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简测报告编写提纲
湖南省地质简测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简要说明使用单位的委托书、合同书对勘查工作的要求,本次工作的目的。
第二节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简述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面积、与相邻矿山的关系、交通情况(插交通位置图)及自然地理、经济和开发等概况。
第三节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区内以往进行的地质等工作情况,主要成果,最后提交报告的勘查阶段及审批单位、文号、审批意见,并对其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
第三节 矿山开采情况
已开采矿区应阐明矿山企业性质、矿山隶属关系、开采时间、设计、生产建设规模及生产概况,累计采出量和损失量,影响开采的重大问题等。
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
简述说明本次工作的起讫年月,完成的各种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对利用原地质资料的,还应简述资料的来源、可靠程度和利用程度。
第二章
地质矿产特征
第一节
矿区(床)地质
概述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位置,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化特征等。
第二节
矿体(层)特征
说明矿体(层)的总数量、总厚度、含矿率、空间位置、分 布规律及相互关系,各工业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分布规模和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第三节 矿石质量及其它特征
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含量、粒度、形态、嵌布等,说明矿石化学成分、主要组份(有益、有害)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规律。对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应叙述这方面的内容。对于煤矿应侧重对煤质方面的叙述。
阐述矿体的淋失带、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说明矿石的工业类型、自然类型、品级及其比例、空间分布和矿体的围岩及夹石情况。说明共伴生矿产情况。
第三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论述各含水量(隔)水层特征:地下水水质、动态及补、迳、排条件,与地表水体、相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说明主要充水因素,以及相邻矿山生产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坑涌水量。提出防治矿坑水的意见。
第二节 工程地质
简述矿体及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对矿床顶底板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以及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作用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第三节 环境地质
简要说明矿区的地质环境现状和矿床开采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如煤应论述瓦斯、煤尘、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及地温状况,可结合邻近生产矿井、小煤矿有关资料的分析、评述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
计算储量
第一节
储量计算采用的工业指标、方法及依据、主要参数的确定、矿体的圈定原则。
第二节
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原则。
第三节
共、伴生矿产的储量计算方法及结果。
第四节
储量计算结果。
说明各类、各品级的探明储量及比例和分布,以及总储量,保有储量,品位(列表)。
第五节
需要说明的问题
对有关储量计算中需要说明问题,储量计算地段内原提交储量的块段、类别、数量及储量的关系进行说明。
第五章
矿产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对矿床投入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概略评价。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次工作的程度及主要成果,对矿床的控制和研究程度、资料的完备程度及质量作结论性评述。
第二节 本次工作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第三节 对今后勘查工作或矿山生产勘探和开采的建议。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附图:
1、矿区或井田地形地质图
2、勘探线地质(或勘探线储量计算)剖面图
3、储量计算有关图件
4、参与储量计算的典型槽探、井、坑道素描图、钻孔柱状图
5、其它有关图件
附表:
1、矿山的开拓、开采工程调查表
2、各类测试分析结果表
3、储量计算有关表格(包括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储量计算综合表等)
4、其它有关表格 附件:
1、与勘查工作有重要关系的技术资料
2、允许开采范围的批件可采证(已开采矿区)
3、勘查协议或合同书
4、其它有关附件
备注:此提纲为一般性要求,编制报告时应根据各矿种的复杂程度、矿床规模的大小和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增减和有所侧重。
第二篇:详查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矿产资源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一、前言
(一)目的任务:
1.说明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生产建设对工作地区或矿区的具体要求。
2.说明设计的目的并具体地提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各种技术方法予期完成的主要地质成果和专题研究成果。勘探矿区,还需说明以往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及本次设计增长和累计达到的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勘探矿区,必须说明矿产工业指标的依据。
3.规定各项工作(野外和室内)完成的期限及提交地质报告的名称和日期。
(二)地理、经济条件:
1.工作地区的名称、行政区划、地理座标、图幅、范围和面积。
2.工作地区的主要交通情况、距最近主要城镇及工矿企业的距离。
3.工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类型、水系、切割程度、覆盖情况、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地震情况以及对工作有影响的气候条件(气温变化、封冻情况、雨季、风力和其它特殊情况)。
4.工作区内的工矿企业、电源、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生活用品的供应及劳动力情况。上述内容中,与工作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者,可不写或少写。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按时间先后简要叙述以往所进行的各种主要地质工作和矿山开采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2.综合评述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的质量,指出工作地区已经达到的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勘查区内矿权登记项目、地理坐标、面积、范围。
二、地质特征
本节是从地质矿产方面说明布置工作的依据。着重说明与设计的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特征。避免泛泛罗列资料和叙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系普查设计,应着重说明区域地质矿产的分布、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勘探设计则着重说明矿床地质特征。一般要阐明的内容是:
(一)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沉积作用、火成作用、变质作用、风化淋滤及次生富集作用等。
需要时还应叙述地质发展史。
(二)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空间位置、分布和埋藏情况。
(三)矿体的围岩特征:如岩石类型、物质成分、含矿性及围岩蚀变等。
(四)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类型、品级及其分布规律。
(五)矿石的主要有益组份、伴生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变化规律。共生矿产的形态、规模、分布规律和矿物物质组份、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必要时还要叙述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加工技术特性。
(六)矿床成因及远景。
(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三、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与工作地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具体布置、工作方法(其中包括航空地质、遥感技术等)、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
