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00: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学论文》。

第一篇:社区学论文

引言

近几年来,医疗卫生出现了很多问题,普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不住院,城市低收入人口中无医疗保障的比例高达76%。目前城市平均住院费用是7600元,而现在城市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是6500元。农村平均住院费用是2400元,相当于农村人口年均纯收入。因此,医疗问题不断成为社会新闻的热点焦点,之所以能够引起各个层面的关注,因为这个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问题。

1、相关理论分析1、1 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精神到心理上得医疗服务方式。这种卫生服务是全程式的服务,是对社区内的人,从未出生的胎儿到出生、成长、衰老、直到去世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全程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从专业的角度体现了医疗模式由单纯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它符合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逐步满足后对健康水平的新追求。同时,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全程式服务,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符合以预防为主的治疗方针。

1、2 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满足与医院传统的单一治病服务,而是希望得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在内的“六位一体”综合卫生服务。同时,健康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

第二,有利于改革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医疗既能保证实现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又能合理降低医疗成本,在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起来之前,对确保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促进“预防为主”卫生医疗目标的实现。社区医疗服务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把疾病控制在社区内,从而为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第四,有利于克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弊端。社区服务可以体现卫生资源的共享性,同时,许多原本需要到大医院才能解决的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就能得到及时解决,因而降低了医疗成本。

其他,有利于增强政府对社区卫生事业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强化全科医疗服务观念;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参与。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原因2、1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2 有利于有效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大医院70%的病人是“常见病、普通病、多发病”患者,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治疗这类患者实际上是“大马拉小车”,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发展社区合理的、方便群众的区域卫生服务网络,才能克服这些弊端,而且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为合理分流病员也提供了条件。

2、3 有利于促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筹资有限,且难度大,还常有透支。根据“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可解决医疗费用不足问题,也有利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功。3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3、1 资金短缺3、1、1 政府投入有限。国家规定,社区医疗实行定额补助政策,由同级财政支出,支出额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来确定。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重视程度不一,以致有的地方虽出台了政策和办法,但不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够。3、1、2 街道医院资金紧张、底子薄。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体是从街道医院改建而来,改建社区卫生中心需要一定的业务用房,增加相应人员、设备,需要有起步资金,而街道医院以往的效益都很差,积累很少,难以应付这种改制局面。

3、2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支持不够3、2、1 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少地区没有制定严格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准入标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一哄而上,工作人员鱼目混杂;机构建立后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加以约束和监督,致使社区卫生工作处于一片混乱状态。3、2、2 医保政策不完善。国家规定,政府批准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但这项政策在一些地方并未很好落实。社区机构不纳入医保,患者就不愿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社区承担的初级卫生保健职能就难以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就成了一句空话。3、2、3 补偿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没有专项投入,或只给予启动资金,无后续补充资金。而社区卫生机构除医疗服务项目有经济收益外,卫生防疫、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普查以及建立健康档案等多为无偿服务,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得不到有效补偿,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以为继。

3、3政企不分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政治体制的老问题了,在医疗系统中也存在这个严重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医院的的领导都不是从事医疗行业的,很多纯粹是政客,特别是在很多基层医院。他们不会追求医院真正的发展,只会追求自己所谓的政绩,追求更高的乌纱帽,不会真正替医院,替医生,替病人考虑。导致很多有文凭有水平的医生进不了好的医院工作,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很多基层医院畸形发展,医院人员臃肿,而大量有水平的医生又大量流失。而且目前制定医疗体制大政方针的人,很多也是外行,很多人大代表虽然代表了一部分人民的呼声,但他们根本不懂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制定的很多方针真的令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议。浙江把医患关系纳入消费协会关系,这个只要稍微懂一点医疗行业的人都会知道是非常不合理的,医生和患者不是买卖关系。

3、4 医疗市场化的不合理性

国家对医疗系统实行了市场化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就是保证大医院,放弃小医院,因此很多的乡镇卫生院被整体出让,承包,我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我们国家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8亿多农民分布在广大的农村,不可能让他们一点小病就进城,急诊时又来不及。出让后的卫生院必然以赚钱为目的,公共卫生肯定不会有保证,农民看病的成本只会增加。

3、5 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3、5、1 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基层医院转型或上级医院设点,工作人员以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3、5、2 队伍稳定性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大医院医生相比,社会地位低,受尊重程度差,工作辛苦,而且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尚不配套,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队伍变动频繁。发展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与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未来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形式,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工作。要逐步使卫生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逐步形成适合国情、市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时,应注意到以下问题:

4、1 扩大资金来源

城乡医疗救助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需投入的资金多。必须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开展多样化的医疗配套救助。抓紧建立和完善资助贫困救助对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机制,以便让救助对象同时享受到医疗补助。医疗救助同样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第三部门的共同推动,特别是充分发挥各慈善组织、公益性组织的作用,开辟社会筹资管道增强医疗救助的发展后劲。对享受了医保报销资费和医疗救助之后的大病患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仍然偏多的,应通过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再次进行重点救助。从而建立政府医疗救助、相关部门制定优惠减免政策资助医保、社会帮扶救助与个人出资四道防线相结合的医疗救助体系。

4、2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人们转变观念,提倡“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要采取措施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知名度,制定完善落实各项相关政策,强化管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稳步发展。在落实服务规范、巩固现有服务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采取社区巡诊、跟踪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培育特色,构筑优势,扶持发展一批以中医、康复等为服务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竞争优势,提升效益水平。搞好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围绕社区卫生机构六项功能,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方案,量化考核指标,尤其把群众满意率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公共服务职能完成情况与政府投入结合起来。建立考核奖励制度,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考核奖励经费,根据考核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4、3 加强领导、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当前卫生机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大医院病员拥挤,医疗费用日趋增加,小医院病员稀少,设备闲置,工作人员相对过剩,形成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应加大领导力度,适当引入非公有制成份,吸纳社会资金参与;要采取措施使卫生资源合理流向社区,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取得适当的经济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要力争在五至十年内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4、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信息服务职能。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加强宏观调控。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固定的会诊制度,使之有利于技术交流及业务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社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式综合性服务,开展有利于社区广大居民的服务项目,其中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这是缓解大医院压力、减少患者经济开支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配以相关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

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经济观察报,2005,227.周其仁教授谈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讨会”简报之二.国务院十一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程晓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和荣.论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1)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高峰论坛.社区卫生服务与城市贫困居民健康保障机制项目试点方案研讨会,中国全科医学.专家论坛.论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与发展.张鹤,田庆丰,陆维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第二篇:社区矫正论文

社区矫正现状的访问心得

学校让我们走访了解社区矫正现状,走访调查后我总结了我的看法。国外社区矫正的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从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趋势,不少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社区矫正的方法,其缓刑、假释人数已超出监禁人数的数倍。因此,在十一月份让我们在家实习,调查走访周围群众,了解社区矫正在大众眼中是什么样的。一下是我通过多日走访写的笔录心得。

一、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虽然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相比世界的刑罚发展趋势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距离。(1)认知度低

我访问了周边的一些居民,他们大部分人并未听说过社区矫正,少部分人也只是听说过”社区矫正”这一名词,至于什么是社区矫正,也是一问三不知。

(2)非监禁刑适用普遍偏少

就目前来说,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仍然釆用的是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整体而言,非监禁刑的适用率极低。同时由于在社区监督管理机制上的不健全和措施不落实等问题,使法院对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控制较紧,因而我国的社区矫正进展缓慢。

(3)社区矫正主体不明确

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除执行缓刑时公安机关将罪犯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考察尚有法律依据外,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但是,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任务较重,无暇它顾,至今也难以安排专门的警力来负责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跟踪管理,更谈不上对他们的教育矫正。由于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是两个不相隶属的机关,不可能要求公安机关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来监管矫正罪犯。

(4)社区矫正的监管不力

我曾在社区矫正帮教中心实习过,对社区矫正对象考察的管理,基本上还是由基层司法所予以考察监督。这种考察和管理的体制,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

(5)社区矫正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社会矫正的工作职责有两个:一是对罪犯进行监督,从而提供对社区公众的保护;二是对罪犯进行矫治和提供帮助,包括对他们的咨询、更新,使他们重新与社会结合。社区矫正人员肩负改造服刑人员的社会重任,如果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衡量,矫正效果就难以保证。

我觉得社区矫正出了以上问题需要改进外还有两个方面可以改进:

一、改进矫正方式,丰富教育手段

改进现阶段矫正手段单

一、效果不显著的现状。可以这样做:个别教育与分类集体教育相结合,既坚持针对服刑人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开展个别教育,又针对同一犯罪类型服刑人员的共同犯罪心理特征

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教育,如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以节约资源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专职教育与兼职教育相结合,矫正工作者作为执行主体,是专职矫正人员,对矫正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矫正方案,确定阶段矫正目标;兼职是指与矫正机关达成合作关系的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和社会志愿者阶段性地参与矫正工作,在一些专业领域提供服务,在专业矫正队伍没有完全形成体系前,弥补其专业领域上的不足。然后再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坚持法规、文化、道德教育的同时,尽快建立起从接收到解矫前阶段全面的心理辅导和诊疗机制,包括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试、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矫正,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助治疗等,尽快消除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矫正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促使其在心理上回归社会

