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04.86亿元的6.74%。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27.9万亩,户均1.5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各乡镇普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五)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电、水、沼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科技信息网络)、“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三有”(休闲广场、农家店、农家书屋)、“一集中”(垃圾集中处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社区建成后,几个村集中居住,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集体资产如何管理、物业和社区服务如何开展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就要提前思考社区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及早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新途径,培养一批指导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才,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蓄积力量。
第二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按: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卢展工书记在我县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11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再动员、再部署。为使县委领导客观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基层建议,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近日,县委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予以整理,供领导参考。
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走好‚两不牺牲、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作用。结合商水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只有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商水新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全局的方向性战略任务来抓,才能够收到一举多得的成效。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与外延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型 1 农村社区布局规划,通过小村并大村、大村扩容和空心村治理,进行资源整合而建设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农民居住区。通俗的说,新型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的新型社区。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于新农村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整合农村社区资源,深化农村村民自治,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搞得越好,2 就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受益就越多,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二、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现状
(一)规划情况。我县于2010年启动了(2010年——2020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个乡镇体系规划和90个中心社区规划的编制。目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已经省住建厅专家组评审通过,市规划设计院根据评审纪要正修改完善;20个乡镇体系规划成果已完成,等待县政府村镇规划评审文员会评审讨论技术审核;90个中心社区规划成果已经完成,正修订完善,增加骨灰堂和村级公墓等设施规划。根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将全县571行政村(居委会)规划为90个中心社区、136个基层社区。
(二)建设情况。目前,全县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6个(黄寨刘井、小集、郑埠口、练集朱集、汤庄西赵桥、平店刘营),1100多套住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准备启动建设的6个(集聚区家庙、城关乡大井、老城、平店东邓店、张庄李寨、邓城宋庙);部分乡镇正在做前期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
(三)建设模式。我县在建的6个新型农村社区,大致采取了以下三种建设模式。一是村委组织、群众筹资模式。练集镇朱集农村阳光社区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土地臵换、建设规划、房屋设计、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等环节均由村两委出面负责实施。在运作过程中,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采购、统一施工。村理财小组严格控制造价,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使新型社区建设在阳光下运行,群众入住只需拿成本价,村两委为困难群众协调低息贷款,切实解决了社区 3 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阳光社区于2011年3月开工建设,第一期工程计划筹建住房270套,正在建设215套,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一期住房建设任务。按照规划建成后的社区住房占地仅337.5亩,现住房占地900亩,将节约土地562.5亩。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政府统一组织、鼓励引导房地产进乡镇,把社区建设推向市场,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黄寨镇郑埠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属于该种模式,镇村负责臵换土地,交给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价格由政府监管,政府、开发商、群众代表三方协商定价,使价格控制在开发商有适当利润,群众能接受的合理区间。社区内住房只能由社区内群众认购,郑埠口安居社区规划利用10年时间分五期工程来完成。一期工程总投资4600万元,于2011年3月开工,2012年3月完工,规划建商住楼12幢、住宅楼4幢、门店房119间、商品房308套,建1个专业市场,并做好路、自来水、电等配套设施,目前,一期工程 16幢楼房相继开工,已封顶8幢,道路、排供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将陆续动工。三是统一规划、群众自建模式。在黄寨刘井和谐社区建设中,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征求群众意见,并对村庄整体搬迁和规划新建进行信访评估,根据群众意见,按统一规划自主筹建。乡政府负责臵换土地、搞好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房屋设计、施工监管等,施工过程由乡村组织专人负责统一监管。为坚定群众自建信心,先后三次组织干部、群众到新乡、山东等地参观、学习,最后全体村民表决一致通过。为提高群众自建积极性,政府投资300多万元用于社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每户又给 4 予10吨水泥补助。和谐社区规划占地390亩,规划总投资1.5亿元,规划简欧式独院住宅楼700套,并建成中心小学、幼儿园、敬老院、农村超市、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目前,一期工程200套住宅楼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修建社区道路2000米。二期工程24套门面房、100套农户住宅楼于今年8月动工,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
