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实践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运城市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按照“百年大业,规划先行”的要求,科学布局,夯实基础,经过市、县两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的数个月的艰苦努力,三易其稿,目前顺利编制完成《山西省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已上报省委、省政府。
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工程的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于今年3月初启动,运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协调会,认真研究部署。从4月份开始,项目实施部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后3次对项目建设规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确保了该规划的完成和上报。目前,以市农业局牵头的各项目单位正按照规划要求,积极跑项目,落实资金,全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规划用6年时间,在盐湖、永济等7个县(市、区),按照“大规模示范、大规模富民”的原则,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有序推进,重点实施 “666”工程,打造出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核心区,以29个种养殖核心园区为重点,探索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区,着力建设好粮、果、棉、蔬菜、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基地,精心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优质、安全、高效于一体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链;而辐射区则通过核心区的引领和示范区的产业链延伸,带动芮城、河津等6县(市)的小麦、苹果、猪、肉牛、蛋鸡、肉鸡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该建设项目总投资350.4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项目138个,共80多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吸引民间投资共270亿元。
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粮、果、棉”3大产业,配套发展“蔬菜、养殖、加工”的主导产业。针对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的实际,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生态园林、物流市场、观光休闲“六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技术扶持、动植物疫病防控、标准化、信息化“六大支持体系”。运城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该项目的建设实施提供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对此我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增强农民的就业后劲。
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意识、观念,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
5.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在探索阶段,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农民的勤劳勇敢地奋斗拼搏和积极主动地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业必将呈现一片艳阳天。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关于三农实践报告
创先争优谋发展、服务三农做贡献
——怎样看待三农问题 一直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关于农民最重要的三农问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以前不知道什么叫“三农”现在明白了。农业、农村、农民,俗称“三农”。其中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村是我国政权的基础,农民是我国力量的基础。
现在回想起来,三农问题的提出,的确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一切的好奇,到现在的渐渐明白。从小时候生活贫苦的回忆,到现在渐渐生活好转。其实一个农民家庭的变化,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农民主体的变化趋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农民就是中国革命最坚定的同盟军,最直接的参与者。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群众有扁担挑出来的,用小车推出来的,用鸟铳打出来的。没有中国农民的参与,没有中国农民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特殊,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的形势依然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回家,每次听到的都是父母的担忧,首先担心的就是自己投资的成本是否能够收得回来。几年前的复合肥一袋一百块左右,现在二是两百块。而我们的农作物相对几年前的市场价钱却在下滑。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物价都在上涨,而农民的经济作物价钱却在下滑。所以,农民是收入少基本才等于支出。没有所谓的富裕之说。农民的富裕就是生活基本平衡。不欠账,能生活。农民负担过重,小孩读书负担重,家人生病负担重,各种收费负担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负担重,富裕农民必须减轻负担。目前农民有三怕,怕小孩读书,怕家人生病,怕老来无依靠。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治理教育乱收费,实行免费教育,治理医疗乱收费,实行合作医疗。就必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
1、农村学杂费用无法支付。以前我们村一家一般有三个孩子,但是三个孩子之中平均每一家有一个孩子辍学在家,有的家庭的孩子甚至都没有一个读过初中的。这些都是因为农村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供孩子上学。而许多孩子受不到高等教育,自然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去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只能一辈子务农,这就是贫苦的恶性循环。我国实行九年制教育,但义务教
育不是免费教育。现在,一个农村孩子读小学一年费用在300元左右,读初中的费用在500元左右(如果在学校寄宿,一年的费用在1500元左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一年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这不包括昂贵的择校费),而读大学一年的费用在80000元左右。仅就小学和初中而言,其学费对于贫困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目,就是实行了一费制(小学一年120左右,初中一年200元左右),对农民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民工的孩子在城里借读费用就更加昂贵。
2、农民医疗费用过高。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现在很多农村已经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农民不再因为药价虚高,医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名目繁多,无法承受而造成“小病抗,大病拖,实在不行就等死”的悲惨现象。以前农民看不起病是不争的事实,农民因病返贫是普遍现象。
3、农民养老得不到保障。现在农村已经渐渐有很多人买了保险,农村的经济和认识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买保险是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和以前的农民生活不同了。农民老了,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没有最低的生活保障,只能靠儿女供养。而农村的许多农民本身就难以养家糊口,赡养父母是无能为力,由此导致“养老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一些农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才导致农民收入过低,在家务农农产品价格低,外出务工报酬低,遇到天灾自救能力低。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干部素质低,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横征暴敛。导致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农村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农村,他们看到了想象不到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解决“三农”总题,需要资金,需要人才,需要法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农村、移民并村、移民建镇(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康建设)、移民进城。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举措。要进一步降低进城门槛,取消户籍障碍,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农民进城落户,使农民变为市民,从而在城市务工兴业,脱贫致富。引农进城(要鼓励农民,尤其在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到城镇落户)、引农进厂、引农外出(引导农民外出打工是帮助农民致富的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通过上面分析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明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为我国全部工作的重点。没有农业的振兴,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华的振兴,中国的稳定和全中国人民的富裕。
