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化1
《农村学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彭阳县教研室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县人口增长明显减缓,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由此形成了一个学龄人口逐年增长至高峰期然后逐渐回落的几何曲线。加之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急切需求,乡村学校学生往城镇学校大量流动的现实。较之过去乡村学校普遍出现了小班化和小班化教学。我县农村小学除部分中心小学外,所有村级小学的班级人数都在30人以下,小班化学校占到全县小学的90℅。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已无法适应学生学习,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氛围不佳,教师学生精神不振,到底该如何去教?教师教学面临极大的挑战。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小班化教学应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实施过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因此,探索农村学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创设和谐、生动、愉快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尊重教师、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让小班成为提升师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
1、探索、实践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使小班教师能够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和要求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加以运用和落实。
2、让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充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教师了解和掌握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掌握评价的方法,从评价中进一步实现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健康的成长。
三、研究内容
我县农村学校小班化分布情况;我县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现状(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追求及学生的学习、身心发展等);城市学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足和对策;我县农村教师在小班化课堂中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步骤、方法
(一)研究思路
组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对全县小班化课堂教学现状多角度多层面展开全面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难点,拟定详尽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式,有步骤分阶段深入开展研究与实验,最终实现课题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3月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课题组组长: 袁栋(县教研室主任)
负责:协调各方面工作,保障课题研究正常、有序、有效开展。
课题组副组长:祁炳英(县教研室副主任)
负责:课题申报、管理,课题具体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课题组成员:袁治军(县教研室教研员)
杨秉毅(县教研室教研员)
白兴虎(县教研室教研员)
李晓琴(县教研室教研员)
陈雅宁(县教研室教研员)
负责:通过问卷、访谈、深入课堂听课等方式了解、分析全县农村小班化教学现状,组织开展小专题、课例研究、观课议课等形式的活动进行研究,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不断总结,探讨、反思、调整和改进研究策略。
②召开由单位领导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研讨会,理清研究思路,撰写课题结题实施方案并上传至宁夏教研网。
③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相关理论,主要是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特点、城市学校小班化课堂教学探索和成果等。
第二阶段:
2011年3月---2012年1月
①摸底。摸清全县农村学校小班化分布情况;
②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访谈、课堂听课等方式了解全县小班化教学现状,选定实验学校,确定具体研究思路。
③组织开展小专题、课例研究、观课议课等形式的活动进行研究,收集信息,积累资料。2012年2月---2012年3月
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研究总结,探讨、反思、调整和改进研究策略,确定下阶段研究具体思路。
第三阶段:
2012年4月---2013年4月
继续以小专题、课例研究、观课议课等形式的活动深入开展研究。
2013年5月---2013年6月
课题组成员就第三阶段开展的研究活动进行讨论、反思、总结。
第四阶段:
2013年7月---2013年10月
课题组成员整理收集的各种音视频文字资料,全面进行反思总结,准备结题事项。
(三)研究方法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实践—认识—实践。
采取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反思实践、经验总结等。
五、预期成果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能够自觉、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达成。(课例资料、案例)
2、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见解独到,学习兴趣高,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够客观的进行自评和他评,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课例资料、案例)
3、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农村小学小班化程度及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完成调查报告)
4、能够探索、总结出指导农村教师在小班化课堂中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案例、阶段性总结、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
第二篇:关于小班化
关于小班化教学及管理的感受
2010年我校因学生数量锐减而开始实行小班化,对于小班化,通过学习及实践,我有几点感受。
一、小班化在学校方面,是一种理念的彻底更新。实行小班化教学及管理,是学校每一个老师都应有的理念,具体由学校制定实行办法,班主任及课任老师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落实学校的小班化理念,并形成许多步调一致的做法。如班级采用分组形式,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这样,在学校形成一种小班化管理的氛围。
二、分组方式。小班化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分组合作式学习。班级学生五至七人一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每组尽量按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均衡分组,以形成势均力敌的竞争条件,分好组后,明确组内成员的职务,拟好组名及小组的口号。之后小组就在学习、卫生、遵守校规校纪等方面进行评比并定期表奖。
三、课堂学习方式。小班化的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组内合作学习,加分制的方法,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知识。
四、精心布置课前预习,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否则,很难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展示预习情况,自学成果。
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班级的墙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如名言板、班级论坛、作文展台、书法作品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艺展示,如摄影、绘画、剪纸等,让学生尽可能的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信心。
实行小班化特色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关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目前大多数学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在校期间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放学后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尤其到了初三,我们便会感受到因课排得过满而带给学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有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细想一下学生生活,怎一个“苦”字了得。老师们也常常抱怨,某某学生学习不用心,讲过多少遍的知识也不会,甚至刚讲完的题考他都不会。学生说累,老师更因为学生的不用心而感到身心疲惫。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学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但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失去学习兴趣,将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总是被别人安排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永远成为了学习的仆人,即使考上了高中,已习惯了耳提面命式学习的学生也便难以适应高中老师放手式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便开始不适应,迷茫,成绩下滑,有的学生甚至一蹶不振,曾经的好学生销声匿迹了。出现这种情况,难道不是教育的罪过吗?
