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共勉---我研究股票的心路历程

时间:2019-05-14 14: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您共勉---我研究股票的心路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您共勉---我研究股票的心路历程》。

第一篇:与您共勉---我研究股票的心路历程

恒信贵金属 0佣金 点差优惠26美元

与您共勉---我研究股票的心路历程

1997年.11.17日我下定决心进入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股票市场.对于三十岁的我来说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抉择,因为我可能再也没有时间和勇气从新开始了.以我不服输的性格无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也只有股票市场的巨大投机性才有可能使我东山再起.我花了1500元钱,分门别类买来书.对证券市场理论用15天时间做了全面概览.两个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思:

1“当你走进股票市场,会遇到该行业最敏锐,最凶猛的头脑的挑战,他们都处于深入的研究当中......”我不仅自问,股票市场最终成为大多数人希望的坟墓,我凭什么成为少数的胜利者?“技术分析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分析是万万不能的”.政策面我只能听之任之,基本面研究会永无休止,唯一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就是技术分析,可技术分析的前提是股价必须包容一切,这条假设成立吗?在一串串显赫的名字背后我是否能够超出常人地找到满意的答案?可不管怎样我深知全部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此--技术分析.我答应自己以后再去走综合分析的路,现在不在于自己 能走多长,在于能不能在一个方向上走的足够远,先精后博.(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正确的开始,相信股市中有规律

在一个对你完全陌生的领域,你不可能深思熟虑的开始,但你必须迈出艰难的头一步.凭着生活的常识我找到一位我不认识的在我看来是这一领域的成功者,他给了我三点建议:股票市场有规律,他用上证指数周缐循环规律给我做了简单说明.在我入市十天,还不懂 k缐是何物时,我十分幸运地相信了他.坚信股票市场有规律,是我在黑暗中探索的名灯.两年后他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能否让别人真 心的帮助你,对于你成功来说十分重要,即便你现在已经成为高手,但别人有的往往是你需要的,自信可以藏在心底,自以为是会使你丧失提高,突破的良机.战胜市场是你最终的唯一标准,沾沾自喜于已成为高手,那不是目的,还有知行合一关要过,除非你成为巴菲特,否则放弃我们的高傲.拿一万元炒股,真实地体验市场.我没有采纳.我们获取知识有许多途径,不一定在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前,就盲目地入市,头破血流是早晚的事,靠幸运挣钱不是我的目的.经验只是一方面,在研究股票市场时, 我们要探求许多原因,关键要找到涨跌根本的原因.技术派最愿意在失败时用政策,基本面寻找借口.或者用所为的空洞理念欺骗自己.在止损之前说明你已经买错了.每天画大盘指数k缐图.这是一种十分传统的老方法,每天做功课.那是老一辈的做法,他们那时计算机还没普及 我没有采纳.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江恩历史上曾雇用30多人为其计算,我们现在有电脑了,要充分利用电脑这一工具.电脑可以使许多问题简单化.基于实用考虑,简单化应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为此我后来放弃了对道氏形态理论及波浪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画江恩缐(这只是我自己的选择), 因为那太麻烦.要准确的迅速的下一个决断,不给视觉一个很好的界面,瞬间搜集足够的信息,在犹豫中很容易失去决断力,从而丧失时机,差一个时点,往往会差一个时段.6.24日有多少人后悔没在6.21日买入.(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技术指标,精益求精

观其大略始终是我学习新知识的首要方法.在熟悉了最简单的k缐和乾隆软件操作后,为了在短时间迅速全面的获得股票市场的相关知识在众多的书籍中我选择了<<股票技术趋势分析>>,我逼迫自己耐心看完道氏理论,显然那时留给我的是一大堆模糊的问题,但至少我头脑中已经有了技术分析的一个大框架.我需要学习的突破口.当时我不能针对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合适的一个正确问题,但我知道得去寻找,寻找才能发现.一个月后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一个高手,当着我的面(他知道