二、制约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因素
(一)认识不够到位。大多数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认识不清,不能正确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导致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乡镇(街道)没有切实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摆上重要突出位臵来抓,工作不创新、不学习、不借鉴、不作为,畏难发愁、束手无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由于全县处于试点阶段,试点村建设刚刚起步,没有建设成形、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社区让群众参观,群众无法感受到新型社区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上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刚建好住房和现有住房条件较好的农户,甚至有抵触情绪。
(二)规划不够健全。虽然我县已完成了(2010年——2020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个乡镇体系规划和90个中心社区规划的编制,但是按照《城乡规划法》应走的程序还没有走完,加上我县对上级的规划设计经费没有完全到位,目前规划成果仍不能指导建设实践。目前,我县启动的6个试点村的建设规划,均是找相关部门再次进行的规划,这样不仅增加了启动的资金困 5 难,还有可能造成与全县规划不尽一致,影响全县整体规划的落实;由于各种原因,全县136个基层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仍没有启动,必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规划不到位,规划编制的严肃性无法落实,导致了农村建房出现无序建设势头,非法占地违法建房现象突出,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了阻力。
(三)资金严重短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包括节省土地产生的补偿金、群众交纳的资金、村集体积累的资金、争取的政策扶持资金四部分。但土地臵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臵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农民建房每户需投入12—15万元,根据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大部分农户能够接受的支付能力在5万元左右,就是手中宽裕的农户也会习惯性地储备部分资金用于防备生活中的各种风险,而不可能一次性地拿出自己的全部储蓄;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据测算,建一个500—800户的中等社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需要800—1500万元,加上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大院、体育器材等配套设施,需公共投入1500—2000万元。按照目前我县对刘井、朱集示范点的资金整合情况看,大约能整合资金500万元左右,建设缺口依然很大。
(四)政策不够具体。我县在2009年8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111‛工程有关指示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311‛ 6 工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10月份,制定了《商水县中心村建设实施方案》和《商水县加快中心村建设奖补办法》,此政策只针对10个试点村实行。今年5月份,我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的意见》,对全县中心村建设制定了目标任务和实施办法。但这些政策不仅相互重复,还与目前提出的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相匹配,导致大部分乡镇持观望态度。
(五)土地制约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只能走增减挂钩路子,但是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较少,全省仅有2万亩,争取难度很大。目前,我县的刘井、朱集、郑埠口试点土地审批走的是先建后拆模式,根据省国土厅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定,列入土地增减挂钩的项目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一般3年)腾空旧址,但看到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拆迁的难度很大,实施拆迁的措施不明确,在规定时间内最终达到节约土地、腾出土地、复垦土地的难度较大,已不再审批受理先建后拆模式。邓城宋庙、平店东邓店、袁老袁庄、黄寨小集实行的先拆后建模式,目前卷宗市已阅过,但暂时省厅不予受理,县国土部门正在积极做工作。由于土地制约,一些村迟迟不能开工建设,如平店东邓店等。
三、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创新运作。抢抓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创新工作理念,整体推进周商一体、黄寨‚三点一线‛‚三化‛协调试验区和练集、平店、黄寨‚一园一区一基地‛建设,把以上三项当成三个大的整体项目去规划、申报、运作,制定项目区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和明年任务,明确项目区所在地党委、政府的责任,整合资源、资金,强力推进项目区内新型农村社区建 7 设。
(二)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示范点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完善设施,尽快入住,打造1-2个建设成形、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样板。二是加快推进房地产进乡镇工作,建议明年选择有条件的3—5个乡镇为重点乡镇,每个重点乡镇选择一条街道连片重点开发,加大对沿街低层门面房的拆除力度,统一规划设计建设5层以上的底商住宅楼,一年完成建设任务,打造出房地产进乡镇的样板街道,逐步提升小城镇的建设水平。三是督促已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乡镇,在等待项目批复的同时,同步加快社区规划编制、进村入户调查等前期工作,为早日开工创造条件;未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乡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明年上半年顺利申报奠定基础。
(三)广泛宣传,转变认识。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建议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频道或增设专题栏目等。二是与当前开展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市三次党代会活动相结合,加大对干群的培训和宣讲力度。通过宣传,让广大干群切实明白‚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怎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好新型农村社区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等,从而转变群众认识,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
