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时间:2019-05-14 15: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在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呈急剧扩张之势,不断壮大的大学生群体优势不再,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天之骄子,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和就业压力,面对自我角色的迅速转换无所适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不容乐观,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未雨绸缪,认清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其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适时地对在校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一、社会适应性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是指,大学生对社会要求及变化了的学习方式、人际关系、外部环境、情绪、自我及满意度等不断调整其心理与行为反应,以达到与新环境的和谐。

社会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专门人才,作为社会未来的劳动者或管理者,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但处在一个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准备期,先对社会有所适应,才有可能去进一步改造社会、发挥自身的价值。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建立有着如下的重要意义。

1、发挥潜质,体现价值

社会的一般分工与协作决定了,无论何种专门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但是,专门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随意而为的事情,并非体现一种必然。这种结合,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客体本身的需要与人才主体的满足能否一致、能否到位,主客体之间能否吻合的问题。如果这种结合出现问题或障碍,则可能导致人才的闲置、耽搁甚至浪费。

2、降低培育人才的成本,增加教育成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虽已步入成年,但仍未完全摆脱对家长或同伴的依赖,还处于从依赖转向独立的转折期。高适应性的个体能明确控制自己的行为、平衡自身与现实间的关系、不会过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低适应性的个体则更加情绪化,容易被周围人的反应所驱使,更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较强,则可以使得人才主体和社会客体之间求得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但消除了人才培养中的南辕北辙现象,而且使得培育人才能够根据社会需要的某些变化,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以求得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服务于社会,从而增加教育的成效。

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1、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时与其沟通时间的长短和态度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有显著的影响。经过调查,父母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进行各种话题的沟通,其成长后将能与伙伴形成良好的关系。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越少,越缺少有效沟通,社会适应性越差。经研究发现,学习不良的大学生家庭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表现都要差于一般大学生家庭。

2、不同群体大学生对社会适应存在差异

大学生的总体人际归因趋向于内控,偏重于努力因素,但不同群体大学生存在不同的特点。其中,城镇生源大学生相对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具有显著的外控倾向;男大学生相对于女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显著的内控倾向,尤其是在应对失败情境时;理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具有极显著的内控倾向;独生子女大学生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大

学生、未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相对于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具有非常显著的内控倾向,尤其是在应对成功情境时。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曾担任过或正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与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的社会适应程度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表现为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极显著地高于从未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

3、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适应性

社会支持来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进入大学前,家庭支持较多,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源,同伴支持相对较少;进入大学初期,各种支持均有所下降,父母支持相对较高;进入大学一个学期时,父母与同伴的支持明显上升,兄弟姐妹提供的支持变化不明显,但教师提供的支持继续下降。个体感受社会支持水平的变化与个体消极情绪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个体一般会感受社会支持水平高,消极情绪减少。对社会适应年级差异的考察发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随年级增高而下降的趋势,表现为在人际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上,大三显著高于大四;在学习适应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在满意度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三,而大四又显著高于大三。

三、当代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性的选择

1、正确认识自身特点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其中多数为独生子女。特别的社会环境和特别的学校、家庭教育,使得这些学生在表现出自尊意识强、思想活跃、视野广阔、信息丰富等优势的同时,又普遍地表现出某些个性、人格方面的缺陷:例如,对家长或老师的依赖性强,生活磨练少,缺乏独立性,习惯于老师或家长的安排,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同学或其他人的协作精神等。

在制度化建设日益加快、社会监督日益加强的当代中国社会,人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注意到,无论哪一级哪个学校,出类拔萃的学生总是受社会欢迎。我们同样注意到,在不同单位,在社会担当重要角色的人,大多数都是综合素质高的人。因此,大学生要增强社会适应性,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上社会之后,依然要重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沟通能力

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阶段对于自我的认识影响着他们的个人修养状况的发展。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十八九岁的年龄,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失误,青年大学生往往从实用、实惠的角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所取,从而导致道德行为的偏差。学校及个人应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设定目标,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3、增强受挫能力

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但是,现代大学生在面对“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挫折环境下的反应不容乐观。2006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受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上升到30%以上。专家建议,家长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锻炼孩子的受挫能力,要对孩子说“不”。学校也应该多组织集体活动,倡导公平的游戏规则和团队精神,加强拓展训练,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鼓励大学生适当的自我表露。社会则应该给大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关心,提供给他们健康发展的平台。

