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时间:2019-05-14 14:4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第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应该被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如果缺乏学生自由、开放、自主地学习这些最基本条件,创新则根本无从谈起。

第二篇:浅谈研究性学习特点(推荐)

小学常识课呼唤研究性学习

作者:钱士奔 日期:2005-3-25 阅读:686次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97常识研讨班 浙江 上虞 312300)

[摘要]:从畅谈素质教育,研究教育的创新性,到如今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小学教育经历了一次由传统的教学观念到现代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并且已经建立一座现代化教育理念大厦。“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研究性学习”又叫做“专题研究学习”和“主题研究学习”,是一种相对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留给学生充足的选择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从中体验过程的发生,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最近发展区 最佳教学 发现教学法 解决问题教

学法 [正文]: 1.引言

所谓“常识”,是指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一些最基本、最必须的知识。不同时代的人们,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制约,有不同的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进步,无论科学与技术如何发达,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常识总是指那些与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作为一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小学常识教育经历了从古代到当代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文化落后,无论是自然常识还是社会常识教育,都是伴随着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传授而进行的,言传身教是教育的基本方式。自奴隶制产生后,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发展,教育的专门化机构--学校产生了。有关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教学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如孔子长期都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而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进入封建社会,常识教育开始逐步系统化。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急救篇》是现存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其中所收集的2144个单字中,关于工具与日用品、器物、武器、建筑物、人体生理和医药及六畜的名词合计达600个,实为一部小百科式的常识教材。这时期的常识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偏重于伦理道德的灌输和历史知识的传授,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内容少于社会、人民知识的内容;二是常识教育还没有从识字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在近代中国,常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第一次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已相继颁布了许多文件对常识教育作了规定。

由此可见,小学常识教育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实践与研究的结晶,也是教育科学最新成果和常识学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常识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常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实施义务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素质、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

2.问题的提出

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做学问,需学问,只学问,非学问。”其含义是不论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学会自己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性的问题。(能否解决问题尚不去谈)若只是跟着别人后面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就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非真正做学问。真正做学问的人,必然是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致力于独立自主探索新问题的人。

钱士奔,男,(1981--),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开元中学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 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包括学习能力的被动,学习志趣的被动和学习成果的被动。反映在教学中学生首要解决的是学科课程上面罗列的一些问题,达到掌握人类文明成果的目标,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被动的接受问题的答案,学习成果毫无创造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学习能力的缺乏,诸如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社区服务能力等越来越低。据我们对绍兴地区65所小学中3367名学生进行常识问卷调查得知:有2234人没有做过植物标本且不会做,占总人数的66.3%;有2453人不大关心每天的天气预报,占总人数的72.9%;其二,学习志趣的被动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视野狭窄,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解释不清,模棱两可,混混沌沌。在此次调查统计中,约有17%的小学生至今(2001年11月)还不知道浙江省的省会是杭州。约有14.8%,即500人至今还认为太阳只不过是一颗行星或卫星。有756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东方儿童,约占总人数的22.5%,而其他如选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神奇的地球等栏目的学生少的可怜,都在10%以下;其三,知识的严重匮乏,更严重的是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据计算,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明白到底怎样的灯泡耗电大;又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理直气壮地指出家庭地板装饰用的是大理石;甚至超过半数的学生竟把老花眼镜当作凸面镜或凹面镜。这多少有些让人不可思议。1983年11月,美国4位教育学家对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瑞典八个国家的普通学校60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成绩测验得出:地理的答对率,瑞典学生是54.3%,英国是50.5%,加拿大是48%,美国是45.8%,瑞士是43.4%,澳大利亚是42.7%,法国是41.3%,日本是40.5%。而本次调查中,所有11题客观题答对率也只有57.7%,只不过比8年前的调查结果多了3.4个百分点。当然,我们在此估且不论试题的有效性如何。如果有机会,再进行同样的测试,经过8

年的教改,相信不会仅57个百分点吧!

