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数学0基础到数三144
从数学0基础到数三144,我的一点心得。。
-先介绍一下吧,本科学的文科类,根本没有开数学课,今年一战跨考经济类,也没有报辅导班,数学144。很早就在想如果我有机会成功,我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方便后来人,让以后的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拿下考研中数学这半壁江山。最近很悲剧地发现,考研的好多内容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如果等到复试之后、录取之后再写,可能我自己题都不会做了,更难谈什么经验了。12年的考生也是现在开始准备了,所以,那就现在吧。今年数三并不难,144并不算太高的分,我写的东西不能尽信,大家作为参考就好,以后应该会有满分的大牛介绍经验的。
现在也想不大起来我学习数学的细节和技巧了,主要分三块随便谈谈吧。
一、关于教材
数学基础不是太好的一定要好好看几本基础的教材,不能直接上考研辅导书。高等数学(同济版)线性代数(同济版)概率统计(浙大版)。其中很多内容是数三不要求的,大家可以下载11年的数三大纲对着复习,以前也有专门划出范围的帖子。
考研的辅导教材我都用的最常规的,可见用什么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好好利用,学好。用公认的书有这一点好,不用去担心自己的书内容是不是不够好、偏门等等,然后想换书。
《复习全书》李永乐老师的,怎么说呢,这本书500多页,第一遍啃是很痛苦的,我每天只能10页。都说它很基础,但是我并不觉得,而且对于考研来说这本书完全够了。很多例题很有难度,我第三遍都还啃不下来,这种题考研也是明显不会考的,但是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一点,一定要动笔做,要求自己理解,做难一点的题对锻炼思维很重要。后面的习题还好,比例题简单,但是第一遍做仍然有我不会的。总的来说,高数的题我自己能解决的可能是60%左右,线代概率80%吧。
《基础过关660》也是李永乐老师的,很多人说没必要专门练选择填空,但是我觉得反正选择填空做来快就买来练了,我觉得这书很不错。之后模拟真题时选择填空都能40分钟左右搞定,每次也最多错一两个吧,而且大多是因为粗心。
《历年真题详解》还是李永乐老师的,晕了,我都怀疑我是不是托儿了。这书可以说分两部分吧。一部分是套题,也就是按年份编的,大家可以用来模拟。它的答案解析又是按专题编的,也就是说你模拟完套题要对答案要按照题目下面的页码翻。虽然稍稍有点麻烦,但是这样的好处是,在你第二遍做真题时,按着答案解析的专题做,你能知道这一个知识点有哪些题型,自己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掌握哪些题型。
《经典400题》仍然永乐大帝,这本有点难,其实我现在都不知道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到底有多大。计算量很大,但是题目的解题方法并不奇怪,我做题挺慢,没有掐时间严格模拟,每套题都用4小时左右做吧。平均分110多,4套120多。要说对我有帮助也只是在思维的训练上吧。
《陈文灯15题》后期时间很紧,我只做了4套,怎么说呢,简单的题太简单了,难的题很难下笔,高数的大题难题不少,而且是明显考研题不可能考查的,线代和概率太常规常规常规,好像有两套是130多。比400题简单一点,但是同样是跟真题差距大。
《合工大最后五套题》由于前面3套没有答案,我就做了4、5两套,总的感觉是很新颖、很灵活,跟真题很接近,考查内容差不多,题型分布也差不多,但是比真题稍难。有神人说它今年有几道题跟11年真题类似,我没认真做前3套,不能证实。
二、时间安排
这个其实没有硬性的规定,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
我之前有看过入门的视频,蔡高厅老师的高等数学,讲得很细致,像高中老师一样一边讲一边写黑板。这是完全的入门视频,几乎就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不是考研辅导,0基础的可以考虑,大学开过数学课的可以直接跳过,太费时,而且我建议0基础如果自己能看懂书的都最好不要看视频,节约时间,后期才能主动一点。
5月之前是打基础的阶段,最好把几本基础的教材吃透,看1-2遍,选择性地做一半课后题,虽然这些题跟考研题不是一挂,但是学数学不能不动笔,不动笔你就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懂了。看教材时定义、定理证明等等要注意,数学的精髓就是由定义和已知定理推未知定理,掌握了这些对于建立数学体系和掌握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
6、7月完成第一遍复习全书吧,一定要每题都好好思考、尽量自己动手做。
8月完成第二遍复习全书+660
9月第三遍,可以将定义、定理、公式、错题等等总结到一个小本上,后期就不随时翻复习全书大厚本了,要翻公式定义什么的,小本子很方便。而且总结一遍对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也很有好处。
10月可以开始做套题,做模拟题吧,400题什么的。前期大家可能会有种感觉,就是学了线代忘了高数,学了概率又忘了线代,现在就是建立数学整体框架和感觉的时候了。
11月要开始模拟真题,严格按照考试要求进行,在纸上写下答案和所有步骤。考研数学我没有扣步骤分也许也是因为我平时做题步骤就很严谨。两天一套就好。
12月按照永乐大帝的专题再做第二、三遍的真题吧。找一些接近真题的模拟题严格模拟。
最后半个月仍然要保持做题的手感,并且要复习错题、熟悉公式,不能因为记不住公式定理而丢分。
以上时间安排并不绝对,我后期数学花的时间较少,分给了专业课,但是大概顺序应该这样,每一样任务所处的时间段可以后移的。但是前期打好数学基础的好处就在于后期你会因为你的数学对你的考研充满信心,也可以分出更多时间给记忆性的政治和专业课。
三、各种注意的东西
这一块可能比较杂,我随便说说,大家将就看看。
第一,就是也许大家都听烦了的话了,一定要动手做。数学的不足一定要在做题中才能发现。很多人都觉得数学看着哪都懂,一提笔做题不是思路不对就是算不出结果。如果你动笔了,你就会有很多体会,比听别人说、比只看书上讲来得真实多了。
