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张金翠)[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4:3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张金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张金翠)》。

第一篇: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张金翠)

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

——以山西轩岗煤矿区为例

[摘要]煤炭资源的粗放式开采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剖析老矿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存在的瓶颈,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支撑,以矿区战略定位为指引,以产业链网构建、基础设施配套、空间统筹规划为核心,探求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矿区;转型发展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Mine Area:A case

study of Xuangang mining area in Shanxi

Abstract: As the long time extensive mine mode, the natural resources,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nd to wors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nd us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etc.in resource-exhausted mine areas.Explor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oughts of 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area guidance of recycle economic theory, which supported by strategy localization, industry chain,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Keywords: circular economy;mine;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煤炭产业的发展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巨大隐患:如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居住环境的恶化、地质灾害增多、社会矛盾突出等 [1-2]。煤炭消费需求的增加,加速了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和消耗。煤炭产业的发展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粗放式开采模式,尤其是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的矿区,正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应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模式,提高资源产出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及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水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保持矿区发展的持续性及科学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老矿区转型发展瓶颈

(1)煤炭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及采煤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速度猛增。目前,原中央直属的94个煤炭企业,有2/3的矿山已进人中老年期及衰退期。因煤炭开采及加工业发展的影响,老矿区第一产业以基本农耕为主;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及围绕煤炭产业发展的机械、建材、化工等初级加工产业,煤炭资源的枯竭无疑给矿区第二产业发展带来了障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滞缓,煤炭的开采加工导致矿区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矿区商业、娱乐、休闲、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滞缓。矿区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就业

矛盾突出,矿井一旦关停,除少量职工可转移至其他矿区工作外,多数职工处于待业、下岗状态,且再就业机会少,就业能力差,给社会治安及社会的稳定留下了隐患。

(2)粗放开采加速,生态环境恶化

煤炭资源的开采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但是,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开采及加工对矿区引发的地表沉陷、建筑物破坏、矸石山占地、地下水和地表水系破坏等环境问题,阻碍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矿区工业废弃地数量剧增,因其分布范围广而零散、污染严重、权属复杂、开发成本高,矿区土地闲置现象严重。

(3)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流失严重

老矿区由于长年受煤炭开采、运输、加工的影响,矿区路面状况差,给排水、通讯等设施缺乏,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不完备。矿区综合服务能力和品质的欠缺影响矿区常住人口生活、生产,且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降低,人才流失严重。

(4)空间布局零散,矿城矛盾突出

老矿区各产业多就近煤炭开采地布局,分布零散。矿区发展限制较多,井田及煤矿权属复杂,矿区统筹规划难。城市依托于煤炭资源快速发展,但矿区因煤炭开采及加工引发的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用地布局混杂等问题突出,矿城发展失衡。

2老矿区转型战略定位

循环经济是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概念,倡导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目标。而低碳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生产理论为指导,顺应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力求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这正是老矿区摒弃传统的“拼资源、拼投入、拼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支撑。老矿区要综合考虑矿区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等带来的影响,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转型发展。

矿区发展战略定位是矿区转型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矿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指引。基于矿区经济、社会、区位、交通、文化及现有煤炭资源等优势条件,在综合效益导向下进行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关联度;挖掘矿区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挥引领力量;补充完善产业链网,提高矿区自我循环能力;在区域范围内考虑矿区发展方向及布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发展以煤炭产业为核心,建材、电力、生态、文化产业综合发展的生产体系。提升矿区产业引领力量,丰富产业结构,将矿区建设成为生产、生活共生共融的综合发展区域。

以轩岗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为例,在山西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轩岗煤电公司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市场需求,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导产业,产业链适度延伸,积极发展建材、新能源、机械及环保产业,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区域经济布局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使矿区形成以煤、电、化、建、新能源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其中,轩岗煤矿区现有5对主要生产矿井,非煤产业主要包括火力发电、简单的机械制造加工、即将停产的建材产业、辅助煤炭机械发展的化工产业及五寨林场。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

一、区域经济落后、科技人才匮乏,是典型的老矿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论文以此为例,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从生态角度重塑产业系统,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图轩岗循环经济园区产业布局老矿区转型发展总体思路

3.1产业链网构建,兼顾综合效益

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链网的构建是矿区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有资源储量的老矿区产业链网以煤炭、电力核心产业为基础,通过增加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附加值,达到清洁生产和减量化(Reduce)目标。开发煤层气、矿井水、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达到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Reuse)目标;通过清洁能源示范及矿山生态修复,达到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Recycle)目标。调整、补充产业循环网络,提升产业关联度,增强矿区循环能力,将矿区建设成为“煤-电-化-建-绿-文”为一体的绿色煤炭型循环经济园区。发展过程中兼顾矿区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驱动,实现平衡发展[3],并按照区域利益最优的目标,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资源枯竭的矿区应积极发展第一、三产业,实现矿区绿色发展。

轩岗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改造、新建、整合矿井,增加矿区煤炭资源储量。综合发展低浓度瓦斯发电、粉煤灰建材、矸石山复垦、风光电厂(风能、太阳能综合利用)、矿井水综合利用、矿区休闲体验、生态农业等项目。产业链网的完善推动了矿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表1)。