文章来源:http:///lunwenfanyi/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的研究分析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适应性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苏州大学新校区494 名大学生,采用由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表现6 维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无明显性差异。

结论:学生干部和高年级大学生群体适应性较高。分别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适应性 调查问卷

一、提出问题

1、关于适应性的解释

很多学者对适应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如:黄希庭认为适应性(adaptability)是个体有效地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个人独立地生活,维持自己的生活,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等。郑日昌认为适应性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 理能力。许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把适应性定义为“个体为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的相应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卢谢峰,2003)。

“适应性”的概念界定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努力改变环境条件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倾向。本文中所提 及的适应性主要是指社会适应性方面。

2、适应性研究的意义

青年期正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大学是青年期的重要转折,个体经历与环境关系的多方面改变,必然给个体带来压力与挑战”个体对这一转折的适应,以及对此后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适应,既直接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也对于其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因此,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而且,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呈急剧扩张之势,不断壮大的大学生群体优势不再,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天之骄子,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和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无论对个人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国内专门针对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主要有:邓百祥(1997)对进入大学以后昔日的优等生角色更替与适应困难问题,从认知偏差、兴趣贫乏和外在压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赵富才(l999)利用自编问卷对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傅茂笋,寇增强(2004)编制大学生适应量表,从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集体生活适应性、自我意识、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六个方面对大学生适应性进行研究;徐富明、于鹏等人(2005)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关系进行研究;陶沙(2000)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大学生适应性的五个方面: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的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五个方面,并根据这个理论构想,提出了有关大学生入学适应结构的五因素相关模型;严明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贾晓波(2005)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等[4-6]。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是从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职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适应性,主要探讨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和任务的改变而可能导致的适应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学会适应是每个人健康生活、获取成功的前提与基础。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适应性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提供一定帮助。

三、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高校学生作为目标人群,于一周内随机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一期二期公共自习教室发放大学生适应性问卷520份,回收510份,作废10份研究生问卷,6份不合格问卷。统计有效问卷594份。其中医学专业162份,材料化学专业60份,教育学专业44份,传媒类专业41份,公共管理类专业93份,艺术设计类专业29份,语言类专业41份,农学类专业24份。

插入表

12、研究工具

使用由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该量表有66 个项目,其中学习适应性8 项;人际适应性11 项;角色适应性9项;职业选择适应性9 项;生活自理适应性6 项;环境的总体认同7 项;身心症状表现10 项。另有6 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量表”。问卷的选项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有点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量表分为正和反向题,记分采用传统的等距记分法。选项数字1、2、3、4、5,正向题记分:1、2、3、4、5;反向题记分:5、4、3、2、1。通过上述转换,将所有的题目都变成正向记分。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该测验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各分测验a 系数的范围在0.579 0~0.775 9 之间,而全量表a 系数为0.897 8。

3、数据处理

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统计工具采用社会性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 进行分析,利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了t 检验、F 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果

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得分状况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及其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见表2。表2 中列举了大学生在适应性量表及其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适应性总体平均分为238.810±27.276,其中最小值为87,最大值为319。

插入表2

2.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得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是否是学生干部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得分情况见表3。表3 中结果显示: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而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学生干部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高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低年级大学生。插入表

33.研究结果的思考

1)本研究中发现,适应性总体水平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受是否是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影响大。学生干部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高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六维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而在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弱的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无明显差异。

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大学生适应性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就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上来说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大学男女生的适应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就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上来说不受生源地、家庭结构不同的影响;城市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整体适应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整体适应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大学生适应性存在家庭来源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大城市> 中小城市> 小城镇> 农村的变化趋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整体适应性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关于大学生适应性是否存在生源地和家庭结构的差异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3)研究结果还显示男女大学生、城市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适应性总体水平上表现出的差异并不大。而在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明显差异:学生干部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高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大学生在适应性各分维度中,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而在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弱的适应性。

