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4: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篇: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论)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什么是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4、看看矛盾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论(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怎样理解人的价值、认得本质(马克思的观点)

6、(重点)为什么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理解?体现什么历史唯物论?(为什么在俄国发生)

暗红色的是我的答案,你看看第四题怎么改。我觉得第四题答非所问,但不知怎么改。

一、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而且是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科学全面、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关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⑴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⑵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剩余价值理论: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

【如何运用实践与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77)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观客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是:

1、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

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2、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

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通过实践,是主管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3、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之余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

四、看看矛盾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论

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

(1)矛盾对立统一性原理: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着重把握其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6)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共同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五、怎样理解人的价值、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观点)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一般的价值有所不同,人的价值是表示个人与社会关系范畴,是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概念。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只有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才具有价值。

人生价值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人生价值的客观性。

人生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什么人,一生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着物质的和精神的劳动,为社会为他人和为自己所创造的大小不同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2、人生价值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劳动。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能有目的地从事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活动。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活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重点)为什么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理解?体现什么历史唯物论?(为什么在俄国发生)(P231)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领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运用你各种斗争形势,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七、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15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导。

一、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

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来那个中规定。

二、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

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就哦那个键上市同意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

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者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於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产生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第二篇:马克思最新复习资料

(卷面总分70分,平时30分,总计100分)

一、填空题:(2分×5=10)

1、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部分,包括:(0导论)、(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政治建设)、(4文化建设)、(5社会建设)、(6生态文明建设)、(7党的建设)和(8当代中国与世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旗帜),也是(道路),也是(任务)。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的特点。(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6、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7、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改革中,要特别注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以人民为本。

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9、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行有效的(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

10、要实现新的工业文明,就要避免重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11、2014年7月22日,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即日起至年底,集中开展“(猎狐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12、2014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标题文章指出:***所作所为已与“叛徒”无异。

二、选择题:(3分×4=12分)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任务。

2、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是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文化管理体制。

5、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来后,我们国家的建设组成实际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

6、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就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几方面。

7、在新时期,我们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

8、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

9、党的建设面临多方面的考验,包括:(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0、党的建设面临多方面的危害,如(精神懈怠的危害)(能力不足的危害)(消极腐败的危害)(脱离群众的危害)。

11、面对新考验,全党要增强四种意识,包括(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党的建设的主线。

1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14、环顾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

1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三、简答题(4分×3=12分)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有四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有哪些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构成。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等。

4、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总和。

5、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方面,生态文明是指一个国家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所体现出成就和思想的文明状况,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生存发展所依靠的(必需的)活的环境因素的文明状况。

6、当今世界呈现的许多新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7、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

8、“狱中八条”的内容是什么。

1、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3、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5、切勿轻视敌人。

6、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7、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8、惩办叛徒、特务。

四、简述题(16分×1=16分)(答题层次要清楚,有逻辑性,不能只答纲)

1、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应该怎样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核心目的或中心思想是什么,必要性,应做的关键的或主要的具体内容,要有自己的认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核心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稳定关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人民长治久安。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近期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反腐力度,抓出了许多“大老虎”和“苍蝇”,可谓“成效巨大”,请你根据所学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谈谈对这一事项的认识。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年多来,上万名违反“八项规定”的官员被查处,其中,省部级高官达16人。党和国家的反腐成效显著,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表明了我党坚决同腐败分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等“大老虎”的被打,中国共产党以空前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它提升了党的形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2年11月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对于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有明确的认识,并高度重视。1942年的延安整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和预防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攻击,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初期,我党还严肃查处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对全体党员干部反腐昌廉起了很大的警戒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共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风险、更加严峻的考验,对于腐败行为和现象持“零容忍”态度,持续不断地强力打击腐败,无疑能够优化执政资源、净化执政环境、完善执政生态,有利于中共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新形势下,我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未有穷期、永无止境。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猪肚建设全面加强,才能切实解决党自身面临的各种问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

3、一段时期以来,党中央十分强调要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有什么必要?你认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应当怎样做?

必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是为民、务实、清廉。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

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做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第三篇: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 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 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a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b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事物的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11.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内容):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推论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三个基本要素)2.实践的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虚拟实践: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互交性、开放性、间接性。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摩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6.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创造性:a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有两个基本条件: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呵护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b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个飞跃,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于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二在于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表明了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7.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而价值是多样的。

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

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a两者相互依存;b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9.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区别是相互对立的,与对象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其一,真理是具体的;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转化条件: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内容)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1.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12.自由是什么: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的条件: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第三章

1.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类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3.列宁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什么是改革?改的是什么?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的内容包括改革经济、政治改革、文化6.7.8.9.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英雄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英雄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

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社会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四章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两个部分。

2.价值是在交换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创造出来的?(生产环节)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资本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其消极后果:a导致社会资源浪费.b导致收入两极分化c阻碍科技进步。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其表现:a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b私人劳动矛盾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和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a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b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c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

7.劳动力的价值构成: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8.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出来的。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林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意义: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b确定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家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m’=m/v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

P’=m/(c+v)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p’是利润率c+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的矛盾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垄断产生的原因:a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对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b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C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成的垄断资本。

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途径: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是什么?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a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b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c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

d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5.垄断价格的产生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7.金融垄断资本的主体:以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

8.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经济动因:a讲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b讲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到国外,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攫取高额利润;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d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9.经济全球化萌芽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1.国家资本所有制体现一部分垄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任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杨性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

第七章

1.基本特征: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四篇:马克思哲学概论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A.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B.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C.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他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又体现了结合实际发展在具体方面的时代特征。

3、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含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判断是有客观依据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5.改革开放的性质: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第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为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

5、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意义?