煤矸石

中煤煤泥

粉煤灰

矿井水综合利用 47.6 100 51.8 100 50.8 100 57.1 100

3.2基础设施保障,提供发展后盾

作为承载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台,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矿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带动能力起了关键作用。改善矿区道路状况,拓宽道路,增加洒水设施,减少运煤扬尘对空气的污染;增强信息网路与通讯传输系统,实现矿区现代化管理;整顿和治理棚户区和采煤塌陷区[4-5],改善矿区居民生活环境;配置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系统;构建矿区商业、金融、生活、娱乐休闲、各类防灾减灾系统;推动矿区矿区文化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保留自身良好传统。基础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设备利用效率,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为矿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员流提供支持,减少矿区的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3.3空间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协调

产业规划如同人的内在修养,空间规划如同人的着衣外表[6]。由于矿区土地资源稀缺,产业的合理布局极为重要,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老矿区空间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协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各产业规划落地。在空间规划过程中,考虑小区域到大区域的循环和综合发展,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避免产业布局零散、多余造成的资源浪费。

区域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7-9]。老矿区转型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突破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矿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性,实现区域产业的一体化,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或产业群。同时,做到区域内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和经济利益共享,实现企业与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0-11]。

以轩岗循环经济园区核心区(轩岗矿区)为例,低浓度瓦斯发电厂、洗煤厂就近布局在焦家寨矿和刘家梁矿两座主要生产矿井;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厂临近在矿井矸石山;污水处理场设置在镇区边缘,可综合处理矿井水和居民生活废水;粉煤灰建材厂布局在同华电厂(坑口电厂)粉煤灰堆放处;红楼和黄甲堡两座停产矿区以“休闲娱乐、绿色生态”为主题,推广“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业”、“生态农业”的开发。从各片区的小循环到整个园区的大循环,有效实现园区空

图2轩岗煤矿区产业布局规划

间统筹规划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4结语

循环经济理论及低碳理念的指导是老矿区转型发展,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从城市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对老矿区现有的土地、人口、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的梳理和再利用是老矿区转型发展的目标。轩岗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其示范意义在于在煤炭资源短缺、经济衰败的环境约束下如何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此为同类老矿区经济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与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凤敏.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困境原因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43-46.[2] 谢武明,刘敬勇.资源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矿业,2009,18(8):7-10.[3] 王兴平,赵虎,朱凯,袁新国.综合效益导向的开发区群整合策略研究-以宁波市开发区

群为例[J].规划师,2011,27(9):26-31.[4]钟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理论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辽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5]祝怡斌,周连碧,林海.矿山生态修复及考核指标[J].金属矿山,2008,08:109-112.[6] 温锋华,沈体雁.园区系统规划:转型时期的产业园区智慧发展之道[J].规划师,2011,27(9):15-19.[7]张杰,王烨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制度解析-兼论苏锡常地区工业园

区规划的制度创新[J].规划师,2011,27(9):9-14.[8] 杨保军.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城市规划,2004,28(5):20-24.[9] 郁文凯,杨金鹏.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的互动研究-以浙江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

(2):76-79.[10] 惠英,舒慧琴.长三角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175(3):64-70.[11] 蔡冬林,王卫,董书忠.徐州矿务集团存量土地再利用的实践与思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97-10.作者:张金翠 硕士研究生

高祥冠 博士研究生

电话:187 954 266 82

邮箱:shuang214431@163.com

第二篇:借鉴东胜区成功经验助力矿区转型跨越发展

借鉴东胜区成功经验助力矿区转型跨越发展

——赴鄂尔多斯东胜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区第九次人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区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7月,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乙佑,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晓丽带领区财政、国税、地税、工商、质检、经信等部门负责同志赴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进行实地考察,重点围绕东胜区的装备制造业、总部经济发展情况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情况进行交流和学习。总的看,这次学习考察感悟深、体会多、收益大。一是切身感受了东胜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深感震撼;二是看到了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压力倍增;三是学到了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受启发。这次的学习考察起到了解放思想、认清差距、学习取经、理清思路的作用,增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了全区上下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跨越。

一、东胜区基本情况

东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揽于九曲黄河“几”字弯怀抱之中,居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之一角,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北邻包头、东靠晋冀、南连陕甘、西接宁夏。辖区总面积2512.34平方公里,总人口近60万,有蒙古、汉、满、回等13个民族,辖三镇、九街道。

东胜是我国蒙元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拥有可观的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矿种30多种,尤以优质煤闻名遐迩,东胜煤田已探明储量727亿吨,与神府煤田联袂,为世界八大煤田之一,被称为“乌金之海”。盛产有“纤维钻石”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企业--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总部所在地。

“十一五”时期,东胜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结构转型,着力构筑优势特色产业,先后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等荣誉。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9.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8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250.6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386.6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68.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2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3∶39.2∶60.5。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在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前列。

东胜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生态绿区、三产强区”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东胜实际、独具东胜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工业立区”充分依托城市和资源优势,以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为突破口,建设了一批如富兴羊绒、鄂绒纺织、康巴什煤化工、万利建材、铜川沙棘、罕台机械制造等专题园区,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要求,促使园区经济走上持续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东胜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10.63亿元,煤炭、纺织、电力燃气等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工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已开始显现,发展后劲增强,为东胜工业持续发展、工业化水平提升,产业链条延伸、资源深加工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态绿区”是以退耕还林为主导,积极实施“双退双还”、“双禁双推”工程,截止目前东胜区有林面积达到151万亩,退耕还林面积达到32.9万亩,退牧还草面积达到190万亩,草原面积达到304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87%,森林覆盖率达到33.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0.6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三产强区”是以城市化为载体,全面打造文化教育、旅游消费、物流配送和金融商贸四大中心,不断提升三产档次和水平。近年来第三产业在东胜区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一直保持在60%以上,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不断上升。从总量到档次来看,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东胜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2005年东胜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1.20亿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386.66亿元,是2005年的4.76倍,年平均增速达25.5%,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到了60.5%。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突破。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东胜区作为鄂尔多斯市城市核心区,多年来,依靠较为丰富的资源实现了工业经济由成长期向鼎盛期的过渡,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型产业的波动性,成为东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就成为东胜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东胜区在结构转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初步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东胜实际,又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转型之路。

