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社区矫正工作实务研讨会11
关于举办“全国社区矫正体系建设与罪犯心理
矫治实务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监督管理体系,丰富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方法与技巧,提高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总体水平,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加速和谐社会建设,特举办“全国社区矫正体系建设与罪犯心理矫治实务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司法部等主管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与参会代表就社区矫正体系建设与罪犯心里矫治工作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请各单位积极派员参加。
一、研讨内容
《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的解读;
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目标与任务;
我国社区矫正现行法律及政策发展走势;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区矫正工作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及国际比较;
社区服刑罪犯管理制度与风险管控;
社区服刑罪犯改造质量的评估;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及案例介绍;
罪犯改造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罪犯犯罪与改造心里模式分析;
罪犯心理矫治模式选择;
罪犯教育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
罪犯心理矫治技术。
二、参会对象
各省、市司法厅(局)基层工作指导处(社区矫正办公室)的主管
领导、骨干和有关人员;各地司法局基层工作科(社区矫正办公室)主管领导、骨干和有关人员;各地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司法员、司法协管员;各地人民检察院监所检查部门检查官、派出所有关人员;各阳光社区服务中心;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工委会、其他从事犯罪教育改造工作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
三、拟邀主讲专家
届时将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司法部等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与参会代表就社区矫正工作实务的焦点问题主讲并现场答疑。
第二篇: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
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司发通[2004]8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的工作,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遵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依照有关规定和本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第五条 对下列人员实施社区矫正: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个性化教育。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个体情况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
第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社区矫正,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和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设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同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指导、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
第九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 ’,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六)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人民法院就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听取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时,积极配合。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情节严重,或者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 监狱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准予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对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积极给予协助。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有关社会团体成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应当建立例会、请示报告、培训、信息报送、统计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运行。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三章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第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接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发出的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
第十八条
监狱应当在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假释罪犯离开监所以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核实其居住地,告知其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令其作出书面保证。
第十九条 监狱应当自假释罪犯离开监所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之日起 7 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寄至其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应当在批准暂予监外执行之日起 7 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其它相关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 7 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 7 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
第二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 服刑人员,予以登记,建立档案,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的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第四章社区矫正措施
第二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不同的具体管理教育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十三条
司法所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 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类别和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四
条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七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采用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
司法所应当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遇有重大事件,应当随时收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
第三十条
司法所应当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教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
第三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
根据考核结果,对于表现良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减刑。
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但尚未构成重新犯罪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提请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记过、治安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
第五章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第三十六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前三十日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由司法所出具相关考核鉴定材料,依照法定程序终止社区矫正。
