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含五篇)

时间:2019-05-14 14:3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知青”岁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知青”岁月》。

第一篇:我的“知青”岁月

《实习报告》姓名:韦愿毕业学校:吉林大学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所在部门:狮子山铜矿党群工作部实习目标:熟悉选矿厂生产流程;加强与工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一、实习情况明细表:实习时间:XX年7月12日-XX年10月16日实习地点: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狮子山铜矿选厂实习车间:综合车间、磨浮车间岗位指导师傅岗位指导师傅检修组武存有检修组张永新一号、三号皮带李剑Ⅰ段磨(自学)二号皮带、振筛张正荣Ⅱ段磨(自学)四号皮带普琼珍浮选刘玉琼中细碎余国春、郑安武精矿车间(自学)

二、生产流程图:(略)

三、实习心得与总结:(言不由衷)(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有话无处说)大千世界,想找一个能听懂你话的人——一个能跟你说得上话的人,实在是太难太难……我的知青岁月原来以为知青只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没想到,21世纪也有。所不同者,此知青非彼知青,前者还能知道自己是知青,后者好像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痛苦的身份转变。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子。XX年7月1日,我走出吉林大学的校门,告别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母校,坐着K125/128次列车离开长春,前往西安;XX年7月2日到达中转站西安,因车票太紧张,滞留西安一周的时间,正好沐浴古城西安厚重的文化气息;XX年7月9日晚,终于能挤上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在车上度过漫长的一天两夜;XX年7月11日中午,终于到达一直向往的梦幻之地彩云之南——云南;XX年7月11日下午,来到了我的目的地云南达亚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铜矿,心情也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但说不出是哪一味。顷刻间,我彻底明白何谓“社会”;顷刻间,我明白自己不再是老师的学生、父母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儿了。我成为独立的我了。流泪的男儿。XX年7月20日,那是一个辛酸但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我拿到了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在学校的时候,虽然通过勤工助学、业余兼职等形式也领过不少工资,但真正的第一份工资还是在这里,在这个曾经能给我很多幻想的地方。那天从财务人员手中接过第一份工资,941.60元,我的手没有颤抖,但我的心却在流泪。四年的重点本科,换来的是如此出人意料的“高”报酬。我无语了。告别茫然。7月11日报道之后,经过几天的思想教育,终于实习开始了。实习地点定在地表的选矿公司,离矿山机关所在地大约4公里。记不清当时是悲是喜,但终于告别茫然了。首先是安全教育,这是新员工、实习人员和长时间离岗人员进车间下队组之前的必需。接着便是石忠师傅带路,去车间参观。走进车间的一霎那,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光,车间里的设备如此陈旧落后,但是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却胜过炎炎夏日。我开始吃惊了。我开始切身体会“环境能塑造人,也能摧毁人”的道理,就看人如何应对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进车间才知道,接近工人才明白,这里可能不是生活的乐土,但肯定是成长的摇篮。这里更是炼金炉。如果是真金,就不应该怕火;如果是金子,就应尽快发光。自己来自农村,深知生活的艰辛,从来不敢看低任何人。在学校表现出色,并不代表来矿山就能发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工人能静下心来快乐工作,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架子从头开始?工作和劳动之余,这是我那段时间思考最多的问题。开始奋发。体验了三班轮班的工作之后,体验了周日也要义务劳动之后,终于感受到工人之不易。工人如此辛苦,我们才初涉社会牺牲周日就叫苦不迭,实在是于心有愧啊。吃不了苦,还谈什么锻炼意志?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主观不努力,总是埋怨是改变不了现状的,而且毫无道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经历一段工作磨练之后,自己终于慢慢的平静下来,也终于磨平全身的棱角,变老实了。领导的开导,外加自己的努力,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终于有点起色:逐渐适应生活环境,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全矿的“科学发展 挺进一流”演讲比赛中获得好名次,没有丢母校的脸,为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争光,也为自己增加了信心。融入矿山。不管做什么,兴趣非常重要。读书如此,工作亦如此。在矿山,兴趣就表现为对矿山文化的认可。在经过初期磨练之后,自己逐渐对矿山由不闻不问变为关心它的发展。除了把条序化的企业文化牢记于心,把企业的远景发展目标了然于胸,发现自己爱上了矿山的工作。发现自己不上班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发现自己爱管矿山的“闲事”了。同时还发现,矿山这个集体很温暖。在选矿公司的三个多月里,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实现了自己预定的实习目标,即了解了选矿公司的生产流程,熟悉一些选矿相关的专业术语。此外还学会如何与工人师傅沟通。因为自己虽然会说普通话,但毕竟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相差不小,要实现与工人师傅的无障碍沟通,就必须下苦功夫。漫漫人生刚起步。虽然在选矿公司的实习已经结束,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因为在矿山机关,接触面更加广泛,除了要加强工作能力,加强与人沟通能力,更应该时刻注意维护矿山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并打响“狮子山铜矿”这个品牌。所以,其实漫漫人生刚起步。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矿山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我的难忘知青岁月(第一篇)

我的难忘知青岁月(第一篇)

文 / 无然 图 / 网络

那段岁月有太多难忘的故事!

2018年,是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半个世纪;

1978年,是我们在农村安家落户10年后,返城;

1968年,我们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安家落户,去了农村;

回顾往昔,我们无限感慨!