一是一产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城乡统筹转型。东胜区农村立地条件差,90.7%的区域为禁止开发区,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东胜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最大制约因素。东胜区提早谋划,按照构筑“大东胜”的城市发展理念,高起点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农牧业三区规划,做到了“四规合一”,建立了分区清晰、定位准确、功能互补、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结合当地实际,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大力度、大范围地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同时,针对东胜区砒砂岩地貌,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在铜川镇建设了沙棘工业园区,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荒山增绿、企业增效、国家增汇、政府增税、人类增寿”的“六增”目标。

二是服务业基本实现了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随着东胜区“一产绿区、二产立区,三产强区、科教兴区”战略的实施和“服务内蒙古、连接晋陕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的确立,东胜区服务业正以坚定的步伐驶入了“大提高、大跨越、大发展”的快车道,服务业已成为东胜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3∶39.2∶60.5。实现了由原来的“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超过7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的56%,第三产业一跃成为东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财税增长的主力军,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目前东胜区服务业已形成了 “五大中心”,即商贸流通业聚集的区域商贸流通消费中心,煤炭、建材、汽车等为主业的物流配送中心,民间资本活跃的金融服务中心,蒙元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中心和“全国数字化管理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的信息服务中心。三是工业基本实现了由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转型。围绕全市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积极发展与之相关配套的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非资源型产业,其中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是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又一力作,是全市“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大手笔。基地控制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飞机制造、煤机、风机等专用机械制造,环保设备、高新材料加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于2007年初建设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全力打造一流的创业环境,截止2010年底,基地基本建成区达到40平方公里,水、电、热、气、讯等功能设施已经配套,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已引进项目37个,计划投资2000亿元。2011年计划完成投资170亿元,开工建设项目33个,年底累计建成投产项目17个。

四是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由小城镇向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按照“拉大、补欠、崛起”三步走战略,东胜区几年来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400亿元,集中全力打造城市核心区,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城市总规面积达到1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城市公共绿地覆盖率达到35%,城镇化率达到95%。拉大方面,先后实施了旧城区改造,启动了铁西新区建设,支持了康巴什新区发展;补欠方面,着力构筑城市路网体系,拓宽改造延伸主次干道的同时,进行了城市四大出入口改造,建设了环城路,打通断头路,实现以路带区,以点带面,整体开发,形成了公路铁路并进、高速快速贯通、环网相连的立体交通网络;崛起方面,集中力量正在建设鄂尔多斯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等与城市特色相协调、城市定位相一致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三园总占地20万平方公里,总投资概算60亿元。三园的建成将构建东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提升城市素质中实现城市崛起。

三、启示与思考

东胜区在发展之初以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的二产比重较大,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资源衰竭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就业压力增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渐突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东胜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产业,为其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成功做法值得我区借鉴。我们要紧紧抓住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结合矿区自身实际,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生态建设和民生投入,努力提高社会各领域发展层次,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为实现矿区“十二五”既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大发展的形势,思想观念束缚不破除,我区的转型跨越难以实现。必须要吹响解放思想的冲锋号,更多地向外部看、向高处看,摆脱一切妨碍转型跨越的束缚,敢于尝试,勇于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在全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紧跟第四次思想解放大潮,冲破影响和制约我区发展的思想心结和体制机制障碍,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干部思想的解放,要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培养其创新的思维、战略的眼光、高尚的操守、高超的决策力、高效的执行力、自觉的学习力和大无畏的勇气。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德才兼备的干部得以重用,使作风正派、奋发有为、脚踏实地、不折腾、不观望、不漂浮的干部得以重用。鼓励领导干部敢闯敢冒、允许领导干部犯错误,不能允许不去闯、不作为、乱作为。

(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精心谋划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

按照我省确定的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我市“千亿阳泉“百万新城”目标和我区“三区”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为重点,以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活力矿区为目标,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开发开放,规划先行。要建立分区清晰、定位准确、功能互补、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全面规范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开发秩序,使我区有限的发展空间和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重点做好沿桃经济带、三个产业园区和扩张区的规划。

按照“资源集约、要素集聚、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原则,以“一带两园三区”为着力点,全面打造产业集中发展区。“一带”即沿桃河经济带;“两园”即平潭商贸园、赛鱼商贸物流园;将“一带两园”建成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服务总部经济发展的基地。“三区”即西部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循环集中区、中部装备制造业集中区和贵石沟兆丰铝工业集中区。将其建成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基地。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强劲发展 产业转型,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更是载体,没有产业的转型,就没有矿区社会各领域的转型,只有转型发展,才能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对于矿区而言,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做强煤炭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围绕“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1、限产保区,留住资源。辖区现有煤炭资源储量按现在的开采能力只剩30年左右,在积极向外扩张,兼并重组区外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推进“限采保区”战略已经刻不容缓,建议省、市政府尽快制定对阳煤集团的限采保城政策,制定合理的限量开采计划,为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保住资源。

