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的差异(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14:1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俗习惯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俗习惯的差异》。

第一篇:风俗习惯的差异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English customs and Chinese customs.On food, for example, in Chinese, we often see the words like “rice, onions and tofu” but in English we always see the words such as “bread,butter, milk and cheese”.In Chinese “bread and cheese“ means” a common and simple meal”;and “breadbutter letter” means” thank you for the letter”, these idioms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national diet customs.In addition,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all kinds of animals are also different.Such as ”dragon“ in Chinese culture is regarded as auspicious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ese referred to a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idioms related to dragon are mostly contain good, such as ”long teng hu yue,sheng long huo hu,long fei feng wu”, while in English , t “dragon”

alwaysrefers to the wicked man, such as ”the old dragon“, refers to the devil.Besides dragon, the British people and the Chines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dog.The dog is a lowly animal in Chinese culture.Chinese idioms

related to dog are mostly contains bad, such as,”lang xin gou fei “,”gou tui zi “,”hu peng gou you” and so on.But most British people have a favorable to dogs;they think that a dog is a loyal and reliable friend.Therefore, in English, there are many idioms about dog.The British people often use dog to describe human behavior.For example, they use “lucky dog” to mean a lucky man, and use “clever dog” to means a smart child.There are many idioms made up by number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Chinese commonly use ”ten thousand” or “18, 36, seventy-two” as virtual index.For example, ” wan liang huang jin rong yi de ,zhi xin yi ge ye nan qiu”(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But in English the numbers usually do not have non— referential function.For example,“Don’t worry,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do it”.“A thousand and one ways” its literal meaning is “one thousand and one”, but here it is not, but refers to “many".

第二篇:风俗习惯

风 俗习惯

(1)、简单的食

九寨沟藏胞以青稞、玉米、小麦为主食。青稞炒熟后磨成面、做成糌粑,或酿制成青稞酒,是藏胞最喜欢的食品和饮料。玉米做成的炒炒饭、烧馍、搅团和小麦做成的馍饼、面条是九寨藏胞的日常食品。早晨,一般喝酥油茶,吃糌粑;中午,吃烧馍;晚饭吃酸菜面块。饭后喝一点青稞酒或大麦黄酒。

逢年过节吃血肠、糌粑肠、烤羊肉等。肉食以猪肉为主,也吃牛羊肉,肉清

炖,佐料放得很少。由此可见,清淡、简朴是九寨藏民饮食的两大特点。

(2)、住

九寨沟藏胞的住宅大都是木结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设经堂。藏族以上为“净”,下为“秽”,所以将神圣的经堂设在第三层。藏家的家具一般都做成组合式,与板壁镶嵌在一起,不加油彩,保持木质本色。藏家也不需凳椅,男子席地而坐,女子折腿跪坐。

(3)、行

由于九寨沟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古时候,他们大多以骡马为交通运输工具

(4)、葬

土葬、塔葬、天葬

(5)、特的婚礼

在九寨沟,藏族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同汉族差不多,一种是自由恋爱,一种是父母包办。但婚礼就比较独特了。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选好已婚夫妇作陪伴,男方迎亲的代表,骑马先到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再将新娘接回家。女方村寨的妇女在道口、桥梁处用酒迎侯迎亲的马队,并把灌醉客人视为天大的乐事。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要鸣枪二响,表示欢迎。然后由新郎将新娘扶下马,与陪客一同进新房并排坐下,全寨的人带上酒和哈达前来贺喜,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祝酒词,接着自由喝酒。新娘在男方住三天后回娘家,这次要由男方寨上的妇女在道口敬酒送女方的陪同人马回寨,谁灌醉的客人越多,谁就是最能干的女子。新娘 一般要在娘家住上半年才接回男方家。

民 居 建 筑

民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坡而建,墙基础用块

石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子的大小由柱头的多少来决定,最小的是9柱,多的有40多柱。房顶一般人叫“榻板”或“榻子”,长1.3米左右。榻板有