第三篇:三农下乡寒假实践报告
万家镇三农下乡寒假实践报告
在今年的寒假我参加了我们当地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去我们当地一个叫做万家镇的村里去进行实践活动。
万家镇在我们当地是一个模范村,这些年万家镇村民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改革开放的良机,大力发展高效田和制种业,种植了苹果、柿子、黄烟、葫芦、辣椒、西红柿、西瓜等作物。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令人赞赏,各种村务工作开展得有条有理,村里的治安良好,无刑事案件发生。村两委工作认真负责,心系村民,重视教育。村办学校也村里及附近村庄的适龄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到这样一个模范村开展三下乡活动,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深刻含义;积极向广大人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完善自我。
一、送科技文化下乡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我们的下乡服务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我们去了大量图书和宣传材料,主要是有关农业技术和最新的科技信息,通过它们,开阔了村民的视野,也宣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我们还为村民义务维修家用电器,提供法律咨询和解决各种问题。虽然我们所能提供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毕竟把科技春风带进了农村,吹进了村民心中。
作为本次三下乡活动的重头戏,我们还在村里小学开办了小学生义务辅导班。我们一共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四个辅导班共计50余名小学生、初中生前来听课。在各种辅导班上,大家竭尽所能,不仅为同学们解决了各科所存在的疑难问题,还积极地给大家讲历史故事,上书法课,做趣味数学题,教英文歌曲等。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对同学们进行人生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紧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立志将来为祖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和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大家待我们有自己的亲人,是我们感到好象回到了家中一样。我们还和同学们一起联欢,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为他们播放科普电影及动画片等。在这些实践服活动中,我们不仅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作了自己的贡献,而且也学习、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从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了解农村实际情况,提高自身素质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实践服务是对三下乡活动的深化和创新的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我们走访了老党员,与基层党员干部座谈,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等了解社情民意,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我们通过走访老党员,听老人讲本村从解放前一直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老人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党,广大老百姓就不能翻身做主人,没有党,广大人民就不能走上致富道路。
我们在于基层党员干部的座谈会上,我们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村里农民主要靠种植果树和制种致富。由于本村人多地少,他们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
了200亩种子,100亩香港西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992年他们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柿子树,去年又种植了1000棵,按每棵柿子树收入200元计算,去年仅柿子树一项,全村就收入了40多万元。该村取得的成就,多半归功于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他们利用改革开放的良机,积极采用新技术,开拓市场。村领导心系村民,处处为百姓谋利益,敢于承担责任。但是,村两委普遍感到村里经济还主要停留在种植上,而农村经济要想发展,必须上项目,深加工,办企业,走出去。但领导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能人带头。我们也积极为村里出谋划策,并表示回去以后多宣传万家镇,提高万家镇的知名度,以便更好地引进外资,引进人才。我们还对村里部分村民进行了农民生活问卷调查和婚姻、经济、教育观念问卷调查。通过这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村民也更加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村民的各项意识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村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及下一代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总之,一切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与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密不可分的。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寒假“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本次三下乡活动总结
这次寒假三下乡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宣传学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又有了创新。我们深刻体会到,开展三下乡活动和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联系:科技下乡推动了先进生产力,文化下乡传播了先进文化,卫生下乡、法律下乡等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实、好事。以前总觉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是报纸上、领导干部们讲话里的东西,经过实践活动,让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有了深刻认识,受到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思想教育。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扩带大了视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仅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总之,我以为这是一条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的好途径,是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好办法,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第四篇:三农报告
家乡聚焦“三农”调研报告
摘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次聚焦“三农”,再续强农惠农大手笔:加强农民就业保障、加紧农村金融布局、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财政支出优先„„总之一句话,让各种资源要素尽可能向“三农”集结。
可以看出,一号文件力图通过“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关键字:三农、就业、发展、政策
正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潍坊,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近年来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在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于是我决定为可爱的家乡做一次聚焦调查。
聚焦 1 加强农民就业保障
“农民就业问题,是现在农村最焦点的问题之一。”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只有农民发展了,农村才能发展。也就是说,向农村集结的各种资源要素,只有最终惠及到了每一位农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针对农民问题中最受关注的就业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并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怎么把农民平稳地变成市民,这是一号文件非常重要的亮点,也是城乡能不能统筹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城镇化喊了很多年,但一直是发展城市,农民工
没有被纳入到城市保障体系中,没有解决“农民变市民”的问题,这样的城镇化是不稳定的。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初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失去了在城市的就业机会,不得不返回农村,让这种“不稳定”的弊病暴露无遗。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现在到了解决农民工落户问题“刻不容缓”的时候,要“不仅允许农民工到城里打工,还允许农民工在城里落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前所长郑超愚表示,加强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手段,首先由此可以保证整体社会的进步;其次,从“三农”角度来说,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为实施大农业生产运作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与推动“农民变市民”的城镇化过程相对应的是,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同样需要激励和保障政策。朱启臻认为,目前农业最大的危机在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村年轻人不愿意也不会种地,这比耕地的流失更可怕。
