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
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最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准确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
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要取消挂社团的“挂靠制”,保证社团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于从事社团活动的个人,无论是对其所在组织实行完全税收优惠、部分税收优惠,还是完全税收,都要完全按照个人收入的多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4]第三要完善社团的有关法规政策,政府是社团组织的后盾,负有为社团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责任;最后要充分发挥社团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团和居民共同参与,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社团是社区建设的具体操作者和组织者,是沟通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居民则是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加快社团的发展,形成社区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从法律上保护社团的合法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引导建设与社区需要相符合的新型社团。
城市社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切实的指导,方能健康发展,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充分、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与质量,这一点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
第二篇:社区管理论文
1949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自此,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我国,社区内涵具有一定的特性。所谓中国特色社区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构具有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且具有一定认同感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①当前,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②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8.7万城市社区。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关键在于健全有效的社区管理体制。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实行以行政化的单位制为主、街道-居委会制为辅的管理体制。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未就业的家庭妇女和个别的社会闲散人员,社区事务相对单一,主要是协助维护治安、进行户口登记,组织社区居民发展生产等,而且社区工作人员也大多是“婆婆妈妈”,此时的社区管理被形象地称之为“大妈管社区”。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制”管理体制日趋式微,同时“街居制”管理体制的社会基础——社区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1、社区的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单位中国”趋于瓦解,在此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回归到社区后变成“社区人”,此外,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的驱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7亿的城镇居民和2.6亿的流动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其中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都需要纳入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范围,③全国8.7万个城市社区平均每个社区的居民人数已超过1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对象,如何提供有效的社区管理与服务,适应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适应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日益成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重点。
2、社区工作内容的深刻变化
与“单位制”的解体相伴生的是,原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到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以来,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社区公共活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有困难找社区”已成为居民群众的共识。在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制过程中,社区在承担着组织居民开展社区自治活动的基础上,还承担着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劳动就业、低保救济、社区禁毒、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消防、商业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家政服务等多样化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工作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一变化迫切要求居民委员会要不断提升处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与水平,优化社区功能,以适应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求,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3、社区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
伴随改革的推进,社会管理的重心不断下沉,社区在整个社会管理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凸显,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稳定的根基。原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在运行中的弊端日益显现,社区居委会与基层政府或派出机构分工不明确,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型体制下,区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的考核指标和本级政府的计划任务,相关职能部门把大量的工作转嫁给街道办事处,而街道办事处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事务,又把一部分行政工作转移给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逐步变成了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街道办事处由过去的“主攻手”,变成了现在的“二传手”。④而居委会则陷入大量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自治服务能力日趋下降,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
面对城市基层社区的深刻变化,单一的行政化社区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为此,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成为居民群众、居委会干部和基层政府的共同心声,同时也成为考验城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居民能力的一道新难题。
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解决社区居委会日趋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理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关系,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早在2002年,南京市白下区就对街道管理体制进行了首创性改革试点,创造条件逐步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建立淮海路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强化党工委工作和社区自治功能,探索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⑤此后,北京、深圳、长春等地陆续在小范围内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改革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区直管社区”改革并没有在更大范围内推广。2010年7月以来,该项改革迎来了新的转机,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后,在全区范围内撤销街道办事处、整合新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