第二,做各种辅导书的方法,我做复习全书时有多种记号。N代表没有思路,H代表很难,K代表有一点思路但是在某一步卡住了,W代表思路大体都对了,但是因为粗心有错误。T代表第二次做还是不会。第一遍我用铅笔、第二遍用蓝色中性笔、第三遍用红笔,第三遍还有问题就红笔标记了。做好标记直接影响你第二三遍做辅导书的效率。
另外,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说该题的思路有什么特点,跟哪种题类似。比如自己为什么没做出来,是哪里不到位,然后好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的都很明确,不是像蒙头看书一样盲目。
所以啦,我的复习全书被我用得很花了,我想卖二手书都不会有个好价钱了吧。
第三,关于套题,我建议先做模拟题,用模拟题建立数学的体系,用模拟题将高数、线代、概率三块联系起来。因为模拟题很多,是浪费得起的。如果分块复习之后直接上真题,可能会感觉到对各个部分有一些生疏,这样起不到练习实战的目的。真题只有一份,虽说有的真题在复习全书中已经见过了,但是仍然会有遗忘,往年真题是最好的模拟题,只有模拟真题才能有真实感。
模拟真题时,拿一张纸,像考试一样,大题要一步步地写步骤,严格对答案评分。如果有错,就在该题旁边写上为什么错了,要注意些什么让下次不要错。如果从某一步错了,可以在这一步下面画箭头,表明怎么错了。评完一套卷子,可以在最后的空白处总结一下,为什么没有得满分,要加强哪方面概念、公理的巩固,思维上有什么欠缺,是不是哪类题粗心问题非常需要注意。
最后这些纸一定好好保存,在考前来出来系统看一遍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总结出易错点、注意事项。
第四,关于考前的准备,这应该是在最后半个多月,之前不是总结了定义、定理、公式吗,现在就是要拿出来复习了。翻自己模拟的真题,找出常犯错误,总结几条注意事项。比如我的就有,线代求逆一定要非常细心(因为我老是算错),求完倒回去检查,不要马上跳到下一步。还有考场上遇到一时没有思路的题不要慌,数三一般来说只有小转弯的题,不会有难找思路的题,而且每年真题都较新颖的题已是必然。还要纵向对比各年真题的特点,发现一点对今年考试有用的规律。
比如我发现线代题型很固定,解题方法很死,只是读题后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之后就很简单了。概率要读懂题,找到已知和所求的内在联系。
很多题的解题方法很死,我考前总结了各种题的解题“模式”,但是现在那个我的随身笔记本仍在了家里,想不起来啊。其实我后期有这样一种感觉,你要问我数学每一块有哪些内容,我真想不起来,但是拿题来做,几乎没有不会的,所以大家要问我什么,估计我真的答不上来。
考前要做新颖和陌生的题也很重要,因为10年和11年的高数部分都出现了往年真题中没有雷同的题型。合工大的五套题我觉得是适合最后阶段严格模拟的。
第五,关于总结,虽然数学很灵活,但是考研数学很有规律。我后期已经很清楚考研数学的高数、线代、概率可能考的题型,然后经常有问题的题型总结出了一套模式。比如 证明、二重积分、无穷级数等。其他的我真的想不起来了。说说证明吧,之前这个真的让我很头疼,但是在我总结之后几乎没有不会的证明题。
证明主要可以分为等式证明、不等式证明、存在一点的证明。
恒等式证明的永恒方法就是构造辅助函数求导,导数为0。
不等式证明很多方法,单调性是最常用的。
存在一点的思路有,介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柯西中值定理、泰勒公式。介值定理通常所证里不含导数,罗尔定理一般所证等式里有一阶导数和一点,通常要把等式两端的式子移到等式一端处理。泰勒公式适用时一般等式里存在高阶导数(二阶及以上)。这些里面构造辅助函数或者从哪一点展开是个技术活,但是也有规律。
我觉得我的记忆力太差了,这么快都要忘光了,没有那个本子我不能一一列举,为大家解决证明的难题。以后有时间再补充啊。
总结一下吧,无论大家要学的是哪科,始终要记得的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高分。所以当你们要做任何一项学习上的努力时,你们要问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提高我的解题能力或者分数有帮助吗。或者你们要想,我要提高的的分数需要做哪些工作,其实一句话,就是了解自己和考研,不做无用功。。
另外论坛上的总总经验只能参考,主线就是按照高分的目的行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复
习方式,别人就算考150,那种方法也只是适合别人的而不是适合自己的。
数三的学习并不难,只要高中基础还好,对数学有几分兴趣,并且相信自己的毅力,再加上注意方法,0基础要考130是不难的。
之后的时间要好好准备复试了,复试完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或者我想到什么会来补充的。。
第二篇:从0到1读后感
读《从0到1》有感
认真读完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的《从0到1》这本书,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让我深思的是我从这本书中领悟到了什么或者我今后要怎么做,我认为读这本书需要摆脱现有职位的局限,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领悟。本书从商业、创业的角度揭示了我们如何去创造价值,书中很多创业成功的案例让我羡慕不已,创业的观点很独到也很中肯,结合个人工作与生活,主要有以下感想:
一、每个人都要打造自己的蓝海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将在市场的红海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要具备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在自我的专业领域不断的学习、突破,打造拥有独一无二的、无法被别人取代的东西,我们要在红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二、不要忽视团队的作用