A、解决农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B、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C、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D、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总之,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6、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1 /6

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来。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政治理念的升华。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d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9新民主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对待民族之本主义纲领方针?

纲领: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资本义

方针:提倡保护和发展这个带进步性的资本主义,展它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10、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权归谁?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别两种不同范纲领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还是在资产阶级手中.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革命阶级的领导,须建立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持在思想上,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行有联合有斗争的方针,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方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11、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行性?

第一,国的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定在内部没有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有和平斗争的条件,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后夺取政权。

1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革。

13、国家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深分配制度改革,全社会保障体系.14、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5、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任务就是以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5.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新特点

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性加快

20.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8)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2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A.革命的领导权不同,旧的是资产阶级,新的是工人阶级

B.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新的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D.革命的前途不同,旧的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的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注意

E.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

24.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25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敌强我弱和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路线。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26.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的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发挥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更加自觉有效。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0.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2)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改革是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大业中的重要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练习、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体系。32.八荣八耻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4.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就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既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那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35.民主、自由、人权:

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民主、自由和人权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课题。“民主”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们当家作主。“自由”通常是将政治自由,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称作“人权”。

36.为什么发展是硬道理?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37.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出发点。

38.我国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如何进行?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率.2.坚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确实维护国家的安全。

39.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0.统一与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的关系?

(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为了争取和平统一,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事实上,和平统一的与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和平形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不仅可以避免造成两岸同胞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是最好的方式。

其二,和平统一不是无条件的,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可靠保证,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平只是统一的方式和手段之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从属于统一目标,以统一为前提的,而不是孤立的,绝对的;离开了统一,离开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其三,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分裂势力及干涉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

其四,只有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武力,争取和平统一。保卫本国领土是一个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有义务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台湾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正显示了我们的坚强决心和坚强意志,其目的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统一,避免使用武力;而一旦承若使用武力,只会使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成果付诸东流。使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从而最终导致用武力解决问题。事实上,多年来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坚持统一,始终坚决而明确地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才有效地遏制了岛内外分裂势力的各种图谋,保证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专题一

1、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简答)

(1)社会条件的具备:马、恩考察社会历史“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看到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二百年来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超过封建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当时的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第一手资料。(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2、原句分析:“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原句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切入点。(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第二,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

(3)阶级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3、恩格斯晚年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简答)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向(2)资产阶级的统治政策出现新变化:工人福利提高,手中有生产资料。(3)非难唯物史观的思潮在涌动

4、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发展(注:内容包括

(一)和

(二)两部分)

(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1、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1)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

(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和平合法斗争准备了条件(3)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得以缓和,二者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2、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2)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社会主义形式

(3)重新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要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第三,要防止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

第四,要重视农民问题

(二)两种生产理论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1884)

1、深刻认识两种生产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科学把握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

3、正确理解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5、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具有深刻的内涵? 规律

(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5)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6、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价值 ?注:内容包括

(一)到

(四)(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1、对资本主义要客观认识(共处、学习)

2、对社会主义要准确定位(坚持、建设)

3、对知识分子和农民要高度重视

(二)两种生产理论为坚持以人为本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1、坚持以人为本

2、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3、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为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构筑了理论支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历史合力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论平台

1、促进社会和谐

2、坚持“五个统筹” 专题二

1、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的历史动因——(简答)(1)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2)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洲中心主义”(3)为了深入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状况

2、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1)生产关系(2)生产力(3)社会革命(4)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3、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评析(1)开创了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先河(2)尚未摆脱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3)未能有力地说明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特点

4、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简答)

(1)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2)东方国家可率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3)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

5、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6、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及启示——(论述)内容:(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队接受“在牛轭下通过”的耻辱,即令战败的罗马军人从两杆矛枪架起的形似城门的“轭”下通过,以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此后,人们就以此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马)

“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马)

“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恩)

(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 ①生产关系

“撇开目前压迫俄国„农村公社‟的一切灾难而来注意一下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那么应承认,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一看就很清楚是构成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此外,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便于它从小土地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而且俄国农民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在排水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到共同利益的事业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体经营了。”② 生产力

“资本主义工业正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能够要求俄国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冒失地投入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③社会革命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④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启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

(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专题三:

1、马克思的工人革命理论 ——(简答)

★内涵: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内涵(1)革命的根源和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革命的途径:从暴力到和平(3)革命的主体:工人阶级(4)革命的战略策略:统一战线

2、毛泽东农民革命理论对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继承

(1)马克思的农民问题理论

其一,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动力;其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其三,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其四,农民的根本出路

(2)毛泽东的农民革命理论

其一,革命的条件其二,革命的最终目标其三,革命的领导阶级其四,革命的依靠理论(工农联盟)

4、邓小平关于中国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1)农民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2)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国家发展的关键(3)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4)尊重农民的自由选择权(5)逐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5、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1)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农民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2)农村发展应当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3)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4)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下载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复习资料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3 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3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p5 4.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5(简答) 5.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2014年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复习资料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2014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复习资料 题型分类: 1、 选择题19道(单选、多选) 2、 辨析题8道(首先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进行说理) 3、 简答题8道(答要点) 4、 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资料(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精选5篇)

    一、 题型与分值 1、 辨析题(4x6'=24分)2、简答题(3x8'=24分)3、文本评述题(3x6'=18分)4、材料分析题(24分)5、课堂反馈题(10分) 二、 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

    马克思

    马克思传读后感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马克思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马克思

    有理想有纪律便会团结有理想,有纪律便会团结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少数部门和单位,不是严肃认真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而是自行其是,只顾为本单位甚至个人谋取私利,不惜损害......

    马克思

    1.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我不能否认...马克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