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11年春(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4:1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11年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11年春》。

第一篇: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11年春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正后象和负后象

答: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

2.韦伯定律答: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

3.知觉答: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答: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答: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

答: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答: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8.注意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1)认识内外世界。(2)调控行为。(3)预测未来。(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

答:(1)睡眠。(2)梦。(3)催眠。(4)白日梦。

3.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及特征。

答:(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答:(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

答: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1)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这三种元素构成。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其理论被称为心理化学。铁钦纳继承并发展 1

了冯特的理论,认为心理学与化学具有相似之处,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将意识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士。他认为意识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并将这种动态过程称为“意识流”。他认为心理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中,应该研究人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的,这一思想使心理学走上了应用心理学研究的道路。

(3)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含义是整体,又称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或意识并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人的心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华生。行为主义学派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提出处于潜意识水平的个人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潜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要使个人才能得以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7)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勒、西蒙、布鲁纳等。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为心理学不只是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内部认知过程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2.举例说明知觉的心理特征。

答:知觉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的心理物理:知觉的组织性和恒常性。

第一,心理的组织性。

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性。知觉组织性具有以下特点:(1)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叫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而只是选择其中少数刺激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刺激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根据以前获得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以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志出知学对象的特性,这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第二,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参考答案

(第4—6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记忆

答: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检验了不同时间间隔内遗忘量的变化趋,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3.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

答:前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4.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答: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5.原型启发

答: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6.算法策略和启发性策略

答: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进行尝试,寻找不同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最终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办法。启发性策略是指先确认和评价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保留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尝试,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7.复合情绪

答: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主要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

8.情绪调节

答: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记忆的三个系统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是当感觉刺激停止之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站,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过渡。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生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系统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阶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来自外界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停止被注意,它们则进行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2.简述学习的含义,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答: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贯的过程,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

(2)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苛勒、托尔曼等。认知学习理论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关心刺激—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刺激是怎样引起反应的,以及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观点有: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造;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完整的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学习是学习者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着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性的,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应该由学习者自己评价。

3.简述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识策略的种类。

答:复述策略主要有: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提问策略或尝试背诵。精加工策略主要有:划线法、笔记法、卡片法。

组织策略主要有:列提纲、画关系图。

元认知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简述思维的特征和构成因素。

答: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思维的构成因素有概念和表象。

5.简述创造性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关系。

答:创造思维与发散、聚合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发散和聚合思维是方向相反的思维活动,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提出全新的假设和答案,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但有了聚合思维,人们才能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两者的结合才能结成创造之果。

6.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该如何看待?

答:决策中两种常见的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框架效应是指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的心理现象。两种效应都是决定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问题情境的表述除需要客观准确外,还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要客观评估得失,正确对待得失,勇于承担决策的风险。

7.简要说明情绪的功能以及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答:情绪的功能主要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2)坎农—巴德理论。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3)沙赫—辛格理论。代表人物有沙赫特和辛格。该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

8.简述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答:区别:(1)反映的性质不同。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规律)的本质的反映,情绪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求(态度)的主观体验(2)发生方式不同。人的认识过程的发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随意志努力)。情绪过程的发生方式不具有或很少具有随意性。

联系:认知过程是情绪过程的基础,情绪过程又对认知过程起着调控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7分,共28分)

1.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为了避免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影响遗忘的因素有:时间,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者的态度。

有效的复习包括:

(1)复习要及时。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试图回忆。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排除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在系列学习材料中,中间部分要受到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双重干扰,所以对中间部分要多复习几遍。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塑造行为。

答: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环境的作用。其中有两种条件作用最具代表性: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从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提出来的。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是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原来的无关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相应的反应时,就成为条件刺激。如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时,要塑造其听到铃声或某种特定的音乐时就能按照上课或下课的行为。学校先呈现铃声或音乐声,学生自然会引起注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这种铃声或音乐是表示上课或下课。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学生只要听到铃声或音乐,就知道是该上课还是下课了,从而形成按时上下课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铃声或音乐是无关刺激,但在老师的提醒这一无条件刺激的多次重复下,变成了条件刺激。今后学生再不需要老师的提醒,只需要铃声或音乐为号,就能知道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如广告商利用经典条件反射使人们对他们的产品充满“激情”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条件刺激)在广告中与某些引起人们喜好的事物——美女或婴儿(无条件刺激)联结起来。