2、强煤强化,争取收益。支持阳煤集团“走出去”,强煤强化,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多元发展。近年来,其先后投资兼并、重组、控股了太化集团、齐鲁一化、丰喜集团、三维集团等13家化工目前已形成七大化工板块,产品80余种,产能1048万吨。截止到2010年底,阳煤集团化工产业总资产293亿元,净资产1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为此,我们建议通过与集团及所属化工产业管理局和化工研究设计院沟通对接,支持其在本埠设立煤化工销售中心,将销售收入的10%留在矿区,以此扩大我们的税源、增加我们的财力。

3、壮大煤机,扶持上市。充分利用煤机制造的产业基础,以高端化、成套化、大型化为方向,尽快形成煤矿机械“四机一架”(采煤机、掘进机、刮板机、皮带机和综采液压支架)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加大对煤机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建立面向全行业、开放式的技术开发基地,放大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打造华越机械和华鑫电气两大品牌,积极协调和支持其早日上市。

4、做强煤电铝,延伸产业链。以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铝合金等系列化深加工产品为主,进一步延伸煤电铝循环产业链,重点抓好20万吨铝型材、20万吨铝板带、10万吨铝铸件等深加工项目。加快贵石沟控制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依托兆丰铝业、五矿和煤矸石电厂,全面打造贵石沟铝工业循环产业园区。

5、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发展后劲。按照集群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思路,采取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开发新型冶金材料、LED上游产品、太阳能硅板、氧化铝粹取镓、电气设备监测系统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6、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以我省列入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为契机,延伸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等资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中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循环经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法律法规及政策激励体系建设。

二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以服务业优先发展撬动结构调整。

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财源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点领域,坚持做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努力形成服务功能完备、比较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主要目标是构建服务“一个总部”,重点发展“四大产业”。

1、服务总部经济,加快转型创新步伐

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服务以阳煤集团为主的总部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力和城市功能的辐射力,争取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转型。

推进工矿区、棚户区和塌陷区的治理和改造整治工作,争取成功托管郊区平坦镇和旧街乡等村镇,尽快突破“有天没地”的困境,拓展总部经济发展空间,让发展的硬环境更硬。

加紧制定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总部经济发展基金,创新财税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新要求,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数字信息、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峰会论坛、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提高我区创新力和竞争力,让发展的软环境更软。

通过两个环境的创建,留住阳煤集团的投资和结算、招标和评估、设计和监理、供应和销售、研发和推广等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同时也为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区设立区域性的总部机构创造吸引力。最终形成企业融入城市、城市助力企业的双赢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2、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形成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1)发展商贸服务业。以突出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依托天利等现有综合性商贸企业,以苹果园、沿桃经济带和赛鱼物流园区开发为契机,以建设现代化大型商贸中心、高档写字楼、星级酒店为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完善区域商务功能,引导建设总部经济大楼,服务总部经济发展。

(2)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阳煤物流、新泉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专业化、市场化改造。以数字阳泉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围绕服务阳煤集团的500多家供应企业,争取在矿区注册登记,建立强大的营销网络,实现大物流与小物流共融的发展格局,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物流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依托煤机专业市场建设和矿区矿山机械装备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逐步从煤机、煤电、煤化制造领域向装备制造全领域的发展,实现装备制造全业态、高端化、成套化的生产格局,最终形成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的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态。

(4)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发掘矿区工业文明和保矿运动旅游资源。尽快开发清代平潭街马王庙景区、建设阳泉矿区资源转型展览馆。大力开发和推广传统庙会、煤雕、剪纸等特色文化,发展壮大木版画、铝箔画、中国结编织等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加工业,打造矿区文化品牌,逐步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社区文化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文化事业,完成区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以阳煤集团五矿文工团为主力,打造一批实力较强的艺术团体和文化演艺品牌。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三是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完善招商引资政策,针对大项目和特殊项目,要一事一议、一项一策。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会展招商等方式,多措并举面向国内外广泛招商,使我区成为人才、技术、资金流入的洼地。突出引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等项目;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来区投资,设立研发基地。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支撑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大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工作的有效抓手,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期间,要以大项目带动大园区建设,以大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大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好安商、亲商、富商工作,尊重投资者,善待纳税人,建立健全项目推进制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项目落地上,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组,每一个领导组都要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成员组成,本着投资者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为项目的落地提供全天候、一条龙的服务,真正做好外来投资的保护神。打造诚信矿区,形成以商招商的聚集效应。

招商引资,民营经济是重点,我们要切实解放思想、放宽政策、转变服务理念,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严格落实“非禁即入”的政策措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不找麻烦、不添堵、不设卡,真正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民营经济成为矿区转型跨越的先行军、生力军。

(四)全面创优发展环境,助推转型跨越发展

一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矿区。以矿区主城扩张和融合发展为突破,建管并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切实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矿区科学发展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加强交通路网建设。完善区内道路系统,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完成区域内供水改造工程,实现与市区供水的一体化。同时抓好矿井水综合利用工程、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数字化矿区建设。以包括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内的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逐步做到城市交通、物流以及水、电、气、暖、排污等系统的全过程监测和全过程控制自动化、数字化,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部署,在全面完成园林城市创建的基础上,围绕城市森林覆盖率2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建成区绿地率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制定更加详细的创建目标和实施进度,做到查漏补缺、分步实施、扎实创建。重点实施国省道路绿化完善、市县道绿化增厚、乡村道绿化加宽,高标准、高质量、高层次绿化,打造不同类型的中小型森林公园,形成市区外围绿化闭合圈,让森林包围矿区。

