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6:4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第一篇:XX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创新引领功能再造

统筹建设“宜居之城”

——XX市XX区老工业区基地调整改造实现新跨越

(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一、历史与传承

XX区的历史沿革,老工业基地的光荣历史等

二、探索与实践

(一)找准功能定位,厘清转型发展思路。

(二)优化创新生态,加速新兴产业集聚。

(三)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四)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功能环境品质,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等)

(五)健全公共服务,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补短板,发展文教体卫事业)

(六)坚持民生导向,持续强化共建共享。

(社保、民生、安全等,妥善解决XX环保搬迁和去产能遗留问题)

三、规划与展望

未来,XX区将继续发扬“直面困难,不等不靠,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紧扣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探索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聚焦一个发展目标。即: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XX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XX;建成区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万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抓好五项关键任务。

一是实施一批关键性重大建设项目。按照XX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1年),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开发、社会事业等四大类XX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XX亿元,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是加快推进XX老工业区调整改造。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搬迁、老工业区腾空厂区与厂房设施改造、棚户区及旧城土地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推动重大功能设施调整改造。站在转型发展的高度,着力破解发展空间瓶颈,全力争取中央、市级层面支持,推动XX改造、XX搬迁改造等重大前期工作。

四是重点推进XX建设。着力打造以XX和XX串联推动XX园区、XX商圈、XX产业园等高品质开发建设。

五是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中新经贸合作,主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争创四个试点示范。

一是争创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将XX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二是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领域率先开展创新链整合示范。率先推动搭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积极推动老工业区工业旅游试点示范。以工业文化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打造贯穿全区的工业旅游专线,争创全国老工业区工业旅游示范区。

四是推动老工业城市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示范。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统筹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发展,致力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产城融合新城。

总之……

第二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 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在渝开幕 2011年 12月 1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 府主办,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重 庆在重庆君豪大饭店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以“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 展” 为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 思危、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武寅、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曹玉 书、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重庆市人大常 委会副主任卢晓钟、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重庆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程贻举、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家农、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书记盛娅农女士以及中国科学院、中 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 展研究院、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深圳天安集团、重庆市市 级有关部门和投资集团、大渡口及有关区县的 300多位专家 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武寅做开幕式致辞。成思危副委员长、曹玉书副 主任、黄奇帆市长从国家、西部地区和重庆市三个层面就城 市转型与发展发表致辞并做重要演讲,深刻阐述了中国城市

转型的战略意义,为城市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的重庆未 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 重庆 是一个集高层对话、学术研究、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权威性、开放性、国际化论坛, 旨在通过系统性思考、权威性研究,致力于为城市政府、科 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法人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努力充当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并通过论坛各种活动,帮助城 市政府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深入推进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共 享城市转型、科学发展成果。

第三篇: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汇报(本站推荐)

四川省内江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四川省内江市人民政府(2010年8月25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司:

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启动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全面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刻,国家发改委东北司领导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听取内江工作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对内江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在此谨向东北司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内江位于四川东南,地处成渝腹心,新中国最早修建的成渝铁路贯穿全境,历来是四川省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川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内江东汉建县,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撤地建市,1998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现辖5个县(区)111个乡镇,面积5386平方公里,人口425万。作为西部典型老工业城市,走过历史的辉煌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入了全面衰落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虽然内江经济呈现出向好趋势,但是仍旧处于爬坡上坎的艰难创业阶段,沉重的包袱、转型的阵痛以及环境、资金、资源等瓶颈制约阻碍着内江加快发展的步伐,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随着

-1-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反向“抽血”作用的不断升级,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的内江遭遇了更加严重的“边缘化”问题,落后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此,我们强烈期盼得到国家发改委东北司的支持帮助,以实现老工业基地重新崛起和全面振兴。

