱和带、潜水、承压水的概念;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 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滨海和浅海的(机械和化学)沉积作用。(2)初步了解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及特点,海洋有关资源。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海洋概况
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中的生物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波浪及其地质作用、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洋流及其地质作用、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滨海沉积、浅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 第四节 海水的进退
教学重点: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滨海和浅海的沉积作用;
第十五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湖泊的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湖水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2)初步了解沼泽生物堆积作用与成煤作用。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湖泊概述
湖泊概况、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湖泊的成因类型、我国湖泊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湖水运动的特征、湖泊的剥蚀和搬运作用、湖泊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沼泽的概念及其成因、沼泽的沉积作用
教学重点:湖泊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干旱和潮湿地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的差别
第十六章 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的地质作用和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特点及风蚀作用方式;
(2)初步了解荒漠的成因及荒漠类型。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荒漠概述
荒漠的形成条件、荒漠中的某些特征性现象、荒漠化 第二节 风的地质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黄土
黄土的一般特征、黄土的物质成分、黄土的分布、黄土的成因
教学重点:风的地质作用;风蚀作用的方式;风的搬运作用方式;沙丘的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
1、教学要求
(1)熟悉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2)初步了解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影响块体运动的主要因素 重力作用、水的作用、其他因素作用 第二节 块体运动的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三节 相关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教学重点: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斜坡变形的主要类型;泥石流堆积物的特点;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
1、教学要求
(1)了解太阳系及其起源
(2)了解类地行星;了解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太阳系及其起源
太阳系、撞击作用、太阳系起源 第二节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月球、火星、类地行星的比较 第三节 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木星及其卫星、土星及其卫星
教学重点:类地行星及其间的比较
第十九章 地球形成与生物演化
1、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形成过程;
(2)了解地球形成后各个时期生物演化过程(3)了解生物界中的灾变性事件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球的天文时期 地球圈层构造的形成、陨星的撞击及其频繁的火山爆发、热流值的迅速衰减、原始地壳的组成、原始大气与次生大气、原始水圈的出现 第二节 太古宙-元古宙时期
大气圈、水圈、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陆核和地盾的形成 第三节 显生宙时期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界的灾变性事件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坏境
1、教学目的
(1)熟悉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掌握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
城市兴衰的地质因素、城市规划的地质因素、城市建设的地质因素
第三节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
人体的元素组成、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地方病的环境地质致因、地质药物
第四节
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城市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第五节
人为地质作用
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教学重点:温室效应、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人为地质作用
参考书籍:
1、夏邦栋,1995.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3
2、赵懿英等,1990.现代地质学讲座.南京大学出版社,1-171
3、成都地质学院,1983.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359
4、孙鼐,1943.普通地质学(1953年第三次修订).商务印书馆,1-243(中国最早的普通地质学版本
之一)
5、舒良树,2002.普通地质学讲义
第三篇:普通地质学总结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改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层圈相互作用
外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业、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用质量分数表示,地壳中: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共98.03% 解理:晶体抽到外力打击时能哦股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 端口: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结晶方向的破裂面,总是不平坦的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大于65% 中心式喷发:喷发沿地壳中的管状通道发生,常形成火山锥者
裂隙式喷发:岩浆喷发沿地壳中的巨大断裂发生,不形成明显的火山锥者
泛流是指平铺式的流动铺开,泛流玄武岩就是泛流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一般就是形成平平的玄武岩层。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侵入作用:深层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侵入岩:侵入作用形成的,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岩浆结晶的冷凝速度、温度、深度
火成岩的构造: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关关系。形成条件和环境的反映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是大气(大气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益发生的物质因素;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由于大气圈的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风的作用)、水(水圈中各部分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水是重要的外动力因素;水是构成生命的物质)、生物(生物是形成煤、石油、天然气及石灰岩、硅质岩、磷块岩等矿产和岩石的物质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岩石起着破坏作用)