3、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要狠抓节能减排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关停落后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进矸山治理,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调整绿化结构,增加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的比重,增加自身的生态载量,高质量全面完成区域内矸山治理任务。加大对餐饮服务业、扬尘污染等的环保专项整治;按照“五化”要求,对小街小巷和小区全面进行环境整治,增设、更新果皮箱、垃圾桶。对重点街道、路段实行“严管街”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遏制“五乱”现象反弹回潮。

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打造宜业矿区。

1、狠抓机关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干部作风的好坏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扫除衙门习气、转变干部作风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必然要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在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大力开展业务学习,知识培训,提高队伍业务水平,做到依法行政,高效便民;以制度管人,明确职责,杜绝大锅饭,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严防工作中的推诿现象,严肃处理投诉事件。

2、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收费。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契机,以为民、便民为宗旨,在全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将廉政建设制度及各职能部门办事程序、手续、法律法规依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上网、上墙。对暗箱操作,为部门、个人利益而舍群众利益的行为公开曝光,严肃处理,杀一儆百。各部门职能职责分明,杜绝交叉管理,政出多头,做到即分工又合作,大力提高行政效率。全面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实施阳光收费。严格执行“收缴两分离,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严格按标准下限收费,减轻群众负担。机关要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加强群众监督。

3、严格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秩序。启动建立企业投诉处理机制,投诉三次经核实的,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或政纪处分,直至调离甚至开除公职。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管理模式,推进依法行政。不接受被检查企业请吃请玩,坚决禁止收受红包。对于检查中出现的违纪问题,优化办纪检委要严肃纪律,追究当事人责任。经济领域监管中首先要求执法人员,学法懂法,明确一个认识即执法是目的,决不以罚代法,要以教育为主,罚款为辅,且罚款要按程序办理,严防乱罚款。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4、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打造数字矿区。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信息系统、公文电子传输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和智能化水平。以市民一卡通为依托铸就科技惠民工程、以数字城管为依托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以电子政务为依托打造阳光政务工程、以城市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信息畅通工程。

三是优化治安环境,打造平安矿区。

1、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打防并举,严格控制刑事发案率,做到人身安全有保障,让客商来的放心,宾至如归,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做后盾,促经济发展。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控制和减少较大和一般事故的发生,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分队,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全区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关注民生,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法治矿区”建设。

4、畅通社情民意通道。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努力将不和谐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牢固构筑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街道综治信访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和谐。

(五)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

积极打造幸福矿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是健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和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发展体系。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统筹协调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巩固扩大城镇居民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参保成果,实现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全覆盖。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完成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整治,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保障的覆盖面,基本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1、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建立区、街道(派出所)、社区三级视频监控网络,积极推行集监控采集、指挥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卫星雷达监控系统,实现城区范围可视化管理全覆盖,促进城区管理的规范化、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在思想观念上,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2、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社区组织平台建设。构建区域化管理、全方位服务的社区大党建格局。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工作体系。二是在没有实现“数字矿区”建设的条件下,要克服“看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困境,区政府成立总指挥部,相应的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协同配合,以6个街道为平台,由办事处主任担任组长,成立6个社会管理领导组,就各自辖区内出现的城环、食品卫生、假冒伪劣、治安等问题,由领导组现场办公、限时办结,初步形成网格化管理新格局。三是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全面规划社区商业建设,稳步推进商业示范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和绿色回收亭全覆盖,必要时政府要出资或通过补贴形式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和便利店。

总而言之,我区要实现思想解放、产业调整、体制创新、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统筹起来的全面转型,从转型初期就应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形成经济总量雄厚、生态环境宜人、群众生活美满、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冲压钣金行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冲压钣金行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机床、模具、冲压、钣金等众多行业产值位居世界最前列,推动我国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关键任务,调结构、转方式将成为装备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这已经成为为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任务。

装备制造蓬勃发展,冲压钣金势头不减

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介绍,2010年以来,主力行业的增长成为机械行业生产攀升的主要推动力,进入2011年,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装备制造业的景气度将稳步提升,生产同比将有望保持21%左右增幅,同时行业销售规模仍将扩大,但销售收入增幅和企业利润增幅也将明显减缓。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销售利润率应能提高到7%以上,受人民币升值风险因素制约,企业扩大出口热情会受到抑制,出口产值环比增长增幅不会太大。

受自动化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应用高度被重视、物联网产业全面兴起,仪器仪表行业将迎来新的晨曦,以2011年的30%产值增长为开端,将呈现持续蓬勃发展的势头。

预计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将会保持30%以上的增长。机床是机械制造的母机,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机床行业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受到国家发展政策的支持。2011年我国汽车产业投资会有所收缩,但是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预计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尤其是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投资会保持增加,这些产业的投资依然会带动机床的市场需求,机床工具行业2011年仍将有较好表现。

2011年汽车行业产值增长在10%以内,同时内燃机行业的产值增幅也将会低于10%,农机行业产值增幅为14%左右,文化办公设备行业产值增长将达到20%,重型机械行业产值增幅为24%左右,食品包装机械行业达到26%,石化通用行业增幅达到28%,电工电器行业产值增幅为28%左右,工程机械行业依然会保持30%增速。

冲压、钣金生产涉及制造行业的方方面面,可谓面大量广,形状和工艺千差万别,预计冲压、钣金行业的产值年均增速高于10%,模具及配件行业增幅将达到24%。

冲压钣金三大瓶颈,先进模式值得借鉴

十年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大国,作为制造业基础行业之一的冲压、钣金行业也取得了空前发展。据罗百辉介绍,目前全国冲压行业约有4万家生产企业,200万从业人员,年生产2800万吨冲压件,总销售达4000亿元,年消耗3毫米以下薄钢板材4000多万吨,采购冲压模具费400亿元,新购冲压装备费200亿元。我国钣金及制作行业现有3万企业,180万从业人员,年生产钣金件约4200万吨,销售总额达5000亿元人民币。但与美国、日本的同行比,我国冲压、钣金行业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归纳为三点:

1、原材料及相关技术落后

由于紧固件、链条、弹簧、轴承、模具等产品所使用国产钢材质量差、品种规格少,直接影响了冲压件产品质量。机械基础件一般都成批、大量生产,也有多品种、加工精度要求高产品,因此对生产工艺及其装备要求高,投资大。国外多采用高效高精度专机、生产线或柔性线,实现高效自动化生产。但我国一些基础件企业受资金制约,投入力度不大,企业自我改造能力差,先进设备少又不配套,影响了产品上质量上档次。

2、专业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差

五金冲压件与主机相比,企业建立初始资金技术所需投入相对较少,经历国家几次经济大发展时期,一批民营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但因市场需求点多、批量小,形不成经济规模。大多数冲压件加工企业本身就大而全或小而全,专业化程度低,装备水平不高,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如我国电机行业三家大型骨干企业年产微型电机总量还不到国外一家着名公司50%。近两年,我国局部地区建成上千家冲压件厂,但年产30万件以上只有几家,主要产品为农机配套。而德国力士乐公司年产各种冲压件产品130万件,日本油研(株)也年产60万件以上。工业发达国家模具企业人均产值约15万~20万美元,我国只有4万~5万元人民币。罗百辉指出,近年来,随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政策落实,五金件行业正经历着由分散到逐渐集集约化发展过程。

3、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开发力量薄弱

冲压件加工行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较早地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但对消化吸收缺乏足够软硬件投入。据国外经验,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比例约为1:7,而我国对此认识较晚,消化吸收步子较慢。市场竞争实际上技术实力较量。国外对此极为重视,纷纷加大投入,占领技术制高点。各大着名公司用于科研开发资金均占其销售额4%~5%,重点领域达10%。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工作,不少理论研究、科研成果、专利论文均有相当高水平,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特别转化成商品速度慢。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需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包括对其安全装置的检查),及时发现各种隐患并改善之,并确保安全装置正常有效。各设备开发部门还应及时开发、更换安全性能更高的设备。

罗百辉表示,作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基础件制造业,金属冲压、钣金加工行业未来要实现规模化、批量化乃至个性化生产,还需不断改进并采用先进制造工艺等。

美国模式:自动化生产安全可靠

首先,美国企业采用的闭环控制的自动化生产更加安全可靠,便于整条生产线运行的维护。企业都有其工装模具维护车间,模具上安装或内嵌有各种传感器,例如检测冲头是否穿过板坯的传感器、检测板坯是否到达工位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整条生产线的安全可靠性。

其次,美国冲压、钣金企业的安全意识高。其压力机上都安装有安全光栅,当工人距离压力机过近时,压力机会自动停机,从而保证工人的安全。

再次,美方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原材料供应商所供应的材料都带有条形码,入库时通过扫描,原材料的各种信息都会自动进入生产数据库。伴随着原材料进入加工过程,各个加工环节的电脑主机会自动将加工信息输入到数据库,而这些信息将一直被附带到最终产品上。

此外,虽然美方企业的规模比较大,但是产品系列并不是非常多,他们都有固定的采购商,例如德尔福、福特,产品生产批量大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发展服务型创造和绿色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和接受,已经成为冲压钣金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所向。在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后,很多企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战略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生产经营型企业逐步向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化几乎达成共识。对冲压、钣金企业而言,要以提高成套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供货能力为中心,努力培育整体解决方案和制造专家系统。具体而言,就是要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范围,把服务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包括在技术咨询、客户培训、财务结算方式、物流工作、产品技术服务、协助客户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同时尽量做到任何环节有客户需求时,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客户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提升响应速度。

在罗百辉看来,未来我国冲压、钣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低碳、环保、节能、节材的设计制造和消费理念,向精密、高效、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发展。罗百辉指出,中国企业任重道远,今后将从六方面转型发展。

一是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精密化、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制造水平,满足大批量和柔性化生产的需要;

二是提高企业的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应不断完善、提高生产和销售水平,不断降低自己的管理成本,真正做到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不断引进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要重视现有职工队伍的再教育和培训,保持其技术和管理水平与时代同步。罗百辉指出,冲压钣金行业未来的巨大挑战将是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为此企业必须注意技术改造和人员培训,必须注意培养适合于自己企业生产特点的工人队伍。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纵览国内外行业发展,搜集重要行业情报,开阔决策领导层的事业,提高领导层决策的前瞻性。

五是树立诚信观念,建立企业的良好信誉,争做百年企业。

六是树立全局观念,建立合理的上下游供求关系,同时还应引进培养国际化人才,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语言文化,保证企业与国外企业无阻碍的沟通,提高合作的成功率。

日本模式:工艺设备让人震撼

日本冲压件生产专业化、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精度高,管理人性化、系统化、基本上都有模具开发、设计和加工能力,并且普遍随着其日本主机厂用户来中国建立了分工厂。

特别是日本企业在生产中积累的各种生产诀窍和工艺装置,可谓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人类传统聪明才智的完美结合,让所有的参观人员都为之震撼,其中包括欧洲和美国来的许多老同行。