斯金纳通过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认为条件反射有两种,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应答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果一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之后伴随一种强化物,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因此,强化物与实施强化的环境,都是一种刺激。通过控制刺激和环境,人们可以对反应进行控制。这样,任何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换句话说,通过强化可以塑造行为。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教育就是要塑造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有利的行为。塑造行为是指应用所设计的强化技术引发个体做出原来所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就是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

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例如,训练鸽子或老鼠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当其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才强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点,直到全部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成了。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假设我们想让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那么,这一任务包括许多部分:能识别并能写出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能正确拼写。如果教师在一节课里教所有这些技能,要求学生写出一段文字,并且根据他们的内容、语法、标点和拼写而评分,那么大多数学生将会失败,学生从练习中将学不到什么。

反之,老师可以一步一步地教这些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终的技能。学生可以先学如何写主题句,然后写佐证材料,然后写总括句,在此之前可能专门谈论过如何选题立意。然后,对段落和标点也提出要求。最后,拼写也作为一条标准。在每一阶段,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强化,因为强化的标准都是他们可能达到的。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行为。

3.结合实例阐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发现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形成假设、提出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验证假设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假设或方案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提出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对问题的认知方式。(2)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会使人们在短暂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因而可能会促进同类问题的解决。但问题情境的变化,定势也会妨碍问题的解决。(3)功能固着。指在问题情境中,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导致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4)迁移。迁移有正负之分,定势是一种负性迁移的表现,正向的迁移能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5)知识经验。由于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比新手具有更多的方法处理问题,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哪些状态?各有何特点?

答: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不容易控制。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激情的状态。应激。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短期的应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突出事件,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损害免疫系统,导致疾病发生。

第二篇:电大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最新)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形考作业一:

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个性心理

4、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5、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

7、痕迹

8、心理发展

9、指向和集中

10、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 呼吸运动的变化

11、目的性意志性

二、单选题

1、A

2、D

3、A

4、C5、B

三、简答题(只提供要点)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描述和阐明人的心理现象;

(2)侧量和预测人的心理现象;

(3)理解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2、大脑的反射活动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1)开始环节;

(2)中间环节;

(3)终末环节。

3、为什么说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要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制约作用;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4、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1)有意识性;

(2)意识的能动性;

(3)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5、什么是注意?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关系:注意是一种大家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过程。它总是和心理过程联系着。

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答:(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四、论述题

1、你是如何理解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参见P302、请联系实际分析一下自己的注意特征。参见P44

【心理学】形考作业二:

填空题

感觉器官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整体反应

预定目的主动的系统的人脑

输入编码存贮提取

编码贮存

暂时性永久性

客观事物

10、概括性间接性

11、一般的本质的1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3、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14、渲染性

15、高级情感

二、多项选择题

1、D2、ABCDE3、ABC4、ABC5、ABCD6、B7、CD8、A9、ABC10、ABCDE11、BCD

三、问答题(只提供要点)

1、答:共同点——二者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相异处(区别)——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同时,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从二者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2、答:(1)有浓厚的观察兴趣;

(2)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

(3)要积极思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4)要学会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能。

3、答:保持:是信息在头脑的编码和贮存。

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

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4、答:思维的两个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它的特征表现为从大量个别的现象中概括一般的东西;从众多本质的、非本质的特性中概括出本质的特征;从许多外部联系中概括出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间接性: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区别:情绪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在种系发生中,情绪发生早,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晚,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历史性;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二者密切联系,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6、答: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形式:(1)直觉的情感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四、论述题

1、答题要点:

四个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解决因素:(1)理解问题解决的因素;

(2)定势的作用;

(3)功能固着的作用;

(4)迁移的作用。

2、答题要点:什么是美感;美感的特征;美感的评价标准。

【心理学】形考作业三:

填空题

1、简单的不随意随意

2、明确的目的性

3、果断性

4、生理和社会

5、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6、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7、勒温行为的动力

8、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需要诱因

10、成就动机

11、个性心理特征

12、抽象智力具体智力社会智力

13、模仿

14、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5、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6、个体心理活动

17、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多选题

1、ABC

2、ABCD3、B4、ABC5、D6、A7、C8、A9、ABD

三、简答题(只提供要点)

1、答、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

(2)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答:(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3、答: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联系着。

成就动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

4、答:区别:(1)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联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5、(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4)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5)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6)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6、要点 :(1)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3)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四、论述题

1、答题要点:

(1)什么是意志;

(2)意志的四个品质;

(3)联系自己的实际。

2、答题要点:

(1)介绍马斯洛本人;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3)联系实际评述

【心理学】形考作业四:

填空题

一个人的性格

合金

性格的各个不同方面

同样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

歌德

心理过程行为表现

他人的认知人际关系人的行为的原因自我的认知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

信息性人际交往需要满足性交往

10、交谈规则语义差别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人际距离

11、教育者被教育者

12、心理素质心理发展心理反应

二、多选题

1、C

2、ABC3、A4、ABCD5、C6、A7、B8、ABCDE9、ABCD

10、ABCD

三、简述题

1、要点;(1)亲子关系的教育;

(2)家庭结构的教育;

(3)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4)出生顺序;

(5)独生子女。

2、要点:(1)社会心理学的内在性和外显形;

(2)社会心理的互动性和冲击性;

(3)社会心理的实用性和迎合型。

3、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知觉或认知,亦称人际知觉或对人知觉。

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表情的认知、性格的认知、人际关系的认知。

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自己的认知。

4、答:(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断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2)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是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两类符号进行的。

(3)人际交往是一种动态系统,交往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4)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的双方不但应具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也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5、答:(1)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2)个体心理活动的强度;

(3)个体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4)个体心理活动的自控力;

(5)个体心理活动内部的协调性;

(6)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

(7)个体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8)个体社会交往能力;

(9)个体对暗示的接受能力;

(10)个体心理健康能力水平。

四、论述题(答题要点)

1、答:(1)家庭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职业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5)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答:人际关系的含义。

影响的因素(1)个人的一般品质(含十个方面);

(2)相似性因素;

(3)需要的互补。

联系实际。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概念学习: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较高级类型之一。概念是指用名称和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有意义学习形式,具体有包含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种形式。

2.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习俗水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二阶段。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具体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

三、简答题(从下面4个题中,任选3个题完成,每题8分,共24分)

1.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答: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4)使学生学会自己我强化。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历来是人们争议的问题,出现过:

(1)“二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

(2)“三因素说”:把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之中;

(3)“四因素说”: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4)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四因素说”,四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

4.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12分)

(本案例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策略的教学两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1)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应该坚持过程性原则、训练性原则、分解性原则、一体性原则和迁移性原则以及效能感原则。李老师在学生没有任何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就直接讲解学习策略,更没有在具体的训练中分解学习策略,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堆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当然不明显。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需要提供例证,而且应该有练习和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掌握,而不是一“教”了之的。

(3)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正确的做法是,在划分重点、复习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而加深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学会对学习策略在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迁移。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讨论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

2.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学生回答时可以语文、英语或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例,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1)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完成一种心理技能。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强化性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自动化程度。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第三篇: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5分)

1.自我实现需要

答: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3.权力动机

答: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4.亲和动机

答: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一种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

答: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6.情境智力

答: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7.智商

答: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8.人格

答: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

答: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0.气质与性格

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什么是动机?动机和需要、诱因是怎样的关系?

