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

时间:2019-05-14 14: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

第一篇: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

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

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

跨入“学术研究之门”可以可能?

在我们由“研究生”通向“研究者”的漫漫征途上,我们将经受重重考验:修习课程学分、撰写课程文章、接受中期考核、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开题报告、写作毕业论文、智闯论文答辩„„这一路上,如果你不能拿出做回“研究僧”的勇气、不能生成“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不能做好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准备、不能内置“青灯、黄卷、一书虫”的图景,你就可能永远找不到“学术研究之门”,除非你是个天才。葛兆光先生说“研究生教育不是教天才,而是保证一个底线”。如果你是天才,可以无师

自通,跨入“学术研究之门”于你或许就如跨过自家的“大门”那样简单。如果你不是“天才”,找寻起那扇通往象牙塔高层的“准入之门”,也许,就非易事。你需要自己“努着力”,更需要导师在上面“指着引”、同道在身旁“鼓着气”、师弟、师妹在楼下“加着油”„„傅杰先生回忆起自己的读研生涯,他说那时选择“读研究生”也就是选择了“学术人生”;葛兆光先生在清华学习时,会去图书馆的夹层翻阅自己的前辈所撰写的毕业论文,一次他发现了陈寅恪先生给学生论文所留下的批注:如果你不讲清楚这点,你就导致两个后果„„杨泽波先生在复旦求学时,发现了复旦文科图书馆的“三楼半”,大量原先在外面根本看不到的书籍让他突然发现“中国哲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自身的努力”永远是第一位的、“自身的努力”是三位先生由当年的“研究生”转变为今天的“研究者”的根本保障。

但他们又不仅仅是“研究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葛兆光先生承认“现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水准有些下降”。但是,他并没有责怪学生的意思,而是更多地将责任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当老师的要反省自己给了学生什么?老师要给学生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历史、方法、视野。于是葛先生萌生了出版一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想法。想法得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出版社等的鼎力支持。2007年9月23日,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联合倡议下,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数十所高校、社科院的近30位知名学者齐聚复旦大学,为 《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工作出谋划策。编者就研究生如何跨入“学术研究之门”、如何编撰《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等话题分别采访了葛兆光、傅杰、杨泽波三位文史哲领域的专家。相信三位先生讲述的“学术人生”、编者与先生们的对话能对大家的研究与学习工作有所帮助。

(宋伟)

历史、方法、视野: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

宋伟 刘堃

研究生教育不是教天才,而是保证一个底线

记者:您是如何想到要策划《学术研究入门手册》这套书的?您策划这套书的目的是什么?

葛兆光:其实我们关注教材,关注教科书已经很久了。我以前也写过关于历史教科书的文章。因为,教科书是争论很多的一个领域,日本、韩国、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都引起了较大的**,我常讲:“一打著作的影响,比不上一本教科书。”我想,教科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很多的年轻学者,从大学以来,他的成长是和教科书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学术生涯和学术基础也许都是在教科书里发展起来的。包括我们学术研究的一些弊病,也是从教科书那里来的。你看我们有些人写的论文,就是教科书的一章、一节的放大,实在是没有意思。但是,我们这次编写的,似教科书,又非教科书,我们是想编一套给刚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一个研究入门的引导手册。我们想了很多名字,“研究入门”,或是“研究手册”,名字还没有定,但是这个想法我们已经想了很久。我个人特别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是教师,当了多年教师,觉得教书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一直在关心这个事情。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现在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地方很多,到处都在招收硕士。不像博士,门槛比较高一点,有些地方没有设博士点,它就不

能招。但是硕士点很多,可各个学校条件不一样。有些学校的老师,视野宽一点,方法好一点,教的学生可能就好一点;有些就不行。有些学校,图书馆好一点,有些学校图书馆差一点,在一些学校,你研究的领域的很多东西,就看不到了。所以,如何使得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能够有一个基本的规范性的训练,这是我们正着力做的工作之一。有一个理念我一直很强调:研究生教育不是教天才,而是保证一个底线。就是说,天才我们教不了,天才是自己就出来了的,但是,老师的责任是使得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也能够站在基本水准线之上。我们现在编这个教材、这个入门,目的就在于保证学术训练的基本底线。

记者:就如同木桶原理,要提高最短一块板的高度?

葛兆光:这还是有些不同的。最短的一块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一旦短了,水就流出来了。硕士生教育不同,即使教得不好,也可以有天才的出现。但是,我们不能用天才来衡量我们的教育,而是应该以最基本的水准不低,来衡量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编这套书的目的。

我是老师,老师就是把方法传授给你

记者:您前面说似教科书,又非教科书,能不能在具体讲一讲?这套书的体例、大致内容是什么呢?

葛兆光:我们的书还不完全是教材,而是入门引导,研究手册。所以,我们编写的时候强调给学生三个方面:

第一,你这个学科的历史、研究的领域如何?

第二,你这个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第三,你应该有,或者希望你有的学术视野有多宽。

这是我们要做的。所以我们在设计这套书的时候,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怎样去编,怎样才能使硕士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一个比较全面的历史、方法、视

野的熏陶。所以,我们准备把书分成四大块:

第一,学术史。就是说你这个领域,过去和现在,国内和国外,都做了些什么研究。例如你研究王阳明的学说,我们就从晚清到民初、日本到中国当时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论述开始说起。因为你讲了研究史之后,就可以使年轻的研究生知道,前人做了些什么,还有哪些没做,我可以去做哪些。因为现在很多研究生根本搞不清楚,或者说根本不愿意搞清楚前人做了些什么。什么东西似乎都是我自己发明的。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以前我在清华大学,去翻30年代的大学生的论文,发现过陈寅恪先生的批注,大意是,如果你不讲清楚这点,你就导致两个后果:第一,你说明不了哪些是你的新发明;第二,你无法避免抄袭的嫌疑。也许你就是抄的,你把前人的东西都隐没了,不说了。所以,你一定要有证据证明自己的研究有新意。所以,第一部分就是你研究的这个领域的历史,简单说就是学术史。学术史也要训练,每一个学科的人都应该有学术史的意识,尤其是硕士,一进来就要有这个意识。

第二,基本的研究方法。我觉得方法很重要,以前有句话说:“莫把金针度与人”,就是说不把方法交给你,你还得听我的。但现在当老师不一样,你就应该把方法交给人,“点石成金”,不是说给他金子,而是给他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个是真重要的。我们现在当老师的,不是以前的戏班子的班主,教会了徒弟,就饿死了师傅,我们是现代大学的老师,就是把方法传授给你。第三,研究示例。这一部分继续讲方法,但是讲的是个案、是示范,因为我们针对的对象是硕士,硕士与博士不同,还很年轻,刚刚入这一行的门没多久,所以,我们准备在第三部分选择一些可以模仿的、也是最优秀的研究论著来介绍。比如,我们过去一百年里面,有几篇文章,或是几本书,是最精彩的。你可以看人家是怎么找材料,怎么去切入,怎么分析,怎么得出结论。

第四,学术视野。我们希望所有编写者用比较大的篇幅来开参考文献。这参考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文献”,一个是“进阶文献”。前者就是说,你最起码这些论著要看过,不看不行;但是,如果你要更深入地研究,一些更专门、非常深的论著就要看了,我们再给你开第二个书目。这两部分加起来,要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呢?各地的图书馆不一样。有些图书馆里没什么好书,但是,好在现在网络很发达,开了这个文献之后,有些书万一在图书馆里找不到,可以通过网络去找。

记者:大篇幅地看参考书目? 有必要吗?

葛兆光:很有必要。这个参考文献有三个作用:

第一、规范作用。看过参考文献之后,你就知道哪些是基本文献,哪些是参考文献,哪些是偶尔参考的文献。总归有一个次序。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这个意识,有些很边缘的、很零散、很犄角旮旯的资料都引用了,最基本的文献却没看!这就不是专业人士,是业余人士。我经常用下棋的比喻,就是会下棋的人,行棋的次序是不能错的,你就是先守角后占边然后再去围肚子,这是基本方法,也是专业棋手必须训练的最基本的堂堂正正的“内功”。出来一个业余棋手乱杀一通,出边锋的,走怪招的,什么都来了,那不行。你开出了基本文献和进阶文献,这就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厘清主次。让他知道自己研究的这个领域有多大的范围,有多少的论著,千万不要以为这个领域,就是那么几个东西在那里,你要知道更广阔的。很多东西你都要知道。你不能说,我找不到,算了,我就看这一点,凑出篇论文。

那不行。至少最基本的东西你都要看了。所以,你看我们比别人要正规一点,就是说,看的文献还算比较全的,有次序的,有轻重缓急,主流支流还是分得清的。第三、开阔视野。我们对硕士生要求要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我们也要求他们多知道点事情,现在中国人文学科的研究,已经不能是闭关自守,可以自己关起门来吃大锅饭的时代了。你这个“文本”,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研究。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要在华山论剑,而不是自己搞一小圈人在那儿,拿着竹剑、木棍在那儿随便打一打,就算“我是东邪”、“你是西毒”了,好像都已经占了山头了。你得有这个气魄,将来你读到博士,或更高的学位,你的视野要宽阔。这样整个书就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看起来没有跟你讲你要研究的东西,比如说你要研究宋代思想史,它并没有跟你讲宋代思想史,但是,它给你的是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基本方法、研究的视野和文献。这样它有点等于是带点工具书性质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我们就想,它是不是应该叫“手册”。

让学者都写自己擅长的领域

记者:这套书大概会出多少本?请多少位学者来撰写呢?