现就内江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作一简要汇报。

一、内江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

内江因交通区位独特,自古商贾云集,属开发较早的巴蜀腹心城市。自唐代始就盛产蜜饯;明清时期陶瓷、铸造盛极一时;民国之初,制糖业高度发达;抗战时期,酒精生产一度兴盛;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二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以制糖业为代表的内江工业飞速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央属企业的落地和带动,内江工业整体实力在“六五”时期达到顶峰,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制糖业高度发达,奠定内江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内江工业首先得益于制糖业闻名大江南北,1919年内江产糖达6万余吨,占全省总量的70%,占全国总量的48.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内江布局了6大糖厂,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甘蔗科研机构,1952年银山糖厂引进台湾设备,率先在全国进行机械化制糖;1959年以蔗渣为原料日产10吨纸项目试车成功,全国甘蔗综合利用现场会在内江糖厂召开,促进了全国甘蔗综合利用技术的全面推广。火红的制糖业,使全市制糖规模企业达43户,围绕糖业

-2-深加工链条企业达400余户,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100万多亩,白糖产量占全川40%,糖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高达20.65%,内江因此获得“甜城”美誉。

(二)“三线”建设大力支持,奠定内江老工业基地坚实产业支撑。从“三五”时期开始,根据国家“三线”建设布局安排,石油部、兵器工业部、航空工业部、铁道部、卫生部、机械工业部等部委,先后在内江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同时随着本土企业的成长,内江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强力推进了内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到198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2214户,其中大型企业9户,中型企业27户,并形成了内燃机车、铁路器材、石油机械、锻压、机床制造、机械加工、医用设备、农业机械、化工、纺织等十多类数百个品种的工业产品。随着三线企业的迁入投产,内江迎来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体系得到完善,生产设备得到更新,核心技术人才得到充实。到1978年,内江工业总产值达到11.1亿元,比1965年增长2.25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6%,比1965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工业开始成为内江经济的支柱,也奠定了内江成为四川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

(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奠定内江综合实力“老三”地位。渡过“十年**”的低迷,“六五”时期,内江工业建设累计投入1.23亿元,比“五五”时期年均增加2.93倍,使老工业基地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浓墨重彩地谱写了辉煌的篇章。1979-1985

-3-年间,内江共创国家银质和部省优质产品102个,其中,四川峨柴生产的峨眉牌系列柴油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60%以上,并先后荣获全国单缸柴油机“双十佳”、“金马奖”和“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获得了“南有常(州)柴,西有峨柴”的美誉;银山糖厂在全国制糖业享有“糖业母厂,人才摇篮”的盛誉;内江制造的内燃机车、X光机、锻压设备、酒精、拖拉机等工业产品均居四川省第一位,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100%、100%、70%、50.5%、49.77%。1951—1985年,内江累计向国家上解税收达45.26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老工业基地的巨大贡献。随着工业经济的壮大,内江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198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5.3亿元,约占全省的8%;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占全省的9%。两项指标均仅次于成都和重庆,位居全省第三,成为四川省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得名“内老三”的美称。

二、内江老工业基地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沿海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战略的启动,全国将发展中心转移至了东部沿海地区。这一重大决策对西部“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城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家投资的锐减和产业政策的边缘化,西部老工业基地的一大批国企由于缺乏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资金而逐渐衰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众多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弊端,致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企业成片倒下,老工业基地由此进入全面衰败的痛苦历程。内江“六五”时期GDP

-4-年均递增速度曾达到10.2%,但是到了“七五”时期则陡降至2.9%。传统产业的衰落和地方经济的低位徘徊,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传统支柱全面败退。因无资金和政策支持,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市工业设备更新率不到30%,内江工业步入企业全面亏损、迅速下滑的阵痛期。首当其冲的是作为重要传统支柱产业的制糖业,受进口食糖的市场冲击以及自身技术改造滞后,成本不断攀高等因素影响而败落,6大国有糖厂相继破产倒闭,“甜城”就此成为历史。久负盛名的柴油机、锻压机床制造、化工、农机、医用设备、纺织等行业也全面败退,纷纷倒闭停产。至此,内江传统支柱产业全面萎缩、衰落。

