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成路纸品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宁波成路纸品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日前,宁波成路纸品制造有限公司又获得5项实用新型授权专利。宁波成路纸品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纸品企业。公司主要生产相册、笔记本、剪贴本、购物袋、盒子套装、卡片、礼品样本及其他各种纸制文具系列产品,客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要求定制产品。同时,公司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尽可能的使用可循环的环保型原材料,使用完全环保原材料也是公司不懈追求的目标。
成路公司工厂位于浙江宁波市,交通便利,占地约28000平方米。工厂目前拥有高堡五色机、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双色印刷机、自动压痕机、自动糊盒机、自动烫金机等自动化设备及较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工人队伍。宁波成路纸品制造有限公司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同时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公司在研发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分以下几类:
设计成果形成的版权;设计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过程中形成的专利权,包括实用新型和工艺创新活动中获得的技术秘密所形成的发明专利;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改造现有技术过程和生产流程时,可能获得的技术秘密形成的知识产权如软件著作权;前沿管理思想启蒙下,管理创新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学术思想和实际经营技巧形成的论文和学术著作。企业创新的主要标志是新产品推向市场,新产品的新颖程度是反映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项目中,推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占品类比例62.7%;推出具有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占品类比例26.2%;推出体现企业现有水平的新产品占品类比例11.1%。
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也是企业进行再创新的重要的资源。公司在生产、科研过程中,始终清醒的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对知识产权采取保护措施,是提升竞争
优势、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基于现代管理技术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公司对既有和即将形成的知识产权采取了多角度的保护措施。
对于有明确工业产权归属界定资料的知识产权,如专利、版权和软件著作权等,公司依照国家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各种规定来进行保护,对于没有明确权益归属界定资料的如技术秘密、工艺优化方案等进行了内部保护或以合同方式与往来客户约定。
成路一直坚信“以客户为本”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一个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里,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找到尽可能多的客户来购买或使用你的产品,而在一个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里,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成路认为理解客户的需要并对客户的这些需要做出反应是一个企业能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企业用“以客户为本”和“客户驱动”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的经营方式。但是大多数企业都在努力使自己在“以客户为本”的道路上前进。
第二篇: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丁耀民
一、宁波区域创新的创始条件
1、区位条件: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宁绍平原的东端。北临钱塘江、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上虞、嵊县、新昌,南濒三门湾,陆域南接台州市的三门、天台两县接壤,东与舟山市(舟山群岛)隔海相望,由于宁波市沿海地区的区域位置条件,决定了宁波区域特色是开放性、外向性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2、资源条件:沿海资源,境内海岸线总长830公里,岛礁面积256.3平方公里;山资源,西有仙霞岭山脉东脉,天台山和四明山;平原资源,境内东北部和中部系宁绍平原冲积平原,低山丘陵间有小块河谷平原;水资源,境内主要水系甬江为省内七大水系之一;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人均土地面积低于浙江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宁波人均土地只有2.6亩,相当于浙江省的73.6%和全国23%。由于宁波区域在历史上“地少人多”,决定了外出经商的人较多。根据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要素,但宁波区域创新的特点,不是通过资源性扩张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区域经济增长。
3、政策因素:宁波区域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政策因素不一致,但主要归纳为两种发展形式: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的体制内供给型强制性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和以自发经济组织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宁波区域创新一方面与国家实施的优惠政策有关。从1984年4月宁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宁波为计划单列市,享受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88年宁波被批准为“全国较大的市”,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权力,1993年宁波又被列入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4年,中央又明确宁波市为副省级城市,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而地方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使经济制度得以变迁,从旧体制向新体制演进。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乡镇企业比较发达,而不少乡镇集体企业实际上是带红帽子个私经济,同市、县、乡政府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有关,特别是鄞县、慈溪、余姚等北三县的县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