答: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

3.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

答: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利于任务表现。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

4.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独立因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3)智力多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使用智力测验时,应该意识到智力测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避免对测验结果的滥用。(1)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给一个儿童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半将跟随他终身,而实际上人的智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使用那种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的测量可能不太恰当,因为人的智力有多种成分,单一的智商值不能分别表明一个人许多方面的能力。(3)有些智力测验有很大的文化偏见,如一些题目可能更有利于城市的孩子而不利于农村的孩子。(3)许多因素会影响智力测验的结果,如健康状况、环境氛围、心理状态等。

6.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答: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三种模式,一是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三是大器晚成。(3)能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4)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自身努力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7.简述人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万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9.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人格特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物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这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2)人格类型说。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他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3)人格维度说。人格维度是将人格特征差异放在一个连续变量上进行描述的方法。艾森克是人格维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构成四各人格类型:偏于内倾又情绪稳定的黏液质;偏于外倾又情绪不稳定的胆汁质;偏于内倾而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偏于外倾而情绪稳定的多血质。

10.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

答:(1)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其优点是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便。缺点是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答案;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2)投射法。是以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投射法主要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其缺点有;一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结果难以进行解释。二是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三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3)情境测验。是将被试放在类似或模拟“真实”的标准情境中,通过观察被试的实际表现以推测其能力、品行或人格的方法。情境测验多用于测查人的实际能力,以及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人格特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信性。

三、论述题(共25分)

1.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工作动机理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9分)

答:工作动机理论主要有X理论、Y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X理论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及安全的需要,同时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论认为,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动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据动机理论,员工的工作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不能单靠物质手段,应当物质与精神手段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既要改善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人事关系等保健因素,又要改善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乐趣、工作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激励因素。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8分)

答:(1)遗传因素。能力尤其是智力,具有遗传性,父母智力水平高,其孩子很可能智力会相对较高。(2)环境与教育的因素。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包括产前环境、儿童早期环境能能力都有很大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3)自身努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解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许多名人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非常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在个体努力过程中,诸如动机、勤奋、谦虚和坚强的毅力等都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8分)

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生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童年经历、学校教育、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都对人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言之,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的研究说明遗传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却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在个体发展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环境因素。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比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人格品质。

(3)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也因人而异。

(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也具有巨大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5)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电大教育本科《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1)量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2)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有了两个标记:符号性和逻辑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抽象性。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1)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2)创造型学生相对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2)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3)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4)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5)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班杜拉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加涅根据信息加要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人知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阶段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8.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答: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3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1)生物因素。通常这个因素是指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起主要作用,因为他们直接联系遗传系统,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具体作用反映在神经系统的成达过程中。

(2)人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这个因素紧密联系着儿童的一般社会生活及他的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获得交往的机会。由于环境与教育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贯穿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是所有儿童共享的财富。(3)教育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的长河中,教育是一把生命之创。而儿童展示它的威力。“一刃寒光”是学校之外其他社会生活的不正规教育。“另一刃寒光”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和有系统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以最大限度挖掘和培养儿童的智力潜能为目的的。因此常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答: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1)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2)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3)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3.述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学习的三条主律是:①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②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生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③效果律。是指别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学习的五条副律是:①多重反应原则。②倾向和态度原则。③选择性原则。④同化或类化的原则。⑤联想交替原则。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种。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的3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人主要通过这3种表征将知识融入认知结构中,这3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化、存储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窜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同时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的不同之处。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作业答案2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1)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为“技能”;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2)二者的区别在于:

①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 ②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③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什么是原理?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原理,也称规则,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有:

(1)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2)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3.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

答:(1)提供概念范例;(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答:(1)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

(2)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5.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

答: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①自我评价与监控。②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③策略执行与监控。④策略结果的监控。

6.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7.何培养动作技能?