在农村,我们从当年的单纯,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切身感受和体会到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和朴实,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和磨砺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是我们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

01

我们是1968年11月18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可为的号召,到当年浑江市错草顶子公社错草顶子大队三小队安家落户的。

那一天,是1968年的第一场雪。雪花飘飘,漫天飞舞。我们乘坐加上高栏的,绿色敞篷解放牌卡车,坐在行李上,一户一车,还有两辆车是到公社所在地曲柳树大队的。

冒着大雪,早7.30分,从大栗子铁中出发,沿鸭绿江边公路上溯,途经临江,盘山过四道沟,六道沟,临江铜矿等公社和镇。过了临江铜矿爬上山顶就到了目的地。

卡车行驶了六个多小时,中饭是在车上吃了一个糖饼,走时学校给带的。下车时已是下午了,雪儿已停了,看着脚下半尺多深的雪,望着不远处坡上的人家和附近的树林,我们的心空空的,难道命运就要将我们抛在这里吗?

给我们户新打的炕还没烧干,我们十人分住两家,暂时借住离户两里外的二队。

这时一群小孩围过来看,我说你们家有没有土豆?回家拿土豆我给你糖饼,咱们换,还给你毛主席像章。

一会儿,一个7.8岁的小孩咧咧趄趄,连拖带拽拎来了半土蓝子土豆。来时在车上吃了一个糖饼,剩下的两个全给了他,还把下乡时学校发的毛主席两个大像章也给了他。小孩乐的高兴坏了,拖起土蓝就往家跑…

我们把土豆在锅里洗了后,锅里舀些水,土豆全放锅里。看外屋地上有很大一块松明板,还有斧子,劈开后,放到锅灶里用火柴一点呼呼着。

坐一天车,累了,饱餐一顿土豆子,大伙十分惬意。睡觉前,五个人将踏湿的袜子,鞋垫整齐地摆放到锅里,满满一锅。

这时进来一个社员,他说这是他家,过来看看,看了看锅里的袜子,鞋垫,地上散扔的松明子,没说什么就走了。

第二天,队里来了一辆马车,连行李带人将我们拉到了山坡上的三队集体户。

02

坡上,有五六十户人家。一条马车大道南北向,将全大队人家一分两半,集体户在人家的中部,道西,房头与三队队部隔道相对,很近,抬腿就到。

我们户大道南边尽头有几户人家,是一队,临江铜矿中学的集体户在那儿;挨着一队往北,道东依次是二队,大队部;我们户的北面,是四队和五队,各有一个集体户,是松树镇煤矿中学下乡的,全大队共五个小队。有一所小学,挨着小学的是小卖铺,均在我们户的南面。离我们户不到50米。

在大栗子铁中读书离家5年,后两年文革,整天不上课,在校闹革命,写大字报,刻钢板等,都有点烦了,听说下乡很高兴。到哪都一样,无所谓!下乡只是再换一个生活环境而已。

就是这种思想,使我们吃了不少苦头。把农村集体户生活看的太简单了,组建集体户下乡,这想法得到我的好友暨同学伏(为保护个人隐私,以下均用其姓名中一个字表示)的赞同,决心和我一道,加入集体户,奔赴广阔天地,作大有可为,轰轰烈烈的事业!

我们集体户共10人。全是男生,其中6人,是我们下两届的,我和伏,谭(东铁)是同届的,还有上届一刘姓组成,因时间久远名字也忘了。

从人员看,10人分4块:我与伏一块,谭一块,刘一块,6个人一块。

选户长和指导员时我们4个大的谁都不当,非要从6个小的当中选。

目的呢?没把集体户的事当成事,谁当户长无所谓,反正也是我们说了算。把下乡看作像在校下乡劳动一样简单快乐。

住下后,先选炊事员。伏毛 遂自荐,当起了户里的火头军。他贴大饼子的姿势我现在还记得,和好面后,将一脚蹬在锅台边上,弯腰将大饼子一个一个贴满一锅圈。

后来队长派两名女青年社员给我们烙了200多斤煎饼,学校食堂又给转来80斤豆油(学校食堂剩下的),我就用从家带来的电炉子,将煎饼摊开,涂上油,叠上,再放到烧红的炉盘上烤,油就浸透煎饼。轮流烤着吃。煎饼事先涂好油叠好,烤一张煎饼三五秒

钟。社员看了也很羡慕,我们也给他们品尝。

这时我们也学着抽烟。经济烟8分钱一盒,迎春烟2角8分。吃完饭,抽一根烟,弄出很陶醉的样子,眯缝眼必说: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

叼着烟满屋溜达,再到院里,到大道,到队部巡视,检查一遍。遇到左胸戴白布牌的土匪,富农,右派…我们也仔细地瞅瞅,心想,农村怎这么多牛鬼蛇神呢,他们也非常小心地冲我们笑笑打招呼过去。

大家的生活很惬意,吃的饱,有烟抽,无忧无虑,感到很满足。

03

劳动首先就要置办劳动工具我们每个人安家费200元。先买斧子,安斧把。大家兴趣很高。将斧子打磨得雪亮,斧子耀眼且锋利,贫下中农现场围观赞不绝口。

当时不知是否是讥讽我们,反正心里美滋滋的。刚到农村就得

到贫下中农的首肯,说明我们能虚心接受再教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趁热打铁。接着又购买了刀,锯,刨,锹,镐,锄等工具。人手一份。还想买别的,但上边控制,反对我们乱花钱,说我们暂时不用的也买。

队里有两个老贫农整天陪着我们安镐把,锄把,我们也不闲着,每人都买了铁刨子,专门刨光那些木头的斧把,镐把,锹把等。买的这些工具不管当时能否用得上,反正有钱不花白不花。买的那些工具必须都得放光!和社员要的小磨石,拿在手上,没事就磨。好孩子是夸出的,所以干劲十足!又买了两个办公桌,一屋一个,当饭桌用。