我认为初中阶段应该是学生大量地汲取知识的时期,每天被课本知识困住的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信息基本中断,每天“唯有教科书”,此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学生因长期不充电,易产生对课本知识厌倦的情绪,没有了源头活水,也便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创造力,在语文学科上的表现是阅读理解能力差,畏惧写作,在无奈的情况下
写出的作文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立意和语言上的创新,学生的作文中,能看到的好文章凤毛麟角。学生思想浅薄,不热爱读书,即使有时间的时候,也没有了读书习惯,书被束之高阁,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他的发展肯定是极其有限的。这难道不是一件悲哀的事吗?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任凭老师家长如何苦口婆心,学生依然无动于衷,缺点依旧,不思进取。在我们抱怨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想过教育好一个学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一个人的成长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影响外,还离不开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能力主要来源于阅读,读书是一种思考和认知的过程,学生不断用知识去丰盈、充沛自己的内心,最后,认知到了骄傲自满的缺陷,于是学会了自谦低调;认知到了道德伦理的尺度,于是学会了原则礼法;认知到了自由的局限,于是学会了对自由的把握;认知到了苦难挫折的必然,于是学会了坚韧坦然地面对;认知到了仁义礼智信,于是学会了诚实敬重。读书,会提高认知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我平衡能力,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而一个不经常读书的学生,思想深度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老师与家长的教育,自然与他的思想难以接轨,学生也便难以教化了。试问,学生离得开阅读吗?
仅靠老师的勤奋,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效果的体现是事倍功半的,可见,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我们学校目前的情况来开,学生的能力很一般,大众化的学生
多,如果靠以前那种题海战术恐怕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以我们班的情况为例,32个学生,学习习惯好的屈指可数,有的学生家长都觉得难管,尽管家长也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却管不了,他本来就有厌学情绪,如果我们还用一种枯燥的方法教他们,老师付出了很多,却难以看到我们所期望的的效果。还有的学生在期末复习阶段我问他晚上学习到几点,他说家长向来不让他超过十点睡觉;还有,我听班级的一个家长说,他们当初选择我们学校的时候,遭到周围人的反对,有人说“上那个学校干什么,十中现在也不如以前了,我们家孩子上六中,我们可不去十中。”等过了一阵子,再互相交流一下新学校,平时,我们作业写到九点,他家孩子写到十点,期末我们写到十点,他们写到十一二点,从此,再也没有听到那个人反对的声音。通过这些,我想,现在家长和学生欢迎的是,能快乐轻松的学习的学校。有的人可能会想,既快乐又轻松,谁不想啊,可那只是美好的理想罢了,在现在的考试制度下,成为现实太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人做到了。
2010年,我们那一届老师去过凤城六中和大连七十一中,通过参观,听课,感觉凤城六中十分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如走廊一条条耐人寻味的励志警句,校训,尤其凤城六中的男生女生校训,各个班级的文化墙,教室内的文化建设,以及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堂上所体现出的青春的活力和求知的快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一个老师上的一节课《春望》,课前有学生的自学展示,在预习时,要求把这首诗写成一篇短文,上课时展示的同学写得非常好,有对景物的描写,有对作者苍老的形象的描写,并且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课堂也十分生动活泼,教学内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课堂效率是很高的,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我首先想到的是:
1、学生在学习本课前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有为小组争得荣誉的积极性,课堂上能动起来,真正的实现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课堂教学的很多环节都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学生,碰上作业多,时间紧的情况,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连文章都不能读一遍,别说对文章的理解了,就连查字典认识生字,学生茫然的来学习这一课,只等老师领着分析,让他讨论,发表意见,他连课文都不熟,所以也说不出什么,为完成教学任务,做过尝试的老师只能又回到从前的方法上来,老师只能是领着分析课文,记下重点。由此,我想到,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就谈不上小班化课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2、老师从布置预习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模式的熟练应用。这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布置预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是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服务的。
凤城六中班额很大,每班有五六十人。
去大连七十一中的学习也让我有很深刻的感受,即使学习时间只有一天。我总的感受是:学生在学校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学生是幸福的。
每班三十几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透露出人文的气息。进了教学
楼,在三楼的平台上,有几十盆盆栽,看了让人赏心悦目,使得教学楼内的环境十分优美,班级的走廊墙上,有每个学生的分担区编号,教室、走廊十分干净、整洁,能够看出学校在学生劳动方面的重视,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了我们班,有时候学习任务紧,就忽略了对学生值日生工作的强调,要求也不够严格,细想,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工作责任心是十分重要的。再说这个学校,每个班级各有千秋,从墙上就能看出来,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真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大连七十一中,也曾经历风雨飘摇的时期,从校长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学校曾濒临消亡,他们有生源学校,但是由于学校名气不大,小学生到了初中,就转到比七十一中更好的中学,学苗质量下降,再靠以前的办法,无论怎样也拼不过生源好学校,这样下去,尽管老师们都很努力,也看不到希望,也没有什么信心,毕竟,做老师的都知道,尖子生是需要一定的潜质的,眼下手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资质很平庸的学生,所以,他们不得不改革,那就是实行小班化特色教学,全校老师齐心协力,在实行了几年小班化教学之后,教学成绩由大连市西岗区倒数变为第一名,我们去学习的那个时候,七十一中已经成了大连市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因为,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有活力的,是乐学的,是勇往直前的。
第三篇:小班化
“让每一个学生绽放个性光彩”