4、文化因素:宁波是我国开埠较早的城市,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在宋代设有市舶使,又是近代沿海城市开放口岸,传统的经商意识浓郁,虽然在清初曾受“海禁”,但开放性。浙东文化成为近代宁波帮产生的思想基础之一。受浙东学派的“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宁波帮的工商文化思想对宁波区域经济甚至对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商业的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外宁波帮继承和深化了近代宁波帮的经营思想传统,又积极反哺家乡的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宁波现代港城文明则是宁波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一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宁波文化以浙东文化为主线,与宁波商帮文化和海洋文化相融合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以现代港城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宁波区域文化,也决定了宁波区域创新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性。浙东区域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统称为文化的东西即非正式制度安排,也是宁波区域的制度创新的重要的内容,宁波区域的经商传统使宁波人更容易接受 1
市场经济,政府一但放松管制,其释放的能量是巨大。
5、经济结构:国有、集体、个私、外资混合经济结构,从宁波市1999年所有制结构结构来看,国有经济占22.1%,集体经济占19.8%,个私经济占34.8%,外资经济占14.2%。乡镇企业作为沿海江浙地区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宁波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持,在全市工业产值上五分天下有其四,而宁波的经济总量中60%是县域经济的份额,其中乡镇企业是功不可没的。宁波区域的个私经济在全国很有名气,2001年在总产值、销售额、出口交货值上宁波在浙江省11个地市占5 个第一位,而且在对外招商引资发展也比较快,已经占到了浙江省的25.3%。国有经济通过有进有退,使国有资本从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集中,1998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企业数减少了319家,减幅达53%,但总资产却增长了92.3%。
6、产权结构:宁波是较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城市,呈现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70年代末,宁波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开始兴起,通过80年代的发展,个私经济基础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给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1996 年开始宁波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使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从1998年开始宁波对县区一级的国有集体进行改制。到2001年底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宁波区域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企业向股份制为主的多种实现形式转变;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强;三是各种所有制结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弥补、共生共荣。
二、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对策
1、制度创新
(1)政府体制创新:一是政府政策行为创新。继续推行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共生共荣的生存政策,使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共同享受均等的国民待遇,削减审批事项,降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的门槛。政企分开(政府职能与企业的职能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国有资本管理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中介组织从政府和事业单位分离出来,把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移交给中介组织来承担);建立政策运作工具体系,有效地运作和落实政策。特别是把政策实施作为运行政策进行服务的过程,建立政策研制、解释、传递、辅导、执行的工作班子和政策操作技术人员,培育一批政策服务技术官员。二是政府法律行为创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和竞争都要在科学严谨的法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利用宁波较大城市的地方法规的立法权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立行政法律监督体系,使之符合国际惯例。三是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信息化和“电子政府”,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与WTO规则市场开放原则接轨,进行政府上网,办公自动化,进行行政理念现代化;进行政务公开,根据法律文件规定贯彻政府透明度和公开性原则,公开政府重大决策,公开重要法规规章,公开行政行为的标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使宁波地方政府成为“阳光下”的政府;决策科学化,充分利用“外脑”的参谋作用,为行政首长科学决策服务,减少决策失误和“拍脑袋”工程,通过民主化进行科学决策。四是政府廉洁形象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从官本位向人本位转化,从政府管理的强制性命令政策向依法办事转化,从体制上消除“权力寻租”的源头,首先要制约行政权力,使政府的权力从市场中退出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制约和分权。
(2)企业体制创新。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
