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申报和认定办法
附件1:
河北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申报书
申报项目:示范加工企业□
示范销售店□
示范配送中心□
示范主食厨房□
申报单位:(盖章)
申报时间:年月日
第二篇:放心粮油企业申报书
附件1:
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申报书
(2014年版)
申报项目: 示范加工企业□
示范销售店□
申报单位:(盖章)
申报时间:年月日
第三篇:安徽诚信示范企业认定办法
附件1 安徽省诚信示范企业认定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引导和规范企业诚信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企业诚信水平,营造开放、诚信、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12〕13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经营期满3年以上的各类企业。
第三条 安徽省诚信示范企业(以下简称“省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着重把握好4个方面:一是示范性。省示范企业应代表本省企业的最高诚信水平。二是引导性。通过省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带动各地、各行业诚信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开展。三是代表性。省示范企业既要有国有企业,也要有民营企业,涵盖大、中、小型企业,兼顾各行各业。四是自愿性。由各类企业自愿向所在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申报,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第四条 省示范企业认定工作,由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日常工作由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第五条 省示范企业每年评选1次,每次不超过 50家。
二、申报条件
第六条 申报省示范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生产经营状况、效益良好。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重视诚信建设。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行业准则,维护市场交易规则。无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近3年省级以上监管部门产品监督抽查中无不合格记录。
(三)重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制度,死亡率在国家允许范围以内的。
(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企业财务制度,依法纳税,无提供虚假财务信息、逃避缴纳税款等不良失信行为记录。
(五)具有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信贷记录良好、信用等级较高。无主动违约、毁约行为,无商业欺诈行为,无重大被投诉事件发生,认真履行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做出的有关决定。
(六)恪守劳动合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无拖欠工资、欠缴社保费等记录。
(七)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规定,无环境污染事故。
(八)积极参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三、认定程序
第七条 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等发布相关信息,当年9月为企业申报月,9月15日为申报截止日。
第八条 申报企业应填报和提供如下材料:
(一)《安徽省诚信示范企业申报表》。
(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文字材料,企业近2年财务报表,企业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所获信用建设方面的荣誉证明。
(三)工商营业执照,有行政许可的需提供行政许可副本,行业主管部门或社会组织提供的“诚信企业”认定书复印件。
(四)税务登记有关材料,以及税务部门出具的“A级纳税信用等级”认定证书或依法纳税证明。
(五)组织机构代码及相应监管部门出具的近3年省级产品监督抽查中无不合格记录证明文件。
(六)当地节能、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节能、环保达标证明;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劳动保障年检手册》等。
(七)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出具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信用报告和省联合征信中心出具的企业综合信用报告。
(八)版权管理部门出具的无使用盗版软件相关证明;消防监管部门出具的消防合格证明。
(九)相关部门出具的企业参加公益事业活动证明材料。
第九条 企业按照第八条规定准备相关材料, 向工商注册所在地的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申报,省属国有企业可选择将相关材料报送至省国资委。各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省国资委按照第八条所列条件,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同意后加盖公章,将申报材料报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条 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初审后,将有关材料转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复核。
第十一条 成立由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省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安徽省诚信示范企业审核委员会,负责对复核合格企业进行审核,择优确定省示范企业候选企业,提交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
第十二条 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的省示范企业候选企业名单在省内外主要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第十三条 公示通过的省示范企业候选企业名单由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命名、授予《安徽省诚信示范企业》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省内外主要媒体上公告。
第十四条 省示范企业荣誉称号有效期3年,期满后进行复审,复审符合标准的企业继续保留省示范企业称号。
四、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 省示范企业获得以下优先支持:
(一)银行、税务、融资担保、海关等有关部门可参考运用此评定结果,评定相关业务信用等级。
(二)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融资贴息、贸易便利等方面,向省示范企业倾斜。
(三)在政府采购、申请特许经营权、资质等级评定、评优评先活动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省示范企业。
五、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申报过程中如有弄虚作假、瞒报等欺骗行为,视为严重失信,取消申报资格并记入企业诚信档案,2年内不得申报省示范企业。如发现企业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由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建立省示范企业诚信档案制度。主要内容为:企业申报材料、企业重大诚信活动记录,企业诚信报告等。将省示范企业诚信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管理。
第十八条 实行省示范企业信息报送制度。省示范企业每年组织自检,并于次年3月底前将有关信息报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九条 省示范企业如改变单位名称,需及时告知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其进行相应变更。
