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专业简介
材料化学工程
c、吸附分离技术与吸附材料制备 带头人:姚虎卿、刘晓勤、马正飞
1)吸附分离过程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2)多孔介质材料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表征
3)功能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吸附过程中气固、气液两相间的质量传递的影响规律和理论
5)用于难分离体系的新型吸附剂的研究
6)新型气体能源储存吸附材料及吸附过程的研究
7)面向大气污染治理的吸附过程及吸附剂的开发
8)多孔介质材料的分子模拟
9)特定吸附体系的吸附过程的模拟与优化
建设目标:研究吸附材料表面性质与气、液相间物质传递的规律,用现代分析手段研究多孔介质材料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表征;研究气、液相中吸附分子在两相间的质量传递规律与理论;拓展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范围与领域。针对难以分离体系,研究新型吸附剂及吸附过程特性;面向不同应用过程研究新型功能吸附材料,为气体能源储存、大气污染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多孔介质材料的分子模拟,揭示吸附规律;进行特定吸附体系的吸附过程的模拟与优化,推动吸附过程的工业应用。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面向模拟移动床及手性化合物分离等方向拓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性能国内外领先的吸附剂并产业化;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取得吸附分离技术工业应用成果。
材料化学工程
a、无机膜科学技术 带头人:徐南平、范益群、林晓、张利雄、金万勤
1)多孔支撑体与陶瓷膜制备技术研究
2)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与装置设计
3)行业成套装备与集成应用技术
4)陶瓷膜的质检方法及质量控制指标
5)纳滤膜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
6)分子筛膜制备及渗透汽化技术研究
7)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开发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膜反应的研究
8)面向过程的聚电解质自组装超薄膜材料设计研究
9)膜反应器技术研究
10)分子筛及复合材料研究
建设目标:开发出新型材料的陶瓷膜支撑体及膜,并将其应用于膜分离;开发出一系列的新膜材料,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膜制备新技术的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中成药生产新工艺、环保废水处理成套装备等;开发出世界领先水平的与燃料乙醇生产相匹配的无机渗透汽化透醇膜、透水膜及相应的支撑材料,并形成透水膜批量生产能力和渗透汽化透水中试装置;研制陶瓷膜专用检测设备;开发出纳米混合导体透氧膜新材料及制备技术路线,合成出用于氧渗透的混合导体氧化物纳米粉体及透氧膜,并对其进行氧渗透性能和在反应还原气氛下热化学及机械性能的研究;建立膜分离与催化反应集成的技术,争取建立示范装置;建立聚电解质自组装多层薄膜的设计理论与技术,为自组装多层薄膜的设计和应用奠定基础;利用组合化学技术开发沸石分子筛新合成方法,降低分子筛成本;采用模板法制备炭分子筛材料,制备高效气体分离炭分子筛膜。
保持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无机膜学术与工程研究中心的地位;发展陶瓷膜产业,实现亿元以上的产值,保持和提高我国无机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承接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的能力;成为我国膜行业重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材料化学工程
b、分子与界面化学工程 带头人:陆小华、王延儒、杨晓宁、张雅明
1)超临界离子水溶液和纳米材料的分子模拟
2)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
3)电解质溶液相平衡及过程模拟
4)钛基晶须及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模拟
5)氧化钛晶须光催化技术及其集成6)钛基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7)复杂流体在多孔及表面结构中热力学平衡及传递性质研究
8)高压超临界条件下相平衡研究
建设目标:以超细低维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以及复杂系统化工过程的优化为目标,以超临界流体、电解质溶液和固液界面为对象,以分子模拟、过程模拟和微观结构的实验表征为方法,探索和建立分子状态等亚微状态的特征和宏观描述方法,在溶液相平衡和分子模拟、含钛晶须的合成和在复合材料及光催化中的应用等方面有所建树。根据统计力学理论,借助现代分子模拟技术及先进计算手段,从分子水平研究分子结构,相互作用对流体平衡传递性质,微观结构的行为的影响。建立微观状态及宏观行为的关系。借助于先进试验设备,开发新的试验方法及手段,为理论研究及实验应用提供必要的实验数据。
材料化学工程
d、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带头人:徐南平、陈洪龄、范益群
1)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2)粉体颗粒的表面改性研究
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和工业应用技术研究
5)气相燃烧法纳米材料合成研究
建设目标:完善水热过程纳米粉体材料制备和理论研究。对不同品种的纳米粉体研究颗粒形貌、大小、分布、表面改性精确控制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水热法制备多品种高质量纳米粉体。进行粉体制备的工程放大技术研究。利用颗粒形貌、大小、分布、表面性质得到精确控制的纳米微粉,开发纳米催化剂和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以进口同类复合材料的性能为研究目标,实现国产化;建立气相燃烧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研究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为膜分离-催化反应器提供需要的超细催化剂。
材料化学工程
e、结晶分离技术 带头人:黄培
1)新型结晶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先进的大分子材料的研究
建设目标:研究新型结晶技术和先进的大分子材料,将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相结合,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在3~5年内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3~5人的学术梯队,力求在国内该领域站稳脚跟。尤其是要结合本学科的工程的特别,推进新材料和新型结晶技术的产业化。
生态工业工程
a、绿色化学工艺 带头人:乔旭
1)以原子经济反应为基础的绿色化学研究
2)环境友好工业催化剂研制、筛选和应用研究
3)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5)反应与分离耦合过程理论和应用研究
6)典型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工艺研究
建设目标:本学科方向以化工产品的绿色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环境友好催化剂、采用新型化学工程技术对工程进行强化和优化,开发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新的工艺技术。以应用基础和工艺开发为依托,不断开发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创建以绿色化工为特色的生态工业工程中心和一定规模的高科技公司,从而达到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在绿色催化技术方面开发高效、清洁、无污染催化剂,使催化剂本身造成的和因为催化剂性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得以解决;以原子经济反应为基础,成功设计新的原料路线和工艺路线,采用新的反应加工途径,使用安全廉价的溶剂,生产功能性强和对环境无害的绿色化学品,实现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利用新型化学工程技术,对工艺过程进行强化和优化,在各类多相反应与分离的耦合、不同工况条件反应与分离的耦合等研究上形成特色。
重点研究课题包括:①氯资源的原子级循环利用,采用氧化反应技术,将有机氯化反应的副产氯化氢氧化成分子氯;②采用绿色氧化剂过氧化氢,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苯酚、芳烃的羟基化和氧化工艺的研究;③典型氯化、氧化等气液和气液固多相反应过程的强化与优化研究,探讨提高转化率和收率的途径;④各类反应与分离的耦合、不同工况条件反应与分离的耦合过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⑤典型精细化学品绿色工艺和产品提纯动态模拟熔融结晶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⑥上述各类反应的工业催化剂研制、筛选和应用研究。
