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介绍
基金申请经验介绍
我从两个方面介绍我的感受,一是从申请国家基金,比如说博士后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的角度说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从申请企业项目的角度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写申请,其实就是两步:想清楚和写清楚,想清楚就是在我们开始写之前,一定要将我们要写的东西想清楚了,想透彻了,只有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没想清楚,那肯定写不清楚。记得我在完成我第一个项目申请报告的时候,是申请一个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报告,我拿给我们实验室非常有经验的一位老教授看,他看完了之后问我“你先给我说说你想做什么”,我说了一下,他说:“你想的还是比较清楚的,可是没有写清楚”。
至于写清楚,大家都知道,申请国家基金的申请书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研究意义和现状分析,二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三是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四是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我呢,就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们说一下研究意义和现状分析,写研究意义的目的就是要让评审人感觉到你要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去研究,都到了不做不行的地步。写的时候可以先从大的方面,比如整个学科的方面讲你要做的是的重要性,然后从你的研究方向上讲重要性,最后呢落实到你要解决的问题的意义。层层分析,一环扣一环,让评审人一看就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值得做,这就达到目的了。然后写现状分析,也就是写目前国内外你所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都是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解决到了什么地步,这一块比较重要,好多时候评审人自己可能不是完全了结你做的这个课题,那它就是从这一部分来看你研究的水平。写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写与你研究的问题紧密相连的,不相关的千万不要写,写了会影响评审人对你申请中亮点的把握和感知。第二呢就是要拿我们的长处去写别人的短处,我相信,我们所读到的文献中别人的工作肯定有其独到之处,但不可能面面优秀,而我们的工作肯定在某个方面比别人的好,那我们就写他们与我们的解决方法比较不好的一面,而我们恰恰在这一方面是要提出好的解决方法的,当然这种解决方法是在后面写,这样也是为了前后呼应,体现整体效应。现状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给评审人一个印象:别人的工作都有问题,你的才是有价值的,当然得有理有据,否则就完了。研究现状这一块我的感觉是应该最后总结一下,总体别人的工作都存在哪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恰恰就是你要在后面的研究内容中要解决的问题,一样的道理,形成前后呼应,有理有据的一种状态。
然后呢就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这一块呢我的感觉是要有粗有细,有分有总,研究内容应该分成好几点来些,分别写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研究现
状中提到的)的解决方法,来个各个击破。而研究目标应该是一个总体的东西,说明研究的总体达到什么目的。关键问题应该是研究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研究内容的深入,比如并行化是一向研究内容,但并行化本身很难,难在什么地方,深入分析一下就是说明了关键问题为什么是关键的,而创新点则是你引以为豪的几个亮点,或者叫解决问题的几个想法。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告诉评审人,你的确是有好多工作要做的,而且呢还不简单,比较难。
好,说明比较难就行了,下面就是要说明虽然它比较难,我们还是有一套研究方案解决它的,又对应起来了,而且环环相扣了。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就是要告诉评审人,我肯定能按时按量完成我的研究内容,解决我的关键问题。写这一部分就会发现想清楚的重要性,没想清楚,肯定不会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出来。可行性分析就是有点自吹的感觉,说明我们研究内容多么清楚、目标多么明确。研究队伍结构多么合理,工作条件和研究基础多么良好等等。
最后就是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这一块也非常重要,你要说服评审人你有能力完成该项目,比如说你可以写你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开发,有了一些简单的结果或者初步的研究等等,然后就是在相关领域有了工作基础和积累(参加过相关项目,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实验室有了什么样的工作条件等等),同样的,对申请有利的就写,没用的就不要写。
这样说到最后就是,对你的申请有帮助的就写,没帮助的就不写了。任何部分都是向评审人证明我的申请要么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做不行的)、要么是有一定难度的(别人做不了的,或者做不好的)、要么是非常合理的(不是瞎写的)、要么是我肯定能完成的。最后我谈几点感慨:
语言上面,不要引起同行反感,比如你可以写“没有读到相关文献”,但不能写“别人都没有做”,事实上说明同一个问题,就是只有我在做,或者只有我想到了,但前者同行看了就不太反感,后者就比较让人反感。
摘要是写给专家看的,换句话说,就是对你的工作有一定了解的人看的。所以应该直奔主题,说明你要做什么。
整个申请的前后呼应,事实上就是同样的关键问题,也就是你的工作两点要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说出来。比如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是你的研究问题,(一个以提出问题的角度说,一个以解决问题的角度说)。比如在工作基础里面至少你的研究问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应该能够看到,这样人家才会感觉上相信你,负责凭什么认为你有能力完成该项目。
至于申请企业基金,我想除了以上说的,应该补充的就是实用性,一定要强调清楚你的工作的市场价值。另外就是可行性方案和与其成果,这一块我认为就是一种工程项目的做法。
清华这块牌子大家一定要珍惜,它会给我们很多的机会和别人认为中的优势。
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
1)写好申请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
基金的评审实质上只是对基金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因为:评审过程没有本人答辩或现场了解,没有申辩。所以:评审实际上只评申请书本身。不评实际学术水平。所以: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申请能批准。总之:不要把希望、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寄托在熟人,后门或大树上(原因:除上面的外还有--基金评审相对公正;有五个评委;基金实际批准的大都没大树)
2)一个好的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标题要“确切、醒目、主题明了”。[标题是第一印象也是画龙点睛]要在尽量短的一句话中回答“干什么、对象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反复推敲。题目大小要适中,防止“大题目、小课题”。
3)400字摘要
要具体不空洞[是上网内容];投放的学科要选准 = 报志愿;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评议和能否批准的关键;
创新包括: 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体系;新的规律;源头创新 = 原始性 + 惟一性;源头: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长江之“源”)“实质性的创新”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范围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Know What, Know Why, Know How)
所以:题目“有意义”还不行,要属于基金资助范围。(“应用研究”可申请“联合资助”项目)
不打一炮换个地方,有连续性较好。
5)选题要点
切忌“大而空”。
题目如有应用背景,则要“明确”,即讲清应用背景究竟在哪。
如果是“交叉学科”,则不能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应是实质上的。
重要性花费时间
题目(摘要)—————— 20%————10%
立项依据 ——————— 40%————50%
研究内容和目标可行性—— 30%————20%
其他 —————————10%————10%
6)立项依据编写要领
既要有国外,也要有国内 —— 避免评议时说你“不了解国内情况”。
国内情况既要有别人,也要有自己的。(不怕与“研究基础”部分有重复)—— 可以争取“立项依据充分、全面”的评语。
要写开展本项目研究的理由,最好写自己预研发现了什么,言下之意:“只有我才能干这一课题”,否则反对你的评语言下之意可以是:“你写的项目是重要,但别人来做更合适”。“填补空白”不是立项依据。理由:我国的基金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而不是“填补空白”; “填补空白”实质上仍是“跟踪”。