我什么也不懂)迅速进入乾隆后盘分析用黄金分割周期调整慢速kd指标,这给了我巨大提示.由于高手的不戒备使我我茅塞顿开,为此后来我多次装傻向别人学习.我如获至宝地开始研究慢速kd指标(现在早已不用了).对照历史,调整周期,反复琢磨.这次研究使我培养出了学习应用指标的能力.对任何一个陌生的指标你应能迅速地对照历史,抓住它的应用规律,此时你已经具备了学习指标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想研究创新指标,这一关你必须过.利用这种能力我很快熟悉了一些重要指标的用法如均线,macd,rsi,kdj,boll,wr.问题出现了.这些指标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买卖信号,以哪个为准呢?我想原因是我只会机械的应用这些指标,而不知其设计原理.为此我开始对这些指标数学公式进行了大量推导,这有助于理解指标的设计思想.在此期间我阅读了<<股票操作学>>对我理解应用指标帮助很大,尤其是对均缐的理解,奠定了我后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问题的基础(这本厚厚的书在我现在看来只剩下最重要的两个字--拐点).对技术指标的精益求精,明白它的数学公式和设计思想,才能灵活的应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应成为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现在我对技术指标的看法如下: 技术指标就是从k线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指标的效用取决于提取有价值信息的多少。其前提是k线中必须含有有价值信息,如果“股价包容一切”成立,那是技术分析派的幸运。每一种技术指标都有其缺陷与误区,技术指标所采用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其全部的困难在于所建立的模型一般只能孤立地反应市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由此做出判断往往以偏概全。技术指标不是必须的,但高水平的应用肯定是有效的。通过技术指标我们大多只能发现统计学规律,但对认知市场,作用毫无疑问.如此我坚实地迈出了技术分析的第二步.时间已经到了1998.4月.(三)技术分析的必由之路---数字定量研究,发现神奇.你应当沿着正确的思想一直走下去,否则你可能会与真理擦肩而过.1998.4.27日,正当我为每一次技巧性收获自以为是的时候,一个姓张的年轻人(可惜我们现在失去了联系)偶然间问我600809现在应当怎样处理,我说,现在就是最高点--卖!(这个高点直1999,8.30日才被刷新)过了几天他来找我要与我交流,我求之不得.我得到一个崭新的思想--数字定量研究.为了解决单一指标局限性及相互印证问题,他通过一个波段最底部振荡类强弱指标6日rsi值计算出基本振荡因子,根据它的分数或倍数提前计算出趋势类指标macd差离值diff到达什么值时,股价要调整,重复性,精确度极高.除了神奇,探索中的我还愿相信什么!他点到为止,可对我来说足以,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不能做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看了黄柏中写的<<江恩理论>>,实在看不懂,那时我怀疑江恩的存在,但为了今后有一天能够理解,我背下了,确信是他说的,在每一个章节前用黑体字写的七句话.江恩的某些话语启迪了我的智慧.1998年五月的一天,一个咨询公司开业了.我装傻去学习,把接待我的人问的发懵.一个自称“打杂扫地”的接过了话题--他绝对是个高手.我们现在仍然是很好的朋友.他向我展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并给了我三张他的计算取点图表.他能通过几个波段的高低点计算未来股价的波段高低点,这给了我极大提示.为什么非得用几个波段高低点算价位呢?江恩说过所有的市场顶部,底部都是相互联系的.我用当时的软件中江恩四方图找到一种算法,三天后我去问他算的对不对?可想而知,那不可能对.一个月后我发现了一种可以用波段最底部一根k缐计算股价最低升幅的算法,它来自盖房子打地基的启示.现在有人把用这种思想计算股价的方法,叫做单阳测顶.我竭尽所能,玩着数字游戏,常为某种发现狂喜,可再也不能突飞猛进.我失去了研究方向,我已经喜欢上了数字研究.道氏形态学和波浪理论需要画缐太麻烦,我不愿去尝试.我隐约感到应去深入研究江恩理论.我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时何价不就是股市中的天吗!我急切

地寻找能相互交流的人.1998.10.30日外地来了三位运作大资金的高手(后来都成为我最知心的朋友),见面后我简直受宠若惊,据说那位年长的还对江恩理论有研究.为了与他们交流没几天我就真诚地将我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了他们,而且放下所有事情去看<<江恩理论>>.后来我知道,他们告诉我的不比书上写的更多.以他们层次我判断,很少人再能帮我了.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定了决心,研究江恩理论.那位品德高尚的长者成了我学习的一面镜子.到现在他已经11年如一日地去研究股票,精通所有股票理论,不光出于技术上原因,股票市场给他留下的大多是血淋淋的教训.他最大弱点就是临盘时缺乏决断力,如此孜孜以求的人仍然不能战胜这个市场,使我时常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有一天,我发现他把均缐设成65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65日是8☆8+1=65,65又是13周,就是在这一瞬间我意识到周期研究的重要.在这之前我就对上证大盘20日缐,30缐有过研究深入的研究,我知道它们的周期有很强的规

