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兵团社区建设论文
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兵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兵团新建市镇的增加,城镇社区建设就成为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
一、兵团城镇社区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一)兵团城镇社区建设的现状
兵团社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发展至今,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兵团现已建成692个社区,其中城市社区116个(含34个隶属市镇管理的师直社区),团场团部小城镇社区420个。城镇社区占兵团社区总数的77.45%,居住人口占兵团人口总数的65%。目前兵团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
兵团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职能、组织机构更加明确,社区自治组织开始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特别是处理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过程中,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民政牵头、各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相配合的社区建设机制,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同时有效地运用了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社区管理。兵团社区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目前兵团城镇社区除具有社区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文化建设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以外,还具有鲜明的屯垦戍边的政治功能,发挥着“三大作用”。
(二)兵团城镇社区的模式特点
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兵团的城镇社区不同于地方地方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社区的模式,兵团城镇社区建设模式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城市社区模式:其管理体系为“师(市)民政局、社区指导办→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城市社区模式主要以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为代表,共有82个。这一模式是以街道确定社区的空间范围,强化了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社区行政管理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和地位,社区的服务功能发挥相对较好。
师直社区:兵团现有34个师直社区。其管理体系表现为“师民政局、社区指导办→社区”。主要是以师部为中心,根据地域分布,将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纳入社区管理,形成了与同城的地方社区相对独立的社区。如农五师、农九师、农十师、农十四师等师部师直社区。近几年有些师直社区开始注重加强与同城地方社区的交流,形成了与地方共建共荣的融合型社区,如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四师等师直社区。
团场小城镇社区:团场小城镇社区目前共有420个,主要是以团部为中心,向附近的连队延伸。社区的组织形式为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居委会,其基本管理模式为“团场社区指导办→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居委会)”。目前兵团各团场社区大都实行这种管理模式。
二、兵团城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兵团城镇社区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兵团城镇社区的功能日趋完善,并形成了兵团社区自身的特色,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兵团城镇社区的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结构的变化
兵团的体制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管理相对集中,行政主导作用不仅在经济领域较强,而且在社会管理方面也表现为统得过死、管得太宽,导致社区管理“政社不分”、层级组织不全、自治功能不强。随着兵团城镇化的发展,兵团城镇不仅经济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且由人口结构、资源配置主体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和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关系方式等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与之变化相适应的城镇社区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城镇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的主要原因是兵团在处理特殊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时,缺乏对兵团社区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对接的思考和研究,存在着行政职能转换较慢,社区自治功能和推动社区发展的市场这一辅助功能发育不完善。
(二)城镇社区的规划不合理
在兵团城镇社区的设立方面,有很多不是以集中的居民区为单位,而是采取片区和以团场为独立单位划分的。以农十师城镇社区为例,北屯师直社区分为幸福社区和阳光社区。两个社区是以城区东西两大片区划分而成。其中北屯幸福社区辖区面积6.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3万人,下设仅有一个分站,总编制4人。居民居住分散,点多面宽,社区管理粗放,社区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新的居民区在不断建设,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却没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188团是一个城郊中心团场,团场小城镇社区分三个片区,一个是新城区片区(含北屯城郊地区的部分连队),一个是进入团场片区,还有一块是居住在北屯团结路东区的离退休人员片区。其社区规划与师直社区在空间范围上相交叉,给社区服务与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城镇社区空间布局上的不合理,导致社区之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封闭式发展,缺乏统一协调,建设雷同,缺少特色。
(三)城镇社区的职能不清楚
城镇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单位人”变为“社区人”,随着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工作转移到社区,社会和社区自身在对社区职能认识上判别不清。表现在:一是机关行政部门与社区的职能不清。前者将后者当作自己在基层的业务部门,下派大量的工作业务,使社区应接不暇,出现有些工作弄虚作假。例如对于上面繁多的报表,采取“七分估计、三分统计”的办法;对各部门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基层以形式主义应对上级的官僚主义。二是城市社区的街道办与社区的职能不清。城市街道办仍处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应该由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管理事务,却由街道办包办。街道办管办事务太多,居委会的代议者和监督者的功能不能发挥,例如居委会的选举,由街道办直接参与和运作,居民参与程度很低。三是各级组织权责不清。“权随责走”的工作机制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四是团场社区服务中心与物业公司职能重叠,在具体服务工作中,物业公司缺乏监管,履约程度低,居民投诉问题较多。
(四)经费保障不足
资金不足是城镇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兵团职能多重性的特殊体制约束,城镇社区建设难以得到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足够的支持,社区建设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目前兵团城镇社区建设资金来源主
要由国家项目拨款、师团自筹、社区物业收费和社会捐助几部分组成。对于团场城镇社区而言,资金的自筹部分是团场的预算拨款部分,主要资金来源是从团场土地承包收益中提取。一方面随着职工减负政策的落实,团场从土地承包中获取的收益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机关各部门许多业务工作相继进入社区,城镇社区服务项目不断增加,社区发展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大。以北屯城镇阳光社区为例,2009年阳光社区财务预算为6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58.68万元;办公经费支出18.32万元,两项共计支出77万元,资金缺口10万元。
(五)城镇社区力量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据调查,许多城镇社区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属于机关或部门分流人员,人员结构相对老化,且编制少。在社区自治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下,一些城镇社区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距离居民的期望和要求相差甚远。
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配套。近几年尽管通过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工程的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呈递增趋势,但由于社区自身底子差,长期投入不足,引进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六)团场城镇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淡薄
一是从参与意识来看,相当一些团场职工群众虽然生活在社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甚至错误的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二是从参与人数和参与人员结构来看,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人数少,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年人。三是从居民参与的内容来看,主要局限于出席居民会议、楼院卫生清扫、文体健身等一般性社区活动,还很不深入和广泛。四是从权利与义务来看,现在社区把福利给了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在不断改善,但没有把责任和义务给居民。
三、兵团城镇社区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兵团城镇社区体制改革
兵团城镇社区建设在体制上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如何与现行的市场机制相对接,发挥市场在各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二是如何与现代社会转型相对接,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对社区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如何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对接,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享机制。四是如何与社会行政相对接,发挥好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自我管理的作用。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创建新的社区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组织框架,构建起职责明确、协作互助的社会组织网络,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区。