主要参考文献“不多不少”、要“新”[可上网查] —— 避免太臃肿又避免评语“了解情况不够”
7)研究内容和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领:内容集中、目标明确
要写细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的申请容易得到专家的好评)—— 避免评语“研究内容不够具体”。研究目标”是“解决科学问题、学术问题”,而不是解决“寻找最佳工艺”或“改进性能” 避免评语“不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能省略,而且要准确 —— 避免评语“申请显目没有深度”。也不能太多——避免“申请人缺乏完成本项目的能力”。
研究内容要“突出重点”。解决一两个科学问题就不错了。切忌“什么都做” —— 避免评语 “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这是很多基金申请常犯的错误)。
8)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要分清 —— 避免评语“思路不清”。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写得具体清楚则容易得到“可行性较强”的评语。但有保密问题时酌情处理(主要对应用基础项目)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不宜太多(切忌为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方法都用)—— 避免评语“范围太广,路线不明确”。
“可行性”是指“学术上可行”,而不仅仅是“我有几个教授、几个研究生、几台仪器”。“研究队伍” + “研究条件” + “学术思想” = 可行
特色和创新之处
要中肯,避免扩大,切忌吹牛。
要写自己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的学术思想,不是写该领域的特色。
“交叉学科”是提倡的,但要说交叉点在哪。
“填补空白”不是特色和创新,这里也不要写。
9)年度研究计划和预期结果
计划要具体。切忌如下计划:第一年文献调研,第二年实验研究,第三年写出研
究报告。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写入计划有助于增色,又有助于争取额外经费。
预期进展不必太具体,大致设想即可。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允许课题进行过程中不断修改。
预期成果。例如“预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X篇”不好,关键是达到什么水平。要与“研究目标”写的相吻合。强调质量。
10)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
总目标:得到“研究能力很强[较强]”“工作条件[基本]具备”的评语。
工作基础:避免只写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和积累。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有用,但要介绍申请人的工作。工作条件:应写具备了基本条件。基金不支持购买大仪器,只能“写”缺少一些小设备(经费的实际使用是另外的事)简历:不光是申请人的,项目组主要成员也要。介绍工作时著重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论文目录要有排名、题目、刊名、时间。(这有利与评审人判断课题组能力,也是科学作风的体现)承担项目情况:要有名称、编号、经费来源、年月、内容;完成情况不能只写“已完成”“顺利进行”(可写发表论文的水平、引用情况、研究生培养结果等)
11)努力做好申请书以外的几件事
平时多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动态非常重要,以免每年春节后临时抱佛脚。申请书
是平时准备工作的积累和升华。
熟知基金申请过程、熟知有关规定。如:申请人的条件[工作年限、在职研究生],限项申请规定[新],5%管理费,15%劳务费[新]。
了解基金审批过程。一审[五位专家,甲乙丙三等,可提出回避要求],二审[非共识项目] 在了解基金委的同时让基金委了解你的工作和能力。用各种交流方式介绍自己的工作(他们是乐意交流的)。已经申请到的基金则随时介绍自己的成果(寄文章等)。
申请书的格式严格按基金委的规定。不要在小事情上栽跟斗。
不反对用其他手段。
第二篇:如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意义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全球化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重组,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各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越来越紧密地与全球经济网络相关联。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6.3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的吸纳国。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域,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14%的全国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79%,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六大城市密集区域之一。
提升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战略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着手编制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域的空间发展规划。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趋势既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的科学研究议题,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国内的学术界,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各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进展。因此,本项申请提出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研究课题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尽管1966年英国学者霍尔(P.Hall)就发表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一书,但从198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才关注到全球经济网络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1982年和1986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先后发表了《世界城市的形成》(World City Formation)和《世界城市的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2][3][1]。他认为,世界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网络的“支点”,具有一些特定属性,包括公司总部、国际金融和商务 1
产业的集聚地,全球性的交通和通讯枢纽,同时也是国内和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并且呈现出社会空间的高度极化。弗里德曼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属性方法”(attribute approach)的开拓者。
1991年和2001年,美国学者莎森(S.Sassen)发表了《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一书的首版和新版,深入分析了纽约、伦敦和东京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主导作用。她认为,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越来越趋于全球扩散的同时,更加要求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而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就是全球经济网络的管理中心,金融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这些城市的全球主导功能的核心产业。2002年,莎森主编了《全球网络:相互关联的城市》(Global Network: Linked Cities)一书,邀请各国学者对于大都市与全球经济的关联网络进行案例研究,本项目申请者也应邀参与了上海案例研究。
1996年,出生在西班牙的美国学者卡斯特尔斯(M.Castells)发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一书。他认为,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流通空间(space of flow)而不是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造就了全球城市体系。这里,卡斯特尔斯的流通空间就是指信息、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全球经济网络,场所空间则是指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网络的“节点”。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以英国Loughborough大学为基地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开始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机构之一,至今已经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泰勒(P.Taylor)等人采用“网络方法”(network approach)研究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
