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学科试卷

时间:2019-05-14 14: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传统文化学科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传统文化学科试卷》。

第一篇:一年级传统文化学科试卷

一年级传统文化学科试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1、《陶者》中有“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说的是烧砖瓦的工人做了很多砖瓦,而自己家却舍不得铺砖瓦,还是草房子。()

2、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一个秋天的节气。()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陶尽门前()

①水②土

2、屋上无片()

①砖②瓦

3、十指不沾()

①沙②泥

4、小松初数()

①米②尺

5、牧童何处去,()背一鸥眠

①马②牛

6、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

①剑②刀

三、连线题(把未完成的连起来)

五月棉花秀平生志气高

自小多才气四回五回歇

一里二里行八月棉花干

第二篇:一年级传统文化

15、孔子(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的生平极其“仁”的思想。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让学生懂得礼仪之道,学会对人“仁爱”,以“礼”待人。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1)孔子生平。(2)“仁”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今后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1、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

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2、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和警句。

16.孔子(下)

教材分析:通过孔子语录,让孩子们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

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

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 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

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

(板书)

c.

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图文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图片,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b 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课堂检测: 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

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卡通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说明理由。

凡是答对一道的代表都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过程: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

17孟子

教材分析:了解孟子的学说,讲述孟子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重点句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

一、简介《孟子》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

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孟子》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18曾子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讲述这个故事,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搜集一些有关古人守信的故事名言,背诵积累。

3、搜集整理有关曾子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曾子杀猪》。

1.学生自读《曾子杀猪》,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3.理解重点词语。

二、学生阅读温馨点击,明白寓意。

三、学生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四、了解曾子,交流曾子的有关资料。

(一)曾子生平

(二)曾子的典故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三)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四)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二次备课

一、复习曾子有关故事,典故。

二、学习交流有关古人守信的故事。诚信典故系列——樊迟学信礼

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当时卫国的国都)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请夫子上坐,受弟子们一拜!”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

孔子不解地问:“颜回啊,你要干什么?”

颜回说:“今天是夫子的生日,弟子怎敢忘记!”

说话间,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磕头拜寿。

孔子忙说:“都快快请起,师生之间不必这样!”

弟子们磕完了头,拜完了寿,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便常派他出使各国,办理外交大事。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憨厚朴实,少言寡语,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二是为了请冒昧之罪。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

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

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身居高位的如果能做到知书达礼,诚实守信,那么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领着妻子儿女来投靠他的。”

樊迟连连点头说:“那弟子就学习礼,学习信。” 诚信典故系列——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又叫姬宫涅。他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响下了监狱。、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叫她笑,但都没有成功。

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赏两黄金。”

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戒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戒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火烧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奏乐声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见此情景就真的笑了。

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出主意的那个人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戒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戒兵一至,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戒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戒,立原来的太子姬宜为天

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戒又经常进犯,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戒占了去。周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

19墨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

《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

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第三篇:传统文化一年级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3、理解明白课文大意。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立翁诗他的号。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2、讲解第一段

(1)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2)苍穹:天空 下响:指下午 高舂:傍晚 青春:指春天

(3)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分组读

(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五、作业

把课文回家读熟,明白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这篇课文

2、下面男生女生分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

4、这些句子当中都描写了那些事物?在过春节的时候,家家都要贴春联。春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你能根据课文试着能写几句吗?

三、背诵

1、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2、让我们进行一次朗读,背诵比赛吧!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搜集你身边的对联。教后小记: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3、理解明白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前准备:

呈现搜集的对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大家来学习立翁对韵的另一篇。

二、首先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找生起来回答。

三、大家齐背第一篇课文。

四、学习新课

1、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每一个同学的朗读情况

二、首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老师继续讲解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这篇课文

2、下面男生女生分读。

三、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河对汉,红对绿,雨伯对雷公。„„(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

四、课文中这些句子都描写了那些事物?你能根据课文试着能写几句吗?