葛兆光:因为我们现在还在摸索,我们先在人文学科领域里试验,就是文史哲,我们先从这个方面开始。但是,我们不打算按照学科分类表上的那种分类方法,而是按照学者的专长,可大可小,根据自己熟悉的擅长的领域来做,这样才可能写得比较深入,他可以把他知道的方法、文献等都讲出来。所以,与其按照学科分类表呆呆板板的、好像面面俱到,还不如让学者都写自己擅长的领域。目前,我们有三十个左右编写者,有复旦的,也有复旦校外的,有上海的,还有海外的。我们都统一要求,给学生一个示范性的东西。今天我还跟他们讲,干脆按照研究生院规定的学位格式,这样我们现在写的这个书的格式,就是研究生将来论文的格式,照着这个格式写就行。

记者:您打算写哪一方面?

葛兆光:我现在没时间写。我们请来那么多好的教授来做,我的责任只是建议。

记者:您既做“领队”又做“运动员”不是更好?

葛兆光:因为我想我可能没有时间来做。但是,我会把我的所有想法随时告诉大家,如果大家觉得我的想法可以接受,那么,大家就按照这个方法,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因为我们目前研究生阶段没有什么教材,我也不希望有什么教材,我希望的是方法和引导,不要那种硬灌的教材,因为教材一旦搞得不好,你的思路就被框住了。

记者:是不是可以给传统教材一些新内涵?

葛兆光:传统教材需要两种东西来补充。一种东西是方法、引导,一种是参考资料,给你编很多参考资料,就是文献。过去我在清华,编过《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让你看资料,有很多好处,第一,你接触了原始文献,不至于说人云亦云,而且你还是真读书,读很多文献;第二,资料不限制你的思路,可是教科书,有脉络,有结构在里面,理解视野就被框住了;第三,参考资料是开放的,里面有进一步延伸的阅读。所以,一方面是参考资料,一方面是方法,两者结合起来,比现成的教科书好。教科书,研究生不应该有,不需要。它应该是一方面

是参考资料,一方面是方法。这两个加起来好一点。

学者不能只做学术研究

记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立之初,您曾说研究院的使命在于为中国寻找多面“镜子”。这是一个很“崇高”的目标。最近,文史研究院的一些老师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经典100句》,你写了序,现在又策划研究生入门手册。您如何看待研究院在文化普及和学术普及方面做的工作?

葛兆光: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学者不能够只把学术研究出来就完事,而是要把研究出来的学术,让更多人知道。所以,一次我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讲了一段话,大意是说:现在的传媒,有时水平很差,可是,你不能老批评它,你批评它,你的责任在哪里?那个文章的标题是我自己定的。我说“要共同提升,不要一起沉沦”。就是说,我们得有责任让这个媒体水准变得高点。所以,我不反对学者参与公众传播领域的一些活动。与其让那些不通的人,让那些歪门邪道的人去做,整天在电视上胡说八道,还不如你去出场,你应该去提升媒体的水准。其实,我讲的那段话很多人误解,认为我支持于丹,其实,我虽然不反对于丹这样的说法,但是,我更希望有讲得更好的人去讲,你不能一棍子把于丹给打死了。你说我们这些学界的人有没有责任?

要去做点教材的工作,要做一点传播的工作。我们有些老师,就自己研究的那一亩三分地,关起门来什么都不管。可是,你作为一个学者,有没有一个社会关怀?你要有社会关怀。如果你就只会指责人家,那怎么行呢?你自己去做呀!对于教材,有人——我不这么认为——但是有人这么认为,最高明的学者,都不写教材。写教材的都是不高明的学者。那好,学生们看得都是不高明的教材,那还成什么话?是不是?这个做法就不对。应该是一流的学者来写教材。你想,Braudel算了不起吧,他也去做欧洲文明史的教材《文明的文法》。再比如说,以色列人研究犹太历史,那么多重要的学者,人家要研究专业的话,他研究死海古卷,那多专业呀!可是,人家一边在研究死海古卷,回过头来也写以色列史,犹太史的基本教材。那里面有很多促使今天的犹太人凝聚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识的意义。我们的学者为什么不去做一点教材呢?我们的教材真的不是很理想。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觉得写教科书不算什么,觉得它不能体现我个人的成就。其实是应该写的,应该由一流学者来写最基本的教科书。

当老师的要反省自己给了学生什么?

记者:您认为当下部分硕士研究生甚至少数博士研究生难入学术之门的原因何在?

葛兆光:我们现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水准有些下降,当然这个话不好一概而论。也有些博士就比较好。现在关键问题是水平参差太大,还有呢,我们可能要求偏松。有很多学生觉得我可能比较严厉。包括我参加答辩的时候,可能学生会觉得很狼狈。我要挑很多问题来问,而且我要挑的还不是细节问题,可能整个你的论文都要被推翻掉。有人就不愿意找我当导师。找我当导师很惨,但是,事实上相处长了,学生会明白老师的苦心。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毕业了的学生,事后会想到,哎呀,幸好老师要求严格一点,否则的话就„„当然,我们也听到学生说,好呀,我们老师连管都不管我们。可是“管都不管我们”有什么用?你

那个时候快活,日子好过,但是,答辩的时候就麻烦了,老师要使出浑身解数保他过关,这样有什么好?将来做什么都不行。我是觉得,研究生的水准参差不齐有很多原因,老师的要求是一个,老师带的学生太多也是一个,没有很好的入门方法的引导也是一个,整个社会对于人文学科的漠视——好像很多好学生都不愿意学这个——也有关系。还有,我们现在人文学科的学生,越来越技术化和专业化,缺少了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他在人文学科领域不大会有好的选题出来。这都是有关联的,我们整个人文学科领域的水准,我不敢说它完全在下降,但是现在确实令人担忧。

我们要守住那个基本合格的底线,好像都不太容易了。我们要自我检讨,尽管制度的问题我们没办法改变它,但是,我们仍然要反省,我们当老师的,到底给了学生什么,我们现在编这套书,起初的动机也就是这样。

第二篇:葛兆光教你写书评和综述

葛兆光教你写书评和综述

引言:为什么要和博士生讨论“学术书评”?

之所以要讨论“学术书评”这个话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真正学术意味的书评太少,而借题发挥或蜻蜓点水的评论风气渐盛。对于书籍借题发挥的评论固然不应厚非,但是那不是真的评书,也比较容易写;严肃的、裁断的、商榷的学术书评,却是直接针对学术研究的,不太容易写,如果没有这种书评,恐怕学术难以进步。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们将来是要做学位论文的,而大学里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如果严格要求的话,通常要有一章(或者一节)“研究史”,就论文涉及的这个领域,业已出版的各种论著,作一个述评,说明前人在这一领域中已经做了些什么,做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遗漏和缺失。说到底,它其实就是对各种论著的短评的汇集,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的学位论文,不仅是本科,甚至硕士、博士论文,在这一点上都不够重视。

其实,写好学术书评是很重要的,为什么?

第一,这首先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我曾在清华老图书馆看到陈寅恪的学生张以诚的论文《唐代宰相制度》,陈寅恪先生在前面评语中说,“凡经参考之近人论著(如内藤乾吉等),尤须标举其与本论文异同之点,盖不如此,则匪特不足以避除因袭之嫌,且亦无以表示本论文创获之所在也”。可现在,有一些学位论文,由于缺乏这一部分,读者包括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根本无法知道,作者是否超越了其他人的研究,或者是否抄袭了其他人的研究,也不能正确地作出对论文的评价。如果作者抄袭了,也许可以一时蒙混过关,但终究是在学术道德上有所欠缺。

第二,给其他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人,提供有关的丰富的学术史资料,使人们了解这个领域的变化轨迹与现状,这才能够凸显自己选题的问题意识所在。比如研究清代学术史,就需要交代从梁启超、胡适、钱穆一直到余英时、艾尔曼的研究,说明这一百年中对于清代学术的研究,何以形成侧重外在背景与偏向内在理路的两个典型,即台湾东海大学丘为君所总结的“理学反动说”与“每转益进说”,然后再讨论余英时重视“内在理路”的研究方法,和艾尔曼提倡社会史和思想史结合的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在此基础上才能说明你的研究进路和问题意识究竟有什么“创新”的意义。

第三,既迫使自己拓展学术视野,也迫使自己阅读前人论著。现在,有的博士生或硕士生,采取非常实用主义的阅读方式,对于他人的论著只选择看与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甚至把他人的论著当作“资料转运站”,从里面转手抄撮一些文献,根本不理会它的全面论述。更要命的,是从网络上截取电子文本,完全不顾上下文语境,很少体会他人的研究思路、资料取舍、分析立场。但是,如果要写学术性的书评,要对他人的论著作评判,就不得不全面阅读各种国内外的有关论著,不可能只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乱读一气。

