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时间:2019-05-14 14: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毕节一中王发礼贵州毕节551700

[提要]

本文从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思想、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提出了五点认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目的 原则 目标 评价 挑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综合实践课”的一项内容。我校是贵州省高中综合实践课试点学校。根据省教育厅教研室和省教科所的安排,从2000年秋季起我校进行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现在该课程实验高一阶段已经结题,高二阶段实验正在进行中。省教育厅教研室和教科所于2001年5月在我校举行了全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教研教学观摩活动,并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这将进一步推进我校高中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本文结合参与学校课题组对学生研究课题的组织指导与管理,谈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的一些认识。

一、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

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第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原则

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才能指导学生正确的提出课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

第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新课程方案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开发和持续发展。

第二,要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方法为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于教科书知识和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包括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第三,要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情景中,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如通过讨论研究、动手制作、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社会调查等形式,探索与学生生

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获取和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重视研究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即时、即地、即兴的一种轻松灵活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习质量的依据,如参与程度、态度等。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高中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其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社会价值,显得比较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而已,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践、社会调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学会学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则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恰恰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如上海一位中学教师所说:“没有一个指导教师知道自己的学生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然而,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很重要吗?在迈向终点的进程中,沿途的风景才是最美的。”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更重视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⑵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⑶更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⑷更重视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实施方式决定,教师在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将受到冲击。教师将由施教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时,需要老师以赞赏的心态,共同学习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崭新的学习中。从知识层面看,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因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问题可能并不是老师熟悉的;而学生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往往比老师更多更广,从而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递者。从管理层面看,由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教师则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同时,由于课题的综合性因素,有的课题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指导的,教师间的合作也面临新的要求。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民主的、教学相长的关系。

另外,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一是教师要有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对活的、新的东西有兴趣,有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具有这些素质,才能引导、影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要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三是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教师都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相比,已有一定专业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广泛的兴趣和接受一些看起来是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反,正是学生最易有广泛的兴趣,易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想做到与学生沟通,就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今后,各科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的相互渗透,是一种趋势,教师必须具有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规章“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郭涵,《教师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28日

[3]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8月1日

E-mail: wangfalibjyzh@163.com

第二篇:关于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关于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广饶一中郭连海

摘要: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针对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化学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主体

1引言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最大可能地激发其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而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对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让其通过自己探索、思考,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正是通向此目标的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充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讨。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化学学科要求或渗透的内容。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因素

这里说的社会因素包括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受选拨人才制度的影响,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为数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对研究性学习持赞成态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

另外,中学各班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舍图书设备不敷使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

2.2 教师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教改意识、问题意识、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十多个方面。现仅从教改意识、心理学认识和知识储备方面进行分析。

2.2.1教改意识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

据调查报道,在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盲目照搬外地经验,脱离实际情况,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因而失去研究兴趣。还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热情,仍以给学生灌输知识,追求高的升学率为教学目的,时常会出现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则被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本身并无异议,只是迫于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仍有所顾虑。

2.2.2心理知识方面

老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仅保持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而且还认为可以忽视学生感受,全力抓紧学生学习成绩才对。这体现了现在部分老师还是困囿在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的老思想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

2.2.3知识储备方面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是否精深是家长和学生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教师能力的显示。教师想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具有实践能力。而有着广博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刻专业知识,而且有着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中更有用武之地。

2.3学生兴趣及社会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持的态度亦令人有所担忧。面对升学的压力,考试的压力,高分数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甚至对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性化学实验,他们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3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主动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第一,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的开放性。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已涉及诸如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健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拘泥于课本。如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等。第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过程也具有开放性。学生不仅向书本学,还要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他人学,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习惯。第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化学实验室、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的联系起来。

3.2 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主要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处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自主释疑,自主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性

“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如在“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采集海水样本,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用AgNO3测定有关数据,再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过程都需学生的亲身实践。

3.4 过程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单是实验或调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更注重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4.1 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在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改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4.2以促学生发展为目的,精选研究课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4.3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它学科产生了很大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精通化学学科的知识,又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解释化学问题,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型”教师。