答:(1)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2)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3)示范与讲解;(4)练习与反馈。

8.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从他控到自控;第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第四从局部到整体。

二、案例分析(10分)

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

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

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 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

王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答: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 第二要使用表象,具体的容易形成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

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类推,这样的效果更好一些。

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该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

第五,组成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也被称为图式,通常指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2.什么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试分析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答:(1)动作技能,又成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完成的;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2)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在于: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3)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

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 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3.论述言语指导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答:(1)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原理后所达到的行为表现的指述。(2)言语指导能唤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本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回忆。因为概念是协调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所以在直接的言语指导中说出相关词,能起到激发概念回忆的作用。

(3)言语指导可以提供不需要对整个原理作出准确词语表达的言语线索。(4)言语指导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的演示或证明原理,比如教师对学生说:“给我证明”,只要求学生能充分证明这一原理,其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不是最重要的。

4.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形成中的作用。

答: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应发挥如下三方面作用:(1)首先,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2)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3)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答:学习策略教学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1)教师要真正弄懂策略。①教师应该明白各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策略知识概念化。②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③教师要把各种相关的策略结合在一起用,使之综合化。④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组织教学时,要讲清楚什么条件下运用某种策略,使之条件化。

(2)将策略落实到每节课中。①策略教学的实施程序。掌握策略,必须操练。②掌握思维训练点,指导落实策略的内容。③落实指导的途径。第一、是教师开宗明义,直接告诉学生所学知识应该采用什么策略,然后运用这个策略一步一步地学;第二是教师的转化,由教师的大声思维示范转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点拔引导。④每节课的具体落实。第一,了解学生原在的认知状况。第二,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抓高位信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第四、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⑤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实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随着教学要素的变化,策略教学也要不断调整、充实更新。

作业答案3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基本观点: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3.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1)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对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2)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3)专家的短时记忆在长时记忆比新手大;(4)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5)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比新手要用多的时间来表征问题;(6)专家比新手在更深层上表征问题;(7)专家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4.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5.简述强化训练的形式。

答:(1)奖赏训练班:(2)取消训练班:(3)惩罚训练:(4)回避训练。6.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的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3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式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是成功的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进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用z来表示。7.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答:(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8.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 答:(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李小辉不爱学习是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数学不及格,使得他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这是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他曾经相争第一,但又认为自己无法争到第一,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的内在动机,由于在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成绩不甚理想,造成了他自信心丧失,上课不听,作业马虎。根据归因理论,我们认为李小辉将他第一次摸底考试的失败归结为能力和难度这些稳定性因素,认为是自己能力差造成的失败,由此使得他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由此恶性循环下去。我们要消除他的习得性无力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师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对他学习上的结果,如作业测试等及时评价和反馈,让他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给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2)可以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进行积极的归因;

(3)培养他的意志,增强免疫力,要让他树立一个明确并且适当的目标,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学习迁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行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时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②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③认知结构。④认知技能与策略。

⑤心理定势。⑥学习态度与方法。⑦智力与年龄。⑧教师的指导方法。2.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克服消极的学习迁移。

答:(学生回答时可以英语、语文或其他学科教学为例,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首先,要帮助学生在其知识结构中,建立起处于高层次、凌驾于具体知识之上的,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知识框架,这对于新的学习能起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新课的内容更一般、更概括,也与要学习的材料相关联,以便去联系、解译和统帅新课的内容;

其次,提高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知识系统的分化程度,即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知识积累。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总结共性,识别差异,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和运用要学的材料;

最后,要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清晰的知识结构。如果这种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知识框架不稳定或模糊不清,不仅不能为新材料的学习起举一反

三、高屋建瓴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可辨别程度。因此,只有当原有知识被掌握以后,新知识才能呈现,这样才能增强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它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纠正错误的意义、错误的理解和模糊的概念,防止产生错误定势,因而还能大大提高原有知识的清晰度及其与新知识的分化程度。

3.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训练和提高。一般来说,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将会大大地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表征问题,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等,都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4.论述培养创造性的基本原则。

答: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是指教师根据思维及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形成与提交他们良好的创造性素质,引导他们掌握实现创造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创造性力和思维水平,经要好地从事创造活动和更不效地解决问题,获和良好的创造成果。因此,遵循有关基本原则,不仅可以保证对学生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科学性,而且也特有助于达到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目的。第一、协同性原则。第二、主体性原则。第三、活动性原则。第四、整体性原则。第五、兴趣性原则。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答:外来动机的激发: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适当开展竞赛,选用有效的强化物,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内在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实施发现学习,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满足与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学生回答时可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作业答案4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1.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虽然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理论学派所强调的侧面也不一样,但从一般看法是把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看成是道德品质的两大构成部分,因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这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过程。

