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时间:2019-05-13 00:0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指导研究性课题《十年文革的思索》

俞晓萍

近年来,为了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在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该如何开展?„„等一系列新问题开始为更多教师、学者关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的学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从范围来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在科学界暂时还没定论的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可以是课内能解决好的课题,也可以是需深入了解,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的课题;同时也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则主要是作些指导,作一些宏观调控布置,并不需要给出具体的步骤。就历史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在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性课程的指导实践活动,我与高一、二的同学们一起做了好几个课题,下面就我指导的《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谈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浅薄的认识,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体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平时一直强调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但在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许是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主要是按照教学大纲,以传授有关的历史知识、构成历史的知识结构、网络为主,尽管我们也尽可能的在探索和尝试利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开展有一定规模、一定范围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考、讨论活动。但这样的课堂教学还远不能够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也远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现在有了研究性学习这样一门新型的课程,学生们几乎完全能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课题,和与此课题相关的学科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学期本人在任教《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文化大革命>》一章前,考虑到这是一段动荡不安、内部复杂的历史,可是教材对这段历史介绍的又十分简单,许多地方学生想了解地更多,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文革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情况、文革与我的家人„„,为此我收集了许多文革方面的资料(图片、诗歌、影音、看同时代人的回忆录„„),做这一些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自己在上课时能够给信赖自己学生提供更多既可靠又真实的信息和资料,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除了了解文革的一些基本常识,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料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文革十年的历史,以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思考。结果,学生们对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学方法都十分感兴趣,并有几位同学决心就对有关内容进行研究,作为这一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可见,兴趣的激发,对开展研究性课程是多么重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明确目的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研究阶段、研究过程中,每一步却都必须明确目的,使每一项活动都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从而推进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发展。在具体指导《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时,我与小组成员制订了几个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如开题阶段:首先,需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一课题?其次是,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想了解文革中的什么?再次,搞这样一个课题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或是文革留给了我们什么?„„经过交流,同学们基本上对开题阶段该做些什么有了明确的了解。接下来就是布置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与收集有关文革的资料,了解比较详细的文革历史。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小组成员分别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看完这些资料后的感想,再由师生一起座谈近阶段的小组研究收获。在必要时还可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再分工:如收集图片组、走访经历文革的老人小组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分开行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使研究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协作意识,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要讲究灵活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我们既不可以用学科的传统课程模式来设计教学,也不可以像一般的活动课程那样来设计教学。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我们用更灵活、更多样地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更开放、更自主的形式来组织师生交流。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使广大学生已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使得学生害怕被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搞研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要走近学生,改善并融洽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采用发言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主回答问题的形式,或采用圆桌座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十年文革的思索》的课题实施时,我与研究小组的几位同学第一次见面时,就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鉴于我们小组的成员不多,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下讨论所选的课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先把自己好奇的内容,迷惑不解的历史环节等先罗列出来,并有针对性的回答一些,期间还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史学观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辩论如“林彪一生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最后再选择一两个争论较多的课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对象。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

一般学科知识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来进行,一有标准答案,二有考试分数,是优秀是合格还是不合格一看就基本上清楚了。可研究性学习课的评价有时根本无法用一个标准来对比来衡量,因为有的课题本身就没有所谓的答案,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只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优劣,要看这一小组通过一阶段的活动有无独特的观察、独立思考、独到发现以及他们的思维的方法是否符合规范性、逻辑性和研究学习的方法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等。就拿《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来讲,本身这一课题涉及到的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能收集到的就是那些有限的资料,在学术观点方面很难说会看到多少新的突破,甚至说就学生与我在能力有限、时间不够充分等多方面因素受制约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会提出多少新的观点。但我想,我们应该看重的是通过这次课题活动,学生了解了应该如何收集历史资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收集有关的资料?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在《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中,学生从纪实文学、人物传记、事件回顾、缅怀记念„„这些方方面面的关于文革的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我想,这已经达到了我们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