二、加强社区矫正的正面宣传,打消人民群众的顾虑对于人民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要注重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正面宣传,从思想观念上,消除人民群众对这一刑罚执行方式的顾虑。在宣传时,可以向群众讲清楚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经过司法部门按照严格的标准予以筛选和鉴别,已经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罪犯,并且是在社区矫正组织的严密监控下执行刑罚的。如果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有违反社区矫正制度的行为,如危害小区居民的生活秩序、脱逃等情况,那么就要执行监禁矫正的刑罚措施。当然,在宣传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宜夸大宣传,要切合实际,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做好思想工作。

开展社区矫正,是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矫正的本质就在于对犯罪人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架起再社会化的桥梁。犯罪人教育改造质量的好坏,他们走向社会之后是否真正认罪服法以及是否重新犯罪,关系到社会及公众的安全,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通过这一次的实习,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矫正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使社区矫正在中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社区教育论文

注重人文关怀 提升社区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

注重人文关怀,切实提升社区教育实效,推进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要充分体现社区教育“四个性”。一是人文性:坚持大教育观,敬重生命,心怀宽广急民所需,有选择有重点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教育活动,大力彰显人文精神和博爱情怀。二是科学性: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统筹兼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时代性: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求,因时因势利导,为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四是适应性:灵活机智,开拓创新社区教育工作策略,推动社区发展卓有成效,特色鲜明。

一、“因地制宜”,建设社区物质环境

社区自然景物、各种基础设施、社区风貌、社区学习场所、社区学习课程等组成社区物质环境,社区物化环境融注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会对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规划、建设社区物质环境时,要立足于社区环境的育人意识,使社区环境充满审美价值和人文情怀,彰显社区特色、体现社区精神。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策划社区物质环境建设:(1)社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治理。整洁优美、和谐安全、便利舒适的环境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2)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活动室、图书室(馆)、社区小广场、住宅区休闲场地等的配置。比如苏格兰大众图书馆分布在苏格兰所有的社区,即使在偏僻的小岛上也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向全民提供免费服务。(3)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的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协调,促成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居民能就近学习和活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大教育体系在人力、阵地资源上有效联动,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社区的各类人才资源是社区教育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将直接关系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4)加强社区课程体系及网络资源建设。整体思考社区教育目标、内容、活动、方法及评价,力求社区教育课程、课堂人文化,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与学习需求,不仅体现职业关怀,而且体现生存关怀,终极关怀。(5)构建社区终身教育网络。抓好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市民素质教育体系)、三级网络(社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基地(德育、职能技能、美育、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教育等基地)、社区教育分校(党校、团校、老年学校、法制校、妇女学校、家长学校等)、社区居民区教学培训点的建设。形成覆盖面宽、功能强、效率高、满足度大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6)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决居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7)优化有利于投资的经济环境。为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周到、细致的人文服务,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二、优化“管理机制”,彰显社区人本情怀

健全的社区教育制度,人性化的管理导向机制,常态化的运行模式是社区教育工作高效率的前提和保障。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健全的社区教育规章制度,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及激励机制,使社区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二要将社区教育纳入社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关注民生民意,体现人文关怀;三要加强不同社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社区教育人文氛围。总之,社区教育要把人文关怀贯穿、渗透、体现在社区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单位与单位、团体与团体、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循环,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营造一个合作进取、健康快乐、和谐文明的精神环境。

比如以社区党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完善人文关怀运行机制:1.共同参与机制。共同参与是人文关怀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参与机制,激发单位和居民为了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自觉自愿提出建设性意见。增强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机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建设一个“整洁、安全、方便、舒适”的社区环境,是社区各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因此,社区建设与管理要以此为动力:(1)以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凝聚各单位之间、条块之间的物流及情感流,汇聚社区建设力量,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2)最大限度的为居民谋取利益。完善优化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网络、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满足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形成“合力”。3.行为激励机制。“激励”是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重要方法,也是社区人文关怀的“法宝”。(1)目标激励。大力宣传社区发展目标并为居民认同,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关怀激励。通过谈心、走访、慰问,关心社区单位和居民的疾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及责任意识。(3)榜样激励。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群众的仿效心理。(4)领导行为激励。领导者以身作起到“示范效应”。(5)物质和精神激励。奖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4.保障机制。即物质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机制。(1)重视硬件建设,保障工作场地、设备、报酬,增强运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稳定性。(2)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导向机构和制度,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心理及精神支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三、“因时制宜”,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教育发展总的目标是加快社区的文明建设。文明的内核即“文化”,以文教化。文化是最知己最温馨最从容的精神关怀,给焦渴的心灵一种滋润,给急促的脚步一种从容,给繁重的拖累一种解脱,给疲惫的心境一种宽松。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灵魂,它具有规范导向、教育熏陶、社会沟通、休闲娱乐等功能,起着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从广义上讲,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一定的地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积淀而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向、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满足社区成员精神要求,活跃社区成员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把人文关怀落实到社区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载体,将会开创出新的提升社区教育实效的可行途径。