两种规格,一种是均匀型,厚薄相等,称为汉式榻;另一种是刀片形,一边

厚一边薄,称为藏式榻。在建筑施工时前一种较容易铺盖,两片榻之间的缝

隙上面盖一片,后一种单层压边,难度大,铺盖时技术要求高。用榻刀劈出

来的榻板,在板面上有一条条由年轮形成的纹沟,下雨时,雨水随纹沟流出,流线形的房顶很容易排出雨水;太阳一出来,潮湿的榻板很快又会被晒干。用榻板盖的房顶,面上风吹雨打日晒,木质逐渐变质,而朝下的榻面经过炊烟的长期熏烤逐渐变厚变硬,两年左右,把整个榻板翻过来铺盖,这样反复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换新榻片。流线型的榻板房顶,排水性能强,随房檐淌下来的雨水,天长日久,容易冲刷土墙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族住宅的房檐两边都安装了上长长的木水槽,用来排水。

这种水槽每户都备有几根,随时调换房檐上的水槽或作为其他应急用。在水槽口下备有数个大大桶,高1.3米左右,直径约1米左右,用来储蓄房顶淌下来的水。为了防止大水槽和木桶腐朽,选择用材时,主要用松科植物红松。这种用榻板铺盖的流线形房顶,适合九寨沟多雨雪的天气。木结构的住宅房分为三层楼。二层楼前面为平台,边上有偏房,主要住人,三楼堆放草料和其他杂物,底楼作为牲畜圈棚。这种建筑特性,适合于九寨沟半农民半牧地区,人畜分居,粮草物资储存,又有足够的肥料供农业生产使用。

宗 教 信 仰

九寨沟的宗教是以苯教为基础,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藏传佛教。苯教,是

古代藏区存在的、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这种崇拜传统一直

在民间流传。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飞禽走兽等,相信“万物有灵”。苯教“万物有灵”的多神论思

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佛教”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

轮回,因果报应“等缘起的思想理论以寺院为主在九寨沟藏传佛教文化中起

着主导作用。

藏传佛教文化特点——活祭与放生

佛陀说:“一切有为之善业,放生功德最大”,这是藏传佛教产生“活祭”的理论依据。“活祭”同时又是苯教“万物有灵”崇拜动物的产物。放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是把自己的家畜、家禽中年龄最大的通过念经等宗教仪式,披挂放生。放生的地点是当地的主要“神山”。间接分为:一是向他人宣传放生,达到阻止他人杀生的目的;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封山封水,定为“神山神水”,使其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从而达到保护各种野生动物的目的;三是把别人将要杀害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买下来。

转 经

转经,按苯教“雍仲”的旋转方向,向右转。转经是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礼仪。转经筒内装有一定数量的经咒,每转动一下经轮就等于念诵了数百遍经轮内的经咒,其无量的功德就在于此。因此,“转经”在藏族社会久兴不衰。

佛神山与神山

佛神山与神山,如九寨沟的扎伊扎嘎山,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藏族人称之为“尼”。佛神山是藏传佛教教徒信仰佛教的活动场所,通过转山磕长头,诵经虔诚,祈祷达到自己清心净身的目的。

嘛尼堆

嘛尼堆,九寨沟藏区称为“牙则”。是堆积在神山的山顶或转山必经的山口和各藏寨神山指定的位置上的有经文的石堆或神箭(木制的各种兵器),堆上还插有经幡。“牙则”起源于苯教万物有灵,属于原始宗教的大自然崇拜,是藏传佛教中崇拜祭祀山神的主要仪式,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的具体体现。“牙则”的位置由**或高僧选定。“牙则”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的堆放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信徒经过千难万苦从其他佛山圣地带来的;有的是本地经过念经护法的;有的是转山人放上的。九寨沟多数“牙则”是各种木制的兵器,是每次念经祭祀山神时由各户做的。第二种是埋在地下的,叫“布得”,主体用金属罐或陶瓷瓶,中间竖一段用方枝柏树心做的方木,称为“命木”。上面缠绕八字真经,周围装上五谷、金银、珠宝、宝瓶、各种兵器等物,深埋后在上面栽上树木花草等堆成“牙则”。

龙 达

龙达是藏语。“龙”是指天地间大气中的元气和无形的神灵;“达”是指信教徒在元气的充沛下和神灵的保佑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龙达”属于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产物,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和布做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四种动物。“龙达”使用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联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现今藏族社会信教者放“龙达”,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吉祥如意。

经 幡

九寨沟藏民称为“葛达”,意为插在门口的旌旗,实是密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经幡根据其用途和不同的内容长短不一,短的几米,长的树十米,分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在长经幡的边上还有各种颜色的小装饰片,上面印有“龙达”。九寨沟的经幡多用木条做成旗杆,且高大,多为竖插,横挂的较少,这是九寨沟经幡的特点。