第二,改革街道的行政运行模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社区事务管得严、统得死、包办过多的传统管理方式,使其发挥对社区建设的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的职能,强化其服务功能。要把本该社区做的事项还权于社区,推进“政社分离”,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讲求社区事务的程序化运作。
第三,积极探索“费随事转”的新机制。城镇社区承担着大量的由政府和上级机关部门交派的工作,这给经费本已十分紧张的社区带来很大的压力。上级下派给社区的工作任务,可以根据具体工作任务,以政府支付劳务报酬的方式,来解决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费用。“费用跟着工作走”的办法,一方面确保上级下派的工作任务能够较好完成,另一方面避免由于工作开展增加社区经济负担。从而促进互助、协调工作机制的形成。
第四,给足人员编制,规范人员管理。目前兵团城镇社区管理人员编制缺口较大,有些团场成立社区指导办后,编制却不到位,人员占用原社区工作人员的编制。按照管理归属,团场城镇社区指导办人员编制应纳入机关社政科编制,而不能挤占社区编制。社区编制应根据其管理区域范围的大小和服务功能发挥的实际,给足编制。
(二)搞好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载体,要优先发展。国家民政部对我国未来10年的社区建设提出的目标是:“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全国80%以上的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把所有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兵团城镇社区整体同步实现国家规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要完成这个目标,首先应做好城镇社区规划。
兵团各级党委要将社区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之中,在城镇社区规划中要坚持便于管理和服务,便于整合社区资源,便于形成地域性和居民的认同感,便于体现和发挥居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作用的基本原则,科学划分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新建的居民小区必须把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项目建设,并与住宅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一方面积极将城市社区向城区延伸,将团场小城镇社区向连队延伸,逐步建立城市与城区,团场城镇与连队居民点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格局,使城区和连队居民也能享受城镇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采取团部附近连队向团部城镇集中,偏远连队向中心连队居民点集中的办法,实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尽可能利用小城镇建设对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来推进城镇社区的建设。
(三)不断完善城镇社区的各种功能,突出兵团城镇社区特色
一是完善城镇社区的服务功能。通过健全城镇社区的运行机制,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覆盖城镇社区居民的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设置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推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二是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随着兵团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增加了大量的“无单位归属人员”,对这些居民的行为控制、思想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生活服务只能依靠城镇社区组织来实现。城镇社区因此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基础单元,并在客观上被要求发挥更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三是完善社区的文化管理功能。例如组织开展居民的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少年社会化教育活动、对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训等。四是发挥社区的经济功能。社区通过生产经营来获取资金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目前兵团城镇社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或企业为解
决社区工作经费而给社区划拨一定的资产让社区经营;另一种是团场把包括生产经营在内的各项权利给予社区,让社区承担起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职能。实行此种方式的有农六师奇台农场三个进入团场的城镇社区,农十师181团团场城镇社区。五是突出兵团城镇社区屯垦戍边的政治功能。兵团的特殊使命要求兵团城镇社区一方面要维护自身的稳定,一方面要发挥维护周边安全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要肩负维护祖国稳定的重任,充分发挥“三大作用”,处理好“三大关系”。
(四)完善兵团城镇社区建设的政策
兵团城镇社区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内地社区的成功经验,制定出推动社区建设的好的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兵团体制的特殊性、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的政治地位,积极争取好的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一是要制定健全兵团城镇社区建设机制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要制定城市公共服务向团场小城镇社区,团场小城镇社共向连队延伸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种公共服务进入社区,鼓励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城镇社区建设。三是要制定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扶持城镇社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其造血功能。
(五)切实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
城镇社区基层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兵团城镇社区要在把握“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民政牵头、全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党的组织领导、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六)提高城镇社区的自治水平
一是要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镇社区组织体系。二是要健全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城镇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形成和完善社区管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三是要善于将社区居民中的热心人、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人吸纳到居民自治组织当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以222团城镇社区为例,该团城镇社区文幸小区的各小区在辖区每栋楼
选出一名群众基础好、有威信的中心户长或居民代表,具体负责小区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等,在小区开展的一系列日常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层次化的管理,实现了用社区的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事情,使有限人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四是想方设法吸引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工作。城镇社区工作应以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过去在社区管理中,较多的考虑政府的利益,这样以来老百姓没感觉,不愿参与社区事务。因此,一方面城镇社区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广泛征求意见,确立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民主管理实践,以社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多建立一些活动团队,培育一些新的团体组织,来吸引有各种爱好和特长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使广大居民有机会进行广泛的人际交流,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
(七)加强城镇社区的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城镇社区基础组织的建设。完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机构的建设,明确各组织的责权利关系,推进社区管理的民主政治进程。二是提高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素质。通过选聘、培训和工作实践的锻炼,提高社区各组织成员和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掌握和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工作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做好群众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三是不断完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服务的载体,它能够凝聚社区居民的人心、人气,提升社区共同体意识。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一要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对兵团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政策,加大建设力度;二要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站,完善城镇社区相关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三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遵循简单实用、功能多样的原则,利用好社区现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兵团城镇化进程
—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评论之六
2010年07月08日19:05 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兵团城镇化率达到60%,2020年达到70%。”