结构步伐,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权改革进一步完善,建立有效的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规则,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统一市场,切实规范市场秩序;其次是民营企业机制再创新,利用宁波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加入WTO的机会,对民营经济体制进行再创新。通过家族型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使民营企业能自主创新、规模扩张和直接融资;通过专业集贸市场向现代市场发展,使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网络化和品牌化;通过低层次的专业化产业区向科技品牌型的新型产业组织发展,使区域特色经济或块状经济进一步形成,将会给民营中小企业转化为新一轮的体制压力和动力。
(3)金融体制创新。金融创新首先要进行金融观念的一场变革,对金融风险度、金融服务成本、金融资产进行观念上创新,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其次对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宁波区域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金融的体系上形成了以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外资金融机构登陆宁波,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通过金融体系创新形成科研、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技术转让及产业化的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工具的创新,是宁波金融创新的重点。
(4)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仅仅局限于城镇,广大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其中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从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和自由职业扩展,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仅仅是大病统筹,职工的门诊医疗保障也仅仅局限于机关事业单位,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也是宁波区域现阶段政府的最主要工作。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同时与 WTO规则的市场开放原则不相适应,要争取建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就业机制来切实解决失业问题。迎接数年后WTO真正的挑战。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同时,发展现代金融、咨询、旅游和软件媒体等高技术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减少磨擦性失业,同时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迎接世贸组织的挑战。
2、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入股、期股、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办法,引进适用性人才、培养本地人才、留住外地高素质人才,把企业塑造成真正的创新系统的主体,同时分配制度的创新是激励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人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最能激励人的积极性的是体制、机制和分配制度的创新,而其中以分配制度的创新是现阶段最直接的创新方式。通过科技产业化,建立起金融、税收、分红、报酬等政策杠杆体系及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体系。由于企业内部缺乏,而大量的科技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是技术创新的真正目的。宁波区域的高新科技术园区作为技术的孵化器所起的创新作用还不够明显。此外,商业化目标、商品化生产,是当代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专利技术、专用技术和技术贸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生产能力。
3、管理创新
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理区和旅游服务区进行服务和管理创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上要利用与市场接轨的新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创新;在新城区的管理上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委托授权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旅游服务区管理上,重点发展山、海、水、文化的优势,创建四个不同特色的风景带,以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区为中心包括四明山
脉在内的名山风景带、正在创建国家级风景区的东钱湖包括天童寺、阿育王寺景区的佛教旅游风景带和正在策划 “江南第一古城”的慈城镇为中心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保国寺、上林湖文化旅游风景带及以象山海滨风景区为中心包括周边沿海的海洋旅游风景带。
4、知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年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甚至整个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科教兴市”是知识创新的标志,而教育产业化、企业知识化则是知识创新的主题。宁波区域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对高等教育需求比较大。但宁波的高等教育现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目前只有宁波大学是综合性的高等院校,学科的设置和研究生的学位相对落后,需要在教育体制上创新,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角度不断提高教育档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以合同制、聘用制的创新方法对在分配和贡献上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和办法。在教育模式上大力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能力”与“学历”、“专业”和“就业”上进行教育体制的创新,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多学科、综合性的分析动手能力,这样可能扩大就业的选择范围,提倡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随着跨国公司企业并购风的到来,双语人才、计算机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和国际金融人才在“本土化”的经济浪潮中将大量就业;从企业知识化来看,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经济,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本途径,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起到主导作用,职业知识创新和非职业知识创新同时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知识创新的量化和激励,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激发起全员创新的热情,使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加强对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建立知识管理体制,对知识进行评诂、考核和激励,设立知识主管,与国际接轨,并且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三篇:危化品两个体系建设方案
