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勘探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矿山生产和矿山建设设计,所以与此有关的矿区地质、矿 床(体)特征、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工程质量等应该着重叙述,以满足矿山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地质问题的探讨不涉及生产建设方面的可单独编写科 研报告,作为附件。勘探报告的内容可参照下述提纲。
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对大、中型矿床的勘探报告,为了便于查阅,可在前面写一简短的内容提要,一般不要超过500字。
第一章绪论
(一)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国民经济建设对所勘探矿产的需求以及上级下达任务的文号、内容和设计、生产部门对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二)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车站或码头的里程(附交通位置图)。
(三)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概述矿区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岳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及其流量,最高洪
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或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说明矿区是否处于地震活动区。简述区内工业、矿业、农业、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等。
(四)以往工作评述: 从矿区的发现至本次勘探所进行的地质、航空测量、物化探等各项工作,应按时间先
后顺序简要说明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 和勘探、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探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及生产概 况。
(五)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地质事业费及经济效果(探明每吨或万吨储量的直接费用或综合费用)。
第二章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一)区域地质:
简要说明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位置、特点、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变 质作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区内主要矿产等。
(二)矿区地质:
1.地层:叙述矿区范围内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化石、标志层特征、厚 度、产状以及接触关系等。重点放在含矿岩系中的含矿层位,并说明其沿走向、倾向的变 化规律。
2.构造:阐述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等构造的性质、特征、规模、分布以及对主 要构造的查明和控制情况,并说明褶皱断裂的生成顺序以及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矿体(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对控制矿体(层)形态和边界条件以及破坏矿体(层)完整性的构造必须着重予以说明。对于一些组成密集出现的小型褶曲和断裂,应尽可能说明其性质、产状、分布和发育密度等方面的规律性。
3.岩浆活动:阐明岩浆岩的种类、生成时代、生成次序、生因关系、岩石的结构构 造、岩石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岩体产状、形态、规模及其与矿床的生成关系;后期岩浆 对矿体(层)的破坏以及对矿石质量有利、有害的影响。
火山岩还应叙述喷发旋回、韵律和类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阐述矿区各种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情况,着重指出与成矿 有关的围岩蚀变种类、特征和分布范围等。
第三章矿床特征
(一)矿床规模及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床规模、矿带特征、矿床(层)的总数目、总厚度、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等。分别叙述各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 的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凡决定和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线部位的矿体,尤其是露天采场底 部附近的矿体(层)形态和产状,应在报告中阐述清楚。对于坑内开采的矿山,要注意叙述
矿山主体工程附近和各开采水平附近的矿体(层)变化。对于主矿体(层)附近有开采价值的小 矿体(层),特别是在主矿体(层)上部首采地段的小矿体(层),应详细说明其规模和产状,形态变化情况。
(二)矿石质量特征: 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有用矿物的含量、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和矿物的生成顺序及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组份和伴生有益、有害组份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有的矿种,其矿石质量是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 要评价指标,则应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叙述。
(三)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层)的淋失带、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尚应说明其所占比例 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主要的矿石类型,应较详细描述。
(四)矿体(层)围岩及夹石情况: 说明矿体上、下盘围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
说明矿体(层)内夹层、包裹体的岩性特征、分布规律、数量、质量以及对矿体(层)完整性的 影响程度。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阐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并指出进一步扩大远景的方向。(六)矿区内其他有益矿产情况; 对于在勘探主矿种的同时综合勘探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探的程度、规模、分布、矿石质量等。
