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通江县司法局
我县于2009年8月18日召开全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按照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开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经过1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对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做出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以巩固工作成果、改进工作措施,将该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44名,有43名矫正对象解除矫正,3 名死亡;现有在册矫正对象98名(其中:管制2名,占2.04%;缓刑63名,占64.29%;假释8名,占8.16%;暂予监外执行2名,占2.04%;剥夺政治权利23名,占23.47%)。有1名矫正对象因发现漏罪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没有发生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一年来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加强领导,建立社区矫正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我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制定下发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巴中监狱还抽调1人到社区矫正办公室工作。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立了社区矫正工 1
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司法所负责具体实施,建立健全了矫正工作机构网络,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责任。
(二)提高素质,努力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为履行好社区矫正这项新增职能,加强了基层司法所建设,调整充实了司法所力量,明确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227名(其中司法助理员30人,占13%;社区矫正志愿者196名,占86%),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司法助理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基本保证了社区矫正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规范管理,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建设
实行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制度增强矫正工作针对性。利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矫正对象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度、人身危险性、重新犯罪可能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后,将矫正对象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管理级别,实施宽严不同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方式,并根据矫正对象的现实改造表现,适时变更管理等级,充分体现分级管理“赏罚分明”的特点。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矫正对象,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杜绝、减少矫正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强了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形成了部门联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工作格局。为了克服人员不足的现况,针对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组建了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公安驻片民警、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
矫正对象的监护人或者亲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1名成员等6人组成的监管小组,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管。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年来,我县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在宏观层面上法律、组织等保障的缺失,因此,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人员还不到位。我县成立了49个乡镇司法所,共配备司法助理员30人,在册矫正对象98人,与在册矫正对象人数比为1:3.3,司法助理员除了担负社区矫正工作外,还得担负民间纠纷的调解、法制宣传、安置帮教等多项工作,并不是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二)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还不完善。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中教育、集中公益劳动、对重点人员的监控等费用不足,社区矫正工作其他必要的开支诸如硬件设施投入、矫正对象突发急难救济等无经费保障难以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矫正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三)社区矫正工作还没有装备保障。首先社区矫正是一项刑罚执行工作,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需要有明显的身份标志。但目前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不配制服,不利于矫正工作的开展。其次,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月都要对矫正对象进行走访谈话,对矫正对象尤其是严管对象还要进行调查、管控等,我县各乡镇地区面积较大,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没有车辆保障,因此,难以及时有效地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助和管控。
(四)、社区矫正执法依据不完备。按现行有关规定,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职能界限含混,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也未及时调整,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更多的依靠部门指导性意见,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性。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解决。一是外出务工问题。对此,现行的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法规、政策只规定可以“托管”,按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解释,需要有务工地司法行政部门出具同意托管意见书,我们才可放行。事实上,外出务工的矫正对象很难拿到这样的同意书,(有的是所在地不同意的,也有务工者出于情面或怕丢掉原有工作而不愿意的),可这些人在家又没有很好的生活门路。二是剥夺政治权利类矫正对象的管理。按法律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政治权利,对于这些主刑已经执行完毕的矫正对象,是否享有这些权利,对他们而言无所谓,所以如果他们不服从管理,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要立足工作需要,兼顾长远发展,以健全机构设置、扩大队伍规模、强化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鉴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心理学知识,会操作电脑,善于与人交流,素质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和社区矫正工作需一支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的客观需
要。同时,按照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抓好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尝试委托院校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水平。要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保障标准,将日常工作经费与专项业务经费分离,建立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为有力的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
(三)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装备保障。在目前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进行统一着装试点。同时,加强各乡镇司法所工作车辆保障,以提高矫正工作的效率和矫正对象的管控能力。
(四)适当放宽矫正对象减刑条件。目前对矫正对象缺乏有效管理和矫正手段,社区矫正作为试点工作,可以在放宽减刑条件,简化减刑程序方面作一些尝试和探索,可赋予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减刑建议权,建立减刑建议与法院减刑制度便捷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司法奖励手段提高矫正对象的改造积极性。