[8][9][10][7][6][5][4],不仅判断世界城市体系中各个枢纽城市的等级属性,而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网络。从“属性方法”到“网络方法”,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城市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举行了全球城市区域的国际研讨会,并出版了由斯考特(A.J.Scott)主编的《全球城市区域:趋势、理论、政策》(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一书[11],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区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霍尔(P.Hall)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在他们的论文中分别提及了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2][13]。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和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和区域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演化过程,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议题,研究对象从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方法从等级属性发展到关联网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从1990年初期,经济全球化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1994年,上海召开了以“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率先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考虑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14]。国家有关部门也关注到全球化对于我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建设部组织了《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在1999年出版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一书
议。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的全球化进程(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或各个区域的投资分布)[16][17][18][15]。该研究报告从全球化的视角,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或城市体系演化(主要是空间结构)[19],但尚未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深入解析,更没有从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视角来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的属性等级和关联网络的演化。尽管国外学者的研究提及长江三角洲区域正在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但也没有达到对于因果作用机制进行解析的深度。
(3)主要参考文献
[1] Hall, P.The World Cities.McGraw Hill.1966.[2] Friedmann, J and Goetz W.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6(3): 309-344.[3] 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1): 69-83.[4] Sassen, S.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5] Sassen, S.ed.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Routledge.2002.[6] Gu, F.R.and Tang Z.Shanghai: Reconnecting to the Global Economy.in Sassen, S.ed.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273-308.Routledge.2002.[7] 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8] Taylor, P.J.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Geographical Analysis.2001(33): 181-194.[9] Taylor P.J.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Routledge.2003.[10] Taylor, P.J., Catalano, G.and Walker, D.R.F.Measurement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Urban Studies.2002(39): 2367-2377.[20]
[11]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2] Hall, P.Global City-Regions in Twenty-First Century.in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9-77.[13] Friedmann, J.Intercity Networks in a Globalizing Era.in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19-138.[14] 上海市《迈向21世纪的上海》课题领导小组(编).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5] 顾朝林、张勤、蔡建民、牛亚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出版社.1999.[16] 史同伟.世界500强及其在中国的投资分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7] 王志乐.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8] 于涛方,吴志强.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五百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2):13-20.[19]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2):4-11.[20] Hall, P.长江范例.城市规划.2002(12): 6-17.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本项目以世界上六大城市密集区域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范畴,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推进时期的1990-2005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范畴,研究主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解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分为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二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第三部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
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研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而跨国公司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首先,以各个城市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基本线索,选取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别、资金规模、产业部类和价值区段等特征指标,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构外国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化模式。然后,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论证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