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作用、生物物质、宇宙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层理(成岩性),波痕(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泥裂(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缝合线(判断层面),结核,印模和重荷模(沉积变形构造,只见于碎屑岩层)
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硅质岩;铁、锰、铝、磷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和/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因素:温度(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压力(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化学活动性流动 角岩、斑点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
基体:混合岩中的变质岩,一般是变质程度较高的各种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石,颜色较深
脉体:变质岩中由外来的或内生的熔体和热液注入、交代而新形成的长英质(石英、长石)岩石,颜色较浅。(长英含量极高时,形成混合花岗岩)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演化P68 相对地质年代:地址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时间
标准化石:具有演化快速、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的化石。(鉴定地层的年代)
切割律:对相互交切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而言,被切割者老于切割者;对具有包裹关系的两地质体而言,被包裹者老于包裹者 国际地质年代表P74 生物大爆发:寒武纪初期,此时间段之前,主要生命形式是较低等动物,此时间段大量海洋无脊椎动物突然涌现,小壳动物群繁盛,紧随之后的是澄江动物群生物大灭绝:奥陶纪末期,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
正是生物大爆发和生物灭绝时间的出现,使显生宙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生命繁衍和生物地质作用成为可能,使标准化石与标准化石带种类繁多且全球广泛发育,使人类的诞生和显生宙地质演化史的标准编年成为现实。
构造地震,断裂地震,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火山地震,火山爆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地表发生塌陷引起的地震。
纵波,推进波,P波,质点做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交替,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破坏性较弱。横波,剪切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破坏性较强。面波,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沿面传播,波长大,振幅大,波速比横波小,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脊地震带,陆内变形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等震线: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连线。地震序列: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或同一震源体内,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12级。地震震级:衡量地震大小的一个量,地震的基本参数,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振相的振幅来获取。地震图: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振动曲线构成的图件。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能够指示地震发生的时间、不同性质地震波所达到的时间和振动强度等一系列信息)。
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褶皱: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背斜;向斜。褶皱识别P106 根据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横剖面:扇形;箱形;单斜。枢纽产状:水平;倾伏。长宽比率:线状;短轴;弯与盆。组合方式: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档式与隔槽式。根据相对滑动方向: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断层走向与被断层走向: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组合形式:地垒、低堑。特殊类型:低角度正断层。断层识别P110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假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层(剥蚀面)。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想分隔。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P120第10题
大陆漂移说:距今3.6~2.5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地球表面有个统一大陆,称为联合大陆,从2亿年前的侏罗纪开始,联合大陆被分裂成若干块体,并各自漂移,最终变成现今的洋陆布局。(主导思想正确,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大陆漂移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海底扩张说:①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同时,老的洋底随对流圈在海沟处潜没消减。这种过程持续不断,因而洋底不断更新。②洋底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亿~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③洋底扩张表现为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起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开启。
深海钻探,海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且从洋脊轴部向两侧,岩石年龄一次对称逐渐变老。此结果和根据海底地磁条带建立的海底磁性地层年龄非常一致。
板块构造含义: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板块,他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俯冲;碰撞),剪切型边界
物理风化(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
三类风化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物理风化能扩大岩石的空隙,使岩石碎裂,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水、大气以及生物的活动,促进岩石的化学风化;而化学风化则改变了矿物和岩石的性质,进一步破坏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生物风化与物理及化学相伴相随。P156第2题
下蚀,底蚀,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侵蚀基准面)
旁蚀,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道发展,河谷变宽,横剖面由V变U直至碟形)
溯源侵蚀,河流向其源头方向侵蚀而加长的作用。(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由单一的河流连结而成同一的水系)河流侵蚀作用:河流侵蚀其流经的岩石与沉积物的过程。