根据以上显示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比,今天的大学生适应性的水平普遍高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尤其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等方面。这可能与当前学校在适应性方面加强教育,家长在学生适应性方面加强培养,学生自己也注重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有关。改革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的压力增加,使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来应变生活中的变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干部是从普通学生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和普通学生相比,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各方面的发展较均衡;同时,他们也处理更多事情,面对更多的挑战,经历更多的考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干部进行了培养,使他们在面对挑战和考验中不断地磨炼自己,无意中也提高了学生干部的适应性。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对新环境不熟悉、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适应性总体水平明显低于高年级组。

总结:

根据本研究成果,高校应加强对学生适应性的教育,尤其是对非学生干部和低年级学生群体;家长也要多关注对自己孩子各方面适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己要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即将面对各种压力与

挑战、机遇与发展、成功与失败。当面对各困难和挑战时,积极的适应就会使大学生得到发展,消极的适应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冲突与疾病。学会适

应是每个大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获取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完善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机制建设,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应从多维视角出发,探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全面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没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责任意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育观念亟待改变。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因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应加强德育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将责任意识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

二、完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形成和发展,科学的教育方法是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抽象的理论教育,而随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教育方法也应从传统走向现代。比如: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方法,通过树立正面人物的形象,以其优秀品质和行为思想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法,通过体验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更深刻体会责任的意义所在,从而培养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在我国高校承担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还远远不够,要鼓励和动员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使责任意识教育实现全面、持续开展。同时,要加强对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对于其学历背景、职业素养、道德品行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师资素养的整体提升。此外,要增强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对责任意识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做好示范作用,才能真正将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深入到学生内心,从而使其逐渐转化为行动。

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仍有待完善。需要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责任意识教育取得新成绩。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责任意识教育管理体制,明确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岗位职责,并将责任意识教育效果纳入到工作业绩考核中,为责任意识教育取得实效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有效的监督体制也是责任意识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有必要建立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展开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对于知识的评价,还包括对于行为的评价。评价方式不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过监督体制的运行,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不断纠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五、整合社会教育力量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使子女学会感恩、付出、责任,家长对于子女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子女未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同时又处于信息化时代,面临的外在环境异常复杂。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抵抗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较弱,难免会对价值观产生影响,可能会出现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因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新时期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大众传媒能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正面的素材,应正确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种力量协同配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彭媚娟.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2).[3]蒋国勇,应小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GH144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毛锐(1982-),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第四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号:200909030303

姓名:宋科刚

《大学生成才与社会需要》课程结课论文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2年5月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适应性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新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在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在这一形势下,大学生自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无论对个人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而且,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呈急剧扩张之势,不断壮大的大学生群体优势不再,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天之骄子,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和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无论对个人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地定义

广义上的社会适应性是指以培养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人文环境的改善为主,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使学生未来进入城市、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角色与就业生涯的需要,提供相关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社会适应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所表示的是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积极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具体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的状态。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或离校大学生,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达到的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状态。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1)学习适应性方面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综合的学习行为过程。包括学习动机适应,学习身心适应和学习环境因素适应。

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影响最大,学习目标是学习动

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处于理想的真空状态,在学习上没有需要根据新情况重新确立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还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在我所在的专业都是接受学校调配到本专业而非第一志愿选择。综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2)社会生活适应性

生活适应性在是指大学生离开父母到大学宿舍和舍友在一起生活,需要独立处理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在相关事务上做一些决定时也不能像在家一样可以随时与父母商量。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大学生德智体美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学生能够与舍友良好沟通多数大学生能够面对困难。

但是许多同学对未来的准备,还处于茫然状态,很多人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以后该干嘛,既没有对未来作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信心面对未来。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保护圈中成长。家长长期的溺爱,让孩子在独立处理事务和做决定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所以许多大学生在事务的处理上不果断、不理智,甚至于面对未来不知所措。

(3)社会交往适应性

社会交往适应性指的是个体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维护人际网络的稳定。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想很快的适应环境就必须要与环境中的人产生互动。在大学中一个宿舍住着6个人可能他们来自四个以上的省份,从全国各地走进同一所大学,而且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们一直都要处理微妙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要不断的去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子。

许多大学生入学以后很快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而有的人四年了没有几个朋友。宽松的教学环境,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他们交往的聚集区在宿舍。但是许多同学把这宝贵的时间交给了电脑,交给了游戏,交给了网友。或许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是焦点,在他身边聚集这许多人,可是他们毕竟要回归现实。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顺利的传达信息,不能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4)社会工作适应能性