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壮大兵团、更好地发挥兵团作用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屯垦戍边这一千古之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于促进兵团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发展兵地融合经济、增强屯垦戍边事业的凝聚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必须紧紧围绕这样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继续做大做强石河子市,大力推进创新型试点工作,不断增强其对天山北坡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各自区位优势,加快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新建城市的发展;根据中央要求,积极筹划新建城市,选择集中连片、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基础较好、资源承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垦区中心城镇,科学规划、重点发展,适时申请设市。将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以中心团场为基础,引导团场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团部居民点集中,加快团场城镇发展。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改造升级现有城市道路、供水设施和供热采暖系统,推进污水及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及利用,加快连接团场城镇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加强居民点环境整治,推进城市与团场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逐步解决团场城镇公共设施维护和运行管理
问题;继续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各类园区交通、电力、信息网络、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水平,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
加快城镇服务业发展。围绕城市和团场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步伐,以生产基地为源头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交易、物流水平,推进团场城镇标准超市、农贸市场建设,培育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构建以兵团城市、兵地共建城区和团场城镇为平台,以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为重点的住房体系,使房地产业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培育壮大旅游业,发展农业观光、边境旅游、绿洲生态和沙漠探险等特色旅游,开拓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渠道,打造"中国屯垦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口岸仓储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商务、公共服务、群众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领域的应用;引导兵团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业务。
时不我待。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表明了兵团发展壮大的辉煌业绩,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实现兵团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兵团组织论文
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认识
【摘要】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这个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处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集团,它既不是简单的经济实体,也不是正规部队,兼有二者的属性,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重任。兵团也不是国家机关,而是一个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的社会组织。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组织、特殊性
一、兵团的概况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兵团性质认识
(一)兵团不是国家机关或一级行政区域
根据我国宪法、组织法与行政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国家机关由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中央国家机关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市、县、乡四级,各级与中央国家机关相对应,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在上述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的组成体系中,没有关于” 兵团”的内容。而且,在各类文件及领导的讲话中,从未有将 “ 兵团”作为一级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的内容。因此,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兵团不是一级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
(二)兵团是社会组织 学者彼得.布芬认为,”社会组织”意指人类行为被社会性地组织起来的方式。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社会组织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具有明确规章制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正式化的社会群体。国家赋予兵团以屯垦戍边的社会职能,其直接目标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推动和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兵团作为国家单列的受国务院与新疆自治区双重领导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单位,具有其正式性与独立性。兵团通过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的规章制度,约束其内部成员与组织的行为,为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推动和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共同努力。可见,兵团是社会组织。
(三)兵团是企业型的社会组织
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目的是屯垦戍边,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被归属于农垦系统,其所从事的是农垦事业,在计划单列前的相当长时期内直属农业部管理。所谓屯垦,指军队在屯营的地方开荒种地。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通过驻扎军队和安置居民,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和从事各种经济社会开发建设事业,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农垦,是指国家组织农民,在国有土地上使用现代机械和科技,大规模地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建设事业。由此可见,不论是 “ 屯垦”还是 “ 农垦”,组织生产建,实现经济发展,都是 “ 垦”的直接目的。这是兵团这一社会组织具有企业性质的根本表现。“ 兵团要实行企业管理”、“ 兵团是一个大型垦区”、“ 兵团是一个综合性经济组织”等论述都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在中发[1997]17号文件中提出组建新疆生产建设集团公司之后,这一性质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兵团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
兵团是企业型的社会组织,但兵团并不企业,而是一个具有党政军企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所以如此,在于兵团的存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政治性,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军事性、宏观性和大局性的影响。这使得兵团这种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为充分发挥兵团的作用,必须要赋予兵团以综合职能。1981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恢复后的兵团,“ 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即为适应新疆综合性开发要求、适应新疆稳定和发展双重需要而采取 “ 党、政、军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以集中执行屯垦戍边这一综合任务。兵团自上而下建立的各级党组织,对兵团事业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兵团通过公检法司劳等管理部门,行使部分政府职能,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兵团有一支以武警为主体的武装力量,行使着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军事职能。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和500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承担着经济建设的职能。兵团的教、科、文、卫等社会组织系统,承担着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这之中,” 党”是领导核心,“ 企业”是基础和载体,” 政”和 “ 军”的职能均依附于企业这一基础与载体之上。可以说,党政军企职能的综合,是兵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区别。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兵团不是国家机关,而是一个企业型的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四个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曾迁至石河子,后又迁回乌鲁木齐市。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的党委副书记,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兵团现任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分别是聂卫国和华士飞。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团场编以数字番号。四个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如石河子市(建立于1975年,为新疆最早的城市之一,现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阿拉尔市等。这四个市均为县级市。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如:兵团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下野地垦区公安局,特例:兵团公安局-石河子市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城区分局。