站在这样的角度和立场,毫无疑问现今传统的常识学科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急待需要有一种更好的适合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代替。

3.几点思考

新的教育理念不是无的放矢随随便便形成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大讨论,经过理论论证并结合当前实际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众多教育学家、广大前线的教师们智慧的结晶。无疑这些都是教育界的宝贵财富,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推动教育的发展。但这一股推动的源动力,还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生产力。这个实践检验的平台无疑非课堂莫属。由此引发关

于小学常识课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3.1创设怎样的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学。

氛围有二层含义:一层是学校氛围,另一层则是课堂即所谓班级氛围,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没有良好的学校氛围,大方向就会偏离正常轨道。像失聪的蝙蝠、害瞎眼病的青蛙一样,失去身体最重要的一部分,结局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校氛围就似无源之水,久而久之,就会发臭、变色、变味,正应了那句枯水必腐的老话。因此我们应在学校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一种鼓励创新、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机制:第一,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环境舒适,教师才能抽时间学习新的理念,改善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教学能力。第二,避免频繁、繁琐的量化打分。教学效果的量化徐大的优点是一目了然,便于比较,可以让上级部门一眼就看出教学成绩,其代价则是教师得花大量时间去收集整理和统计。我们要做的只是让教师从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自己教学相关的问题。第三,体现对教师的尊重,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呼声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愈来愈高涨,尤其是在乡镇一级的学校当中。要体现对教师的尊重,不仅仅只是学校要保护教师的人身安全,而且更应该推动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积极响应广大教师的意愿,尽可能的满足教师的要求。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工资问题。有些乡镇、民办学校常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和许多工种一样,教书育人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仅能够带动一大批教师的工作热情,以更加努力的工作回报社会外,而且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外界人士的争相仿照,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第四,为学生开展研究创造条件。小学常识课需要学生收集很多课外资料,毕竟书上的一点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自主开展研究创造条件。如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等,并且有条件的可以联系家长,得到家长的支持。第五,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讲座,让学生明白怎样去搞调查研究,怎样写论文、研究报告等。第六,放手让学生自主去研究,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被局限在学校这样狭小的空间,到博物馆、农村、工厂走走看看,在大自然中学,丰

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3.2建立怎样的一套小学常识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特长,在健康中学,在生活中学,在研究

中学。

建立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一种教学理念的检验和论证,其根本目的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宽广的空间,并且在其中快乐的学,在收获中学,在研究中学。到底研究性学习能否给学生这样的空间呢?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方案设计可以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教学实施过程、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教学例证过程、教学反思过程。a,教学实施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其目的当然是想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体现最佳教学的思想.最佳教学的基本精神在于讲求效益,追求高质量和低消耗。按照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的说法,就是保证师生消耗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日本的说法,叫做“增收节支”的教学。b,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是对实施过程的质量进行分析评议。也就是对教学中的设计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整节课堂教学效益进行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导向、是激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c,教学例证过程:是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进行理论论证和阐述,并指出其运用了那些教学原则和理论,以及这样设计的目的等,等同于说课。D,教学反思过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也如此。用这样的方案得到的效果,在课后会集中体现,最后还要完成的是你得反思整堂课发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新的设想,养成随手笔记的习惯,积累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此相关的教学模式,还有发现式的教学方式,解决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他们都强调一点,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并且在探究问题当中得到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发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他们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与研究观念,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树立教学和研究的整体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道路。从而在不断积累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第二,教学札记完整。每节课教案设计实施后,教师要回头看,进行反思,要对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及运用,对学生建议、学法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改进意见等感性材料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积累、随笔记录下来,以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第三,开放式的课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在交流中,在探讨中自己试着去学。相对于过去,方式更开放,感性材料更丰富、更生动、更富于童趣。有目的的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在欢乐中学,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3.3建立怎样的一套评价体系,评价小学常识课堂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利弊。总结