他山之石:引进先进制造工业设备

近年来,我国钣金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多数企业仍处于手工作坊式的低生产率状况,在低档产品上进行着激烈竞争,要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钣金行业必须要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差异化生产;管理人才要走出去、请进来;技术要不断更新和变革,改进现有工艺设备,苦干加巧干,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产品质量和供货要求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并要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精密化、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制造水平,满足大批量和柔性生产的要求。

第四篇: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经验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经验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中共柳林县委书记王 宁

2011年08月17日13:52来源:人民网

柳林1971年建县,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辖8镇7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32.6万,农业人口27.8万。境内储煤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4.3亿吨,远景储量达100亿吨以上,其中4#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柳林属全国五大产枣县之一,年产量达3000万公斤,主要品种“木枣”名列全国八大名枣之首。

一、“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做法

柳林是典型的山区、老区、资源富区,发展新区。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循环化、园区化、生态化为模式,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业绩,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5.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1.8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了4.47倍和6.04倍,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9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22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2.3倍。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结合柳林实际,逐步总结出了一套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经验,具体来说包括六大工程:

1.抓主体、抓延伸、抓高端,全力以赴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我们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延伸煤系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按照“上大关小、选优汰劣”的原则,将原有61对矿井整合重组为8个主体、26对矿井,原煤产量由1840万吨提升到2610万吨。金家庄、寨崖底120万吨矿井扩建,凌志、兴家沟、联盛总规模370万吨洗煤,福龙、浩博2个100万吨焦化,柳电一期、二期发电等一批大矿井、大洗煤、大焦化、大电力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煤—焦—化—油、煤—电—建材、煤—铝—铝型材、煤—气—油四条产业链,原煤就地转化加工能力显著增强;高红工业园区一期改河造地工程全部完成,园区内项目有序推进,开启了我县工业园区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的山西柳林主焦煤循环开发试验区已经通过省级评审,为我县打造全省一流的煤系循环产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园区载体。

2.大集团、大项目、大园区,另辟蹊径做大做强建材新材料产业。按照产业替代、结构升级、多元发展的思路,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以福龙水泥生产项目为主的鸦沟建材产业园区,森泽煤铝5万吨阻燃新材料、润山蒸压免烧砖,福龙360万吨干法水泥等项目先后投入运营,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的王家沟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园区通过省级评审,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以高铝煤矸石—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为主的铝业产业链、高铝煤矸石—蒸汽—电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和高铝煤矸石—高铝粉煤灰—白炭黑硅副产品为辅的化工产业链,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3.保生活、促生产、强产业,超前谋划做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我们根据“提升三产、服务民生、支撑发展、统筹全局”的指导思想,从两个方面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物流服务业基地,充分利用柳林连接晋陕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太中银铁路、中南出海通道建设的契机,全面发展提升以现代物流、商贸餐饮、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

产业。太中银铁路货运站,中南铁路孟门、留誉集运站已开工建设,联盛、鑫飞2个星级宾馆酒店建成投用,凌志、汇丰2个星级大酒店正在按进度推进,物流商贸餐饮产业迅速发展。二是按照统筹兼顾、适度超前、优化网络、提高水平的原则,打造以大交通、大水利、大电力为主体的城乡基础设施架构,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307国道城区段一级路改线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即将开工建设,贺惠公路、吉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聚雅公路筹建工作准备就绪,事关全县群众生产生活的一批水利、电网工程如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全面推进了以锄沟村拆迁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大建设,完成了毛家庄、薛家湾、杨家港等城中村改造规划,积极推进以联盛小区、汇丰小区、廉租房为重点的住房工程建设,居住承载功能不断强化。“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铺开了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的长效机制,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被评为“全省城乡清洁环境先进县城”。全面实施了以清河蓄水东延工程、307国道薛家湾段、高速东出口、贺家沟南路为重点的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4.增亮点、建载体、树品牌,以“特”制胜做实做好新的富民工程。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特色干果林产业基地,按照“园区承载、产业致富、村企联动、突出特色”的富民思路,在28万亩红枣林的基础上,新栽核桃林7.2万亩,全力打造农民增收的第二座绿色宝库;全县建设农业示范区10个,发展玉米、谷子、大豆、马铃薯示范展示田7200亩。富安母枣精华素系列产品、定兴万头养殖、光明5000头养猪场、红星90万只肉鸡养殖、永盛石磨500万公斤小杂粮精细加工、山娇2000吨红枣保鲜及1500吨红枣深加工项目具备试产条件,龙瑞特5250万吨木糖醇红枣汁及红枣系列产品加工,宏远10万只禽畜屠宰加工、昌盛农场2000万公斤小杂粮加工、沟门前7.5万吨碗团及4.5万吨芝麻饼自动生产线等项目顺利推进,“柳林红枣”获准“中国地理标志”使用权,昌盛农场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绿豆获得小杂粮无公害认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逐渐走强;以企业出资、土地流转、股份经营、整体开发为特点,总投资100亿元,规划10大项目、四大产业体系的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开工上马,目前已经完成和在建项目5个,为我县工业企业以工哺农、多元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5.保生存、促发展、提幸福,一丝不苟做精做细新的民生工程。我们始终秉承“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百姓冷暖挂在心间”的理念,围绕全面提升这条主线,突出生存性民生、安全性民生、发展性民生三大重点,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惠民生。一是把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构筑起了完善的“大救助”体系。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县适龄参保率达91%,广大农民千百年来期盼的社会养老由梦想变成现实。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合率分别达92.3%和82%,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新增农村劳务输出6537人,城镇新增就业3463人,群众就业难问题有了明显改善。计生工作取得新突破,顺利通过了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验收,荣获“全省2010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制考核先进县”。二是把解决安全性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信访基层基础进一步巩固,全省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吕梁流动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煤矿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三是把解决发展性民生作为县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完成了省政府安排部署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新高中、新职中、联盛教育园区高中部建设主体完工,通过了省政府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教育基础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6.讲学习、转作风、强素质,千方百计做精做细党的建设工程。我们坚持在搞好结合上下功夫,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结合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做精做细党的建设工程。一是以理论提升和思想转型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开办“柳林大讲堂”,聘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学者讲课,认真实施“榆林大发展、柳林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素质能力。二是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高效完成了2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和改扩建任务,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和考核办法,严格进行奖惩兑现,全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引深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和工程建筑领域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103件,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18人,整肃了干部队伍风气,打造了一支求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干部队伍。