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严格的、认真的和专业的学术书评,就会使学界变得更有秩序、更加干净,不会像现在这样,良莠不分,泾渭不明,滥竽可以充数,鱼目可以混珠,整个学术界好像根本无法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坏的研究。

所以,下面我先来谈学术书评的意义。

一、学术书评的意义

首先介绍一篇讨论书评的文章:张玉法先生的《如何评论一部史学论著》。张玉法先生是历史学界都熟悉的前辈,他是近代史的专家,也曾是“中研院”的院士。这篇文章前面很郑重地说明,它是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卜(R.K.Webb)的讲义写的。威卜说到,评论一本书,应当有几个标准:一,这本书是写什么的?有的人连这本书写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胡乱评论,这不是写书评,最多是借题发挥自说自话。所以威卜强调你要搞清楚,这本书特别的论题是什么?有没有新发现?二,这本书所用的资料是什么?是否它用的是第一手资料,有没有借助其他人的研究结果,在书前面是否告诉了前面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这就要考验你对这一行的资料、研究的熟悉程度了。三,资料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要了解这些引用的资料,是否可以引出相反的结论,这些资料是否经过考证和选择,是否有先入为主的误读可能。四,这本书给人的美感如何?就是评论它的文体和文笔,有没有吸引力。

所以,张玉法先生说,如果你没有这些标准,“不是乱捧一阵,就是胡骂一番,使学术界没有一个是非”,他说得很严重:“不了解一书的价值而对一书大加褒贬,乃是一种知识上的欺骗。”

张玉法先生说到“学术界的是非”,其实就是我说的学术界的“秩序”。前面我讲过,现在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几乎没有是非,也就没有秩序。现在学术生产力太发达,我用“生产”这个词,很多人也爱用,后现代主义者用,官方也用(我在大学里也看到文件中有这个词,是正面的意思)。但是,一旦学术变成生产,甚至是批量生产而不是用心琢磨,虽然产量上去了,但质量就下来了。现在你到书店去看,书太多了,你翻杂志,论文也太多了,可是,这里面90%都是“学术垃圾”,根本没有用的。怎么办?就要有“好”和“坏”的分别。怎么才能有“好”和“坏”的分别?就要有个说法,而且必须是“权威”的说法。依靠有权威的学术的书评,把好的和坏的区分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学术界有了“舆论监督”和“公共批评”,这就像一个社会,有舆论、清议一样,有个关于好坏是非的公论,学界才有秩序,有秩序才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界,否则你就要听官员的、听报纸电视的、听低水平的。

第二,如果有权威而内行的书评,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特别是一些“隐瞒证据”的论著,就会像“3.15”一样曝光。大家要知道,有些看起来冠冕堂皇的论著,其实就是乱抄乱写,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资料证据。中国学界的弊病之一,就是这类“伪著作”太多,可这些情况外行是不了解的,需要内行才能指出问题。

第三,这样的书评出来,才能够省去读者选择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读者既包括非专业的,也包括专业的。有了这样的书评,后来的专业研究者就可以按图索骥,很快找到有用的书籍。

当然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你学会这样去写书评,就等于学会了如何清理你这个领域的学术史或研究史,说到底,前面我说了,硕士博士论文的第一章,就是“研究史”。研究史是什么?不就是对你要研究的这个领域的一个一个论著的提要和评论,并且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叠加起来的历史过程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仿照《四库全书总目》,写一本书一本书的“提要”,还规定在六七百字里面,要概括地说出这本书的大意、要点和不足,当时不觉得有用,但事后觉得这个训练很有意义,如果各位也能够看书的时候,随手写下一些书评,哪怕很短的,将来也是受用不尽的。

这个传统要在中国建立起来。我们看到,国外的学术刊物,包括我们常常要用到的亚洲研究杂志,书评要占很大的篇幅,像《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通报》(T

oung Pao)、《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 Studies)、《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皇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都有大量的书评或书评论文。所谓“书评”(Reviews of Books或者Book Review)往往是一两页、两三页的短书评,更短的还有“简评”(Brief reviews of books),大概是半页左右。但是,“书评论文”或者“研究性书评”有的也很长,早的如邓广铭先生1942年在《中国青年》七卷二、三期上连载的《评周谷城著中国通史》,就长达20几页,近两万字[3](PP.73-94),晚的像《通报》2008年的这一期,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Howard L.Goodman给J.Michael Farmer2007年刚在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三国谯周的著作(The Talent of Shu: Qiao Zhou and The Intellectual World of Early Medieval Sichuan)写的书评,就有14页之多。更长的甚至有几十页的。书评论文的价值和影响,我觉得一点儿也不比论文差。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书评类刊物,像《读书》《书城》《中国图书评论》《书屋》,但是,大多数是借题发挥的文化评论类文章,虽然写得很有意思,有的也有真知灼见,但大部分不能算是学术性的书评。而学术刊物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学术》等等,也有一些好的学术书评,但是,我觉得数量还不够多,质量也还不够好。

简单地说,中国的书评有几个问题:

首先,是吹捧太多而批评太少,批评性的书评甚至被认为是“吹毛求疵”或“酷评”。虽然有一些酷评确实过分,但是,一些正常的、有证据的批评性书评,像葛剑雄等写了一篇《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4],发表在《历史研究》上面,批评杨子慧主编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还引起轩然大波,觉得过分苛刻;王俊义批评陈祖武的清代思想史研究,还被认为是“意气之争”。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书评,尤其是批评性的书评,写得很好,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像揭发把孟子译成“孟修斯”、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就成了学界典故;像陈引驰批评王晓路《西方汉学的中国文论研究》中的错误,高山杉批评张西平关于德国汉学的著作中的错误,就让人知道了这些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书,看似涉猎很广,实际上有很多来自二手资料甚至还有以错误叙述误导读者的地方。

其次,太多泛泛而论或借题发挥的书评,而缺少专业的研究性书评。也许是写这样的书评太累罢,很多人觉得,为了一本书,花这么多时间看,看完还不一定写得出来,是否划得来?其实,看书和评书也是一种“智力较量”,你要看看,我是否能够看懂、看透、看到纸背后,和你在同一平台上较长论短,甚至要站在比你更高的位置,居高临下地评论甚至批评你,这也是很愉快的事情。比如余英时评钱新祖的书评,不跟着在明代思想世界里走一趟,不检查一些原书的原始资料,不比原作者站得高一些看出背后的方法论问题,能写出这么一针见血的评论吗?

再次,对国外的学术著作,包括海外中国学论著,缺少平等而尖锐的批评,也许是这些年再次国门开启,中国学者又轮回到了晚清“视西人若帝天”的时代罢,我们看到“跟风”太多,以至于国内学者以为外面的一切都好,只有亦步亦趋鹦鹉学舌,而海外学者听不到来自中国的批评和意见,自以为掌握了解释中国的权柄。

所以,我认为现在中国就是缺乏(一)批评的,(二)专业的,(三)国际相互的书评。

二、学术书评写作的基本条件

那么,怎么才能写好一篇书评呢?我再向各位介绍一篇前辈学者的文章,即杨联陞先生的《书评经验谈》,收在2004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杨联陞《哈佛遗墨》中,杨先生原来供职哈佛大学,曾是“中研院”的院士,他很重视书评尤其是专业的书评,并有深刻的体会。

我们知道,世界著名的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有“学术监督”之称,而杨联陞也被人称为“学术警察”,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写严格而客观的学术书评,对学界的各种著作进行评论。杨联陞用中英文写过几十篇书评,评论过很多著名的大人物的著作,像用中文写过吉川幸次郎《元曲选释》、寺田隆信《山西商人の研究》、戴密微和饶宗颐《敦煌曲》、刘若愚《中国文史中的侠》、郭廷以《郭嵩焘年谱》等书的评论,用英文写过王力《中国语法研究》、梅原末治《东亚考古学概观》、卡尔.沃尔夫冈与冯家升《辽代中国社会史(907-1125)》、John de Francis《民族主义与语言改革在中国》、Luciano Petch《十八世纪早期的中国与西藏》、薮内清《中国の天文学》、仁井田陞《支那身份法史》、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石田干之助《唐史丛钞》、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芮沃寿《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等等的书评。

杨联陞写了这么多的书评,所以,由他来讲《经验谈》,就不是空论了。我读了以后,觉得他说的“经验”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写一本书的书评,要懂得这个领域的“行情”。

什么是“行情”?就是这个领域的学术史和学术现状。这个领域里面,无论是理论和方法的变化,还是新史料的发现,你都要大体上了解,否则你没法判断这本书的价值。这就像一杆秤要有斤两准星一样,没有斤两准星的秤,是无法称出东西的轻重的。比如,你看到一本书讨论宋代文学,如果你要评论它,那么,你可能要了解,除了现在各种有关宋代文学史的论著之外,(一)当下国内外关于宋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焦点在哪里?有什么新进展,像国内逐渐发展起来的“活的制度史”和政治史研究,国外的地方士绅和区域史的研究,究竟这本书的讨论是否也在这种话题和问题里面?(二)有关宋代文学的主脉、焦点和价值,从元代到晚清究竟如何变化的,现在这本书的讨论,与传统的说法有什么异同?(三)新的宋文、宋诗、宋代小说的大规模编集、整理和真伪考证,这本书是否用上了?它的资料范围和过去的研究论著相比,有没有扩大?历史学界重视的碑刻、方志、笔记等等,它是否也关注到了?