第四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一)采样种类、方法和样品代表性: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样种类、目的、采样要求、采样方法和样品的代表性。
(二)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详细的《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报告》放在附件中。
(三)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作出矿石可选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如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应进行矿石类型、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 方面实际资料的对比,并对其矿石可选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加以说明。
第五章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概况: 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往水文地质工作情况和成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时间、主要任务、完成工作量和质量情况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可能对矿床充水造成的影响。
2.区域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地质构造、断裂带等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矿 区水文地质条件一节合并论述。
4.水文地质分区特征:说明分区的原则和依据,阐明各水文地质分区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三)生产矿井、老碉(窿)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调查访问和实际观测编录的资料,说明其位置、深度,长度,产量、开采面积、充水因素、水量、水位及其动态变化、水质、排水设备能力和突出点的情况以及老碉(窿)积水情况和其他情况。
(四)矿区水文地质:
1.说明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和水文,气象情况等。
2.叙述地表水特征及动态变化,矿区的进水及隔水的边界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 水力联系,矿区充水因素和对未来开采的可能影响。
3.叙述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的确定依据;各含水岩系的岩性、厚度、分布、埋藏条 件、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单位涌水量、导水性、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稳定 性和隔水性;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对矿体(层)底板承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特 征要详细说明。
4.对构造破碎、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发育程度、规律、充填程度、充填物)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的评价。
5.在矿区内及其附近有生产矿井或相类似条件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应进行对比评述。
(五)矿坑(或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
1.未来开采矿坑(或露天采矿场)的充水因素和充水来源及特征的论述。
2.论述矿床充水或隔水边界条件的确定。
3.说明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的选择依据。
4.计算参数的来源及其代表性的论述。
5.预计涌水量计算结果的评述。
(六)供水:
1.供水水源:指出可作供水的水源地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2.水质、水量及其评述。
3.说明供水方案意见。
(七)小结:
1.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及特点。
2.对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和质量进行评述。
3.对未来开采,疏干、排水、防水、排供水结合、矿坑水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意见。还应说明疏干后可能引起地面沉陷的程度及范围。
4.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及防治意见。
5.对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确定矿床的开拓工程布置、采矿方法、井巷支护及露天采场边坡 角的依据,而且对凿岩、爆破,矿车,矿仓选择、溜井、闸门的确定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地质勘探工作和报告编写中要认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对本章要求叙述的内容如下:
(一)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
1.说明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风化蚀变程度、各种软弱夹 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矿床浅部首期开采地段风化岩层的稳固程度;不同岩矿石 在同
组合条件下的稳固性,以及由于采掘工程施工后,原来的自然平衡条件受到破坏,地 下水运动规律改变以后对稳固性的影响等。
2.说明褶皱、断裂、挤压破碎带、节理、裂隙(特别是垂直裂隙)的产状、规模、发育 程度和分布规律及其对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
3.说明老碉(窿)、溶洞、泥石流、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条 件及对稳固性的影响。
4.对矿体(层)及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影响矿床开采的有关地质因素。如 果是露天开采,还应对上复岩层的岩性及工程特征进行评述,特别应着重说明与露天边坡 稳定性有关的地质因素。
(二)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说明不同类型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样品的采取、采样的代表性、试验条件、测定方法、测定结果以及质量评述。矿体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体重、湿度、块度、硬度、抗压强度、抗剪断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切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耐磨性、可钻性、粉化性、胶结性、可缩性、松散系数、安息角等。以上项目的选择确定,应根据矿体具体情况及不同矿种的 特定要求。