第二十条 建立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监督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省示范企业纳税、贷款、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等相关信息。发现省示范企业信用水平下降或出现失信问题,可根据情节轻重,提请省领导小组予以限期整改、撤销称号等处理。
第二十一条 被撤销省示范企业称号的企业,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2年内不得申报省示范企业。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实施。
第四篇:炼铁厂申报河北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材料
附件一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基本情况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于2000年4月成立,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年产280万吨铁水的生产能力, 分厂现有职工648人,中专以上学历341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09名。
炼铁厂位于生产区东部,主干路东侧,1#、2#、3#高炉从南向北依次布置,和高炉配套的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布袋除尘器与高炉就近布置,车间总体布置按生产工艺流程及防火、安全、卫生等要求使生产工序衔接紧密,物料运距短捷,设备操作和维护方便。
炼铁厂拥有国内先进技术设备:1080m3高炉3座,喷煤配套设备两套、铸铁机等,在设计上引进了国内先进工艺,实现了配料自动化,主控微机监控系统装备,环保与建设实现了同步。炼铁厂主要产品为:炼钢铁,规格为L04。
炼铁厂于2010年12月份通过了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炼铁单元)二级标准验收工作,进一步排查消除了现场安全生产隐患,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炼铁厂安全管理水平和本质安全程度
炼铁厂通过了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及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2012年6月通过了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质量Q/环境E/职业健康安全O/能源En四体系综合管理体系。
作为指引全体人员的安全行为准则及安全管理方向,炼铁厂订立了安全健康方针,承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员受到伤害,设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遵法守规,持续改进,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炼铁厂深入落实“安全高于天,事故零容忍”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安全第一”放在工作的首位来抓,坚持“查隐患、反事故、保安全”的安全管理原则,不断提升安全管理,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炼铁厂长和专职安全员均经邢台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培训,取得了安全培训资格证书。炼铁厂特种作业人员均经过了相关部门培训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证书;炼铁厂全体员工均经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后上岗。
炼铁厂高度重视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始终不渝地把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此,炼铁厂成立了以厂长贺宝军任组长的安全文化管理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副厂长担任,各车间、科室一把手任小组成员。炼铁厂安全文化领导小组坚持以全员安全意识养成为根本,以管理制度规范为基础,以行为流程约束为手段,以本质安全文化形成为目的,依托安全文化建设创建工作,全面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积极培育职工“安全做事、规范做事、用心做事”的思想意识,促进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为确保炼铁厂安全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连续 5年被评为“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
附件二
炼铁厂安全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安全文化建设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炼铁厂深刻认识到,只有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实现安全稳定持续发展。
在各级领导关怀指导和广大员工共同努力下,炼铁厂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了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实现了连续12年无一起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无一人死亡、无职业病新增病例、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事故隐患整改率100%的较好绩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兑现安全承诺,确保安全目标完成 炼铁厂厂长郑重作出安全承诺并确定了安全生产目标。为保证安全承诺和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实现,炼铁厂形成了核心安全理念“安全高于天,事故零容忍”,并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副厂长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炼铁厂每月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发布安全评价报告;各级管理人员每月对照绩效自查安全承诺履行情况;各班组每周至少两次学习安全承诺。同时,厂长与主任、主任与班组、职工本人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承诺书,形成安全管理网络。
炼铁厂实现了安全包报班组全覆盖,包括4个厂长、11名主任层层对38个生产班组进行了包报,厂长包保车间,车间主任包班组,做到每名领导身上有担子,通过下管一级,履行职责,上联一级,追究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安全负责的格局,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安全控制体系。此外,炼铁厂每月对照安全指标完成情况,对各部门与人员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金额。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炼铁厂成立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编制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233个《岗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覆盖到生产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员工、每个岗位、每个场所、每个作业行为都有相应的安全作业标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落实了炼铁厂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了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夯实了安全基础管理,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三、开展多项活动,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绩效
1、开展“领导宣讲安全、提升安全管理”活动
炼铁厂从上至下各级管理人员,由厂领导带头深入班组一线,直接与职工对话,传达公司、分厂安全形势,传授班组基础安全管理方法,鼓励职工提一些安全建议和意见,逐级保证安全生产。活动开展期间,厂领导每月至少参加16个班组的安全宣讲,受教职工遍及炼铁厂各个班组职工。
2、开展“班组安全有奖知识问答”活动
炼铁厂厂领导来到一线班组中,把安全知识普及到职工之中,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送到职工手中,通过有奖知识问答的形式,改进了以前枯燥的安全提问,丰富了职工安全文化生活。活动期间,发放奖品100多份,直接参与职工200多人。