(五)加强社区矫正宣传工作。要收集整理成功有效的教育矫正个案,总结社区矫正工作先进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发现社区矫正工作在创新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的成效以及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弘扬正气,不断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影响。要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成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报道,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实施一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不足,我们将在已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环节,及时改正工作上的不足,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把社区矫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状及思考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状及思考
××区司法局(2009年5月)
2006年以来,我区按照省厅《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对街道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认真排查建档,就社区矫正工作的运作和衔接,积极争取成员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已接收矫正对象的监管、教育工作,确保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区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83人,34人已解除矫正(其中2人自然死亡,32人期满解除),迁移1人,重新收监1人,现在册47人。
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根据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求,我们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矫正组织。区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道司法所也都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区63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组建矫正工作站。二是加大投入,强化硬件。按照“六个一”的建设标准,在街道社区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区里要求每个街道设有单独的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在争取省司法厅配备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的同时,区财政一次性投入10余万元,配齐桌椅、文件柜、微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是组织培训,锤炼队伍。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和资深律师举办专题讲座,重点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件精神,并组织人员赴重庆、江苏等地学习经验。
四是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先后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处臵预案》等14项工作制度,初步形成管理有章法、考核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工作机制。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法律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二是工作主体地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我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我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道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办公经费较为紧张。在办公经费上,我区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协调。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应充分发挥我区已成立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作用,统一协调公、检、法、民政等部门协同开展矫正试点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明确权责。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我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2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第三篇: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洲和欧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我国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国于2003年7月开始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至2007年6月底,社区矫正已经在全国25个省(市)推开,2009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印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高、两部《意见》),并于同年10月21日召开了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新阶段。为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情况,更好地发挥社区矫正在服务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对2015年以来沙田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经分析研究,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5年以来,沙田区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73名,期满解矫327名,再犯罪2人。再犯罪率为0.35%,明显低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组建机构,明确职责。在区级层面成立了由沙田区委副书记任主任,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全区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沙田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牵头组织全区的社区矫正工作,10个镇(街)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各镇(街)、各村(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二是多措并举,落实保障。先后两次招聘了23名社工,充实司法所的力量。由省、市、区三级财政分担,解决了招聘社工的人头经费和部分工作经费。同时充分利用社区、辖区高校等资源,组建了三支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协助司法所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等日常帮教工作。三是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建立了衔接、公益劳动、教育矫正、应急预案、执法检查、学习培训、信息报送等7项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规范有序地开展。四是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沙田区各级社区矫正组织不断丰富和创新矫正方法,视不同情况开展分类矫正、心理矫正、帮困解难等,努力提高矫正质量,矫正效果较为明显。
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升。当前,社区矫正试行工作虽已全面铺开,但总体仍处在初始阶段,社会各界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一是相关部门的认识尚需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目前仍有少数单位对社区矫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还不够积极。二是工作人员思想认识有待转变。少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思想上仍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矫正职能是增加了工作负担,有的认为司法行政机关监管教育社会服刑人员是在为其他部门“打工”,还有的认为当前司法行政机关还不具备公安机关那样的工作条件,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难以取得成效等。这些模糊的认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畏难和消极情绪。三是社会认可度偏低。长期以来受重刑观念和罪犯理应在监狱服刑等思维的影响,群众对社区矫正存有疑虑和恐惧感,社区矫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二)工作保障有待加强。一是立法保障不足。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工作应该严格依法进行,但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未作修改,对缓刑、假释等罪犯的管理规定,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法律上的执法主体还是公安机关,但试点中的工作主体是基层司法所,造成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分离的现象,增加了社区矫正机关协调工作的难度。同时,基层司法所在履行职责时,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削弱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二是机构人员保障不足。目前沙田区的司法所人员较少,虽然2015年以来招聘过23名社工以补充司法所力量,但因待遇等方面的原因,队伍不够稳定,目前仅有17人在岗。司法所既要承担指导辖区人民调解、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宣传、“归正”人员安臵帮教及当地党委政府临时交办事项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又要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而社区矫正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刑罚执行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工作经验等均有一定的要求,基层司法所的力量配备与所承担的任务不能完全适应。