律,不过我没把周期研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事太多,高手无它,知道是重点,深入研究过而已.<<江恩理论>>我看了至少50遍,根据他的只言片语,我做了大量数学推导,现在至少他的许多话我可以用数学公式与以证明,比如“单数双数的平方”就是指自然数的平方,只是在轮中之轮中起作用罢了.把这些周期知识用到指数分析中,我意外地发现了神奇,这使我兴奋不已,只有我自己相信这绝不是巧合.因为我用数字学和几何学推导出完全一致的公式.1998年12月26日我建立了自己的数学模型,至今未变.江恩究竟能不能做到何时何价?我的模型为什么会对?如何在预测中解决唯一性问题?是高点,还是低点?

没人会回答我的问题,我越来越感到思想的贫乏,我要总结,我要寻求哲学,方法论的帮助.我要坚强,不被任何事情所打扰.我要十年磨一剑.数字定量研究使我已经走进了技术分析的正确之门,我相信只有运用数学上的逻辑一直性,才能保证我这次对了,下次还会对.

第二篇:与您共勉

与您共勉 缓。可以免悔,涵养体现在缓上,言行皆是;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更精彩。退。可以远祸。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添一分福泽。舍。可以养福。满则招损。物忌全得,事忌全美,人忌全盛。静。可以益寿。以淡交友,以聋止谤;以刻责己,以弱御侮!

第三篇:与您共享共勉一句话

与您共享共勉一句话 【与您共享共勉一句话】“世间上万事万物,都要经得起时间的循序渐进,才会平顺。”人,只有养深厚积,才有底气,才能负重,才可致远;人生四季,当冷时冷,当热时热,春天播种,秋天果结,合乎天道;"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随变应变,顺其自然。——星云大师

第四篇:我研究鲁迅的心路历程

我研究鲁迅的心路历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我的部分著作,包括这本研究鲁迅的小书,我不胜汗颜。这本书原是英文著作,出版于1987年,由尹慧珉女士翻译成中文,最初大繁体字版1991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至今已有25年了。我回顾自己的这一段漫长的学术心路历程,颇有所感, 现在也趁这个机会,略疏己怀。我虽然生在大陆,却是在台湾长大。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代,“白色恐怖”的阴影无往不在。鲁迅的作品属于禁书,我只闻鲁迅其名而已。1962年到美国留学,先在芝加哥,课余就到远东图书馆找鲁迅的作品来读,完全出于对“禁书“的好奇。料不到越读越有兴趣,一年过后,几乎把他所有的作品——翻译除外——都读完了。除了鲁迅之外,我还浏览了大量的左派作家——如茅盾、巴金、曹禺等——的作品,因为这些在台湾都在被禁之列,逐渐对“五四”新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时我忙于应付繁重的课业,无暇顾及中国文学。

次年我转学哈佛,拜师名教授史华慈(BenjaminSchwartz), 学的是中国思想史,对文学兴趣不减,但只把它当作业余爱好。然而,到了博士论文选题时,我还是选了“五四”作家的浪漫情怀作为题目,后来成书出版,即《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在哈佛求学期间,我也到其他科系旁听,并大胆选了当年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家艾理生(Erik H.Erikson)的研究生课,艾氏正在写一本关于印度领袖甘地的书,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甘地的一生,我觉得饶有风趣。他问我要写什么题目,我先想到郁达夫,后来决定写鲁迅,也沿用他的方法,把鲁迅和他父亲的关系作为心理分析的基础,探讨他成长时期的认同危机,一路发展到他选择文学这个行业。料不到艾理生对我的鲁迅研究报告大为欣赏,这才触动我继续研究鲁迅的兴趣。我完成博士论文后,到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任教,为学生做公开演讲,就以鲁迅的“内心世界”为主题,还把讲稿写成文章,在《明报月刊》发表。于是不知不觉地走向鲁迅研究的“不归路”。时当1970年,距今已有将近半个世纪。