书中讲到的PayPal、谷歌、苹果等成功的企业案例都展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他们在创业中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优势互补,如果没有团队,从0到1是十分困难的。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团队同样非常重要,我们要制定团队目标,并且要把目标分解到团队成员的每一个人,我们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责任,这样公司整体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股权激励的作用大于现金激励
在书中第9章讲到“现金奖励不是王道、股票报酬才能让员工全力以赴”,这个观点非常的有道理,现金奖励侧重的是对过去的业绩的奖励,而股权激励是对员工未来的一种奖励,我们需要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员工,股权激励可以让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我,因为员工也希望将来的股权激励能够实现。
四、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面,要分工明确
在第10章打造帮派文化中讲到“每个员工都与众不同,要让每名员工专注一件事情”。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全才”很难,我们只能更多的“术业有专攻”,因此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部门的岗位分工非常重要,我们要做到人尽其才,只有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并且权责利要明确,这样成员才能独立开展工作,能够独挡一面。
/ 2
五、垄断是一个褒义词
书中在垄断资本主义小节讲到“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出崭新的事物,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分析垄断概念,垄断能够让企业获得超额回报,同时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去创新、创造。我认为个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在某一领域具备了垄断实力,那么我们也能够给自己更多的选择。
六、长期规划对个人也很重要
在书中作者讲到“规划优先于机遇”,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长期规划同样非常重要,规划能够对我们人生指引方向,预则立,不预则废,激烈的竞争决定生涯规划的重要,将现实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定位并不断完善,是就业和职业升级的关键,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对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将对其一生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经济学人》对本书的评价:《从0到1》写的清晰、理性又实际。不只是企业家,每个不满于现状、对世界前景有想法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日
/ 2
第三篇:从0到1读后感
读《从0到1》有感
在《从0到1》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法则,叫80-20法则(学名“帕累托法则”,把你这个名字记下来真的是会累趴下的,还是80-20直观好记)。该法则讲的是这个人在意大利发现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衍生出“这个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在大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这个模型呢。
本书作者运用该法则来讲解投资领域的“潜规则”,如投资到前景较好的新生企业里面,最终让投资人获利的,通常是其中的20%.借用这个法则,我认为它同样也适用于读书中,核心内容仅占全书的20%,也就是说还有书中还有80%的垃圾内容。
所以,我在书中也确实只提取到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中最鲜明的两个观点,同样也是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认同的地方。
第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两种形式来呈现,即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简单的讲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实现自己暂时的成就,有可以参照的东西,自然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垂直进步,就是讲要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实现“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实现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书里面有两个词分别来代表这两个概念,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就是把某地有用的东西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科技才是能实实在在的推进人类的进步的,从16世纪人类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后来的数万年中,取得了几近为零的进步,直到18世纪60年代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社会才取得一系列的科技进步,结果就是我们继承的社会比前几代人所能想到的都更加丰富。