社会工作适应性指大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以及毕业离校后迅速投入社会工作的能力。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洗去书生气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以后踏入社会搏于重任做好准备。

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优异,在考试中也能考得好的成绩,在实践中却是频频出错,造就了人们对大学“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没有坚持从现实中引入课堂教学,再回归现实的学习方法,是造成实践能力差的原因之

一。除此之外,团队合作少,许多大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他们不愿意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研究

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①

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大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就业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为用人单位所接纳;反之,则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获得用武之地后,往往能很快熟悉周围的环境,主动地与同事、领导、朋友等交流,很好地与其相处,因而不仅生活工作心情舒畅,而且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相反,社会适应性差的大学生,或自负、孤傲,或自卑、胆怯,或消极、抱怨,或敌对、反抗,那么他即便满腹才华,也很难得到别人的欣赏、接纳,他所遭受的往往是排斥。那么我们该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

(1)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适应能力,自主高效的学习。

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不良将会滋生诸多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水平。由此可见,增强学习适应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一是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习自觉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动力;利用动机迁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自主权”,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成就的个性心理品质。四是,针对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的学生,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自己学什么,都能够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2)独立决策,未雨绸缪,树立远大理想。

大学生应该主动脱离父母的羽翼,积极承担生活,勇于面对现实。做到能进能退,能取能予,能胜能败,能伸能屈,不能动辄成为忧郁王子、伤感丽人。更重要的是,处理问题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要勇于走出困境。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现实,树立远大的理想,按照预定的计划务实求成。

(3)注重提高沟通技巧。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熟悉社会规范,加快社会化进程并且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熟悉社会规范。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加快社会适应的过程。一是熟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相互尊重是人际交①夏金元.强化素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1往中的首要原则。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还应当遵循平等、真诚、宽容、互利等基本原则;要明礼好仁、平等尊重、团结互利、真诚守信、相容谅解,要学会赞美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灵,要掌握并学会运用批评、建议的艺术。二是树立成功交往的信心。通过多与别人交往,可以增加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三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四是学会并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大课堂,洗去书生气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把实践教育与教学工作融为有机整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课题,在实践教育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此外,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己的重要组织,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对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这既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与社会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求得个人与社会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积极培养与引导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加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强化素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9年06

3.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1-5.4.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评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60-61.5.张梅.谈青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素质研究

当代大学生素质研究

当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当大学文凭不再是铁饭碗的象征,我们当代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素质来面对社会,接受挑战呢?是高分低能,是眼高手低,抑或是思维独特,勇于创新?

现在让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进行研究:

一、人格素质

当代大学生在人格素质上的优势是追求自由、平等,法治意识强,但是独立性不强。当代大学生多生于80后,这时,国家法制体系日趋完善,公民法制意识增强,在这种社会底蕴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较为强烈业不足为奇。由于大学生一直是新思想的引领者,追求自由平等的这种与世界接轨的精神在大学生身上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的现今,这是当代大学生在塑造自身素质中的优势,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劣势。那就是作为家中至宝,父母处处呵护,久而久之,依赖心理较强,从而使得自身缺乏独立性。

二、精神素质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下,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涉世未深,理性思维不够完善。在社会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但是自省意识较弱。由于生活优越,当代大学生大多意志品质不够坚定。

三、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

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

四、科学文化素质

当代大学生科学虽然卷面成绩依然不错,但是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减弱,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难以在一毕业就适应工作需要。虽说现在已不应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在大学中大好扎实基础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五、审美素质

虽然时代在改变,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改变,但是,健康之美,道德之美是永远不应被否定的。当代大学生在审美方面有时偏离社会,一味的追求新潮,这不仅扭曲了美的意义,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以上谈到很多当代大学生的素质问题,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些素质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因素。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

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

虽然当代大学生身上有着种种不足,但总体来说大学生依旧是社会的先进力量,在大学生新思想的带动下社会也在进步,在发展。

下载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1 【摘要】: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也是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皖西学院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1005班)摘要: 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具备的三个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这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和探讨,浅......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社会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 学院:XXXX 姓名:XX 专业:XX 班级:XXXX 学号:XXXXXX社会调查报告前言: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得到了不......

    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 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要求人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季羡林先......

    当代大学生消费社会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教育状况、家庭影响、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和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不同,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