(三)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分:当矿体(层)及围岩(顶底板)中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天然气、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汞等),地热等有害地质因素时,应在报告中尽可能说明其来源、分布、含量和影响程度等。对于有自燃性的矿产(如硫铁矿、煤矿、自燃硫矿)或矿层顶底板为高 炭泥岩时,尚应说明其自燃性。
(四)剥离系数及剥离量: 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根据矿山设计部门初步确定的开采境界说明剥离系数、剥离量和在剥离中可利用的岩石及其占剥离量的数量。
(五)生产或停采矿井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资料: 矿区内或邻区已有生产矿井时,应叙述其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实际资料。已封闭或停采的矿井,应说明其原因。
第七章地质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勘探方法及工作情况: 说明勘探类型、勘探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论证它们的依据和合理性。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 计算,来说明矿区使用的探矿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工程间距的合 理性。
(二)钻探和坑探工程质量评述:说明钻孔结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班报 表记录质量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
说明各种坑探工程规格、质量,并对其取得的地质效果进行评述。对质量较差而又参加储量计算的工程,应列表逐一进行质量评述,并说明参加储量计算的理由。
(三)地形、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座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地质、勘探工程的测定方法及质量。
(四)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测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
(五)物、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解释方法及其成果质量。说明放射性元素的检查情况及结果。
(六)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单项分析、组合分析等样品的采样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 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 K 值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外检情况及其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硫的同位素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第八章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二)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三)储量计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四)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五)储量级别和块段的划分原则:按照规范规定的原则和矿区实际情况,说明所计算的各级储量和块段的具体划分条件。
(六)储量计算结果:说明各级储量和总储量,以及各级储量所占比例和分布。
(七)储量计算的检查方法:可抽一定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根据储量计算结果来评述储量计算的准确程度。
(八)伴生组分和共生矿产的储量计算方法及结果。
(九)有关储量计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如说明特高品位的处理方法;各种校正系数的应用原则和计算方法等等。
(注:如系采用新方法进行储量计算时,可自行拟定本章的编写提纲)
地质勘探成果的总评述:对矿床控制和研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
(一)矿床控制和研究程度: 除了说明对矿床地质、构造、矿体(层)产状、形态,空间分布规律,矿石质量及加工技术性能等主要问题的控制和研究程度以外,还应评述高级储量比例,分布的合理性。另外,对当前矿山设计,建设和开采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对露天开采矿体(层)边界的圈 定;分布在主矿体(层)上、下盘首采地段有工业价值小矿体(层)形态和产状的控制;矿石中 有害组份和伴生有用组分以及赋存在主矿体(层)上、下部位的其他有用矿产是否查清;对 矿山开采有严重影响的地质构造和可能引起矿坑突然充水的水文地质因素等问题是否查 清,也均应明确阐述。
(二)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和远景评价。(三)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四)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探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附图:
(一)一般应附图件:
1.区域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及地层综合柱状图);
2.矿区地形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和探矿工程或钻孔分布位置)
3.矿区实际材料图;
4.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较矿区地形地质图中所附的同类图比例尺更大,内容更详细);
5.物探、化探成果图(包括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
6.采样平面图;
7.含矿地层或矿层对比图;
8.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储量计算剖面图合并);
9.矿体(层)纵剖面图;
10.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11.储量计算投影图(水平投影或垂直纵向投影);
12.钻孔柱状图[参与储量计算和控制矿体(层)边界的钻孔,在内容上应包括水文地质 及测井成果];
13.坑探工程素描图(参与储量计算和有重要意义的);
14.区域水文地质图(图幅的范围应能构成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附区域水文地质剖面 和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15.矿区水文地质图(附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16.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17.矿井(坑道)水文地质图和素描图;