危险化学品企业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安排
总的工作思路(结合市里安排)
(一)树立标杆:10家危险化学品企业作为上报市局的标杆企业(中海精细、瑜凯新材料、奥仕化学、巨佳生物、国昌精细、永浩医药、海容电源、陆源化工、永太药业、金嘉利化工)首先开展工作;选定海容电源、奥仕化学为近期督导企业,应在近期拿出成效。
(二)专人负责:危化室安排专人负责(王学朋)、企业要求上报一名专人负责;
(三)学习培训:⑴危化室制定省市两个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汇编下发到企业学习,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指南下发到企业;(zhwhqyjg@163.com,123456)⑵组织我区企业到市里较好企业学习(滨化集团);
(四)有序开展:按照工作步骤有序开展工作。
工作步骤:
1.企业排查风险点(8月15日-9月15日)组织10家标杆企业业务培训学习,对照指南开展风险点重新排查; 基础管理、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电气系统、仪表系统、危险化学品管理、危化品储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消防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具体排查内容依据《指南》)。2.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9月1日-9月30日)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具体排查内容依据《指南》)。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工段、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管控手册”。3.风险公告警示(10月1日—10月30日)。公布本单位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通道等。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周边企业。
4.排查消除隐患(11月1日—12月31日)。企业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工作要求:
1.各企业要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主动作为,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2.各企业应成立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机构,安排专门工作力量具体负责落实,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精准发力,全面落实。
3.结合沾安办发[2016]32号文件,各企业要认真报送有关信息,保证报送的信息及时、准确无误。自8月17号起,每周三、周五向局危化科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电子邮件),每天电话报告。本周工作推进安排:
1.8月16日下午,组织10家危化品企业安全科长及两体系建设工作专人召开工作安排及碰头会议;
3.8月17日编制相关文件汇编,通过邮箱转发到企业学习,《指南》下发到所有企业;
2.8月19日调度10家企业体系建设方案及工作计划安排; 3.8月19日前,联系滨化集团相关学习事宜。
第四篇: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体系的建设
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体系的建设
谈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毫无疑问,知识产权应当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当今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知识产权显得更加重要。中国的企业已经为知识产权的缺失付出了代价,诸如我们熟悉的DVD专利事件、彩电专利事件等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医药、汽车、数码产品等领域又很可能会成为DVD事件翻版。
一、从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到企业的知识产权的体系
1、日本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
日本在上世纪一直在倡导和实施着“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但在2002年,日本以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的形式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这份战略大纲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四大战略: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应用战和知识产权人才战略。日本由“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转变反映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体现了世界经济竞争力核心的转变。
日本在制定这一国家战略之后,从法律的修改、司法制度的改革,到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始终在建立一个战略之下的有效的执行机制。比如说,2002年12月4日,日本颁布了《知识产权基本法》;2003年2月,在内阁官房之下成立知识产权战略本部;2003年7月,由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制定了第一个“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4年5月27日,又出台了最新版的“2004年知识产权推进计划”。
在企业层面,日本的企业长期地在完善着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政府也帮助它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日本特许厅拟订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就是针对企业的评价体系,旨在帮助企业发现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并提高之。