80年代以来,军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走过了48年的历程,经历了创建、发展、解散、恢复的曲折道路。现在正乘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决策的东风,昂首阔步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历史证明:新疆兵团不仅为建设新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命力,经受了困难、挫折等严峻的历史考验,在十分困难的征程中,谱写了一部战天斗地、威武雄壮、不断发展的光辉史篇,创造了人间奇迹。兵团过去和今后的历史地位、兵团人的伟大献身精神,应当得到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作用
(一)兵团已经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发展经济,既是兵团开发新疆、建设繁荣富裕而文明的新疆的历史任务,也是兵团自我发展、更好地履行戍边使命的要求。几十年来,兵团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经济建设。早在兵团成立之前,为了减轻新疆各族人民负担,部队一进疆,就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投入大生产运动,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为兵团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兵团成立后,大规模进军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建农场、办工厂、修学校,使荒无人烟的万古荒原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兵团创业伊始,缺乏资金,又大多战斗在气候和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兵团人发挥了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人间奇迹。到2000 年底,兵团生产粮食117.57 万吨、棉花69.39 万吨,国内生产总值180.68 亿元,上缴税收 9.069 亿元[ 1],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力量,使自治区经济实力更为强大,经济更为繁荣。不仅如此兵团还承担着本应由国家承担的30 多万离退休人员绝大部分的离退休费及社会事业的支出,并先后两次向自治区移交了一批工商企业,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兵团经济总量将更多,对自治区的贡献也就更大。
(二)兵团是守卫边防、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
兵团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忠实地履行着戍边任务。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兵团担负了后勤支援任务,保证了后勤供应的需要及反击战的胜利。1962 年在前苏联策动的伊犁、塔城等地边民外逃事件中,中央、自治区党委一声令下,兵团立即抽调干部、职工、汽车及农机具,奔赴裕民、塔城、额敏、霍城等县的边境地区,执行代管庄稼、代耕土地、代牧牲畜的三代!任务,并承担
三代!费用。此后,根据中央、自治区党委指示,先后在边境一线组建几十个农牧团场,沿中苏边界形成了一条10至30 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一条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这不仅保证了边境安宁与稳定,而且结束了长期以来外国不断蚕食我领土的历史,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几十年来,兵团一直和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担负着祖国西部2017 公里的边界守卫任务,定期巡逻、守土卫国、保境安民。在当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不断制造事端的情况下,守好边防,对新疆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三)兵团是保证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解放初期,这支部队就进行了英勇的平叛、剿匪斗争,接着又投入建立地方政权、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的运动,保证了新疆解放初期的社会稳定。兵团成立后,以稳定新疆为己任,继续进行了剿匪斗争。对于长期存在的民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兵团始终把平息**及突发事件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巴仁乡事件及伊犁
二五!事件发生后,兵团民兵根据自治区党委指示,立即奔赴出事地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平息**,恢复社会秩序。兵团在稳定新疆大局方面是有功的。兵团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威慑力量。邓小平把兵团称为稳定新疆的核心力量,是对兵团在新疆稳定中的作用、地位的高度评价。
(四)兵团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边疆各族人民服务史、民族团结史。兵团广大职工坚持和发挥人民解放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重视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兵团兴修水利,大多都是两利工程,如玛纳斯河、奎屯河、塔里木河的治理工程,兵、地都受益。兵团工程部队在困难艰苦的条件下,为新疆修筑了1.2 万公里的公路、铁路,为改善新疆的交通作出了贡献。兵团还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支援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据不完全统计: 40多年来,为地方培训技术干部46000 多人,支援劳动力500多万工天,无偿代耕代播农田120 多万亩,赠送良种600 多万公斤,修理农具28 万多台件,支援粮食100 多万斤,免费为农牧民治病600 多万人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抽出资金1.5 亿元为地方办好事,帮助58 个县市 87 个人民公社规划土地,并投资2393 万元,完成99 个项目、勘测土地852 万亩、建设条田174 万亩、修建渠道81 公里、水利设施2000 多座、公路296 公里[ 1]。在日常活动中,兵团一贯重视对广大职工进行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教育,教育职工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兵团内部,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优秀的民族干部充任各级领导,在有少数民族的师、团都配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40 多年来,兵团为发展与地方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偏见、民族隔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纵观兵团几十年的历史,不仅为发展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民族团结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自身也有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祖国西部边界的国防铁障,培养形成了一支建设边疆、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铁军,创建了一座古今中外独秀的历史丰碑。
历史已经证明,新疆兵团对开发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巩固国防,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看待兵团的作用与地位呢? 我认为对兵团的地位与作用,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国际斗争大背景的角度去评价。我们当前仍然处在非常历史时期,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国际斗争十分复杂和尖锐。兵团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更为重要了;兵团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从当前现实来看,我们仍然面临着稳定与发展两大历史任务。在稳定方面,我们面临着三大历史背景:一是西方反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对我西化!和
分化!,进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人民政权的活动,并把新疆作为突破口。二是国际泛伊斯兰主义企图扩展伊斯兰势力范围,他们利用新疆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的条件,进行非法宗教活动,企图把新疆纳入它的势力范围,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三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依然十分猖獗,企图把新疆从伟大祖国分裂出去,建立独立的国家。现在这三股势力纠合在一起,互相利用,把新疆作为他们的主攻目标,构成了对新疆稳定的巨大威胁。新疆处在和这三股反动势力斗争的前沿阵地。今后的斗争,不仅是尖锐的、激烈的,而且是长期的。从发展方面看,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增强国力、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新疆兵团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开发的实践,既有参与大开发的物质基础、技术力量,又有大开发的丰富经验,应站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当大开发的排头兵、先锋队,大显身手、再立新功。
以上两方面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新疆兵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为重要了。兵团既有稳边、守边的能力,又有参与大开发的条件与经验,这正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具体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担负起历史的新任务。三代中央领导都对兵团寄予厚望,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恢复了兵团;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兵团的发展十分关心和重视,给予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批准兵团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为兵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最近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把兵团称为新疆的中流砥柱。所有这些既是对兵团的巨大支持和鼓舞,又是对兵团寄予的厚望。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兵团人要看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把握新时期的发展脉搏,跟上时代步伐,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不辜负兵团的光荣历史,不辜负老一辈军垦战士的嘱托,高举屯垦戍边大旗,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发扬兵团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新时期为党和人民再作新贡献。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