没有想到这条路如此漫长。1972 年秋我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此时我的博士论文已经修改完成,即将成书,准备写第二本书,向校方提出的研究计划就是关于鲁迅,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发现艾理生的理论不够用,因为关于鲁迅的资料虽多,但“心理”方面的资料又从何找起?他的幼年和成长过程或者可以用艾理生的方法研究,但他的后半生又如何交代?鲁迅所走的路,显然和甘地不同。他是一个作家,生平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又如何用心理分析来处理?我发现自己的初步研究太浅薄了。于是我彷徨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在普林斯顿四年,学术上一事无成,最终被大学解雇,没有拿到终身职。解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的鲁迅研究文章不够格,特别是我呈上送审的关于《野草》的初稿,此稿我花了整整一个暑假,写了又写,但写完 后却被审核委员会的一个同事说:“坏极了!”(terrible)。说这句话的是我当年的同事和好友Robert Darnton,他后来成为鼎鼎大名的法国文化史大师、哈佛图书馆的馆长。他是为了我好,才警告我要改写。这一下惨了,我生平第一次信心全失,“野草”也成了我的“咒”——可能鲁迅在天之灵更不满意,对我揶揄冷笑!

1976年我侥幸得到印第安纳大学的教职,但教的是中国文学,而且古今兼具。我临病抱佛脚,急忙在文学方面恶补,却也发现,其实我真正的兴趣就是文学。我心目中的鲁迅本来就是一个文学家——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文学家,所以还是必须从他的文学作品着手,而把他的思想融入文学分析之中,心理的因素只能作参考。

然而说来容易做时难,如何用文学的方法处理鲁迅的思想?如果专注分析个别作品的话,又如何能看到鲁迅的全貌?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学界,虽有少数学者发表关于鲁迅的论文,但大多是个别小说的文本分析,没有一部完整的传记(而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鲁迅的传记曾出不穷),只有一两本勉强算数,(如William Lyell 的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1976),但还是不够全面。令我衷心佩服的只有两位学者,一是我在台大的业师夏济安教授,一是哈佛的韩南教授,二人现皆已作古。夏济安先生的两篇论鲁迅的文章:《鲁迅作品的黑暗面》和《鲁迅和左联的解散》,收于他的《黑暗的闸门》(The Gate of Darkness)一书,英文版早已在1968年出版(中文译本终于在今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早已读过,大开眼界,觉得这才是真正有创见。韩南教授的长文《鲁迅小说的技巧》(The Technique of Lu Hsün’sFiction), 1974 年在《哈佛学报》分两期刊载,给我的震撼同样巨大,我没有想到这位享誉西方学界的中国古典小说专家竟然对鲁迅有如此深厚而独到的见解,而且所下的研究功夫惊人,他把鲁迅早期所受的欧洲文学影响的资料全数搜齐,并将之放在一个结构主义式的“反讽”(irony)理论框架中来分析。我自惭形秽,几乎想放弃,但又觉得对不起自己,还是得咬紧牙关,步二人的后尘,继续研究下去。

1982年我转往芝加哥大学任教,于是决定从头做起,放弃以前写的所有草稿,还是规规矩矩地,以朴实的笔法把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他的文学作品连接起来。也完全扬弃了艾理生的“心理传记”的方法, 把重心转向鲁迅的作品,也尽可能分析我认为所有的重要作品,而不局限于小说。本书的英文初稿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芝加哥完成,但仍然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该社“中国文学和社会丛书”的一种。一拖再拖,正式出版日期已是1987年了。虽然拖延至此,如果没有几位同行的鼓励和协助,还是遥遥无期。最关键性的时刻是1981年,适逢鲁迅一百周年诞辰,我申请到一笔基金,在该年七月开了一个“鲁迅和他的遗产”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也交给我编辑,我从中获益良多。这本书似乎也有中文译本,内中有几篇名文,出自名家如林毓生、卜立德(David Pollard)、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和 2 日本的学者丸山升等人之手。有了这本论文集,我觉得如虎添翼,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铁屋中的呐喊》。