第三十七条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三十日,由司法所出具相关材料,经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原关押单位。原批准机关决定收监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羁押的,自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各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局)可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二 OO 四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第三篇: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
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的工作,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遵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依照有关规定和本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第五条 对下列人员实施社区矫正:
(—)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个性化教育。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个体情况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
第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社区矫正,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和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设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同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指导、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
第九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履行下列职责: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六)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人民法院就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听取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时,积极配合。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情节严重,或者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
监狱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准予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对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积极给予协助。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有关社会团体成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应当建立例会、请示报告、培训、信息报送、统计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运行。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三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第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接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发出的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
第十八条
监狱应当在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假释罪犯离开监所以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核实其居住地,告知其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令其作出书面保证。
第十九条
监狱应当自假释罪犯离开监所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寄至其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应当在批准暂予监外执行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其它相关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
第二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予以登记,建立档案,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的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第四章 社区矫正措施
第二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不同的具体管理教育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十三条
司法所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类别和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四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七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采用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
司法所应当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遇有重大事件,应当随时收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三十条
司法所应当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教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
第三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
根据考核结果,对于表现良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减刑。
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但尚未构成重新犯罪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提请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记过、治安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
第五章
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的,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第三十六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前三十日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由司法所出具相关考核鉴定材料,依照法定程序终止社区矫正。
第三十七条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三十日,由司法所出具相关材料,经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原关押单位。原批准机关决定收监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羁押的,自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各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局)可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二○○四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第四篇:社区矫正理论研讨会发言
这次全国社区矫正理论研讨会, 是部党组同意召开的,是继去年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之后, 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部署, 总结推广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经验, 就社