兵团现今困局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最根本的还是源于兵团这一特殊组织的存在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安排。正如兵团史志办综合处处长陈平所说: 市场经济要遵循经济规律,而兵团是战略性的政治组织,它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但又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这样一来必然发生矛盾和冲突。兵团是军队的外壳,仿政府的架构,企业的内涵。国家之所以目前还没有改变兵团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形式,是大局的需要。所以居于其中的兵团人必须服从这种需要,而且只能服从这种需要才能得到国家的支持。
(一)组织的特殊构成
“屯垦戍边”的使命。兵团的总体特征是: “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殊的组织形式,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兵团具有准军事化的特点实行兵、师(局)、团、营、连、排、班的部队体制。执行着部分政府职能,它有工会,计委等政府机构。同时,还要担负一些所谓国家专政机关的职能,如镇压**、兴办和管理监狱。兵团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农垦队伍,据有关的统计,汉民族占有88%以上。这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在边疆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稳定边疆,巩固国防的作用。”两圈一线”的布局。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大多是在”两圈一线”的布局。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大多是在1950~1955年建立的。新疆多大,兵团多大,它所辖面积约20万平公里,主要分布在新疆的15个地州及边境地区。在布局上,更多地考虑了当时剿匪和今后的守边任务,形成了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两圈一线”格局。由于农场根据战略和政治的需要,多集中在边远、高寒、干旱缺水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先天的不足造成了脱贫难度的加大。即使脱贫了,也会反复出现返贫现象。如1999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大幅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实现基本脱贫的22个边境农场就几乎100%返贫。管理体制的混乱。现今的兵团依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农耕都要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等五统一的方式。指令性计划占生产计划的95%。团场承包者的收入中还包括要上交团场的各种费用,职工承担了完全的土地风险。兵团管理机构则获取了三方面的利润: 土地租金、对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控制,对农业产出品的价格控制。因此,兵团土地契约形式着重于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对职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剥削”。
(二)法律保障的缺失
兵团的政治地位与其承担的”屯垦戍边”的任务不相称。现在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兵团当企业看待,认为”兵团在挤占地方”,而兵团法律地位的不确定,使得兵团政治地位低下。兵团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兵团职工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他们因为体制的特殊性,只能参加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兵团是自治区组成部分,仅在自治区一级与自治区党委、政府间存有隶属关系,与自治区人大和常委之间存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并同时隶属于中央。而它的农垦师和团场,则在兵团系统内实行垂直领导,与地州和县市一级党委、政府间均无任何隶属关系。这种状况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健全完善的今天,显得很不正常。兵团的自然资源权属不稳定。只要与地方发生纠纷,”割地赔款”的大都是农牧团场。如农八师原开垦的300万多亩耕地,几经蚕食,已经被地方占去四分之一。农九师尚存的土地面积仅为原土地面积的33%,近几年少数地州县市单位行文又强行划走701万余亩。兵团企业与地方企业税负不均等。兵团所属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都是按国家税收的规定上缴各种税金。税收留成可用以发展地方上的公共事业,兵团却无权享受,只能以税后利润来维持和发展公共事业。兵团修筑的道路,不但要自己投入巨额资金,还要向地方上缴养路费。兵团职工负担过重。兵团体制的主要弱点是: 既不属一级政府,又不属军队序列,没有税收和工商,不享受国家的税收返还;但同时却要承担政府的相关职能和义务,已经被沦为”二等公民”的兵团人能否确保兵团的稳定,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权力的高度集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比较特殊,我们知道兵团的最高一级领导是受中央和自治区双重领导,但是在兵团的内部领导体制中存在领导的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形成相应的合理的监督机制,并且领导的任命是由党委任命,是集权的一个表现,还有就是在领导的层级上面缺少过度,容易形成个人的集权。
【参考文献】
[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2000)[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 ] 《新疆建设兵团统计年鉴》 编辑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 ] 新疆通志(第37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61.[ 4 ] 兵团计委调研组.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和建议.载新疆农垦经济,2003,(3).[ 5 ] 李新.新时期兵团边境反贫困战略的思考.载新疆农垦经济,2005(7).(新疆兵团边境农场戍边使命与反贫困战略协调研究成果)[ 6 ] 孙柯.后兵团时代的军垦困境.载新西部,2004,(11).[ 7 ] 兵团党校科研处.兵团农牧场改革探索.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8.[ 8 ] 陈海泉.新疆兵团土地契约制度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 ] 李僚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律地位研究.载新疆农垦经济,1997,(2).[ 10]郭 刚.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11.[11]《新形势下关于兵团性质的哲学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新疆兵团史料选集》 第三辑(内部),第 10 页。
[1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 1991年,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第三篇:兵团史论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迁移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作用
[摘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自成立以来,大批吸纳各种各样从内地来的劳动人员移民,对新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兵团移民对新疆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及主要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兵团;迁移人口;积极作用
兵团是一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保卫战、解放中国大西北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军、第六军、原新疆三区革命的民族军和原陶峙岳将军率领的起义部队组成的,执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使命,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可以说,没有流动人口就没有兵团。兵团从1954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到2000年底兵团共有人口248.05万人,下辖14个师(局)的173个农牧团场,分布在自治区的14个地州,土地面积6897.69 万公顷,国内生产总值180.68 亿元① ,形成了农、工、商、文、教、卫、科研、金融、服务业等门类齐全、结构完整、实力雄厚的联合体。兵团在独立的垦区区域,有自成体系的公检法司监机构和武警部队;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办有各种类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中小学、幼儿园,还有社会功能较为齐全的城镇建设、科研、卫生机构等。在亘古荒原上兴建了五个新城镇(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172个团场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唯一的一支屯垦戍边的半军事化力量,是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对于新疆及其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者内外勾结、活动猖獗、企图在新疆成立“东突厥斯坦”,分裂我们国家兵团的存在、稳定和发展,对分裂主义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是强大的政治、军事威慑力量,这支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稳定不能动摇。
一、兵团在新疆稳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②
兵团现有土地面积近7 万平方公里,耕地95.8 万平方公顷,人口24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26万人。兵团下辖10个农业师,三个农场管理局,一个工程建筑师, 172个农牧团场, 907个独立核算企业,兵团已成为新疆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另两个是地方企业和中央直属企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巩固边防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始终有“兵”的特点,寓兵于民,劳武结合。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迅速调集35个武装值班连队开赴边境地区,建立起了82个哨卡、检查站和巡逻点,同时调集三万职工在边境地区实行代耕、代收、代管的任务。随后又在长达2091公里、纵深10公里—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团场,采取民对军的斗争方式,年复一年的在争议地区我方控制区内生产放牧,即使颗粒无收,也坚持不懈,被称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有效的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兵团针对边境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边境师(局)农牧团实行“团包面,连包片,民兵包点”的生产,护边双承包责任制,形成“军、警、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制,有效的加强了边境控制和管理。
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兵团先后看押改造了内地遣送的12万名犯人。1983年“严打”后,又承担对18个省市重刑犯的看押改造任务。1983年以来,兵团共出动4万余人次,协助公安部门抓获犯罪分子500余人,追捕越狱犯70余人。1989年乌鲁木齐“5·19”事件发生后,兵团迅速组建民兵防爆分队511个,共13554人,出色完成了146个重要目标的警卫任务。
