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固原市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固原市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作者:兰小燕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摘 要:一村一品在我市开展以来,已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了其主要做法。
关键词:一村一品 发展现状 主要做法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新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市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部署,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1.全市基本情况
固原市辖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和彭阳县,共62个乡镇(其中44个乡、18个镇),883个行政村。2010年,全市乡村户数28.9万户,乡村人口124.78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70.23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人数63.0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62.79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人数57.44万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37.63万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15亿元、增加值30.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7元。
2.专业乡镇发展情况
全市共有一村一品专业乡镇6个,其中马铃薯专业乡镇3个,分别是西吉县新营乡、原州区张易镇、彭阳县罗洼乡,其中原州区张易镇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肉牛养殖专业镇1个,西吉县兴隆镇;辣椒专业乡1个,彭阳县红河乡;药材专业乡1个,隆德县陈靳乡。6个专业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6%;专业乡镇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329户,占全市乡村户数的9.5%,占专业乡镇农户数的69.4%;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33.7元、4906.7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6%和41.1%。
3.专业村发展情况
到2010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8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5%,其中农产品生产型81个,涉农服务型3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281户,占全市乡村户数的8.5%,占专业村农户数的77.4%;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2
4元、4654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97%、33.84%。西吉县火石寨乡沙岗村(马铃薯)、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肉牛)、彭阳县红河乡友联村(辣椒)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1.抓特色,突出区域优势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市场占有率。我市各县(区)立足区位优势,狠抓一村一品工程,彰显特色优势。今年,完成以原州区的枸杞、向日葵,西吉县的油料、西芹,隆德县的中药材、花卉,泾源县的特色种苗,彭阳县菌草、辣椒为主的区域特色优势作物种植193.5万亩,其中瓜菜39.8万亩、葵花12.7万亩、胡麻54.5万亩、小杂粮55万亩、中药材12.5万亩(枸杞5万亩)、种苗19万亩。原州区发展以枸杞、葵花为主的特色优势作物种植45.4万亩。在三营镇建设万亩葵花示范基地1个,面积1.1万亩;在头营镇马店、三营镇干沟村建立2个万亩枸杞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西吉县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了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立足资源优势,扩大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建立“夏菜南下、冬菜北上”的外向型冷凉蔬菜基地6.5万亩,其中西芹基地5.2万亩,胡萝卜基地1.16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0.88万亩。建成西吉县万亩胡萝卜、吉强镇万崖万亩西芹、新营乡西芹三个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隆德县以五龙花卉、绿鲜果蔬等公司为龙头,以六盘山球根花卉种球繁育研发中心为技术依托,落实“院县合作协议”,筹措资金,在神林辛平千亩花卉果蔬示范园区组建成立以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研发中心,建设花卉种球繁育基地30亩,年生产以百合为主的球根花卉种球300万粒。带动沿六盘山外围半阴湿区建立花卉苗木基地2.2万亩。以六盘山(药用)植物园、清凉河流域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引种驯化园、万亩菊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园区建设为重点,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16.5万亩,其中大田种植6万亩、林药间作10万亩、良种繁育0.5万亩。彭阳县坚持把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作为突破口,不断完善“553”辣椒销售机制,既“实行五统一、健全五项制度、强化三项职责”。全县发展设施大棚辣椒5万亩,预计生产鲜椒8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提供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0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泾源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良种壮苗和六盘山珍、稀缺树种为目标,以打造育苗园区为重点,发展苗木产业基地19万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绿色产业。
2.抓科技,建立示范基地
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指导意见》(宁政发[2010]75号)精神,一年多来,我市各县(区)以加快推进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科技支撑、综合配套、机制创新“五大要素”,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密切配合、狠抓落实,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已有原州区天启薯业马铃薯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示范基地、西吉马铃薯种薯繁育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西吉华林露地及设施蔬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泾源六盘山牧业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隆德六盘山特色花卉产加销一体化综合示范基
地、隆德种猪繁育示范基地、彭阳优质牧草种养加综合示范基地等7个示范基地通过考评、验收,获得自治区挂牌命名。其余16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正在加快筹措资金,完善功能,提升基地建设档次,积极申报自治区验收、挂牌、命名。27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进度,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和档次,争取早日列入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扶持范围。我市已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全面纳入对县(区)农牧业亮点工作考核,督促承担基地建设的县(区)政府,参与建设的企业、合作组织严格对照基地建设目标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引领示范,切实增强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此推动一村一品工作取得实效。
3.抓质量,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
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是推动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截止目前,全市共认定无公害种植业产地347.2万亩,其中马铃薯产地120万亩;养殖业233万头只。有65家企业(协会)的17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种植业产品145个,年产量210万吨;养殖业产品30个,年产量4.5万吨。西吉县创建绿色标准化马铃薯原料生产基地32万亩,隆德县创建绿色标准化马铃薯原料生产基地10万亩。全市认证绿色食品3个,包括西吉县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马铃薯全粉和淀粉;固原六盘山薯业有限公司认证的马铃薯鲜薯。登记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包括固原葵花,原州油用亚麻、马铃薯,彭阳辣椒、土鸡,西吉马铃薯、西芹,隆德蚕豆。