然而二十多年以后回头看,这本小书也只能作为入门读物,为有兴趣的学子铺路。九十年代以降,中文方面研究鲁迅的著作层出不穷,也大多超越了过去的意识形态框架,钻研甚深,此处无法一一列举了。我写这篇新序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交代本书初成型时,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鲁迅研究背景。本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鲁迅成长的个人和文化背景,我特别关注中国中国传统对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影响。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问题,我只勾画出一个轮廓,最主要的是突出他对于中国传统的另一面——我称之为“抗传统”——的浓厚兴趣。最近在课堂上讲鲁迅,我又加上一个名词——“幽传统”——来界定鲁迅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特别是古小说)中神鬼的偏爱。这种“鬼气”是他的创作来源之一,不可忽视。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关系,一直是我研究的中心课题。然而现代文学如何面对传统而做出“创造性的转化”?这个观念是林毓生率先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来的,我认为也适用于文学创作,特别当我们讨论文学上的所谓“现代性”问题的时候。

本书的第二部分共四章,专门讨论鲁迅的创作文类:短篇小说、散文诗和杂文。我把鲁迅定义为现代作家,他的小说和散文诗充满了艺术。我从文学形式着手,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各种现代性的艺术技巧。本书的第三章标题原是“The Technique of Modernity”,中文本译成“现代化技巧”,一字之差,不能算全错,但是把“现代性”的复杂含义曲解了。众所周知,西方文学上有所谓“现代主义”(Modernism)的各种潮流和面貌,总的来说,背景来自历史和文化上的“现代性”,或可说是现代性的产物,但是不能把文化史和文学上的“现代性”划等号。何况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现代文学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此中还牵涉到多年来纠缠不休的“写实主义”问题。我在分析鲁迅小说的两章中,用了一点当时甚为流行的叙事学(narratology)的理论,又加上了一点“原型”的象征方法,现在看来,实在肤浅,但已经无法补救。唯一的突出点也许是它与当时中国“鲁学”把鲁迅作为“革命导师”的“上纲上线”做法大相迳庭,也许至少对初入门的大学生有点新鲜感。

本书的第二部分应该是整个论证的核心篇章,而核心的核心就是讨论《野草》的第五章,也是我花最大功夫写的一章。此章恰好在全书十章的中间,这不是偶合,而是故意安排的,它带出全书的主题:鲁迅的整个内心世界有一个“黑暗的中心”,这个“黑暗”世界指的不是鲁迅本人的性格,而是他的艺术精神和灵感。夏济安先生早已提出这个看法,我克绍箕裘,只不过把鲁迅的写作艺术扩大,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幽灵面”连在一起而已。我的这个“野草情结”和八十年代中国的鲁迅研究学界的气氛格格不入,先是在受邀参加在背景举行的鲁迅诞辰一百 周年的大会上,不准报告我关于《野草》的论文;后来在1986年又来北京参加鲁迅逝世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我在大会上提交的论文——《鲁迅与现代艺术意识》(放在本书的附录),也引起了一段小**。那次会议由社科院文学所主持,钱锺书先生还特别在会议开幕礼上讲话,要大家畅所欲言,自由交换意见,气氛很好。然而我宣读那篇论文之后,不少国内鲁迅学者当场发难,群起而攻之,认为我对鲁迅不敬,甚至故意调侃他对裸体画的兴趣,总之“政治不正确”。我自以为是,绝不退让。事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双方都有点好笑。不过,我用了“现代艺术意识”一词,就是为了继续探讨鲁迅作的《野草》。最近我重读《野草》,又发现不少和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相通之处。且举一个例子:《影子的告别》里面,非但有尼采的影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有庄子《齐物论》中的“罔两问景”片段)和陶渊明(“影答神”和“神释”),由此可以证明这篇散文诗融汇中西,既脱胎于传统,又做了极为现代性的艺术转化,并汲取了一个来自西方的“机警语”(epigram)的形式,把思想性的断片化为一种“思考图像”(德文叫作“Denkbild”,是一位研究本雅明的学者对他的文体的评价),当然,内中也含有波特莱尔散文诗的意象。这一切都说明,鲁迅的《野草》——与他的部分小说和其他作品一样——非但可与同时期欧洲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抗衡,而且也可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