1990年初,为了维护新疆的稳定,在20多天内,就组建了24个团、7.4万余人的应急部队。在平息1990年4月5日巴仁乡反革命武装**中,兵团的农一师、农三师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伊犁“2.5”骚乱事件中农四师出动武装民兵500人(投入200人, 300人待命)。
半个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反分裂斗争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基本力量,从而也维护和巩固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新型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能够不断加强联系和交往,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具有维护祖国统一、地方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战略地位。
二、兵团人口迁移提高了新疆地区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新疆人口的科技水平较低,文化素质整体偏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数量较大且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移民,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新疆人口的整体知识结构,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从新疆兵团移民构成分析,其中有一批文化程度很高的移民,如所谓的“右派”,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大批的支边青年,部队转业军人等,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有管理经验,在生活和生产中帮助他人共同提高生产和文化水平,其结果是促进经济的开发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并大大提高了兵团及新疆人口的整体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根据调查资料,从20世纪50—80年代移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移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提高了4.6倍,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提高了1.5倍,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提高了2倍,文盲人口比例下降了一半③。另外,由于兵团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移民较快地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状况,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在迁移兵团后,提高了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总的来说,兵团移民的平均文化知识水平远高于新疆当地人口,移民改善了新疆人口的知识结构。
在新疆,兵团人的生活和新疆地方有着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联系,兵团和地方拥有共同的土地、水源、社会经济环境,兵团各团场所开发建设的片片绿洲镶嵌在新疆各处。由于兵团移民大都来自国内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并将不同地区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民俗文化汇聚在一起,加之兵团农业以连队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团场为重要的管理机构的组织方式,极易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疆兵团特有的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兵团移民的迁入并且频繁的往返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如引进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交流生产工艺,传播较为先进科技知识等。因此,兵团移民对新疆社会的现代文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兵团人口虽然以汉族移民为主,但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人口也占兵团人口的11.4%④。各民族在兵团建设事业中相互关心、帮助、提高,涌现出许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创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兵团移民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三、兵团人口迁移对新疆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新疆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移民无疑提高了新疆的人口密度,增加了劳动力资源量。新疆的人口密度从1954年每平方公里3.12人提高到1998年10.92人,其中兵团地区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2.5人。历史上新疆的南疆人口较密集,经济也相对比较发达,如1949年新疆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南疆。50年代来新疆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人口迁移,改变了新疆人口的分布格局。1998年,新疆北疆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46.94% ,南疆占47.25% ,东疆占5.81%⑤。
兵团人开发了许多生存条件极差的地区,拓宽了新疆生存空间,提高了新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新疆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资源利用方面,兵团始终坚持“不与民争利”原则,在荒漠戈壁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建设了如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名绿洲,截至1998年底,兵团拥有耕地面积达102.1万公顷,果园面积达3.2万公顷,耕地面积比1954年扩大了8.63倍兵团耕地面积占新疆的耕地面积,由1954年的7%提高到1998年的30.87%⑥。使新疆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
四、兵团人口迁移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兵团的移民数量大,职业种类齐全有力的推动了兵团的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是兵团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工农业产值, 1998年比1990年增加了1.75倍,国内生产总值,1998年(163亿元)比1990年(19亿)翻四翻⑦。近年来,兵团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实施科教兴农。在工业发展上注重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大多数工业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达到全国同等企业中等以上的水平。兵团第三产业也发展很快,在繁荣商贸流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咨询、保险、房地产业等。兵团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兵团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兵团的开发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新疆的开发建设,兵团的开发建设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基础。兵团的经济发展在新疆举足轻重。50年来,兵团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了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1998年,兵团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增加值分别占新疆的14.7%和1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增加值均居全国前列。兵团农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粮食、甜菜、水果等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和新疆。棉花、油料人均占有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棉花单产位居全国第一,为新疆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兵团的工业在新疆占有重要的位置,棉纱及布、糖、机制纸及纸板、水泥、原煤、发电量等在新疆占有较大比重(分别占42.1%、39.8%、31.6%、22.9%、10.9%、9.8%)。兵团充分利用自身地缘、资源、产品、集团、人才、政策等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横向经济,先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展了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个,利用外资项目100多个,出口产品23类100多个品种⑧。总之,新建生产建设兵团迁移人口在维护新疆稳定发展,提高新疆地区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对新疆资源开发利用,及新疆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兵团这种既屯垦又戍边的特殊组织形式,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新疆实际,其作用是其它任何组织难以替代的,它的地位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信息网: www.xiexiebang.com.②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③方英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史》,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7。
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年。
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1990—1999),新疆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社区建设是兵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区建设是兵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光明路社区 杨霁源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兵团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兵团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破产重组以来,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牧团场人口涌入师部和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 1
社区管理模式。随着兵团各师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我国城市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居民的迫切要求。
2、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繁荣兵团居民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兵团、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2