第二,社会中的竞争和垄断。企业的成功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依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都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说到垄断,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地起价、随意哄抬物价,导致市场的环境很差。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垄断企业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为这些垄断企业继续创新,提供空间和资源,再说大一点,也是为它推动历史的车轮、推进人类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整日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说说罢了。
从长远来看,竞争的状态都是不良的,难以规避竞争,离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要依靠那些能创造垄断价值的企业和那些有真正创新思维的人。
说到这里,请忽略以上80%的垃圾内容,以下20%才是精华内容:
10%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挑战更多源于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另外10%是: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垄断;也只有垄断,才能规避竞争!
五洋五建/张阳杨
书籍简介:该书作者为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等经历。此外,《从0到1》还涉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知识,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帮助读者思考从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与机会。
第四篇:《从0到1》经典语录
1、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赔钱
2、经验:循序渐进、保持精简性和灵活性、改进中竞争、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当然后面这句话他给自己打脸了)
3、非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为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相反,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伪装他们的垄断性(似乎国内创业者都在讲前面的故事,以及,这句话后面又被他自己打脸了)
4、在所有人类冲突的戏码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
5、如果你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最近的国内市场……)
6、垄断企业的特性:
a、专利技术:最明确的方法是创造全新的事物;如果你能做到十倍好,你就可以避开竞争;你也可以通过出众的综合设计做出十倍改进
b、网络效应:除非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规模尚小时对初期用户已具有价值,否则无法受到网络效应
d、品牌优势:一家公司最显而易见的垄断是对自己品牌的垄断
7、“破坏”最近已经被曲解为形容所谓新事物、新趋势而沾沾自喜的流行词
8、从中国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得还是不够快,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
9、宗教极端主义者不允许对难题持中立观点:不是孩子脱口而出的简单真理,就是无人能解的上帝之谜
10、成功的企业建立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上,这秘密关乎世界如何运作
11、……其中一些是硅谷有名的夸张福利,却没有实际内涵,并不起作用
12、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
13、把公司推销给媒体是推销给其他人的前提
14、任何机器之间的显著差别意味着,和计算机合作得到的成果远高于和人交易得到的成果……计算机是工具,而不是竞争对手
15、如今的公司对数据情有独钟,它们错误地认为数据越多,能创造的价值越多……可行的见解只有人类分析师才能给出