2.皮亚杰和科(柯)乐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答: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联系;(2)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3)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答: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不断发展,道德判断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去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牚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4.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答: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5.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答: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它给教育的启示有:

(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

(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3)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6.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答:(1)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2)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

(3)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4)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5)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7.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答:(1)合作及民主的态;(2)仁慈、体谅;(3)有忍耐心;(4)兴趣广泛;(5)和蔼可亲;(6)公正无私;(7)有幽默感;(8)言行稳定一致;(9)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10)处事有伸缩性;(11)了解学生、给予鼓励;(12)精通教学技术

这些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2)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3)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对张明的教育因从情感入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论述题(前5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5分,共55分)1.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答:受皮亚杰观点影响,科尔伯格于50年代未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①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科尔伯格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答: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发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①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②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③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④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⑤促进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能力的发展。3.布卢姆和加涅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教师有何启示恴义?

答: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结果。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正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对我们所教内容的简单回忆远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态度和情感发展,使学生能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参与各种学习。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认为具有处方性。他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4.联系实际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教学能力?

答:(1)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①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②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③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④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2)教学监控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4)言语表达能力(5)教学反思能力。(学生回答时可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5.论述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答: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但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回答时可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6.请您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本题为开放型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四方面体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要求提出的建议实际,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作业答案5

一、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18分)1.C;2.C;3.A、C;4.C;5.A;6.A、C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概念学习: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较高级类型之一。概念是指用名称和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有意义学习形式,具体有包含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种形式。2.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习俗水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二阶段。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具体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

三、简答题(从下面4个题中,任选3个题完成,每题8分,共24分)1.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答: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4)使学生学会自己我强化。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历来是人们争议的问题,出现过:(1)“二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

(2)“三因素说”:把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之中;(3)“四因素说”: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4)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四因素说”,四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4.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12分)

(本案例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策略的教学两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1)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应该坚持过程性原则、训练性原则、分解性原则、一体性原则和迁移性原则以及效能感原则。李老师在学生没有任何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就直接讲解学习策略,更没有在具体的训练中分解学习策略,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堆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当然不明显。(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需要提供例证,而且应该有练习和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掌握,而不是一“教”了之的。

(3)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正确的做法是,在划分重点、复习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而加深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学会对学习策略在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迁移。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讨论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

2.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学生回答时可以语文、英语或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例,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1)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完成一种心理技能。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强化性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自动化程度。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作业辅导

作业1:

一、案例分析:苏澳玻璃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

请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理论来分析苏澳玻璃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 讲解分析——

首先应该肯定苏澳玻璃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做得比较好,具体表现在:

1、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比较规范,步骤程序比较完整。例如:首先他们在对生产、市场销售、财务、人事四个关键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需求调查及劳动力市场供给情况调查的基础上,估计预测了内各关键职位可能空缺的数量。并要求和职能部门提出了实施行动方案。其次、人力资源部部门的4名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职位空缺预测,并采取了内部选拔、轮岗、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措施。其

三、每个季度,高层管理人员会同人事咨询专家共同对4名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并对不足之处进行纠正,这使得该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有了适时评估和调整,保证规划执行的有效性及效率。

2、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解决人员空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题中介绍:使空缺岗位减少50%,跨地区人员调动大大减少。另外,选拔人才时间减少50%、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各项业务得到改善,节约了人力成本……

其次,这个规划我们感到还有一点不足,就是没有提到组织的未来发展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要解决企业现实的人力资源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根据组织发展战略,为满足组织未来的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进行人才储备,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案例分析: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请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理论来分析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讲解分析——

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困扰:各个职位的工作职责不

清,为什么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很多人都在做?不同职位的权限不清,出了事情不知由谁负责?人们对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时,应依据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或标准?对人员进行招聘时,应职者应具备哪些条件?究竟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能够胜任工作?这些问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但真正能够重视它,并着力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企业并不多。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系统性的方法收集有关方面的各种信息,确定组织中各个职位的工作职责、权限、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对任职者的基本要求等。这就是工作分析所要做的工作。