藏 族 服 饰

九寨沟的藏族服饰做工精细,华美洒脱。男子穿红、紫、咖啡色氆氇,或白色衬衫,衣袖宽松,系红色或黄色腰带,腰间佩带腰刀和吊刀,头戴礼

帽,显得英武潇洒,恰好衬出他们的健壮体魄和剽悍豪爽的性格。女子爱穿

长至脚踝的黑色 衫,系红色腰带,头戴羊皮镶边的圆形帽。节日盛装时,背

后从头到脚披一长带,上缀镂花银碟和珠宝,加系皮制窄腰带,上缀大银花。

佩带双耳环和玉石、琥珀、象骨、玛瑙等制成的项链、手镯和嵌珠银戒。她

们款款走来,既不失村野风味,又显得雍容富丽。中老年妇女常在肩上斜挂一个银制经盒,将头发梳成许多长而细的小辫披在肩上。老年男子喜欢手摇转经筒,戴一串佛珠项链。冬天,男女都穿豹皮镶边的大皮袄,头戴漂亮的狐皮帽。

现代藏装正向多样化和豪华方向改革发展。随着藏区的开放,旅游经济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逐步改变,适应新形式下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九寨沟出现了一些藏装改革派,她们集汉装和西藏服的优点,对藏族女装进行了大胆地改革。

经过改革的服装,腰间扎上腰带和银装饰品,既具有藏民族特色,又便于妇女参加各种活动。以九寨沟宾馆为例,按九寨沟的藏装的特点和西藏服的样式,把女装设计成无袖长开衫,作为具有九寨沟藏民族特色的礼服。这种服装由于是无袖长开衫,穿着时比西藏服方便,不同身材体形的淑女穿上各显其美,优美而自然,适合宾馆服务人员穿着。现代藏装有三种类型:一是表演性服装,主要是各文艺团体和个人演出节目时作表演服用。表演性服装还包括展示性服饰,这种服饰全面向人们展示各种豪华的藏族男女服饰。二是各旅游服务行业的礼服,这种服装从较流行的西藏服正向九寨沟的传统式豪华型服装发展。三是藏民族传统的服饰,取材从单一向多样性发展,色彩从传统的黑白红色向多种色彩和花样发展,服饰从普通型向高档豪华型发展。

教 会 寺 庙

扎如寺位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扎如沟宝镜崖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

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

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汉语称为“扎如寺”。

扎如寺属藏传佛教的“苯波”教,历史上属“奔卡拉康”。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在西藏麦日一位堪布的指点下,于公元1573年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崖下。经过历代奔卡对寺院的改建和扩建,到50年代,寺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拥有大小经堂多座,茶房、库房、客房、藏经房各一座,僧房六十余座。重要法器、文物、佛祖塑像、佛经等财物价值上亿元。有僧侣129人,**2人,信教村寨、四十多个,信教群众六千余人。1956年阿坝州藏区发生的叛乱使寺院的房屋和主要文物法器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四川宗教局负责人对扎如寺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后,同意恢复扎如寺。国家拨款一部分,加上群众的捐款捐物,扎如寺才得以逐渐恢复。经过重建恢复的扎如寺现已处具规模:占地面积14510平方米,寺院现有**1人,僧侣61人。寺院每年举行4次佛教活动,分别是:第一次是“良美都钦”,举行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六;第二次是“麻艺助钦”,举行时间是四月初七至十六日;第三次是“郎幺东确”,举行时间是五月十四至十六日;第四次是“顾朵”,举行时间是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1995年,扎如寺纳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扎如寺在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内,作为藏族文化遗产,寺院具有宗教、教育和文化三个功能。

节 日 盛 会

麻孜会

农历正月为藏族的年节。而九寨沟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三月十五的“麻

孜会”。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去扎如寺参加庙会,烧香敬神,朝佛转山,向师长亲友、和尚喇嘛敬献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庙会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等庆典活动。青年男女也常在这天寻觅知音,交结朋友。

德朵节

每年冬季至初春,是易发生火灾的时节,就以村寨为单位,请喇嘛在专门的院内念经祈求免灾。这一节日由两个仪式组成:一是守火仪式,一是驱火仪式。守火仪式时,要在寨子中最适宜观望的地方搭一个了望蓬,每家委派一名代表驻守望蓬。在晚上十二点前,寨民围寨转游,边转边唱,告戒人们防火。驱火仪式由几个寨子联合举办,持续一天。寨民均穿漂亮的新衣,念经祷告,观看由数十人组成的马队摇旗呐喊,鸣枪驱火。