2、从WAPI标准的流产看中国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在2004年,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事件就是中国WAPI标准的实施。中国放弃在2004年6月1日强制实施WAPI技术标准,从这个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谈到标准的制定,很多人希望中国能够大干快上,跑马圈地,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发出声音,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一项成功的技术标准必须体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往往会集合成数 百个核心专利技术。技术标准的市场竞争功能是通过知识产权体现的。在谈标准化战略的同时,眼光应当放得远一些,看到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到市场发展的方向,但更应当把眼光放得低一些:从技术进步出发,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标准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知识产权基础。
3、国家需要知识产权战略,企业需要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体系
2005年的上半年,国务院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办公室,体现出政府对提高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能力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竞争能力的提高,需要两个方面的工作:宏观讲,国家应当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积极的知识产权战略;微观讲,企业应当有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体系。
二、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体系的构成
1、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导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按照知识产权的存在形态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商业秘密战略等。按照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执行机制来划分,可以分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产权培训与激励战略、知识产权创造与申请战略、知识产权预防与控制流失战略、知识产权投资与交易战略等。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建立与运作机制
这是战略执行机制的重要部分,在很多跨国企业中,都建立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部分,承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执行工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一个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当包括合格的管理和法律人员,并为企业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范或规章;这个机构能够追踪国内和世界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发展动态,向企业提供分析报告和法律警示信息;能够为企业建立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等的保护制度和程序,使得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化;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申请/登记制度等等。
3、知识产权培训制度
知识产权战略是个观念问题,如果领导层没有高度的重视,并且准备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会成功。因此,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产权是基于一种规则的游戏。美国一个知名的知识产权专家在他的专著《商务专利战略》中讲:贵公司的职员即使不是真正的天才,在看过本章给出的规则之后,他们也能成为实际上的发明天才,能够及时地发明出公司需要的新产品。获得专利,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困难。
知识产权法律培训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华为公司在遭遇与CISCO的案件后,深刻认识到领导人员知识产权认识的提升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第一步,并邀请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专家为企业的主要领导进行授课,为全面知识产权站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同时,国内和国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制度变化和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这就要求企业能迅速做好调整和适应。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跟踪法律发展动态,提高企业适应能力。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状况,制定恰当的培训计划,培训的主要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和战略的培训;专利法律知识培训;专利文献的阅读、检索和利用;商标法律培训;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法律培训;计算机软件法律培训;集成电路的法律保护培训;国外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介绍等。
4、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企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有助于保持企业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稳定,提供持续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建立企业核心员工的持股计划;建立职务成果的鉴定制度等。
5、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
对于各个方面的知识产权,企业应当设立完备的管理和保护制度,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建立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促进制度;在技术开发立项的同时,制定针对这一项目的知识产权规划和目标,要有意识地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