第五篇:从0到1 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商业书,作为现阶段的我来说,读这本书可能并不能对其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尤其是本书里面很多的商业理论。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这是本好书,不单单在商业领域来看,即使放到价值观念的层面,也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在书中作者彼得-蒂尔开篇便问了读者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不同。”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好去回答。这句话非常短,但却是这整本书的贯穿,串联起所有的章节,支撑着所有理论构建的大厦。直白的去理解这句话,去回答这就话的话,应该是不难的。对于一个事物我们有什么异于其他人的看法,但我认为如果去深层次的挖掘这个问题,这不单单是要问我们关于一个事物的看法,更是在问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一个相同的事物,出发点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的话,那从同一视角出发的视线,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也正是在考量大家在面对芸芸大众看似平常的事情时,能否看到不一样的具有价值的东西。这也就是本书从0到1的思想的精髓。要拥有这样一种善于发现隐藏在事物之间不为大众所看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有了从0到1的基础。这个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彼得-蒂尔所要展示给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自己的重大商业决策,即旨在鼓励高中和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的“20under20”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每年在全美选出20-25名20岁以下的青年天才,两年之内给他们十万美元去做他们自己最想做的创业项目。这个项目的官网上写着一句话:some ideas can not wait.但是这个项目在初建之时,即使在以自由著称的美国,也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并且批评声喧嚣尘上。人们纷纷指责这个项目是在鼓励学生们追求商业而却放弃学业,哈佛大学的校长更是将这个项目称为尽十年来最糟糕的慈善项目。但是后来的这个项目的结果反映确是非常的积极,并且我们可以预期,假以时日,这个项目中很有可能会涌现出下一个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菲,因为一些创意不能等,也因为成功的道路不只高等教育一条。或许彼得-蒂尔的这个项目对于世界的推动力是万千波浪中的一朵,但这个项目的成功所反映并证明的一个理念,即人们对于成功的统一标准扼杀了很多的可能性,高等教育不是唯一出路,人们的自由的发展才能最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社会是否进步,也在于是否对于人们自由发展给予极大地支持,这两者的关系是交互的,而且是具有良性循环的。
在为本书所做的序中,徐小平先生提到了一点,我们国家在2014提出了关于扶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在2014年12月10日在教育部官网正式公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即日起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其中包括“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而且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各项扶持政策纷纷落实到了纸面上,其中包括关于大学生创业享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大学生二三线城市就业及相关配套鼓励政策。
在面对培养从0到1能力的道路上,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实做到了做好引路人与陪跑者的角色,但是在这个综合问题上,从来不会一方面的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创新精神,能够从0到1,而非万千一样,从1到N,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也是一个跨界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才刚刚的开始,而且是十万八千里的第一步。
在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通过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层面去考察,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在近一两年,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那就是创新,而且其热度已经盖过了前几年的全球化。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我来说,一直不得理解,索性冷淡对待这一切。但是读了这本从0到1这本书后,我发现在这本书中,彼得-蒂尔也在给予这两个词极大地热情,其中给予创新以欢迎,给予全球化以排斥,这无不与我们今天耳濡目染的新闻所反映的一切不谋而合。
在本书中,彼得-蒂尔一直在强调一个思想,那就是要从0到1,而不要去1到n,简单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创新,要创造,而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在书中,彼得-蒂尔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其概括起来大体是一下内容。