河流沉积作用:河流的溶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往往要待搬运入湖、海以后,通过湖、海水的作用才会发生沉淀。河流底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可通过侵蚀、沉积的反复过程不断想河口方向移动,并在河谷的适当部位最终沉积下来。
大陆冰川:面状展布,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的山谷之中(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剥蚀作用/刨蚀作用(挖掘作用;磨蚀作用);搬运作用: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岩块一并冻结在冰体中向前搬运;沉积作用(原因:冰川消退、融化,搬运物数量增加,塑性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透水层:空隙大,水能自由透过的岩石层。隔水层:空隙细微,含水,但难于透过水的岩层。含水层:饱含地下水的透水层。
地下水面或潜水面是饱水带的顶面。此面以上为包气带。包气带中充填有空气,液态水不饱和,不能自由流动。此面以下为含水层。P192图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口。水流具有向上运动能力者为上升泉。水流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为下降泉。包气带中如有局部性隔水层存在,其上覆透水层中可以蓄有局部性饱和水,这种水称为上层滞水,是局部性水源。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潜水。
位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有向上运动的能力。孔隙水,裂隙水……
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海一侧迁移。
构造湖、火山口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陷落湖、风蚀湖、堰塞湖、人工湖、冰盖湖 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繁殖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河流泛滥地沼泽化)
泥炭:沼泽中典型沉积物。温度与压力不断增加条件下,可转变为褐煤、烟煤直至无烟煤。我国主要成煤期: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新生代。
荒漠:年降雨下雨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气候干燥)。沙丘:横向沙丘、纵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星状沙丘 黄土:粉砂为主的第四纪沉积物(典型黄土是风成的)板块运动:崩塌、滑坡、泥石流 防治措施:预防、预警、治理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通过对月震震波的研究发现月球具有层圈构造。月壳、月慢、内核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岩石、矿产、森林、山脉、动物和植物等的总称。地质环境: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之总称。
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废物处理地质学;医学地质学;旅游地质学;军事地质学;环境法规 人为地质作用: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第四篇:普通地质学要点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
《普通地质》课程考核大纲
课 程 名 称普通地质
课程性质及类型主干专业基础课 理论课(含实践)开设时间:第一学期
学时72学时
学分4
适 用 专 业国土资源调查专业
一、考核目的1.帮助和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检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科学评定学生成绩。
3.检查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5.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树立良好的学风。
二、考核方法
普通地质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必修课,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期末、实训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0%和实习考核占30%。
1.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平时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满分100分。
2.期末考核: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性测验,全面检查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情况,满分100分。
3.野外实训考核: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实训项目达标情况及实习报告评定,满分100分。
考核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40%+实训考核成绩×30%
三、评分标准(百分制)
(一)、平时考核评分标准
平时考核项目包括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平时测验三项。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课堂表现20分。对课堂上认真听讲、作笔记、积极思考提问、配合教师教学的学生给与满分,对缺席、上课不认真、不作笔记等现象的学生每次扣1~2分,扣完为止。
2.课外作业(含实习课作业)50分。每次作业根据完成情况按百分制评定,期末再统计出平均成绩。对不交作业的学生每次扣5分,扣完为止。
3.平时测验30分。每次测验(含实习内容测验)根据完成情况按百分制评定,期末再统计出平均成绩。
(二)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期末考试试卷一般设有6大题,分别是名词解释、填空、是非题、选择题、图解题、问答(叙述)题。各题评分标准如下:
1.名词解释20分:要求学生能按照书本定义或理解基础用自己语言正确表达定义的给满分,以自己方式表达不完整者,视情况扣分,基本或完全不符合者不得分。
2.填空20分:填对得分,填错0分。
3.是非题10分:判断正确得分,判断错误0分。
4.选择题10分:选对得分,选错0分。
5.图解题15分:按图解题要求,画(答)对得分,画(答)错0分,画(答)得不完整者视情况扣分。
6.问答(叙述)题25分:对回答明确,内容层次清楚,分析合理者得满分,对回答不完整者视情况扣分;对回答不对题者不得分。
(三)野外实训考核评分标准
分为以下五个具体考核项目:
1.野外实训表现20分。遵守实习期间的规章制度,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在实习中做到勤敲打、勤观察、勤思考,做好野外记录;具有团队精神,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达到上述要求得满分,未达到要求的视情况酌情扣分,缺一次实训的扣10分,超过两次以上的实习总成绩不及格。
2.罗盘的使用10分。熟悉罗盘的结构及校正,能熟练使用罗盘测坡度角、方位角以及测量岩层(构造等)产状三要素。由指导老师根据要求视完成情况酌情评分。
3.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及素描(示意)图10分。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信手地质剖面图和两幅素描(示意)图。基本掌握绘制方法,图名齐全;地形线、岩层产状、岩性花纹、剖面方位、比例尺基本正确;产状表示方法、主要地质特征表示基本正确。由指导老师根据上述要求视完成情况酌情评分。
4.地质现象的野外观察30分。能正确识别实习区内常见矿物及主要岩石类型;判别地层层序、识别不整合类型,指出不整合存在的依据;能识别褶皱类型;能判别出断裂构造(节理、断层)的性质,及其识别依据;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基本正确、完整,地质路线小结逻辑清楚、重点突出。由指导老师根据上述要求视完成情况酌情评分。
5.编写地质实习报告30分。能独立完成地质实习报告,格式正确、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报告字数在2000字以上。由指导老师根据大纲要求视完成情况酌情评分。如有抄袭地质实习报告的,本次实习总成绩不及格。
第五篇:普通地质学教案
※<教案编写思路>
鉴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地学自身发展,《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国内有关教材较多,内容不尽一致,且冗长而杂,无适宜教材。本大纲暂以我校陶晓风主编的《普通地质学》(2007)和林茂炳等编《普通地质学》(1992)内容思路为基础。将课程内容分为A、B、C三类。学生必须掌握(必讲)的内容(A)、一般掌握(自学)的内容(B)、一般了解的内容(C)及难点采用下划形式注明,不同专业讲授内容要求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度调整。
