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探究摘要:研究性学习一直都是教育热点,本文通过在研究性学习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探究,为学生以及老师如何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理清了思路,扫除了认识上的障碍,为顺利开展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综合探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 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二十世纪提出的“问题教学法”(problem method)和“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并以杜威等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热门的教育学研究问题一直以来都被世界各国广为推崇,目前学术界对于研究性学习未成定论,但是大体来说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1]
研究性学习又称为探究性学习,我国的研究性学习最早在上海展开,并在2001年由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施行)。在我国所受重视度日益猛增。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热门课题秉持着“让每个学生有进步”为核心价值取向,有着探究性,主体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全员性鲜明特点。
二、大学英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2]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是语言文字学科,英语研究性
学习属于认知型研究性学习。[3]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科学等等,与现实生活也很贴近,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又遵循研究性学习理念。因此以研究性学习理念来指导大学英语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可行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呈现出“知识爆柞”的局面,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从而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终身学习的能力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是,仅仅依靠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很难培养这些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而通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英语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
(一)个人单独研究
该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长作业”,在此方式下,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课题,也可以在老师帮助下选择,研究课题选定后,学生单独完成课题研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使英语处于不同水平的选择到适合自己基础的研究课题,因而其真正的做到了因材施教,在此种模式下,学生的课题选择是关键,单独研究是难点。
(二)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研究是在一个班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它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通常来说一个学习小组控制在3-6人,他们的能力倾向,性别,个性,学业成绩各不相同,通过小组研究,可以充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充分的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沟通的能力,对于同一个课题有若干小组讨论研究而成,充分提高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在该模式下,学生的分组是关键,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时难点。
(三)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结合该模式是指对拟定的课题,有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首先由每个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由全班学生对该课题形成的结论进行分享,探讨或者辩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此后还可以进行二次研讨,或就此完成研讨,该模式结合了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够相互间分享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研究能力以及思辨水平。
四、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课堂里引入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或者说是“为教而教,为传授知识和通过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学而教,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自动的从主角转变为配角,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成为学习方面的建议者,潜力开发者和指导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4]身份参与到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并通过采取“合作学习”,任务新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到课题研究中,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一)、以任务型教学为驱动的问题探究模式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外语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英语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完成任务目标为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体会学习价值等。问题探究模式最早是由萨奇曼提出的,因此又被称作萨奇曼探究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步骤如下:选择问题、激发探究→收集信息→形成假设→收集信息→验证假设、形成结论→评价。问题探究模式一般用于课堂教学中预知的、精选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
把任务型教学模式与问题探究模式整合,从而通过语言实践来使各个问题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在探究过程中了解西方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知识,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
(二)、针对开放性问题的专题研究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设置的专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在英语学习中的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研究,比如英语阅读材料中的一些背景知识,重要的语法知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等,大学英语专题研究模式主要由以下步骤构成:创设情景、确定主题→设计研究方案→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与归纳整理→交流评价。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已成为我国高等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应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仍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信息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减少教师个性特点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使其向主动的、交互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MCALL)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情境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尤其强调创造真实情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目前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佳工具。MCALL通过声音、图像、动画、音乐、色彩的优化组合与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2、演示型课堂教学模式
计算机、投影、大屏幕是开展MCALL演示型课堂教学的主要设备。教师选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软件,利用电影、录音、录像以及网上资源作为辅助教材,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限制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应产生于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于一身,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从而创造学习者最理想的意义建构环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程,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索式和协作式的学习,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时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并寻求答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符合了现代教育新的环境和理念,即转变教师角色,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服务于终身学习的目标。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估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估模式来评价教学效果。这种评估模式主要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知结果,通常会忽视学习过程,因此无法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估则有所不同,不仅评估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估,例如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学习策略等。这样就能使评估更好地与教学结合,对教学起到正面的反馈作用,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曾祥发等,2006)。总体来看,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评估具有以下特点:
1.评估内容全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中的各个阶段,如确定课题、课题研究过程、交流总结等,都会做出评估。具体而言,不仅要评估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还要对其学习能力、态度、合作和创新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估。
2.评估主体多元化。在研究性学习中,评估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或家长,也可以是与研究相关的社会团体,还可以是学习小组或学生自己。在评估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自评,培养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规范学习活动。
3.评估方法多样化。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估,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估、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估等。它以定性评估为主,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有效结合起来。