(二)国企改制成本巨大。上世纪90年代初,内江企业亏损面已达到80%以上,不得不启动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全市141户国有企业中136户进入破产改制程序,涉及改制职工7.4万余人,累计投入改制资金近7亿元。由于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差、地方财力不强,企业改制资金相当部分是以财政支出挂帐或借款的形式筹集,市级财政改制资金挂帐累计已高达2.6亿元,仅银山化工一户改制企业财政支出挂帐就达1.1亿元。而且目前还有25户国有企业尚需善后处理,新增改制资金缺口超过1亿元。

(三)社会保障压力剧增。我市因国有企业破产改制而分流的下岗失业人员达15万余人,目前尚有3.5万人未实现就业,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压力巨大。自1998年到现在,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破产造成社保基金缺口高达

-5-13.08亿元,相当于2008年内江全年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2009年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80.8%。近三年来,内江领取失业救济金年均达1.35万人,仅此一项,全年基金缺口达3000万元。

(四)地方财政不堪重负。随着内江传统产业的全面萎缩,加之改革转型所承担的沉重历史包袱,地方财力持续下滑,财政收支矛盾不断激化。1999年,内江地方财政收入占内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比1985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9%,比1999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财力仅4.1万元,较全省平均水平低3.7万元;市本级人均财力5.5万元,连续11年居全省倒数第一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上的依赖度高达78.8%,成为典型的“补助性财政”。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多,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每年需财政直接偿付的债务资金高达1个亿。仅因分离国企社会职能,地方财政新增供养人员近2000人,每年财政支出缺口高达3500万元。

(五)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在内江经济辉煌时期,人才储备丰富,结构合理,在全省具有突出的竞争实力。据1986年末统计,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8.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6.7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1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4万人,技能型人才3.4万人。尤其是我市专业技术人才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83%,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二位。但是随着大量企业的改制和经济发展质量的下降,内江人才流失问

-6-题日益明显,导致内江人才总量和质量下降,排名逐渐靠后,成为内江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全市接收内江生源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与到外地求职人数比为达46:100;调出调入比达5:10。流失人才中“高职称、高学历、高新技术产业”居多,主要集中在机械、金融、外贸、旅游等行业,集中在28-46岁之间,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拥有量不到实际需要的20%。

(六)商贸流通严重滑坡。1999-2001年,内江共有8户国有商业中型企业、104户小型商业企业全面改制破产,商办工业企业全部退出竞争性行业,商贸流通业陷入低谷。加之内江工业经济的整体不景气,制约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随着高速路网的不断完善,物流半径大大缩短,内江在川东南物资调配供应中心的地位逐步消失,对周边集聚辐射功能也极大削弱。更为重要的是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对内江等中小城市负面“吸纳”效应不断升级,消费、投资外流现象严重,造成内江服务业发展滞后。2009年内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5.5%,比2001年下滑了12个百分点。

(七)市政设施极度老化。作为老工业城市,内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城市化进程推进缓慢。自1985建市始,到2000年的15年间,内江建成区面积仅拓展12.9平方公里,城区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拥有城建资金均排全省倒数第5位。特别是老工业企业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7-极为落后,目前,仅市区涉及国有工矿企业需投资改造的棚户区就达6529户,面积近50万平方米,严重阻碍了内江的城市化进程。

三、振兴内江工业的初步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总体原则,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难得机遇,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关于内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农产品、新型建材、清洁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产业定位,结合内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社会和谐,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传统冶金行业,打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快推进川威集团投资53.8亿元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力争2012年竣工投产,全面完成传统冶金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由钢铁生产向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转变。改造传统机械行业,打造西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内江传统机械行业比较优势,依托成渝两地整车生产迅速发展的契机,内联外引,培育骨干企业和优质品牌,打造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改造传统建材行业,打造成渝经济区新型建材基

-8-地。充分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通过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特色钢材、玻钢管材、玻璃纤维、电子布、高档卫生洁具等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构建成渝经济区新型建材基地。改造传统食品行业,打造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瞄准成渝两个特大城市“菜蓝子”、“餐桌子”,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突出绿色环保理念,大力发展超市经济,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抓住川南经济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机遇,整合全市酒精生产企业,建设四川优质基酒生产基地。