经验,以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论的建立本身并非易事,而检验理论的实践过程也不是一天两个月可以解决的。必 须经过专家长时间的实践应用,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 问题这一过程中不断检验,最终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理论并逐步推广。其检验评价研

究性学习在小学常识课堂中应用是否合适的标准应有:

3.3.1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组织转向参与。

这些参与包括:猜想参与、情感参与和活动参与。应用在常识课堂中尤其是在实验课上 显得尤为必要: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开动脑 筋。猜想参与正是一个最佳的思维锻炼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自由动手做实验 或者小组合作做实验,提炼出表面现象,在汇报时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在经过多次试验的检验,得出结论。这就是一 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同样,在这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参与构筑了整

个过程,保证其顺利实施。

3.3.2是否给予学生选择权利,留足选择空间。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显能”,更应该创造条件挖掘孩子的 智利“潜能”。要使孩子的智力潜能得到发展,就应该改变过去教学中实际存在的要求划一 的做法,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个孩子的选择需要,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例如,常识课中 介绍某一地点的风景名胜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听的来讲,感兴趣的来说,让学生在乐中

学。

3.3.3是否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引导。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即将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最小差异区域。如果你站在“已有知识”的草坪上,树上的桃子是你“将要学会的知识”,而桃子生长最 佳的地方,你站着是摘不到的。要桃子吃,必须跳一跳,跳起来后就能摘到桃子的这个高 度就是“最近发展区”。至于跳多高,怎么跳,就因人而异。不过,小学常识课就有点不 一样了。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难。因为常识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其知识也是包含在 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不可能用几张表格或问几个问题就能知道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这 些知识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课外学到的。在这里,我们建议大家在常识课中应多些时间让学 生自己来说,从中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站好起点,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3.3.4是否体现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原则和精神。

包括:

(一)科学性原则。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认真贯彻落实新教学大纲的精神,按教材内在的因素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培养素质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设计过程,避免 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按一定的理论根据进行变向,使其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 科学性。

(二)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这种模式能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将自己 掌握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教育思想和捕捉到的各种教学信息等应用到实践中,主动接 受检验,进一步丰富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研究性原则。这种模式 促使教师注意教育理论、教学规律和新的思想的研究;注意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注意对 学生的研究,对自身的研究。

(四)创造性原则。这种模式是教师在自己研究教材和新的教 育大纲精神基础上,广泛涉及到各种教学界参考资料和教学理论博采众长进行消化、吸收,然后经过“引水”、“换水”实践,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形成的,既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又符合 素质教育要求的属于自己独特的、创新的课堂行动计划。

(五)可操作性原则。这种模式要 求教师从实际出发,该简则简,该繁则繁,简繁得当,最终达到教师上课有教案,而不依 赖教案,“把课备在心中”的目的,同时该模式从形式上把说、备、授、评为一体对应,做到运用自如,熟能生巧,可操作性较强的目的。如何完善这种说、备、授、评的研究型 的方案模式,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进一步去讨论和研究。

4.反思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历史已远远在我们后面,站在现在的时轮里看过去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的教育也如此。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用“研究性学习”代替“接受性学习”显然是明智之举。在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所以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接受性学习并不等于机械学习,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可以高效率地系统掌握学科知识。这是为什么学生的主要也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的原因。因此,接受性学习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变得只会接受,不会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缺乏,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失去赖以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渐变得重要。在这种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因此,它超越了学科概念的体系,主张在一个学习课题的统摄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如果说经典的学科课程模式是“目标--达成--评价”的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通过主题将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的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进一步完善,并由此获得预设的经验。它是一种由“课题研究--体验、经历过程--发展”的过程。

小学常识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全民素质中也占有重要的席位。为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小学常识课业变得十分必要,从而加强小学常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变得十分迫切。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正日益在各科学课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我们大声疾呼小学常识课也应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路子,小学常识课呼唤研

究性学习。

总之,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们充满生活力。

参考文献:

1.胡东芳,孙军业。为学校的创新“松绑”(J)。福建教育。2001.(10):P18-19 3.叶君宗。尝试问题解决模式(J)。福建教育。2001.(10)4.黄永坚。学生发展之门径(J)。福建教育。2001.(11)5.龚正元。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2)

6.张人红,7.霍8.益萍9.。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10.张思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11.李召存。研究兴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2.王洁。课程与学习的交互(J)。上海教育科研。2001.(1)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14.从立新。课程改革与课程微观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0.(7)15.徐守敬,16.邢永举。研究型教学方案设计初探(J)。小学数学教育。2002.(3)17.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8.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3)19.钱大同20.。小学常识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

本资源由 小鱼儿 上传于2005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已列为高中必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在“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纲要”所提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理论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已逐步渗入基础教育的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提出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及原则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小学阅读教学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

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

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阻碍。事实上,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应只是文字符号的识别过程,更是思维过程,更应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新大纲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思考就是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都能主动

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得发展。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2002年6月份,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是明确地指出,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而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一些较深的含义、道理,全文的中心思想等,大都隐含在具体形象的描绘、情节的叙述中,只有通过分析、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研究、积极思维的过程,才能领会课文的主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的、操作的、感知的等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结论,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

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

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策略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

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

具体如下图: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alt=“" src=”http://www.xiaocao.net/Article/UploadFiles/200509/***0.jpg" onload=javascript:resizepic(this)border=undefined>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

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老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的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

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

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

“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

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

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

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等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等自行选择。

(2)探究性。

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请参与的心理趋

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

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

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本文下面提到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即是这种)。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

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一学期的时间完

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

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

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

发研究动机。

①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应使学生对它的特点、方法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他们顺利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视和兴趣。

②选定课题 联系学生实际,结合阅读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逐步缩小选题范围,直至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③建立课题组 根据教师或学生选定的课题,依据个人兴趣、特长填写志愿单,在教师的协

调下成立课题组,每个课题组3—6人。

④组内分工 各课题组进行讨论,民主推举一人担任组长,组员依据个人性格、特长进行分

工。

⑤完成方案 通过前期资料搜集、分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等步骤后,完成研究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阅读的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形成“作品”等。

① 进行开题报告 进行全班的开题报告会,各课题组派1—2人利用黑板、投影、多媒体幻

灯等教学媒体进行演示汇报。

② 小组实施研究 各课题组主要利用课余时间依照方案实施研究,并以量表的形式上交。

(3)表达交流阶段

本阶段,学生要将课题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形式一定要多样化。① 形成研究报告 各课题组依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并上交。

② 展示、汇报 各课题组利用文字、图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

式进行公开展示和汇报。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小,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

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实践性原则。

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阶段性原则。

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文献、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多元性原则。

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舞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激励性原则。

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发展性原则。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时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四、几点思考

1、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灵活的指导。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是这种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跟踪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进度,或个人,或集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指导的内容,不再是引向一个已有的固定结论,而是提供信息、补充知识、点拨思路、介

绍方法和资料检索等。

2、家长要给予积极热情的关注。家长阅历丰富,有的还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实施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宝贵资源库。家长可以为课题组咨询、答疑,也有助于避免学

生出校后带来的安全隐患。

3、教师要加强过程监控。由于小学生知识缺乏,阅历有限,难免会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走上弯路。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采用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课题组要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收获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

依据。

4、注重学生独立研究与合作交流的结合。独立研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研究、去 发现,去再创造有关阅读知识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而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题组或班级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

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学生论》 邵明德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小学语文教学论》 崔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阅读教育学》 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 2001年第9期

5、《教育心理学》 潘菽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案例研究(下)

摘自:《教师天地》

(三)研究评价

1、研究评价的一般原则

(1)重在研究过程,包括学生在该项研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所起作用等,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体会学习过程的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领会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敢于创新实践,乐于实践的综合素质。