转山节

农历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转山节,主要活动是朝拜扎依扎嘎神山,但也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转山这天,藏胞大都要着盛装,相互祝酒,齐声歌唱,骑马或步行绕神山一圈。

“良敏王清”庙会

每年正月初五,为纪念苯教有名喇嘛人圆寂升天,藏民们聚会于扎如寺转经。

乐 器

藏族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吹管乐器 甲岭(唢呐)、柴岭(横笛)、雄岭(竖萧)、岗岭(人腿骨笛)、鹰骨笛、雁骨笛、杂岭(陶埙)、洞(法螺)、洞钦(长号、大号)等。

弹拨乐器 毕旺(琵琶、琴)、毕旺居吉巴(单弦琵琶或琴)、毕旺居松(三弦琵琶或琴)、毕旺居芒(多弦琵琶或琴)、札木年(弦子)、竹质和钢质口弦等。

拉弦乐器 牛角琴、札尼(牛角胡)、铜胡、根卡等。

打击乐器 鼓、大鼓、杂额(腰鼓)、桑额(铜鼓)、钹、铙、铃、止尔布(小铃锋)、札如(手摇鼓)、串玲、盘铃、达玛如(拨浪鼓)、叮夏(碰铃)、达玛(碗形鼓)、锣等。

它们有独奏,有的配歌伴舞,有的用于宗教仪式。

羌族有哪些乐器?

羌族的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和最著名的要算羌笛。据说这种乐器系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古羌牧人所发明,故名羌笛。因为当地不产竹子,所以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或鸟腿骨制成。现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还珍藏着一段三个孔的骨笛。早期的羌笛还是一物二用,既可当吹奏的乐器,又可作策马的马鞭,所以又叫“过”(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的羌笛只有三至四个按孔,到公元前一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按孔,才有五个按孔,并逐渐传入了内地。关于羌笛的演进过程,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详细的记述。

近代流行于阿坝州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声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方筷形,长约15-20公分,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捆紧,竹簧插于管头,竖吹。多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

此外,羌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尚有小锣、铜铃、唢呐、羊皮鼓、月琴、胡琴和竹口弦等。

第三篇:风俗习惯

东南亚风俗习惯介绍

田志玲

Hello, everyone.Today let’s share some culture in Asia.And some of them may be thought strange, but they are still interesting and useful for us.First, let’s have a look at Thailand.在泰国,泰语为国语。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 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几百年来,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在泰国记住不要踩门槛,根据泰国风俗,那是灵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随便用你的脚指任何东西,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不要让你的脚引人注目,或见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头,脑袋被认为是灵魂的所在地。泰国人用很长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决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较为西化的社团里,泰国人一般不握手。传统的及大多数的泰国人在向人问候时,是将两手合在胸前,做祈祷状。

在孟加拉,人们互相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达习惯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每逢星期五,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东西。斋戒期间,白天不能在众人面前抽烟。孟加拉国受过教育的人常去国外旅行,因此都很西方化,英语也说得很流畅,说英语的旅客将会感到很自在。交谈时,通常的应酬话都可以说,但任何议论这个国家或这个国家政府的话最好不说。

如同在印度一样,人们一般不称呼名字,除非客主之间十分熟悉并非常友好。否则客人总是称对方为XX先生等。第一次见面时按规矩须互换名片。

文莱是宗教色彩和马来民族传统较浓厚的国家,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如,当地马来人与人握手时,通常会把手收回到胸前轻触一下,以示真诚;从有身份的人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把手下垂并贴着身体,侧身轻步走过等。在指人或物时,不能用食指,而要把四指并拢轻握成拳,大拇指紧贴在食指上;在正式场合下,不要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在接送物品时要用右手,招呼人或出租车时也不能用食指,要挥动整个手掌。 菲 律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间时,无论男女都习惯以握手为礼。然后双手触摸胸膛以示真诚。在与熟人或亲朋好友相间时,一般都很随便,有的男女之间相逢时,常以拍肩膀示礼。马来男士一般不主动与女士握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左手被马来人认为是肮脏的,因此在接、递物品时应用右手,忌讳用食指指人或指路,不翘二郎腿,不得用手抚摸小孩的头。马来人忌食猪肉和禁酒,也忌讳在物品上印有动物或人像的图案.菲律宾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的方式很独特。他一握过手就转身向

后走几步,意思是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他们认为这才是真诚的、真正的握手。菲律宾人很忌讳“13”数。认为“13”是“凶神”,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是令人极为厌恶的数字。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宾人不爱吃生姜;也不喜欢吃兽类内脏和腥味大的东西;对整条鱼也不感兴趣.听到了那么多的风俗,下次你再去东南亚旅游的时候,可要记得哟!