(一)说明设计的总体工作部署、布置原则、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各项工作的基本任务。勘探设计还应说明矿区(矿床或井田)边界的划定、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与间距的确定、控制程度与研究程度、勘探深度和储量计算深度以及予期提交的各级储量的分布范围。列表说明予期新增、升级的储量和各项工作的总工作量及、季度计划完成的工作量。
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工作量很大的矿区的工作部署应进行不同方案的研究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案。简要说明不同方案的特点及最佳方案的选择依据。
(二)地质填图:
说明填图比例尺、范围、面积、图幅编号、剖面测制地点的选择、地层层序的建立和对比、填图的精度要求、填图方法的选择。对矿体、含矿层、矿化带、标志层及成矿有关的岩石、构造、围岩蚀变和其它地质现象所采用的专门方法。如系普查、勘探砂矿、淋滤矿床和近代湖沼、河流中的沉积矿床,还应填制第四纪地质图及地貌图。
在利用物化探成果、航空地质与遥感技术资料进行地质填图时,应在设计中提出初释成果并简要说明各类解释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检查、验证与成图的方法、精度与成果。
(三)坑探工作:
说明各类坑探工程(探槽、浅井、平巷、斜井、竖井)的具体任务、布置原则、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平巷、斜井、竖井等重型坑探工程,还应说明其具体布置以及掘进、支护、运输、通风、防尘、排水、照明等方法。
(四)钻探工作:
说明钻探工程的布置原则、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效率的技术方法(岩石可钻性等级、钻孔结构、钻进方法、冲洗液及取心、测斜、封孔方法等)。岩心钻探的质量要求,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规定,结合矿区地质条件提出具体的要求,但不能降低质量标准。
(五)采样与试验工作:
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样品缩分系数(k值)的确定、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查分析的数量以及承担的单位。
为研究选矿(冶炼)性能、选矿方法、矿石矿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加工方法和步骤所采取的实验室试验(初步可选性试验、详细可选性试验、扩大试验)及建筑材料和冶金辅助原料的加工技术试验等样品,应具体说明试验的种类、目的要求、采样位置的选定及依据、采样的方法、数量、期限及承担试验的单位。
一般在详查阶段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但对新矿种、新类型和矿石组分比较复杂的矿床,在普查阶段就要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详细可选性试验多在勘探阶段进行。
为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满足试验要求,设计时或勘探过程中应与生产、设计和负责试验单位共同研究样品的重量、采样方法、采样原则及要求。必要时另行编制采样设计。
(六)物、化探工作:
说明物、化探工作的地质任务及工作地区、工作方法的选择依据。分别叙述所采用的各种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范围、面积、测网(采样)密度及施工顺序。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确定各种方法的精度要求、工作条件、工作步骤、操作方法、物性测定和采样方法与数量、样品的分析与鉴定项目以及物、化探工作对测量工作及其它工作的要求与配合等。
(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是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矿产地质工作统一安排进行,其研究程度应能满足普查、勘探阶段的相应要求。有关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工作量的设计,应视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定。
对于某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按规定的工作量进行水文地质工作后,仍难以对矿坑涌
水量作出定量评价时,应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探,并设计一定数量的大口径群孔抽水试验或结合开拓方案与生产、设计部门共同进行放水、堵水试验。但这种试验的设计应在矿产工业价值和矿床边界条件基本确定后才能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如区内或邻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类似的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成果和矿坑排水量数据可以类比利用时,可酌情况减少水文地质工作量。
本节应说明为查明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以及供水水源所必须设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项工作的布置和依据。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说明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调查、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取样(水样、土样、岩样)、分析试验、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观测、气象资料的收集与观测、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等项工作的具体布置、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当矿区发现有地温异常的热害区以及地下热水和有害气体时,应结合水文地质工作对地温、热水、有害气体等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必要时,应作专门性的工作。
(八)大地-地形测量及地质工程测量:
说明测量的目的、任务、已往测量工作的情况、各种测量技术工作、设计的要求和依据、工作部署。按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分别叙述大地测量(大地平面控制、大地高程控制)、地形测量、地质工程测量、制印等的工作部署、工作量、各项限差和精度要求以及需要具体说明的工作方法。
(九)专题科学研究与室内工作
1.说明专题科学研究课题的制订以及科研工作的具体任务、研究方法、工作量、工作成果及必要的协作配合等。
2.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包括地质报告的编写与复制),需要进行的主要室内整理、综合编录、综合研究工作的种类、内容、技术要求、工作量以及予期提交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综合编录成果。
四、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工作部署和各种工作方法的技术要求选择仪器、设备与工具。同时确定人员配备与各种工作的经济技术指标。
(一)说明各种工作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与主要工具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二)根据工作区的具体特点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指标,确定各种工作方法的生产的生产定额、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计算所需各类技术人员、工人的数目及编组情况,各种主要材料的规格、数量以及电力需要量等。
五、技术措施与组织管理
说明为保障设计任务的完成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与组织管理措施。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完成设计任务和提高工作质量的技术措施和其它重要管理措施。
(二)安全技术与劳动保护措施。
(三)物资及水、电供应。
(四)根据交通情况、物资供应条件及施工和生活需要,计算道路的建筑和运输工具的种类、规格与数量。
(五)根据队的组织与工区分布情况,确定通讯联络方法及所需设备、机器的种类、规格与数量。
(六)根据工作需要说明基站转移方案。拟订岩心库、副样库等工地建筑计划与施工计划,并提出所需建筑材料的数量与规格。
(七)按设计的全部仪器设备,计算各种维修工作量及机修设备的规格与数量。
(八)说明住地、食堂、浴池、保健室等设置及改善职工生活与福利的其它措施。
(九)列表说明整个设计所需各种装备的规格与数量。
(十)列表说明机构设置与各类人员的配备。
(十一)计算整个设计所需的各种费用及全部费用。
六、设计书的附图、附表
设计书中应附的图、表,视设计的工作性质和具体要求而定。一般应附图件有:
(一)普查设计的附图:
1.1:20万(1:10万)——1:5万(1:1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
2.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
3.交通位置及工作布置图;
4.区域(矿区)物、化探成果图;
5.矿区(矿点)普查要附较大比例尺的地质图、剖面图;
6.详查设计增附设计勘探线剖面图及代表性钻孔设计予想柱状图。
(二)勘探设计应附图件:
1.交通位置图;2.区域地质矿产图;
3.矿区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4.矿区(矿床)地质(附工程布置)图;
5.矿区物、化探成果图;
6.矿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7.设计勘探线剖面图;8.竖井、斜井、平巷设计剖面图;
9.代表性钻孔设计柱状图;
10.专门水文地质钻孔设计柱状图;
11.勘探砂矿时还应附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
12.各种必要的储量予算图件。
上述附图,有些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主要附表有:
1.各类人员一览表(按需要分列);
2.仪器设备及主要材料明细表(按需要分列);
3.各项实物工作量一览表(按施工顺序分列季、工作量);