(四)加紧规划,加强管理。一是抓好我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个乡镇体系规划和90个中心社区规划编制的调整和完善工作,尽快按照《城乡规划法》走完法定程序,尽快启动136个 8 基层社区的规划编修,使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落实。二是加强对农民自建房的管理,乡镇政府有权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进行管理,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只有通过加强管理,才能减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阻力。
(五)整合资金,加大支持。一是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项目资金利用整体效益。二是尽快出台下发加快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具体的奖补政策,包括启动资金、项目整合、信贷支持、收费减免及社区居民权益保障等,并指导各乡镇针对试点村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具体的新型社区建设方案。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城市近郊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在××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焦店镇北部,面积××亩,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人,党员××人,3个自然村成品字型分布于北环路和西环路两侧,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主导产业以煤矿产业为主,养殖业、物流业及其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优势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要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按照农村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重新配置土地资源,解放土地生产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其次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目前,××村3个自然村仅群众住房和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就达600多亩,通过社
区建设可以将3个自然村合并到一处,既能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又能节约土地400亩。节约出来的土地,适合复耕的就复耕,发展高效农村;适合退耕还林的就植树,美化环境;适合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就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根据张庄村距离市区近、交通便利的特点,可以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大棚蔬菜,以及发展养殖业,开办养猪厂、养鸡厂等。二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建设整合节约出来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村位于西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毗邻××矿、××矿、××矿等矿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汽车修配、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目前,××村的物流仓储、汽车修配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集聚区能够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管理的创
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
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社区,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必然会促使政府部门的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创新党建模式,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
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
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外部引资还没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旧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管理监督、权益分配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风险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大家主动筹资的积极性。
(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
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会使生产设备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干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少数干部
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存在模糊认识。许多农民群众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认为新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担心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阵风”,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
四、加快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
配合、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
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镇为
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
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第四篇: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台前县民政局民政股
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政部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按照河南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研究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台前县地理位置特殊,南临黄河,北依金堤,西南较宽阔,东北狭窄,呈三角走势插入山东省腹地。辖五乡四镇,辖区面积393平方公里(58.95万亩),372个行政村,总人口3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75万人,非农业人口3.3万人。村落稠度、人口密度较大,城镇化程度差,是我县目前村镇布局的最显著特点。另外临黄大堤又将我县分割成黄河滩区和临黄区两大板块。其中黄河滩区涉及6个乡(镇)13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1.4万人,土地面积141平方公里(21.15万亩),临黄区涉及24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35万人,土地面积252平方公里(37.8万亩)。全县土地总面积为58.95万亩,耕地仅为26.5万亩,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仅为33473.67亩,95861.55亩土地被星罗棋布的村落占压,并有大量村落周边荒地和废弃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长期以来,村民建房散乱无序,占压耕地建房日趋严重,空心村现象突出。