闲暇之余,我们又学抽烟。户里的小青年飞将烟卷一支一支接起来,放到办公桌上,在这边抽到那边冒烟,很有意思的。我抽烟必须开灯,点灯能看见烟冒烟;闭灯看不见烟,没意思,等于没抽烟。经济烟和迎春烟味道好赖抽不出来,但经常抽迎春烟。

04

冬天农活就是打场。贫下中农帮我们制作了连枷。连枷是脱粒用的工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木棍组成。工具已备,大家急不可耐,终于可以上阵大显 身手了。用连枷打谷子。场院有半个兰球场大,圆形,上面摊开带穗谷子有半尺厚。我们都站在周围举起连枷卖力地向谷草砸去,将谷草打成乱麻丝状,只几下,连枷就散架报销了。这时社员们猛喊狍子!狍子!大伙纷纷抬头,见不远处的路上跑着两个像羊似的动物,一前一后追逐,一溜烟儿钻进了树林子。

我们撵出几步又跑回来,还没看仔细就没影了。回来跺脚埋怨那个社员没提前告诉。社员只是看我们笑而不搭话。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长白山活的野生动物。

05

一天,晴天万里,社员喊我们快看长白山!躲开房屋,向东望去,天是蓝蓝的,千里林海尽收眼底,看不到沟壑,树梢一般齐,笔直挺拔。社员说这是二茬林,原始森林伐没了,又新长出来的。再往远处眺望,林海的尽头突兀现出皑皑雪山的轮廓,社员指点着说,那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心驰神往的冰雪圣地---长白山!

多年后,我先后从北坡瀑布处去两次,西,南坡各一次,共四次蹬上长白山。看到了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绿清澈。天池是鸭绿江之源,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

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气候瞬息万变,使得天池若隐若现,湖水深幽,清澈,最深处373米。从一小缺口处溢出,流出1000多米,从悬崖上往下泻,形成巨大而著名的长白山瀑布。

天池像一块巨大的瑰丽的碧玉,镶嵌在群山16峰环绕之中,使人如临其境。在南坡,与朝鲜界碑处,照了相;在西坡,站在天池水边留了影。有三次去时晴空万里无云,天池的水也湛蓝。只有一次,天是时尔儿阴云密布下雨,时儿太阳又露出妩媚的笑脸。

06

在以后打场日子里,队长说你们背个空书包,打完场背一兜黄豆回来换豆腐吃。

有一天,我们换了些豆腐,还买了酒。大伙头一次喝酒,还是红酒,都喝醉了,下午没上工。

这儿的松鸦,豆腊子鸟一个有半斤多重。再次打场时,我们带去了社员帮助我们做的夹子。良爬树是好手,高大笔直的红松树一会儿就上去,玉米粒用线穿一串,系到夹子上,不一会儿就夹一个。

干这活良功不可没。我们规定,夹的鸟必须8个以上,保证每人一个,多了由良自由支配,愿给谁给谁,不打场可以,但打鸟这是硬指标,必须完成。回去烧了吃,不能有吃的有看的。这也是开玩笑呵。

沿鸭绿江上溯长白县共经过22道沟。每条沟里都有河。

去七道沟河砸冰窟窿,蛤蟆在水里像箭一样窜上窜下。良也是干这活的好手,他在水边一个洞里伸手不断掏出20多大母蛤蟆,还在雪地撵过兔子。那时也没什么保护野生动物之说。还去过长白县管辖的新房子镇玩过。

抓了70多蛤蟆,锅里放了粉条,大豆腐和土豆,放了不少油,盖锅炖上。快要熟的时候,大伙就围住了锅,打开了锅盖,伏近水楼台,抢先抓起了勺子说,我第一,另一个说我第二……我不等三喊出来,伸筷夹出一个大母蛤蟆,放嘴里一咬,满嘴蛤蟆油……

以上这些事儿,我经过细致的叙述和绘声绘色的描写用了10多页稿纸寄回家。让家里人也体会一下我们的乐趣,对我们下乡也放放心不用总挂念。

我们每天都是欢欢乐乐,高高兴兴,精神头十足,有使不完的劲。体会到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好玩高兴的事太多了。

07

我们的斧子就要派上用场了。一天晚上队里开会,重点是讲给我们听。几个社员穿着鞋盘腿坐在炕上抽烟。他们抽烟时就喊我们一起和他们抽。他们的烟还是挺好抽的,我们靠墙随便站着抽。不会卷烟他们帮着卷好。开会全部人数20多人。我们户剩8人啦。有俩人到户不几天就转走了,都是梅河的,一个是上届的刘;另一个姓氏名谁完全忘记。好像是户的指导员。队长姓单,耳朵有点不好使。我们都叫他单聋子。是响当当的贫农!我们有什么事和他说,他听不见;如果骂他一句,马上就回声。

他有40多岁,爷俩过日子。儿子14.5岁,整天叼个小烟袋不离嘴,走哪儿笑喜喜的。棉袄腰间系根麻绳拴个烟口袋。天天光顾我们集体户,谁都和他逗乐,摸摸他的脑袋,抽他的烟。他十分高兴,认为我们没把他当外人。户里有什么吃的也给他。他也天天跟着大伙一样干活,社员给他评8分工,他也不争。

这时队长清清嗓子,抬高嗓门,每次开会前都说同样的话: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他耳背,听不清别人说话,他认为别人也和他一样听不清,所以说话声高。刚

来时大家都笑,现在也有忍不住笑的,不管是大笑还是小笑他都听不清,都不理会儿。只看大伙的表情。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多年后,我到教科所工作,还认真研究过,但也未研究出其所以然。

08

大家静下来后,队长操着山东腔开讲了:集体户你们听着,不是都有明晃晃的斧子和锯嘛?明天就要派上用场了,队部房头堆的电线杆子让你们给劈了烧火…去五人把打柴,赶着牛爬犁…后边也不知他瞎嘚嘚些什么,没人听。进大树林子能不高兴吗?梦寐以求!大伙早把牛鞭子准备好了,磨拳擦掌,就等跃牛扬鞭,尽情驰骋!大显身手,干出个样来让你们看看。我们明白:一边干活一边玩能不高兴吗!