铜官山区位于铜陵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一半,城市人口的80%。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亿,财政收入达4.5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化解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的矛盾,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解决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错位缺位、功能雷同、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等问题,铜官山区根据城市交通、居住环境、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社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等因素,在区政府的“大部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撤销6个街道办事处,将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
(一)“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1.撤销街道办事处,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中观变革
街道办事处的撤销,使区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区政府失去了街道办事处的协助与配合,直接面对社区,这一变化迫切要求区政府调整工作方式,实现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有效衔接,如此才能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为此,铜官山区通过以下举措对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了中观变革:一是整合条块力量,明确区直部门与社区的职责分工。紧密结合区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将原街道党工委以及群团、武装等职能和原街道办事处相关公共管理、公共服务、部分审核审批等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原街道的协护税、城管执法、司法行政、拆迁拆违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直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区协护税办公室、征迁中心等,实现分片归口管理,新社区协助上收职能部门做好相关服务功能。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公共事务进入社区“准入制”。为确保改革的稳妥进行,铜官山区先后成立了“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社区建设办公室,负责制定落实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改革进程,指导协调改革后新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实行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直相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事项,协商部署相关工作,同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对新社区组织开展培训和业务指导,并承担相关工作的汇总、审核职能。三是建立社区财务资产管理新模式。按照“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社区设独立账户,经费由区财政直接核拨,实行报账制,逐步建立完善社区经费的预决算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将社区财务核算职能集中到区核算中心,分户核算,各社区设置一名兼职报账员。社区房屋等固定资产归口区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资产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原街道的债权债务负责,对新社区资产进行监督管理。⑥
2.建立“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社区组织架构,实现社区内部的微观再造
将6个街道办事处和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后,社区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如何建立新型社区组织结构成为改革的难点。为此,铜官山区对新整合的社区进行了微观再造,在社区内部建立起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的社区组织架构。一是成立社区党工委,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社区党工委直接隶属区委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心合署办公。主要承担社区范围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事务,对辖区内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全责。社区党工委由5-9人组成,设党工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成员由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居委会主任、公共服务中心成员等组成。二是重新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强化居民自治组织。按照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居委会的原则,重新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行居民自治。三是组建社区
公共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社区服务中心本着精干、勤奋、务实、高效的原则,统一设置综合事务、民政事务、人口计生、综治维稳信访、文明创建、社会保障、经济服务7个专业服务窗口,接受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居委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对进驻社区的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集中办理。⑦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内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任由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或居委会副主任兼任。四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面对扩大的社区规模,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仅仅依靠社区居委会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新社区积极倡导社区居民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和各类群众性自治团体,大力开展社区公共活动和志愿性互助服务活动,通过社区参与积极营造社区邻里互帮互助的和谐空间。除此之外,新社区还积极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进入社区,鼓励并支持家政、医疗卫生服务站、养老托老服务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在社区内开展专业化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不足层次的服务需求。
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原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调整分流问题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为此,铜官山区在“综合配套,统筹推进”的原则指导下,将原街道、社区人员分流与区政府“大部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办法,在机关干部和街道、社区同志之间实行“双向选择”,通过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配置新社区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力量,选强配齐新社区领导班子。对涉及调整分流人员,保留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逐步过渡到同一机构、同一单位、同类人员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待遇。⑧对街道机关人员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新社区;对原社区工作者就近、就地并入新社区;对街道从事城管执法、司法、经济等工作人员相应充实到区直相关部门,实现人员平稳过渡。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对超龄人员及时解聘。
4.加强社区人员配备,推动社区居民自治