(二)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示范基地。按照“管好30万,建好60万,规划100万”的要求,积极抓好总投资31亿元的白马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项目的建设,确保在“十二五”初建成投产发电。同时积极开展总投资50亿元的10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建成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循环流化床机组,打造全国环保节能型循环流化床电站示范基地。建设西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快推进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废旧物品回收及交易市场,积极引进废旧物资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西部电子元器件生产及研发基地。加快建设西部电子互联器件生产基地暨研发中心,力争2年后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西部互连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上、-9-下游企业入驻内江,形成电子产业集群,构建西部电子元器件生产及研发基地。

(三)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紧紧依托全省西部交通枢纽和内江次级交通枢纽的建设,围绕自身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园区作为发展“点—轴—面”通道经济的重要载体。立足交通主骨架,完善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加快建设内江7大重点工业园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入驻标准,突出工业园区产业特色,在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做好单个园区之间快速通道和关联产业的连接,由点连成轴,打造园区产业带,增强区域经济带动辐射能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沿交通要道,形成以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为重点的内资隆特色产业带;以成渝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客运专线及321国道为干线,形成汽摩零部件、循环经济、物流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带;以内宜铁路、高速公路及206省道为干线,形成以清洁能源、食用酒精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带;以成自泸高速公路和资威公路为干线,形成以新型建材、煤化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带,引导园区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聚转变。

四、恳请事项及政策建议

内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425万内江人自身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我们在过去10几年的奋斗历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老工业基地要重新焕发活力,仅凭老工业城市的一己之力,将是十分漫长的痛苦历程。我们强烈盼望在国家的支持

-10-帮助下,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拼搏,实现老工业城市的重新崛起。为此,我们恳请:

(一)将内江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规划。内江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恳请国家发改委东北司在编制新一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规划时,将内江纳入规划范围。将内江纳入新一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规划,有利于支撑成渝两极的高速发展,从而实现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两极发达、中部塌陷”的现象;有利于内江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顺利前行,从而为四川在西部的腾飞贡献力量,避免拖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后腿;有利于内江尽快焕发活力,摆脱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局面,迎头赶上,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更有利于帮助我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轻历史包袱,促进内江加快发展。

(二)加大对内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内江历史欠账多,发展底子薄,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巨大。恳请国家修改和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以地方财政保障人员支出及基本运转为底限的最低财政保障制度。同时在转移支付分配上对困难的老工业城市给予重点倾斜,力争在3-5年内,使老工业城市人均财力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根据中央2010年11号文件关于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特殊困难地区市、县配套资金的有关政策,恳请国家在社会事业专项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我市重点倾斜,确保该类上级专款补助年均递增幅度不低于30%,落实帮助我市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

(三)帮助解决内江国企改制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内江国有企业在改制转型及结构调整中付出了巨大成本,形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恳请国家一是豁免改制企业历史欠税;二是对内江国企破产改制的历史债务给予5亿元专项补贴;三是对因分离国企办社会职能而新增政策性增人增支补助5000万元纳入补助基数,以弥补我市因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增加供养人员形成的财力缺口。

(四)支持内江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截止目前,内江改制破产企业累计欠养老保险49074元;破产企业欠工伤、医疗、失业保险82708元。上述社会保险基金欠费基本上都属呆帐,难以清偿。当地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请求中央财政每年给予1亿元支持。同时由于大批企业改制破产,全市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需要完善基层机构设臵、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劳动保障基层平台能更好地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据测算,全市建立各项劳动保障服务设施需建设资金43380万元,而资金缺口达30551万元。请求中央财政每年给予5000万元支持。