生态工业工程
b、超声化学工程 带头人:吕效平、谷和平
1)研究有机农药中间体及有关新产品,开发工业化过程
2)超声强化化工单元操作的研究
3)超声应用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与工业化开发
建设目标:研究超声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过程;研究超声原油动态破乳、污油破乳脱水、超声乳化微乳化汽油、柴油与重油等应用技术;面向环境保护过程进行难降解有机废水、生物剩余污泥的超声处理新方法研究;进行新型超声化学反应器及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生态工业工程
c、资源与能源化学工程 带头人:云志、史美仁
1)分离过程的基础研究
2)天然资源的深度开发
建设目标:在与分离过程有关的基础研究方面,力图建立新的热力学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分离过程的计算和控制以及物性数据的预测和关联;将现代化学工程的手段,用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尤其是可再用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利用多种分离技术,来提高天然资源的附加值。推广双液萃取提取高质量油脂和无毒饼粕项目,从饼粕中提取食用蛋白和其他营养物质。主要包括:一些精细化学品的提取,一些含毒油籽的转化利用等;石油中若干成分的分离;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应用于一些医药及保健品原料的提取精制;应用超临界流体进行新材料的开发。
生态工业工程
d、环境友好绿色精细化学品合成 带头人:陈洪龄、陈苏、朱旭容、谢晖
1)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开发研究。
2)以天然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利用绿色工艺和绿色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建设目标:选择影响大幅价值高的精细化学品进行新工艺技术开发研究,特别是催化加氢新工艺的开发,结合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手段研究主要组分的结构化学及合成机理、开发高效深加工利用的途径、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品系列。合成功能性材料如系列水基树脂及乳液、功能性环氧树脂、系列绿色表面活性剂;合成农用及家用生物活性物如系列农药增效剂、系列除草活性物、系列杀虫活性物、系列驱避及引诱活性物、系列杀菌活性物、甜味剂紫苏糖;合成药理活性物质如龙脑、维生素、广谱抗菌药和抗肿瘤药的中间体等。
生态工业工程
e、化工过程强化 带头人:管国锋
1)新的萃取体系、萃取分离理论及萃取新工艺的研究。
2)以反应分离过程耦合、组合分离及新技术应用强化生产过程的研究。
建设目标:针对环境工程和生物医药工程的需要,系统地研究酚类、有机羧酸和其它官能团有机物稀溶液的分离工艺及机理;以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溶液理论为基础,利用分子模拟和分子设计的先进手段,深入研究复杂萃取体系的相平衡和动力学,改进数学模型,提高预测功能,促进萃取过程的开发和优化;深入研究萃取过程和设备优化设计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并在非平衡级模型、计算机辅助过程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反应和分离的耦合、组合分离过程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各种分离技术的耦合,如反应萃取、电泳萃取、吸收精馏等。
工业催化 带头人:王军、陈长林、曾崇余
1)石油炼制与化工环保催化剂研究
2)选择催化氧化固体催化剂研究
3)新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
4)新催化反应的探索
5)催化反应工程,侧重于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的研究
6)有机中间体合成催化技术
建设目标:
面向提高汽油、柴油、润滑油质量以及有效利用基本石油化工原料的新环保催化过程,研究探索烷烃异构化、柴油降凝、加氢精制、润滑油脱蜡、加氢裂化、芳烃烷基化、甲苯歧化、二甲苯异构化等反应过程中新型环保催化剂中的基础问题,在一至两个过程中开发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选用环境友好的氧化剂双氧水,在环境友好的水介质中研究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芳烃选择氧化催化剂。应用材料制备新技术制备具有特定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固体超强酸及固体碱新催化材料,负载型纳米多孔超强酸及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的制备与放大,用于催化加氢的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与放大,固体超强酸催化的烷烃异构化反应,精细有机化学品的选择加氢与选择氧化的绿色催化剂和催化过程。完成邻苯基苯酚合成技术和第一代和第二代催化剂的研究开发,进行中试和工业化生产,并开发邻苯基苯酚的下游产品1至2个。完成由CO2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基础及放大研究及中间试验工作。
研究机构
第二篇: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共有学院(部)26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二级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96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19个,本科专业73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哲、医8个学科门类。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教授审定权。目前,各类学生近3万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千人计划”6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近900人。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个,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中心16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十一五”以来,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十一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4000余项,科研到款达18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加大对外开放办学力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承担了数十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争取把学校建成为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
第三篇:2012南京工业大学招生简介
2012南京工业大学招生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
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时对学校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所大学很有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实验和科研都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被社会所需要,这种办学的方向也是对的。”
学校坚持面向学科前沿,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需求,强调特色加综合的发展理念。在发挥原有工学门类优势学科辐射力的基础上,跨工、理、管、经、文、法、哲、医8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学科3个、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19个、本科专业73个。学校占地4000余亩,现有26个学院(部),在校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3万余人。