3、炼铁厂开展“每位员工收看亲人一条安全短信”活动,每天班前会抽出一分钟时间让每位员工看亲人发来的安全短信,互相交流,增强安全意识,安全月期间共收集了700余条短信和视频,包括父母、儿女、夫妻发的短信,进行亲情安全教育,情系全家,以亲情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推行亲情安全管理,让父母、亲人做职工的督导员、安全员,让职工时刻牢记亲属对他的殷切希望。
4、炼铁厂开展“强化红线意识 促进安全发展”安全签名传递活动,全厂600多名职工全部参与到活动中去,以安全签名的形式,做一个承诺,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5、开展“红线意识”大讨论活动,强化“红线”就是“生命线”、“高压线”的思维,每位职工写一份红线意识心得,保证安全生产。
6、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紧紧围绕“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强化红线意识 促进安全发展”开展活动,活动期间炼铁厂大力宣传,主办安全月主题板报4块,悬挂安全标语8处,各车间充分利用班组安全会、宣讲等形式进行宣传,使职工自觉主动参与进来。炼铁厂成立安全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领导小组组长由厂长担任,安环科负责本次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组织和布置实施。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活动,使职工在竞赛中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6月19日炼铁厂举办了一次以“安全在我身边”为主题的安全演讲比赛。6月20日炼铁厂安环科组织举办了应急演练背呼吸器比赛,对参加活动的人员颁发了安全奖。深入开展“反三违”隐患自查自纠活动,开展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大排查,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制定整改措施,安全隐患治理率100%,确保了安全生产,实现了 “零事故”的目标。
四、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完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为了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强化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炼铁厂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更新安全设施,全年无一起轻伤及以上事故。
3月份委托市气象局防雷检测中心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测,保证避雷设施安全可靠。5月份组织炼铁厂455名接触职业病在岗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组织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习并考试,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7月份对炼铁厂主要接触职业危害的岗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一氧化碳、高温等危害检测,采取可靠措施,减少职业危害因素,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10月份对煤气报警仪进行检测检验,为高炉、透平机、喷煤系统等危险工作场所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对噪声较大的工作场所配置了耳塞;为粉尘较大的工作场所配置了防尘口罩等,此外每月针对各生产岗位特点相应配置了手套、口罩、洗衣粉、安全帽和工作服等劳动防护用品。由于领导重视,各项安全管理和安全投入到位,炼铁厂未发生一起职业病病例。
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年初制定了员工安全培训计划,炼铁厂有固定的员工安全培训场所,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事故预防、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图书、音像资料,满足实际需要。2月份进行了安全操作规程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3月份开展了消防安全培训和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使职工能够掌握防火救灾知识以及提升了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5月份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教育职工正确使用防护用具;10月份组织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强化安全责任,提高安全意识。此外,对新员工、转岗、脱岗再就业人员严格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确保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三不伤害”,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除了集中培训,炼铁厂始终坚持常态化、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方式,在安全工作中,利用各种媒体、书刊、安全文化看板、黑板报、宣传栏和各种会议,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常识、事故警示及典型事迹。此外,在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全面汇报安全生产工作,分析安全管理短板,讨论、制定安全措施,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六、提升班组安全管理,建设安全标准化班组
炼铁厂把加强班组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把班组安全运行作为最基础工作,不断提升班组安全管理,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炼铁厂班组安全管理“六个一”模式:“一个学习”,以班组为单位,每周一开展周安全例会,利用班前、班后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60分钟。班组学习突出“精、细、全”,班组学习的内容要“精”,对重点关键知识的学习要“细”,“全”就是要班组全员参与。“一个经历”,班组开展事故案例讲述,让每一名班组成员轮流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或自己亲身经历的安全故事、案例,借鉴事故教训,分析事故危害、预防的措施,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一个演练”,对应急预案的分工进行细化明确,每周对配备的应急处置设备(煤气报警仪、空气呼吸器、灭火器等设施)进行检查、维护。每月组织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演练,要贴近实际,要以实战为目的,要提升职工对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操作、紧急救助、应急器材的正确使用,提高职工的应急反应能力。“一个检查”,班组安全检查实行日查,坚持班前和班中的巡查,做到责任到人。班组安全检查主要分为三个级别的检查:班组长,班组安全员,职工。建立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和现场违章台账,记录每班安全检查隐患治理情况和违章违规情况,班组长在班前班后上进行通报,对职工进行警示性安全教育。“一个确认”,职工每次操作前,对操作对象,通过“手指口述”心想、眼看、手指、口述、监护、设标志提醒以及作业票等方法,做到确实认定、确实可靠、确实准确的去执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事故发生。“一分钟安全话”,各班组在开周安全例会或班前会后,利用1分钟时间让互保人之间进行安全对话和安全检查,做一个安全交代,保证本班安全工作。
七、长效管理,持续改进
1、优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平台
炼铁厂全员参与,优化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修订部分文件,进一步形成了一种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达到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良好状态。