4.各种费用予算表(按分列);
5.储量予算表(按分列)。
第三篇: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难和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精炼,凡原报告已有交待,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的新进展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充分予以总结。凡与原报告的观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怀今后生产或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
第一章概论
1、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
3、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
4、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5、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
6、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1、井田总的构造特征;
2、开拓区范围内响应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3、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
4、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5、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情况;
6、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
1、煤系地层:煤系地层的地质朝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2、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煤质特征。
4、瓦期情况。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
2、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3、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4、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储量与三量计算
1、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
2、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个性的块段,按原储量统计);
3、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
第六章结论
1、对建井过程中基本些地质问题的结论。
2、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3、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该矿井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
二、附图
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
2、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3、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4、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过修改的),1:2000~1:2000;
5、井筒(立井、斜井、平峒)地质素描图,1:200~1:500;
6、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
7、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储量计算图,1:1000~1:2000;
8、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
9、重算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表;
10、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
11、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
附录五各种地质说明书的编制要求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
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勘探钻孔的情况;
2、想念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面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可采煤层可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预测区仙可能存在的岩解剖学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7、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怀,对防水煤柱和探防水等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政党涌水量;
8、储量;
9、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
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3、采区地质剖面图,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二、回采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
1、工作面的范围和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工业区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本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直接顶)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
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等。对防水煤柱、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岩浆侵入对本工作面工业区层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二)附图
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
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3、相邻煤层或本煤层群的地层综合柱状图,1:1000
三、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
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地质构造(包括倾斜、褶皱、断层)的概况,实见或预测的落差大于三分之二采高的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的情况;
3、各实见点煤层厚度和结构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
4、各实见点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的厚度,岩性,裂隙组的方向和发育情况;
5、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的具体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或合理分层的影响;
6、储量;
7、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8、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工作的有关建议。
(二)附图
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煤厚等值线,夹石层厚度等值线或相邻煤层间距变化等值线(图)等1:1000或1:2000;
2、工作面、四壁的有关地质素描图,1:500;
3、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1:1000;
4、包括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1:200。
附录六矿井收尾阶段地质总结的编写提纲和内容
一、文字部分
1、矿井基本情况(包括开发史、矿井建设情况、井型、开拓方式以及与相邻矿井的关系等)。
2、矿井现状(指当时回采、掘进、开拓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截止到提出本报告前一年末的矿井地质储量。
3、现存可采储量(包括各种呆滞煤量、尚能全部或部分回收的煤柱和可供老区复采的煤量等)的分布状况。
4、有关地质、水文地质、岩移破坏等情况。
5、建井以来在地质、水文地质上所发生过的大事和对它们的认识。
6、对煤系沉积特征、煤层稳定性(煤层厚度结构及煤质变化)和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岩浆活动等主要规律的认识。
7、进一步改进地质勘探和矿井地质勘探的意见。
8、矿井资源的回收情况,各种损失的统计与分析,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数据:
(1)勘探储量的可靠系数。系指截至本报告编写时,矿井现有范围内的累计采出量、累计损失量、核实剩余储量之和,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
(2)勘探储量有效利用系数,系指截至栓报告编写时,矿井累计产量和尚可采出的煤量之各,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
(3)矿井回采率。
(4)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损失率。