——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也反复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科学理念。因此,张扬学生个性,已成为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封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个性,而大容量班级又使得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雪上加霜。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贯彻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小班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在新课程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小班教学下的个性化教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潜能。小班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在和谐的班级生活中,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张扬,实现每个人的和谐发展。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小学教育的教育教学基本模式。农村小学已出现“小班”,但并不等于就是“小班化教育”。就我们的调查来看,农村小学的“小班”教育还是沿袭着过去“大班”的教育教学模式,“小班”的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小班”学生的素质并没有优于“大班”。因此,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研究,引进,推广先进地区的“小班化教育”研究成果,立足农村小学的实际,构建适应农村小学实际的“小班化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拟定进行“小班化教育”课题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学校特点的小班化教育之路。
二、课题的界定:
关于小班化,教育界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的形式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的较少。
较少到底指多少呢?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各向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育”,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经济发达国家都已广泛实施,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法国小学为23人,瑞士小学为19人。关于小班的教育效果,据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
就目前国内小班化教育实施的情况来看,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这些尝试也为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实验基础。96年,上海率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97年,北京等学校相继开展此项研究工作。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10所小学在起始年级中进行首轮小班化教学试点,此举被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杭州市从1998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南京2001年秋季正式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2010年,小班化教育追求进入国家、各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四、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构建小班化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小班教育资源、环境配置,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3、构建小班化教学评价系统。
4、在提高小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个性独特发展。
五、课题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3、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学说,明确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对小班化教学起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样也对小班化教学起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确定个性班级特色。
班级特色的确定应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并尊重学生的兴趣倾向,慎重确定本班的特色。班级个性的确定建议从体育、艺术、科学三方面着手。
2、开展个性化活动。
课题目标的实现最主要依赖于一次次的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技能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综合性实践活动。围绕本班个性发展的目标,开展个性活动。课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活动设计和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使他们的能力得以锻炼,个性得以张扬。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逐渐成为有思想,有创见,尊重真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人。
3、布置个性化的环境。
首先校园整体环境的布置应该体现对个性的尊重。在学校的走廊、草坪、宣传窗、墙面„„可以逐渐留下师生个性创造的痕迹。其次,班级教室的布置能充分展现本班的个性。黑板报、墙面、书柜„„都将成为展现班级和学生个性的舞台。最后,个性班专用教室的硬件建设和适当的布置将为班级个性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4、挖掘班级个性文化的内涵
班级特色的确立都必然有其可供挖掘的人文内涵,而真正对学生的心灵成长有其教育意义的并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这技能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教育者应该担负起的责任。这种品质的形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
课题实施老师要充分挖掘本班特色项目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在特色活动的开展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逐渐形成班级学生的共识,形成班级的个性。
研究思路:
1、使小班化教育实验成为更新全体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打造一支师风正、业务精、口碑好,适应小班化教育和高素质、有个性的教师队伍,培养和涌现一批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
2、建立民主平等、师生互动、主体参与、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构建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管理体系。
3、初步构建科学性强、便于操作、适应小班化教育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
4、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小班化教育真正成为让每一个学生描绘自我发展轨迹,张扬个性,呈现特长,充满活力的大舞台。
5、通过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争取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总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具体操作方法与经验,通过现场会、观摩活动等方式,为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借鉴。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
根据实验学校及教师的实际需要,把该实验的有关经验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相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教师一起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教学问题,深化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互连网检索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并归纳用于研究。
2、实验研究法:在实验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
3、调查访谈法:通过对参与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调查访谈获取客观详实的资料。
4、建立课题科研档案,运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分析实验班教学质量的提高幅度。
八、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组建课题组,落实研究成员。
2、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
3、拟定活动计划,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3年4月
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1、开展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内容的教研活动