工作分析能使工作目标、职权范围和工作流程与规范变化适应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要求。在以下情况下组织最需要工作分析:当新的组织建立,需要分解和确定各项工作内容和条件时;当组织发展变化而使工作内容发生或产生新的工作内容时;当制度发生变革或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工作性质发生变化时。

华为公司在确立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目标时,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的需要,及时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及时进行战略人才配置,即:引进组织需要的人员,通过集体辞职,全员归零,重新聘岗的方式,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输出不能满足组织需要的人员,努力形成并完善“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用人分配机制,使企业有了不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该企业通过工作分析的方法,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分为:招聘配置部、薪酬考核部、任职资格管理部、员工培训部四大支柱,同时配套以荣誉部和人事部。各部门职责清楚,权限明确,从而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职业发展管理各关键环节工作有专业人士研究,专业人员管理、运作,使得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在全企业建立选育用留紧密联系、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正是这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深圳华为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利润最高,研发投入率最高的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一。

作业2(因为没有录像教材资料,该题暂时不做)

作业3:

一、案例分析:西门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

1、西门子公司培训体系有何特点?

1)从培训对象和参与过程看:从上到下,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全员培训体现在:从一线工人到各层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有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方法和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全员成才。

全过程培训体现在:进厂前,进厂后;就业前,就业后;培训伴随职业生涯成长贯穿始终。

2)从培训的途径和手段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新员工培训3天企业工作培训;2天职业学校学知识。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体现在:一流技术工人在本企业职业学校自己培养;优秀管理人员依托大学精英培训计划。

3)从培训的内容看:既重视技能培训,也重视人才职业素养提高及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培养。

2、西门子的员工在职培训的意义和特点。

特点:1)、分层次培训。如管理教程将员工按照技能的差别,分为1-5个级别,有针对性分别培训。2)、培训内容与时俱进。培训内容根据管理学知识和公司的业务需要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

意义:这种在职培训,为正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或有管理潜能对员工提供了学习管理知识、参与管理实践的绝好机会。从而提高了参与者管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使他们从跨部门交流和跨国文化学习中受益,在公司内部建立密切的内部网络联系,曾庆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达到了开发员工管理潜能,培养公司管理人才的目的。

3、西门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对中国企业有何借鉴意义?

毫无疑问,西门子公司独特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长

远思考,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是企业培训、开发工作的一个成功案例。西门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对中国企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体现在:1)、开办自己的职业技术学校,注重人才的前期培养,量身打造符合自己企业技术要求一线工人,为企业生产一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合格人才,这是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首要保证。2)与各国高校合作,开展大学精英培训计划,获得了大量优质的管理人才、技术精英,培养企业未来的领袖,使他的管理团队构建于一个很高的起点,在企业的高端人才竞争上处于主动的态势。3)完善的在职培训,塑造学习型企业,不断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公司储备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管理人才,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竞争力,成为西门子公司不败的重要保证。

二、案例分析:天龙航空食品公司的员工考评

1、你认为罗芸给马伯兰等的考绩是用的什么方法?

罗芸给老马考绩总体分评了个6分。然后他开始考虑给老马各考评维度的分项分数,并准备怎样跟老马面谈,向他传达所给的考绩结果。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罗运给老马等地考绩用的是印象考评法,这种考评法最大的问题的问题是用人的效应,把自己的感觉看的过重,有一点扩散到所有方面。

2、罗芸对老马绩效的考评合理吗?老马不服气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吗? 有人认为合理。一年清三个月的假,这是任何公司都不能忍受的。

有人认为不合理。理由是,公司对员工考评应该客观公正,罗云对老马有成见,分数偏低。表现在:罗运不喜欢老马的某些做法:他太爱表现自己了,做了一点小事,也要来电话向罗芸表功。而且罗芸觉得老马若来当他的副手,两人管理风格太悬殊,真叫他受不了;再说,老马的行为准会激怒地区和公司的工作人员。评高了,他就更认为该提升他,所一再对他的评价上有点故意打压。