二、“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和市委“五三发展战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大平台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五个方面做好先行先试,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吕梁发展模式的骨干县、吕梁发展速度的先进县、吕梁发展形象的代表县”,整体跨入“三晋一流、全国百强”,力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1.在经济转型上先行先试,以山西柳林主焦煤循环开发试验区和王家沟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园区为载体,以总投资1078亿元的95个“5115”重点工程项目为主抓手,用除规破矩、反弹琵琶的大智慧,能舍善得、敢闯敢冒的真魄力,大刀阔斧、决战决胜的硬手腕打破传统产业趑趄不前、低端产业尾大不掉、特色产业不大不强、现代产业屈指可数的粗放、高耗、低效的“跳棋式发展”窘境,用超前谋划、立足长远的大战略,循环发展、集群推进的大园区,瞄向高端、引领未来的大项目构建带动新兴产业集聚、高端链条延伸、效益农业发展、资源产业转型的集约、低碳、高效、“围棋式布局”,实现从第二产业“一翼突进”向三次产业整体腾飞的经济转型。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8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亿元以上。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科教兴县战略为主导,实施教育跃升工程,以博物馆、影剧院新建工程和县图书馆、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修缮工程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县体育馆、乡镇及行政村体育活动场地等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强基扩面为核心,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工程,以完善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机构为载体,实施就业富民工程,力争到2015年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务工家庭。

2.在城镇转型上先行先试,实施大集镇、大县城战略,推进县域城镇化。根据产业布局、城镇功能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点—轴—带空间布局模式,打造我县“一核二区三中心”的城镇框架体系。到2015年形成以柳林大县城(柳林镇、穆村镇、薛村镇)为核心,以李家湾吕梁市新区、留誉新区为两大新区,以孟门镇、成家庄镇、三交镇为三个片区中心,以一般集镇为依托的县域城镇体系,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60%,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城镇转型。

3.在生态转型上先行先试,围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和谐县城的目标,实施大生态、大环境战略,推进城乡生态化。全面实施以国家、省市重点造林工程为主体,以28万亩红枣林、东山30万亩核桃林等经济林覆盖工程为支撑,以城乡绿化工程为重点的三级造林绿化工程,形成以荒山绿化为屏障、通道绿化为骨架、经济林为羽翼、村镇绿化为亮点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省级生态县。按照总量控制、重点治理、落实责任、社会监督的原则,开展对电力、焦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工业污染源的全方位治理,实现污染源全面达标。力争到“十二五”末万元GDP能耗降低1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和1.5%,综合污染指数控制在1.7以内。以“三项整治”工作为主抓手,大力推进矿区、河道等重点区域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着力培养人民群众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构建一套法德兼治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把柳林打造成生态系统完备、城乡绿化成网、城郊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宜居城市。

4.在观念转型上先行先试,不断强化各级干部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强化在“综改试验区”的大舞台上不等不靠、只争朝夕的机遇意识,使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进一步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围绕提升干部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决策、考核评价和民主监督机制,严格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确保党委政府政令畅通,工作作风勤勉踏实,打造一支求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干部队伍。在精神文明上追求卓越,积极培育明礼诚信、文明大气、团结友善、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的开明型公民,塑造新柳林、新风尚的人文形象。

5.在管理转型上先行先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以社区管理、村民自治为重点,全方位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由粗放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向精细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转型,由以物为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向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转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全面安全、本质安全。完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妥善处理信访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宏图铺就靠实干,创业创新又启程。“十一五”的辉煌已渐行渐远,而今迈步,柳林全县上下正以奋发有为的姿态、真抓实干的作风为实现“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 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在渝开幕 2011年 12月 1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 府主办,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重 庆在重庆君豪大饭店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以“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 展” 为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 思危、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武寅、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曹玉 书、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重庆市人大常 委会副主任卢晓钟、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重庆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程贻举、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家农、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书记盛娅农女士以及中国科学院、中 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 展研究院、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深圳天安集团、重庆市市 级有关部门和投资集团、大渡口及有关区县的 300多位专家 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武寅做开幕式致辞。成思危副委员长、曹玉书副 主任、黄奇帆市长从国家、西部地区和重庆市三个层面就城 市转型与发展发表致辞并做重要演讲,深刻阐述了中国城市

转型的战略意义,为城市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的重庆未 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 重庆 是一个集高层对话、学术研究、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权威性、开放性、国际化论坛, 旨在通过系统性思考、权威性研究,致力于为城市政府、科 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法人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努力充当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并通过论坛各种活动,帮助城 市政府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深入推进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共 享城市转型、科学发展成果。

下载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张金翠)[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张金翠)[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