2、开展小班化教学交流活动。
3、学校小班化教育课题实验教师培训
4、“小班化”课堂教学现场会
(三)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1、搜集实验阶段的有关材料、推广应用方案
2、课题成果展示与汇报
3、总结课题实验成果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十分重视科研情况,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同时对科研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学校里有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自觉地向研究型教师靠近
本课题主持人所主持的县级课题《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在2010年12月顺利结题,同时参加了学校其它几个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课题组其他同志,大多组织、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此课题都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每个人都是志愿兵。课题组成员能够科学地处理完成本职工作与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关系,在乐于研究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的完成。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多年从事一线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科研理论基础。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做到目标明确,分工细致、管理规范。
2、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小班化教育”重在教育过程层面上更充分地体现出教育公平精神,使每一位学生提高受教育的充分程度。
3、课题组建立研讨例会制度,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学习最新教育动态,交流研究进展情况,布置阶段性工作,进行研究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导。
4、加强“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管理,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第一线随堂听课,参与评课,并定期向全校教师推出小班化教育交往教学研究课,推动全校的教学改革。
5、以科学的专题研究为手段。选择专题进行攻关,从而有力推动小班化教育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
第四篇:小班化
说实话,从寒假开始备课准备进行“小班化”教学到现在,我没有很清晰的“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只是最近的紧急“训练”,突击听课,特别是教研员马老师来之后,我才开始很认真的思考“小班化”教学,似乎对“小班化”教学有了点滴的模糊的想法,不过困惑多于理解,今天写这个材料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帮助。
因为是刚接触到“小班化”改革,我想一开始失败(教学成绩和区均相差较大),应该是正常的。不管老师或者是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行动上,都没有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面对没有经验的老师。因为我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位新教师。我知道“小班化”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提问要分层,作业要分层。可是知道理论没用,实践是关键。习惯了一堂问,习惯了集体答,这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应该是需要很多时间,需要同组老师的合作才能有成效。我们现在缺少研究的过程,其实很多东西都“浮”在表面上。一个人的能力和想法都是有限的,希望能有合作开发的机会,还有愿意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行。
还有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我个人认为坚持+方法才行。我的教学现在缺少方向,只是在表面的模仿。不过这两次的听课让我学会一点点课堂的教学方式。我在尝试中,希望有效。
面对现在的学生,我也愿意改革,我也希望自己教学轻松,孩子学习轻松,事实上“拦路虎”还不少。还有一些影响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因素存在。
首先我不赞成现在的座位,因为方便了学生报答案,对我们的听写和上课做反馈练习有反作用。其实在原来的座位上分组讨论也是成立的,我在南京听课就发现人家老师上课不分组也方便的。
其次我认为抓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很重要,课堂上学的再好,课后的复习巩固也不可缺。不过经常有学生不做作业,都是第二天补作业,而且是抄袭完成,应付任务。背诵任务也不愿意配合,行为懒惰。
再次,如果有可能的话,班级的人数再减少一些,这样有利于课后的辅导。基于我们的成绩现在是比较落后的,关键是尾巴太大,如果能分流一些,单独辅导的时间相对某个学生会变长,还有上课提问的几率更大,我想会更好些。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想法,不做交流用,也因为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只能用大白话完成写作,敬请谅解。谢谢
第五篇: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地合作学习
2014
经过一年的小班化实验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小班化”教学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小班化教学”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它能让学生享受多种教育资源,使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小班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年里我在教学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小班化教学下的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人少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差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教学的因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小班化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小组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要采取集体奖励的强化手段,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互助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共同进步。现在我已从“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评价也由原来的“这个同学说得真棒”变为了“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小学合作学习还应选择恰当的时机。
三、选准时机恰当的运用小组合作。
突破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疑难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解决学生的质疑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提出的疑问,选取有代表性的在小组中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可以发挥学生的协作精神。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答案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精神。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体验交流的喜悦,树立信心。学生们也可以从交流中得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灵感。例如:每个单元练习中都有不同要求的口语交际训练。组里的几个同学可以一起合作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一起合作讨论、交流。每次的配画文,都是在小组内朗读,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机会评价自己的和别人的习作,在互相评价中扬长避短。
小班化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了合作技能,懂得了互助学习,学会了如何共处。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