1.坚定树立“人本理念”。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级领导要树立人本理念,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坚持“居民主体、政府主导、财政扶持、社会共建、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社区实际、着眼社区发展、突显社区特色”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平和文化心态、和谐文化氛围,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2.大力培育“社区精神”。“社区精神”即社区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以“社区精神”凝聚人心,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社区精神”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创建团结友善、与时俱进、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3.努力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体现社区全体居民的体魄健康、学习能力、文化修养、道德风貌、精神状态等人文状况。通过不断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科学知识,练就各种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精神上得到慰籍,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文化修养上受到砺炼和提升,从而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不断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4.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阵地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平台,也是凝聚人心、融洽情感、丰富生活、陶冶性情的精神园地。

5.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人生之本、创业之基。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进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培训中心、图书馆等文化阵地,向居民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理念和重要意义。(2)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如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室,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等,调适居民不良心理,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居民更好地以宽阔的心胸,积极的心境善待一切,用理性的合情合理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文明。

四、丰富“社区特色活动”,传递社区人文关怀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主题活动和具有社区特色的日常文化活动,继承社区美好传统,创立社区崭新形象,传递社区人文关怀,提升社区教育实效,具有广阔的空间。首先,社区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样。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情趣爱好及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群,设计灵活的精细的活动方案,使他们都能各有所获,各得其乐,各展其长。其次,要特别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尽量考虑弱势群体需求的迫切性和便利性,给予及时的帮助,传递“社区关怀”。第三,要充分展现“社区个性魅力”。社区教育活动要体现社区的历史文化特色,颂扬社区文明风尚、展示社区精神风采、彰显社区民俗民风的独特魅力。第四,活动要“常做常新”。社区教育活动要与时俱进,融注时代新精神,形式新颖别致,要“贴居民心”“激居民智”。

1.内容丰富多彩: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结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安全健身、节能环保、家居美化、卫生常识、文明礼仪、娱乐休闲、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政策法规、科技常识、工艺美术、信息网络、心理健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家政服务、优生优育、职业病防治、外国文化、挫折教育、社区历史、邻里文化(与家人、与邻里、与小区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生命教育(从关爱自我出发,珍惜生命,珍爱并发掘自我价值,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而推己及人珍惜和关爱他人,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拓展个人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价值)等等包罗万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活动的主题。

2.形式不拘一格: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比赛竞技、旅游健身、各种仪式、演习活动、艺术节、运动会、趣味游戏、博览会、评优创先活动、社区治安巡逻队、健心活动、家庭乐园、夕阳红谈心室、亲子俱乐部、学习超市、专家讲师团、特色文化队、沙龙团队、阳光捐助工程、实事工程、惠民工程、党团活动、社区橱窗报刊宣传、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等等。总之,形式多样,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和社区发展需要。

3.活动坚持不懈:(1)目标明确。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居民办事更贴心,居住环境更赏心,安居乐业更放心(2)主题鲜明新颖。(3)操作程序科学规范(4)讲实际,求实效。立足于让社区居民在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技能,还应有情感的愉悦和情意的发展。(5)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允许居民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激发居民充分参与、充分表现和充分发挥潜能,展示特长。(6)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和形式。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7)统筹和协调各种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篇:社区管理论文

1949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自此,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我国,社区内涵具有一定的特性。所谓中国特色社区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构具有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且具有一定认同感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①当前,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②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8.7万城市社区。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关键在于健全有效的社区管理体制。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实行以行政化的单位制为主、街道-居委会制为辅的管理体制。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未就业的家庭妇女和个别的社会闲散人员,社区事务相对单一,主要是协助维护治安、进行户口登记,组织社区居民发展生产等,而且社区工作人员也大多是“婆婆妈妈”,此时的社区管理被形象地称之为“大妈管社区”。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制”管理体制日趋式微,同时“街居制”管理体制的社会基础——社区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1、社区的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单位中国”趋于瓦解,在此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回归到社区后变成“社区人”,此外,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的驱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7亿的城镇居民和2.6亿的流动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其中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都需要纳入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范围,③全国8.7万个城市社区平均每个社区的居民人数已超过1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对象,如何提供有效的社区管理与服务,适应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适应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日益成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重点。