2、持续做好“6S”现场管理,不断改善现场作业环境 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干净舒适合理的工作场所和空间环境,炼铁厂进一步加强“6S”现场管理工作(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强化现场物资、工器具的定制管理,下发《炼铁厂6S精益管理推进手册》,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制定《炼铁厂6S精益管理实施方案及初步计划》在分厂掀起全面推动6S精益管理的全员行动,使炼铁厂各项工作得以提升。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素养。通过“6S”活动的持续开展,炼铁厂环境面貌一新,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生产秩序井井有条,不仅提升了形象,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了安全清洁舒适的安全生产环境。
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成绩属于过去,安全任重道远!炼铁厂将努力提升安全文化绩效,为实现本质性安全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坚信:卓越的安全管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良好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保持持续稳定的重要基础。
第五篇: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办法
附件1
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认 定 办 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和创新型广东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我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规范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应当遵循企业自 愿、政府引导、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
省知识产权局设立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省知识产权局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同志组成,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省财政厅和省知识产权局对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省知识产权局产业促进处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为:
(一)组织开展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的申报、评审和认 定工作;
(二)组织开展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单位的考核工作;
(三)承办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委员会交办的 其它工作。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四条
申请认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应当具备以下条 件:
(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至少有一名企业领导分管知识产权工作;已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能较好地利用中介机构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服务。
(二)企业已建立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激励机 制,执行情况良好。
(三)企业重视专利信息化建设和专利信息利用,已建立行之有效的专利信息利用渠道,研发人员会采集和分析专利信息,在利用专利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专利战略研究。
(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近两年无制造和销售假 冒产品,无行政和司法程序认定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五)企业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近两年专利申请量在本地区或省内同行业中领先,专利申请量的年增幅在全省平均增幅以上。积极开展专利电子申请,近两年无恶意非正常专 利申请行为。
(六)企业重视专利技术产业化,专利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 销售额的30%以上。
(七)知识产权投入力度大。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有关专利申请、维护、诉讼、信息利用、实施、培训、奖励等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营方面的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以下标准:年营业收入高于2亿的,其知识产权经费投入要大于营业收入的0.3%;年营业收入低于2亿的,其知识产权 经费投入要大于营业收入的0.5%。
(八)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企业管理层及研发 人员的培训率达到80%以上,员工的培训率达到60%以上。
(九)企业应属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或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企业或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试点企业。所处产业须是国家或省 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第五条
申请认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应当具备以下条 件:
(一)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初见成效。企业把知识产权战略融 入企业经营管理总体战略之中,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谋求自身发展、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强。
(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已成为企业整体管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与了企业 的研发和战略决策。
(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体
— 3 — 系,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以及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正 式规章在企业内部执行。
(四)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强。根据实际情况,以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积极建设或拥有专利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和分析,掌握当前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并在相关部门合理利用了知识产权信息分析的结果。
(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应对纠纷能力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按照知识产权制度和规章来处理知识产权纠纷,近三年无制造和销售假冒产品,无行政和司法程序认定的侵犯知识产权 行为。
(六)知识产权量多质高。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或重要核心专利;近三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在省内同行业中领先,专利申请量的年增幅在全省平均增幅以上,积极开展专利电子申请,近三年无恶意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申请了国(境)外专利。商标在市场上有较高信誉和公众认知度,积极创建或拥有驰名商标或广东省著名商标;有在国(境)外申请和注册商标。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 的制定。