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在学生中开展起来,真正地体现其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第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2001 6(2)课程·教材·教法.2000.1(3)《历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发挥作用》

江苏省溧阳中学历史组网站 严旭华

第二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对“研究性学习”理念要有理性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把现存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兴趣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条件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这实质上是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完全不同的地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这一过程体现了学习“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特点。

第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因此,“问题”就是这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科知识的补充、拓展、延伸或演变,也可以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是心灵世界的虚构幻想;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理论探索,也可以是实践操作;可以涉及华夏国粹,也可以探源民风民俗。总之,“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对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课堂必须整体优化,充分体现教学的全员性、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实践,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氛围和机会,使学生体验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1、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一切问题都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来自于诱人的学习问题,因此,“问题”就是这门课的基本构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正确处理教材,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编制成学习问题,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留心生活,寻根究底的质疑习惯就能养成,而且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一般为:感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相互讨论)。

2组织合作式的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方式多样化,并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促进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形成多思善问,遵纪求实的学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的转换

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某一学科,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材,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学科走向综合学科,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学问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失去了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垄断和控制。因此,教师应做好一是服务,二是指导。

教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首先要利用自身的阅历优势,帮助学生进入“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状态,进入问题情景。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经验教训与心理准备,尽可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教师要热心做好咨询服务,力所能

及地提供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指导:一要指导选题,这是决定“研究”方向,影响“研究”价值的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盯”住学科领域的问题,“盯”住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盯”住社会现象和自然界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线索,而不是问题本身。当然,学生在选择和确定专题时,还要提醒学生“掂量掂量”问题的轻重缓急,防止选题过偏过难,难以完成。使学生对“研究”丧失兴趣,使研究性学习丧失活力。二是要指导研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只有亲自做才能学会如何做”,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逐渐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亲自感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理解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这无疑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第三篇:历史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具有知识性、综合性、过去性、思维性等特点。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以往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根据历史学科的功能与特点,开展历史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能力,应有自身的特色。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内容:历史知识范围广泛,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可以对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跨学科综合内容开展研究。

2、问题性。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对史实的认识与阐释。史实需要不断丰富、鉴别,历史认识更是需要不断提高,这就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3、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更要关注现实,以史为鉴,为现实社会服务。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存在着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透过这些遗迹和文物,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研究性课程“历史与旅游”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提出的。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养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⑴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的出处或参考书目。

⑵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章、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做出评价。

⑷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历史是由历史人物构成的。对历史的形式,可以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和搜集材料,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⑸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

⑹创作历史剧本,编演小历史剧。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历史为出发点,创作历史剧本,使发生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重现。根据编写的历史剧本,排演历史剧并公演,可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更多的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体验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得到启示。

四、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流程

1、准备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指导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指导者)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2、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材料,加工整理研究资料,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形成研究成果。

⑴确定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开端,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确定课题一定要慎重。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历史学科中大家普遍关心、正在思考、有所争议、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因为选择简单易行的研究课题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对于初次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太难了容易使学生望而生怯,挫伤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要考虑课题的陈述。陈述课题时既可以采用叙述式,也可以采用问题式。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者要做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使大家可以从课题的题目很清楚地了解到你研究的焦点和研究的方向。

⑵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后,紧接着就是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可以防止研究学习陷于无序状态,可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按计划顺利进行。研究计划必须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预期成果形式等内容。研究计划越祥细越好。在具体实施研究计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计划作必要的调整。

⑶收集整理资料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历史追寻的是真实,研究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是前提。收集资料时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首先要分析研究课题,弄清课题所包括或涉及的学科范围;其次确定课题涉及的时间界限,是从古到今,还是某一历史时期。

②利用各种书目和有关工具书,获得研究课题的一般资料,了解该课题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影响作用于它的诸因素。

③利用检索工具进一步弄清楚该课题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哪些

进展,提出了什么问题,论证的角度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等等。

④根据需要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历史研究文献资料固然重要,但局限于文献资料往往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素材。