说到这里,我必须承认,在这一方面我受到另一位大师——捷克的汉学家普实克(Jaroslav Prušek)——的影响颇大。普氏于1967—1968年间来哈佛客座一年,我选了他的课。他对鲁迅的看法别树一帜,认为鲁迅作品的特征是“抒情性”,乃来自中国古典精英文学中的诗词的散文,但到了晚清民初,它演变成一种很主观的个人性文学情操,因此十分现代,和二十世纪初叶的欧洲现代主义的“抒情”倾向遥相呼应。妙的是,作为一个来自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学者,普实克竟然看重鲁迅作品的文学技巧和形式,而不重内容的意识形态,令我大开眼界。他在《哈佛学报》发表的一篇短文,论鲁迅的早期作品“怀旧”,认为是现代文学的“先驱”,虽然全篇还是文言,但写作技巧已经很现代了,用的是“主观”视角。他的另一篇长文,讨论鲁迅和郁达夫,认为两人作品的风格基本上是以“抒情”为主调的,和三十年代左翼作家如茅盾的“史诗”风格不同,二者之间形成一种紧张和吊诡关系,也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大主题。我于1980年把他的几篇论文结集出版,就遵守他的意思,以“抒情和史诗”(The Lyrical and the Epic)为书名。可惜书出版时他刚刚过世。

最近我到布拉格去参加纪念他逝世一百一十周年的会议,就以此为题写了一篇论文。但没有料到普氏在捷克的弟子们竟把我视为他在美国的传人,而美国的同行和部分中国学者却把我放在他的对手夏志清教授的门下,真是何其荣幸。其实在鲁迅研究方面,我受志清先生的影响甚少,虽然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鲁迅一章还是我翻译的。夏先生也颇推崇鲁迅的小说技巧,但他用的是一个源自英国理论家李维斯(F.R.Leavis)的尺度,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 除了技巧之外,必须有道德情操。夏先生自己不喜欢鲁迅,对鲁迅的政治立场极为不满,和他的兄长济安先生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心有所差异。济安先生也更看重鲁迅语言的艺术价值,在《鲁迅作品的黑暗面》中,他最早提出《野草》中所用的文字的独特性(如《墓碣文》中的文言白话交错),对我的启发太大了。

本来我希望把他的小说和杂文连在一起,以跨文类的方式研究其互动关系,但没有如愿以偿。关于鲁迅杂文的那一章(第六章)是草草写成的,仅将之和中国传统的“文章”风格比较,没有探讨其文体和内容的辩证关系。况且中国大陆学界研究鲁迅杂文的论文车载斗量,我看厌了,自己写的时候,反而太避重就轻,没有仔细讨论它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虽然我还是看重他早期杂文的文学价值。本书译者尹慧珉在《译后》中特别指出:“使人感到有些狭窄,尚可做进一步的探讨。”批评得很中肯。我对整个第三部分(“关于文学和革命”)的三章也不满意,觉得写得太草率。但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补救了。

众所周知,鲁迅晚年深受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但对革命后的苏联文坛现实却知之甚少,甚至从日文资料中“瞎子摸象”。我从英文资料中找到一部分关于苏联文艺理论的评论,多出于美国苏联专家之手,可能有偏见。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一向轻视苏联文艺理论。如今大量俄文档案已经开放,然而中国“鲁学”专家们鲜有涉猎,语言有障碍,实为憾事。我认为鲁迅的革命理论没有什么创见,完全是一种“延伸话语”(derivative discourse), 他试图把苏联的理论硬搬到中国,将之和三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环境接轨,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即便从理论出发,也必须深谙马克思文艺的传统,鲁迅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和瞿秋白相较,后者显然熟悉得多,可惜我在书中完全没有处理这个问题。最近我的学生张历君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专门研究瞿秋白的理论,他发现瞿和意大利革命思想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颇有相似之处。作为一个“革命理论家”,鲁迅比不上瞿秋白,还是显得太过“愤世嫉俗”(cynical)了,没有瞿秋白那么有理想,但又不失文人心态。我至今还是认为:鲁迅思想最弱的一环就是他关于革命与文学的理论。我自己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传统掌握不足,遑论苏联文艺理论,因此研究得也不深入。然而至今我还没有读到超越“庸俗理论”的研究鲁迅和马克思文艺的新著作,看来连这门学问也式微了。

走笔至此,我的这篇“检讨”也应该结束了。再次感谢多年来不少同行和学子对本书的厚爱,把此书作为参考资料,使之广为流传。但愿这本书还没有成为“明日黄花”,仍有它的用途,我则感激不尽。

第五篇:我的心路历程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

系别: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教育技术学

学号:200983024011

姓名:李宁宁

我的心路历程

当我提起笔写这份成长报告的时候,想过要怎么写,以什么形式写。最终我决定,不想把它当成作业来写,不把它当成作文来写,不用一些华丽的词藻描绘它。我只想把它写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倾诉,一个20年来的总结„„