六、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习者逐渐对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有所了解,但也有学生对其不太理解,如有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是旁观者不用参与,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是“研究”而不是“学习”。访谈还发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要比一般性学习投入的时间要长。原因是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资料的搜集、整理、理解、翻译及成果的展示上,或者由于资源设备支持不足及教师指导的缺失,导致了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进度渐缓,甚至学习效度的缺失。虽然大多同学都认为收获很大,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也有学生认为这个过程浪费学习时间,而且学习效果没有接受性学习好。另外,访谈中发现,寻求老师帮助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更佳。可见研究性学习中加强教师的指导及师生交流是一个关键因素。访谈中发现有的同学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不大,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课题的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通过访谈还发现同学们非常重视任何形式的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价及学习成果的展出,认为这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于研究性学习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及时采取以下应对策略来解决。
(一)师生都要转变观念,纠正认识误区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有深刻的理解,并对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理念、方法等的指导培训。同时,要纠正一些认识误区。误区之一是,认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旁观者。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权威,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给学习者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及指导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创新。误区之二是,研究性学习是“研究”,而非“学习”。这是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的误读。研究性学习是形式上像“研究”,而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进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应灵活应用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恰当确定研究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应用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应该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为辅。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丰富,逐渐调整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同时,设计研究主题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可行性,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及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且应遵循开放性原则。除了像本次实践中那样,进行
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如社会、文化、环境、卫生等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就英语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或者就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学习。
(三)构建研究性学习支持体系,完善多元评价机制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效度缺失,有必要构建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体系,完善多元的评价机制。支持体系的构建包括如加强文献资料建设、软硬件建设及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指导师资团队建设等。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方法、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发展进行评价。评价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化及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学生、小组或相关的社会团体;评价内容可以贯穿到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方法可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及完善评价机制。
七、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究内容的开放性,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用这一教学理念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尝试。研究性学习理念渗入到学科教学中的同时还需考虑不同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因此提倡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更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否定和废除。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知识讲授和学生的研究性学生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动态平衡点,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注释:
[1]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 黄森.英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2):30-34.[4] “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手册[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曾详发,张芬.对医学生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现状调查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47-449.
第二篇: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资源供学生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完善教育体制 3.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教师的全方位转变。
6.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全文请参阅:http://
第三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清新三中2010-2011学第一学期 校级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检验方法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可立足于教材,有时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问题设计要符合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把研究性活动分为形成性研究、建构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等方式、方法.在一种研究活动中,可能用到一种或几种研究活动的方法.
(一)形成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研究性问题.这些材料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运用《几何画板》,把这些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研究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理解辨析“两个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理解规定“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的意义何在,各
曲线C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10自起何作用,只从字句上死记硬背,或干脆认为同义反复,随后面对充分必要条件、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等一系列数学抽象学生更加费解.
-10O方程: x + yP:(-4.70, 1.71)xP =-4.70yP = 1.71P-5522 = 5.002充分性xP2 + yP2 = 25.00B:(-3.90, 3.13)AO5A:(-3.90, 0.00)xA =-3.901015C:(-3.90,-3.13)-5(25(25-xA12)2 = 3.13 =-3.13必要性A12)2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上-10案例1: 证明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等于5的圆的方程是x+y=25,并判断点M1(3,4),M2(-2个圆上.
借助“几何画板”平台,通过上例引出两个关系,直观2
25,2)是否在这表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如图1)
22正面演示:在⊙O:x+y=25上任取一点P,图1 “测算”坐标值后计算平方和,显示x
2PyP252,制作动画让点P沿⊙O移动,学生观察到随点P的运动其坐标值自动更新,但x2PyP252保持不变.另一方面,选中两端点在x轴上的⊙O直径,在其上任取一点A,“测算”该点横坐标x,计算25x2作为纵坐标y,绘制点B、C,缓缓拖动点A,容易发现点B、C总在⊙O上.这样通过上述的动态模拟,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建立起“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对应关系,完成对“两个关系”的意义构建.
构造反例:方程(1)y25x2,(2)x-y+25y-25x=0 是
4422否表示⊙O的方程?学生从直觉上判断应该不是.教师要求用“两个关系”加以验证:当点P在下半圆运动时,发现曲线上的点并不都是方程(1)的解;用方程(2)的解x1y1绘制点,发现方程(2)的解的点并不都在曲线上.从中领悟到二者缺一不可的道理,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通其法知其理.
(二)建构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建构性研究是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应用例题、习题的研究功能,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新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加强了研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新教材强化了选择性,提倡学生对问题 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发展学生个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意挖掘教材精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案例2: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上)第13页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对这道题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次机会。因此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问题进行引申、拓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引申1: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1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 11时间以速度n行走;乙有pp1p 路程以速度m行走,另 11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
p*≠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p>1,pN)。
引申2: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把行走这段段路程所需的总时间n等分,每一个等分时间里行走的速度分别是m1、m2、m3、……、mn; 乙把行走的路程S进行n等分,在每一个等分时间里行走的速度分别是m1、m2、m3、……、mn;如果m1、m2、m3、……、mn不全相等,问 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通过引申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及其实际意义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
建构性研究旨在使学习者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三)应用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 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案例3:(高一〈下〉5.12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500m.一艘船从A处出发航行到河的正对岸B处,船航行的速度|v1|=10km/h,水流速度|v2|=4km/h,那么v 1与v2的夹角(精确到1°)多大时,船才能垂直到达对岸B处?船行驶多少时间(精确到0.1min)?