That’s all for today, see you next time!

第四篇:选修课客源国概况期末论文之浅谈中日两国风俗习惯差异

浅谈中日两国风俗习惯差异

摘 要

中国和日本是一水之隔的邻国,相互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同日本同属于亚洲国家,因此,在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习俗方面,有很多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中日两国所处在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以及历史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因此在生活方面也必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并且从文化渊源上来讲,中国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一些看起来相似的文化,却孕育了本质上颇有不同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而这些不同更是成为了中日两国之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导火索”。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中日两国无论是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还是民众间自发的交流来往活动都越来越多,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有了解、尊重两国民众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生活风俗,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引发矛盾。因此,研究探讨中日两国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十分必要。

关键词 饮食习惯;生活风俗 第1章 請客吃飯及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

1.1 地理位置及饮食习惯的差异

1.日本方面的情况

日本是一个十分狭长的岛国,同我国相比较,耕地极少、畜牧业也并不发达,以大米为主食。但是,相对应的有很长的海岸线,以北海道地区为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出产的鱼类世界闻名,如鲱鱼、河鲀、鳟鱼等。渔业资源丰富也造就了日本人喜爱吃鱼的饮食习惯。在烹调习惯上,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做法,这也与日本人对大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有关。日本人认为“冷、清”的食品不会破坏鱼类本身的鲜味,而为了保存这种鲜味,更不会对鱼类进行烹调,往往仅辅以作料来食用。世界闻名的日式刺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同中国人不同,日本人一般只吃猪的瘦肉、很少吃羊肉。

与中国料理不同日本料理所讲究的是“色、形、味” 其中的“形”是中华料理所没有强调的,因此日本料理对食物的“形”极为看重。对装食物的器具、食物的颜色、形状以及食物的排列都很多有考究。有人称评论过“日本料理如同精致的风景画”,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2.中国方面的情况

中国自古信封“民以食为天”,将饮食文化看得十分重要。中国内陆地区居多,因此耕地较多,畜牧业也相对发达。主食主要是是谷物,北方人喜爱吃面食,而南方人多爱吃米饭。经常食用的菜大部分为陆生的动植物,中国的海岸线也很长,在近海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因此中国人的饮食比较丰富。

与日本料理不同,中国菜只讲究“色、香、味”,被称之为“食之一次,余味三日不绝。”认为只有满足了这三方面才能称之为一道美味的、合格的菜,其中更以“味”最为重要。这也可以让人理解中国菜的制作中会出现如此多的方法、程序以及各种调味产品了。与日本料理的“冷、清”思想不同,中国人普遍认为生食不容易消化,并且易含有寄生虫等。因此中国人喜爱用炒、炸、焖等烹饪方法来制作食物。

1.2 招待客人的消费方式及用餐习惯差异

1.日本方面的情况

日本人请客一般都是采用AA制,在餐前的准备工作就是,提前定好这顿饭的消费标准,然后将钱统一的交给请客者保管。用餐过程中,给客人盛饭不能盛的太满,也不要一勺就把一碗饭盛好,这样被视为对客人不尊重;客人在用餐时不能只吃一碗,这象征着与主人无缘以及饭菜并不合 你胃口;忌讳用餐时整理衣服或头发,在日本人眼里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行为;就餐时不要用嘴含住筷子;也忌讳嘴里含着食物讲话或者吃饭途中站起来,这被认为是缺乏教养。忌在使用筷子时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更不可以把筷子插在盛饭的碗里,因为在往生者的供桌上才会将筷子这样摆放;日本人在喝汤时会发出声响,因为这意味着用餐者对食物很满意,是享受的赞美。在日本,招呼侍者时,也有特定的手势,而不用大声招呼。客人在用餐结束后要尽量保证餐桌上不剩饭菜,因为只有这样,主人家才会感到客人真正的享用了这顿饭。2.中国方面的情况