(七)知识产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企业销售收入在省内同行业中领先,并且保持连续两年赢利,产品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 列,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八)知识产权投入力度大。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有关专利申请、维护、诉讼、信息利用、实施、培训、奖励等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营方面的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以下标准:年营业收入高于2亿的,其知识产权经费投入要大于营业收入的0.5%;年营业收入低于2亿的,其知识产权 经费投入要大于营业收入的1%。
(九)知识产权工作特色鲜明。重视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的综合运用,知识产权工作形成特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有推 广应用价值。
(十)企业应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或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试点企业。所处产业须是国家或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第三章 申报
第六条
省知识产权局发布通知,布置具体工作安排;各有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和指导本地区内企业做好 申报工作。
第七条
申报企业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发展规划、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实施等相关文件;
(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
(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相关知识产权权利证明材
— 5 — 料;
(五)知识产权产出经济效益相关证明材料;
(六)获得的与知识产权、科技、经济相关的重大荣誉的证 书复印件;
(七)企业法人资格证明文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 登记证复印件;
(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财务审计报告。
(九)其它相关材料。
第八条
企业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申报材料。各有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筛选并签署意见后,报送省知识产 权局。
第四章 认定程序
第九条
在认定程序中,省知识产权局建立专家评审制度,组建由技术、经济、管理、知识产权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组,开展评审工作。
与被评审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专家组成员应回避。评审专家必须遵守有关的评审制度,并对有关企业的相关材料承担保密义务。
第十条
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必要时可对申报企业 进行实地考察或要求申报企业进行陈述和答辩。
第十一条
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委员会办公 — 6 — 室根据专家组的评议意见,提出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候选名单,提交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委员会审核,并提请 省知识产权局局办公会议讨论。
第十二条
经省知识产权局局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名单,在省知识产权局网站上予以公示。公示期为自名单公布之日起7个工作日。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或“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发放相应的铭牌。
存在异议的,认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将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核实,异议理由不成立的,经认定工作委员会审核和省知识产权局局办公会议讨论,省知识产权局予以认定并发放相应的铭牌;异议理由成立的,认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取消被认定资格,按照专家组评议意见,重新提出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候选名单,提交认定工作委员会审核和省知识产权局 局办公会议讨论。
第五章 考核与管理
第十三条
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委员会对被 认定企业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
第十四条 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组,采取书面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有关企业进行考核。
— 7 — 第十五条 对考核合格的企业,省知识产权局继续保留相关 称号;对考核不合格的企业,不再保留相关称号。
第十六条
被认定企业应承担以下义务:
(一)继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深化知识产权工作。
(二)按要求及时提供知识产权工作材料,并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情况统计,向省知识产权局上报有关数据和情况;
(三)配合做好知识产权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和专题活 动;
(四)配合推广知识产权工作经验。
第十七条
企业以不当方法影响认定结果或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的,经调查确认后,取消其当年及今后两年的申报资格,给予全省通报;已被认定的,予以撤销。
第六章 扶持措施
第十八条
经费支持。对企业一次性给予一定的扶持经费,专项用于企业进一步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各级政府可配套相应的 扶持经费。
第十九条
综合服务支持。
(一)在同等条件下,企业的专利技术,优先列入“广东省专利技术实施计划”进行专利产业化扶持,优先推荐参加“中国专利奖”、“广东专利奖”及国家、省设立的鼓励发明创造的各种奖项的 — 8 — 评选,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知识产权项目的立项和招投标;
(二)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宣传培训、信息利用 等方面的工作给予服务支持和重点指导;
(三)为企业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制止侵犯专利权行为提供咨询和指导;对其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涉外知识产权诉讼实行 重点指导;
(四)为企业办理专利申请、缴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专利确权出证等事项提供便利条件;
(五)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
(六)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促进知识产权 运用;
(七)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产权公需科目继续教育;
(八)优先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级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 和国家、省创新型企业的评选。
第二十条
人才队伍建设支持。
(一)适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识产权交流研讨、业务培 训和考察活动;
(二)指导企业申报和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工作交流 站;
(三)根据需求,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巡回审 查活动和与专利审查员的对接活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市、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在本区 域内开展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 起执行。
第二十三条
《广东省百家知识产权优势民营企业认定办法》(粤知〔2003〕49号)、《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办法》(暂行)(粤知〔2006〕32 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