一是加强社区居委会选举的指导,提高居委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社区居委会选举采取户代表直接选举,社区居委会主任差额选举的办法,与此同时,对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成员的候选资格进行了“双限定”,即年龄45岁以下的占40%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0%以上。二是调整充实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的设置,增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下辖综合事务、民政事务、人口计生、综合维稳信访、市容卫生和文明创建、社会保障、经济服务等专门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社区居委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兼任,并吸纳居民代表、志愿者等积极分子参加。三是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完善居民自治的载体。按照统一部署,新社区普遍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成立社区议事委员会,推选产生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完善社区自治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社区党工委领导、居委会组织下的居民自治、公共服务中心承载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居民公约制度和党员代表议事制度等社区民主治理机制,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和民主氛围。
5.巩固和强化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运行新机制
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将辖区内的居民楼按照地域分为几个网格单元体系,网格管理中心根据责任划分,指定社区站的工作人员对应负责各自网格中居民信息的采集、汇总以及网格中居民日常事务办理的管理模式,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考核。⑨铜官山区对新社区实行全员网格化管理,按照300户左右1人配齐社区工作者,划定责任区,明确网格管理员。要求网格人员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对责任区范围内的公共服务投诉、公共设施投诉、公共事务服务等负全责。取消行政坐班制,设立综合事务、民政事务、综治维稳司法、人口计生、市容城建卫生、劳动保障、经济发展服务7个工作岗位,实行开放式办公、窗口式服务。⑩对面积较大、办事不便的社区在合适位置设立服务点。社区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设立A岗和B岗。A岗为业务岗位,如计生、民政、综治等岗位,要求工作人员业务相对专
一、精通;B岗为服务岗位,按照每300
户1人的标准配置,承担网格化管理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在负责自己承担的网格化管理工作(即B岗)的同时,还需要按照A岗的职责要求,将网格化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根据自己所承担的A岗业务,进行分类整理。(11)社区事务的分类管理要求每一位社区工作者既要对所承担的片区了如指掌,又要对特殊群体实行重点关注,把服务工作精细化,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1.减少了社区管理层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效率
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打破了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级,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形成了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居民,有效提高了区级政府办事效率和社区服务居民的水平,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12)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辖区居民、推动经济发展等职责,减少办事环节、缩小政府规模、减小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改革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重构了城市基层治理结构,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
2.整合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
一是有效地增加了社区居民活动场所。6个街道办事处和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后,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用房。原有的办公用房除满足新社区工作用房外,全部作为居民服务、活动场所,大大增加了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用房。二是降低了社区的财政资金需求。社区数量的减少,使得社区工作者人员经费支出和社区办公经费支出大幅减少,大大降低了区级政府的行政成本。三是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改革后,一方面精简社区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部分区直部门、街道办事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调整优化了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改革前的街道、社区共有工作人员569人,改革后精简至49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也从40.9%提升至53.8%。(13)四是社区全员网格化管理的施行,有效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社区工作者变被动服务、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代理服务,大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
3.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理顺了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间的职责关系
“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撤销了街道办事处这一“二传手”,彻底改变了政府治理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经过改革,原由街道办事处办理属于区直部门履行的行政执法、审批、管理等职责全部归还有关职能部门,属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履行的职责分别归还给这些组织,形成了区直部门和各类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履其职的局面。此举最直接的成效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由后台发布指示命令的“大爷”变为在前台提供服务的“仆人”,这一转变减少了居民的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对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政府职能部门需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4.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深化了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居民自治是社会的发育、社会组织的生长、社会权利的回归,是居委会组织动员下的有序自治。新社区成立后,首先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调动了社区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了社区居委会联系居民、服务居民的意识,改进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使得社区居委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民“代言人”。同时,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成立,集中办理了社区行政性事务,简化了居民群众的办事程序,缩短了各种业务的办结时限,有效地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进而使居委会有更多的精力带领社区居民组织开展居民自治。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各类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成长空间。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靠某一或几个部门的力量很难推动,即使取得了初期的阶段性成果,也很难将这一改革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定要在立足社区的基础上,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统筹考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不仅要研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条与块之间社区管理的职能划分和统筹协调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社
区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和统筹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党委政府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领导和统筹协调好社区管理,(14)形成政府领导协调、社区居民自治、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铜官山区结合区政府“大部制”改革,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的改革探索,为解决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
