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台镇小城镇建设调研回报材料(省领导)
省领导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现将石台镇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石台镇城镇发展的现状
石台镇位于淮北市东北部,总面积51.33平方公里,境内有国有大型统配煤矿1对、中型煤矿3对,辖6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5.7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4.36平方公里,镇区道路铺装率100%,人均住宅面积为20.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5%,人均绿化面积8.39平方米。
1996年被省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省批准为中心建制镇,2006年被列为省新农村示范镇、2009年被列为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10年被列为淮北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和安徽省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在工业上已形成以煤炭、服装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12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规模企业产值5亿元;招商引资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农民人均纯收入5990元。
石台镇城镇建设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发展的政策,得益于市、区各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镇干部群众的团结协作、奋进。在城镇化建设发展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规划为先导,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定位
随着城市东扩、外环路的建成通车,即将建设的人民东路和淮徐快速通道,将进一步提升我镇的区位优势,使我镇承接徐州辐射、产业转移、融入淮海经济区的便利条件大为增强。按照“规
1划先行,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思路,聘请武汉大学和淮北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石台镇镇区规划》、《小城镇城市概念设计》和《东部山区旅游发展规划》,确立石台镇为工矿建设型中心镇,以发展绿色农业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服务型精品镇,按照“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将石台镇打造成“山、水、田、园、城”工农商贸协调发展的生态园林城镇(“山”即东部沿山带,努力打造东山生态旅游基地;“水”即逐步推进三河一湖(龙河、丰产沟、跃进沟、环湖公园)的治理工作,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田”即力争把红旗湖和刘洼湖建设成为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田,做大做强以奶牛、肉鸭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园”即万源工业园和石台工业园,实现企业向园区集中;“城”即建设精品城镇,不断完善镇域基础设施,与朔里相向发展,打造杜集区中部卫星城)。规划了“三纵四横”的骨干道路框架及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等功能分区,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
(二)以小城镇建设和居民集中区建设为重点,狠抓城乡一体化。
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建设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二路(子张大道、金石路)、二场(环湖广场、紫金城广场)、二区(黄庄、东任台居民集中区、紫金城商业住宅区)建设速度。
1、以二路建设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路网工程,基本形成三纵四横的井字型方格网道路系统,以子张大道、金石路、孙梧路为十字型骨架,合理配置镇区支路,形成镇外环路。投资1650万元长1130米宽32米子张路南段、投资285万元长870米宽22米子张中路、投资150万元
全长5.5公里子张路北段(学田段)和长1500米宽15米金石大道正在施工中,年底前部分路段具备通车条件。同时积极谋划丰产路和滨河路的建设和友谊路、朔永路改扩建工程,编制东部山区环山路规划,为将东部沿山地区建设成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奠定基础。
2、以二区建设为依托,加快集中居住区建设。依托黄庄居民集中居住区和紫金城住宅区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生产、居住条件。投资1.5亿的260亩黄庄集中居住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年底分房入住;投资1.5亿元的紫金城项目,一期1.8万平方米商贸楼已经竣工,二期1.5万平方米商贸楼主体竣工,年底交付使用;三期7栋商住楼工程地基处理结束,年底开工建设,占地280亩的和谐家园小区及100亩的万源住宅小区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3、以二场建设为抓手,加快公共设施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环湖公园广场正在建设中,年底南段西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面积1万余平方米紫金城广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逐步推进三河一湖的治理工作,通过改善水网生态、美化沿河景观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
(三)以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完善产业支撑。
1、着力抓好两个园区的建设,以“区”扩城。一是以万源公司为依托,建设占地500亩的万元工业园,园区内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目前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的有2个服装加工项目,企业入驻落地后能安排1000多人就业,我镇初步规划将万源工业小区打造成以服装加工为主的产业小区,解决附近集中居住区劳动力就业问题,真正使群众“居有其屋、劳有所业”,既做到了“安居”,又实现“乐业”。二是在抓好万源工业园建设的同时,沿新东外环北侧、子张南路东侧,谋划占地500
亩石台工业新区,实现与市龙湖工业园的无缝对接,以吸纳高新、环保等规模企业入驻为主,为石台地区发展提供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安徽金源试剂项目,新狼毒素B原药项目有意向入驻。
2、加快重点项目推进,为经济腾飞集聚能量。金石矿业、紫金城商贸市场、窦庄矿技改3个超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浩然机电铸造、相通建材沥青搅拌、昱华洗选煤等项目竣工投产,为石台镇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四)以开放式村部建设为平台,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 借助全镇7个行政村的开放式村部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一是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经常”的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今年以来放映了四场露天电影,举办戏曲文艺演出,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培训班6次;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完成了三个村居健身路径等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了健身、学习的活动场所。已经形成农民书屋3处、居民娱乐休闲中心2个,投资80万元新建文化综合楼一座;组建了7支腰鼓队;成功举办首届农民男子篮球赛、腰鼓大赛和全区文艺汇演,使得广大居民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提高了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提升了公共文明指数,不断将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深入,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安徽文明镇、淮北市文明镇和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