三是经费保障不足。两高、两部《意见》要求“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外海省财政厅、司法厅下发的《关于印发外海省社区矫正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省财政按照社区服刑人员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的80%到16%不等,按二类六档分别给予各县市、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补助,沙田区为二类第三档即省财政按16%的比例一次性拨付给沙田区,剩余部分应由区财政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矫正经费保障水平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后勤保障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所需的执法装备、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等,已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矫正质量有待提高。一是执行不扎实。在调研中发现,极少数单位存在制度执行不够扎实的情况。如符合衔接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不能及时衔接,对已经期满的社区矫正对象未及时办理解矫手续,有的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在续保前就解矫等。有的派出所把期满终止的法律文书副本交由司法所,有的则没有,造成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困难。二是衔接不到位。有因人员下落不明或人户分离造成衔接困难的,也有因法律文书不齐全造成衔接困难的。如少数矫正对象,因为司法所无法补齐法律文书,难以明确矫正期限以致无法衔接,衔接工作质量不够高。三是配合不默契。因社区矫正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区级层面,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工作不够熟悉,存在着配合不够默契的情况。在社区,矫正工作主要依靠社区工作者的力量,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推进社区矫正试行工作的建议
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符合国际上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在现阶段面临社会稳定重大压力的情况下,将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放到社区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矫正,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对于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刑罚执行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要加大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作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让全社会都了解、支持、关心并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二要提高认识。各级和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所有职能单位和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按照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合力。三要转变观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转变观念,将矫正工作当作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待,切实担负起责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工作业绩赢得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二)加强协调,强化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社会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一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牵头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主动协调公安、检察、法院等成员单位,争取配合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二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两高、两部《意见》的精神,加强区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建设和司法所建设,着力解决好机构、人员编制问题,确保每个司法所至少有1名政法编制的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和专项资金,确保社工队伍的稳定。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全面落实培训教育任务,着力提升矫正工作队伍素质。同时,继续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三要加强经费保障。加强社区矫正财政保障机制建设,按照两高、两部《意见》的要求,将社区矫正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严格管理使用,切实做到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着力改善社区矫正执法装备、执法条件。
(三)矫正为本,提高质量。一要树立矫正为本的理念。社区矫正关键在矫正,核心是提高矫正质量,这是检验社区矫正工作的首要标准,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树立矫正为本的理念,将提高矫正质量作为工作的目标,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二要加强指导监督。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坚持以落实执法责任为目标,以完善制度为载体,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抓手,以检查监督为手段,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解决好规范组织管理、规范矫正衔接、规范监督考察、规范教育矫正、规范考核奖惩、规范基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三要创新矫正方法。要根据社区矫正“行刑社会化、管理人性化、手段亲情化、力量多元化”等特点,创新、丰富矫正的方法和手段。如在监管方面,可探索运用信息通讯等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方法;在教育改造方面,可充分运用视频网络、远程教育、移动信息等平台和手段,加大日常教育频率和密度,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效果;也可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志愿者队伍,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干预、疏导等,彰显教育改造的人性化,提高矫正效果。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尚处于全面试行阶段,法律及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在所难免,试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及时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于提升社区矫正水平非常重要,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保证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开展,确保工作质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
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4年1月—5月)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社区矫正对象的排摸、组织的组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等准备工作。
(二)启动阶段(6月—7月)建立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颁布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并举行交接仪式;组织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到其它省(市)试点地区参观学习;工作组人员及派驻的监狱警察全面到位。
(三)全面实施阶段(8月—11月)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和各项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全区各镇(乡、街道)遵守各有关工作程序和制度,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提高阶段(12月)总结前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揭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流程
(一)社区矫正的衔接
1、区公安分局及时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将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监督考察档案等有关材料的副本移送给区司法局,由区司法局送达各相关司法所,司法所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书后,要及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考察档案。