社区是联系政府与居民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落脚点。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基层稳则天下安”。只有社区建设好了,社区居民满意了,党和国家各种政策法规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社会管理的基础才能打得牢。为此,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1、坚持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有效的社会管理将大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反之,无序的社会管理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政府权威的丧失,更为严重地将波及党的执政基础、政权的合法性与政治稳定。(15)社区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根基所在,社区党组织的建设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数千万基层党员群众的组织生活,而且关系着亿万居民群众对党的态度,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创新领导方式,改进领导方法,让社区切实地感受到党的领导给居民带来便捷、有效的服务,进而赢得居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
2、增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
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16)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既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表达利益和反映诉求的平台,同时也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平台,社区一头连接着政府,一头连接着社区居民,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服务功能,让政府的公共服务通过社区居委会有效地提供给社区居民,同时让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社区居委会得到有效的反映、困难得到及时的解决。
3、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民间组织。新时期,民间组织构成了我国公民社会的主体,民间组织是指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它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等特点。(17)当前,双重组织管理是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城市基层政府应根据民间组织的性质和活动范围采取灵活的登记备案。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要主动帮助办理备案手续,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不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建立起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才智和能量,“聚集点滴,服务大家”。
4、重塑社区公共文化,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为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和人口,而且饱含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一个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避风避雨。同时,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立起来。(18)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城乡人口的流动,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的多元化形态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建立协商民主的决策机制、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意见反馈机制对于扩大社区居民参与、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居民群众通过对公共活动的参与,可以培育起社区公共文化,形成社区公共精神,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生活的乐园、心灵的港湾。
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其起点在社区,其落脚点亦在社区,其最终受益群体仍是在社区,是在生活居住的亿万居民。在我国,社区具有地域面积小、影响范围小、密切联系群众等特点,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比较容易设计和掌控改革的进程,也容易检验改革实践的成果。社区服务的质量直接联系着千家万户和亿万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19),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契合了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社区起步,通过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稳固的基石。
注释:
①谢建社:《社区工作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②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③陈圣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社区起步》,《学习月刊》,2011年8期。
④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⑤朱勇、程晓:《白下区淮海路社区——撤销街道办事处 建立社区新体制》,中国民政,2003第4期。
⑥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⑦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⑧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⑨向晨琛、孙见、柯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社会工作》2010年第4期。⑩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11)《做社区居民真正的贴心人——透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铜官山区网站,,2011-02-01。
(12)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13)姜刚:《中国城市基层探索建立区直管社区新机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5/03/c_121372268.htm,2011-05-03。
(14)龚维斌:《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几个关系》,《学习时报》,2011年4月15日。
(15)陈圣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社区起步》,《学习月刊》,2011年8期。(16)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年2月18日。
(1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8)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第三篇:社区管理论文
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
不断提高XX社区治理能力
一、社区简介
2005年5月,按照师党委的统一部署,XX公司收购了政策性破产的原永红针织总厂的经营性资产。2005年9月20日,XX师批准成立了XX社区管理委员会。
按照师办公室《关于成立XX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师办发„2005‟41号)精神,XX社区管理委员会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列入预算,人员编制为5人,暂由XX公司代为管理。中央财政移交设施管理资金由永红针织总厂破产清算小组拨付XX社区管理委员会管理使用。
XX社区地处乌昌公路2037号,为封闭式院落小区,占地面积6797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727.85平方米。治安管辖隶属兵团第XX师XX派出所,属城乡兵地结合部。居住有汉、维、回、蒙等4个民族。总户数714户1678人,民语系常住居民11户33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6户10人(维吾尔族3户5人),辖区现有私房出租109户282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社区工作人员4人,生活服务中心10人,主要是物业管理配套人员及集体宿舍楼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6人,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各项事务。
社区办公场所面积约为467平方米,包括三间办公室和两间居民活动室。按照师编发【2013】15号文件精神,核定XX社区人员编制9名。实际上,XX社区工作人员有且只有4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创建党组机制,打造服务型社区