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整理,整理历史研究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类、校勘、注释和翻译的过程。经过整理的资料就可以在研究中使用了。

⑷提出观点或假设

在历史研究中提出观点或假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大家所熟悉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发现历史文献的新功能;用新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典型、具体和严密;在数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正面与反面、主证与参证的论据。

⑸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可以有多种形式,最通常的形式是论文。论文的正文一般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前有题目,正文后有注释或参考文献,有的在题目后面正文前面还有内容提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级,学生要写好研究活动笔记,对研究情况和体验及时记载,这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包括每一阶段的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编制展板、撰写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及至更大范围发表。

此外,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也就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教师是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扮演着类似“导演”的角色,是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慎重 学习时的伙伴。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研究的各种方法,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陷入泥潭,是学生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的理解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理解

摘要:本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新的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现在我们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总结出来,请兄弟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给与指教。

一、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

依据教育部开设该课程的宗旨,同时参考当代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学习》等文献资料,我们确定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的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以人为本,综合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类似于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学习的要求,并将逐步形成一种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欲望。

2、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目标:

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存,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所需信息,并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人际目标: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此过程中发展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他人。

4、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等,同时也会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工作,我们在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则:

1、开放性: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经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不拘泥于原有的知识体系;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的参与性。

2、实践性:综合研究性课程强调学生要亲身体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各类综合问题前提下,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安排实践性或者指导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实践的时间基本保证在整个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二,特殊情况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该课程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3、综合性: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分科进行,而要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的整体性。要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

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要注重一般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应注重科学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4、可行性:依据学生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注意由易而难,由近及远的策略。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本校本地的具体条件做出适当的安排指导,以保证实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依据课程目标,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综合性知识)、能力培养。这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了这种研究方法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平时的分科学习方法不同,强调的是小组研究学习,该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的过程,思考性探究是该学习的核心,它包括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发现、理解、调查、设计、讨论、评价等种种方法,而且要学习合作、宽容、接纳、竞争、创新、自尊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人文的精神。

2、综合性知识作为现实问题为综合研究性课程提供了理论背景,并以核心概念为主,形成比较统一的整体。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较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们基本代表了综合知识的核心思想。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学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以现实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它们,并进而把握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另一种属于事实性概念,它们可归于正在研究的问题之中,如朝鲜半岛问题、温室效应、生态入侵等等。其中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它主要以大连地区与人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如气候、水资源、植被状况、能源等。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大连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我”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探究。这些概念是在研究中确定的,教师所作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如何查询与此相关的资料。

3、个性品质、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学目标中不能十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但是在学生进行的所有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作为较深层次的观念目标,可以考虑请一些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加以促进。

三、综合研究性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课程的组织: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开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师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各学科教师本来就已担任学科教学任务,况且这一课程还没有人承担过,教学资源的缺乏是这门课困难重重。因而课程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拟成立综合研究性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课程教学实施组、专家顾问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室等共同领导。科研课题组负责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验、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编撰、课程评价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教学组负责实施具体教学工作(当然,课题组与教学并不截然分开);专家顾问组负责科研课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也担当一部分相关讲座。

2、课程的实施:

本学期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有:综合研究性课程总论、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问题研究四部分,每一部分教学都突出课程宗旨与总目标。

(1)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的缺乏,这一课程主要由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中的几位教师承担,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①主题报告:以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介绍背景知识、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②范例教学:介绍研究方法以后,分发相应研究材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与范例进行模拟研究。教师的角色是提供范例与学习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模拟研究中掌握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等量实验法等;③小组研究性学习:以2-5人的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内容包括: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等等。教师的角色是小组的参与者与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学生自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研究进程的管理,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合作精神的形成。