朱启臻指出,只有让种地的人也获得较高的收入,享受到一般公民的权利,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在加速城镇化的同时,使一部分优秀的年轻人也愿意留在农村经营土地。他建议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恢复一部分传统种植,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解决农村就业问题,而不仅仅是都去当农民工。
“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财政投入,还得靠金融、信贷来支持。目前财政投入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农村金融在满足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效还不显著。”李国祥说。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农村金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占有重要篇幅。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
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不过相对于农民的金融需求,李国祥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由于农村金融的风险大、成本高,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积极性不大,农民贷款难、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高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李国祥透露,目前中央正在协调如何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又能控制风险,可能就此会有更新的政策出台。
聚焦 3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是过去一年的热门话题。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据了解,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之后,浙江、成都、重庆等地陆续开始土地改革试点。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土地流转实施情况良好,土地流转比例达到11%。
郑超愚认为,从国际上看,农业要提高生产效率,关键在于规模化生产,而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规模化。从实践来看,我国当前的土地流转问题还处于试验阶段,不过可以预料的是,这方面问题肯定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关键。
“农用地的流转市场,包括经营权和承包权的流转,现在进行得很红火。”李国祥说,“各地对此有内生性的需要,政府不必过多干预,只要保证农用地流转后用处不能改变,市场会自己发展起来。”
对于建设用地市场,李国祥指出,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如果能够真正发展起来,对农村的发展将特别好,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注意用制度保证对农民的利益分配。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朱启臻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说,土地的权属问题非常重要,现在要赶紧确权,如果不确权的话,农民认为土地不是自己的,就更没有兴趣经营土地。确权之后是流转的问题,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农民流转土地,这一点要在法律上得到体现。
感悟: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对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的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也希望我早日完成学业,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当中去。未来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潍坊新闻网、潍坊门户网、搜狐新闻)
第五篇:实践宗旨,服务三农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
按照区委安排,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教育阶段,主要以“五个一”活动为主。通过局机关集体学习,参加系统各支部学习,自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章、胡锦涛同志讲话等重要文章,心灵深处受到震憾,引发了自己的深思: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农业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呢?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践宗旨,服务“三农”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时时刻刻情系人民群众
情系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生存发展的基石。如果共产党人不能情系人民群众,那么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会失去宗旨,失去先进性,走向亡党亡国的岐途。在工作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情系人民群众呢?就我们农业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来说,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三农”,是占国民80%的弱势群体——农民,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们肩负的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做到情系人民群众,首先是要与广大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内心深处不轻视农民、亲近农民,把感情倾注给农民,真正把农民当作“衣食父母”,只有对农民有了感情,服务才会有原动力;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为农民想、为农民谋、为农民便,把农民的需要和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标准;再次是要有为农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做到为“三农”服务奋斗终生而无怨无悔。
二、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我们在服务“三农”中要做到求真务实,首先是要在决策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指导、服务和决策;第二是要在工作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尊重实践、尊重实际、尊重农民的创造,了解“三农”所需;第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衡量工作是非曲直的标准;第四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高效率,必须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开展工作。
三、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仅有对“三农”的真情实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熟悉和掌握农村农业政策、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行政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本领。要具备过硬的服务本领,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要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要加强研究总结,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和提高创新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本领。
四、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服务好“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做到不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旧的框框限制、要有突破自己的勇气;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要坚持不断学习,努力做到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四要具有创新性思维和不断探索的品质。
五、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努力营造和协奋进的工作氛围
服务好“三农”这个目标,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和农民,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努力营造和协奋进的工作纷围,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作用。首先要做到胸怀全局,具备大局意识,抓主要矛盾,抓大事,主动维护全局利益;二要相信同志、依靠同志、支持同志、关爱同志,做团结同志的模范,与人协作共事光明磊落;三要虚心听取意见,勇于纠正错误,毛主席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有了群众的力量,有了和协奋进的工作纷围,我们就能做到无往而不胜。
总之,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个大课题,是每个共产党人必须终生努力的课题。实践宗旨,服务“三农”,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远大目标与当前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每一件具体的工作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