所以,“行情”很重要,无论是伯希和还是杨联陞,他们都是非常了解“行情”的,所以往往写书评的人是一个“博学家”,否则不能写这么广泛、而且这么到位的书评。这就提醒我们,你要对学术史、至少本行的学术史有总体的、广泛的了解,不光了解中国的,还要了解日本的、欧美的,因为现在是“全球学术”的时代,这是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我自己也写一些书评,这个学期讨论到的四种书,包弼德的《斯文》、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艾尔曼的《从理学到朴学》,我都写过书评,但是,我写出来的,可能只是有关书本身的一小部分,为了评论这些书,你得了解更广大的背景、更多的行情、更宽的视野。比如讨论包弼德,你要了解“唐宋变革论”的来龙去脉,唐宋历史的研究状况,否则怎么能够了解和评价他的书里的那些叙述?又比如,讨论余英时先生关于朱熹的论述,你要研究过去对于程朱理学的研究,了解朱熹更多的活动,否则无法知道余先生的意图和指向。再比如,关于沟口雄三的亚洲和中国研究的思路,你要了解日本中国学甚至整个东洋学的历史和现状,否则也无法知道沟口理论和方法的日本背景。最后,你要讨论艾尔曼的清代学术研究,如果不知道自梁启超、胡适、钱穆、杨向奎以及余英时以来,学术界对清代思想与学术的研究,怎么讨论艾尔曼的得失?

三、书评的具体方法

所以我说,书评也许只是你背景知识的一个体现,伯希和、杨联陞他们之所以能够从容地评论不同领域的论著,是因为他们自己肚子里面有“货”,也就是说他们胸中的知识更广更博。可是,具体到写书评上来,这种书评又必须针对要评的书本身,不能信马由缰乱发挥。正因为你要围绕评论的书来写,所以,这本书的问题和内容,就是你讨论的边界,限制了你的边界,反而比自己的论文更难写。我想,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犀利的思路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检查史料和重复历史。也就是说,对你要评论的著作或论文,最好要重复检查它,或者至少检查书里的一部分历史叙述,同时考察它所用的资料文献,追问它结论的证据是否可靠可信。

我举一个例子。1935年邓广铭给柯敦伯《宋文学史》写评论,不仅指出这书十万字,“其中什九均是从各种诗文评话一类的书中抄撮而来,其中尤以抄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者为最多”,还具体举出第一章绪论,抄自风马牛不相及的《四库总目》“诗文评类小序,第二章第八节《晚宋的文风》开头五段抄自《四库全书总目》中有关《古文关键》《崇古文诀》《文章正宗》《文章轨范》《论学尺绳》的提要”,痛斥其“无聊的抄撮”之“荒谬”;而且还指出他的子目与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卷八章节完全雷同,论述也大同小异,指出“柯君虽将一切无用的材料都抄来了,却单单缺少了文学史中所最不可缺少的那些”。[5]看了邓广铭的书评,你就知道柯敦伯这本书没有价值了。现在,很多论著都是抄袭拼凑而成的,虽然我不赞成给这些烂书写书评,但是总得有人去当啄木鸟,把这些书给揭发一下。特别是一些似乎很高明很宏大的著作,乍一看很绚丽,但是经不住你把材料一一对比,一查对,你就发现它靠不住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陆扬给《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写的书评。古正美教授这本著作是1993年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它讨论的是贵霜王朝的月氏王丘就却(约50-78年在位)所奠定的、身兼圣者与王者(类似现在的政教合一)的佛教政治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如何在其去世之后被印度化,而后贵霜时代(187-244)色腻色迦及此后几世,又如何引用佛教政治治世传统,并遭到亡国命运。由于作者认为,这一佛教政治传统,因为佛教传入中国而影响中国,所以非常重要。这本书长达670页,讨论的是一个一直不很清楚的历史,需要的又是很多种语言文字的文献,所以,很不好判断其是非。但是,是否真的是这样呢?我们看陆扬的评论,他的评论很长,指出的问题也很多,我们只看他的第一个驳论——

古氏先把“月支”或“月氏”说成是意译“月之支护”,是崇拜月亮的民族。又把支娄迦讖所译的《伅真陀罗王所问如来三昧经》中“伅真”还原为梵文candra(月),把“陀罗”还原成梵文Dhara(支持),所以伅真陀罗其名为“月支”。然后,她又把“香山”当作犍陀罗(candhara),而这部经典中有记载“伅真陀罗”和“犍陀罗”两部,伅真陀罗是外来的统治者,犍陀罗是本地土著,伅真陀罗王就是外来的、建立贵霜王朝的丘就却,他就像这部经典中所说的,从外而来,建立了佛教帝国。但是,陆扬经过梵文、佛经的对比,指出这根本是错误的,因为“伅真陀罗王”的意思是“大树紧那罗王”,梵文的druma

kimnara就是“树”,因为“真陀罗”是不可分的一个词,而《伅真陀罗王所问如来三昧经》刚好有一个异译本,就是鸠摩罗什译的《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因为《伅真陀罗王所问如来三昧经》是支持“月支”和“丘就却”论述的唯一文献,这一文献依据被推翻,那么,这本700页的大著就站不住脚了。难怪他会这样批评:“(古)的种种观点全都是建立在错误的认识之上,而绝大部分的关键性错误,是由于他的历史方法、佛教文献学、和印度中亚语文方面缺乏基本训练所造成的。”

所以,我建议写书评的人,最少要把这本书的某一章,最好是关键的一章,重新核查一下它的文献资料,看看它是否断章取义,是否隐瞒证据,是否张冠李戴。特别是有的时候,作者为了表示自己的独特发现,常常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或者湮灭某一说法的来源,你就更要细心了。像谢无量《中国古田制考》讨论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谢是一个写了好多书、什么书都能写的人,吴志慎就看出他有匆匆抄撮的特点。虽然吴志慎在关于《中国古田制考》的书评里面说得很客气,但是,他绵里藏针地说,你的新意见,好像都和日本人加藤繁的“英雄所见略同”呀,他把两种书的相同处一一列举出来,还说得很妙,说也许不应该怀疑谢的人格,不应当说这是“取法奸商,假造国货”,但如此雷同,是不是证明了日本人的著作译得还不多呢?如果译出来了,恐怕谢无量先生“看见自己的心得早已被人说出,也许就要搁笔,比较省一点力”,批评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这种功夫是“挖墙脚”的功夫,你书写得再花哨再漂亮,只要指出你的史料错误,就像是沙堆上建大楼,地基一垮,就土崩瓦解了,这叫“釜底抽薪”,是写书评的人要注意的,更是写书的人要注意的。

第二,理论基础和方法检讨。对要评的论著,要检查其整体是否站得住脚,尤其是要检查它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不仅要追根溯源看它的理论方法,而且要看它是否“原原本本”。

这里也举一个例子。余英时先生曾经写了几十页的评论,讨论狄百瑞的学生钱新祖的英文著作《焦竑与晚明新儒学的重构》(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Late Ming)。钱新祖的这本书,研究明代学者焦竑,用了很多西方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像“诠释学”、“对话理论”、“语言分析”等等,简单地说,他的结论是,焦竑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对国家正统思想程朱学说的反动(Revolt)。但是余先生指出,首先,钱的“重构”方法和“对话”途径是有问题的,他所谓与焦竑“对话”的方式,越过了历史背景和现实策略,走上“六经注我”的路子,余英时指出,当你把古人当作一个“沉默不语的伙伴”时,常常可以任意解释,尤其会把新儒学当成语言游戏,这是反历史的推断。

余先生的意思是,你研究思想史,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在历史中间,这和斯金纳的思路是一样的,绝不可以把对象从它的位置上任意抽取出来,把本来无法说话的古人当作对话的对手,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在他的身上。其次,当你把古人放置在历史中间的时候,你就要恢复历史语境了,可是恢复历史语境靠什么呢?当然就是靠历史文献,但是他指出,钱新祖对于焦竑思想的表述,依赖的却是黄宗羲的叙述及一些二手资料,忽略了同时代人对焦竑的记载和叙述,甚至连同是万历年间人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资料都没有用上。余指出:(一)作者忽略了“历史重构”的过程,“没有认真把思想作为对过去的重构”,而是过于主观地想象历史;(二)作者没有认真考虑明代三教合一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尤其是王阳明、王龙溪的三教观,脱开了王龙溪这样的重要环节,必然不能正确了解焦竑思想;(三)把焦竑和戴震、章学诚的思想关联起来,缺乏证据。所谓“气”的哲学与考证之学有关的说法,根本是没有根据的“揣测”。