二、几点体会
经过多年的努力,石台镇初步形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小城镇格局。体会如下:
1、实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坚持矿镇共建,做到共享共赢。一方面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调动企业回报社会、参与地方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矿镇共建的长效机
制,尤其是在子张大道和环湖公园建设中,多次征求石台矿的意见,解决了石台矿矿区生产生活排水问题,石台矿对项目的建设也给予了资金支持。
2、实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高标准、高规格规划。编制村庄布点、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城镇管网、旅游开发等若干规划,不断推进村庄整合,拉开小城镇框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3、实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坚持立足自身特色,做到发展有产业支撑。把小城镇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培育煤碳采选和服装加工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
4、实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坚持多方筹资,做到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
5、实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挥发展,要坚持建、管、用并重,完善城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户的评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专业市场等专项整治,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镇建设资金缺口大,影响了城镇建设速度。按照规划和总体发展思路,今明两年的“三河一湖”治理及路网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但镇级财力十分有限,无力解决。
二是扩权强镇文件规定下放试点镇的权限还没有完全落实,如成立规划分局等,制约着乡镇下一步的发展。
三是在矿镇共建过程中,群众利益及政府利益牺牲较大,目前,石台矿已经破产,请求将石台矿税收纳入地方财政收入。
四、几点建议
1、鉴于石台镇处于城市规划区边缘,建议市将石台镇作为中心城市的卫星镇予以城市建设布局,可将石台镇与朔里镇相向发展,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
2、扩大镇区工业园区规模,将规模企业适度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充分利用本镇的环境容量,同时减轻主城区的环境容量压力,工业以煤矿矿山机械、加工工业、纺织工业为主,以加强镇区的经济实力。
3、建议在石台加大安居房、廉租房等项目的建设力度。因为石台镇离中心城区距离较近,而安居房和廉租房的业主,相对经济收入较低,就业无固定渠道,安置在本镇,可减轻业主的居住成本,增强石台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减轻主城区的压力,起到共赢的效果。
第二篇: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发展小城镇专题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量利用两天时间对发展小城镇、农民工向城镇积聚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城镇建设现状
**镇位于**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镇将城镇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图纸,一条街道一种风格、一种情调。构筑起“三纵四横”路网框架,建成区从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七街一城一市一园”的城镇格局;同时对城镇东、西、北三个出口进行改造,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明显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实用为上”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镇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供养目标;投资1635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镇居民都用上了优质自来水;投资200余万元 1的**汽车站竣工通车,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中学、**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镇管理
城镇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改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重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镇小城镇管理办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经常化。
二、城镇建设对农民工向城镇聚集的作用
我镇把城镇经济作为发展重点,精心经营城镇,大力聚集和培育产业,努力推动农民工就业。一是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窗口。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加快了人口集聚,目前城镇人口达到8000多人;初步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加工业,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健全的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边”、“惠及百姓”。二是搭建起产业集聚的载体。我镇形成了生资批发、建材批发、生猪购销等市场。“全天候”商贸城的建成使用,为城镇商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镇区各类工商业户发展到400多家,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充分发挥镇农民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
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城镇企业发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民技术、资金、经验丰富和有一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传,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本领,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目前我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
了农民新社区建设项目。农民新社区根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尊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民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民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民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典型示范。
三、关于支持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民工向城镇积聚的体制政策建议
(一)合理的宣传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宣传,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