按照省、市“三化”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本着有效节约土地,转移农民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思路。将全县360个行政村(除去老城区的9个城中村,新城区的3个城中村)规划为30个新型农村社区,总规划占地3.9141万亩,总建筑面积1298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6.1346万亩。自2011年以来,我县先后启动建设了13个新型农村社区:城关镇长刘社区、尚庄社区、油坊社区;孙口镇高庄社区、马楼乡马楼社区、后方乡辛庄社区、清水河乡清东社区、侯庙镇大杨社区、侯庙镇中心社区;打渔陈镇盛世社区、夹河乡中心社区、吴坝乡东桥社区、县产业集聚区中心社区。在建社区总建筑面积338.3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13.2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3.91%,概算总投资57.2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046亿元,占总投资的12.31%。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布局,实施三类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规划思路,切实打破“新村建设”思维定势,对全县30个新型农村社区结合城镇建设的设想,做出了选址布点规划的初步方案,并委托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进行县域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规划和滩区村扶贫开发整体搬迁规划。对30个新型农村社区分期、分批编制详细规划,目前已完成7个重点推进社区的编制与评审工作。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工作中,立足基础条件,从建设时序和力量摆布上分三类实施。一是重点示范类社区建设3个:马楼乡马楼社区作为滩区村整体搬迁并村重点示范社区,该社区位于马楼乡政府驻地,临黄大堤以北,整合村庄17个,人口17774人,规划占地2130亩,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城关镇长刘社区,该社区位于新老城区中间部位,依金堤河南岸而建。整合村庄6个,人口6938人,规划占地83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目前正在打桩。县产业集聚区中心社区,该社区位于县产业集聚区内,整合村庄10个,规划占地148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即将进入招标施工阶段。以上3个社区作为城郊改造和产业带动的重点示范社区,2—3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社区规模均达到万人以上。二是重点推进类社区建设。清水河乡、侯庙镇、后方乡、打渔陈镇、夹河乡、吴坝乡6个乡(镇)政府驻地,依托城镇建设均规划建设1个中心社区,3—5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社区规划达到万人以上。三是全面推进类社区建设。其余21个社区在做好规划,制定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成熟一个推进建设一个,争取在2020年前分步实施,全面完成迁建工作。
(二)完善政策措施,破解制约因素。根据省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精神,我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工作任务,政策、组织等各项措施保障。在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上积极探索破解办法。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融资,向上争取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投入机制。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从今年起,县财政列支不低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示范社区和重点推进社区建设。二是涉农资金打捆使用,全面整合建设资金。明确了由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组织。县委农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资金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所能整合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社区建设。去年以来,我县累计整合环境治理、道路建设、教育基础建设等项目资金达2000万元投放到社区建设中。三是积极探索用足、用活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濮范台综合扶贫开发试验区的政策,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县已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有计划的列入滩区整合并迁方案,对滩区并迁村的整村推进扶持资金全部打捆用于新并入的社区建设。四是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大社会资金投入。自去年以来,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关镇长刘社区、孙口镇高庄社区、马楼乡马楼社区、清水河乡清东社区,吴坝乡东桥社区等5个社区都依托开发商或建筑商进行建设。在保证入区农民合理安置的基础上,允许开发商和建筑商向市场推进部门商品房出售。五是强化金融扶持。我们已经与县农村商业银行,县农行对接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纳入信贷资金扶持。清东社区已进入试点阶段。在土地使用方面,我们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合理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在社区布点规划时,尽量安排使用原建设用地、荒地,废弃地。城中城郊村要充分利用原村镇占地,采取建新拆旧的方式进行。确需使用耕地的,实行用地增减挂钩,优先配置建设用地,按村纳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按程序申报审批。
(三)突出示范带动,创新三种模式。根据县级领导干部分工,每个乡(镇)分别明确由一名县委常委和两名副县级干部联系乡(镇)工作,作为分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人直接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建设模式上结合我县实际,分为三种:一是城郊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性。县产业集聚区中心社区,处于新城和老城城郊地带的孙口镇高庄社区和城关镇长刘社区,纳入县城建设规划,吸收并迁周边城郊村,扩张城市规模,实现城郊农民向城市居民转移。其中3个社区共并迁村庄27个,容纳居民34432人。二是小城镇牵动型。除城关镇、孙口镇两个城区镇以外,其余7个乡(镇),均规划建设1个中心社区,并迁周边村庄,把社区建设融入小城镇建设框架,拉大小城镇建设规模,加快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这类社区涉及109个行政村,101624人口。三是农村经济促进型。在纯农村地带选择地域条件较好,辐射轴心点,规划布局19个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分步分梯次实施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局良好,全县上下思想认识日趋统一,建设推进工作逐步升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土地制约瓶颈没有彻底打破。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制约,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得到审批的情况下,社区建设用地不能合法、合规进行。建议社区建设要享受“先建后拆、先占后补”的政策。