18.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9.钻孔水文地质柱状图;
20.地下水动态观测与降雨量关系曲线图;
21.矿床充水因素纲要图;
22.坑道涌水量计算图;
23.矿区主要含水层水压线图;
24.地下水潜水等水位线或埋藏深度图;
25.地下水化学类型或离子分布图。
(二)必要时应增加的图件:
1.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需要]
2.外剥离量计算平面图及剥离比等值线图(露天开采时需此图件);
3.老碉(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对有老碉(窿)和已开采的矿山可编此图];
4.矿体(层)主要元素品位变化曲线图或等值线图;
5.地貌图及第四纪地质图(砂矿床必须编制;有时其它矿床也需编制);
6.简易水文柱状对比图;
7.矿体与上下隔水层距离等值线图;
8.隔水层分布及等厚线图。
附表:
1.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及各种勘探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
2.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以及封孔情况一览表;
3.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包括组合分析,内、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
4.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
5.储量计算的各种表格,包括:(1)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等。
(2)矿石体重测定结果表;
(3)储量计算综合表。
6.水文地质的附表:(1)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2)钻孔(漏)抽(注)水试验成果表(包括止水质量检查);(3)钻孔漏水和遇溶洞情况一览表;(4)地下水和地表水动态观测及气象资料综合表;(5)溶洞发育、分布情况统计表;(6)风化带、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7)水质分析成果表;
(8)坑道涌水量计算表;(9)岩(土)样试验成果表,(10)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11)其他必要的表格:包括与矿区地质或储量评价有重要关系的一些表格,如物探、井温、孔斜换算、夹石率统计等表格。
附件: 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
2.矿石加工技术性质试验报告;
3.与矿区勘探有重要关系的技术资料和文件;
4.插图图册,照片图册等;
5.地质研究报告;
6.未经复制的重要原始资料清单。
第二篇: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
勘探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矿山生产和矿山建设设计,所以与此有关的矿区地质、矿床(体)特征、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工程质量等应该着重叙述,以满足矿山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地质问题的探讨不涉及生产建设方面的可单独编写科 研报告,作为附件。勘探报告的内容可参照下述提纲。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对大、中型矿床的勘探报告,为了便于查阅,可在前面写一简短的内容提要,一般不要超过500字。
第一章绪论
(一)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国民经济建设对所勘探矿产的需求以及上级下达任务的文号、内容和设计、生产部门对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二)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车站或码头的里程(附交通位置图)。
(三)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概述矿区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岳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及其流量,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或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说明矿区是否处于地震活动区。简述区内工业、矿业、农业、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等。
(四)以往工作评述: 从矿区的发现至本次勘探所进行的地质、航空测量、物化探等各项工作,应按时间先后顺序简要说明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 和勘探、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探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及生产概 况。
(五)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地质事业费及经济效果(探明每吨或万吨储量的直接费用或综合费用)。
第二章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一)区域地质:简要说明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位置、特点、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变 质作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区内主要矿产等。
(二)矿区地质:
1.地层:叙述矿区范围内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化石、标志层特征、厚度、产状以及接触关系等。重点放在含矿岩系中的含矿层位,并说明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
2.构造:阐述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等构造的性质、特征、规模、分布以及对主要构造的查明和控制情况,并说明褶皱断裂的生成顺序以及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矿体(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对控制矿体(层)形态和边界条件以及破坏矿体(层)完整性的构造必须着重予以说明。对于一些组成密集出现的小型褶曲和断裂,应尽可能说明其性质、产状、分布和发育密度等方面的规律性。
3.岩浆活动:阐明岩浆岩的种类、生成时代、生成次序、生因关系、岩石的结构构 造、岩石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岩体产状、形态、规模及其与矿床的生成关系;后期岩浆 对矿体(层)的破坏以及对矿石质量有利、有害的影响。