(2)重在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除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意识、学习初步的科学方法之外,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只有在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获得知识和对科学产生持久的兴趣,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逐步深入学生的心中。

(3)重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亲身体验和感悟。美国一个科学博物馆里的墙上写着这么几句话:我看见了,我忘记了;我听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掌握了。这几句话充分说明了真理在于实践,知识在于实践。我国也有一句最深入人心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应该充分的让学生的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去,只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才是学生真正的本领。

(4)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良莠不齐是客观存在的。研究性学习应该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重在过程,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赖,应该淡化结果追求。

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 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这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特定智能(或智能的组合)进行评估,应当侧重该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智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智能的媒体时,看被评估者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所以,评估必须在被评估者有选择余地的时候,确定其最愿使用的智能。

小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既要适度的关心学生的研究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的的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实践,是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它的个性,让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评价的方案的确立,可以是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师生商议共同提出评价的方案。共同提出评价要求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尊重学生的表现。

五、成果汇报和展示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研究过程的 “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一些方面对课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及汇报和展示活动。

1、阶段性成果交流汇报。每个学期我们有三次交流汇报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结合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的“学理论观点报告会”以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与课题的教师交流研究指导心得,探讨存在的不足以及获得的经验,展望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等。

2、实验各个阶段的理论小结。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理论小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加以阐述。

3、县级成果汇报课。我校于2002年上学期举行了县级阶段性成果汇报课,展示研究的成果,开设了汇报课。参与听课的是全县的教导主任和龙游三中的四十余位教师。

4、市区范围的成果汇报展示邀请会。2001年10月,我校邀请了常山、开化、衢江等县市的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到我校参加了成果展示邀请会,交流研究心得体会,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研究。

5、专家点评深化阶段。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先后邀请原省教科院院长杨樟宏教授、县教研室特级教师赖正清、县教科室主任商祝泉、县教研室书记余仁良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专家的指点,使课题的研究更趋于规范。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案例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校总课题组撰写了课题结题报告,为研究性学习的第二阶段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目前我校申报的第二阶段的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一文被列入全国重点规划课题。

六、研究的初步成效

1、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网络丰富的共享资源、超越的时间空间、开放的互动交流,以及便捷的自由发表,为研究性学习实现上述特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在促使多媒体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过程中,我校加快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步伐,建了一个教师机房,学校所有电脑上了IP宽带网,实现了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同时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做到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教师机房以及教师办公计算机的机机联网,使学校的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9月开办了三个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班,让学生在网络应用方面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同时注重了校园软件的开发、运用,对教师进行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使教师在电脑网络技术的运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2、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我校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学科的整合,在语文学科中开展了“自主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学学科中开展了“数学活动课”研究,在常识课中采用了“自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些教学实践,既是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又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起到了良好的互相促进作用。

3、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和翔实生动的研究案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在常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六年级学生开展的“中外知名文物古迹研究“和”中外世界遗产研究”中,就积累了数十份研究课题报告,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原始记录。在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整合研究活动中,教师撰写了二十多个可操作的研究案例。在众多的案例中,项目设计类研究性学习案例《我们用心打造校园》,被《研究性学习百例荟萃》一书采用,将于年底正式出版。

4、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得到丰富和具体化。其中运用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得到推广,让学生获得了一条很好的获得信息的途径;学科整合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之间的矛盾,开辟了研究性学习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充分的加强;文献法的运用使学生获得了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渠道;项目设计法使学生学会了关注学校、关注社会,使学生的眼界大为开阔。总之一系列的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变得实在而有成效,大大激励了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也为教师接受新的学习方式打下了心理基础。

5、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思想

单一的 “知识的传授者”角色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是专家编写的教材,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所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过程。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的课程。

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则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 “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

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教师角色中 “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甚至是“伙伴--伙伴”的关系。

七、研究结论

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转变和获得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最深感受是以下几点: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到逐步适应研究性学习到喜欢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 “接受性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数字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