链”和“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研究: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线索,选取各个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主导行业和对外贸易等特征指标,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构城市体系的时空演化模式。一方面,要关注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变化;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城市体系的关联网络变化,包括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和各个城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关联网络。
对于经济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然后应用全球经济网络理论来论证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本项研究将要揭示,正是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区位选择和各个地方政府的竞争战略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各个城市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由此导致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和关联网络发生本质性变化。
(2)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论证经济全球化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并解析经济全球化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因果作用机制,从而填补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这一研究缺失,也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研究依据。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因果作用机制解析,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各个城市如何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又如何导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和关联网络发生本质性变化。
3、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项目以全球经济网络理论为指导,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为实证案例,揭示一般规律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因果作用机制。第二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尽管本项目在各个部分都会采用定量的数据分析,但定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定性分析提出的因果假说,而不是显示定量分析本身的研究价值。第三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项目既要判断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城市体系演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更要解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时空演化趋势。
(2)技术路线
本项目采用因果分析(cause and effect analysis)的常规技术路线。首先是分别判
断经济全球化作为成因和城市体系演化作为后果的时空演化模式,然后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解析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
(3)分析手段
本项目将相应地采用相关分析、主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变化成分分析(shift share analysis)等多变量分析手段,以便更为有效地进行模式归纳、趋势判断和因果解析。
(4)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合理地界定了研究工作的时空范畴,大量的基本数据都将来自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少量的补充数据来自各个城市的外资企业名录和相关企业的网站、以及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各个年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由此确保了研究工作的可行性。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以全球经济网络理论为指导、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线索,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解析。根据项目申请者对于国内研究文献的检索结果,城市规划学术界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体系演化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仍以现象描述为主。尽管国际学术界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体系演化”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经济全球化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作用机制是显然不同的,因此本项研究成果能够充实国际学术界的既有理论及其应用。
5、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
2007年1-6月:完成“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城市调研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2007年7-12月:完成“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核心研究,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
2008年1-6月:完成“第二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城市调研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2008年7-12月:完成“第二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核心研究,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并访问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09年1-6月:完成“第三部分:经济全球化和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解析”中各个相关城市层面的调研工作;2009年7-12月:完成“第三部分:经济全球化和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解析”中长江三角洲区域层面的研究工作,出版基于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邀请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来访,举办以“经济全球化与城市体系演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篇: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及现工作单位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自然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前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由依托单位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或者是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有些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等特殊要求的除外)。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如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项目等;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局(室)委托任务等类型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2年部分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Ⅰ(H1601至H1614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
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8.除特殊说明的以外,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3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9.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请务必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部分类型项目资助政策的调整