④课堂论辩会议:以大课的形式进行论辩,各小组将已经完成的各项研究计划或中期报告,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汇报,然后,由学生自由提问答辩,从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资料的可靠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问、分析、论辩。教师的角色是会议的主持者(相当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过,教师还需要提供深层解释与在解释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每一位在台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在台下的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文答辩的方式、方法,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合计性发言论辩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文明、坦诚的表达能力。

(2)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每一位教师开设这门课的首要工作,因为没有相应的教科书,没有教学大纲,我们考虑到既不能脱离中学现阶段的分科教学,也不能将分科教学的内容搬到研究课中,于是,从三个方面入手,选择相应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三方面是:历史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历史社会问题以历史学科为依托,兼顾政治、经济等学科内容;自然科学问题以物理学科为依托,兼顾数学、化学、天文等学科;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物、化学、地理学科为基础,由分科到综合。教师讲授时,以这三方面问题为基础,学生选择课题时,先从分科问题开始,再从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各研究组在登记时,要进行相应的归类,即看看属于哪一类问题,适合采用哪些方法。当然,不论研究什么问题,目标是相同的,即都要学会上问题到的教学目标。

(3)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全新的综合研究性课程需要安排好教学过程,我们从综合研究性课程概况开始,先后安排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三类方法指导性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查阅课题相关资料、文献分析、数据初步统计等研究方法。

3、课程的评价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研究性报告与研究者自评、互评的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会评价也是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报告与自评、互评的所有资料都采用研究性档案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研究性档案,并作为最终总结性评价(等级制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师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报告的评定,主要对研究的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进行评定,内容包括:选题(内容、表达)、计划(文献分析、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过程(相关资料全部附录在报告后面)、结论、资料等;第二,综合能力的达成,一般一学年一次,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但主要放在下学期。

四、综合研究性课程开设的初步成果与今后设想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们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带给他们的欣喜,全校共组织了154个研究小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完成历史社会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78个,自然科学问题的中期报告39个,学生的研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初步研

究成果可以从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如:《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京杭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这世界是否安宁?--20世纪人类各种灾难的分析》、《巨人的握手--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初探》、《中国近代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先进性》、《大连开发区旅游的构想》、《脚本DOS程序的防御》、《仔猪下痢的防治》、《迪斯尼乐园-我的梦想》等等。我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区)二等奖,《脚本DOS程序的防御》等三项课题获得了大连市一等奖,《同学录的语言设计》等三个课题获得二等奖,《仔猪下痢的防治》等三个课题获得了三等奖。我撰写的《充分开发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意义》一文获得了2002年全国科技辅导员论文大赛(赛区)一等奖。

尽管我们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说,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研究解决,为此我们对今后的课程开设有以下设想:

1、完善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尽可能针对所有学生所选课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课题管理机构,由研究小组与学校分别建立研究性课题档案。

2、建立开放的研究与资料信息查询机构。适当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资料匮乏是讲授研究课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问题理论可以讲清,但如果没有实证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建议学校尽快建立相应资料系统,除增加图书期刊等资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好的光盘、课件等,并应尽早实现电脑广泛上网,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建立健全课题指导的教师、指导教师、顾问与管理人员的配套体系。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研究课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本有专业课务在身,工作繁忙,对科技、人文方面的新进展不可能时刻把握,囿于学识,也未必能把所有问题讲清讲透,学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多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评价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样,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3、陈侠 《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钟启泉 “国外科学素养学与理科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7(1)

5、杨章宏 《教育实验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6、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7、渠晓峰、马晓林 《创造学习策略训练》 安徽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背景、基本特征、目标定位、实施要领等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背景

(一)宏观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社会对创造性人才及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重要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向其他课程渗透先进的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中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上“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构成的三大板块课程。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课程标准的划分都是依据其外在属性来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未,人们愈加重视对课程内涵的挖掘,关注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实践异常活跃,于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运而生,并成为课程改革一个新的切入点。