2、社区工作内容的深刻变化

与“单位制”的解体相伴生的是,原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到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以来,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社区公共活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有困难找社区”已成为居民群众的共识。在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制过程中,社区在承担着组织居民开展社区自治活动的基础上,还承担着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劳动就业、低保救济、社区禁毒、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消防、商业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家政服务等多样化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工作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一变化迫切要求居民委员会要不断提升处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与水平,优化社区功能,以适应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求,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3、社区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

伴随改革的推进,社会管理的重心不断下沉,社区在整个社会管理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凸显,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稳定的根基。原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在运行中的弊端日益显现,社区居委会与基层政府或派出机构分工不明确,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型体制下,区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的考核指标和本级政府的计划任务,相关职能部门把大量的工作转嫁给街道办事处,而街道办事处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事务,又把一部分行政工作转移给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逐步变成了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街道办事处由过去的“主攻手”,变成了现在的“二传手”。④而居委会则陷入大量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自治服务能力日趋下降,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

面对城市基层社区的深刻变化,单一的行政化社区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为此,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成为居民群众、居委会干部和基层政府的共同心声,同时也成为考验城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居民能力的一道新难题。

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解决社区居委会日趋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理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关系,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早在2002年,南京市白下区就对街道管理体制进行了首创性改革试点,创造条件逐步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建立淮海路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强化党工委工作和社区自治功能,探索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⑤此后,北京、深圳、长春等地陆续在小范围内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改革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区直管社区”改革并没有在更大范围内推广。2010年7月以来,该项改革迎来了新的转机,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后,在全区范围内撤销街道办事处、整合新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

铜官山区位于铜陵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一半,城市人口的80%。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亿,财政收入达4.5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化解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的矛盾,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解决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错位缺位、功能雷同、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等问题,铜官山区根据城市交通、居住环境、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社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等因素,在区政府的“大部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撤销6个街道办事处,将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

(一)“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1.撤销街道办事处,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中观变革

街道办事处的撤销,使区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区政府失去了街道办事处的协助与配合,直接面对社区,这一变化迫切要求区政府调整工作方式,实现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有效衔接,如此才能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为此,铜官山区通过以下举措对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了中观变革:一是整合条块力量,明确区直部门与社区的职责分工。紧密结合区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将原街道党工委以及群团、武装等职能和原街道办事处相关公共管理、公共服务、部分审核审批等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原街道的协护税、城管执法、司法行政、拆迁拆违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直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区协护税办公室、征迁中心等,实现分片归口管理,新社区协助上收职能部门做好相关服务功能。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公共事务进入社区“准入制”。为确保改革的稳妥进行,铜官山区先后成立了“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社区建设办公室,负责制定落实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改革进程,指导协调改革后新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实行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直相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事项,协商部署相关工作,同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对新社区组织开展培训和业务指导,并承担相关工作的汇总、审核职能。三是建立社区财务资产管理新模式。按照“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社区设独立账户,经费由区财政直接核拨,实行报账制,逐步建立完善社区经费的预决算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将社区财务核算职能集中到区核算中心,分户核算,各社区设置一名兼职报账员。社区房屋等固定资产归口区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资产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原街道的债权债务负责,对新社区资产进行监督管理。⑥

2.建立“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社区组织架构,实现社区内部的微观再造

将6个街道办事处和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后,社区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如何建立新型社区组织结构成为改革的难点。为此,铜官山区对新整合的社区进行了微观再造,在社区内部建立起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的社区组织架构。一是成立社区党工委,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社区党工委直接隶属区委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心合署办公。主要承担社区范围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事务,对辖区内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全责。社区党工委由5-9人组成,设党工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成员由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居委会主任、公共服务中心成员等组成。二是重新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强化居民自治组织。按照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居委会的原则,重新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行居民自治。三是组建社区

公共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社区服务中心本着精干、勤奋、务实、高效的原则,统一设置综合事务、民政事务、人口计生、综治维稳信访、文明创建、社会保障、经济服务7个专业服务窗口,接受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居委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对进驻社区的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集中办理。⑦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内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任由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或居委会副主任兼任。四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面对扩大的社区规模,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仅仅依靠社区居委会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新社区积极倡导社区居民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和各类群众性自治团体,大力开展社区公共活动和志愿性互助服务活动,通过社区参与积极营造社区邻里互帮互助的和谐空间。除此之外,新社区还积极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进入社区,鼓励并支持家政、医疗卫生服务站、养老托老服务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在社区内开展专业化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不足层次的服务需求。