(五)加大对内江工矿棚户区改造的投入。据初步调查,内江目前急需改造的工矿棚户区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议建立老工业城市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贴制度,按国家补贴80%,地方筹20%的原则,以加快工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步伐,使老工业城市的产业工人能尽快改善其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帮助内江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大批国有企业的改制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所需资金巨大。这不仅让地方财政负担沉重,也给地方金融带来了难以化解的巨额债务。截止2010年6月,内江四大商业银行工业企业不良贷款余额达11.57亿元,被评为全省金融环境D区(即金融高风险区域),直接制约了各类金融机构对内江的授信规模,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激化,不少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缺乏技术改造资金、流动资金而陷入困境。因此建议国家能够根据内江实际情况,对历史欠账予以核销或补贴,改善内江投融资环境,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七)给予内江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补助资金。西部老工业城市的国有企业普通存在产品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加快国企产品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凭企业和老工业城市自身财力,是无力实现调整目标。因此恳请国家在“十二五”时期,每年给内江安排1亿元,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补贴。同时为进一步增强西部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后劲,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人才工作的支持,建立人才培育专项基金,完善激励政策,加强东西部干部交流学习,为老工业城市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当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会在国家发改委东北司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奋力拼搏,使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四篇:现场会转型发展经验材料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2019年8月)

**县(局)本着“先富民、后兴县”的转型发展思路,围绕“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发展,破除死规矩、用活不动产,因时而变、变中求进,靠“四心”聚力闯出一条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一、下定一种决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制转产,引领转型发展

面对传统“老字号”产业过气乏力,我们坚信“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变则通、通则久”,因势利导,挣脱传统观念束缚、消除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全面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引导企业顺应时代脉搏谋发展。2000年,我们响应国家中小企业转制的号召,将**林业局建筑工程处、筑路工程处、建筑材料厂等3户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转制为私营股份制企业,更名为兴安建筑工程公司、万里筑路公司和新兴建筑材料厂。2011年由于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公路养护设备更新乏力等客观因素影响,对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改制,更名为建通建筑工程公司和顺通公路养护公司。同时,将林业局物资科改制为物资总公司。二是鼓励企业把握市场规律快发展。企业转制后,我们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宗旨,在本地建设任务上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市场、寻找市场、抢占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建筑工程处转成兴安公司后,鼓励企业向新林、漠河乃至大连、丹东等地拓展经营业务,现已成长为拥有9家建筑分公司和8个附属单位的集团公司,年产值由1200万元提升到8000万元,每年上缴税收700万元。筑路工程处转成万里公司后,积极引导企业向县外拓展市政工程、交通道路建设等经营业务,目前企业拥有6家分公司和3个附属单位,年产值由600万元提升到2000万元。建筑材料厂转成新兴建材厂后,企业在保持红砖生产的基础上,向马铃薯加工等方面拓展业务,生产的山珍牌粉丝、粉条在与丽雪粉丝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年产值由260万元提升到440万元。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转制成建通和顺通公司后,将业务由公路养护拓展到房屋建筑等领域,尤其是建通公司抓住京漠公路建设契机利用原塔东贮木场场区建起了沥青混凝土搅拌站项目,两个公司年产值由各300万元分别提升到500万元和800万元。三是支持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求发展。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收尾,我们积极引导企业谋求新发展,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方向。比如:兴安公司计划投身旅游项目开发,正在谋划建设旅游度假村、民宿改造和自驾车营地项目;新兴建材厂依托山珍粉丝厂,将经营方向转向了森林食品加工业;建通公司未雨绸缪,将战略眼光提前投向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开发建设了翠园雅居森林疗养旅游度假基地。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造,让转制企业有活干、让转岗职工有钱赚,传统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保持一颗恒心,持续加大落地企业扶持力度,促进转型发展