2、人民法院对构成犯罪的刑事被告人,判处管制、单独判剥夺政治权利或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后,应及时将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和执行通知书,一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3、人民法院对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被告人,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将《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连同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及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消失后,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余刑1年以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监狱管理机关收监执行;判处有期徒刑余刑不足1年的,交看守所执行。
4、人民法院对在押的服刑罪犯裁定假释后,应及时将裁定书副本送达提请假释的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押犯所在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在办理释放手续时,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假释裁定书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5、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对在押的服刑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后,应在5日将审批表副本4份送达报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押犯单位在办理出监(所)手续时,将原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审批表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6、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对刑满释放后仍需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办理释放手续的同时,应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7、上述条款中涉及监狱等上级部门的按上级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的规定办理。
8、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看守所相关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执行通知书后,应在3日内分别转送给相关司法所、公安派出所。
9、社区矫正对象回社区报到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应当立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话教育,并邀请其家属参加。同时,告知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必须遵守的相关规定。
10、对户籍地与长期居住地不一致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按照《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规定》办理。
(二)社区矫正的执行
1、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行及所处刑罚、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和矫正情况建立档案,并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建立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措施。
2、司法所应当及时与有监督管理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直系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明确其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社区矫正对象没有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村(居)委会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
3、司法所应当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督促、检查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区工作计划《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累计不少于2个工作日。
4、司法所应当按照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原则,定期安排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配合、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时事形势等方面。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镇(乡、街道)应当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场所和设施。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以区为单位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
5、司法所可以根据矫正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正等活动。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理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6、符合试学条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教育部门应当选择适当的学校安排其试学。
7、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遵纪守法、参加学习教育和参加劳动改造等情况,每季对其进行一次考评,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有关情况填入《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核表》,存入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档案。
8、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改造表现,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办法》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奖惩。
(三)社区矫正的解除
1、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应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并会同公安派出所召开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对象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将鉴定结果上报区司法局和公安分局。其中,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期满鉴定情况,由区公安分局通报该社区矫正对象原关押监狱和看守所。
2、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司法所应会同公安派出所向社区矫正对象本人及其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社区矫正。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解除管制通知书》,由当地公安机关签发。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服刑期满时,由原收押的监狱、看守所办理释放手续。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需要收监执行的,由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提出意见,经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后,送区公安分局审核。其中保外就医的,由区公安分局通知其原收押监狱、看守所收监(所)执行;因其他原因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由区公安分局提请该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的人民法院决定收监执行。同时,将有关的审查、审核意见和该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表等有关材料分别抄送对其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和原收押监狱、看守所。
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被收监执行或在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自羁押之日起自然解除社区矫正。
三、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 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应当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传达上级社区矫正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信息,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请示报告制度 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组织观念,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同时,对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做法、重要活动及典型案例等各种社区矫正工作信息,也应及时逐级报送。
(三)建档统计制度 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要逐人建档。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情况、改造表现、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察鉴定等情况要记入档案。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要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要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错报、漏报、虚报和瞒报。