换句话说,如果把焦竑当成古今可以随意隔空对话的抽象“人”,而不是生活在晚明历史环境中的具体“人”,晚明就变成抽空的时代,而不是具体的历史了。这样研究好像可以很随意也很惬意,但那只是主观的形上玄思。也许,有人会说,这好像是历史学家批评哲学家,用历史尺度来衡量哲学论著,但是,在学术上面并不存在汉宋之争,无论什么研究,都先要回到历史语境,不违背历史,也不违背逻辑,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种批评也有可能落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的麻烦中,很多书评尤其是观念性的书评,常常会这样变成立场之争。但是一般来说,一种观念需要有资料作基础,如果是历史著作就更需要有文献证据,如果证据不足,或者证据根本错误,那么你的观念性分析也就站不住脚。这是一个通例,比如前面我们说到的,余英时先生对钱新祖的批评中,最让钱氏无法正面回应的,就是第二节里批评他在描述焦竑“这个人”的时候,主要依靠了《明史》和《明儒学案》,“这两本书已经被证明通常是不全面或不精确的”,余先生指出,钱新祖并没有去寻找“当时的一些原始资料”,比如谈焦竑的《养生图解》,就依据了后世的《明史》,却忽略了同时代朱国祯(1557-1632)的《涌幢小品》,谈焦竑和李贽之间的关系时,就依据了晚出的黄宗羲《明儒学案》而没有重视同时人沈德符(1578-1642)的说法。余先生重重地说,“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在方法论上重视二手资料而忽视当时人的记述,是说不过去的”,特别是他由于忽略了这些资料,也忽略了1597年焦竑遭致贬斥并流放福建,最终结束政治生涯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甚至连焦竑写给释鲁庵的信中提到的“修业”,本来应该是“修科举业”,也被钱新祖误解为“修因果业”,以便自己对焦竑佛教思想作发挥和解释。

因此,我们就知道,在这种文献基础上得到的思想史结论,就很难让人相信。

四、从书评到综述:如何写博士学位论文的首章?

现在我们要从学术书评,进入到研究综述的写作。其实,说白了,研究综述就是“集束式”的学术书评,就是要在整个问题领域的历史综述中,对论著加以学术史的定位。

这个方法对于我们的博士生、硕士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学位论文前面的研究史,就是一个你从事的研究领域的学术史综述。而你看到的每部论著,都必须搞清楚它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和意义。它是否是这个问题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在这个问题领域中它是否在史料上有发现?它的结论是否推进了这个问题领域的深入?或者反过来说,这部论著在这个领域是可看可不看的吗?这部论著是一本抄袭或剪贴的东西吗?这部论著是没有任何创见和新意的吗?如果你不是在做学位论文,当然也许不必看这些没有价值的书,可是如果你是在严格地按照规范在做学位论文,你就不得不看这些东西。我以前常常在万圣书园里面乱翻书,现在偶尔到鹿鸣书店去看看书,总觉得现在书店里所谓的“学术书”真是太多了,多得看也看不完。可是,这种数量的繁荣背后是什么?是根本找不到书看,就像当年金克木先生和我说的那句话,“坐拥书城,无书可读”。因为大多数书确实是可出可不出、可看可不看的。说句极端的话,如果是本“烂书”,看看还能搞笑,如果连“烂书”作为笑料的意义都没有,看了味如嚼蜡,还倒胃口,那才倒霉。

为什么有这么多书?因为好多人有研究经费,又可以补贴出版社,还可以向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交差,所以,作者就乱写,出版社就乱出版,这使得现在的学术研究,已经不再是“研究”,已经变成了泡沫“生产”,甚至连“生产”都不是,因为它既不管是否销售得出去,也不管是否会产生价值,而且连是否产生垃圾都不考虑。

话说回来,你写学位论文又不得不捏着鼻子看这些东西。前面我们讲了,你不了解和说明既往的“研究史”,既无法证明你没有剽窃和抄袭,也不能说明你有什么进展,所以还得看。这叫“披沙拣金”,是否有“金”还不知道,但你还得“拣”,也许一粒“金”也没拣着,那也好,这说明前面没有有价值的研究,我可以“而今迈步从头越”。可是,当你看到一些值得讨论的书(不一定是好书,也许是烂书),你就要说明,它的意义在哪里,或者问题在哪里,这个时候就要把它放在整个问题领域中讨论了。

前一段,有个博士生要做一个有关清史的课题,他看了一些美国最近流行的新清史研究著作,特别是欧立德(Mark C.Elliot)的《满洲之道》、米华健(James Millward)《新清帝国史:内陆亚洲帝国在清代承德之形成》[8],以及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濮德培(Peter Purdue)、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的部分著作,他很想在这方面找个题目做。后来他告诉我,他最受益的,倒是来自卫周安和欧立德的两篇综述,一篇是卫周安发表在Radical History Review第88期(2004年冬季号)上的《新清史》(The New Qing History),一篇是欧立德关于新清史的介绍,也曾经用日文发表在日本的刊物上。他从这两篇综述性的文字中,了解了新清史的全貌,知道各种被称为“新清史”的著作,大体位置在哪里,它们的旨趣是什么,有什么共通性,也大体上了解了“新清史”从罗友枝与何炳棣的辩论起,到柯娇燕和欧立德对满族族群意识的研究,高彦颐和曼素恩对清代女性精英的研究,米华健和罗友枝对清代边疆与皇权的研究,这样一个历史。我觉得综述其实就是简单明了的书评的汇集,要把同一领域的论著的内容和要点勾勒出来,对它在学术史脉络里的意义进行评述,通过这种综述,你可以知道(一)新清史不再把清代看成是明代之后,可以算在二十四史之后的一个中国王朝史,而且是一个包括满蒙回藏的大帝国,应当放在世界史里面研究;(二)清朝皇帝不仅是汉族中国皇帝,而且是各族的大汗、蒙藏佛教的菩萨、满人的首领;(三)清代的思想文化史不应当只是汉族儒家、经学理学的内容,而应当重视满、蒙、回、藏的文化,以及它与周边、甚至欧洲的文化交换。所以,后来这个学生选择了乾隆中叶在承德接待蒙古、朝鲜、安南的礼仪活动作为题目,避开一些热门课题,他也懂得了,要重视礼仪活动中满族统治者的色彩,以及承德的各种宫廷建筑为什么如此设置,这又是接受了新清史研究的方法提示。可见这种综述,对他的论文很有帮助。

我还要举一个我自己写的书评为例。1998年,台湾一个学者来信邀请我给他关于“近代中国佛教”的新书写个评论。我那个时候对近代佛教的复兴、日本与中国的佛教交往、西方思潮影响下的中国佛教都有兴趣,也正在写《中国思想史》的第二卷后半部,所以就借了这个机会把1989年以后差不多十年间出版的有关近现代佛教历史的书,统统看了一下,看了以后,觉得虽然中国晚清民初的佛教史研究有了一些大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所以,就决定不再单独为一本书写,而是写了一个综合的述评《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

在这篇书评里面,我一个一个地介绍了这些论著的问题,虽然各有建树,但有的次序混乱,有的有缺略,也有的不规范,但根本上来说,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在看上去对近代佛教史很全面的叙述中,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自身脉络”,所以,研究者事先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过去社会史与政治史对“近代史”的预设,比如把魏源、龚自珍这些“近代先驱”算成是“佛教复兴”的先驱,以“反帝反封建”作为“佛教史”的主脉,把这些预设当作叙述近代佛教史不言而喻的起点、背景或基础。这里的弊病是什么呢?就是近代佛教史的因果溯源,被政治史与社会史左右着,但是我要问,近代佛教史的变化,除了有对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刺激的直接反应外,还有没有更深的背景、更直接的刺激和更具体的原因?因为这里有一个需要讨论的根本性问题,就是关于近代中国佛教史的这些分析,是否一定要依托政治史和社会史作为自己的基础和背景?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政治史或社会史的脉络来分析宗教史?

我总觉得,晚清佛学的兴盛,除了这些社会的政治的背景之外,还与很多具体的、直接关系到佛教的背景有关,比如,(一)当时人希望借助佛教知识来理解并超越西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逻辑学;又如,(二)当时人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佛教的历史有误读,觉得日本之所以崛起与佛教护教爱国的精神力量有关,所以特别希望兴起佛教,来刺激中国人的群治和精神;又如,(三)刚好佛教经典尤其是佛教唯识学的经典,在那个时候反传中国,刺激了佛教的兴起和转向;再比如,(四)有人相信,作为边缘知识的佛教大乘学,可以瓦解人们思维和观念中对“主流”与“中心”的固执。所以,晚清民初佛教兴起的原因相当复杂,我曾经写过好几篇论文讨论它。唯其原因复杂,所以,在分析晚清以降的佛教问题时,就需要发掘更多更细的文献,涉及更多的事件和人物。

假定说,你要准备写一篇有关晚清民国佛教史的博士论文,如果你把你之前有关的著作阅读过,并且加以这样一番述评,那么做到这里,是否就可以从上面所说的,前人论述所缺略的四个方面,开始自己的论述了呢?