(三)微观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备受学生青睐。但在实践中,已有的校本课程较多的还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深化和拓展的知识类课程,着眼于培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课程,着眼于陶冶性情和健体强身的文体类课程等,其他方面很少考虑。如何实现校本课程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独特作用?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是一个理想的价值取向,而且也是校本课程理论提升和实践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特征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它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像传统课程那样属于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包含传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的部编(或省、市编)教材,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属于校本课程,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课程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搞调查、做实验、走访专家等多种途径,不仅能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拓宽知识,而且能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和获取成功的愉悦,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究问题、深入思考和追求真理。

(二)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课题后,通常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成果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课题小组的努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他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

(三)交互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它不是既定的(由专家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而是动态变化的,是由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式交互作用生成的,不同的研究性课题和研究方式会生成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即是课程建构的开始,学习活动的结束即是课程建构的结束,因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交互性表现为一种动态性。另外,这种交互性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往往影响课题的选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建构。

(四)过程性

与传统课程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把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发展起来。也许学生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没有多大价值,是不成熟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乐趣,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五)开放性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从课题的选择方面来看,它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一般学科性问题,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从教学形式方面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现出最大的时空开放性,它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时间,而是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问题的解决途径和结果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随机通达学习课程,它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追求结论的唯一性和标准化。通过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品质,进而推动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其目标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总目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它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创新能力的关键。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激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终身教育”,一个人所能掌握的信息也是相当有限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就是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信息。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问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使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在同社会的联系中,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如何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更高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过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过程相似,它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养成尊重前人劳动成果,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五)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领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课程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

由于学生长期处在传统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缺乏感性认识,要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性,知识背景的准备这一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准备的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目标、实施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开设科普讲座或一门短期的综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

(二)指导学生确立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自由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一般来说,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三)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每个课题小组一般以4的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

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研究的具体方法等。

(四)实施研究

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五)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成果交流,总结反思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此外,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与以往传统课程评价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评价目的上,应明确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

2.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探究。

3.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4.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综合性评价与分解性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对课题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显性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实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4中学研究性学习保障措施

一、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的职责

1、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年级组长等组成,校长担任组长。小组是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最高机构。

2、负责制定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案,决定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年至三年计划及相应步骤,保证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课时在本校的落实。

3、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建立课程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与课程实施有关的规章揣度检查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4、负责制定本校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监控和评价教师、行政管理者、学生等各类人员的工作。

5、负责开发、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积极筹措资金,从经费、设备、仪器、资料、场地、人员等方面为师生提供课程实施的条件。

6、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进行专项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课程指导,同时研究、处理具体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职责和要求

1、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2、通过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全面提升素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

3、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组织、管理和指导;

5、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研究性学习的每个环节给予学生具体、明确、全面的指导;

6、在学生需要做调查、实验时,要事先审核学生的调查问卷、实验方案;

7、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评优,指导学生做好互评和自评;

8、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9、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及想象力;

10、及时总结、反思指导工作中的得失,认真撰写论文、案例或体会文章。

下载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广州市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篇一: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1、题目 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 3、内容摘要 4、关键词 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1、就某个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人物、事件、风俗、建筑等进行研究如:武则天的皇帝之路探究 对李鸿章(或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浅谈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

    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汪娟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次以历史活动课为出发点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历史活动课的具体操作过程: 1.组织形式:个人学......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2002年1月——2002年9月,我们历史组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深入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是历史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 课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探究美国对华政策频频变化的实质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课题名称:探究美国对华政策频频变化实质问题 课题组成员:张潇匀 郑欣 学校班级:阳泉三中 高一(150)班 指导老......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巡礼近代青岛青岛七中 2011级10班 胡名馨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巡礼近代青岛 探究人:胡名馨 研究方法及步骤: 1. 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 对信息进行......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1)对日索赔问题研究(2)东海及钓鱼岛问题研究 (3)(某地)历史遗存研究(4)西藏问题研究 (5)抗美援朝出兵利弊问题研究(6)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7)世贸中心为什么会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