第二天一早,飞拿着鞭子出去很快又回来,气哼哼地说:他们不让咱们赶爬犁!飞是我们户年龄最小的,在我们下两届。是我们的探马,专门负责给户通风报信,打探消息。我们一听这还了得,都手拿鞭子,斧子锯等,拥到队部院里牛爬犁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套上两个牛爬犁坐上赶牛就走。刚来时,大伙和社员都多次学过套牛爬犁。有五六个社员大眼瞪小眼没敢吱声,也套上了爬犁跟上。我们打牛飞奔。社员喊:你们想要牛的命吗?

到了目的地,大碗口粗的曲柳树,杨树,椴树,不知名的树,笔直参天,足有现在三层楼高,距离一两米一棵,成片森林。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拿起锯不一会儿,就锯倒一棵,两棵,三棵…有的树还里倒外斜没完全倒下,靠在别的树上。干得正欢时,突然听到大声吆喝声: 你们是哪户的?!谁让你们砍的?!我们回答:是松树煤矿集体户的,我们砍柴。队长没开会,告诉你们禁止砍树吗?没有。再不能砍了!我们是林管站的。把砍下的收拾一下你们走吧。

林管站的人走了后,一块去的社员说吓死了,这如果社员的话就被带走了。怎不带走我们? 他不敢!你们是响应毛主席号召来的。

我们把锯倒的树量好,两个锯长截一段,我们五六个人共伐十多棵树。算社员一张爬犁,装了满满四张爬犁。亏得林管站的人来的早,不然我们得伐多少啊!不敢想象 回来时,我们又唱起了歌声:日落西山红霞飞~~

09 1969年过了元旦,生产队开始年终分红,10分工八毛钱。我工分挣多少不知道。分得14元,伏16元,他做饭天天有工分。户里其他人也就少一两块钱。社员最多的干一年才分200多元。我们来两月,没干几天活,连干带玩,不管分多分少,分那些,也就满足了。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啊!

小喇叭广播,让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下乡第一个春节。我们户啥东西没有,怎么过年?收拾一下东西,将门一锁,就回家过年去了。到家后,全家特别的高兴。二弟弟背我写的信:蛤蟆在水里窜上窜下…水边有个洞,伸手在洞里一摸就抓出蛤蟆,一个窟窿就抓20多个大蛤蟆…

在家人眼中我下乡了,也是走向社会了。走向社会了,就是独立了,独立了就应该成家立业了,按他们的逻辑推理我应马上找对象结婚,而且老大不小了。我是家里老大,老大承载着家的希望和重托。麻雀应该出飞了。回来这几天耳朵被找对象的话塞满了。我兄弟妹妹八个,父母认为,结婚出去一个就少操心一个,减轻家庭负担。八个孩子6个小子娶媳妇得花多少钱啊!

我说我还小,才21岁结什么婚?你还小哇?不嫌寒嗔。我和你爹像你这么大你都2岁了,母亲说。传宗接代,早养儿早得继等封建思想,当时在他们的脑海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在家小时我奶奶,就经常对我们讲,我父16岁上铁路,19岁和母结婚等等教育。春节快到了,外地的几个叔叔都回家了,这正是对我进行“帮教”的极好机会。一一四叔说:我们龙湾那儿有个生产队,我认识一个社员,他的姑娘长的挺好看,你同意,我回去给你提提……

一一五叔马上响应:我们松江河那儿也有… 一一五奶奶(远房)说:铁道北四队吴兰体格也好,还能干活… 一一八姑奶奶(同届六班牟润忠母亲)用手指点着我对我奶奶说:大嫂你快看看,德安都有小胡子了,快给他找个对象我实在忍不住说你怎么不给润忠找呢? 都给你们找!

见面就唠叨找对象,找对象,让他们弄得我神魂颠倒。我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你们怎不给我介绍个工人呢?介绍工人,你是社员,人家能同意么?那我就找个下乡的!不用你们找,我自己找!

春节后回到户,知道了户里良回到家后未等过年,又被父母撵了回来,说让他同贫下中农在户里和贫下中农过个革命化的春节。撵走他们后家长又很后悔,不放心,也跟到户里。发现他们的生活太苦了。厕所没有,就在房西头裸露(户10个男生,看出没有长远打算),纸糊的窗户大窟窿小眼,说是撒尿方便;睡觉时穿棉袄棉裤盖棉被;小米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水缸冻成了大冰坨,中间有个眼能伸进胳膊用牙缸舀水;没烧的就劈队部房头堆放的电杆,院里的猪食槽子都被劈了烧火…

眼前的景象和社员们的告状,使家长们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你们过的这是什么日子啊!不由的抱住孩子相拥而泣!(写到此处,我也抑制不住几次哽咽几次辍笔不能自己……当然都是我自己在家时)

我们的口粮第一年是650斤,由国家供给。第二年起就由生产队分粮。户里粮食浪费严重,煎饼涂上豆油用电炉子烤着吃,死面饼子吃一半扔一半。户里有一口大缸,装的都是煎饼,大饼子,高粮米饭等等,满满一缸。加之回家都起粮票一月50斤拿回家,粮食危机已悄悄地逼近了我们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未完待续...-作者-无然知青文摘经作者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第三篇:我们的知青岁月