面对“原字号”产业平淡无奇,我们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信念,对本土企业因企施策、梯次扶持,从2004年谋划园区建设开始,历经几届班子的努力,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强经营理念引导。针对企业“作坊式”生产加工、长期处于低端分散经营阶段、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状况,我们利用项目资金投入1.28亿元建成占地276公顷的对俄贸易产业园区,采取减免税收、厂房配套等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将原造纸厂、林机厂厂房采取先免费后出让方式提供给超越公司和富来森公司使用,将第三小学和原总队中医院房舍出售给山源公司,并帮助绿野公司新建厂房及生产车间,使本土企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道路。二是扶持企业健康成长。没原料、少技术、缺资金是企业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我们主动帮助企业搬除这些“绊脚石”。在原料供给方面,每年为超越、绿野等企业输送野生浆果600余吨,为富来森生物质能源公司提供剩余物5万立方米。在技术扶持方面,帮助超越公司与哈医大等4家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人工种植不需培土越冬的蓝莓4000亩,企业多项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蓝莓口服液、功能饮料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帮助富来森公司申报技改项目资金837万元,累计发电1627万千瓦时、生产活性碳5248吨。在资金扶持方面,林业局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00万元、抵押周转资金1000万元。同时,结合苗圃有土地、少资金和固其固农业公司有资金、无土地的实际,以苗圃人员、土地、设备等参资入股,由企业按照县(局)职工标准支付工资和相关费用,帮助企业实现成功转型的同时,也减轻了林业局的负担。三是搭建企业展示平台。我们致力于帮助企业迈上更高舞台,利用哈洽会、绿博会等大型展会机遇,帮助超越公司与农夫山泉集团、北京同仁堂药业建立合作关系,助力富来森公司和中林集团合作对接,目前2个公司均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在筹备“新三板”上市。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园区企业已从成立初期的大山神木、深岩矿泉水等2家增加到16家,2015年实现产值1.62亿元。

三、拿出一个真心,不断利用优势建设产业项目,加快转型发展

面对“新字号”产业萌芽初放,我们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扬长克短、扬长避短,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保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用真心、下真功,全心全意打造新常态下的林区替代产业体系。一是利用政策资金打基础、做示范。我们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多角度谋划和申报产业项目,相继建设了蓝莓保护繁育种植加工、食用菌种植加工等产业项目。坚持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搭桥铺路”,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林下经济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及盘古等种养基地;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永安建设现代农业果蔬示范园区,打造出一处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基地。二是利用民间资本上规模、增活力。我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乡镇林场、机关科室和种养大户的能动性,为林场场长灌输企业家思想,科学管理、利用和经营资源,竭力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让职工富起来。比如:我们结合盘古、二十二站林地疏缓特性,分别圈地70公顷和40公顷,带动全县养殖森林黑猪2000余头;依托黑龙江沿岸水草丰美特点,引导依西肯、开库康的农民组建黄牛、绒山羊等养殖合作社,全县饲养牛8554头、羊8218只;借助十八站等地GAP种植经验,鼓励许宝德等北药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全县种植赤芍230.5亩、五味子65.5亩、铁皮石斛60万株及灵芝、金莲花等;利用管护站近水近林优势,发展林禽、林菌等“管护站经济”,形成了“一站一品一特色”的格局。引进富林菌业公司,将绣峰小学闲置校舍、操场低租金供其使用,帮助企业建设14栋培菌室,目前已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领军企业,带动盘古、绣峰、十八站等地建成年产10万袋以上菌包厂26家、100万袋以上4家;扶持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发展,将办公区重组腾出的塔南社区低租金提供给力禾合作社使用,帮助改建加工车间、创办绿森林公司,使马丽英从创业带头人变成了企业家;引导木材加工企业转型发展,将原纸箱厂厂房租给企业进行松籽仁等山产品加工,填充了一项产业空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驿站提供免费装修,激发了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热情。三是利用域外资金建集群、塑品牌。我们坚信“积小流成江海”,主动帮助企业与种养殖大户及合作社对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打造上下游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引进垠浩花菇公司,帮助试种花菇6万棒,将第四小学校舍提供给企业作为培菌室,协助改造大棚45栋、种植花菇40万棒,目前已注册塔哈河国菇公司。建成白酒加工项目,将造纸厂闲置厂房低价出售给企业,帮助呼玛河酒业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中心Q板挂牌,成为全区首家步入资本市场的白酒企业。建设和兴腐植酸加工项目,将原建材厂的糖果厂房屋出售给企业,利用煤矿腐植土加工有机肥料,企业年产值达45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推进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生态、民族等优势发展以休闲、养生、避暑、度假为主的旅游产业,搭建“四区两线”全域旅游框架,推出差异化竞争理念,免费对外开放;引进创意文化公司开发项目,建成集观光旅游、狩猎体验等于一体的鄂伦春民族风情社区;依托生态化优势和凉爽气候举办黑龙江·大兴安岭首届**森林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全面释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活力。几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旁观者变成了创业者、小户变成了大户、大户变成了企业,带动34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28万人。截止目前,和兴腐植酸加工和华顺山产品加工2个地区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已完成计划投资1600万元任务,12个县级产业项目开复工9个、完成投资8810万元。