2、丰富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

新的学习方式的获得,必然意味这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获得知识的途径。与以往相比,运用网络的学习方式由 “自发状态”转化为“自觉状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融合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兴趣;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被学生提到比较高的地位,以往单纯学科成绩好的学生不再是最吃香的学生,一部分盛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强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信心,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关注历史和文献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和求知的动力。

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看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

3、树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完成了 “知识的传播者”、“话语权的垄断者”到“求知的指导者”、“话语权的分享者”的转变;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的转变。

4、丰富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往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的着眼于学生 “知识的获得”,也就是说不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伴生于研究性学习开展而变化的是学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知识的习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习”,也就是“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成为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使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八、研究的思考

1、如何正确处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我校研究型课教学内容的开发,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和迁移创造,着眼于探索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育人途径,学生必然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必须处理好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开辟好社会这个大课堂。但是走进社会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研究内容的不到社会支持甚至反对、学生的研究如何为社会提供实际的效益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学生如何全面合理的看待社会的一些现象等。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2.如何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之间也存在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关系,如时间上的冲突、学习方式上的整合等。这必然会遭到部分教师和家长的反对。因此讲清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转变他们的观念就非常的必要。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树立 “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优等生都是平等”的观念。因此在教师中要求“各科教师要努力将研究性教学的思维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3.注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和规范化活动。安全教育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校在开展《我们用心打造校园》这一课题时,有学生想要结伴到杭州实地了解塑胶跑道的好处和建设方法,在老师及时发现后才得以劝阻。这一事情的发生提醒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安全教育,不能因为学习而出现安全事故。学校和家庭应该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方案。

4、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代性,需要摆脱“唯科学主义”倾向。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上,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倾向:把 “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一味地强调“科学研究”、“科技类活动”。这样势必会造成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极度窄化。“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与人文、艺术与道德等等,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纬度应当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达到均衡与整合。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

通过由点到面逐步实施的实践证明,从教育的时代性、社会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应当,而且可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何谓研究性学习,议论或著述颇多,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大功能观;树立基础教育要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奠基的大人才观;树立基础教育要实现各种教育因素最佳组合的大育人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较有着自己的特点。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解决研究性问题,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

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教学成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实践问题。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除了学校提供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括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从实践中来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较多的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不仅有益于个人发挥特长,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的快乐。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应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好氛围。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学生创造了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同时,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选择的研究性课题会有所不同,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在研究的侧重点上也会有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也会带来组织实施方面的区别等等。这一切,都意味着研究性学习会“校校不同,生生有别”,也意味着带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由于遵循的价值观念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倡导的教育理念不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不难看出,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相适应,人们所理解的教育评价的目的、标准、主体都表现出单一性。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专家、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失控。在评价标准方面,灵活运用绝对评标,即标准参照评价,主要评价被评者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

标要求,尽量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这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慎用相对评价,对学生轻易进行分等、选拔与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符的。在评价结论方面,应是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很难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要明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即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种价值观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学习化社会”认为学校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要通过这种学习让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鉴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研究性学习要在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下实施。整个学习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规划准备——组织实施——成果评价。

规划准备阶段,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若干个小组,推选出负责人,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指导教师,并与指导教师共同研讨,确定研究课题及制订实施方案。

组织实施阶段,学校可根据需要,采取边学习边实施的做法。请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实施过程及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施,待实施过程结束后,共同开展研究工作,由小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报告。

成果评价阶段,可由学校统一安排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分类、分层次进行展示,并安排举行研究论文宣读答辩会,由学生代表在会上宣读,并接受答辩。然后,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进行评估,可进行表彰和奖励,有条件的学校可将研究报告汇编成册。

学校在推选指导教师时,要注意选择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选择、推选课题时,要注意主要由学生自己选取,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要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宗旨,教师只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要大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采用不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能研究的范围内选择课题,并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是不固定、不统一的,具有跨学科性,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课程,为此,评价成果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如何去做,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其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只要学生研究方法正确,研究过程有理有据,就是成功的,而不要去评价其成果是否会有重大价值。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研究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就达到了目的。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件新鲜事,实施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但这是势在必行的事,要想办法迎难而上。