区矫正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改革完善中国特色刑事司法制度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 并就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工作提出要求, 作出安排。江苏省司法厅在会上介绍了社区矫正工作经验, 与会全体同志参观了南京市玄武区、建邺区和江宁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大家边听、边看、边思考、边讨论, 自始至终保持着思考交流的浓厚氛围。会议期间, 我国著名刑法学专家高铭暄教授、犯罪学专家王牧教授, 结合理论研究, 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刑事法律的修改, 就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做了专题发言。来自实务部门和理论界的 16位同志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 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会议从理论研究入手, 更注重思考的是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不是就事论事, 也不是就理论而理论, 而是就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用以统一思想, 坚定信念, 明确目标, 做好工作。会议达到了学习交流的目的, 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必将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 促进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根据会议两天来的发言、研讨和参观考察, 结合对所征集的 500多篇论文成果的学习了解, 我也作一个发言, 讲几点意见, 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自觉把社区矫正工作放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谋划和推进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刑罚执行制度改革, 是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社区矫正工作起点高、发展快、前景好。这项工作顺应了时代要求, 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需要, 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背景下, 在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体部署下, 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到全国试行, 7年间跨越了三大步,实现了较快发展。从 2003年 6个省市开始试点, 2005年扩大到 18个省市, 加上另外 9个省(区、市)主动开始试点,等到 2009年全面试行的时候, 全国有 27个省(区、市)已经开展工作。7年的试点实践, 探索总结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 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具体执行, 政法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中发 [ 2004] 21号)和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都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 12月,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的通知(中发 [ 2008] 19号)要求 #推进社区 矫正立法工作。∃2009年 12月,!中办、国办转发 %中央政法委、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 [ 2009] 46号)对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 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出要加快推进社区矫正立法, 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减少社会消极因素。
今年以来, 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多次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研究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志实地考察了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对朝阳区 #阳光中途之家 ∃的经验作出了重要批示。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 ***同志还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专门要求, 提出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 要尽可能地放到社区去矫正, 最大限度减少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难度, 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还强调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基层基础建设, 努力把社区(农村)建设成为社会服务管理新平台, 在有条件的城乡结合部, 要探索村庄社区化管理等。王乐泉同志专门听取司法部的汇报, 作了重要讲话, 在视察北京、黑龙江、江苏、江西、山西等地司法行政工作时, 特别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王乐泉同志在!关于江苏社
第五篇:《社区矫正实务》复习纲要
《社区矫正实务》复习纲要
1、社会发展与刑罚演变
(1)思想嬗变:A同态复仇论B报应刑论C目的刑论D新社会防卫论
(2)制度演变及趋势:
A废除肉刑的过程
B自由行代替死刑成为刑法的核心
C 社区刑代替监禁刑
演变趋势:a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b刑罚由重刑向轻刑转化
c刑罚由惩罚向预防转化d刑罚执行由残酷向人道转化
2、国外社区矫正的措施种类
(1)审前转处(2)缓刑(3)假释(4)社区服务令
(5)宵禁(6)工作释放(7)家庭拘禁
(8)其他:如归假、监督释放、毒品治疗和检测、补偿被害人、行为监督、中间惩罚、特定资格和权利的限制和剥夺等多种措施和不同的管理方法
3、假释决定机构:(1)假释委员会(2)法院(3)其他机构
4、社区矫正的刑事政策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刑法现代社会学派提出了社会防卫论,其基本观点为社会应从自身寻找犯罪产生的原因,社会防卫的目的是使犯罪人复归社会而不是对其进行制裁。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安塞尔。
5、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主要模式
(1)北京模式:A矫正组织网络化B矫正主体明晰化C矫正工作科学化
(2)上海模式:A专业工作理念新B矫正队伍素质高
C社团组织发育程度高,发挥作用好D工作评价机制完善
(3)江苏模式(4)浙江模式(5)河北泊头模式
6、社区矫正组织的构成(重点)
社区矫正组织实际上是一个由多部门组成的社会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及乡镇、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
(1)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决定机关
(2)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
(3)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乡镇及街道基层组织——执行和日常监督管理机关
7、社区矫正队伍
是指由专职人员和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的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1)广义: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服刑人员亲属以及犯罪被害人等。
(2)狭义:特指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
8、社区矫正对象类型
《关于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社区矫正适用范围: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
(1)管制犯:是指犯罪情节较轻,危害不大,必须进行惩处而又无需关押的犯罪分子。
(2)缓刑犯:是指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其犯罪情
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
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撤
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3)暂予监外执行犯:是指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对被依法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的罪犯,具有法定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监禁场所执行刑罚的暂时采
取不予关押的一种刑罚执行措施。
**根据刑法有关规定,适用监外执行的法定情形包括:
A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对于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B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哺乳期限按婴儿出生后一年计算)
C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假释犯:是指依法对服刑期间的罪犯附条件的予以提前释放的刑罚执行制度。根据
《刑法》第81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
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对
累犯以及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
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5)剥夺政治权利犯: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独立
适用剥夺政治权利,适用于罪行较轻、不需要判处主刑的罪犯。
**根据《刑法》第56、57条规定,适用对象为:
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B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该类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9、社区矫正的特征
(1)刑事制裁性:社区矫正是对罪行轻微或经过一定刑期的执行后不需要继续在监狱服
刑的罪犯实行的非监禁性刑罚执行方式。虽然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矫正,但社区矫正只是罪犯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其罪犯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
(2)非监禁性:社区矫正是在社区内对罪犯执行刑罚和实施矫正。罪犯不需要与社会隔
离,虽然其人身自由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工作和日常生活不会
由于服刑而受到严重干扰。
(3)社区参与性:一方面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依靠社区基层组织
和社区民众的协作配合,依靠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被害人及社