时光飞逝,光阴如梭,不知不觉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在校园中,曾经称呼别人学哥、学姐的我,现在成了别人学哥的学哥,我感觉我美好的大学生活还没开始就快结束了„„

我土生土长于养育我的黄土地上,我是陕西人,我承认我是一名同志,但是我仅限于承认,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观望、了解、倾听,而没有真正的谈一场同志自己间的恋爱。下面我将以时间顺序,讲述我20多年来的心路历程„„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因为家里孩子多的缘故,我的童年几乎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村子里有一个小学,我就是在那读完我的小学的。我是一个特别好强要面子的人,因此从小我对学习要求都特别严格。从来没人帮我辅导过课程,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特别好,我为此而感到特别自豪,也减少了父母的烦恼。在我小学4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成绩考得不好,我回家后一脸的不高兴,当父母问我的时候,我居然放声大哭起来了,现在想起来真的请好笑的。我的童年父母虽然没有给我太多的关爱和陪护,但是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我也读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最值得自豪的是,我小学的成绩几乎都是班里的第一,每年都拿“三好学生”,也为父母增添了光彩。

一直到初中,我的成绩都很好。进入中学第一次考试,我是班里的第一。在老师同学眼中,我是个好学生。在家里人,亲戚眼中,我的学习很好„„所有人给我的定位都是:我很优秀,不敢这样说,至少说,我比较优秀„„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很高,也许正是这样,我也一直坚信,我会在学习这条路上走得很平坦!中考到了,所有人都觉得我会考得不错!可是所有的事情都出乎我的意外,我没有考上省重点中学,就差那么十几分,当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爸爸对我说,要不找个熟人掏点钱你去上,我比较好面子,我不希望别人用一样的眼光看我,我坚决没去。我沉默了,甚至重新评价自己,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

在重新的审视中,我只走入了一所普通高中,入学成绩是我们班的16名,现

在回想起来,十几名也不算差到一定极致,可是那个时候,在我的心中,这已经是无可救药了,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滋味。老师找班委按名次从前往后排,不再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唯一不变的是爸妈的期待„„

还记得第一次月考,我的语文成绩是班上第一名,似乎又重新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可是毕竟是这么多学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我感觉自己没有兴趣了!现在想起来这些似乎好幼稚,但在那个时候,这些都是自然的„„

总之,中考的失败,高中的强手如云,更加激发了我学习的激情„„但是高中的课程已经不像初中那么简单了,我渐渐感到学习的压力。我整天没日没夜的学习,就是为了让我的大学梦别化为泡影。在高中我的数学成绩特别好,就物理有点差。

高二时,文理分科,我选择了文科,尽管老师同学都觉得不可理解,尽管我的数学在年级里是顶尖的,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走进了文科班„„遗憾的是,最后的结果是:我的文综成了我的弱科!不过不知为什么,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很稳定,所以我从没想过到高考会不稳定,会那么失败!老师都说虽然我上不了特别好的重点,但上个一般的重点应该没问题。可是结果是:一向作文不错的我作文跑题了,一向文综就不太好的我高考尤其的差„„我的高考成绩离二本录取线还差三十分,我又一次绝望了,我发现自己的求学道路上到处都是波折。

这又是一个十字路口,我站在那不知道何去何从?当时的我谁也不敢碰,父母也被我弄的不知所措。消沉了几天后,再次想起我的大学梦,我还是没有放弃,这次我决定去补习,在这一年中实现我的大学梦。补习的这一年,我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父母也给我最大的支持。一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我考上了大学。

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军训,与其把军训称作大学的第一个考验,不如把它称作第一堂课。不说军训有多苦,只说从那豆腐块一样整齐的被中领略了一二分组织与纪律的威严,从那分秒不可差的集合时间里领略了一二分军令如山倒的内涵,从那疲惫而快乐的拉歌声中领略了一二分绿色军人的风采与魅力。军训过后,就要正式开始我的大学生涯了,和所有同学一样,我也只是一名什么都不懂,刚刚结束了高三的奋战,对大学充满好奇与向往的懵懂的大一新生。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其实根本不知道。