有的企业会成功,而有的企业会失败,成功的企业的原因都不尽相同,而失败的企业的原因却大体相同,那就是成功者一般都是创新者,而失败者都是从1到n的复制者,成功者通过创新,得到垄断的权力,而失败者通过抄袭,通过复制,成为与被复制者的竞争者,蛋糕的大小没有变化,但是复制者越多,每个人能够分到的蛋糕就会越少,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竞争一定会失败的原因,这也就是复制与抄袭不可避免的后果,而创新却是另一种思考方式,它并非去抢夺现有的蛋糕,而是去自己去重新做一个蛋糕,那么这就可以独得所有的奶油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复制的过程,将一个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全球去,在南美,在亚洲建立起欧美一样的摩天大楼,一样的发展模式,而这些现在确实使一些国家落入了发展的困境中,竞争的加剧,让这些国家间没得蛋糕可抢了,这些需要我们深刻的反思了。这让我想到了我读过的一本历史题材的书籍。其中写的是关于元朝的事情,元朝在历史中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确是幅原最为辽阔的一个朝代,而且还有万古流芳的丝绸之路。元朝统治者蒙古族被史书记载为杀神下凡,他们攻城略寨时经常都会屠城,但是就是这么一群不懂中国儒家思想,不懂统治体制运行的一群人,却在其治下拥有马可波罗所描写的元大都的遍地黄金。而且据历史记载,在元朝的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一片泰康盛世之景,这让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读了这本书,我试着运用其中的从0到1的思想去理解那段历史,豁然开朗。其他的朝代的老百姓基本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统治政府繁重的徭税,政府注重农业的发展,轻视商业的发展,并且有些还规定经商者不得为官,其后代子孙也不得为官。政府为了戍边,不但征兵,把农民百姓从田中赶到边关,而且征收赋税。这样当发生连年征战或饥荒,农民百姓就会要推翻统治阶级。陈胜吴广还有后来的李自成。但是元朝不懂儒家,不但不轻视商业,而且还重视发展商业,元朝统治者不是从前朝那里学来统治经验,从1到n,而是积极发展贸易,让阿拉伯人串联起来欧亚大陆的贸易,而统治者仅仅收取贸易交易中一些手续费,就是这些手续费,免除了从事农业劳作的人们的沉重的赋税,使的元朝的统治鲜有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而起的**。这就是元朝能够在这件事情上成功的原因,并非去运用千年不变的传统做法,去向农民增收赋税,而是运用新的方法解决了政府财政的问题。
结合现在的现实情况,我们国家的新闻中经常提到要创新,无不是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从0到1才是具有前途的光明,而一味的从1到n,只会让我们向前的道路越走越窄。我们要鼓励创新,鼓励发展这些可以让我们国家的企业取得竞争力,取得垄断能力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国家在走向振兴富强的道路上步子才会越迈越有利。
在前面我们就提到,取得从0到1这样的突破,并非是一个一撮而就的事情,这是个综合的问题,这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这需要人们最深层次,最根深蒂固的思想的转变。我们喜欢说要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乍听起来,这就话没有什么错误,而且还特别的正确,但是在我学到了本书中提到的幂次法则后,对于这句话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在这本书中彼得-蒂尔认为不论是投资还是生活都遵循冥次法则,即20%的关键事物带来80%的收益。大体意思即为,我们大部分不会对于我们面对的事情都很擅长,而且在对于每一件事情付出同样时,收获一般都会不一样。我们为了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我们花掉了我们的80%的精力,去取得了20%的收益。所以细思一下,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是多么错误的一句话,而且当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作为一个评判标准的时候,又会是多么的可怕。对于一个面对即将高考的高中生来说,他的目标便是考上好大学,而途径就是要在高考中尽量考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这样的一个标准就犯了上面我们提到的一个错误思想。如果一个考生在某一个方面特别优秀,而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那么他就会失去上升的通道,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可能失去了中国的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比尔盖茨。面对上千万的高考生,画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标杆,那么这些高考生都成了去争夺一个蛋糕的竞争者,而且要想有一口蛋糕吃,就需要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也要花80%的精力去做,这便是失败,这便是错误。我觉得对于自己乃至社会来说,当我们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社会才会最大可能的进步。所以要打破一个标杆的思想,“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让维度增多,让自由变大。当我们打破了这一思想惯性,我们从思想层面就能够去接受特质,就能够接受从0到1的思想。也就能用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去考量我们视线内的一切。我想用彼得-蒂尔的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那就是在开篇他的那个问题,“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我会继续深思,也希望我们都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