一是社区党支部按照“党建引领、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三化”工作模式(管理网络化、活动主体化、服务一体化),着力打造新时期凸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服务型典范,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二是社区党支部按照创新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服务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使社区党组织活跃在社区建设第一线,做到了“小事有人做、闲事有人管、好事有人夸、大事有人议”,形成了一道“住在社区、热爱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的靓丽风景线。三是社区党支部以开展“争先创优”、“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和“五好”社区建设工作为契机,将党员承诺与党员为居民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二)以落实各项措施为抓手,全面保证辖区稳定。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社区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制定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应认真遵照执行。二是将社区干部、联防队员及社区其他治安防控力量整合为一体,划分责任区域,分片包干,采用“以房找人”的方式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人口数据摸排工作。三是建立了南疆六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台账,包户人员随时进行走访,确保社区掌握其动态。四是在特殊敏感时期,更是集中
(五)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社区用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规划,成立了专门的社区活动室,在政府部门和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0多万进行装修和配臵了简单的健身设施,同时在室外也安臵了部分健身器材,以方便社区老年人和居民闲暇之余进行健身和娱乐。
(六)上门医疗服务,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医疗咨询。针对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会安排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抽出时间进行上门服务,一方面进行心理疏导,另外进行常规性的健康检查。我们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同时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会有专门的医疗服务和咨询,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健康快乐的生活提供精神保障。同时每年不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人义诊活动,时刻为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公司党委和社区党支部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社区孤寡老人和家庭困难老人的帮扶问题,同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对于因病致贫的人员,积极协调上级部门采取大额医疗救助、公司困难人员互助金、倡议公司员工捐款等办法加以解决;对于无正常收入来源的老人,我们积极想办法为其申请低保金,以保障其维持正常的生活问题;还有极个别因种种原因居无住所的孤寡老人,社区也千方百计的想办法为其安排固定住处,绝不会放任不管。
强调: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兵团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兵团的新定位新要求,是兵团当前和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提出,是总书记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就事关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兵团提出的目标要求。这既是对我们党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兵团履行职责使命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兵团基层单位建设社区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
XX社区在日常工作中,与共建永红社区一起共同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切实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纠纷的发生,在这方面法制主任、司法调解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辖区的和谐与稳定,做到了一般民事调解不出社区便能解决的局面。同时,不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于重点部位、消防栓安排专人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限时督促整改,同时社区还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进行维护,对实在不能消除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决不让这些隐患威胁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XX社区地处兵地结合区,环境卫生一直是社区存在的问题,为保证辖区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永红社区分片负责,共同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确保“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
方社区通力合作,融合发展,兵地融合。这是兵团社区作为新疆基层工作组成部分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兵团社区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径。XX社区地处兵地结合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深化兵地融合发展,就要全面贯彻落实XX师关于深化兵地融合的部署要求。与共建社区建立兵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兵地文化共享、社会互助、干部人才、维稳安保等方面的融合,努力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深化兵地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自治区和兵团的共同要求,也是XX社区发展规划的主导思想。
XX社区和永红社区多年来已经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共荣的局面。在两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市级“绿色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头屯河区“精神文明先进社区”、“红十字先进社区”、“平安社区”、兵团级“示范社区”、XX师“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成绩的取得绘就着两社区几年来相携风雨路,并肩创和谐的一幕幕画卷。
乌鲁木齐市开展“双创”活动以来,XX社区高度重视活动,结合社区实际提出了以“改善居住环境、共创和谐平安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工作思路,将创建活动纳入到支部工作计划当中,首先成立了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形成支部主抓、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加强自我管理,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为使创建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充分发挥板报、橱
第四篇: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论文
题 目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状况研究
姓 名
张 玉 学 号 1210841117 所在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 1 指导教师 苏晓馨 日 期 2015.6.22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状况研究
【摘要】: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社区工作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低效变为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效果,这才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区工作的前提。本文从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怎样有效的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比率,从而更好的管理好社区。
【关键词】:社区居民 社区参与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居民社区参与现状
德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曾今支出:中国的参与并不总是人们自觉自愿的,它可能是上级组织的。在国家极力监控参与的背景下,人们对自治式的参与还有畏缩心理,经过动员的参与人居于主导地位。根据调查,目前社区建设依靠政府宣传与拖动多,社区也多由政府提供,并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而且不少居民的参与观念任然将社区建设视为政府,街道与工作站的事,依赖心理及领导意识较强,参议主动性不高,往往是以被动参与为主,主动参与的情况较少。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诉求越来越高,参与的热情在不断提高,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等因素,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政治权利仍有较高的依附,臣属,顺从心理,缺乏自主评判的意识和通过参与改变现状的信心,对自身参与的权利并不看重。