我现在是一名大二女生,已经在大学生活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是经历

了坎坷的心路历程。我和任何一个大一新生一样,对大学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也是带着绚丽多彩的梦想,怀着凌云壮志,充满激情来到这里。不管以前的岁月如何,我相信在这里我能重新开始,能有更精彩美好的生活。我要科科成绩优秀,年年拿奖学金,英语过四、六级,计算机过二级。我也知道大学是半个社会,不能象以前一样死死抱着教科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计划着要找不少兼职工作。还有一件相当期盼的事: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只是开学不久,激情还没有燃烧便已经烟消云散,梦想一个接一个的破灭。我开始迷茫,变得不知所措。由于家境原因,我知道我这样下去不行,不能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这里虚度年华,浪费青春。可是我做不到把心放在学习上。心里很痛苦亦很内疚自责,我想逃离。于是想到退学或者休学。哪怕是去流浪我也不要呆在这里浪费生命。我要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是我也知道这一切对于我只能是想想而已。我这样的行为对于父母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我不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没有足够的勇气。我不能这样做!总得找点事情做。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人忙碌于各个社团,有人统览各类书籍,更多的人沉迷QQ和游戏。而我选择了学习,我没有什么特长,我只能通过学习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大学低年级中大约有30%至50%的同学会感到人际关系不协调,他们会用自私、无聊来形容同学关系。因此上网甚至网恋、恋爱、逃跑回家,成为一些同学的选择。人际关系有这样一个规律,也有一个变化。规律是在大一入学的第一学期上半阶段,对多数同学而言是人际关系的高峰,大家好得不得了,集体活动、宿舍关系都非常好,有的宿舍还以老大、老二排行相称,进入第一学期期末,则进入沉默期,都“玩”累了。寒假过后的新学期,“沧桑”感将带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后再也没有那种单纯的笑容了。说到“变化”就是现代大学生对他人的容忍度明显下降,对他人的不满非常容易写在脸上,有人说是“不成熟”,也有人说是“个性”,还有人说是“权利”之争,不管怎样说,在现代,不能容忍是一种进步,但不能绝对化与夸张,因为容忍毕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能。

大一第二学期,我带了电脑,那是没事我就上网聊QQ,看电视。慢慢的宿舍都拿了电脑,看电视成了我们的乐趣,那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沉迷在网络上。大一结束时,我回想了过去的一年,感觉自己浪费了宝贵的一年,决定在大二时好好学习,不在荒废时间。

大二的时间一闪而过了,在这一年还算取得了一些成就,取得了计算机二级证,并参加了计算机三级考试,英语四级虽没有过,大我会继续努力,在六月份争取考过。希望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我可以更加努力!为我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下载与您共勉---我研究股票的心路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您共勉---我研究股票的心路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社会实践心路历程

    我的社会实践心路历程 看了2010华南师范大学团工委"梦飞翔"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工作总结与2010团工委"梦飞翔"心得体会后,感觉颇深.心得体会中,每一个感人的场景仍漂浮在脑海中......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精选)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育技术学2009级200983024038席仙桃兴奋与憧憬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 仰望星空的时总以为星空很美,然而,当有一天我们登上星空时却发现其实星空......

    我的心路历程(热门51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51篇《我的心路历程》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篇一: 我的心路历程早就想写点关于咨询的东西,几经提笔,几次踌躇,最终都因这样那......

    我的入党心路历程

    我的入党心路历程 岁月若一指流沙,转瞬间,流沙逝于指尖。无意中,我的入党之路于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五个春夏秋冬。细细回想,慢慢品味,一路辛酸,一路欢歌。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6年的......

    大学,我的心路历程

    我的心路历程姓名:唐红丹 系别:教育科学与技术 专业:教育技术 学号:200983024019宿舍:1#212 电话:***我的大学心路历程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入学的之前就有......

    考研心路历程:我记得……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 考研心路历程:我记得„„ 后知后觉,我的考研日子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曾经,在考研的战场上匍匐前进,度日如年,感觉考......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

    我的大学心路历程 湛江师范基础教育学院计机系09教技罗诗媛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对我大学二年级的生活挥手say goodbye了。打开这两年自己在QQ上写的一篇篇心情日记。回首期......

    我的科研心路历程

    我的科研心路历程 ——教科研工作会议交流稿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好! 说实话昨天下午陶老师电话里把这个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心里真没底。一是自己真的觉得水平不够,能力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