(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的事,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二)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各地要有组织地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四)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教研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评估,各校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侧重地先试点,后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个别班级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绝不可一开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影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五)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整体配套的改革。学校是主阵地,政府行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参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从家长和社会方面来讲,要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为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当然,目前实施研究性学习,基层办学单位不能等条件完全具备了再去搞,那样会耽误一代人,要自己创造条件,拓宽路子,增强内在活力,为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铺平道路。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1.评价过程全程性

同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贯穿了几次阶段性

评价(包括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收集的数据更为全面。

2.评价主体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评价以评价为主导的局面,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

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3.评价内容丰富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

件和过程。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了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

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二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

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

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虑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种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

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4.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

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推荐)

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要要求学生通过活动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也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哪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要要求学生通过活动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也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哪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学生提出的课题有很多的,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只是后来落选了。其中有的和所学的知识直接挂钩,有的像“市场上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最好”这一课题一样,很难说与所学的学科知识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也不能说没有关系。老师完全没有进行干涉,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两方面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些目标是一个整体,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说第一学期要形成提出问题能力,第二学期要形成制定计划能力„„这些目标也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不应该硬性规定到了哪个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或达到什么水平。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很灵活的,可以因地因人而异。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海阔天空,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希望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是因为学生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某一学科的范围。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社会、还是自然的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识而言,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课题“不够深刻”或“不够水平”而去干涉他们。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许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在开始时都是不为人们所理解,因而被误认为没有意义的。要养成问题意识,就需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养成尊重他人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特别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成年人的呵护和鼓励,才不至于被扼杀。就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言,研究性学习也是开放的。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的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头脑的加工形成结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超出二手的书本知识的极限。

(二)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老师没有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更没有插手。最后的评鉴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么做也是学生自己决定。

自主性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研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是否就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或者说教师没有什么作用呢?当然不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教师就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应该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但是,教师毕竟是成年人,他们走的弯路比学生多,碰的钉子也比学生多,可以向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要提醒学生注意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安排学生活动、防止事故;要向学生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差错,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课题意义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目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过分强调教师在学生研究性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认为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怎么实施研究,在研究中碰到问题该怎么办,等等,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们做什么、怎么做。这种观点显然没有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摆脱教师权威、教师中心的思想,过分地要求教师作为指导者去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各方面。由于把自己摆到高于学生的权威地位上,很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不知道如何对学生的选择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在确定学习课题的时候,不少教师不是让学生去寻找课题,而是自己先想出一大堆课题,然后向学生公布,让学生在其中选一些去做。这些课题往往是从教师的眼光而不是从学生的眼光来考虑学习课题,结果出来这么一些诸如“XX市在加入WTO后的应变对策研究”,“XX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XX金属的压电特性研究”等等一类课题。就算教师所选的课题很好,结果是由教师代替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研究的关键环节,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执行指示。有的地方还编写出版了各种研究性学习的范例,让教师从中选出认为合适的课题让学生跟着做,把研究变成模仿。有的教师虽然也让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但总觉得学生提出的课题意义不大或水平不高,便将学生提出的课题“提高”成为教师认为是有意义的课题。比如,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沙发”“的士”等词的觉得有趣,提出要研究“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有多少外来词”,教师觉得这样研究不够水平,把题目改为“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让学生研究。且不论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这样“指导”的结果,学生无法真正学会判断课题的意义,无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建立起独立工作的自信心和能力。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往往变成老师向学生发出指令性意见:“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这样,教师依然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依然是处在支配学生的地位。结果就是以教师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使学生的学习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