在中国请客吃饭,哪怕是上学的学生一起吃饭,也很少会采用AA制。一般采用轮番请客的方法。用餐前,客人在主人的邀请下入座才是合乎礼仪的。主人要注意避免客人坐在上菜的位置,此外一定要在所有人到齐之后才可以开始用餐。主人在大家就位之后就可以做开场白了,而在用餐期时,主人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活跃现场的气氛,使客人可以尽情用餐。用餐时不会采用分餐的方法,而是大家一起吃,点的菜量大部分也是用餐者所吃不了的,因为在用餐之后如果不留下的酒菜,主人会觉得菜点少了,客人没有吃饱,会感到很没有面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喝汤时与日本人十分不同,中国认为吃饭发出声音是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

1.3 饮酒方面的差异

1.日本方面的情况

众所周知日本人爱饮酒,日本男人每天下班都会到到酒吧畅饮,享受过后才会带着醉意回家。日本人喝酒常以喝醉为荣、喝多为乐。也可以说日本人是借着饮酒的方式来缓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工作产生的巨大压力。在餐桌上酒更是人日本人不可缺少的。日本人在饮酒时也讲究礼仪,主人会为客人斟酒,客人则要随后马上反过来给主人倒酒,日本人认为主人与客人之前相互斟酒,才最能表示双方的互相尊重与平等的友谊。2.中国方面的情况

在《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一书中提到了“饮酒时,在干杯前,可以轻轻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以让自己的酒杯略低于对方的酒杯为宜,借此来表达你对对方的尊敬。当你离对方距离较远时,可以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来表示。”以上叙述是中国人在饮酒时需要注意的礼节。中国人喝酒往往是大家凑在一起,来两个下酒菜,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儿,然后再吃饭,喝酒是为了热闹,高兴,不单单是为了喝醉,也就不存在强求喝酒的情况,每个人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酒量来喝酒,因此喝醉的情况并不多。第2章 中日两国日常生活风俗的差异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交往越来越密切,经商人员、留学人员不断增加,本章将会从生活中出发,更加细致的介绍中日日常风俗习惯的差异,让两国人民进行交流时能够了解并理解对方提供一个基础。

2.1 语言方面的禁忌

与中国人对数字、汉字的禁忌相同,日本人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苦”和“死”,以及其有谐音的词语也成为了日本人的禁忌;比如“4”的发音和死的发音是一样的,而死的动词形式又与数字“42”的发音相同,因此无论是医院还是监狱一般都没有“4”、“42”的房号或者床号。而电讯号码的用户也都会避免用“42”;除此之外与西方人相同日本人同样忌讳“13”在宾馆不设有号码是“13”的楼层或者房间。甚至在羽田机场,“13”号停机坪也是不存在的。在中国也存在着对“4”的忌讳,比如电梯里所标示的楼层4楼一般都是用“3A”来表示。自古以来便有18层地狱之说,因此大部分高层住宅对18层也表示为“17A”。这些语言上的禁忌是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中需要注意的。

2.2 行为举止方面的禁忌

日本素有纪律社会之称,日本人向来遵循纪律办事。在正式社交场合,无论男女都不能衣冠不齐、大声吵闹,而要穿着正装礼服、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在通信时,关于信致的叠法、邮票的贴法都有讲究,就像寄慰问信件不可以使用双层信封,因为这样会被理解为祸不单行;而邮给爱人的邮票不能倒贴,这样做有可能会失去你的爱人,因为它意味着绝交。而以上的邮信方式在中国并没有特别的讲究。有一点值得一提,在中国,用手抓自己的头皮往往被理解为有些紧张、不知所措,作出这样的行为会被认为是憨厚老实的表现,但在日本可不要轻易这样做,因为在日本抓头皮代表着你充满了愤怒和不满。此外,老一辈日本人对对拍照也有讲究、他们认为三个人一起拍照片,被左右两个夹在中间的人会遭遇不幸。中国人对此并没有什么讲究。在与日本人进行谈话时,不要有过多的肢体动作,别人讲话时更不要随便打断。在较多人谈话时,注意不要冷落其他人。在交谈时,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是否成家、收入等私事。对年龄大的人不要用“年迈”、“老人”等称呼,除非事先约好,否则不贸然拜访日本人的家庭。这些行为上的禁忌是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中需要注意的。2.3 社交方面的禁忌