四、献上一片热心,竭尽所能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助力转型发展

经济转型保障机制是关键,我们坚持把“能想到的想明白、能做到的做到位”,不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为经济转型营造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一是提供政策保障支持。我们制定出台了创业贴息管理、棚室食用菌补贴等10余项扶持政策和办法,对企业和职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在资金扶持上,整合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扶持资金,从财政列支小额担保贷款专项资金,设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助保贷资金,投入资金672万元在信用社担保放大,扶持企业和职工群众转型发展,让缺资金的有资本。在技术扶持上,成立了农林科学院**分院和5个研究所,编制实用技术手册,定期聘请省地专家开展技能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让缺技术的有能力。在人才扶持上,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帮助企业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让有才能的有机会。二是规范资产运营管理。我们坚持向管理要“动能”,不断加大办公场所清查整合力度,采取出租出售等形式妥善处置闲置资产,勒紧口袋、看好门,确保物尽其用。注重开发闲置资产增值空间,利用闲置贮木场场区和棚改拆迁空地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利用物资科闲置场地和库房创建现代交通物流中心,利用原塔林贮木场铁路专线与铁路、古莲河煤矿合作建设煤炭物流中心,让闲置资产“残值不残”、“枯木逢春”。近几年来,盘活闲置资产4000余万元,每年节省水电、取暖、维护等费用120余万元,将开源节流资金全部用在了扶持经济转型发展上。三是优化转型发展环境。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善城镇功能,新建棚改楼房,维修老旧小区,改造平房、楼体立面和镇内街路,建设供热、给排水等“三供两治”设施,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亮化,今年又新启动了中医院综合楼、垃圾处理工程等14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在全面改善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同时,拿出招商诚意,主动为企业做好门前道路硬化等服务,帮助打造风格各异的“小环境”,今年在哈洽会签约光伏发电、松香松节油提取、花菇深加工和大豆深加工等4个项目、5.7亿元,在谈项目6个、预计投资1.7亿元,目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亿元。实施实体和网络同步发展战略,引进企业建设了温州商贸城和大兴安岭森林食品交易中心,引导企业开设专营店、旗舰店26个;创建“互联网+创业园”,建成北极珍品汇绿色产品宣传交易平台,搭建北极购、大兴安岭购等4个微商平台,依托北极鄂药等企业推行订制营销、定位营销、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累计销售1800余万元;同时帮助韵达物流企业成立了林淘汇电子商务公司。建成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吸纳15个部门135项审批事项,对土地审批、房产登记、公司注册等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让企业不花冤枉钱、不跑冤枉路;整合了全县农林、质监、药监、环保等7个部门的技术设备和力量,投入资金670万元建成**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向全区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等领域提供有偿服务;规范使用“大兴安岭蓝莓、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产品升级、品质优化、品牌打造提供坚强保障。此外,今年我们还专门召开2次座谈会和推进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30余个,依法依规惩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员20余人,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经济转型和产业项目建设永远在路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扬长补短、再接再厉,争取实现县域经济更大的发展。

第五篇: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计划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考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3〕11号)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打好基础,扎实推进。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的重点是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力争起好步,开好局,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有一个良好开端。

一、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引导老工业基地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振兴的思想,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以新的思想观念指导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经济活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和完善东北地区产权交易市场。认真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试点工作。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入全国兼并、破产企业工作计划,适时稳妥地退出市场。加快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进度。