教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用几何画板,获得BC两点距离与 河宽d之间不同关系时,v、、t相应的数据,再从数据中探究与t的关系式,并求出当为何值时,t的最小值,最后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为某个问题讲得是否透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而担忧,因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研究活动已把问题解决得趋于完美,有时虽然不甚完美但教师也只要稍加点拔就可把问题彻底解决,不必多费口舌。而给学生带来了的更是深远的影响,因为老师“唾沫横飞”“眉飞色舞”的时间少了那么势必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大部分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得以解决,留下来的少部分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加以解决,相对来说这样的课学生较喜欢上,与“满堂灌”“一言堂”的课相比,更易出效率,故我将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学习模式的建构》 罗剑虹 《中小学信息技术》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第一辑/张民生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教育发展与研究,[4]程太生、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5]2003。9
龙开奋《数学通讯》高二数学备课组 孔德桃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第四篇: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
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
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 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
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
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 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
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
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
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
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
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 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
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 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 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
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
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
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
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
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
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
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
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 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
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
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探
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 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
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
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
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
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 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
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
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
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 资源供学生
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
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
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
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 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 完善教育体制 3. 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 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 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
教师的全方位转变。6. 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
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
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
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
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
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
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
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全文请参阅: http:// 返回
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作者:柳栋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
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
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 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
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 度和师资的问题。
一、目标与过程 1.关于目标
研究性学习有三类目标: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基础性目
标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的各类研究手段和科学态度,伴随性目标是
指学习者关注具体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论相关领域学习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源于
鲜明个体差异的创造性实践表达。在一些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影响了研
究性学习的开展。一是用资料收集取代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目的,认为收集资料就
是“研究”了。一是过于关注知识的接受,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或是
笼统地设定一些所谓的目标。2.关于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起点是学习者的困惑与兴趣,兴趣和困惑可能还不是可 以用科
学方法来研究的课题,而学习者从兴趣、困惑逐步形成课题的过程是认识深入、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目标与过程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至少在三个方面有一定的准备,一
是关于一般科学研究过程,一是关于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发展的一般历程,一是
某一知识领域内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学习者、教师与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来自于每个学习者,每个学习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
如何诊断这些差异,并设定适宜的后续学习模块成为研究性学习另一重大挑战。
诊断学习者的准备状态首先离不开与学习者的深入沟通和了解,也需要在学习心理、相关知识学习领域具备一定的造诣
我们推荐WebQuest、MiniQuest、Big6 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能够帮助
我们较为有效地突破师生配比严重不足的具体限制。
WebQuest 是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美国国家课程标 准推荐的模式(Big6 也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个预先拟定好的学习活动方案
来组织学习者的活动主线,它与一般的教案或者单元教案相比增加了一些复杂_性。一般一个单元可以是6-12 课时,也有1-2 课时的短期单元。WebQuest 通过
学习活动方案中预先设定的一些支架工具,帮助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发展。
MiniQuest 是由教师设计的在线教学模块,MiniQuest 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
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
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成功地遨游高度未组织环境的能力。这类模式课时
数大多为2 课时左右,比较短小灵活。
Big6 这个模式主要发展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收集和加工的能力。Big6 是美
国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两位
学者首先提出的。在世界各国的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或成人学习,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来帮助解决问题或完成自己面对的任务。
三、资源与工具 1.关于资源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从学习对象组成的视角来看,一般最需要的是这
样一些资源――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工具资源。
知识资源:在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困难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
资源、或者资源不足,可能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些资源。这
要求我们辅导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信息搜索、筛检能力。
智慧资源:需要教师发展网络交际能力,开展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工具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手段作为实验的工具,在区域推广实施的时候,运用的比率还不是很高,教师要乐于通过网络交流,寻求支 援。2.关于课程工具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中常选用信息技术手段――研究性学习课程软件
系统支持课程实施。这类课程软件系统非必须,但是很必要。因为这些软件系统,功能强大,能够帮助我们方便 地开展教务管理。
四、可能对策的讨论
学校要为教师极大地提高自己主体意识和行为主动性提供必要的文 化氛围 和管理制度。
教师需要在哲学、知识论、相关学科领域、学习科学等方面极大地提升自己 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组织上,可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根据现有的师资储备、师生配比条件
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工具是必要的,但是工具运用的效益依赖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能动性。在培养目标的厘定的价值评判标准上,既要关注学习者当前的利益,更要关
注学习者长远发展的利益。_ 17
第五篇: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环保小调查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薛屯中心小学
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