火山岩还应叙述喷发旋回、韵律和类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阐述矿区各种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情况,着重指出与成矿 有
关的围岩蚀变种类、特征和分布范围等。
第三章矿床特征
(一)矿床规模及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床规模、矿带特征、矿床(层)的总数目、总厚度、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等。分别叙述各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 的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凡决定和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线部位的矿体,尤其是露天采场底部附近的矿体(层)形态和产状,应在报告中阐述清楚。对于坑内开采的矿山,要注意叙述矿山主体工程附近和各开采水平附近的矿体(层)变化。对于主矿体(层)附近有开采价值的小 矿体(层),特别是在主矿体(层)上部首采地段的小矿体(层),应详细说明其规模和产状,形态变化情况。
(二)矿石质量特征: 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有用矿物的含量、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和矿物的生成顺序及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组份和伴生有益、有害组份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有的矿种,其矿石质量是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 要评价指标,则应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叙述。
(三)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层)的淋失带、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尚应说明其所占比例 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主要的矿石类型,应较详细描述。
第三篇:报告》编写提纲(范文模版)
《长宁区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一、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所有制性质、主要下属企业,职工人数、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销售收入、利润、主导产品及市场占有率等。
2.企业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结合行业集中度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综合排序,分析企业在本行业的地位和竞争优势,与同行业企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3.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包括企业对行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成绩
1.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规章制度建立、研发项目组织管理机制、研发经费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内外部合作机制等。
2.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资源整合情况。包括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及创新团队建设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研究开发和试验基础条件建设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等。
3.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包括重大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产权运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间合作、国际化研发活动等。
4.企业技术中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形成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等情况,重点介绍相关技术成果对企业核心产品研发、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撑作用,以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
1.企业制定未来5~10年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情况,及该战略对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支撑情况。
2.企业近三年在技术创新方面拟实施的重点举措,包括创新条件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重点研发项目部署等。
第四篇: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设计报告编写格式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项目概况
一、目的任务:
说明勘查工作的目的,项目的基本情况,即勘查矿种、拟勘查程度、工作周期等。项目工作任务应根据勘查项目的地质特征结合本矿种的相关规范编写。新开项目和调整变更勘查矿区范围及矿种应全面反映整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并说明首个勘查的任务。延续项目主要反映下一步工作的任务。
二、探矿权申请(或批准)情况
探矿权批准的范围及勘查区各拐点的地理坐标、面积。本勘查区与周边已有矿业权设置的关系,(在勘查项目设计布置图上圈定出勘查区范围)。
投资性质、项目取得方式,有偿勘查的矿种应说明是否进行评估及办理探矿权有偿授予手续。
续作项目应说明项目取得的时间、范围、面积、探矿权许可证编号等,并附探矿权许可复印件(附件)。
三、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勘查区所在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交通情况,明确交通便利程度。插图:交通位置图
勘查区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象、地震、植被覆盖情况;地表水系水体分布;最高洪水位。详查项目应详细说明丰水和枯水水位及流量情况。
勘查区水、电、路等外部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工作难易程度。详查项目对此应作较详细说明,并对开发利用后应具备的外部环境条件做出评述。
第二节 设计编写执行的规范和法规依据
一、相关规程规范及政策法规:
详细列出引用标准名称,基本规程规范有: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BG/TB908-200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和相关矿种的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固体矿产普查勘探设计编写、审批规定(地矿部地矿字[1979]855号文)、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及相应的测量、地质调查、钻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专业规程规范及有关政策,均应详细列出引用标准名称。
二、地质矿产依据
1.详查工作,以普查阶段成果为依据(说明报告及批准文件名称)。
2.普查工作,介绍已收集到的区域地质资料、矿区资料、邻近矿区或矿山资料名称。3.申请有偿取得的探矿权项目应将资源预查(预测)报告、探矿权评估报告列为依据之一。
4.探矿权人提供的经设计编写单位核实的其它地质矿产资料。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一、以往区域工作情况:
说明区域内已开展的区域地质工作,即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法、航磁、航测等)、成矿区划研究、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二、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次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
三、设计前的预查或踏勘工作,重点说明设计前已进行的地质踏勘工作情况,进行了资源预测(预查)的应予以介绍。
四、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
五、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铁别是影响区域内找矿的关键性质问题和解决途径,应结合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续作项目应单独用一节说明前期工作情况,包括设计执行情况,采用工作手段、工作量及综合工作成果等方面内容。
详查阶段设计应对普查阶段工作予以详细总结,应将本节单独列出一章(普查工作情况),按照工作概述、完成工作量、取得的地质矿产成果、资源储量、进一步找矿前景,存在的问题等“节”予以编写。
第二章 地质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普查设计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以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资料为依据,简要说明工作区所处的构造位置,扼要说明对成矿有影响的主要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特征及分布。
简要说明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尤其是与勘查矿种关系密切的区域内及相邻已知矿产分布及开采情况。
(普查续作项目可不写此节)
第二节
矿区地质
简要说明矿区或勘查区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说明含矿层位的矿化特征等。
第三节 矿体地质特征
一、矿体地质特征:
包括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
二、矿石特征
矿石特征包括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矿石成份(含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矿石品味变化特征;矿体的顶底板围岩蚀变等特征。
三、矿石的选冶情况及经济技术评价
普查项目根据收集同类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作适当地说明。
详查项目应详细反应普查工作对矿石的选冶技术、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经济可行性评价等情况予以详细阐述;对一些选冶难度较大和环保要求高的矿种(如:赤铁矿、磷矿、钒等)应单独设立章节予以评价,详细介绍已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第四节 开采技术条件
一、水文地质特征
普查阶段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简述已做的水文地质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二、工程地质及地质环境特征
工程地质及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三、矿区环境地质
主要是影响勘查和将来开采的地质环境问题。
第三章 工作部署与勘查工作布置
第一节 工作部署
详细说明勘查工作的部署原则和工作部署方案,包括面上和点上的工作如何开展,或者是地表和深部工作如何安排。
第二节 勘探类型、工作手段和方法的确定
一、勘探类型与勘探间距的确定 勘探间距按勘探规范所推荐的工程基本控制间距来确定。
新开的普查项目,根据同类型矿床大致确定;续作普查项目和详查项目应根据前期工作成果,以勘查规范提出的矿体规模、形态(构造)、厚度及品味变化特征为依据以定量的方式确定、小型及小型以下矿区适用于规范规定的普查终勘探项目,其勘探间距应适当加密,以提高对矿床的控制程度。
二、工作手段的确定
简述手段的选择依据和思路,以及各种手段的目的。工作手段包括:地质测量、各种探矿、物化探等。
三、研究程度的确定
根据不同矿种,不同勘查阶段,不同任务目标确定研究深度。其内容包括:矿产勘查的综合研究、采集必要的岩矿石样、物相分析、选矿试验及概略评价(普查)或预可研评价(详查)。
第三节 勘查工作布置
一、地质调查
勘查区内计划安排的地质调查(地质填图)、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说明比例尺、填图面积、调查方法,简要说明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二、勘查工作布置
确定和说明各种勘查手段的总体安排、即槽探、钻探、坑探(平硐,斜井)及其它山地工程和物化探工程勘查手段的布置方案情况。
三、物化探工作布置
分别说明物探、化探的安排范围、比例尺、工作量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综合研究工作安排
说明总的安排情况,主要是对采样试验、经济技术评价、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作出总体布置。
第四节 勘查工作量
勘查工作量汇总表
附图:勘查工作布置图(以地形地质图为地图)
第五节 勘查工程安排
根据探矿权人和勘查单位的人财物等因素及勘查工作任务和计划工作量,分别说明整个勘查阶段和第一勘查工作安排,合理地确定勘查工作的周期。包括:
1.野外地质调查。
2.山地工程及坑探工程:主要说明槽探、坑探、钻探工程等主要工程施工时间。3.试验测试。4.综合研究。5.报告编写。
6.成果送审及资料汇交。插表:勘查进度表
第四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测量工作
围绕保证勘查工作的精度,开展必要的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测量、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工程点、地质点)定位测量及剖面测量,说明各项测量工作使用仪器方法及工作精度要求。
第二节 地质填图
说明各种地质填图比例尺、范围、面积、填图的精度要求、填图方法的选择对矿体、含矿层、矿化带、标志层及与成矿有关的岩石、构造、围岩蚀变和其它地质现象所采用的专门方法。说明路线调查和地质点控制的具体要求,明确底图比例尺、精度和点位定点方法及误差要求。
说明剖面测制地点的选择、比例尺、方法,地层层序的建立与对比的一般要求。