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原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调整分流问题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为此,铜官山区在“综合配套,统筹推进”的原则指导下,将原街道、社区人员分流与区政府“大部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办法,在机关干部和街道、社区同志之间实行“双向选择”,通过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配置新社区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力量,选强配齐新社区领导班子。对涉及调整分流人员,保留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逐步过渡到同一机构、同一单位、同类人员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待遇。⑧对街道机关人员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新社区;对原社区工作者就近、就地并入新社区;对街道从事城管执法、司法、经济等工作人员相应充实到区直相关部门,实现人员平稳过渡。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对超龄人员及时解聘。

4.加强社区人员配备,推动社区居民自治

一是加强社区居委会选举的指导,提高居委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社区居委会选举采取户代表直接选举,社区居委会主任差额选举的办法,与此同时,对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成员的候选资格进行了“双限定”,即年龄45岁以下的占40%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0%以上。二是调整充实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的设置,增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下辖综合事务、民政事务、人口计生、综合维稳信访、市容卫生和文明创建、社会保障、经济服务等专门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社区居委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兼任,并吸纳居民代表、志愿者等积极分子参加。三是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完善居民自治的载体。按照统一部署,新社区普遍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成立社区议事委员会,推选产生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完善社区自治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社区党工委领导、居委会组织下的居民自治、公共服务中心承载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居民公约制度和党员代表议事制度等社区民主治理机制,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和民主氛围。

5.巩固和强化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运行新机制

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将辖区内的居民楼按照地域分为几个网格单元体系,网格管理中心根据责任划分,指定社区站的工作人员对应负责各自网格中居民信息的采集、汇总以及网格中居民日常事务办理的管理模式,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考核。⑨铜官山区对新社区实行全员网格化管理,按照300户左右1人配齐社区工作者,划定责任区,明确网格管理员。要求网格人员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对责任区范围内的公共服务投诉、公共设施投诉、公共事务服务等负全责。取消行政坐班制,设立综合事务、民政事务、综治维稳司法、人口计生、市容城建卫生、劳动保障、经济发展服务7个工作岗位,实行开放式办公、窗口式服务。⑩对面积较大、办事不便的社区在合适位置设立服务点。社区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设立A岗和B岗。A岗为业务岗位,如计生、民政、综治等岗位,要求工作人员业务相对专

一、精通;B岗为服务岗位,按照每300

户1人的标准配置,承担网格化管理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在负责自己承担的网格化管理工作(即B岗)的同时,还需要按照A岗的职责要求,将网格化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根据自己所承担的A岗业务,进行分类整理。(11)社区事务的分类管理要求每一位社区工作者既要对所承担的片区了如指掌,又要对特殊群体实行重点关注,把服务工作精细化,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1.减少了社区管理层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效率

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打破了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级,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形成了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居民,有效提高了区级政府办事效率和社区服务居民的水平,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12)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辖区居民、推动经济发展等职责,减少办事环节、缩小政府规模、减小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改革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重构了城市基层治理结构,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

2.整合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

一是有效地增加了社区居民活动场所。6个街道办事处和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后,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用房。原有的办公用房除满足新社区工作用房外,全部作为居民服务、活动场所,大大增加了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用房。二是降低了社区的财政资金需求。社区数量的减少,使得社区工作者人员经费支出和社区办公经费支出大幅减少,大大降低了区级政府的行政成本。三是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改革后,一方面精简社区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部分区直部门、街道办事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调整优化了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改革前的街道、社区共有工作人员569人,改革后精简至49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也从40.9%提升至53.8%。(13)四是社区全员网格化管理的施行,有效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社区工作者变被动服务、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代理服务,大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

3.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理顺了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间的职责关系

“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撤销了街道办事处这一“二传手”,彻底改变了政府治理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经过改革,原由街道办事处办理属于区直部门履行的行政执法、审批、管理等职责全部归还有关职能部门,属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履行的职责分别归还给这些组织,形成了区直部门和各类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履其职的局面。此举最直接的成效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由后台发布指示命令的“大爷”变为在前台提供服务的“仆人”,这一转变减少了居民的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对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政府职能部门需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4.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深化了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居民自治是社会的发育、社会组织的生长、社会权利的回归,是居委会组织动员下的有序自治。新社区成立后,首先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调动了社区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了社区居委会联系居民、服务居民的意识,改进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使得社区居委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民“代言人”。同时,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成立,集中办理了社区行政性事务,简化了居民群众的办事程序,缩短了各种业务的办结时限,有效地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进而使居委会有更多的精力带领社区居民组织开展居民自治。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各类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成长空间。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靠某一或几个部门的力量很难推动,即使取得了初期的阶段性成果,也很难将这一改革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定要在立足社区的基础上,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统筹考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不仅要研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条与块之间社区管理的职能划分和统筹协调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社