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姿态认真、做事效率高,并且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和自制力。约会总是正点,很少误时,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多关照”、“这只是粗茶淡饭、请谅解”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在向日本人送礼物时,要注意挑选双成对的礼品,如一对笔、两瓶酒就很合适,但是在参加婚礼送礼金时,不可以送2的倍数,因为日本人认为数字“2”容易导致夫妇感情被破坏,一般都送3万、5万或7万日元。这一点与中国不同。受国人喜爱的荷花在日本也是禁忌,在日本荷花被称为“丧花”。而在中国象征着隐士淡泊人生心境的菊花在日本则成了皇室的图腾,因此在送给日本人礼物时,要避免菊花、荷花以及带有二者图案的礼物。松树、竹子、梅花、鸭子、乌龟等才是日本人所中意的图案。日本人在礼物的包装上也有讲究,在颜色上,中国人所喜爱的红色、绿色、紫色在日本人那里都成了禁忌,日本人认为红的、绿色和紫色,是代表着悲伤、不祥的颜色。而黑白色代表丧事,最好使用带有花色的纸来包装礼物。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另外一点在日本除非事先约好,否则不应该突然拜访日本人的家庭,即使约好了也要按时间准时到,不要早到因为主人可能在进行准备,当然更不可以迟到。进入住宅时必须脱鞋,如果没有会被认为很不礼貌,在拜访时,中国人往往会主动要求帮助主人准备饭菜,而在日本,客人在没有主人的允许也不要去参观厨房,这同样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客人往往会主动要帮主人准备饭菜。这些行为上的禁忌是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中需要注意的。

2.4 日常礼节的差异

众所周知,日本人见面多数是行鞠躬礼。这是因为日本人不喜欢急躁的风格,把能好好的控制自己的举动看作是一种美德。在说话时也会避免凝视对方,而这中国人的习惯是不同的,中国人在谈话时会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反之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日本人主张低姿态待人,行鞠躬礼以示谦逊有教养。一般见面时是彼此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时弯下腰的程度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弯腰幅度最大的、也被视为是最有礼貌的鞠躬,将之称为“最敬礼”。男性在鞠躬时,两手应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而在向对方表达尊敬时,可以把左手搭在右手上面,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在中国,正式的见面往往行握手礼,或者点头示意,往往在表示感谢时,才会行鞠躬礼。日本人对坐也有说法。在单位里,日本人都坐椅子,但是回到家里,日本人仍然有着坐传统的“榻榻米”的习惯。即使在家里榻榻米,也有正确的坐姿之分即“正座”,就是双膝并拢跪在地上,把臀部压在脚跟上。较为休闲的坐法也有,分为“盘腿坐”和“横坐”:“盘腿坐”就是双腿交叉,臀部着地,“盘腿坐”只适用于男性;“横坐”是双腿稍微侧向一边,身体不压住双脚,“横坐”常是女性的坐法。而 中国人,在家里的坐姿就要随意的多了,并没有传统的风俗习惯限定。

结论

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经济、教育、科技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尽管中日两国同属于亚洲的东方文化,但日本受西方文化影响巨大,加上其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因此同我们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求同存异,才能在两国交流中加深理解、相互尊重,更好的实现“双赢”。

11级旅行社管理程维

学号601142045

第五篇:各民族风俗习惯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植树节

三月十二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植树节前后,我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花山节

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地区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上还分别挂着两块红黑布。每年,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到了正月初一就开始踩花山,比较隆重的花山节还可以延长至初八、九。踩花山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求子而立,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关于花山节的来历,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区,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盘,就派皇兵来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皇兵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孜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在战斗中牺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岭中迁徙。蒙孜尤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子姑娘,同时,还进行武术表演,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在花山节期间,有芦笙舞、武术(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链甲等)、倒爬花杆、斗牛、赛马等体育和文艺节目。

下载风俗习惯的差异(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俗习惯的差异(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r/n 饮食习惯上,满族人喜欢吃黄米饽饽,吃萨其马;朝鲜族人喜欢吃冷面、泡菜和打糕;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喜欢吃手扒羊......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 简介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

    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风俗习惯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端午节风俗习惯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汩风俗边的......

    中秋节风俗习惯

    灯谜 灯谜历史 灯谜妙趣 制作灯谜的方法 吃月饼 吃月饼 燃灯 燃灯 月谜 诗情画意说“月谜”玩兔儿爷 玩兔儿爷 月亮中的兔子与民俗 祭月赏月 玩月 中秋祭月赏月的习俗 各 地......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人:文学院096 王星云 地点:江苏省兴化县沙北村 正文: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