第三节 槽探、浅井工作
按照《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要求,对槽探、浅井的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施工要求、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爆破、安全、环保等作出详细的设计。
插施工顺序表
第四节 坑探工程
设计中应说明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坑探工程的布置,应参照坑探设计编写要求合理布置。对坑探施工方法、工程布置方位、坡度、工作量等提出具体要求。说明岩石的可钻性及可爆性。明确坑探工程应作单项施工设计。
插施工顺序表
第五节 钻探工程
要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期,工作量,施工顺序及钻探的六大指标的具体要求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效率的技术方法。
对于工作量大及单孔深度大的钻探工程应单独编制钻探工程单项设计。说明施工技术管理、劳动组织及钻孔资料整理的一般要求。
插表:施工顺序表
第六节 物化探工程
说明物、化探工作的地质任务及工作地区、工作方法的选择依据。分别叙述所采用的各种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范围、面积、测网(采样)密度及施工顺序。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确定各种方法的精度要求、工作条件、工作步骤、操作方法、物性测定和采样方法与数量、样品的分析与鉴定项目以及物、化探工作对测量工作及其它工作的要求与配合等。
第七节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拟采集的岩矿样、化学样、光谱样、选矿试验样等各类样品的采集目的、采样原则、数量、加工方法及分析测试项目等。选矿样品的采集在工作到一定阶段时,应作专门的选矿样样品采集设计。
第八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明确勘查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工作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
一、水文地质调查
区域水文气象资料以收集为主。
矿区水文地质:确定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明确主要含水层、隔水层的划分依据和调查方法;明确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表水体分布范围以及平水期、洪水期、枯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历年最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等)。
详查矿区应按照规范要求初步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并建立长期观测点,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水文年的要求。此外还要对可供利用的水源地、水质水量、利用条件等提出初步意见。
二、工程地质
大致了解(初步查明)或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力学强度,初步查明或了解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岩体风化、蚀变强度以及软岩和软弱夹层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调查老窿和生产井的分布情况,大致指出采空区分布情况对砂矿区要初步查明砂矿顶板和底板基岩的可挖性;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提出矿床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三、环境地质
收集矿区开采地质环境评价的有关资料。包括矿区(井田)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和各种不良自然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及其有害物质含量的资料。大致确定矿床环境地质类型。详查对危岩体要求明确分类。
第九节 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
说明普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对于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实验室选冶性能试验。详细阶段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作扩大的流程试验。
选矿样的采集在采样前必须作样品采集设计。
第十节 矿床可行性评价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2002)要求,按照不同勘查阶段分别进行相应概略研究和预可行性评价工作。设计书应对评价工作的方法和重点作出详细安排。
二、评价内容
矿床地质因素、社会经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及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因素等。1.矿床地质因素
包括矿床规模、矿体空间特征、矿石质量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等。2.社会经济地理因素
也称为外部建设条件。包含内容很多,主要有社会需求因素、交通位置和经济地理、生态与环境因素、气候与地形地貌、能源及供电供水等。
3.经济因素
在评级中经济影响是很多的,主要有产品价格、产品成本、投资、利率及贴现率等经济指标和参数等。
4.矿床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生产方式、方法的采用,生产能力的确定及技术经济指标的选择等。计算开发利用的矿山总利润和投资利润率。
三、结论
第十一节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一、探矿工程的野外地质编录
说明探矿工程地质编录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
二、室内资料综合整理
说明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主要综合性图件编制的具体方法。
三、报告的编写
提出报告的编制安排、初步提纲和基本要求;说明资源储量估算的具体方法和有关参数。
第十二节 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
说明结合勘查工作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解决勘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工作路线方法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劳动定员与概算 第一节 劳动定员
一、管理体系
说明项目实施的管理体系,及各专业组构成(地质组及综合组、山地工程组、钻探组、物化探组„„后勤组)的有机结合整体。
二、劳动定员
按照专业组和项目部合理确定劳动定员(附劳动定员安排表)
三、仪器设备 附项目所需仪器设备总表(各种规格、型号、数量)
第二节 概算
建议按《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中地调函[2006]**号文)或有关法定依据的费用预算标准预算。主要内容有:
一、经费预算编制说明
(一)计算标准及预算编制说明
1.普查区基本条件 2.预算编制的依据
3.采用的费用标准和计算方法
(二)计算结果列表
插项目设计预算费用表
第六章 质量、安全、环保措施
第一节 质量保障措施
一、质量管理及保证措施
二、质量检查和验收
勘查单位在工作中执行“三检”制度,业主必须组织不定期的检查,野外工作结束后业主组织专家检查验收。
三、质量奖惩方案
四、加强综合研究
第二节 安全与环保措施
一、安全管理措施
1.遵循和执行安全规定和标准 2.重型工程编制专项设计 3.坑探工程进行安全预评价 4.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二、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介绍钻探、槽探、坑探、施工便道、碴场对地表植被和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第七章 预期提交的地质成果 第一节 前期已提交的地质成果
普查、详查阶段的勘查项目应对已提交的预查报告和普查阶段的成果报告予以介绍;有偿取得的普查、详查阶段探矿权项目应对矿业权评估资料予以介绍;按照申请在先无偿取得的金属矿产普查项目应对以往预查成果予以介绍。
一、预查(普查)提交的成果
二、预查(预测、普查)矿产资源预测(普查)情况 1.计算的主要工业矿体
2.工业指标(普查阶段的预查报告,还应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所推测的深度及调整系数)3.预测(或普查成果)结果
第二节 本次勘查拟提交成果
一、勘查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图表。
普查、详查报告提交的资源储量,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及相应矿种勘查规范规定执行。
符合小型、零星分散资源地质勘查条件的项目,按照国土资源厅有关要求执行。
二、提交成果时间
提交成果必须在批准(或申请)的勘查期内。附图
一、普查设计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必须图。)
2.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图(可附插图或与其它图件合并)
3.勘查区登记范围图(如图面允许可与其它图件合并;必须图。)
4.区域地形地质图(1:200000-1:50000,彩色图,可以1:20万-1:5万区域地形地质矿产图替代,以能反映普查区所处区域地质背景来确定图面范围;必须图。)
5.物化探异常综合成果图(1:20000-1:5000,当设计需要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时)6.矿区(勘查区)地形地质图(1:10000-1:2000,重要的必须图件,必须是地形地质图,彩色图,编图面积应大于勘查区面积,并尽量多的反映相邻区域及相邻矿区、矿山地质情况,设计中拟参照的相邻矿区(矿山)资料、拟共用的勘查工程,宜编入图内。图幅幅面大小应不小于正规的1:10000地形图幅面)
7.勘查工程总体布置图及其分图(1:10000-1:2000,彩色图,重要的必须图,以地形地质图,原则上应单独成图,当图面允许时可以与矿区地形地质图合并)
8.资源量预测图(已进行了探矿权评估的项目,可用预测报告中的储量预测计算图)9.大比例尺剖面图(典型地质剖面图,勘探线设计剖面图,坑探设计剖面图等,必须图。)
二详查设计附图 1.交通位置图
2.区域地质矿产图(视情况)3.矿区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4.矿区地形地质(附工作布置)图 5.矿区物、化探成果图
6.矿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7.设计勘探线剖面图
8.竖井、斜井、平巷设计剖面图 9.代表性钻孔设计柱状图
10.专门水文地质钻孔设计柱状图
11.勘探砂矿时还应附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
12.矿区普查阶段的成果图(钻探、坑探剖面图,水文工程地质图、资源量估算图等),各种必要的资源量预测图件
上述详查附图,有些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以上图件按照原地质矿产部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综合整理规范》进行编制。附件
1.新开(及变更勘查区范围。矿种)项目应附资料:
a 探矿权管理部门批准的勘查区范围文件(或勘查区范围申请表)b 区块范围图(原件)
c 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复印件(附于扉页后)d 勘查合同
e 预查或普查报告
f 承若书(承若书样式)
g 其它有关该项目的重要会议纪要及文件 2.续作项目应附资料 a 区块范围图(原件)b 勘查许可证复印件(附于扉页后)
c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复印件(附于扉页后)d 勘查工作报告
e 勘查项目资金投入情况的会计报表(复印件)f 其他有关该项目的重要会议纪要及文件 3.转勘查阶段项目应附资料 a 区块范围图(原件)
b 勘查许可证复印件(附于扉页后)
c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复印件(附于扉页后)d 上阶段地质勘查报告及管理机构关于报告的批文 e 勘查管理部门批准转勘查阶段的文件 f 勘查合同
g 其它有关该项目的重要会议纪要及文件
第五篇:科技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3
科技报告编号: 公开范围[延迟时限]
科 技 报 告
报告名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支持渠道: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附表清单
此处插入附表清单。列出表序、表题和页码,目录应自动生成。(宋体,五号)示例:
表 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3 表 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6
主体部分可分为若干层级进行论述,涉及的历史回顾、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宜独立成章。
结论及建议部分
报告应有最终的、总体的结论,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部分可以描述正文中的研究发现,评价或描述研究发现的作用、影响、应用等,可以包括同类研究的结论概述、基于当前研究结果的结论或总体结论等。结论应客观、准确、精炼。如果不能得出结论,应进行必要的讨论。
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可对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未来的研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提出一系列的行动建议。也可在结论部分提出未来的行动建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插在此处,格式参照GB/T7714—2005。(宋体,五号)示例:
[1] 朱奕豪,王真,陈婉姬.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2(4):448-9.附 录
发表的论文、出版专著、申请专利等情况清单插在此处。(宋体,五号)
样例1
样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