9、地压、地温、瓦斯地质等方面的有关规律。
10、矿井结束前尚需解决的地质2地质及安排意见。
二、附图部分
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
2、井上下对照图,1:2000~1:5000;
3、工业广场平面图,1:500~1:1000;
4、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1000;
5、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
6、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并附原地质报告的煤层储量计算
图),1:2000~1:5000;
7、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附地质报告的原图件),1:2000~1:5000;
8、矿井地质剖面图(附原勘探线剖面图),1:1000~1:2000;
9、井筒及有代表性的石门、主要运输道地质素描剖面图,1:500~1:2000;
10、井田地质构造纲要图,1:2000~1:10000;
第四篇: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讲解
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绪论
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 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 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1.3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 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 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 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 度。
1.4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 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 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 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 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 不必列出本表)。2 区域地质
以1:50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000 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1:200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 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4 矿体(层)地质 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 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 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 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 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 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 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 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 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 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 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 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 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 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 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 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 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 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1 水文地质
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 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
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 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 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 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 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 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 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 计的矿坑涌水量。
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
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 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 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6.2 工程地质
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 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 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 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 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 题。
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
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 题,提出防治意见。6.3 环境地质
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 污染问题。
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
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 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 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 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__ 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 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 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 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 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 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 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 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 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 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 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 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8 资源/储量估算
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 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 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 外推的原则。
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 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 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8.7 资源/ 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 可靠程度。
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 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 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 表说明。