二.居民社区参与的作用
社区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证。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第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社区居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社区居民自治中,社区居民正是通过参与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衡量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准。一个社区的成员对社区的公共事务的参与度越高,说明这个社区的发展程度和民主化程度越高,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搞好了,必将对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社区居民参与既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衡量社区精神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社区开展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使他们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可以极大地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崇尚先进、扶正祛邪、奉献互助、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可以弘扬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改善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促进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促使社区居民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社区公共利益的实现,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建立。
第三,推进社区发展。社区居民参与既是社区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也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国外社区发展的实践已证明,社区发展取决于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广度和深度。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源于参与实践,是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结果。社区居民只有不断地参与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才能逐步地培养起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才能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促进社区的变革和善治,推进社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生存状况的全面改善和人的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所谓社区发展最终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是作为社区主体的人所要求的。社区发展对人的发展产生的最大的积极影响就是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性的解放,社区居民参与具有自我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它为社区居民实现个人自由、个人平等,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提供了舞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够强化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精神和奉献互助精神,增强他们对公共问题的关注,使他们在创建自己的美好家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公民只有不断直接地参与社会和国家的管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三,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
居民自身特点、社区的自身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状况都会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状况。在宏观层面中国传统思想、固有社会动员模式、国家对于社区的定位以及社区中制度供给不足共同影响着居民社区参与的状况。
中国传统思想。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参与观念。在西方民主社会中,公共权力只是基于契约形式的权力的让渡,不能用来压制个人的自由和利益。公民参与一直被视为市民社会发育成熟、公民表达自治精神的基本体现,甚至被托克维尔等学者认为是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社区参与是民主社会参与的一种实践形态。人们心中有牢固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认为究其根本,国家是为个人服务的机构而非压制和控制个人的专制机构,社区参与是基本政治参与形式,是个人捍卫权益参与民主生活的基础。因而,居民的社区参与程度并不受自身思想的限制。
但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深厚的专制主义和宗法主义的色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是以 “子民”、“族民”、“村民”等身份存在的,而非 “公民”。中国人相信政治的本源是善性的,它是为人们服务的、管理国家的高尚事业。政治是少数精英所从事的事务,和普通的黎民百姓无关。黎民百姓的任务就是服从这种善性的统治而不是去影响它甚至挑战它。在传统社会政治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对分离,因此人们常常回避参与政治事务。
固有的社会动员模式的影响。在革命战争和建国初期,我党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建立了一套及时有效的社会动员模式。在这种动员模式中,代表党和政府的力量介入单位和社区,通过做思想工作、培养和宣传积极分子、开会或者民众讨论甚至集会批斗来达到动员的目的。这是多年来我国施用的社会动员模式,在某些时代甚至带来过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种社会动员模式下的群众参与并着眼于让民众学会制度化地表达自己的利益需要,维护个体的合法利益,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并形成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的能力,而是为了通过敦促群众学会扮演政府期望的政治角色,完成动员任务,加强社会控制。这样的动员模式强化了普通民众心中对于政府的服从性和国家权力的不可撼动性。政府和群众由此产生的路径依赖和行动惯性成为阻碍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尤其是利益参与的重要因素。
国家对于社区的定位。我国城市社区的基于地缘的生活共同体的特征并不明显,城市社区更多的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这与国家对于社区的定位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偏离有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是国家基层管理的基本单位。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回归到居住空间之中。街道和居委会担负起了单位转让出来的治理的责任,成为国家进行基层管理的基本单元。居委会实质上成为了城市基层行政体系的最小单元。而现行的社区是应国家社区建设的要求由传统居委会改造而成的。居民也普遍认为现在的社区就是原来的居委会。
社区的建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单位制解体后模糊的城市空间重新划定界限,建立新的国家治理单元。社区并不是独立于国家的公共机构,不能给民众赋权,也不热衷于鼓励民众参与、监督乃至制约国家的权利。国家在社区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决定性力量。社区参与制度供给不足,社区参与和自治空间狭小不可避免地产生而阻碍社区参与的发展。
社区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社区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是上文提到的三点因素的必然后果,它反过来也加剧了前三点对社区参与的不良影响。四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社区参与制度不足是改变起来难度最小,最有可能有所作为的一环。它将是我们改变城市社区居民社区参与低迷状态的突破点。居民的社区参与和制度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是否具有参与社区生活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和渠道成为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社区为居民参与提供的制度化渠道非常有限。当前社区中存在的合法的对社区公共事务负责的正式机构主要有三种,即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除此之外,社区中还零散存在着其他的一些衍生或民间组织,如志愿服务队、老年健身队等。除此之外,个人微观层面的一些因素也影响居民的社区参与。首先是个人对于社区的认同问题。个人对于社区的定位以及认同程度,决定个人是否会参与社区活动,参与哪些社区活动以及参与的程度。现代生活方式对于社区参与也具有很大影响。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传统社会中,个人的活动领域基本局限在基于血缘亲友圈子、基于业缘的单位和基于地缘的社区。由于范围狭窄,人们的各种社会参与向纵深发展。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降低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难度,扩展了人可以触及的范围。原本纵深发展的生活圈子平铺开来。现代的生活方式也促使人们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在选择时更偏向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的利益。选择范围的扩展必然会带来在每一领域参与深度方面的牺牲。