企业建立专利评估与申请制度和方法; 建立商标的登记和使用制度; 建立品牌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 建立商业秘密规范和制度;
进行专利申请、商标登记、计算机软件登记、集成电路登记和权利维持等工作。
6、知识产权交易制度
知识产权交易包括:知识产权的许可证贸易、知识产权的转让、交叉许可、知识产权的收购、知识产权的投资等。知识产权交易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方面。
7、知识产权布局、知识产权跟踪和知识产权监控
所谓知识产权布局,就是根据企业的商业战略,在特定的国家和区域,预先申请/注册知识产权。国外企业在进入一个市场之前,都会提前5到 10年进行知识产权的布局,一旦进入这个市场,由于预先的知识产权布局,相对竞争对手而言,就会很快形成竞争上的优势地位。
对于知识产权布局而言,一个相对概念就是知识产权跟踪。就是不断地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申请状况,了解对手的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判断其商务计划和市场计划,也为本企业计划的有针对调整,给出依据。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往往会反映出企业未来的商业规划,从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分析,来获得竞争对手的信息,为企业的商业规划等方面提出“预警”信息。
企业也应当积极“看管”自己的知识产权(IP Watch),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行使之。
在此方面,企业的主要工作包括:
建立个性化的专利数据库并时常更新; 建立失效或可以利用的专利数据库; 建立商标管理信息;
跟踪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状况,并分析其技术发展计划和商业计划; 监控企业知识产权,发现侵权行为; 监控他人专利申请和商标登记,预防对企业的在先权利造成侵蚀和侵害;
对于侵权行为,进行知识产权纠纷的诉讼和非诉讼处理。
三、企业商标策略与管理体系
商标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基本方面,企业通过对精心选择和注册商标的培育,使其有效地向消费者传达企业的形象和产品质量,因此而实现企业产品占有市场的目标。
1、商标的注册策略
因为商标法实施的是保护注册在先原则,因此,商标的注册是企业获得商标保护的第一步。使用非注册商标,弊端主要有:(1)不存在专用权,无法禁止他人使用;
(2)如果与注册商标相冲突,比如和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而商品又相同和类似,则可能被禁止使用。如果对方是驰名商标,则可能被完全禁止使用。
(3)一旦商标被市场认可,很可能被他人抢注。
2、主商标、联合商标与防御商标
主商标是企业主要使用和主要宣传的商标。但是,有些情况下,只有主商标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讲是不够的。依照商标法的规定,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但这还不能完全对抗 仿冒、影射行为。联合商标是指商标权利人注册的与主商标相互近似的系列商标,联合商标在主商标的周围构建了一个保护带。比如杭州娃哈哈,除了注册娃哈哈之外,还注册了娃娃哈、哈娃娃、哈哈娃等几个联合商标。
防御商标是指商标权利人在现有商品或服务之外的领域中,注册系列商标,目的不是为了使用,是为了防止他人的进入使用,从而避免冲淡商标的显著性。比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所有商品中都进行了注册。
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境外商标策略
国内企业不注意境外商标注册,教训很多。预先注册比事后的补救成本要小。但是,局限于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在所有的国家注册商标。那么在境外注册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策略呢?主要包括:
(1)在商品或服务的进口国要注册商标,以获得商标专用权;(2)在主要竞争对手的所在国注册商标;(3)在投资地或潜在的投资地注册商标;(4)在贸易中心所在国注册商标。
4、商标的反侵权与反淡化
商标注册是防止侵权的基础。防止侵权,需要在企业建立商标监控制度,也可以委托知识产权律师来帮助企业完成这一任务。监控的内容基本包括:在新注册的商标公告中有无侵犯企业在先权利的商标获得注册,如果有,应当及时提出异议;在市场中,有无假冒本企业商标的行为发生;对于向外许可使用商标的,监控获得许可的企业的使用行为是否规范,是否超出许可范围等。
一旦企业的商标成为驰名商标,“反淡化”就成为企业商标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于商标淡化,美国1995年《联邦商标淡化法》规定为:淡化是指削弱驰名商标的标识区分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对于驰名商标而言,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防止驰名商标的通用名称化”。在这一点上,例子很多,阿司匹林、尼龙、拉链等都曾经是商标,但由于不正确的使用,现在成为了通用商品名称,失去了商标专用权。
四、企业专利策略与管理体系
1、职务成果鉴定制度
在企业的劳动合同中,大都会包括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归属的内容。但是,光有这些简单的规定是不够的,一定要建立一个职务成果的鉴定制度,科学地区分雇员的个人成果和职务成果,确定成果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是职务成果的,及时地纳入公司管理,并按照企业的奖励制度,对发明人实施奖励。如果是个人成果,而且这个成果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的,行使企业的优先购买权,收购个人的研究成果。
职务成果鉴定的另一个作用是确定职务成果的价值,是保密还是公开?是申请专利还是利用商业秘密保护?是在国内申请专利还是扩展到国外?等等。职务成果鉴定组成人员,应当包含技术人员、法律人员和管理人员,从技术、法律和管理角度综合来评估职务成果。
2、技术成果汇报和申报制度
当执行一个研发项目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定期地向公司管理部门报告技术的研发状况和阶段性成果。常见的方式是技术成果呈报表,按照规定的格式把技术内容呈报到公司。这样做的意义如下:
(1)帮助公司对研发项目作出正确的决策,并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目标和策略调整;
(2)一旦有法律纠纷,可以作为证明公司研发时间、自主研发等的证据;
(3)为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一旦发生雇员的流失,不会导致项目的终止。
3、专利申请策略
对于专利申请策略而言,包括:是否申请专利?应在何时申请专利?申请什么专利?本国还是国外专利?
是否申请专利?对于企业的技术成果,有不同三种处理方式:申请专利;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公开技术。专利和商业秘密适用于不同的技术特征和竞争环境,有时会结合使用。技术公开也是一种专利策略,如果企业认为该技术申请专利的意义不大,但又怕其他公司申请专利的,可以选择技术公开策略。IBM就经常利用这种策略。
何时申请专利?基本,除了美国,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保护申请在先,因此,先申请对于获得权利是有帮助的。但不是越早越好,早期技术也会存在一些缺陷。