我 们 的 知 青 岁 月

------------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时光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上山下乡、插队农村的“知青”生活己经过去了四十年,不知有多少人还能够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我们——当年“知青”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份,却对那一个历史时期有着较深的回忆,有痛苦,也有幸福;有忧伤,也有欢乐;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其中。“知青”生活带给我们的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也是我们踏入社会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生中的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这个起点开始吧:

一九七O年十一月十六日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在那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代,以“老三届”为主的“知识青年”群体,怀揣懵懂青年的热情,高呼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革命口号,由铜仁城区几所中学初中的往、应届毕业生组成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团队,分别乘上了十几辆满载男女青年学生的汽车,响应毛主席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告别家乡和亲人,奔赴到石阡县的石固、龙塘、白沙、本庄、乐桥等人民公社所属的生产队落户当农民,经过一天崎岖山路的颠簸,傍晚时分到达离铜仁三百余华里的石阡县城,县”知青办”招待了简单的晚餐后便安排全体学生在石阡大会堂的木椅和地板上休息了一晚,十七日上午开了一个简短的迎送会后,同学们就各自奔往插队落 户所在的生产队。当天中午我们乘车到达了离石阡县城一百二十华里的本庄公社所在地——本庄镇。当时本庄街上刚遭遇一场大火灾,滿地残垣断壁,一派凋零,本来在闲天就非常冷清的街上,显得更加凄凉,我们的到来,就象一股春风,猛然间,萧条的街上来了这样一群年轻的学生小伙子和俊巧姑娘,街上顿时热闹起来,纷纷围上来打听我们的行踪。本庄公社的知青共20人,分别落户在5个生产队。我们一行五人(三男二女)是最后一个离开本庄街上的知青队,随着生产队的村民从本庄街上向东约走6华里的山间小路就进入我们新家所在地——本庄公社黎坪大队沙湾生产队。我们临时的家就在进寨小路的途中,一幢三开间的木质二层小楼,楼上是生产队办公室,楼下粮食仓库,暂时腾空二楼两间房屋安排我们住宿,男女生各一间。门前是一个大坝子约一亩地左右,用三合土浇筑,是用来晾晒稻谷、小麦和油菜籽的。坝子的西侧临时搭了个棚子作为我们的伙房。

我们的新家-------沙湾生产队座落在一座海抜1200米的大山——马耳朵山脚下,生产队得益于千工堰水渠的水滋养,灌溉靠它,人畜饮水靠它,盥洗靠它。全队以稻田为主,而稻田又以梯田为多。旱地很少,分布在蛇皮山、冈家沟、土地脑以及马耳朵大山的半山腰以下的几个地方,主要栽种玉米、红苕。水田一般大季种水稻,小季种植以油菜居多,小麦极少。生产队的副业收入来源主要靠挖煤卖煤、卖水牛、烧砖瓦、卖树木和卖粮食油菜杂粮。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是本庄区的粮油主产区,在当时的那个 年代算是个“富裕”村了。

我们六个知青(老哉十二月来的)都来自铜仁中学,男生中老

三、老哉、大毛是小学同班同学,老三和老二是中学同班同学,女生大梅和小勇来自不同的班级,按年纪排轮依次为大梅、老

三、大毛、老

二、小勇、老哉。这是一群十七八岁还在初中读书的学生,经过小学毕业到初中毕业的四年无政府状态的“文化大革命”,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來到农村,在这里我们将挽起裤脚,扛起犁耙,放下城里学生的架子,认认真真向“贫下中农”学习,领悟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真谛,学习各种农活,劳其筋骨、冻起肌肤,树立老老实实做事,忠忠厚厚做人的人生准则,“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我们这一个特殊年代临时组成的特殊家庭将在远离家乡四百多里的异域他乡的农村与全国千千万万的同样的家庭一样无期限艰难的运转和生存着。

农村生活首先是从学习和解决吃饭等生活问题开始。因为大家要吃饭要生活就必须学会砍柴、煮饭、炒菜,洗衣、缝被子、做家务以及持家过日子。离开父母一切靠自已,好在来的同学们在家时并不都是些懒汉和小姐,每人都有自已的特长。一般女生都会煮闷锅饭,炒家常菜,男生会做一些砍柴、挑水,烧火的事情。不时会有一些热心的大嫂大姐、大哥小弟们来我们住处,指教一些简便的如蒸甑子饭,做腌菜等生活技巧,使我们的生活逐渐融入到农村普通家庭中。真正像农村人家一样生活,是一九七一年生产队专门给我们盖了新房子后,那时我们喂了猪有了菜园子。新房子共三间,男生一间,女生一间,还有贮藏室一间,左侧为猪圈厕所,右侧盖有厨房。新房子在寨子右侧沙沟旁,背后是一座长滿柏树的小山,左右不远都是村民住家,门前是条溢洪沟,还有一条水渠,渠上架有一渡槽,渡槽中流着千工堰清澈的水,挑水用水很方便,夏天我们就在堰沟中洗澡。门前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坝子,一半种菜,一半平整为院坝。由于住在寨子中,左邻右居往来更频繁,年轻人晚上常来聚会吹牛,唱歌和聊天、下棋、打扑克,有时也在一起打个平伙,不时也有中老年人和相邻的乐桥公社沙子湾的村民过来玩,同时也把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吸引来了。我们那里就好像农村文化中心一样,吸引着周围那些渴望文化娱乐,寻求精神刺激和猎奇世界的村民,一些老年人曾说“知青是个宝,群众离不了,带来新鲜事、欢闹半个天”。那时候生产队办了夜校,知青是老师,搞了农村科研小组,知青是骨干。把一些尚未安排有知识青年的生产队撩拨得往公社去要知青。