第二篇:固原市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固原市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作者:汪登权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摘要:摘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村一品工程是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整体转变、提升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一村一品主要做法取得的成就
一、主要做法
1.抓龙头,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2011年全市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4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34家、市级49家。涉及马铃薯产业33家(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21家)、草畜产业13家(自治区级7家、市级6家)、粮油加工8家(自治区级3家、市级5家)、中药材加工5家(自治区级4家、市级1家)、酒类加工5家(自治区级1家,市级4家)、果品加工2家(均为自治区级)、花卉生产2家(均为自治区级)、蔬菜生产保鲜加工3家(自治区级2家,市级1家)、农产品批发市场2家(均为自治区级)、其它11家(全部为市级)。有1家涉农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2家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
2.抓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充分利用“百万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培训工程以及科技三下乡、科技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基本技能培训,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广实用增产增效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自2004年以来,全市平均每年组织各类农民技能培训3万人次。通过培训,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推广应用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5%以上,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抓招商,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由于固原市财力不足,企业融资困难。因此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是我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近几年,我市先后引进明德中药饮片有限
公司、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方圆养殖有限公司、绿鲜果蔬有限公司、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雨润集团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的推动了我市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如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转方式,以500元/亩.年的租金共租赁耕地6200亩,建立兴隆、玉桥、东坡、西坪、马昌5个蔬菜生产基地和牟荣1个育苗中心,带动5个乡镇16个行政村千户以上的农民种植蔬菜2万亩以上,解决了3000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基地区及辐射区域的人均纯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与基地区外农户相比,人均纯收入提高20个百分点。江苏雨润集团计划投资11.4亿元,在彭阳县古城镇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和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项目建设占地2000亩,分两期建设雨润集团彭阳产业园。一期工程主要投资2.5亿元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6亿元建设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其中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已建成仓库台架和待宰间基础,屠宰车间、食堂、浴室、门房、锅炉房及宿舍楼三层封顶,计划年底建成综合办公区、屠宰加工区、冷库等工程,完成屠宰设备、制冷系统安装,明年元月底试产;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已签订协议,即将动工建设。二期工程主要建设1万头肉牛育肥养殖项目,8万套种鸡养殖项目,3000万只鸡生产加工项目。该园区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约27亿元,利税约2.5亿元,解决就业近3000人。
虽然固原市在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中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认识还不到位;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区域布局分散;三是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培育不够;四是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五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人才强村、企业带村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成效
1.主导产业特色突出
草畜、马铃薯是固原市两大支柱产业,84个专业村中,肉牛专业养殖村38个,占
45.2%;马铃薯专业村11个,占13.1%;两大支柱产业专业村占整个专业村近60%的份额。围绕肉牛、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基地、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201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78.0万头,新发展5头以上养牛户6130户,5头以上养牛户累计达到1万户。建成103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农民人均草畜业纯收入达到500元。2010年全市完成马铃薯播种面积218.6万亩,建立了一批50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县级示范点和1000亩以上乡级示范点,完成示范工程100万亩。示范区单产提高15%以上,增效20%以上,带动全市马铃薯提质增效。马铃薯提供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0元,比2009年的360元增加120元,增长33.3%。
2.产业覆盖面越来越宽
一村一品由以肉牛和马铃薯为主向蔬菜瓜果、肉鸡、生猪、枸杞、葵花、中药材、苗木,农产品加工、运销等领域拓展。全市除肉牛、马铃薯49个专业村外,蔬菜瓜果类17个(辣椒
7个、食用菌1个、西芹2个、胡萝卜1个、番茄1个、西瓜1个、时令蔬菜4个)、玉米2个、肉鸡2个、葵花1个、枸杞2个、中药材1个、生猪1个、苗木6个、农产品运销2个、农产品加工1个。
3.产业层次逐步提升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6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中,3个马铃薯专业乡镇种植面积24.338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11.1%;有4个乡镇获得商标注册,6个乡镇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2个通过绿色认证,1个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4.产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市6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329户、从业人员59406人,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户和从业人员的69.4%、69.5%;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9347万元、43398万元,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8.1%、4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3.7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6.5元。8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281户、从业人员69292人,分别占专业村农户和从业人员的77.4%、76.9%;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5536.6万元、49021.8万元,分别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63.2%、5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4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97%。
5.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经贸物流体系建设、市场营销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培育产品名牌,积极开拓市场
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创出品牌,有了知名度,才能占领市场,保持保证品牌质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发展“一村一品”,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一定要重视品牌培育。要立足丹凤实际,突出特色,着眼绿色,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多途径宣传,努力创出一批代表丹凤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诸如万湾李梅、花椒沟熏肉等品牌农产品,以品牌、名牌提高丹凤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的份额。