第三篇:视频会议入门手册

关于技术

Q 1.什么是视频会议系统?

A

视频会议是利用现有通信网(包括各种传输网络)和数字信号压缩处理技术,将音视频和数据信号处理后传到远端,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其交流形式为点到点,点对多点。主要设备包括MCU(多点控制单元)、视频会议终端、网关、网守和相关的配套外围设备。如显示设备,音响系统等。

Q 2.视频会议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A

视频会议可以实现数据、视频、语音应用的有机融合与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进行面对面交谈,做到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并能够随时自主地组织和召开会议,进行业务调度、远程管理、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等等,节约时间和差旅经费,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Q 3.视频会议的发展趋势?

A

视频会议的发展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70年代。采用模拟传输,占用带宽大(960个话路),因此用户极少。

第二代是80年代。其传输由模拟转为数字传输,由最初的数字静态传输到动态图像传输,占用带宽8—34Mbps。

第三代为90年代。视频会议采用了国际电联(ITU)标准H.320。正是进入商用领域。传输带宽为64Kbps-2Mbps。

第四代为21世纪。视频会议进入多媒体通信。基于国际标准H.323和SIP,将音频、视频和数据融合与一体。适用于不同的用户,不同需求的融合通信。

Q 4.视频会议系统对网络的需求是什么?

A

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广泛运行于IP、ISDN、FR、DDN、卫星网络等各种网络环境中。华为终端提供E1、IP、ISDN等多种线路接口。

Q 5.建立视频会议系统的成本包括那些?

A

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成本分为建设费和使用费。建设费是一次性投资,包括视频会议设备的购买费用,基础网络的建设费用和会议室的装修费用。使用费主要包括网络的使用费用,如电信线路的租费等。

Q 6.视频会议有哪些国际标准? A

视频会议行业的国际标准是由ITU(国际电信联合会)和IETF(国际工程师组织)制定的。主要以字母H开头。

视频会议行业的国际标准有H.320、H.323和SIP(H.324)三个主要的标准集。其中H.323是目前主流的标准。SIP是已经确定的下一代标准。常用的算法如下:

图像处理算法有:H.261、H.263、H.263++和H.264

图像清晰度:CIF(VCD)、4CIF(DVD)和10CIF(HD,16:9数字高清电视)

声音处理算法有:G.711、G.722、G.722.1 Annex C、G.723、G.728和G.729

声音清晰度:3.4KHz(电话音质)、7KHz(调幅收音机音质)、14KHz(调频收音机音质)和20KHz(CD音质)

双流算法有:H.239

加密通信算法有:H.235

Q 7.采购视频设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A

稳定性、安全性、音视频质量、产品可扩展性、售后服务和性价比。

Q 8.在采购视频设备时,采用整体解决方案的好处是什么?

A

采购整体解决方案好。

整体解决方案不存在兼容性问题,先进技术的先进功能能够充分体现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操作界面,统一的技术支持。不存在售后服务扯皮问题。

华为实业界少数几个能提供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之一。

Q 9.视频会议的使用地点只能在会议室里吗?

A

传统的视频会议必须在会议室里召开。

最新的技术能够让参会人员在自己的办公桌的电脑上召开和参加会议,可以在出差的路上使用3G手机参加视频会议。

Q 10.视频会议除了能在单位内部使用,还能和兄弟单位开会吗?

A

可以。视频会议系统在满足单位内部使用的同时,还可以和由此类设备(符合相同国际标准协议)的兄弟单位开会,甚至可以和国外的合作伙伴开会。

Q 11.视频会议系统除了开会还能做什么?

A

视频会议除了基本功能开会外,视频会议还可以用于:远程应急事件处理、远程消防指挥、远程指挥、远程司法办公、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生产调度等等。

Q 12.华为的视频会议终端有什么特点?

A

华为于2006年在中国宣称其第四代视频会议终端ViewPoint8000已全面支持高清标准。在新一代的产品中,华为的技术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产品均支持H.264编码技术、4CIF高清晰图像、宽频语音(AAC-LD)和高清晰数据传送,最高可以提供8M会议带宽,为用户提供DVD画质的高清晰图像。而且秉承了华为产品的优良传统,ViewPoint8000系列仍然采用硬件功能一体化设计,所有功能均集成与一体,无需增加任何辅助硬件。新产品的内置MCU功能更是为用户提供了便捷丰富的多点会议方式,分屏显示及多画面功能让用户体验到视频会议的乐趣。

Q 13.华为的H.239技术有什么优点?

A

华为产品具备了市场上最全面的双流功能(H.239)。双流功能的实现是全内置的,不需要任何附加硬件。华为公司的双流模式包括:

活动图像+XGA(1289×1024)双流

活动图像+活动图像双流

活动图像+幻灯片双流(软件双流)

Q 14.华为 的MEPG4 AAC-LD音频编码技术有什么优势?

A

MEPG4 AAC-LD音频编码技术可以在32-64Kbps速率下提供20KHz宽带CD级音频,并且可以同时支持立体声传输技术。

Q 15.Aethra的AES加密技术有什么优点?

A

Aethra的AES加密技术严格遵守ITU H.235标准。保证了视频会议的安全通讯。

Q 16.如果用户在视频会议中有文档需要演示可否实现?

A

华为是业内实现双流功能最强大的厂家。用户有文档演示需要时可以通过视讯产品的双流功能进行传送,在显示设备上同时观看远端回传的人物图像和演示内容(演示内容可以是PC画面,也可以是辅助视频)。同时华为 MCU完全支持双流功能,和双流功能的级联。这意味着在多点会议中,用户可以任意发送双流,所有与会者均可以看到,即使通过MCU级联,一样可以实现。

Q 17.华为MCU的特点是什么?

A

华为MCU是业界最稳定的MCU,MCU架构基于广泛应用的电信交换机平台,成熟稳定,板件基于VxWork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核心模块全部备份(主控、会议控制、交换、混音、时钟、呼叫)。采用高速多媒体总线结构主控模块和功能模块分离设计,面向端口设计的新理念,参加会议的所有用户都可以采用不同的音频视频协议、不同的速率、不同的分辩率入会,而传统的MCU只能支持一个会议采用某个固定的协议、速率和分辩率。华为 MCU还自带GK功能能够轻松实现会议的预约、召开,视频终端的呼入、呼出等。

Q 18.华为 MCU在多台级联使用时,是只能由各地的管理人员分别管理,而无法做到跨MCU的会议级联集中管理吗??

A

不是。华为公司的MCU可以在同一台PC机上同时控制多台MCU,并可以跨越多台MCU进行会议级联的集中控制管理。无论管理人员身处何处,通过密码进行认证,都可以实现对全网MCU的管理控制。

Q 19.华为的MCU支持那些呼叫方式?

A

Aethra MCU可以支持的呼叫方式如下:

1.不使用GK的直接IP呼叫:

2.注册到网守系统(GK),实现别名呼叫呼叫

Q 20.用户想同时看到多个会场的图像怎么办?

A

华为系统支持多分屏会议,可以在一个会场同时看到多个会场,从单屏到16分屏共有几十种不同的分屏方式,会议中,会议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直接控制分屏方式。

Q 21.在会议中,用户能不能控制其它会场的摄像头?

A

华为的所有终端都支持FECC,即远程摄像机控制,在点对点的呼叫中可以轻松实现对远端摄像机的控制。华为的MCU同样支持FECC,因此,在多点会议中同样可以通过遥控器遥控其他会场的摄像机。

Q 22.华为在视讯领域有哪些关键事件?

A

华为自94年进入视讯领域,迄今为止,里程碑如下 :

l

1995年,华为推出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讯终端ViewPoint® 1000。l

1997年,推出国内首套完整的ViewPoint® 2000视讯系统。

l

2000年,华为发布业界领先的ViewPoint® 8000电信级视讯系统。

l

2001年,ViewPoint® 8000 服务上海APEC会议。

l

2002年,ViewPoint® 8000 服务亚洲博鳌论坛。

l

2002年,承建全球覆盖面最广的企业视讯网络-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全球会议电视网。

l

2003年,ViewPoint® 8000 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l

2003年,ViewPoint® 8000 视讯终端获得国际IF造型大奖,是目前同类产品中唯一获得的此项大奖的产品。

l

2004年,中国电信采用ViewPoint® 8000 构建的新视通网络完成验收,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视讯运营网投入运行。

l

2005年6月,华为在国内首家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持H.264的标准高清视讯系统,标志着国内视讯技术已经完全和发达国家同步。

l

2006年6月,华为在新家坡亚太展发布主题为“实用的技术,贴心的伙伴”的中小企业视讯解决方案,标志华为已开始关注极具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市场,并已全面启动其海外市场推广计划;

l

2006年9月,华为经过和业界主流厂家的对比测试,一举中标,这是我国通信设备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应用;

Q 23.华为在视讯领域地位如何?