1.面上项目预计平均资助强度将达到80万元/项,资助期限仍为4年。
2.面上项目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详见本《指南》相关部分。
3.从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资助项目系列。
四、关于各类型项目介绍及申请的特殊要求
详见本《指南》各类型项目说明。
五、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六、关于限项申请规定(附后)
七、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八、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年仍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资助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第四篇: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须知
时间:2014-01-17来源: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点击:1502次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4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在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时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受聘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在职研究生不得申请各类项目。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非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能作为无依托单位的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得同时以境内、境外两种身份申请或参与申请各类项目。如果已经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或者作为合作者承担了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在前2类项目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其他类型项目。反之亦然,如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前2类项目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或作为合作者参与申请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
5.2014年开始,不再受理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但是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当年可以申请面上项目。
6.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提供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保证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出站后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涉密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或填写“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部分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严格按要求填写)。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和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等项目;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软课题和局(室)委托任务等项目;“A06”和“A08”仅用于申请NSAF联合基金和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等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4年部分学科领域继续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H16及其下属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申请其他学科项目也可参照试点学科的选择方式,试用“关键词”规范化选择功能,在关键词栏中选择中文关键词。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研究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其境外工作单位不作为合作研究单位,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方式发送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请务必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注意避免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资助机构申请的情况。
8.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5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填写20**年12月(本《指南》特殊说明除外)。在站博士后人员申请相关类型项目,应当按照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终止年月。
9.本除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外,其他项目类型的项目申请全部要求在线填写。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应当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
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4.依托单位应当对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项目提供书面承诺,保证申请人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者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每份申请的书面承诺由依托单位盖章附在纸质申请书后一并报送。
四、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五、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后暂停面上项目申请1年
2012和2013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的项目申请人(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2014不得申请面上项目。
六、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第五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说明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及现工作单位情况,并提供依托单位同意本人申请项目的证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自然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前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由依托单位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或者是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有些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填写。
4.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等特殊要求的除外)。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申请代码首位字母为“L”、“J”的,属于专用申请代码,仅在申请特殊类型项目时可以选择。如申请代码首位为“L”的,仅用于申请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项目等;首位为“J”的,仅用于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局(室)委托任务等类型项目。如果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申请时选择了以上的申请代码将不予接收。
(4)2012年部分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Ⅰ(H1601至H1614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部门咨询。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的个人简历部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8.除特殊说明的以外,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3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9.下载使用新版申请书时,请务必将以前版本的申请书模版文件全部删除。