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巩固兵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还不太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会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的载体,保持良好的社区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开展社区建设使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行政领导、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新局面,是党的关怀通过社区渗透到每个角落。把居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居民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才能将社区将社区治安、辖区环境、社会管理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3
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一方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以社区为立足点,通过深入开展社区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逐步形成爱社区、关心社区事业的良好氛围。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兵团在新形势下提高居民素质,发展城市建设,搞好社区建设的良好契机。
二、兵团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不断完善社区体制建设
一是明确定位,加强指导,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础。兵团、师部、社区指导办、职能部门四者在社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改进方法,达到思想上及时接轨,观念上迅速更新。二是科学谋划,严格考核,是搞好社区建设的保证。不论抓社区体制建设,还是抓社区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无论领导如何变动,始终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同时制定了各层次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奖惩到位,这是实现社区改革的保证。三是坚持两手抓,同步发展,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前提。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很抓制定规范,措施配套,人员素质等一系列软件建设,再进一步促进硬件升级。四是发挥优势,多方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加强与驻区单位、部队、学校的联系,定期走访。一方面主动为各驻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提供利民便民服务,方便职工生活;另一方面,争取
驻区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及时调整和健全了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坚持以居民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坚持居民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同步设置。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实现“一居一支部”的目标。对社区内各类企业以外来务工经商党员较集中地场所,凡具备条件的都应及时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二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党总支的地位和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是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抓好党建工作来推动其他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其他组织的配套建设。三是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社区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文化结构,提高班子的战斗力。有计划的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逐步形成以社区党支部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行使直管权,对组织关系在辖区单位的党员行使参管权,对组织关系不在辖区单位但住在社区的党员行使协管权为基础,以在职党员联谊会为载体的新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不断拓展社区服务职能
1、一是对分散在社区内的服务人员,由社区服务站进行逐个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经培训后按服务技能发证上岗,有社区服务站统一管理,建立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不断扩大志愿者
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定时、定向、定任务来为居民志愿服务,把行业优势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对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在确定服务项目,规定收费标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纳入社区管理。四是鼓励失业人员根据居民需求,兴办幼儿园、托老所、维修队、生活服务中心等服务实体,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五是引导社区单位、居民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劳资等形式投资社区服务业,兴办服务实体,促使社区服务向第三产业拓展。
2、抓住重点,将服务落到实处。(1)把下岗失业职工服务作为重点,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再就业岗位。(2)把为残疾人、老年人和特困户服务作为重点,努力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把为外来人口服务作为重点,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租赁房屋、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困难。(4)把解决居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大力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
3、落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上,按照属地管理、社会化发放的原则,建立以民政、劳动部门为责任的主体,社区协助行政的责权利统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囊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
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社区办理,把社会保障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提升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在社区形成一个政策配套,措施配套,运行配套的社会保障网。
(四)发扬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
生产建设兵团是在我国进行宏伟的建设时期用毛泽东思想缔造出来的,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又适应保卫社会主义需要的一种新的组织和新的产物,是党政军企一体化的特殊组织。它肩负着三个队的使命,发挥着四种力量,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结合兵团和兵团社区建设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兵团特色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即转变行政职能,加强社区建设的五项原则:面向社区,工作重心下移;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配套;以人为本,资源整合;加强管理,拓宽服务渠道的兵团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在社区建设中,还有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良工作作风、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严格纪律观念的干部队伍,他们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讲奉献、讲科学、能吃苦、能战斗。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和一支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兵团社区建设将会克服困难,发挥优势,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促使兵团社区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三、努力实现兵团社区建设发展目标
兵团社区建设在十来年的探索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发展模式,并为今后社区建设的目标做了进一步明确。
——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强化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居民公约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跃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文明意识。
——社区服务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站得到加强,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探索社区服务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在再就业、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社区环境进一步美化。在完成主要街面道路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向背街小巷、小区、城郊结合部整治延伸。加大旧住宅区、郊区河道和环保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环境。
——社区管理进一步有序。坚持把稳定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民间纠纷预防、疏导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入室盗窃等多发性案件,预防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社区教育进一步深入。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成人培训学校、社区教育课堂的作用,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现辖区中小学全部对社区开放,建立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网络。突出抓好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社区文体进一步活跃。坚持每年一次社区文化月活动和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推行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社区设施进一步完善。采取多方集资、多元投入的方法,分步骤抓好社区硬件建设。逐步建成社区建设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各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图书室、办公室的配套设施。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在社区管理体制、社区运行机制、社区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和前瞻的眼光,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趋势,确立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从而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2010年4月28日