A

统计数据(Key Message)如下:

l

华为视讯产品市场地位国内第一,全球第四;

l

华为视讯终端06年累计出货7000台,华为已成为业界一流的视讯产品供应商;

l

华为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铁通、国电、南方电网、俄罗斯中央电信、泰国AIS、等全球用户的合作伙伴;

l

视频会议领域重要组织ITU-T、Wainhouse的主要参与者;

l

截止到2006年Q1,固网终端已获得授权100多件; l

国内唯

一、业界少数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H.323协议栈的厂家之一;

l

业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专业图像实验室和声音实验室.关于多媒体会议室

Q 1.多媒体会议室需要具备哪些功能?

A

多媒体会议室除了要满足传统简单的会议要求外,还应具有高雅格调和优美音质、清晰图像演示,并且可以根据要求配备同声传译系统和投票表决功能以及会议电视系统。

它由大屏幕显示、多媒体音视频信号源、音响、切换和中央集成控制几大部分组成。选取具备先进功能的DVD和录像机以及实物和图文传送器通过大屏幕投影机还原其图像,为了更高效、实时地指挥需要配备一套中央集成控制设备,控制室内所有影音设备、信号切换、灯光、屏幕升降、音量调节等等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复杂的操作,能适合所有人士使用而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

我们可以将多媒体会议室系统分成几个子系统:投影显示系统、会议扩声系统、中央集成控制系统、多媒体音视频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Q 2.如何布置会议室的颜色?

A

影响画面质量的另一因素,是会场四周的景物和颜色,以及桌椅的色调。一般忌用“白色”、“黑色”之类的色调,这两种颜色对人体将产生“反光”及“夺光”的不良效应。所以无论墙壁四周、桌椅均采用浅色色调较为适宜,如墙壁四周米黄色,浅绿,桌椅浅咖啡色等,南方宜用冷色,北方宜用暖色。

Q 3.如何布置会议室的灯光?

A

灯光照度是会议室的基本必要条件。摄像机均有自动彩色均衡电路,能够提供真正自然的色彩,从窗户射入的光(色温约5800K)比日光灯(3500K)或三基色类(约3200K)偏高,如室内有这两种光源(自然及人工光源),就会产生有蓝色投影和红色阴影区域的视频图像;另一方面是召开会议的时间是随机的,上午、下午的自然光源照度与色温均不一样。因此会议室应避免采用自然光源,如果采用人工光源,所有窗户都应用深色窗帘遮挡,并且应选择冷光源,诸如“三色基灯”(R、G、B)效果最佳,避免使用热光源。

Q 4.如何减少会议室的回声和噪音?

A

a 为保证声源与吸声效果,室内应该铺有地毯、天花板、四周墙壁内都装隔音毯、窗户应采用双层玻璃,进出门应考虑间隔装置。

B 为保证声缘与吸声效果,室内一般需要铺地毯、挂遮光窗帘、配置吸音吊顶、包门等。同时吸声不要过量,避免声音干涩。声音信号输入功率放大器之前,应采用均衡器和反馈抑制器进行处理,以提高声音信号的质量。

C 为减少会议室的回声,使用尽可能少的麦克风,因为麦克风越多,越容易产生回声,引入的背景噪音会越强。

关键词

H.323

——是ITU-T制订的一套在分组网上提供实时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的标准。

H.320

——是ITU-T制订的在ISDN和交换电路网络上提供实时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的标准。

SIP

——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的软交换协议。

H.239

——是在一个视频会议中用于使用、控制和标注两个同步视频通道的 国际标准。

H.264

——是国际电联最新通过的新一代甚低码率视频编码标准。

H.241

——是定义了如何在原有的H.300系列终端间应用H.264视频 编解码标准进行通信,废除了一一些不再适合H.264使用的信令,重新定义了一些扩展信令 来支持H.264。

H.350

——是一个视频会议目录服务的新标准。

G.722.1

——新标准G.722.1,能够在24或32kbps速率下提供7kHz的音频带宽,是普通电话呼叫质量的两倍 多,所用速率仅为先前标准的一半。

AAC_LD

——是一种提供最大清晰度和理解力的CD质量音频的编解码标准。

AGC

——自动增益控制。即指用户声音突然变化的情况下,不会对收听者产生较大的影响。介绍一个可行测试方法:保持环境安静,在距麦克风远近不同的地方讲话,远端倾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应无明显区别。

回音抑制

——当用户使用视频会议产品时,如果用的是喇叭加麦克风的组合,那么由于喇叭里放出的声音会被麦克风采进去,这样就形成回音,就好象我们在空旷的山谷里说话一样。好的视频会议产品都应该具备回音抑制的功能,用户使用时不会听到自己的声音。

噪音抑制

——顾名思义,我们使用视频会议时的环境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噪音的。这里介绍一下可行的测试方法:发送端念一段报纸,麦克风旁摆放带风扇的机箱,或开启室内空调、风扇等发声设施。接收端收听声音以辨别质量。如果有噪音抑制可选项,则打开与关闭将有明显的语音质量区别。

数据协同会议——视频会议,尤其是网络视频会议,并不单纯使用声音和视频来展开会议。同时还可以应用其它网络数据传送手段来达到普通会议的功能,甚至超越普通会议。典型的数据协同会议应用模式有:电子白板;文字共享;桌面共享;文件共享;应用程序共享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势必将有更多的协同功能的发展。

此文章来自:中国视讯论坛 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3285

第四篇:葛兆迟校长年终总结讲话稿

年终总结讲话稿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一年。眼看着岁月的流逝,送走了一届初三学生,又迎来了一届初一学生,各位老师的头上或许又添了几许白发,各位老师的眼角或许又多了几丝皱纹。在此首先要对各位老师说一声“大家辛苦了”。

一、从学校总的层面上看

小伊中学的2016年是奋进的一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继续规范教学行为,以抓教学常规为主要载体,实行常规管理制度化,弘扬教学管理中的认真、较真、求真的工作精神;营造了公平的竞争氛围,为学校走上和谐发展之路架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观念,在工作着力点上做到“精、细、严、实”;在组织管理上,放低重心,扁平化运作。建立了以行政例会为中心,各处室、各年级组为依托的管理模式,以层面辐射全校,按区域落实到人,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各抓一线,各管一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从教学业绩和教师获得的荣誉来看

在张校长和柴厚伟主任的带领下,2016年我校中考成绩取得突破,获评县教学质量提升奖、获得连云港市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葛兆迟获评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校长;朱俊杰、左猛、杨以康获评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班主任;赵鼎、彭红获评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教师;朱俊杰、左猛获评连云港市乡村教育人才“领雁计划”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学科教师);朱艳梅获评连云港市乡村教育人才“领雁计划”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班主任);封雪、胡玉娟、杨以康、周守利获评连云港市乡村教育人才“领雁计划”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学科教师);朱敏、周守利、曹廷让、王志刚在2016年中考中所带学科成绩优异,被评为连云港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另外还有有20人次学生在省、市、县各级各类中获奖。

三、从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来看

在崔主席和武晓飞主任的带领下,2016年我校政教处成员和全体班主任分组值日,从学生起身到校到晚休,延伸管理触角,加大空档时间对学生的管理,不留管理死角。每晚政教处成员带领班主任检查住校生就寝情况,对扰乱就寝秩序、串寝室、夜不归宿的学生及时处理。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校内违纪、违规现象大大减少。

开学初学校与年级组、班主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强化了各自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召开安全主题班会2节/班,组织防灾减灾应急疏散演练一次,下发各类安全教育材料5篇,每周各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违禁物品进行检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会课、黑板报等形式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安全创建活动,并顺利通过市合格警务室验收。

在2016年小伊中学涌现出一批尽心尽责的班主任,如七年级的周霞、曹丹丹、谢小方、张辉;八年级的任环、周守利;九年级的杨以康、王银梅、董兴洋、他们工作认真负责每天准时晨读课到达教室督促学生读书,晚上到寝室查看学生就寝情况。

四、从后勤保障工作来看

在朱校长和张子斌主任的带领下,开学前就做好洒扫工具、教学用具的添置、分发,确保了开学的顺畅运转。为了改善卫生条件,提高食堂伙食,假期中对食堂硬件进行改造,更换了更安全的常压锅炉,添置了更清洁的不锈钢锅灶等,食堂安全等级也从C级提升到B级。食堂不断提高饭菜的质量,改善师生的伙食,提高了师生对食堂的满意度。完善了校园的绿化美化,更换了中心路两边的香樟树,对路两旁的绿化带也作了重新规划,变得更整洁。上马了重点工程塑胶跑道,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五、从年级组工作来看

我校的左猛、王仕龙、潘宝亮三位年级主任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志,他们能吃苦,有办法,为了学生,为了年级组,为了学校起早贪黑,真的把学生、学校放在了心里。同时三个年级组也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班主任和教师,如:初一年级的周霞、张辉、孙志敏;初二年级的周云辉、周守丽、任环、杨波、徐明甲、封雪;初三年级的吴清、董兴洋、杨以康、朱俊杰、孙晓艳、唐玉凤、茆玲梅、杨永波、李小虎、孔庆利、彭红、朱敏、王银梅。除了吴清、杨永波、王银梅三位老师以外这些同志从年龄上看都是年轻教师。

在这里化用毛主席的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小伊中学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世上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完美的,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工作当然也不会是那么的完美。但是只要我们要把学校的工作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上。我相信小伊中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的辉煌!