潜藏在这种观点背后的是既要求教师成为什么都知道的“百科全书”,以指导综合性极强甚至没有学科界线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又要求教师必须有高超的研究能力,以解决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给教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既使教师感到彷徨,也使教师感到灰心。不少教师由衷地感叹:“我都不会研究,怎么指导学生呢?”许多基层的领导也因此对开展研究性学习失去信心,认为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都以传授知识为主,不懂如何指导学生,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这种观点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相悻的,不纠正这样一种观点,学生无法学好,教师不知该怎么教好,领导也缺乏信心,研究性学习这门课是无法开好的。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到底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认为,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强调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三)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何在?可以有学术价值,如学生提出一个把植物的种子送上太空再回来观察它们的变化;也可以有社会效益,如学生的研究解决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但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价值。能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当然很好,但是不必强求。过分强调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结果必然导致精英主义。因为这样的课题不可能过多过滥,要求也高,不是每一名学生,每一所学校都有条件做的。

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注重的自然是研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像上面新西兰的案例,学生们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小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但是从的角度看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程序,到最后的评鉴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从中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即使最后没有明确的结论,分不清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好,只要认真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们也会有很好的体会和收获。有的活动没能得出结论,给孩子们留下一点遗憾,让他们反思所做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结果,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一定强求有明确的结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研究的过程,不要过分追求研究的结果,甚至为此而拔苗助长,弄虚作假,为害就更加严重了。

强调研究的过程,但不能让研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研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鉴预测,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也不必强求研究过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进行评鉴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但是,对于能积极投入的学生,不一定硬要区分成绩的高低。现在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很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报告,把自己的研究问题、计划、成果和自己的体会以及对今后的展望记录保留下来,把自认为好的就放进去,不好的就换掉,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回头看看自己几年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与他人的评价相结合,比一个简单的分数更能反映学生的情况。

(四)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研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过程、体验感受研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排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在选择课题任务时,最重要的是课题的价值。有的课题看起来学术性很强,如“环境对遗传病的影响”这一课题,是专家们正在攻克的难题,但是让学生去做,他们的知识和基础都不够,就很难完成,的目标也无法达到。同样,有的课题做好了可以有好的社会效益,如“XX市环境污染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但是因为它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难于了解,提出的对策可能没有可操作性,这样的课题,还不如调查本地“文化广场的污染和防范办法”这一课题,效益好像是小一点。实际上是更好。在新西兰就参加过类似的一节环境课,教师把学生们带到公园,要学生去把污染物起来带回去,学生们劲头都很高,在看起来很干净的公园里费劲寻找,最后还是捡到了一批破塑料袋、废电池等等,教师要学生说明这些东西有什么危害,同学们七嘴八舌他说了一些,但很零碎,不全面。教师就要求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写出一份有关这些污染物危害的报告。这样一次活动,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上述废物的危害,知道了应该保护环境,还亲身实践。这比空谈什么环境对策的大道理要有效得多。但是有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如上面例子中的洗衣粉洗涤效果问题,但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提高他们的规划、实践和评鉴的本领,这就很好。研究性学习追求的主要是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要的。但是它们是副产品,不是研究性学习所直接追求的,是顺其自然而来的。如果我们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变得很关注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他们也许会提出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问题来研究,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也应鼓励。但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刻意强求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确定找课题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课题的成人化和学院化。尽管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时候很不成熟、不明确,甚至是没有太大意思的,但是总比教师替学生提出来的要好。孩子们有很多的想法是我们成人想像不到的,关键在于他们做的过程中能否找出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如果能,就是有价值的。

下载研究性学习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性学习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和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价值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价值定位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形式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形式 一、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意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化学起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通过对纷繁......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五篇范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是: 以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莫言小说作品特点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组员: 指导教师: 莫言小说作品的特点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一夜之间,莫言火遍大江南北,一股阅读与研究社从此......

    3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五篇材料)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霍益萍 张人红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世纪助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合集五篇)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作者:张友肃 文章来源:语文探究学习更新时间:2007-12-10 8:26:4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价值定位(5篇范文)

    浅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06W教计 王少铃 1号1.绪论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对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