二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虽然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但是过高建设投入,搬迁投入额度巨大,县乡财力杯水车薪。虽然能够把土地增减挂钩后节约出来的土地纳入土地市场能解决大部分资金,但远水不解近渴。建议省、市加大扶持力度,协调金融部门针对社区建设下达信贷计划指标。形成宽松的信贷支持机制。三是大部分农民乡土观念较重,合村并点拆迁工作推进艰难。还有一大部分农民留恋松散的庭院生活,持有拆平房建平房,拆村建村的传统思想。建议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展开大讨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炒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广泛舆论,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把政府主导变为群众的意愿。
四、下步打算
1.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充分做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以县域总体布局规划为大纲,做好每个社区的控制性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科学的发展布局。
2.积极探索贫困县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创新思想观念,用足、用活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针对沿黄河6个乡(镇)的滩区村庄,结合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梯次有序的并迁工作,力争在3—5年时间内50%的滩区村庄迁入临黄堤以里的新型农村社区。4.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原则,围绕“农民就业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就近城镇化”的思路,着力进行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区,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植壮大农产品,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形成一系列促进农民就近创业和就业的平台。引导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
5.进一步探索,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和资金瓶颈问题,让社区建设有地建、有钱建。
总之,我们将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认真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做法,以创新赶超的精神,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向社区集中,整合盘活农村的资源、资产,多措并举,继续加大力度搞好社区建设。着重完善好台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真正把这项利民工程落实到实处。全面提升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2012年10月16日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调研报告
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永城市地处豫东平原,国土面积2000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732个行政村3600个自然村。全市人口140万,其中,农村居住人口87万人。
近年来,永城市按照“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抓手,将全市732个行政村3671个自然村统筹规划成140个新型农村社区持续稳定转移,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措施和成效
(一)用五大重点引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永城市情,发挥永城资源优势,突出永城地方特色,确立了永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五大重点”。
工矿企业所在地。永城是全国六大五烟煤基地之一,境内有永煤、神火等大型骨干企业,有快速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在工矿企业所在地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永城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点。目前,全市9个煤矿社区已经基本建成,产业集聚区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形成规模,其它企业所在地社区已启动建设。
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永城2000平方公里国土有煤面积在50%以上。煤炭开采已使永城有10个乡镇60个行政村214个自然村形成沉陷。沉陷面积33.3平方公里,涉及21000户75000人。从维护你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改变以往“先沉陷,后搬迁”的做法为“先搬迁,后沉陷”,与两大企业集团共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经建设采煤沉陷区新型农村社区11个,新开工建设2个,正在
规划,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绘制了蓝图,明确了标准和方向。三是强化管理。市成立了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大队,乡镇成立了农村建设联合巡查组,对违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乱建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拆除,规范农村村庄建设秩序。四是巡回检查。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定期对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巡回督导检查,形成加压紧逼态势,促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
农民理事机制。把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充分发挥起作用作为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由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原则上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参加理事会,理事会在村两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新农村社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分担了村两委的工作压力,还有效解决了一些村两委不宜做或做不好的工作,成为连接农民与村两委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酇城镇中心社区通过理事会做群众工作,开展拆旧建新,旧宅基拆除力度很大,工作中不但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信访案件,而且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建设成效十分明显。城厢乡沱滨社区在住宅楼建设中,通过新农建设理事会统一筹款、统一进料、统一监督、统一结算,农民按成本价住房,群众十分满意。卧龙乡余庄社区、浑河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顺和镇高平房社区等,新农建设理事会在新兴农村社区建设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农共建机制。我市“工农共建”这一机制的探索首先是从与两大煤业集团共建开始提出的。工矿所在地和采煤沉陷去居民安置
障等一体化发展。