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供劳务信息,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励城镇建设适宜农村、经济节约、规划合理的农民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提供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民工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甘溪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衡阳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甘溪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姓名: 肖伟
学号:0943004459008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班级:*** 指导老师:袁亚峤
完成日期:2011年 71 日月
甘溪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甘溪镇肖伟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上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甘溪镇的基本情况
甘溪地处衡东腹地,位于县城以东10公里。与荣桓乡、杨桥镇、踏庄乡、吴集镇、杨林镇相接。省道S315线和S211线穿越腹地,洣水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11平方公里,水稻面积1.48万亩。辖3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现有总人口31562人。这里的小城镇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近几年来有多项重点工作连续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近年来,党委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促进了甘溪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二、甘溪镇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近年来,甘溪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的一项战略举措。围绕这一举措,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作为乡镇经济文化发展的枢纽,我镇累计筹资90余万元,完成了5公里乡道,4.5公里村道新建任务;2.5公里的村道维护修补任务。这一方面建设,对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加强基础设施,为所在我镇的周边村民入城规模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载体,人口的集聚增多,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小城镇人口与经济发展集聚力。
二是营造小城镇良好人居环境。通过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全镇各村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在石岗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影响推动下,我们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优化环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上。目前,近一半的村建有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基本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全镇有9个村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并配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
三是以工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甘溪是我县的工业重镇,树立以项目促发展的理念,凭借项目带动,促进民营企业的自助创造能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形成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竞争强的优势和骨干企业。金龙矿业、衡阳裕华、春蕾化工、湘衡盐化、甘溪水轮泵水电站、氟化盐矿区等旅游和矿产化工企业已步入正轨,产销两旺。成为我镇乃至我县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
三、甘溪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甘溪镇处在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的特点,又有村庄的特征。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农村人口不能顺畅自由地向城镇流动,而且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有后顾之忧,出现了大量流动性商贩而不是长期居住在本镇的工商企业者,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发展的规模。
2、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由于小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投资回报低,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金融支持渠道不畅,利用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吸引力不强等。
3、环境欠优,配套政策滞后。环境卫生工作起点低,存在清理不畅、管理不畅、宣传不畅,特别是省道S315改造致使环境卫生工作压力大,整体效能不高,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仍未根本好转。
4、管理不力,对外形象较差。部分居民文明素质不高,城镇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给城镇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管理和卫生管理带来难度;城镇综合执法人员较少,管理执法难度大,没有专门小城镇管理队伍,无法正常监管,致使集镇环境卫生、交通、流动摊贩及镇容镇貌管理缺位,出现小城镇脏、乱、差问题,既影响城镇发展形象,更制约小城镇健康发展。
四、甘溪镇小城镇建设总体思路及几点建议
我镇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偏小,推进城镇化进程缺乏动力。根据调研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抓认识,创新经营理念,明确整体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对小城镇建设认识,加大小城镇发展的力度。把小城镇发展建设,提高到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大领导和推动力度,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步减小城乡差距。
2、抓改革,创新投入机制,调动居民积极性。认真实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小城镇人口聚集的速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进镇农民社会保
障水平。探索建立与城市对接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3、抓管理,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健康发展。着重抓好城镇管理。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引导他们用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造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及生活习惯。加强小城镇环境和治安工作,采取强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对小城镇的环境面貌和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克服脏、乱、差现象,保证城镇面貌和社会秩序稳定。