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9.1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9.2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9.3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他外部条件 的概况。
9.4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9.5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9.6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 取。
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9.10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10 结论
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 论性的评述。
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附图
11.1 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
11.2 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 阶段)
11.3 区域地质图
11.4 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 置)
11.5 矿区实际材料图
11.6 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11.7 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11.8 采样平面图
11.9 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11.10 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 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11.11 矿体(层)纵剖面图
11.12 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11.13 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11.14 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11.15 资源, 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11.16 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
11.17 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11.18 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11.19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11.20 区域水文地质图 11.21 矿区水文地质图 11.22 矿区工程地质图 11.23 矿区环境地质图
11.24 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1.25 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1.2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11.27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11.28 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11.29 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11.30 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11.31 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11.32 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11.33 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11.34 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11.35 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11.36 等温线图 12 附表
12.1 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12.2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12.3 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和外部检查分析、光 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12.4 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
12.5 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12.6 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12.7 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12.8 资源, 储量估算综合表
12.9 块段资源, 储量表、矿体资源, 储量表、矿床总资源, 储量表 12.10 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12.11 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12.12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12.13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12.14 气象资料综合表
12.15 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12.16 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12.17 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12.18 水质分析成果表
12.19 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12.20 瓦斯测量结果表 12.21 地温测量结果表
12.22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件
13.1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13.2 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13.3 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13.4 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13.5 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13.6 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13.7 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13.8 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 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13.9 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13.10 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 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 之后补入)。
13.11 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 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 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附录
(规范性附录)
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 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
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8.1 资源, 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8.1.1 组分样品的正确性 8.1.2 样品的分布 8.1.3 数据库的建立
基础数据库名称、数目及其结构内容。8.2 工业指标 8.3 区域化变量
8.3.1 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8.3.2 区域化变量组合样的统计分布特征
对每一区域化变量从均值、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方面进行研究,并附区域化变量统 计直方图。
8.3.3 区域化变量结论 8.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8.4.1 试验变异函数和计算及理论曲线的拟合 8.4.1.1 不同方向的变异函数研究 8.4.1.2 变异函数的确定
8.4.1.3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的确定 8.4.2 结构分析
8.4.2.1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解释及结构特征