第三篇:发展一村一品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召公镇“一村一品”建设干部培训案例
“一村一品”工程是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经济发展之路,实施“一村一品”是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是乡镇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一、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聘请西农及省农牧良种场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宣传 “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镇营造发展氛围,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并把“一村一品”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调研,做好发展规划。在各村确定各自重点“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经常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提出了建设“畜牧强镇、果业大镇、商贸名镇、特色兴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农民增收规划》、《生猪发展规划》、《果业发展规划》、《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建设殷实家庭、发展非公经济的意见》及《创建良种大镇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确定了生猪、苹果、铁门、良种、农机、西甜瓜为我镇重
1点发展产业,为我镇“一村一品”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争项目,抓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现代果业项目、省级万头养猪村建设项目等,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果园。每个示范村实行一名领导包抓、一名干部包村、邀请上级技术服务单位统一实施,在重点抓好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对全镇所有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村要有一个示范组,每组要有一个示范点,并突出连片开发和建设,建基地、上规模,形成了一批“精、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基地。
(四)抓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我们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组织邀请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好、市场意识和应用科技能力。
(五)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积极与县农业局联系,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公路建设。主动对接、抢抓机遇,五年共水泥硬化镇村道路10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镇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二是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完成了冯家山十五支、十六支灌溉主渠道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抽水站16座,维修水利设施26座,衬砌渠道56公里,有效提高了耕地保灌和抗灾能力。三是多
方协调,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几年来共对9个村的农网进行了改造。
二、取得的成效
从2007年开始,在省、市、县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特色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2007年以来,生猪、苹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陕西省原种猪场、灵护万头养猪村、扶风昌兴二元母猪繁育场、召光朝阳生态养殖场等一批重点养殖企业、养殖村相继建成投产,新建百头养猪场53户,50头以上养殖养猪场120户,全镇生猪存栏5.3头,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360万元。积极实施财政支持现代果业发展项目,新建标准示范园1.8万亩,同时沙石硬化生产道路23公里,新打中深灌溉井18眼,配套低压线路、渠道衬砌、压埋输水暗管等基础设施,全镇苹果面积达到2.8万亩,2010年实现苹果收入超亿元。目前全镇形成苹果专业村6个,西甜瓜种植村2个,小麦良种繁育专业村5个,秦川牛养殖村1个,生猪养殖专业村4个,农机专业村1个,铁门加工专业村1个。新庄村秦川牛、作里村农机、召公村苹果被市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9个村被县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推进村,2008年1月召公镇被陕西省“一村一品”办公室评为 “百强乡镇”。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016元,增长到2010年的5056元,年增长幅度在25%以上,打破了前几年增长幅度在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虽然我镇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制约”:
1、受整体发展规模较小的制约。一些村的领导对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缺少统筹规划,“一村一品”大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加工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一村一品”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
2、受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的制约。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较少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受资金紧缺的制约。资金上的紧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对“一村一品”缺少扶持,任其兴衰成败。
4、受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目前,我镇“一村一品”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龙头企业较少,中介服务组织松散。
5、受农民素质低的制约。近年来,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劳务,留守农村搞种养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务农观念浓厚,思想比较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农业的发展。
四、几点体会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龙头带动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关键、以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以帮扶支持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1、以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抓手。着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首先是引导龙头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保护价,真正建立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连接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次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一方面减少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矛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直接利益。
2、以加快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要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是在目标上,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二是在方法上,要采用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三是在措施上,要强化对示范村的技术服务和农技推广,由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加工、包装新技术。
3、以打造产品品牌为关键。提升“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层次,必须推进品牌运作。一是要突出发展规划。结合品牌农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要突出品牌重点。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我镇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三是突出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精心做好品牌策划,精选一到二个重点加以突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杨凌农高会等各种展示推介的平台以及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地宣传推介。同时,大力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好典型、好经验。