总之,在发展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找好位置,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制定加快中心城镇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甘溪镇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我镇小城镇建设再上新水平。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 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穆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穆棱市抢抓牡丹江市被列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市的有利机遇,科学规划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深入推进“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一、坚持基础先行,完善配套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富规划穷建设”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突出特色,完善基础配套,打造城镇新形象。一是加强市政工程建设。逐年加大对市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一批市政重点建设工程。改造主次干道12条,铺装市区100条巷道沥青路面。新建广场10余处。启动了“七路四园两廊一广场”工程,实施城市“南移西拓”,城市框架逐渐拉开。二是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按照“内需拉动、招商带动、开放牵动、创新驱动”方针,全面推进“大城(镇)大村”战略,将工业园区、产业项目与现代服务业、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产业支撑和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提出了整镇推进、示范带动,建设示范新村的构想。通过建设示范
二是抓紧招商引资。穆棱市紧紧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倡导“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努力打造一支精锐的专业招商队伍,实现了从“全民化”撒网式招商到“职业化”定点、定向招商的转变,坚持“产业招商”、“链条招商”,较好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创优商务环境。成立了基础设施建设城投公司、融资公司、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经济担保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宽松融资环境,降低融资门槛,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启动了大豆批发市场、东北山货大市场、木制品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开通了对俄客货运输线路,引进了铁海联运大连内陆港项目,大幅度提高本地区物流集散能力,为企业搭建起交易平台。
三、出台保障政策,突破移民瓶颈。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鼓励农民转户进城,始终是各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难题。在促进农民转户进城工作中,穆棱市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创新移民途径。为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穆棱市探索了农民用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途径,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实现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为进一步鼓励农民变居民,出台了《穆棱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暂行办法》。制定了“一放宽、五保留、六保障”优惠政策,即放宽户籍管理政策;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经营收益权和农村计划生育
当前,林甸正在打造国际温泉名城的征程中戮力前行,应抓住产业支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改革配套三个关键,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乳、肉、豆、米、薯、菜、苇、水等优势资源,培育和招引加工制造企业,发展特色旅游和优质服务,搭建起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农民转户进城为重点,吸引农民向城镇集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完善户籍、就业、养老、保险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建、道路、绿化、美化等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多轮驱动,加速推进林甸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镇小城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逐步跟上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做到城乡一体化,我们还要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一、城镇现状
合村并组后,镇区人口从原有3000人增加到现有的近6000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城区始终在两纵四横二老环绕的道路框架内发展,98年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以来,我镇城区框架基本没有扩大过,致使很多应有的城镇基础功能设施无处建设,对群众生产生活形成极大影响,也给我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存在问题
1、城镇规划严重滞后。
在城镇规划方面,还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2010年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确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致使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区分布不合理,混杂现象普遍,没有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造成镇区公厕紧缺,停车位严重不足,没有公共停车场,导致街道车辆无处可去,到处乱停乱放阻碍交通。
2、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我镇主要街道商铺较多,由于以前有过无序管理状态,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3、资金问题成建设瓶颈。
因地方财力来源有限,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一旦决定某一个项目开工建设,就不得不四处化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需要。如真武大道的建设,从规划到现在才建设不到工程量的50%;一直想做而又没有做的恒师路口肠梗阻问题也觉得财力压头。
4、土地利用不当。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是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载体。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所遇到的一大难题。现在普遍存在着土地浪费、无序扩张、规划面积过大、建筑层太低等问题。
二、对策措施
1、有序引导,全民参与建设。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
2、因势利导,聚人气旺城镇。
借助上车湾历史典故,唱好三国文化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加道教圣地修身养性品牌、江豚保护区玩露营观朝霞看江豚逐日。延长游客在上车湾镇境内流连时间,达到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兴旺城镇的目的。
3、完善规划,有规可循求发展。
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让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有规可依。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建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各级支路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及标高。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让城建管理有章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