4.4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性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学会了无怀疑的接受,从而削弱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不同的看法,解决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走不同的路径,同时尽可能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从而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实验创设情景。用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使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例如,在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象: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总结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的一种教学学习方式。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过程的结尾中,为了提炼所学到的知识、能力,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自己及其他人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做出反思。反思概括的意义在于:其一,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其二,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三,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而且还在于他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教育评论》一有关人士说得好,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整体配套的改革,学校是主阵地,政府行为、家

庭教育和社会参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从家长和社会方面来讲,要给与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为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研究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必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季 芳﹒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2002﹒(6):34-26﹒

[2] 蔡亚萍﹒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适应性研究[J] ﹒化学教学﹒2004﹒(5):28-30﹒

[3] 王建成﹒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融合[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1):65-67﹒

[4] 崔允郭,余进利﹒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调研报告[J] ﹒全球教育展望﹒2003﹒(7):41-43

[5]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 ﹒教学发展研究,2001,5﹒

[7] http:/// 关于化学研究性课程的课题选择等﹒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

1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三)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故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要激活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在一所中学平组成了《施肥对学校草坪影响的研究》课题组,研究的重点是施肥问题,方法用对比实验,但实施起来涉及的面很广,要买草籽、落实各种肥料、生长素、准备栽草的土壤等,由此涉及到多方面工作,如土壤酸碱度测

试、播种、肥料分类、浇水等,为此他们查阅了许多学过或未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实践使这些知识在研究中得到了综合的应用,提高了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3、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会

研究性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在自己或周围同学中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很少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不过在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会,可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研究性学习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只有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同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

6、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等,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个人选择课题,二是组成课题小组,三是拟定课题计划,四是组织课题评审,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教师监控指导,七是形成成果报告,八是进行课题答辩。

1选课题,选课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一槌定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是否妥当,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改。实际上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过程。选题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选题能力。或者说一个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现在选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课题?课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择课题要考虑实际需要,例如能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选择研究专题必须考虑专题的科学根据、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选专题时,要特别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条件。要考虑学习精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从我们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专题宜小不宜大,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论文(项目)的难度。要选那些常被大人们忽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来进行探索研究。尽量在选题时不要走入误区。例如没有解答可能的问题(如:最后一只恐龙的诞生日),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3000年11月5日吉安天气怎样)或者可以产生无穷辩驳的问题(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课题的选择:“品牌与形象”→“服装品牌与个人形象”→“校服与中学生形象”。2 成立课题组。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课题需要一个集体协作,有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俗话说孤掌难鸣。你不能一个人去造一个导弹,去建一座大楼。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专业性强,决定了集体协作完成。我们搞课题的一个重

要任务就是学会分享他人成果,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协作精神。因此我们成立课题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课题组一船以四到六人为宜。同一兴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能力互补。课题组分工要明确。组长要会当组长,组员要会当组员。

当然研究性学习还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还有一种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即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谋划。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是课题背景条件。就是这个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下筛选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

其二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例如某项关于城镇中学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城镇中学学生厌学的情况:研究假设是当前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率比重点中学高。再如某项关于实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预习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假设是预习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其三是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把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研究专题。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其四是研究的方法及步骤。就是具体的研究方式、手段和工具,研究步骤是研究的阶段、过程和时间规划。

其五是研究的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

其六是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组长和组员分工要明确。要落实责任,分关把口。不能叫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其他人闲得没事干。这一部分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专题可以不写。或注明是个人独立研究。开展社会调查。寒假是我们集中进行课题研究的好机会。我们有了相对空闲的时间,通过走亲访友,我们也有了广泛的调查对象。社会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调查法。就是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其次是访谈调查法,就是通过口问耳听的方式进行调查。第三是问卷调查。或让人自由做答,或让人选择答案。不管那一种调查方法,都要事先设计好调查提纲。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课题组在结题时需交四方面材料:

①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反映为什么提出该课题,打算怎样实施)。

②每次研究活动记录。

③课题研究中收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如调查、测试数据、实验数据)、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及出处等。

④最后的总结性成果,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供,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对策建议书和活动设计。

第四篇: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作用:

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⑵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⑶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⑷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背景启发

学生认真阅读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让学生学习。

2、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

老师提供参考课题,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确定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课题题目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的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

学生确定课题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安排学生照相,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开展课题研究

年级组给每个课题组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开展研究,要求课题组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照相、录音、摄像等,一定要保存好原始资料,这是课题组最有力的证据说明。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要主动请教老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学生和指导老师将每次的研究内容,填写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

5、举行中期交流会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课题组成员根据建议,积极改进研究方案和研究办法。

6、撰写研究报告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所写的报告要主动请教老师,希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学生要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情况、考勤情况,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分认定,指导教师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高二第二学期:1∽8周,课题研究;9∽10周,结题与评价。

五、考核学生

1、每周四下午五、六节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第六节在教室听老师上课或指导,第七节开展研究。课题组人人参与,按规定完成研究任务。

2、学生不能以研究性学习为借口去做其它任何事情,尤其是在操场打球。

3、如果学生要到校外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由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签字同意后方能外出。学生按规定时间返回后,及时将研究的资料和内容向指导老师报告并进行审核落实。

4、课题组按要求进行课题开题、中期交流、结题和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要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相关内容,期末结束前上交教科室。

5、教师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参与情况,作为评定学生研究性学习学分的依据。

6、课题结题后,学生登陆南方中学数字化办公平台,将所有研究性学习资料输机。

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作用:

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⑵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⑶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⑷培养科研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到班上课或指导

教科室给每一位教师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通过学习,按年级组安排的研究性学习专用课表,到班上课或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2、指导选课题

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题,提出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教科室可以提供参考课题(到杨跃文处拷贝),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学生选的课题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按时开题

学生确定课题后,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班主任安排照相人员,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指导学生课题研究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和注意的事项,要注意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的计划、意见和方案,供学生参考选择,指导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意见。

5、指导课题中期交流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

6、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指导课题组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对学生所写的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指导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第五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对“研究性学习”理念要有理性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把现存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兴趣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条件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这实质上是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完全不同的地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这一过程体现了学习“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特点。

第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因此,“问题”就是这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科知识的补充、拓展、延伸或演变,也可以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是心灵世界的虚构幻想;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理论探索,也可以是实践操作;可以涉及华夏国粹,也可以探源民风民俗。总之,“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对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课堂必须整体优化,充分体现教学的全员性、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实践,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氛围和机会,使学生体验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1、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一切问题都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来自于诱人的学习问题,因此,“问题”就是这门课的基本构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正确处理教材,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编制成学习问题,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留心生活,寻根究底的质疑习惯就能养成,而且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一般为:感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相互讨论)。

2组织合作式的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方式多样化,并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促进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形成多思善问,遵纪求实的学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的转换

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某一学科,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材,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学科走向综合学科,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学问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失去了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垄断和控制。因此,教师应做好一是服务,二是指导。

教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首先要利用自身的阅历优势,帮助学生进入“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状态,进入问题情景。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经验教训与心理准备,尽可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教师要热心做好咨询服务,力所能

及地提供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指导:一要指导选题,这是决定“研究”方向,影响“研究”价值的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盯”住学科领域的问题,“盯”住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盯”住社会现象和自然界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线索,而不是问题本身。当然,学生在选择和确定专题时,还要提醒学生“掂量掂量”问题的轻重缓急,防止选题过偏过难,难以完成。使学生对“研究”丧失兴趣,使研究性学习丧失活力。二是要指导研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只有亲自做才能学会如何做”,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逐渐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亲自感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理解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这无疑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下载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素质教育

    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素质教育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素质教育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素质教育 研......

    浅谈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浅谈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摘要:本文通过高中学校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概括其特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讨中学中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方法和形式。 关键词:中学......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的理解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理解摘要:本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

    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指导研究性课题《十年文革的思索》 俞晓萍近年来,为了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在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国各地的中......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备......

    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编推荐]

    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5篇)

    团队精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主义精神。它是指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自觉地以团队为归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达成集体的总目标。它要求每一个成员都相互关心,相互......

    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余再春 (梅州市梅州中学 广东梅州 514011) 摘要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