4、以完善市场体系为突破。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重要载体。一是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农产品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的镇区街道等地方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二是积极培育无形市场。鼓励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坚决清除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关卡,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三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为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服务农民的一项重要职能进一步加强。
5、以加大帮扶支持为保障。要把抓好“一村一品”农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
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镇村组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考评工作。通过督促检查,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加强信贷支持。积极与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联系,加强对“一村一品”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一村一品”资金投入总量,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四是加强协调。各相关单位要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上下同心协力,各部门齐抓共管,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五是加强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市场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
第四篇: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县自2003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3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3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县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乡2个(白莲专业乡一个,烟叶专业乡一个),专业村23个(其中白莲专业村10个,烟叶专业村13个),带动近10237户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白莲、烟叶两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280元,增长到现在的1900元左右,增长幅度在48%以上,打破了近几年以来增长幅度在10%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县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县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白莲种植突出良种繁育,2003年开始,我县分别引进太空莲1号、3号、36号、建选17号,建立了以县农科所为龙头的优质白莲良种繁育基地。白莲种植面积从2001年前的4万亩左右,增至6万亩左右,实现产值8000万元左右。烟叶种植突出推行地膜覆盖、热烘循环烤房等新技术,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实现产值6500万元左右。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从2004年开始,我县分别在**、**两个乡成立烟叶、白莲两个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针对我县**乡农民烤烟技术较差,且白莲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结合地理环境等优势,我县对**乡5个村大力推行白莲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实施了白莲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跟踪服务指导。2006年,龙岗乡种植白莲面积达6077亩,实现白莲总产值165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超过全县人均纯收入22%。**乡的烟叶种植面积达1073亩,实现烟叶总产值154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1元,超过全县人均纯收入20%以上。由于这两大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加上受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影响,**、**两个乡纷纷成立烟叶协会和白莲保鲜协会,大大加快了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程。协会的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规范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种植农业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我县已拥有白莲产品加工企业5个,开发白莲系列产品7个,主要有莲子奶糊、莲子薏仁糊、白莲速溶粉、莲子八宝粥、莲心茶、莲子罐头及白莲速冻保鲜等产品。到2005年白莲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县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县委、县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
大举措来抓。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4年2月,我县对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二是支持本县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种养龙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带动优势农产品生产,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县是全国主要产莲区之一,港、粤客商纷纷来我县投资兴办白莲保鲜加工厂,启动白莲冷藏保鲜加工项目,形成了年保鲜加工白莲4500吨的生产能力。经过冷冻技术处理和保鲜加工的白莲后,贮藏时间少则15至20天,多的可长达6个月。由于保鲜白莲新鲜如初,保留了鲜莲的鲜味原汁及其内在的营养物质,因此备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销售价格上扬近一倍,产出效益得到明显增强。美国大成投资公司与**连心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投资3000万元开发生产高科技产品“莲心降火清咽含片”,苦莲心因此成为农民眼中值钱的“香饽饽”。县二食品厂通过外引内联,由**黑五类食品公司投资150万元改建100吨的藕粉生产线,生产的精制藕粉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乡红心地瓜种植面积500多亩,年产鲜地瓜370余万公斤,福建客商依托这一农产品资源优势,投资近100万元兴建红心地瓜干脯厂,年加工成地瓜干脯100万公斤左右,创产值250余万元,开发的“小蜜蜂”地瓜干脯荣获“**省绿色食品新产品”称号,产品俏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和港澳台地区。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我县**乡具有悠久的白莲种植历史,针对当前鲜莲销售市场行情看好,鲜莲倍受消费者青睐的新特点,本着服务莲农、做大做强鲜莲产品销售的宗旨,在县农业部门和乡政府的引导下,于2003年6月筹备发起成立“**县**乡白莲保鲜经营协会”,经营鲜莲、草莲保鲜和销售业务,2004年2月,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三年来,会员人数由成立之初的19人发展到现在的118人,会员分布区域由原来的**乡发展到我县的**、**、**、**、**等乡镇及**市的**乡、**镇,协会带动白莲种植户由原来的1000余户扩大到现在的8000余户,加入协会由当时的动员加入到现在的申请审批加入,基本实现“哪里有白莲生产经营,哪里就有协会的服务活动”。2006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67个,其中规范化发展38个,还有一部分协会正在创建中,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2003年开始,我县分别引进太空莲1号、3号、36号、建选17号,建立了优质白莲良种繁育基地。县设立了白莲品牌实施基金,县政府每年安排了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深加工、品牌申报认证和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等。组建了白莲专业合作协会,通过招商引资,融集民间资本等形式,全县白莲生产、加工、销售总投入已达到5000万元以上。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和县直有关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
三、我县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县7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
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3、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对基层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力度,强化和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逐步增加基层农业科研经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各级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发展“一村一品”。
第五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