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不同,由于没有电灯,我们都是用自制的煤油灯照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每天亘古不变的劳动时间,经常天黑了还在回家的路上,吃了晚饭巳经九、十点钟是常事,特别是农忙季节。沒有星期天,沒有节假日,只有农忙和农闲。农忙男女劳力轻伤不下火线,知青也一样。比如栽秧季节一干就是半月二十天,每天早晨天未亮要扯100个秧子才能回家 吃早饭,吃了响午又耍扯100个秧子并栽完才能回家。基本上是天黑下来才收工(约傍晚七八点钟),农忙时一天吃四歺(早饭八点左右、中饭十二点、响午四点、晚饭八点以后),农忙吃菜很随便也简单,一般是早饭时炒一大盆西红柿和碎碎辣椒,少油多放盐,可以吃到响午那歺,饭除了早晚是热饭,其余两歺是冷菜剩饭。农忙季节是很累很累的,栽秧时由于一整天都是弯着腰,右手手指要不断插进田中泥巴里,每天累得腰杆直不起,手指起倒签,腿上的汗毛都被田地里的泥巴磨擦得一根不剩。好在人年轻睡一觉第二天恢复如初。农闲时则可以玩一玩。但农闲分夏闲、秋闲和冬闲。夏闲、秋闲就是每一个农忙季节后的短暂闲暇时段。如夏闲时段主要有栽秧上坎后的大小端午节,秋闲时段主要为稻谷抽穗至成熟收割期间。夏闲和秋闲期间我们会洗衣被,砍柴,还能去赶集,有时也到各知青点去串门子,逢生产队某家迎娶媳妇或嫁女也去帮忙湊热闹,有时干脆休息看书读报听广播。冬闲主要是忙过年和玩农历正月。当然也抽空结伴到附近的景点去采风探秘,如到河闪渡领略乌江大河的奔騰,去神仙洞探秘土匪盘据地险峻和隐秘,回忆解放军攻洞时情形。赴茶溪享受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景,更少不下到石阡古城参观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天主堂,到城南温泉泡澡,去狮子桥一带吃石阡名小吃——绿豆粉。

学做农活比家庭生活难得多,比如割田坎、上田坎、薅草薅秧、犁田犁土、使喚耕牛、栽秧打谷、除裨选种、杀虫施药等、毕竟我们多少有点文化知识,懂点科学,脑子又不笨,学起农活技巧来一般三两遍就能懂其要领,不一会能操作应用,当然要精通就靠自己多做多炼,俗活说“熟能生巧”。一些体力活如挑重担打赤脚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磨与炼。学做农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比如犁田犁土,牛在前面不紧不慢的走,会使用犁口的农民边稳犁口边踩泥坯还要唱山歌,轻松悠闲像城里人平常散步一样,而我们初学时双手按不住犁口扶手,犁得深浅不一,弯弯曲曲,留下很多田埂(未犁到的地方),不但人累得腰酸背疼,牛也不高兴。其实会使用犁口后才知道技巧就在手上,犁口的扶手就象汽车的方向盘一样,要犁得深一点就向前推压,要犁得浅一点就向后压。泥坯大一点犁口向外拐,泥坯小一点就向内拐等等。而嘴就是刹车,要停下来、要掉头,就得凭嘴对牛的吆喝了。经过一年的艰苦磨炼后,农村的基本农活如犁田犁土,割田坎、上田坎、做秧地、撒谷种,扯秧栽秧、薅秧除裨、割稻打谷等都能熟炼操作,挑重担有了质的飞跃,挑百把斤是常事,二百斤重担也敢试一下,脚底板磨起了老茧,碎石路走起来如飞一样。

农村的农活做不完,每天都能找到农活做,由于人民公社制度形成的“大锅饭”和“人七劳三”的口粮分配制度,平常村民做农活十分懒散,比如薅油菜田的草,十一点钟上工,先到的等后到的,到齐后摆个龙门阵,然后一人一行薅个两个小时就休息一下,再薅二小时放工,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再比如上田坎,一个棒劳力一天从早到晚最多上两三丘田约一、二百米的田埂,如 果是小包干可干上五百米还要放早活。当时农村每家每户小孩很多,一般家庭有三、五个,多的七、八个,人多可以多分基本口粮。因此,那时的农村表现出家庭壮劳力多的人家粮食不够吃,而小孩多的人家粮食反而够吃的怪现象。

那个年代农村会议也多,但农村开会绝大多数是在晚上,村民们收了工在吃晚饭时就在各自挂在家中的喇叭里,听到队里通知晚上到某地或某家开会的信息后,大家仍然会和平时一样不紧不慢吃完饭把猪喂饱,牛关好,喝足茶过足烟瘾后才慢慢吞吞点个火把出门赶往会场。一般到会场早的是未婚小伙子,他们无牵无挂是“耍耍公子”沒有家务,其次为儿女已大或刚娶儿媳妇进门的中年人,因为一切家务有儿女或儿媳妇们去做,他们只管“大事”在家算闲人,最后是那些年轻的父亲们。因为刚成家立业或分家出来,什么事都要操劳,在家是忙人,所以来得晚。农村本来晚饭就晚(夏秋八九点、冬春七八点),再加上人家住得分散,等人到齐开会巳经是晚上九、十点以后了,开一二个小时的会就散场,然而散场后大部分人已睡眼朦胧但是仍然不走,还要在烟雾缭绕的会场谈天阔地吹个把小时牛,少部分要玩到半夜两三点钟。“开会二小时才到齐、散会一小时才走完”是那个年代农村开会的真实写照。