五、1、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2、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六、课后拓展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2、留心身边这样的词句 教后小记:

3、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2、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教学准备:

准备儿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1、《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找出生字词。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二、1、学生一起说文意

2、齐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二、学生练习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三、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读的又正确,又流利

四、检查背诵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教后小记: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治家格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我们生活、学习的各种物品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艰辛劳动的人们?

第二课时

一、解决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5、《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正确理解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孟子的名人名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不知,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文读熟,并且流利说出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解决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四、课外拓展

1、生活中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很多,你想到的能有谁呢?

2、古代有哪些品质好的人?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诗词的课文。2.能够背诵所学的古诗词。3.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4.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创设生动自然的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2.通过学课后小诗的活动,复习有关课文。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笠翁对韵》、《小儿语》、《治家格言》,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二、检查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

2、选择性背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熟练的一课进行背诵比赛。

3、分组背诵。

4、抽签背诵。

5、总结背诵情况。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从我们学习的这些课文中,你从中受到最深的教育的是那一课呢?

四、谈体会:

五、学习课外小诗

六、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6《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准备:

准备名人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二、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三、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3、领读课文,并且读熟课文。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1)重点字词,重点句子。(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解课文。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师生共同放声齐读。总结:

三、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明贤集》的文化,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7《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名人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2)重点句子

三、教师翻译课文。

四、回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学生读课文。

二、继续解释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课文,并且熟读课文。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三、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四、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8《逢老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诗《龟虽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逢老人,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古诗《龟虽寿》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我们都有爷爷奶奶,走路蹒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三、课后作业: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第二课时

一、上课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给学生解释,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些尊老爱幼的例子?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老爱幼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谈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逢老人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会的生字词。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词。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简介: 作者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女孩在七夕之夜,一本正经的学着大人的样子遥拜新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小女孩的 爱恋之心。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四、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二、1、老师读课文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三、1、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读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四、回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老师抽查学生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男女生分读。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2、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三、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四、给学生时间背诵课文,并且进行背诵比赛。

五、给学生引出课外小诗《乞巧》,领读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课文说明了小女孩天真烂漫,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 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

七、课外拓展:

给学生解释七夕的典故。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诗词的课文。

2、能够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3、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4、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创设生动自然的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2.通过学课后小诗的活动,复习有关“课文。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名贤集》、《逢老人》、《幼女词》,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二、检查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

2、选择性背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熟练的一课进行背诵比赛。

3、分组背诵。

4、抽签背诵。

5、总结背诵情况。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从我们学习的这些课文中,你从中受到最深的教育的是那一课呢?

四、谈体会:

五、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第四篇:一年级传统文化

一年级传统文化《小松》教案

2010-05-07 22:46:33| 分类: 传统文化教案|举报|字号 订阅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

2、难点: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课前准备】 配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小松树》)。提出问题: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生:小松树。

师:同学们见过松树么?你对松树有怎样的印象?这首歌的歌词是如何描述小松树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松树的小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来描述小松树的。

——板书主题《小松》

二、学习《小松》

1、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下面我们就来细致的学习一下这首诗。

2、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3、老师领读,集体朗读。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吗?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7、看插图让学生理解后开始练习背诵。

三、学一学

请同学们做小松树,边读诗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达诗句的意思。能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四、拓展练习

1、这里还有一首描写松树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看看他是如何描绘小小松树的。(出示《咏松》)

2、你还知道描写松树的诗吗?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描写松树的诗。

第五篇: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lǎo shī de huà xiǎo pénɡ yǒu qǐnɡ nǐ rèn zhēn xiě zì dá tí

老 师 的 话 :小 朋 友,请 你 认 真 写 字 答 题。

一、抄写下面的汉字,注意写得正确、工整。(6分)