区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和统筹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党委政府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领导和统筹协调好社区管理,(14)形成政府领导协调、社区居民自治、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铜官山区结合区政府“大部制”改革,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的改革探索,为解决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

社区是联系政府与居民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落脚点。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基层稳则天下安”。只有社区建设好了,社区居民满意了,党和国家各种政策法规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社会管理的基础才能打得牢。为此,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1、坚持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有效的社会管理将大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反之,无序的社会管理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政府权威的丧失,更为严重地将波及党的执政基础、政权的合法性与政治稳定。(15)社区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根基所在,社区党组织的建设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数千万基层党员群众的组织生活,而且关系着亿万居民群众对党的态度,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创新领导方式,改进领导方法,让社区切实地感受到党的领导给居民带来便捷、有效的服务,进而赢得居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

2、增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

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16)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既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表达利益和反映诉求的平台,同时也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平台,社区一头连接着政府,一头连接着社区居民,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服务功能,让政府的公共服务通过社区居委会有效地提供给社区居民,同时让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社区居委会得到有效的反映、困难得到及时的解决。

3、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民间组织。新时期,民间组织构成了我国公民社会的主体,民间组织是指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它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等特点。(17)当前,双重组织管理是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城市基层政府应根据民间组织的性质和活动范围采取灵活的登记备案。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要主动帮助办理备案手续,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不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建立起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才智和能量,“聚集点滴,服务大家”。

4、重塑社区公共文化,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为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和人口,而且饱含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一个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避风避雨。同时,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立起来。(18)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城乡人口的流动,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的多元化形态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建立协商民主的决策机制、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意见反馈机制对于扩大社区居民参与、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居民群众通过对公共活动的参与,可以培育起社区公共文化,形成社区公共精神,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生活的乐园、心灵的港湾。

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其起点在社区,其落脚点亦在社区,其最终受益群体仍是在社区,是在生活居住的亿万居民。在我国,社区具有地域面积小、影响范围小、密切联系群众等特点,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比较容易设计和掌控改革的进程,也容易检验改革实践的成果。社区服务的质量直接联系着千家万户和亿万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19),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契合了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社区起步,通过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稳固的基石。

注释:

①谢建社:《社区工作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②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③陈圣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社区起步》,《学习月刊》,2011年8期。

④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⑤朱勇、程晓:《白下区淮海路社区——撤销街道办事处 建立社区新体制》,中国民政,2003第4期。

⑥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⑦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⑧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⑨向晨琛、孙见、柯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社会工作》2010年第4期。⑩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11)《做社区居民真正的贴心人——透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铜官山区网站,,2011-02-01。

(12)王世平、毕茂东:《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铜陵市铜官山区实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民政》,2011年第6期。

(13)姜刚:《中国城市基层探索建立区直管社区新机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5/03/c_121372268.htm,2011-05-03。

(14)龚维斌:《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几个关系》,《学习时报》,2011年4月15日。

(15)陈圣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社区起步》,《学习月刊》,2011年8期。(16)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年2月18日。

(1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8)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第五篇:社区管理论文

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

不断提高XX社区治理能力

一、社区简介

2005年5月,按照师党委的统一部署,XX公司收购了政策性破产的原永红针织总厂的经营性资产。2005年9月20日,XX师批准成立了XX社区管理委员会。

按照师办公室《关于成立XX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师办发„2005‟41号)精神,XX社区管理委员会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列入预算,人员编制为5人,暂由XX公司代为管理。中央财政移交设施管理资金由永红针织总厂破产清算小组拨付XX社区管理委员会管理使用。

XX社区地处乌昌公路2037号,为封闭式院落小区,占地面积6797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727.85平方米。治安管辖隶属兵团第XX师XX派出所,属城乡兵地结合部。居住有汉、维、回、蒙等4个民族。总户数714户1678人,民语系常住居民11户33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6户10人(维吾尔族3户5人),辖区现有私房出租109户282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社区工作人员4人,生活服务中心10人,主要是物业管理配套人员及集体宿舍楼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6人,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各项事务。

社区办公场所面积约为467平方米,包括三间办公室和两间居民活动室。按照师编发【2013】15号文件精神,核定XX社区人员编制9名。实际上,XX社区工作人员有且只有4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创建党组机制,打造服务型社区