一九七二年以后,农村也悄悄的搞点小包干,农民很高兴,我们也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一些活路我们可以自已作主了。如上田坎分片包干,一天的活路我们一上午就完成了,下午就该 玩。又如到土地坳打干田,生产队要我们知青三天完成,我们二天就完成了。收割稻子是按一个戽斗四个人分片包干,先拈阄子分地段,然后定时间完成,每打一百斤出田谷不分远近争工分十分。有一年我们拈到瓦窑冲,那可费了老力,那里是一个漏斗形的梯田,相对高差约七八十米,没有路靠的是一丘田翻一丘田,最窄的田只有几十公分寬,泥脚深达大腿根,有些地方田坎有二三米高,打一圈稻谷(上面周长近二百米、最下面只有二三十米)仅收一二百斤,30挑(习惯称6挑为一亩)的面积,可收稻谷二千五六百斤,我们四个男知青整整在那里干了三天,可把我们搞惨了。我们喜欢挑公余粮到本庄粮食仓庫,每一百斤稻谷争工分十分,一个来回十一二里地,每天要挑三趟,每人一天可挣工分三四十分。在农村,我们挖过煤|,烧过石灰,烧过砖瓦和喷洒农药防病灭虫,还没日没夜的干过抽水打干田的事,同时还学会了旱地育秧的农业新技术。

农村的确很苦很累,生活简单枯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好在边远农村集市还比较活跃,农家自喂的鸡、鸭、鹅及禽蛋,住宅地周围自种的各种时鲜水果如桃子、李子、杏子、柿子、柚子、桔子等等,还有自留地上种的棬籽,旱烟,洋芋,红苕和各种时鲜蔬菜,可在市场上換成钱用来购买盐巴和煤油等生活用品。我们自留地有十余棵棬籽树,每年打下棬籽也可換一二十元钱,用来聊补知青点上生活之需。

这里的居住人大部分生活习俗相同,妇女包白棉布头帕,男 子也包头帕,但颜色有白、黑、蓝等,男人出外带一支小巧短长的瓷咀瓷头烟杆抽草烟,在家用铜头铜咀的长烟杆在火塘或灶门前抽草烟,男女在家在外只要做事都喜欢围一个围腰。妇女赶集走人家会梳妆打枌一下,头上梳起转转头,围起白棉帕,身上穿起阴丹士林布做的裙边上绣了花的对襟衣,脚上蹬上绣花鞋,用做工十分精巧的绣花红背披风背起嫩娃娃,成群结队,煞是好看,真是一道好风景。这里人家嫁女十分热闹,除众多嫁妆衣被外,出嫁头一天晚上要“哭亲”,即“哭嫁”。哭嫁时,新娘在闺房内由要好姊妹相陪伴,每一个去贺喜或看热闹的亲朋好友,同学知已,同寨乡亲都由伴娘告诉新娘,某某来了,新娘将按照来人的辈份,身份开始边哭边唱。如是读书人就唱“高山打锣印得宽,读书之人要当官”。如是女青年就唱“妹妹长得像朵花,定要嫁过好人家”。新娘唱完后来人应回唱,如不回唱就得给哭钱。这里的婚姻大都是父母包办定的娃娃亲,有些青年要自由恋爱,就要退亲。而退亲(特别是女方退亲)往住把家退穷了,所以退亲的极少极少。

这里村民十分朴实、忠厚与善良,并且十分好客。印象最深的是刚下乡那年春节,当时年轻人狂热的激情、冲动和新鲜感,使我们留了下来要与贫下中农一道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当时的农村过年不象城市那么喜庆闹热,但也表现质朴实在,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怀念的是村里人的好客和真诚。从农历庚戍年腊月十五左右起,每户村民杀年猪就主动邀请我们去吃年饭,直至农历辛亥年的正月底,全队37户人家,一户一天,我们接连吃了37天,过了37天年,朴实的村民为争先后甚至还发生了争执。晚上不管到谁家去串门,都还要煮夜霄给我们吃,就是在平常只要那家有好吃的,都会叫上我们一块吃,用他们的话说,是吃过喜庆。我们知识青年在那特殊年代的艰难岁月里,在村民的呵护和帮助下,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之中,知青和农民己经形同了一家,我们有什么事情他们会来帮忙,遇到什么难事烦事他们会来安慰,而他们有什么事我们也会站出来,什么迎嫁妆抬嫁妆,修房子上柱子,垒猪牛圈抬石块,看碾房守场院等等。农村磨炼了我们,更教育了我们,几年的农村生活使我们认识了农村,了解了农业,懂得并爱上了农民,我们感谢农村,留念教我养我的大山深处最朴实的农民。三、四年的知青生活结束了,可经历和记忆是抹不掉的,非常年代的非常号召促使的非常行动,的确磨炼了我们这一代人。四十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只是一瞬间,我们也快进入甲子之年,追忆当年轰轰烈烈的知青经历,它留给我们的不光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四十年的人生和工作。我们既要酣畅淋漓地杼发自已的真实感情,也要避免不负责任甚至自暴自弃的徧颇发泄。农村的知青生活避开政治来说的话:首先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实干精神,其二磨练了我们的遇难不退坚韧不抜的意志,其三教会了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过日子的作风,其四学会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人生哲学。纯从感情上來 看,农村是广阔天地,沙湾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们大家时刻都想着它,念着它,也时常去看看它。