三、关于部分类型项目资助政策的调整
1.面上项目预计平均资助强度将达到80万元/项,资助期限仍为4年。
2.面上项目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详见本《指南》相关部分。
3.从2012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资助项目系列。
四、关于各类型项目介绍及申请的特殊要求
详见本《指南》各类型项目说明。
五、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有关申请的通知通告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
3.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承担《条例》中有关依托单位的相关责任,对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誉负责,同时要求提供依托单位同意该申请人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的证明,加盖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六、关于限项申请规定(附后)
七、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八、特殊说明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年仍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资助申请。
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监督委员会处理。
限项申请规定
1.各类型项目限项申请规定
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
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为3项的规定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3.作为负责人限获得1次资助的项目类型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的限项申请规定
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
5.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项目类型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际(地区)交流项目、国际(地区)学术会议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活动专项项目、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其他类型项目,以及项目指南中特殊说明不限项的项目等。
特殊说明:
(1)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即使受聘于多个依托单位,通过不同依托单位申请和承担项目,其申请和
承担项目数量仍然适用于本限项申请规定。
(3).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限项范围,作为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4)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申请项目数量的要求与本限项申请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
A.数理科学部
B.化学科学部
C.生命科学部
D.地球科学部
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F.信息科学部
G.管理科学部
H.医学科学部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为充分发挥海外及港澳科技资源优势,吸引海外及港澳优秀人才为国(内地)服务,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海外及港澳50岁以下华人学者与国内(内地)合作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
两年期资助项目
一、申请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2)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50周岁〔1962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具有所在国(或所在地)相当于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4)在海外或港澳从事科学研究,并独立主持实验室或重要的研究项目;
(5)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合作研究工作的时间应当在两个月以上;
(6)已取得国际同行承认的创新性学术成就或突出的创造性科技成果;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属国际前沿,在中国内地有合作者且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7)申请人与合作者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书(简称协议书)。协议书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 合作研究的项目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② 依托单位承诺提供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
③ 申请人承诺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两个月以上。
二、注意事项
(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注重考察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及与合作者的合作基础。
(2)申请人在申请之前,应当首先落实在国内(内地)的合作者,并与其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合作研究协议书。
(3)合作者信息填写在主要参与者栏目的第一行。
(4)申请人供职单位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用英文填写。
(5)申请人或合作者同期只能申请一项且无同类型在研项目。
(6)申请人应当提供任职及承担项目情况的有效证明材料。
三、申请与报送
申请人应当按照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依托单位对申请书认真审核并对申请人条件进行核实后,按照相关要求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两年期项目共申请411项,资助80项,资助经费1 600万元。
2012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计划资助120项,资助期限为2年,资助强度20万元/项。
延续资助项目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采取2+4的资助模式,获资助项目两年资助期满后可申请延续资助。经评审,对其中有实质性合作并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4年期的延续资助。
一、申请条件
(1)承担2009项目并已按时结题,或承担2008项目,2011年结题后未申请或申请后未获延续资助的;
(2)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每年在依托单位的工作时间得到保证;
(3)合作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4)拟继续开展的合作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属于国际前沿,对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5)延续资助申请人与合作者所在的依托单位签订了延续资助期间合作研究协议书(简称协议书)。协议书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 合作研究的项目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② 依托单位承诺提供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
③ 申请人承诺延续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为两个月以上。
二、注意事项
(1)申请人或合作者同期只能申请一项(两年期和4年期延续资助项目)且无同类型在研项目。
(2)合作者信息填写在主要参与者栏目的第一行。
三、申请与报送
申请人应当按照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的要求,输入准确信息,撰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依托单位对申请书认真审核并对申请人条件进行核实后,按照相关要求报送自然科学基
金委。
201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受理延续资助项目申请46项,资助20项,资助经费2 400万元。
2012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计划延续资助30项,资助期限为4年,资助强度200万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