一是社区党支部按照“党建引领、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三化”工作模式(管理网络化、活动主体化、服务一体化),着力打造新时期凸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服务型典范,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二是社区党支部按照创新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服务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使社区党组织活跃在社区建设第一线,做到了“小事有人做、闲事有人管、好事有人夸、大事有人议”,形成了一道“住在社区、热爱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的靓丽风景线。三是社区党支部以开展“争先创优”、“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和“五好”社区建设工作为契机,将党员承诺与党员为居民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二)以落实各项措施为抓手,全面保证辖区稳定。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社区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制定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应认真遵照执行。二是将社区干部、联防队员及社区其他治安防控力量整合为一体,划分责任区域,分片包干,采用“以房找人”的方式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人口数据摸排工作。三是建立了南疆六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台账,包户人员随时进行走访,确保社区掌握其动态。四是在特殊敏感时期,更是集中

(五)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社区用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规划,成立了专门的社区活动室,在政府部门和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0多万进行装修和配臵了简单的健身设施,同时在室外也安臵了部分健身器材,以方便社区老年人和居民闲暇之余进行健身和娱乐。

(六)上门医疗服务,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医疗咨询。针对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会安排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抽出时间进行上门服务,一方面进行心理疏导,另外进行常规性的健康检查。我们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同时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会有专门的医疗服务和咨询,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健康快乐的生活提供精神保障。同时每年不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人义诊活动,时刻为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公司党委和社区党支部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社区孤寡老人和家庭困难老人的帮扶问题,同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对于因病致贫的人员,积极协调上级部门采取大额医疗救助、公司困难人员互助金、倡议公司员工捐款等办法加以解决;对于无正常收入来源的老人,我们积极想办法为其申请低保金,以保障其维持正常的生活问题;还有极个别因种种原因居无住所的孤寡老人,社区也千方百计的想办法为其安排固定住处,绝不会放任不管。

强调: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兵团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兵团的新定位新要求,是兵团当前和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提出,是总书记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就事关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兵团提出的目标要求。这既是对我们党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兵团履行职责使命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兵团基层单位建设社区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

XX社区在日常工作中,与共建永红社区一起共同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切实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纠纷的发生,在这方面法制主任、司法调解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辖区的和谐与稳定,做到了一般民事调解不出社区便能解决的局面。同时,不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于重点部位、消防栓安排专人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限时督促整改,同时社区还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进行维护,对实在不能消除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决不让这些隐患威胁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XX社区地处兵地结合区,环境卫生一直是社区存在的问题,为保证辖区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永红社区分片负责,共同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确保“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

方社区通力合作,融合发展,兵地融合。这是兵团社区作为新疆基层工作组成部分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兵团社区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径。XX社区地处兵地结合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深化兵地融合发展,就要全面贯彻落实XX师关于深化兵地融合的部署要求。与共建社区建立兵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兵地文化共享、社会互助、干部人才、维稳安保等方面的融合,努力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深化兵地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自治区和兵团的共同要求,也是XX社区发展规划的主导思想。

XX社区和永红社区多年来已经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共荣的局面。在两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市级“绿色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头屯河区“精神文明先进社区”、“红十字先进社区”、“平安社区”、兵团级“示范社区”、XX师“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成绩的取得绘就着两社区几年来相携风雨路,并肩创和谐的一幕幕画卷。

乌鲁木齐市开展“双创”活动以来,XX社区高度重视活动,结合社区实际提出了以“改善居住环境、共创和谐平安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工作思路,将创建活动纳入到支部工作计划当中,首先成立了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形成支部主抓、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加强自我管理,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为使创建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充分发挥板报、橱

下载社区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实践论文

    系部名称:专业: 年级 :班级:姓名:学号: 实践单位: 北苑社区 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领导共同工作,为社区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虽然几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年级:专业:学号: 学生姓名:2010级工程管理10班02610A24李聪达内容摘要: 社区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加强社会主义 内容摘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论文题 目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状况研究姓 名张 玉 学 号 1210841117 所在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 1 指导教师 苏晓馨 日 期 2015.6.22 城市居......

    社区教育论文

    浅论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金湖县塔集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陈 鸿内容摘要:关于构建以镇成校为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网络体系,这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坚实的保证。文章......

    社区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培训小结 罗店成人中等学校徐王蓉 暑假里我们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完成了一天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这一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我们也感受颇深。感受到了区领导对社区教育的不......

    安全社区建设论文

    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改进实践与思考 一、安全社区建设的概念与理念 “安全社区”概念是1989年在第一届世界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来的。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社区

    学院:专业: 姓名:学号: 实践单位:xx街道xx社区 实践时间: 2011年7月11日至2010年8月5日(除双休日外)共20天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日新月异的中国随着多元化的进程逐步走......

    2013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论文

    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内容提要:通过回顾和总结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让居民群众更进一步了解这项工作,让社会群体更多的关注这一项工作.阐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