8.4.2.2 结构模型验证方法的选择及估值参数(块金效应、基台值、变程)的确定 8.4.2.3 验证结果 8.5 克里格方法资源’ 储量估算
8.5.1 资源’ 储量估算参数的选择与确定(面积、厚度、品位、密度)8.5.2 工业指标评述(边际品位及其确定)8.5.3 矿体边界的圈定及边界数学模型 8.5.4 估值三维空间的确定
8.5.5 资源’ 储量估计资源模型(块状模型、栅格模型等)8.5.6 待估块段和估计邻域的选择 8.6 资源’ 储量估计及误差(精度)8.6.1 资源’ 储量估计(结果)8.6.2 方差与误差分析 8.6.3 有关问题的说明
主要从矿体边界、工业指标、各级品位的矿体分布、特异值等方面进行说明。8.7 相关附图
8.7.1 区域化变量统计分布类型图(直方图、正态分布图、对数正态分布图)8.7.2 沿钻孔孔迹、矿体走向和矿体倾向经验变异函数曲线图 8.7.3 矿体变异函数套合结构模式图 8.7.4 中段克里格估计图 8.7.5 吨位/品位曲线图 8.7.6 方差与误差分布图 8.8 相关附表
8.8.1 计算变异函数的原始数据表
8.8.2 代表性中段或块段克里格估计中间结果表 8.8.3 克里格估值计算结果表
第五篇:如何编写地质报告
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编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文章,写得比较详细,可以抽时间看看。
(转载资料)如何编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转载者注:这一点在哪都可能出现,若都一样的话,就不要室内试验了,只不过在野外工作一要细,若与室内试验不符合时,可根据野外记录对比调整,以便下次工作调整)。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 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
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如场地小且地质地貌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则在前述钻孔位置平面图上加地质地貌界线即可。当然,倘若地质地貌单一,则可绘界线。
2.2 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这种方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号,如土层Ⅰ-
1、Ⅰ-
2、Ⅰ-3„„;岩层Ⅱ-
1、Ⅱ-
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粘土2-
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此外,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
2.3 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H、HCO-
3、SO2-
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转载者注:对于土壤有腐蚀性的地区,应做壤腐蚀性试验并进行分析)。
2.4 场地稳定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象,其发展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2.5 其他专门要求
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如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基坑排量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刚度的测定、桩基承载力计算、软弱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
2.6 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建筑是否作抗震设防。(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以上个方面的内容,并非所有的勘察报告都要面面俱到,一一罗列。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当然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3、图表编制要点
3.1 主要图件
(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表示的主要内容:①建筑平面轮廓;②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应区分出技术孔、鉴孔、抽水试验孔、取水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专门试验孔(如孔隙水压力测试孔);③剖面线和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较大的工地,应布设纵横剖面线;④地质界和地貌界线;⑤不良地质现象、特征性地貌点;⑥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⑦地理方位对于较小的场地,一般仅表示①、②、③、⑥、⑦五项内容。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1000)。
(2)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地质柱状图上,第四系下伏基岩应表示出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或1∶200。
(3)工程地质剖面图。
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恰当。关于剖面线的布设和地基岩土分层原则,此前已论及,不再赘述。倘若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或出现新老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同一层位间的相变,要用岩性渐变线表示清楚。透镜状分层和同层位中的透镜状夹层,在不同的剖面线上要互相照应,显示其分布范围。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
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1∶500),比例尺采用(1∶100)~(1∶200)。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各孔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如标贯锤数、分层承载力建议值)。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4)专门性图件。
常见的有表层软弱土等厚线图,软弱夹层底板等深线图,基岩顶面等深线图、强风化、中风化或微化岩顶面等深线图,硬塑或坚硬土等深线图等。不言而喻,这些图件对于地基基础设计各有用途。的图件还可以反映隐伏的地质条件,如中风化顶面等深线图,可以反映隐伏的断层;等深线上呈线状伸展的沟部,往往是断层通过地段。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察报告都作,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
3.2 主要附表、插表
(1)岩土试验成果表。
按岩、土分别分层,按孔号、样号顺序编制。每一分层之后列出统计值,如区间值、一般值、平均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
(2)原位测试成果表。
分层按孔号、试验深度编制,要列统计值,并查算分层承载力标准值。
(3)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按孔号、试段深度编制,列出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水温和水样编号。
(4)桩基力学参数表。
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4、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4.1 要具备牢固的地质地貌和工程理论地质基础理论方面,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方面,主要是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地质勘察。在丘陵山区,要注意地质构造的观察分析;在平原地区,要着重于第四系成因类型、岩性合的分析研究。此外,要时常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有关岩土勘察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以便不断新和提高个人的理论知识。
4.2 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掌握,并在具体勘察工中认真执行。
4.3 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以便在勘察工作中发挥参考作用。
4.4 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只要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适用。
4.5 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终成果。一份高质量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由此可知,现场勘察和实验资料的质量好坏,对报的编写影响极大。因此,必须认真抓好第一手资料的质量,而钻探工作又是第一手资料的重点。为报告的编写者,必须常到现场掌握有关的勘察情况,最好是参与现场的地质编录工作。
4.6 提高综合知识技能除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综合知识方面的技能。如基本的理统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编图技巧、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现场地质编录的综合判定能力)。话说: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只要多干多学,善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就能逐步地编好每一份勘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