四,解决社区参与问题的对策
1.培养社区意识,加强社区公共物品建设所谓社区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因地缘联系而形成的对本社区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一种共识。它是社区居民自觉、共同的价值观念,是社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社区居民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是否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有了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才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居民才会对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要加强社区内的公共物品的建设。社区公共物品建设的好坏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满意度评价的物质基础,也是放在第一位的条件。一般而言,社区公共物品建设越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的需要,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就越高。其次,应该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交流的平台和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这里所说的公共交流平台指的是无形的、精神的人际交流平台。社区应该为人们交往和沟通提供可能和机会。如开展 “三相四百”活动,即 “居民之间相认、相知、相助”,“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大大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了解,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2.培养居民参与能力
加强社区相关知识的文化宣传工作,让居民明白自己作为社区一份子的权,责,利,让居民自发加入到社区参与的行动中来,以此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热情,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和水平。其次,多开展与城市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尤其是涉及经济利益的活动,因为利益是参与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当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与期望。反之则会出现不参与或假性参与的现象。这样参与的机会增加了,参与能力就会随着增强
3.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参与制度
政府在社区参与中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制定规则、提供支持、监督保障,以保证社区沿着居民自治的方向健康发展,保证居民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提供得以实现,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政府应该对自己的传统职能做某些调整。政府的义务不是提供服务,而是保证服务提供的实现。同时政府必须向社区赋权,树立管理服务化的观念,在强化社区责任的同时建立起社区导向的政府。这种授权社区的政府使社区性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过程更具人性化,也使得政府和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改变传统体制下,治理城市的权力集中于政府及“准政府”组织,权力配置单级化的状况,给予居民更多表达自己意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
4.加强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多方筹集社区工作经费
非政府组织被称为第三部门,是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基础,在社区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社区管理机构要转变观念,鼓励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避免直接参与经营性社区建设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分包项目、购买服务等形式扶持、引导非政府组织进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而目前,我们的社会中介组织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发展还很不成熟,但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这些组织的有效参与将进一步解决城市社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问题。作为社区管理机构本身,要开源节流,精简机构,多方筹集社区工作经费。
5.以人为本,调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积极性
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特别是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他们是社区的宝贵财富,社区居委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在社区参与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除此之外,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驻区单位的资源优势,凝集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营造一种人人为社区、社区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总之,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社区的首要力量,如果没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就失去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和活力,那么就不可能使和谐社区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许柏杨,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网 2,石静,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状况分析.人民论坛,2010年7月
3,刘平,问题与思路:从社区建设到社区发展.学习与探索,2002年3月
第五篇: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1、当前商品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物业管理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对物业管理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现状问题
l、开发商遗留问题。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开发商遗留问题颇多,其问题主要有:开发商不实的楼盘销售宣传、承诺不兑现、故意隐瞒小区规划、擅自更改规划设计等;开发商利用建成投入使用的物业共用部分和共用设施经营取利,侵害业主的共同利益;墙体裂缝、防水渗漏等房屋质量问题;道路、绿化、车库、健 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若干问题。
2、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里,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意识不强;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着收费不透明、巧立名目多收费、少服务、提供的服务质价不符等情况。个别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人员处理问题的态度生硬、方式简单,甚至发生损坏业主财产、殴打 业主的恶性事件。一些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内部管理混乱,造成行为不规范。
3、业主与业主组织之间的纠纷问题。物业管理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业主自治管理与物业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管理相结合。业主的自治管理,主要是通过制管理规约和成立业主委员会两个关键环节来实现的。然而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并没有成立相应的业主自治组织。