第五篇:安全社区建设论文
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改进实践与思考
一、安全社区建设的概念与理念
“安全社区”概念是1989年在第一届世界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来的。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区共同体。安全社区是是指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控制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安全社区基本特征是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安全社区基本理念是安全、健康、和谐,强调针对所有类别的安全和伤害进行预防和控制,包括所有年龄的人群、环境和条件。安全社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整合资源、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全力做好安全社区持续改进工作。
二、安全社区建设的风险辨识与影响因素
正如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样,安全社区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周而复始,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措施。安全安全社区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与职责,开展事故与伤害调查,特别是“两高一脆弱”、“三重一需求”进行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制定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开展安全促进项目等,来消除影响和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和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与伤害,实现人人都享受安全和健康的权利。
依据前三年的事故与伤害记录,分析研判存在的主要隐患和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辨识,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促进项目,是安全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风险辨识受主要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风险辨识人员的专业素质,人员的专业水平越高、工作责任心越强,分析研判就接近实际,在安全社区建设中,开展风险辨识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学者来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以最少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事故与伤害发生的概率,事故与伤害地发生在理论上与概率成正比关系,根据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也称海因里希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但是概率大的不一定发生或发生的事故与伤害可能少于概率小的,这就可能导致我们把次要因素作为主要因素,在制定安全项目中忽略主要因素,然而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或结束后,概率大的因素可能导致更多的事故与伤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安全促进项目;三是环境因素,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环境因素的变化,致使事故与伤害的原有隐患或因素可能消失,新的安全隐患可能产生,或者次要因素变为主要因素,导致新的事故与伤害不断发生,例如农村道路安全,过去由于道路等级低、路况差,车辆行驶速度很慢,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道路质量,现在修了水泥路或油路后,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可能变为超速或超载。
三、安全社区建设的监督与监测
这个过程既不全面也不完善,还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监督与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干预措施持续改进,使促进项目达到最佳效果。安全社区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一个好的安全社区就是持续不断地改进安全促进项目,纠正偏差,达到最佳预防和控制事故与伤害的目的。
在实施安全促进项目中,要建立监测制度,跟踪、评估项目效果。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对于人口稠密、街道狭窄、车辆拥挤、学校和单位众多、乱穿乱行等突出的老城区,可以设置红绿灯、减速带、人行隔离护栏、斑马线等措施,防止车辆和行人乱穿乱行,能有效减少事故与伤害。然而在安全促进项目的跟踪监测中,对事故与伤害监测数据,发现交通事故的呈明显增多态势,根据事故与伤害分析、可能原因是:随着城市的汽车、摩托车越来越多,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时,由于停车泊位不足,车辆乱停乱放突出,摩托车乱穿乱行等,这就要在街道合理设置一些停车泊位和摩托车临时停放点,加大对摩托车的治理、加强对车辆的疏导、分流等措施,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减少事故与伤害的发生。
实现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事故与伤害监测法,可根据治安、交警、消防、医院、学校、社区等事故和伤害监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安全促进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如每周对学校学生伤害进行统计,每月对在学校发生的事故与伤害进行分析,就该项目就能作出较为准备的评估、检验促进项目的效果;二是走访调查法,可走访当地干部群众,听取群众对安全促进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合理法意见和建议对促进项目进行修改,使安全促进项目更符合实际、更有切实效果;三是专家论证法,聘请安全专家、学者、教授等对安全促进项目进行论证,听取专家、学者、教授等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纠正。
四、实现安全社区创建可持续改进的对策
安全社区创建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创建本身,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的优势,通过创建推动安全社区长效机制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安全社区的持续改进,必须加大创建资金投入,在组织机构联动协调、地区品牌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安全知识普及上下功夫。
(一)增强组织联动协调,加大制度落实力度
按照安全社区的概念和标准,有一个高效的跨界组织机构持续地促进社区居民的安全及健康是安全社区创建的关键。而安全社区的创建不是靠哪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组织机构各部门间的相互联动和协调,保证安全促进项目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纠正。要成立了跨部门的安全促进组织,并且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职责及制度,要增强跨界组织各部门的工作协调,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调整促进项目工作安排,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跨界组织持续地推进社区安全建设。社区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制、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评价等各项管理制度。同时采取长期、定期、制度化地对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进行记录、整理和归档,为安全社区的持续改进提供完备的数据资料支持,真正使安全社区工作每年有推动。
(二)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拓展宣传教育渠道
实现安全社区持续改进的基础是加大对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应注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传统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各种宣传资源,开辟安全知识专栏,长期、不间断地采取居民互动的形式入户宣传;利用宣传栏、宣传画册、板报、音像制品、讲座等定期开展安全社区宣传教育和知识讲座;利用重大节日,有针对性开展消防、交通、居家安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二是请专家辅导、培训。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伤害发生的特点,邀请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开展灭火、逃生、自救等消防技能的培训和演练。三是充分发挥社区文艺宣传队的作用。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居民价值观变化的特点,编写寓教于乐的安全健康知识剧本、小品、三句半等,适时到社区交流巡演或利用每年定期组织的广场文娱活动等,向居民传播安全健康知识。四是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一个集科普、交通、消防、家居、健康、人防等方面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基地,形成安全社区宣传阵地,对居民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社区知识在社区群众中的知晓率。
(三)完善伤害监测机制,提升数据评估质量
伤害监测数据是伤害预防和控制的基础,是制定伤害干预措施、伤害预防与控制计划的重要依据。要按照标准要求制定了覆盖范围广的伤害预防计划,协调有关卫生部门组建了社区居民伤害监测网络,成员应包括疾控制心、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等。伤害数据要有上级大型医院的参与,使监测数据量与人口数相对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对安全状况的准确把握和项目策划、实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四)创新区域特色品牌,持续巩固创建成果
安全社区建设是国际先进理念的引进,也是结合本地区、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创新。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各社区的居民素质、所处的文化环境存在不同的差异,不能采取“一把揽”、“一刀切”的创建模式,必须抓好本区域的特色品牌。安全社区持续改进的重点,应在特色品牌上有所创新,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挖掘社区潜能,把成功的特色项目在辖区内全面推广应用,并打造新的地区品牌,促使安全社区建设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