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杰出专业人才2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9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高级职称人员900余人,建成了以首席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铸就了“南工大”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优良校风,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18位院士,院士校友数居全国高校第46位。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8个。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高校、教育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设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个,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中心16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何梁何利科技奖2项。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十一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4000余项,科研到款达18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加大对外开放办学力度,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承担了数十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锐意创新,和谐发展,争取到2020年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为鲜明的一流创新创业型工业大学。
第四篇:南京工业大学专业 历史 历任院长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乘车路线地址: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百强名校。学校,以“体育馆大化工、大建筑”等优势工科专业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医学等专业门类兼备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建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在 南京车站(火车站西广场)坐 136路区间/157路 到 北桥头堡 换乘 汉江线 到 工业大学江浦分校,在 南京车站(火车站西广场)坐 157路 到 大桥四处/三河桥/浦六路/浦厂小区 换乘 汉江线/扬子线 到 工业大学江浦分校,在 南京车站(火车站西广场)坐 32路 到(大桥南路(南)下 走到 大桥南路)换乘 汉江线 到 工业大学江浦分校。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
南京工业大学历任校(院)长及任职年限:
孙景武:(1987至1995年)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宰金珉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1995至2001年);魏宝明任南京化工学院(大学):(1986年至1996年);欧阳平凯任南京化工大学院长:(1993至2001.8);欧阳平凯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2001年8月任现职)。
南京工业大学历史变迁过程详解:
南京化工业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历史时期,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同根同源。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历经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7年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2月由建设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所设院系和专业学科: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材料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
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工学院: 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生物技术药学院: 药学、药物制剂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乳品工程机械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
自动化、车辆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NIIT)、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道通信信号方向,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学院: 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环艺)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土木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交通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交通工程、交通工程(轨道交通方向,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建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理学院: 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嵌入式)、应用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资源科学与工程经管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法政学院: 法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外语学院: 英语、日语、德语能源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国教学院: 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方向);制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本文由: 整理发布
第五篇: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检查、考核和评比,进一步推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层次越台阶,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考核对象
1.所有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都要接受学校的定期考核。
2.在考核期间因公出国(差)或因病缺考者,须事后补考;
3.无故拒绝参考者,视为自动放弃研究生导师资格;
4.在考核当年已经取得导师资格,但尚未招生的新增导师不参加考核。但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要参加上岗培训。
第二条考核时间
每三年考核一次,具体时间为当年的5~6月份,如遇特殊情况,顺延至当年11~12月份。
第三条考核依据
1.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
2.南京工业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规定;
3.南京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办法;
4.成果: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符合学校授予学位的成果要求;
5.经费:近三年来科研经费理工科导师经费不少于6万元,人文学科类导师经费不少于1.5万元;
6.组织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会(Seminar)至少每二周一次,提倡每周一次;
7.定期给本科生做学术报告或指导研究生的假期社会实践;
8.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合格。
第四条考核程序
1.导师填写《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考核表》;
2.近三年来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原件或复印件;
3.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并提出优秀、合格、不合格导师;
4.研究生教育专家组审查,结果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第五条考核结果
1.当的优秀研究生导师从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导师中产生,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2.考核为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停止下一的招生;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以后须重新参加导师资格的遴选。
第六条附则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南京工业大学
2006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