5※<各章讲授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讲课1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地质学、地质学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B.地质学的科学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球(讲课2学时,实习0-2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圈层结构,地球的基本状况及地球在天体中的地位。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圈层划分依据及岩石圈、地壳主要特征。
B.地核、地幔及外圈概念,地表形态及表示方法。
C.地球形态、大小、各圈层关系及其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各种物性异常及其探矿方法。
第三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课2学时,实习8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地壳(岩石圈)物质组成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矿物、岩石基本概念,矿物形态及主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岩石成因大类及三大类岩石常见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
B.元素克拉克值元素的迁移与富集;矿物分类,各大类岩石进一步分类及依据,岩石命名及原则;常见矿物、岩石类型。
C.矿床及矿石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讲课1学时)
(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并逐步建立起地质事件(地质作用、地质体、地质现象以及地球)的时间观念。
(二)讲授内容和要求
A.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概念,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和地质年表。
B.地球的年龄和地质时期基本概念,相对地质年代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古生物地层学方法,构造地质学方法。
C.测定绝对地质年代常用同位素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绝对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定
原理。
第五章 构造运动(讲课3-4学时,实习2学时)
A.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的证据、运动的方式和研究方法,岩层产状要素,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概念及其要素,构造类型及其组合类型及它们的主要特征,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和历史演化规律,古、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B.地层接触关系及其类型,岩层产状要素测定方法,构造旋回和主要旋回。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及有关概念。
C.构造运动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板块构造边界类型和运动类型。
第六章 地震(讲课2学时,实习4-6学时)
A.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及有关概念
B.地震的活动规律。
第七章 火山活动与岩浆的侵入作用(讲课2-3学时,实习2学时)
A.岩浆及岩浆作用概念,火山喷发的类型、产物及火山分布一般规律。岩浆侵入作用类型、侵入岩及其与围岩接触关系。
B.岩浆岩的产状,火山喷发方式,火山机构,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
C.岩浆的分异作用与同化作用的概念,海底火山作用一般特征,岩浆起源及岩浆作用与有关矿产、地热资源。
第八章 变质作用(讲课1学时)
A.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变质作用基本类型概念。
B.变质相和变质相系的概念,变质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C.变质作用有关的矿产。
第九章 风化作用(讲课1学时)
A.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动力类型;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及风化壳概念;风化作用的意义。
B.风化作用的地质现象及产物,铁帽,倒石堆、基岩。
C.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讲课2-3学时,实习2学时)
A.地面流水类型;洪流的地质作用及泥石流形成原理、形成条件;河流地质作用的动能、河水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河流的下蚀作用、侧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其磨园作用、分选作用、磨细作用的概念和作用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侵蚀基准面概念及河谷阶地成因及研究意义。
B.河流冲积物及其类型特征: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及特征;三角洲成因、条件和研究意义。
C.片流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河流侵蚀地貌及地质现象,河心淮、河漫滩。
第十一章 地下水地质作用(讲课1-2学时)
A.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溶运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概念、原理及其产物,喀斯特作用在工程、水文、环境、旅游地质学研究中的意义。
B.地下水埋藏状态分类及潜水面概念,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泉及类型,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面貌,滑坡。
C.地下水的机械作用、地下水水源及水化学找矿概念。
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冰川的剥蚀作用、堆积作用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原理,冰川的形成、运动,冰川类型及其堆积物特征,冰期与间冰期。
B.古冰川遗迹。
第十三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讲课2-3学时)
A.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及其海洋环境地理分带特点,滨海和浅海的(机械和化学)沉积作用,物源及分类、沉积分异及沉积特征,海洋搬运作用类型及特点。
B.海进和海退概念及海陆变迁和古地理概念,海洋的剥蚀作用,溶蚀作用,滨岸沉积作用和深海沉积作用及其一般特点。
C.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及特点,海洋有关资源。
第十四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沼泽生物堆积作用与成煤作用。
B.湖泊的沉积作用类型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沉积矿产,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成因类型。
C.湖水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湖水的排泄。
第十五章 风的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风的地质作用和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
B.风的地质作用特点及风蚀作用方式和风蚀地貌,风的搬运作用、搬运能力、搬运量、搬运方式及其分选作用与磨圆作用,风的沉积作用,沉积特征及分带性,砂丘的形成与迁移,风成黄土与次生黄土,荒漠的成因及荒漠类型。
第十六章 重力地质作用(讲课1学时)
A.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B.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七章 地球科学与人类活动(讲课1学时)
A.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B.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