乐 放 气 鸟 头 水

二、(拼音园地)看拼音写词语。(28分)

quán shuǐ zǎo shànɡ jiāng nán lái qù

nǐ men hé qì mǎ yǐ yòng xīn

hǎo yǒu kāi fàng fēnɡ lànɡ mù mǎ

jiǔ niú yì máo qī shànɡ bā xià

三、火眼金睛(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6分)

长(zhǎnɡ chánɡ)大 雕塑(shù sù)

..背(bēi bèi)着明月 树林(lín líng)

风雨(yǔ ǚ)种子(zǐ zi)

四、比一比,再组成词语。(8分)

东()泉()有()贝()

车()全()友()见()

五、小裁判员(判断下面说法,对的打“√”,错的打“×”)(4分)

1、“长”字的第二笔是“-”。()

2、“字”字一共有五笔。()

3、“出”字的第一笔是“ ”。()

4、“里”字的第五笔和“全”字的第四笔,都是“-”。()

六、找朋友(看一看,再连线)。(12分)

shàng zǐ yàn ɡǎnɡ sù zǔ

验 港 塑 祖 尚 紫

9月10日 10月1日 6月1日 3月8日

妇女节 教师节 国庆节 儿童节

七、选字填空。(10分)

鱼 渔

jīn hǎi biān dào chuán1、今 天,我 在 海 边 看 到 了 船。

fū hǎi dǎ

2、夫 在 海 上 打。

和 河

diào1、我 爷爷在小 边钓鱼。

2、我 小明一起上学。

东 南 西 北

chén1、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八、拷贝室(想想学过的课文,根据内容填空)。(16分)

(1)蓝天是 的家,树林是的家,小河是 的家,泥土是种 的家,祖国是 的家。

(3)上海 播 视塔,真 一颗美丽的明珠。

(4)秋天到了,菊花 了。

九、把短文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回答下面的问题.(10分)

羊妈妈收(shōu)菜(cài)

羊妈妈带(dài)着小羊到菜(cài)园(yuán)去收(shōu)菜(cài)。

他们走到萝(luó)卜(bo)地里。羊妈妈拔(bá)了一个萝(luó)卜(bo)。小羊要(yào)吃(chī)萝(luó)卜(bo)叶子。羊妈妈说:“萝(luó)卜(bo)的根(gēn)最(zuì)好(hǎo)吃(chī)。”

他们走到白菜(cài)地里,羊妈妈拔(bá)了一棵(kē)小白菜(cài)。小羊要(yào)吃(chī)白菜(cài)的根(gēn)。羊妈妈说:“白菜(cài)的叶子才(cái)好吃(chī)呢(ne)!”

他们走到西红(hóng)柿(shì)地(dì)里。小羊要(yào)吃(chī)西红(hóng)柿(shì)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chī)西红(hóng)柿(shì)的果(guǒ)实(shí)呀(ya)!”

1.羊妈妈带(dài)着小羊到了哪(nǎ)些(xiē)地(dì)方?3%

(1)(2)(3)

3.填(tián)空(kòng)。3%

(1)西红(hóng)柿(shì)的 好吃。

(2)萝(luó)卜(bo)的 好吃。

(3)白(bái)菜(cài)的 好吃。

4.多(duō)吃(chī)蔬(shū)菜(cài)对(duì)身(shēn)体(tǐ)健(jiàn)康(kāng)有利(lì),除(chú)了上面提(tí)到(dào)的,你还(hái)爱(ài)吃(chī)什么蔬(shū)菜(cài)?3%

我还爱吃、、和。

下载一年级传统文化学科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传统文化学科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语文学科质量及试卷分析报告

    一年级语文学科质量及试卷分析报告 随着紧张而繁忙的阅卷工作的结束,这次期末学科质量测试也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促进今后试卷质量及学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特对一年......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1、《笠翁对韵》(节选一)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经典的,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性学习等内容。 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

    一年级传统文化(最终5篇)

    人教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4《不学礼 无以立》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