本庄公社沙湾生产队铜仁知青

訾大建

铜仁地区医疗器械所

叶欣朝

奉建生

董伯新

邓忠梅

郑晓勇

铜仁地区科技局 石阡县农业局 铜仁地区乡镇企业局

铜仁市灯塔中学 贵阳市乌当东风中学

二O一O年六月于铜仁

第四篇: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走过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在当今各种出版物非常丰富、十分海量的情况下,这部书却吸引着广大读者争相购买。看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的是人民领袖的书,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文 章来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看完了,感慨良多,总结起来,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

一、情怀

习近平同志于1969年1月13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孩子刚上高中的年纪,想想我们的孩子,去上高中,不说车接车送,厚一点的衣服、裤子、被子都是肯定不洗的,那他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一待就是七年,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1973年他对朋友雷平生说:“我19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说这话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他的考虑是回梁家河后为村里做些实事,带领老百姓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为这片土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上大学机会难得,而且当时政治形势复杂,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但是他的想法很朴实: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有所回报,走不了就在这儿待着,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

还有198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耿飚劝他去野战军,但他认为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再者觉得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对朋友陶海栗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

不管是下乡时选择上大学,还是留北京继续做耿飚的秘书工作,以常人来看都是一条坦途,相反,留在农村甚至在好不容易离开农村后又回去,这样的抉择在我看来确实是不同寻常,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总书记选择了一条艰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确实是因为他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把自己称作“黄土地的儿子”,是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理解了他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担当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我第一次看见习近平同志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一切以“粮食为纲”,他搞这些副业,担着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讲到担当,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习近平同志入党、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上大学的事。文革期间,家庭成分对个人前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由于父亲受到迫害,尽管工作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进步、对党绝对忠诚,一直入不了党。一直到1972年,白兴光同志调任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他听政工干部介绍了习近平同志的情况,就对他开始关注,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处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对他另眼相待,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三、方法

前面讲到,习近平同志为了方便群众,在村子里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他为什么能够办成而且没有人找他麻烦、给他扣帽子呢?习近平同志对政策把握得很严谨,缝纫社、磨坊都是免费的,完全不盈利,代销店则由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不挣。铁器社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都免费,为县里供货则通过县农副产品公司,公对公,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政策不抵触,但是既便民惠民,又让社员发挥各自长处,把群众从繁杂、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敢于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走到党的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青年榜样 知青习近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1919年,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人民饱经屈辱之时,是青年人走上街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呼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将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是青年人汇聚一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与忧愁。当前,我们这代青年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正处于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重要机遇期,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与机遇;但同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榜样,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也是我们的烦恼与困惑。纵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当代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曾有同期知青回忆说,“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了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近平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2013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付诸实践,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从兴办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到带领群众打坝子,挖水井、从创立铁业社到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青年习近平在严谨把握当时政策的条件下办成了便民惠民的好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村民武晖现在提起这些事都感慨地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村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

知青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第五篇: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岁月砥砺

理想肇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书中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社区党员在阅读之后表示: ‚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还有一位党员这样认为:‚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这正是读者欢迎这部书和从中获得情感共鸣的奥秘所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过‚五关‛的故事,读到‚苦读经典‛的故事,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奖品换农具‛的故事,读到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读到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动容、令人莞尔。一位读者这样说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七年的知青生活,发生在总书记一生中最宝贵的年纪,这七年也构成了他走向未来的人生底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梁家河的土地上,总书记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备尝了艰辛,也赢得了真诚,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献给了那块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坚强。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了执着的信念、坚贞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坚韧的志气。这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真谛:艰难玉成。读书。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书时会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其实,读书就像吃东西,久而久之,读过的那些书就融进了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信手拈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所典,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正如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讲到‚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为民。‚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是1974年习近平放弃了招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对知青雷平生说的一段话。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没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关心;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给了讨饭的老汉;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他在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梁家河的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这就是习近平做事情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立志办大事,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敢说、敢做、敢担当。当今,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都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信念。总书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在他七年的知青岁月里,虽然年青,但是单纯;虽然粗犷,但是真诚;虽然平常,但是踏实;虽然艰苦,但是忠贞;虽然田荒,但是心齐;虽然地僻,但是人亲;虽然枯燥,但是欢乐!他面对荒山和黄土,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他经常说自己是‚老陕‛,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农民之中,定准人生的基调,为山沟里农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洒在这块热土上,把理想交给了他的知青时代,这是他人生的起点,在这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当我拿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崇敬、一种敬仰去品读的,字里行间中体会着‚那时的岁月‛。无奋斗、不青春。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特殊,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使命,做为新时代的年青共产党员,我们当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指针,校正坐标、找准位置,做心灵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强者,坦然迎向属于自己的充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下载我的“知青”岁月(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知青”岁月(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知青岁月心得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到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年龄最......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历50年岁月,讲述年过花......

    知青岁月:山中奇遇

    山中奇遇郑启五我插队落户的闽西武平县永平公社唐屋村离城关百余里路,四周群山连绵,是全省最偏远的自然村落之一,进村后仿佛与世隔绝。 年未的一天,出工时.生产队长请我们抽江西......

    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近日,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

    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 得 体 会 李 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

    知青岁月:武平情结

    《武平情结》后记 郑启五随着岁月的流失,对武平的感觉是越发地强烈了,这种感觉谓之“武平情结”!20余年来,断断续续,涉及武平的文章居然不知不觉也有三十来篇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

    知青岁月:寻访老知青

    寻访老知青郑启五难忘的1969年,三万名厦门知识青年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狂潮席卷至闽西山区的上杭、武平、永定(俗称“三县”)插队落户,这是建国以后厦门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知青岁月:首次回家

    第一次回家郑启五插队的第一年十分想家,平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年底真想回家看看。我要回家可上头早早有精神“要与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引起我的逆反,进一步强化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