(三)稳妥推进集体企业改革。研究提出符合集体经济特点的改革配套政策,支持集体企业采取产权出售、公司制、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改革改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四)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成长环境。督促落实已出台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样待遇。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积极参与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六)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东北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位。认真组织实施在黑龙江、吉林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的试点工作,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完善补贴政策和管理办法,确保东北为全国粮食增产多做贡献。要加强良种繁育等支农基础工作,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施 “沃土工程”,推进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性措施,提高黑土区耕地质量,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七)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以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的基础上加快调整改造和技术进步,发展新型产业集群。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装备制造等重点优势行业的战略性重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八)在继续实施好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同时,将东北部分地区的部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范围。合理确定东北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量,提出减产后相应的国家扶持政策和解决办法。研究提出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改革改制指导意见。

(九)要扭转东北地区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增加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

(十)在继续做好辽宁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试点。研究提出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帮助资源非枯竭型城市适度开发资源和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继续抓好采煤沉陷区治理,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十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要做好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抓好松花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要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加紧完善国道主干线,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加快沿海港口疏港公路、铁路建设,以及口岸公路、桥梁、场站设施建设,改善松花江航道通航条件。加大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支持力度。根据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开发的需要,适时规划建设区域内和东北地区通往华北、边境口岸等其他地区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通道。

(十三)加快东北电网电源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加强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内蒙古东部电网的联网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增长的需要。做好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开发工作的研究规划工作。

(十四)继续抓好东北地区大江大河治理、农业灌区建设、黑土区水土保持,以及大伙房输水工程等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东北地区大型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条件具备后尽快开工建设,以逐步改善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水条件。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十五)研究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措施。继续扩大东北地区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与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改制和调整改造。加快实施 “走出去”战略,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

(十六)彻底清理阻碍市场开放、影响生产流通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进行兼并和资产重组,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市场。围绕建立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五、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十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重点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以及军工、煤炭、冶金、森工等行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十八)在总结完善辽宁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吉林、黑龙江两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继续做好 “两个确保” 和城市 “低保” 工作,做好 “三条保障线”衔接,积极帮助城市低收入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十九)充分发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 “产学研”联合,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加快科技进步,努力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

(二十)调整优化高、中等专业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培养适应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二十一)在积极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留住人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以人兴企,助人创业。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七、抓紧出台各项相关政策措施

(二十二)发展改革委要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精神,研究提出简化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研究制定鼓励企业使用先进适用的国产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

(二十三)财政部、税务总局要按照增值税改革的方向,研究提出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的实施方案;按照所得税改革的方向,研究提出减轻企业税负有关政策的实施办法;研究提出对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欠税予以豁免,以及对资源开采衰竭期矿山和低丰度油田开发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的实施办法。

(二十四)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要研究提出商业银行处置东北三省银行不良资产的指导意见,并确定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的基本原则;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依照该原则制订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十五)国资委、财政部要研究提出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实施办法,以及妥善解决厂办 “大集体”和混岗集体工问题的政策措施,并选择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试点。

(二十六)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外专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人才。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二十七)东北三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组织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提出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和责任,狠抓贯彻和落实。要处理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坚持高起点,走新路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杜绝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二十八)东北三省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规划的指导、论证和衔接,加强对东北地区重大项目的协调。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协调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石化、钢铁、船舶、军工、装备制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重点规划。各有关方面要增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密切配合,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问题和建议。要认真研究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及实施方案,重大问题报国务院决定。

下载XX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 发[2003]11号} 中国网 | 时间: 2009-12-08|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新华社哈尔滨5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出版日期:2016-05-26 01版●要闻 记者 --......

    街道2004年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岚山头街道有17个行政村(居),村居人口约3.5万人,辖区人口约5万人。学校设置有一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两处初级中学、六处完全小学和一处中心幼儿园,村办(含个体)幼儿园所二十二处。......

    街道年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岚山头街道有17个行政村(居),村居人口约3.5万人,辖区人口约5万人。学校设置有一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两处初级中学、六处完全小学和一处中心幼儿园,村办(含个体)幼儿园所二十二处。......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

    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张金翠)[精选合集]

    老矿区转型发展思路——以山西轩岗煤矿区为例[摘要]煤炭资源的粗放式开采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剖析老矿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