(四)培训工作制度 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五)监督检查制度 人民检察院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的社区矫正执行工作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上述机关调阅社区矫正工作的档案、资料。可以向上述机关了解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可以找社区矫正对象谈话。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工作应予以配合。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收监执行的,可以向区公安机关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向原收押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在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监督的同时,社区矫正组织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检查制度。要积极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上级社区矫正组织的监督检查,要通过设立举报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认真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及时纠正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处社区矫正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确保公平、公正执法。
(六)奖惩考核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将列入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和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或失误而引起重大事件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第五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镇是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镇,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订工作方案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努力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我镇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二、社区矫正试点指导思想及原则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为核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
配合,依靠社会力量,借鉴和学习其他兄弟省的成功做法,稳步推进我省社区矫正工作。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依法矫正的原则;探索创新的原则;专门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互动的原则。
三、社区矫正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的要求,我镇社区矫正对象主要适用于具有本镇的正式户口,长期固定居住在试点地区的下列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或主刑已执行完毕,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在监外执行的。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刑,实施社区矫正。
四、社区矫正部门职责
1、综治办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和工作部署,履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协调、考核等职能。
2、司法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社会力量,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公益劳动、思想汇报、考核奖惩、监督考察等。
3、派出所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与司法所密切配合,做好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处置有违规、违纪等情况的矫正对象。
4、法庭配合司法所做好矫正对象的的衔接,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配套措施的
研究的决定,支持社区矫正工作。
5、财政部门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列支。
6、民政部门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指导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纳入低保范围。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推荐就业。
8共青团、妇联、工会、工商、税务、教育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引导矫正对象积极向上,服从矫正,为矫正对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五、方法步骤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分准备、实施、规范运作、总结完善四个阶段,时间为两个月
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镇建立社区矫正试点工
作领导小组,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法律服务所、财政所、民政办、劳动社保所、共青团、妇联、工会、、工商、税务、教育的负责人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综治政法工作的镇班子成员为主任,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负责人为副主任,司法所长为常务副主任。各工作片设立以工作片片长为站长,分管综治工作的副片长,辖区分管民警为副站长的社区矫正工作协作站。各村、单位建立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治调、政教、群众团体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小组。
2、落实人财物:镇设置矫正办公室和矫正宣告室、矫正谈话室、矫正学习室。按照20:1比例配好镇专职工作人员,派出所确定一名联络员,各工作片设置矫正室并确定专人负责。按照矫正对象1:1比例,少数对象2:1比例选拔建立矫正志愿者队伍。完善各类软硬件。按每名矫正对象1500元标准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
3、宣传发动:主要通过宣传窗、宣传册、黑板报、简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向广大社区群众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发动和组织他们支持并参与矫正工作。
4、调查摸底:以各工作片为主对所辖社区内的矫正对象进行排查摸底,掌握每个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并把摸底情况及时汇总上报镇矫正工作机构。
5、拟定镇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和具体做法。实施阶段
1、召开动员培训会议;
2、做好矫正对象交接工作: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核实矫正对象,协调交接事宜;派出所负责做好矫正对象的一人一档工作,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资料,做到档案齐全,内容真实、完整,做好移交的准备工作;集中举行矫正对象档案交接仪式。
3、针对犯罪类型、罪犯属性身体状况、认罪态度等不同情况,分别建档立卡、制定个案。实行分类管理,区别教育,提高改造成效。
4、落实“5+1”的监管措施,即:综治室主任辖区民警、联村干部、村单位一名监管责任人和矫正对象的一名亲属组成。
5、开展矫正对象集中公益劳动和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建设。规范运作阶段
1、制定完善各类日常管理制度
2、组织矫正工作人员进行矫正业务知识培训;
3、解决走访矫正对象过程中发现的就业、就学、生活、维权等问题。
4、组织矫正对象日常报到、思想汇报、学习教育、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和请销假、会客、迁居等监督管理。并把学习教育、劳动的态度、表现记人矫正对象的档案,作为矫正对象奖惩的总体评定内容。
5、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
核暂行办法》,抓好奖惩考核和通报。总结完善阶段
1、总结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向上级社区矫正机构汇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建立长效循环工作机制,巩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2、收集整理好资料,迎接县社区矫正机构检查验收,为全县面上铺开提供经验蓝本。
五、工作要求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展社区矫正,做好非禁刑罚的执行工作,有利于家庭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国家文明进步,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镇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团体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落实经费。加强镇、工作片、村单位三级矫正组织建设,特别是落实相应人员,把与矫正人数相适应的社区
矫正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好镇、工作片两级的社区矫正工作场所。建立制度,落实责任。社区矫正正是严肃的国家刑罚执行活动,因此要严格依法按章办事。要建立矫正适用范围、任务职责、工作程序、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要明确社区矫正各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接受县社区矫正各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接受县社区矫正机构和县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镇综治考核内容,与个人奖金和评先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