另外,还有10天就要过年了,在此恭祝大家新春如意,阖家欢乐!

第五篇:程序员入门进阶手册

这篇文章,我主要是让你成为更为专业的入门程序员。请注意,此时,你可能需要读一些比较枯燥的书,但我想说,这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坚持住。

编程技能

在系统地学习编程技能之前,我希望你能先看一下 “ The Key To Accelerating Your Coding Skills”,这篇文章会告诉你如何有效地快速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然后接下来是下面几大块内容,但还只是入门级的。

编程技巧方面这个阶段,你可以开始了解一下 Java 语言了,我个人觉得 Java 是世界上目前为止综合排名最好的语言。你一定要学好这门语言。推荐《Java 核心技术(卷 1)》,除了让你了解 Java 的语法,它还会让你了解面向对象编程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有点深,那么,你可以降低难度看更为基础的《Head First Java》)。然后,既然开始学习Java 了,那就一定要学 Spring,推荐看看《Spring in Action》或是直接从最新的 Spring Boot 开始,推荐看看《Spring Boot 实战》。关于 Spring 的这两本书,里面可能会有很多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东西,比如,IoC 和 AOP 之类的东西,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没事儿。

操作系统。这里你可以看看《鸟哥的 Linux 私房菜》,这本书会让你对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以及 Linux 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管理或是操作好一个 Linux 系统。当然,这本书有很多比较专业的知识,你可能会看不懂,没关系,就暂时略过就好了。这本书的确并不适合初学者,你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吧。

 网络协议你需要系统地了解一下数据库设计中的那些东西,这里推荐慕课网的一个在线课程--“数据库设计的那些事”。每个小课程不过 5-6 分钟,全部不到 2 个小时,我相信你一定能跟下来。你需要搞清楚数据的那几个范式,还有 SQL 语句的一些用法。当然,你还要学习和使用一下数据库,这里推荐学习开源的 MySQL。你可以看官方文档,也可以看一下这本书《MySQL 必知必会》。 前端方面在你处理中文时有时会发现有乱码出现,此时需要了解 ASCII 和 Unicode 这样的字符编码。这里推荐一篇文章Character encoding。还有 Github 上的这两个 Awesome 仓库:Awesome Unicode 和 Awesome Code Points。

为什么转成 Java 语言?

相信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之前学习的 Python 和 JavaScript 不接着学,而是直接切到 Java 语言上来,这样会不会切得太快了。这是一个好问题,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会切到 Java 这个语言上来,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考虑。1.Java 是所有语言里面综合实力最强的,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型的互联网或是分布式架构基本上都是 Java 技术栈。所以,这是一个工业级的编程语言(Python 和 JavaScript 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准)。

2.之所以,没有用 Java 来做入门语言而是用了 Python,这是因为编程是一件比较费脑子的事,一开始学习时,兴趣的培养很重要。Python 比较简单,容易上手,能够比较容易地提起兴趣,而用 Java 则可能比较难。3.在你有了一些编程语言的基础后,有了一些代码的逻辑后,切到工业级的编程语言上来,更为专业地学习编程,是非常有帮助的。像 Python 和 JavaScript 这样的动态语言用着是很爽,但是,只有像 C、C++ 和 Java 这样的静态语言才可以让你真正地进阶。

4.对于一个合格的程序员,掌握几门语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方面,这会让你对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让你有更多的思考。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会让你对于未来的新技术学习得更快。很多时候,一些程序员只在自己熟悉的技术而不是合适的技术上工作,这其实并不好,这会让你的视野受限,而视野会决定你的高度。综上所述,这就是在入门的时候我故意让你多学几门语言的原因。

编程工具

编程工具方面,你需要开始学习使用下面这些工具了。

 编程的 IDE。传统一点的,你可以使用 Eclipse。当然,我推荐你使用 Intellij IDEA。这两个工具都可以开发各种语言,但是主要用在 Java。如果你想玩得更时髦一些的话,使用 Visual Studio Code 也不错,这个工具潜力十足,用其开发 Python、JavaScript、Java、Go、C 和 C++ 都能得心应手(教程-本文发布时还基本没怎么翻译完)。

 版本管理工具。版本管理工具是非常重要的编程工具。传统的有 P4、SVN、CVS 等,但都会被 Git 取代,所以,你就只用学习Git 就好了。学习Git 的教程网上有很多,这里我推荐非常系统的 Pro Git 第二版(如 果你觉得 Pro Git 比较枯燥的话,备选猴子都能懂的 Git 入门),然后你要学会使用 GitHub。关于一些 Git 环境安装和准备以及 GitHub 使用,你可以自行 Google(比如:这篇Github and Git 图文教程 或是这篇Git 图文教程及详解)。

 调试前端程序。你需要学会使用 Chrome 调试前端程序,Google 一下会有很多文章,你可以看看 超完整的 Chrome 浏览器客户端调试大全。 数据库设计工具。你需要学会使用 MySQL WorkBench,这个工具很容易使用。相关的手册,你可以看一下官方文档。

实践项目

这回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投票系统的项目。业务上的需求如下:

     用户只有在登录后,才可以生成投票表单。投票项可以单选,可以多选。

其它用户投票后显示当前投票结果(但是不能刷票)。投票有相应的时间,页面上需要出现倒计时。

投票结果需要用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横条,并显示百分比和人数。

技术上的需求如下:

这回要用 Java Spring Boot 来实现了,然后,后端不返回任何的 HTML,只返回 JSon 数据给前端。

 由前端的 JQuery 来处理并操作相关的 HTML 动态生成在前端展示的页面。

 前端的页面还要是响应式的,也就是可以在手机端和电脑端有不同的呈现。这个可以用 Bootstrap 来完成。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挑战以下这些功能。

在微信中,通过微信授权后记录用户信息,以防止刷票。 可以不用刷页面,就可以动态地看到投票结果的变化。

 Google 一些画图表的 JavaScript 库,然后把图片表得风骚一些。

小结 上面那些书和知识你要看完,还要能理解并掌握,我估计你最少也要花 1-2 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你能够走到这里,把前面的那些知识都了解了,不用精通,能独立地做出上面的那些实践项目,那么,你就算是真正的入门了。

而且,你已经是一个 “ 全栈工程师 ” 的样子了,在这里我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如果这个时候,你对编程还有很大的热情,那么我要恭喜你了,你可能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程序员。加油啊!

上面的那些技术已经算是比较专业的了。如果你已经大致掌握了,我相信你可以找到至少年薪 20 万以上的工作了,而且你的知识面算是有不错的广度了。但是深度还不够,这个时候,是一个比较关键点了。

你可能已经沉醉在沾沾自喜的骄傲的情绪中,那么你也可以就此止步,加入一些公司,在那里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功能性的开发,成为一个搬砖的码农。你也可以开始选择一个方向开始深入。

我给你的建议是选择一个方向开始深入。因为你并不知道你未来会有多大的可能性,也不知道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为什么不再更努力一把呢?

后面,我们就开始非常专业的程序员之路了。这也是一般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的分水岭了,能不能过去就看你的了。

下载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葛兆光:关于《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对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调入门手册(五篇模版)

    计调入门手册 (一)好的报价取决于作业质量1、首先是书面质量 (1)台头格式一定要醒目、规范、讲究,要与企业的CI系统一致,特别要正确表达商号、品牌以及回复、更改等主要指征;(2)文本......

    母婴店开店入门手册

    皇家孕婴母婴生活馆 http://www.xiexiebang.com 母婴店开店入门手册 在婴儿潮的影响下,国内的母婴行业快速崛起,一时间出现了很多母婴用品店,母婴行业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投资......

    光伏电站维护手册

    光伏电站维护手册 1 太阳能电池方阵的使用和维护 ⑴ 太阳能电池方阵应安装在周围没有高建筑物、树木、电杆等遮挡太阳光的处所,以便充分获得太阳光。我国地处北半球,方阵的采......

    餐饮业会计快速入门手册(推荐五篇)

    餐饮业会计快速入门手册作者:张洪伟来源:《财会信报》2018年第 12 期尽管所有企业均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但不同行业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在会计......

    《5S推行手册》---入门指导篇

    《5S推行手册》------入门指导篇一、 5S的定义与目的1、何谓5S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

    2010年葛光社区信访工作总结(五篇模版)

    2010年葛光社区信访工作总结 2010年社区的信访工作,一直坚持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

    广西光晶科技电子商务新人入门

    广西光晶科技电子商务新人入门 怎么做电子商务。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现在及以后很多人会提的一个问题,故尘埃在此写上几句,只是希望能有刚入行的朋友少走些弯路,老鸟见笑了。 1......

    光伏发电宣传手册(企业)

    光伏发电宣传手册(企业) 1、国家电网公司对光伏发电持何种态度? 答:国家电网公司对光伏发电持“欢迎、支持、服务”的态度,优化并网流程,简化并网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为电网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