政策激励机制。为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居民向现代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我市制订了一系列引导、鼓励农民进社区的优惠政策,变“要农民进社区”为“农民争着进社区”。一是财政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且以每年递增20%的比例列入预算,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四年来市本级财政已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1.396亿元,吸纳带动社会投资11.6亿元,发挥了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土地扶持。把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作为破解新农村建设用地难题的突破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市还制定下发了《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补偿标准,每宗新增耕地100亩以上,每亩补偿3万元;100亩以下,50亩以上,每宗补偿2.9万元;50亩以下,每宗补偿2.8万元。目前,全市有165个行政村开展了旧村整治复垦工作,以整治复垦土地5000多亩。三是税费扶持。新农村社区建设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专项拨付的形式,用于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相关的质检费、安检费、避雷检测费、主体结构检测费、屋面防水检测费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律免收。四是金融扶持。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小额贷款扶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目前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560多万元,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待遇扶持。对入住新农村社区的农民,根据群众意愿可登记为非农业户口,享受双重户口待遇,既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良
致富的引路人;对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大和特殊困难的党员,主要传授一些易于掌握、见效快的科技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在倡导社会新风尚上不断取得新变化。已建设社区服务中心26个,文化大院652个,农民书屋360座;建设社区公共活动广场38个。在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规划有服务中心,功能涵盖社区管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党团活动、农民教育等方面。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信息、美德、法律“六进农家”和“清洁家园”及“好媳妇”活动,大力推进文明社区建设,全市农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科技意识越来越浓,法制观念愈来愈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上不断取得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近几年的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逐步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的轨道。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利用采煤沉陷区复耕出的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建设规模化苗木基地、观光园、养殖基地等。在产业发展商,持续了“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专业村建设思路,新建现代种植小区4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52个,发展各类专业村2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3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比重达50%以上。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28元,增长14.4%,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业十佳市。
在优化社区管理上不断取得新变化。在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建立了社区党总支及物业管理、户籍管理等试点工作。社区党组织重点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和完善社区社会保障、计生管理、法律咨询、产业发展、民事调解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办公模式,使社区党建扎根于社区建设,植耕于群众需求之
审批,并报市有关部门备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
(二)探索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的地增减挂钩试点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等相关政策,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奖补力度,通过土地整治腾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规划继续作为建设用地的可统筹用于农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用地。仍有节余的,经批准后少量指标可作为建设用地指标在本市调剂,并试行有偿使用,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
(三)引导农民建设新型住宅。按照“交通便利、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集中居住、群众自愿”的要求,采取多村联建的形式,适度集中建设住宅。煤矿所在地社区建设重在环境治理,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集聚区、采煤沉陷安置地、乡镇政府所在地重在建设高标准居住小区;旅游景点所在地社区建设重在与景点文化相协调,可以按城市标准建设,也可以发展一户一宅的庭院住宅,与景点建设浑然一体;一般中心村建设,以一户以住宅庭院住宅为主,可以建设独院或3层以下(含3层)联排住宅。农村房屋建设和改造,要满足抗震防灾要求,符合相关技术标准。鼓励应用新材料、采用新结构、选用新能源、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安全环保、舒适宜居、优质耐用、设计美观的住居区。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参照城镇标准进行建设。综合考虑人口规模、再20%以上。城镇规划区内通过房地产开放方式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拆迁土地需按规定变为国有,经招拍挂方式进行出让,市级财政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自留部分作为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项目所在乡镇土地征收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及其它支出。用地支持。合理修编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要优先列入用地计划,统筹安排好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二、三产业发展用地。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为新型农村社区预留建设用地空间。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计划中安排适当比例用地指标,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信贷扶持,鼓励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业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主动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信贷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金融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提供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