申请发明还是实用新型?这需要依据技术本身的情况来确定,发明专利对技术创造性发面要求比实用新型要高的多,也需要经过实质性审查,耗费的时间要长。关于申请本国还是国外专利,跟商标的境外策略类似,是否在国外申请专利,申请多少国家,也应当根据经济能力和商业计划综合考虑。
4、专利文献的充分利用--专利数据库的建立
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利用技术信息、掌握 技术发展的前沿、避免专利侵权、调整企业技术和商业发展计划等。专利数据库记载了世界90%以上的技术成果,是企业技术发展的库藏。企业在进行一个研发项目之前,应当研究现有专利技术,一是为了避免侵权,也是为了利用和掌握现有技术,使得研发站在一个高的层次上。
五、企业商业秘密策略与管理体系
商业秘密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些技术而言,商业秘密的保护手段比专利更为有效。当然,商业秘密不但包括技术秘密,还包括企业的一些商业信息。商业秘密一旦公开,就不再能够得到保护,也不再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契约方式。一般讲,商业秘密的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企业与商业伙伴交易中的商业秘密保护;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保护。
1、对外合作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对于企业的商业合作,只要存在企业商业秘密披露和/或泄露的可能,就签订商业秘密保护合同,要求你的合伙伙伴承担商业秘密保护的义务。以下的几种合同或合作中,要另外签署保密协议或增加保密条款。(1)合作开发合同。合同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归合作开发各方共有,应当约定各方均有保守技术秘密的义务;(2)委托开发合同。委托开发所完成的技术秘密,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技术秘密归研究开发人所有。因此,建议在合同中约定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归委托方所有,受托人负保密义务;(3)技术秘密转让/许可合同。当然,被许可方的保密义务重要性不言而喻;(4)咨询及服务合同。受托机构在从事咨询及服务的过程中可能获得企业的商业秘密,也有可能同时为竞争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所以非常有必要签订保密合同;(5)正式合同订立前的商业秘密合同,企业在进行技术转让、联合投资、企业购并等情形下,存在将企业的商业秘密交给相对方进行论证和评价,这时主合同是否签订尚不能确定,企业可以与相对方签订对商业秘密的评价合同,约定保密和不使用义务。
2、企业内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建设
企业应当建立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分为对“物”的保密和对“人”的保密。对物的保密制度包括:厂区或生产区域的保密、生产设备、过程的保密、对原材料、模具的保密、对文件的保密、对计算机的保密以及对废弃物的保密等;对人的保密制度则包括外来人员的驻留保密、内部人员保密管理、离职职工清退资料的保密管理等。
3、企业竞业禁止制度的注意事项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商业信息。保护商业秘密,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是整个竞业制度的总体目标,就雇主个体与雇员订立竞业禁止协议的情况,则要求雇主必须出示受到保护的合法利益。与商业秘密无关的措施不属于竞业禁止的范畴。对于确定竞业禁止的范围,限制人员的范围不能将主体泛化,否则就有借保护商业秘密之名,行垄断人才之实。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是否接触商业秘密;二要考虑到雇员的生存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以包括:A.高级管理人员;B.高级技术、研发人员及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C.市场计划和销售人员;D.财会人员;E.接触秘密的秘书人员等。
第五篇:公司改革下的品控体系建设
公司改革下的品控体系建设 2013年是普通的一年,但公司却经历着大的变化。工厂分拆,平台组建;人员分流,团队组合;产品细分,市场定向。表面的轰轰烈烈,车水马龙,整个公司却是一片安详与平静,一切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见龙在田,或跃在渊”,正是公司现时的写照。我已跟随公司走过了六个春秋,经历了公司零八年的飞跃,零九年的集团改造,直至今天的大刀阔斧。我感慨着公司的变化,庆幸着自己的成长。作为公司的一员,作为品质控制的耕耘者,在今天这个变化、发展、提升的时机,我对公司的各工厂的品控体系建设有着如下想法:
1、精简品质组织,强化品质地位。
组织结构简化,压缩层级,加大管理宽度:
将品质部纳入工厂的核心管理层,即工厂的“3+2”模式,参与工厂的经营管理,拥有工厂一切事项的知情权、建议权以及在产品质量上的否决权。
2、精减品质人员,提升个人的技能和素质。
随着单个工厂品质组织结构的简化,人员应作一个相应的分流或压缩,重新组建成一个个十人以下的品质团队。
工厂的分拆使得产品进行一个大分类,整个品质团队所面临的产品基本都属于同一个大类,深入学习、研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个人的产品质量控制技能不可避免得到提升,产品质量话语权迟早落入品质团队手中。这也是强化品质地位的基础。
3、弱化品质问题,强调以问题来源命名各种问题。
大部分的专业质量人员都认为,他们应该为公司的质量负责,因此这一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应该学习用“出处”来为问题命名,比如:设计问题、制造问题、下单问题、计划问题等,否则品质人员将会被责成解决一些非他们所能控制的问题。所谓各负其责,首先得确定是谁的责。
4、打破品质人员解决一切质量问题,加强现场人员的质量责任。
现场的质量问题无巨细,小问题可演变成大事故,大问题可能只出现在某一时点;无规律,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机台均可出现各种质量问题。一切问题非要品质人员提出才算问题,甚至是提出也不重视,那么控制产品质量只是一句空话。
“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已得到公认,但如何实现却是一门大学问。对现场人员的培训,将质量纳入考核是实现这一命题的必然途径。
5、疏通品控体系,组建大质量系统讲师团。
品控系统的流程、作业指导书、检验标准整体规划编制,号令统一,行动整齐。各工厂的品质人员无论在哪里,都能立得起、拿得下。
组建一个培训的队伍,设备的、生产的,产品的、品质的,业务的、计划的统统都参与进来,将拥有的拿出来分享,将模糊的拿出来讨论。让所有人学习、进步、提升。
6、新时期品质人员的新任务
(1)提升自身的能力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变的主题。静下心、钻进去地学习和研究,融会贯通、底气十足地陈叙和交流,按程序、务实事地做事和处理问题。
(2)把自己看作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是主体,质量控制是围绕生产来实施的。品质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来料质量的检验、过程问题的发现、问题处理的跟进、异常情况的反馈都是为生产部门所做的服务工作。
(3)成为改进质量的身先士卒者。品质部门的人员应清楚而客观地报导结果,运用一切有助于改进质量的教育方法,培养一种正确而积极的态度,身先士卒地领导大家改进质量。我相信,在公司领导人的带领下,不久之日,公司必定呈现飞龙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