区服刑人员家属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落实社区矫正方案。另一方面,只有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理解和认同,社区服刑人员才能充分融入到
社区生活之中,社区矫正任务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4)适用范围特定性:适用范围: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
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五种罪犯。这是国家对社区矫正的刚
性规定,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适用范围。
(5)社会福利性:社区矫正虽然是一种对罪犯的改造活动,但更多的侧重于对社区服刑
人员的帮助和教育。在社区矫正帮教过程中,为达到矫正目标,国家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10、社区矫正工作价值评价:
(1)法律:A体现“谦抑性”理念B完善刑罚执法体系
C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御体系
(2)社会:A维护被害人与被告人的合法权益B防止犯罪间交叉感染
C促使最烦顺利回归社会
(3)经济:A实现刑罚效益的最大化B降低刑罚执行成本
11、审前社会调查
(1)定义:
是指社区矫正专门机构接受人民法院或其他决定机关的委托,在对犯罪人决定适用社区矫正前,对其基本情况、日常表现、犯罪背景、人格特征、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社会评价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评估,人民法院或其他决定机关参考调查和评估报告意见,决定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一种制度。
(2)内容:
A被告人(或罪犯)的基本情况:
a个人情况b犯罪情况c家庭背景d教育背景e职业背景 f社区环境和社区公众g行为、身心特征及被害人承受力h精神状态
B被告人(或罪犯)的一贯表现:
a上学期间的表现b工作表现c家庭表现d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的记录 C被告人(或罪犯)的社会关系:
a近亲属b学习所在学校的老师同学c工作单位的同事
d同一社区的邻里e交往密切的朋友
D被告人(或罪犯)的人格调查
12、接收的管辖机关:(1)司法行政机关(2)居住地司法所
13、告知与保证
人民法院在判决或决定时向被告人或罪犯发放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告知其在判决生效后或决定做出后7日内持《刑事判决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登记手续。同时要求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字。被告人或罪犯为未成年人需其监护人签字。
14、社区服刑人员人身危险性评估
(1)定义: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人身危险性程度和再犯可能性所作的评
价和预测。具体是指对其人格上存在的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违法和社
会越轨行为的危险倾向的有无及大小所作的评价和预测。
(2)类型:A入矫前B入矫后C解矫前
(3)具体方法:A定性危险评估法B定量危险评估法C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法
D统计评估法E临床评估法F以统计为主,临床为辅的评估方法
15、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1)入矫教育: A权利义务教育B认罪悔罪教育C在刑意识教育
(2)分类教育:措施
A、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
a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
b精选教育内容,适应身心发展:①思想道德教育以塑造社会品格为主
②文化知识教育以初等教育为主
③职业技术教育以学习生产技能为主
c加强亲情教育,落实帮教工作
B、女性社区服刑人员:
a感化教育与感性相结合的原则
b个别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精选教育内容:①注重女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
②加强伦理道德和法纪教育
③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C、财产型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a加强文化和法制教育b矫正需求结构c强化劳动锻炼,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D、暴力型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a注重个别教育b强化法制教育c矫正错误的价值观念
16、解矫教育的组织实施(1)组织撰写总结(2)调查矫正情况(3)提出希望要求
17、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
(1)定义:是指将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运用于矫正工作中,剖析服刑人员犯罪心
理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规律,分析他们在服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学技术对其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和治疗,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矛盾,促使其心理健康,重塑健全人格和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最终成为一个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人的一种活动。
(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而处于
心理危机状态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给与适当的心理援助,使其尽快
摆脱困难,顺利参与社区矫正的一种有效的服务方法。
18、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许多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生物和本能驱动力所决定的。尤其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的早期经验,对人的现实行为影响很大。目的是帮助服刑人员发现、了解和处理其内在的动机和冲突,使其行为朝着意识化、理智化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改变犯罪人格与行为的目的。
(2)行为主义疗法
认为“要改变人的行为就必须改变外部环境”,用认识与行为的关系原理及学习原理,帮助服刑人员改变不当行为并在所处环境中学习新的行为。
(3)个人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巨大潜力,因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任务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促进其成熟、发展。强调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更多的是创造一个帮助求助者了解自身的气氛和环境,减轻其面对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出现矛盾时的焦虑。目的是帮助社区服刑求助者达到自我了解和促进自我成长,使他们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解决将来面临的问题
(4)认知行为疗法
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改变社区矫正罪犯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5)现实疗法
强调受治疗者不应缅怀过去,而应面对现实,要认清自己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目标是培养社区服刑求助者的责任感,将其行为纳入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轨道上,并能从过去的不当行为中吸取教训。
19、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1)日常矫正的监督管理制度:
A定期报告制度B监护制度C会客制度
D定期走访制度E公示制度F公益劳动制度
G学习制度H分管分矫制度I离开居住地的审批制度
(2)委托矫正的监督管理:
是指对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教育,确保刑罚有效实施,杜绝脱管漏管,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的一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制度
(3)脱管、漏管原因:
A各部门衔接、协调不畅,相关部门的法律文书到位不及时,服刑人员又没有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导致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B法院、监狱或看守所出具的法律文书不全或户籍地、居住地搞错,导致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C社区服刑人员委托管理操作不规范,以致当社区服刑人员外出就业、就医、就学、经商等,容易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20、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励
(1)行政奖励:A表扬B记功C评为矫正积极分子
(2)刑事奖励:目前仅指减刑
21、材料分析: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案矫正P214
(1)矫正方案的制定
A矫正对象的预估:a资料收集(个人、环境、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
b资料分析c问题诊断
B矫正目标的制定:a确认问题b列出目标c选择顺序d达成结果
C矫正方案的制定:a走访调查b分析评定c起草方案d协商制定
(2)矫正方案的实施
A实施:a具体服务b提供信息c指引方向
B修正:a矫正主体的修正b矫正目标的修正c矫正技术的修正
C结案:a调适反映b回顾过程c巩固成效d讨论目标e认真记录
(3)矫正方案的评估
A确定评估目的B确定评估问题C设计评估方案
D收集评估资料E撰写评估报告F改进矫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