二、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对策分析
切实解决目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公司的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功能,对促进物业公司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小区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制定完善的物业管理相关配套法规
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条例》出台配套法规。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需要在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其它法律法规互相衔接,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组成有机整体,并成为国家法律体系必不可少的分支。
2.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小区的规划、设计等阶段,站在业主的角度,从使用、维修管理出发提出前瞻性意见,从根本上杜绝影响日后物业管理的先天不足问题。
3.积极开展招投标机制
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首先对比较规范的住宅小区进行试点运行,多组织相应的招投标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对物业管理公司实行优胜劣汰,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物业管理规范发展。此外,应明确建设与管理的责权利,逐步推进分业经营,改变物业管理依附于房地产开发的状况,使物业管理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体制上解决建管不分的弊端,通过完善物业管理前期介入和接管验收制度,明晰物业管理各方的责权利。
4.建立物业管理信用档案
政府应委派物业管理协会建立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档案体系,它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为业主、业主委员会查询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服务,为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投诉途径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物业管理公司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5.加强员工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应强化培训,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6.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最终的顾客是居住者,居住者的满意度才是衡量物业公司工作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要更新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注重对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改革服务质量。
7.培育和监督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建立与运作
行政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应加强对物业管理法规的宣传,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广大业主的物业管理意识,积极推动小区业主大会的召开及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并引导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
2、新型农村社区的多元化管理主体职能定位与关系协调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
1.明确党与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指导职能。当前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职能定位:
一、是农村社区的政治核心
农村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社区的执政基础,把握着各项事业的政治方向。农村社区党组织担负着全面领导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党组织政治引导职能,是农村社区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的前提。
二、为推动发展指明方向
一切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实施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党组织要和社区居委会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福利等状况,逐步实现人口、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在社区内部的重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 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为服务群众强化动力 社区党组织和党员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创新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载体和途径,努力建成结构严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大力整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党组织联系辖区内单位党组织、工 青妇等群团组织及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 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享受改革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
四、为构建和谐提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农村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居民 的主心骨,这不仅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也是历史形成的。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在增进和谐、维护稳定 方面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构建起党组织调控功能与群众 自治功能互补、行政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格局。
2.以居民委员会为核心推进社区自治的职能。居民委员会的职能定位: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我国农村社区中真正具有一定作用和地位的居民自治组织只有居民委员会。根据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是“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任务是组织居民“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协助政府做一些群众工作。所以,居委会应该是由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维护本居民区全体居民的利益为主要职责的社区组织。
3.推动各种农村社区组织的作用及职能。以治理与善治理为指导,有必要加强农村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组织为依据,才能更好地整合农民多样的利益诉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利益表达。在新时期,我们不仅应重视组织的成立,更应不断完善组织的功能、运行方式,从而使农民利益表达得到更好的保障、政治参与渠道更畅通
新型农村社区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关系协调问题分析:
一种良好的社区管理体制必须明确权力主体职权和责任范围,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建立健全社区内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
2.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职能。正确处理社区党组织和其他社区管理主体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管理组织的领导核心,主要体现在政治、组织、思想等方面的领导。同时要正确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依赖于政府的扶持,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与实践可以推动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组织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采取设立党员干部监督意见箱等具体措施来完善社区监督机制,形成各部门、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局面。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各方面协调作战的过程。在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机制下,各管理主体协调配合,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运行环境,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