如果老马对考评结果不信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老马有特突出的优点,:首先是成绩斐然,工作绩效不错。其次老马很善于和他重视的人,包括他的部下和客户们搞好关系。他的客户都是“铁杆”,三年来没一个转向天龙的对手去订货的;他招来的部下,经过他指点培养,有好几位已被提升,当上其他地区的经理了。这些优点对公司的总体以理来说是有好处的。当然老马有他的缺点:饮食不节制,身体不好;好打电话,表现自己。这些问题对公司总体利益影响并不是

很大,主要是对他个人不好,对于他共事的人构成威胁。但不可否认这个人有政绩、有能力,也是要求进步的。

(3)天龙公司的考绩制度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建议该公司应做哪些改革?

考评是对员工过去工作的反应,主要是对员工一年来工作表现、工作绩效的考核。为了保证考核工作的公正公平,我们建议:1)最好是分项考评、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别评价衡量;2)考评项目应该细分,且要量化,才能客观公正全面。3)提拔干部要竞争上岗,条件公开。如身体健康、学历要求。如果有这些明确硬性规定,老马即使不上也会心服口服。4)干部人事上的选拔,不能以某个人自己的好恶来定,而应该由公司人事部门从公司的整体利益的角度,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才能人尽其才,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作业四

一、案例分析:一家百货公司的工资制度。

1、该百货公司实行什么类型的工资制度?

答:该百货公司实行的是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结构工资制。为什么?因为从案例的资料中我们知道该百货公司的营业员的工资收入,90%是效益工资和技能工资。而10%是其他工资,技能工资根据年终考核是否达标来决定,而效益工资是根据销售指标、利润完成情况来定。所以我们说该百货公司实行的是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结构工资制。

2、分析该百货公司工资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答:该百货公司工资制度的特点:①、工资由若干个工资部分或工资单元组成。如案例中说“货公司的营业员的工资收入,90%是效益工资和技能工资。而10%是其他工资。”可得出。②、通过复合劳动来衡量考评每个员工的劳动差别并由此来确定它们相应的劳动报酬。“百货公司的营业员的工资收入,90%是效益工资和技能工资。其中,技能工资是效益工资一部分,即年终考核达标。效益工资按当年公司下达给商品柜组的销售任务和经营利润指标进行考核,同时把服务规范、商品质量、安全保卫等作为否定指标考核。”从物化劳动、潜在劳动和流动劳动多角度考察评价员工。③、各单元工资的比例关系没有固定模式。如“经

营大件商品柜组销售额工资占全部销售额工资的70%,经营一般商品的柜组的销售额工资占全部销售额工资的50%”“经营大件商品柜组利润工资占全部利润工资的30%,经营一般商品的柜组的利润工资占全部利润工资的50%。”……是根据经营不同商品的复杂性、难度来分别决定。

该百货公司工资制度的作用:①、将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等综合利用,兼容了不同工资制的长处,有利于安排好公司各类员工的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了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如绩效工资制,而绩效工资又根据销售指标、利润等情况具体考核,同时还兼顾了其他因素,综合决定职工报酬,考虑问题全面,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借鉴。

作业5

社会调查报告: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

(希望同学们围绕题目要求的5个方面内容,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深入调查,如实写作分析。以期通过这次作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工作方法有一个切身的理解)

2009、12

下载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11年春(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11年春(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3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5分) BABBDCACCCACBC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BCABD AB......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4 心理学作业 1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

    2013春《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第1——4章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3分)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

    学前教育原理形成性考核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20分,每处1分) 1.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的原则是按快乐行事。 2.“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是《纲要》中 语言 领域教育的目标之一。 3.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

    电大《教育学》(本科选修)历年试题及答案 电大《教育学》(本科选修)试题2013.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C)特点。 A.复杂性B......

    2015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教育心理学》小抄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

    电大广告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多选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人们常常根据商品本身的特点进行知觉分类,对此,经营者可以采用“区别”策略,把自己的产品与著名商标的产品区分开来,在以下各品牌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