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1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贴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问题更为凸显;城镇化进程加快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针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二是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四是加强宣传和指导,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订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总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二篇:文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 低保”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简称。“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 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群众 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改革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最近又在“6·25”重要讲话中明确强调要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古语大家都十分熟悉表达了古人对社会和谐的憧憬也反映了古 人对良好的生活保障的期待。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 度在德国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提出得比较晚但历史上出现的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制度和 机构实际上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当时的保 障水平比较低效率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开始 探索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相继建立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制度。一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 群体的保障标准减少贫困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这样不仅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目前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能够增加社会整体的 福利水平。二是“稳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 市场风险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此外积极鼓励先富的人热心社 会公益事业帮助那些困难群体也可以融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社会不同阶层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交上十元钱看病管一年”这是不少农民兄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动描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推进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剪影。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社会 保障有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保险方面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近几年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左右社保基金收入每年递增20左右。在社会救助方面初步建立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 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政策优惠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供养机构为补充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 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慈善事业进入政府全面推动的新阶段。不过客观地讲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不 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即使在城镇也有不少居民 依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一是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 盖面问题更为凸显。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 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 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 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 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此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 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 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 的打击力度。
第三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一、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相关书籍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险制度
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二)社会福利制度
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
(三)社会救济制度
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四)社会优抚制度
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社会互助制度
指民间组织对部分劳动者的帮助,主要是解决政府政策规定之外、没有很好解决但仍需获得外界帮助的实际困难。社会互助是社会救助的补充,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六)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是个人或家庭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的一种保障形式,是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而必要的补充。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则就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所有社会成员效用的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A.C.庇古教授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穷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于富人效用的损失,使社会总效用增加。”它通过设计一种制度,使人们不因没有特权而受到伤害,不因分工所形成的社会地位而变得卑贱。其作用有四:
(一)保障权利公平
公民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在西方被统称为“福利权利”或“社会权利”,被视为对基本公民权的拓展,或社会公民权的一部分。联合国《人权宣言》中有关“福利条款”对这一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如第22条——“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社会保障把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会保障,意味着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从而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参与社会竞争。
(二)保障机会公平
机会公平是指,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应被覆盖在社会保障范围内,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在中国,一些富人把穷人当作智力低下、不负责任甚至天生懒惰的人。这是不对的,中国穷人绝大多数勤劳、本分、责任性强,他们之所以受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机会缺乏所致。社会保障制度可使他们中的悲观者前行,他们中的无力者有力,增强他们的机会,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尽可能公平竞争的起点。
(三)维护规则公平
规则公平指一视同仁,既不能对弱势群体歧视,又不能对特权阶层倾斜。通过社会保障机制,重点保护社会的极端贫困人口(即在绝对生存需求线下的群体)。因为和高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从风险管理获得的保护也是最不完善的。这就意味着,不实施社会保障,他们可能落入所谓“贫困陷阱”之中,形成恶性循环。
(四)调节分配公平
我们说,分配公平提高效率,分配不公损害效率。当前,一些国有单位之所以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与分配不公有关。那么,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进行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差别,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风险性带来的弊端。
市场经济是作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式,其明显特征之一在于其竞争性,并且其竞争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竞争性是市场经济内在本质要求的必然体现,是市场主体追求自身独立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又始终伴随着风险性。由于市场竞争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的那些市场主体面临着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和后果,处于不利的境地。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则能够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他们度过难关创造条件。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微观主体。而国有企业又是我国企业的主力军。在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于通过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是促使国有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
务的企业法人”。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如何解决富余、退休、失业的企业职工的分流和安置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单靠企业自身力量,不仅难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而且势必会加重企业负担。而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则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上述问题,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与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生存和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能否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和改善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保护劳动力资源,维护和安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和巩固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人权和劳动者权益。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极其重视对人权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人权作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生存权、人身权,也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各方面的权利等,同时,我国《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对保护劳动者各项权益都做了明确、具体规定。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所要解决的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均是保护人权和劳动者权益的直接体现和基本保障,对保护人权和劳动者权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持社会收入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性、自主性,为市场主体通过合法行为实现自己独立利益最大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处于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等不利状况下的社会成员和劳动者,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使他们获得各种帮助和资助,为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并实现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再调节,尽量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篇: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农民越来越多地失去了他们原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成为了“失地农民”。“上班无岗,种地无田,低保无份”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土地换就业”的安置方式逐渐失灵,简单的货币安置则只能解决他们的近忧,难以化解远虑。浙江省经过五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在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性文件,取得了一定的尝试性经验。但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主,辅以其他相关社保制度,其中许多措施和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一些具体且关键的问题还需要理论来突破和提升。
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
(一)浙江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由1997年的35.6%提高到2003年的53%。而浙江省城市化的推进却是以大量农民贡献土地为代价的。据统计资料显示:浙江省 “八五” 期间共征用集体土地59.71万亩,年均11.94万亩,“九五”期间征地98.91万亩,年均19.78万亩,比“八五”期间增长了7.84万亩,增长了66%。每年土地的征用量更是逐年攀升,2001年全省土地征用面积增加到了43.41万亩,2002年为62.18万亩,2003年达到了63.万亩,累计征地面积达到了320万亩。随着土地被大量征用,一大批祖祖辈辈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成为了“失地农民”。若按照城郊农民人均0.7亩计算,这就意味着浙江省累计有失地农民470多万人,而1999年以来失地农民就大约有200万人,这一数字还在逐年攀升。因此日益增加的失地农民及其产生的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为缓解征地矛盾、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各级地方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开始了以养老保障为主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探索。1998年年底,嘉兴市颁布了《土地征用人员分流办法》,为失地农民开办了基本养老保险;宁波市失地农民建立养老风险准备金制度和湖州市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养老保险费的做法非常典型;“土地换社保”、“培训促农民再就业”、“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一些措施也非常有特色,为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200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的通知》,对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定位、参保对象资金享受标准等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基本保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结各地的经验,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民政厅及农业厅等五个部门在2003年5月联合颁发了《关于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对失地农民的养老、就业、医疗、低保、培训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至此,以制度安排的办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在浙江省全面启动。2003年8月旨在加快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通知》,各地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都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到2003年底全省已经有10个市5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有52万失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共筹资金37亿元。其中约15万人达到了条件的参保对象已经开始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
(二)、浙江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从目前浙江省各地已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县情况来看,其中保障形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1、生活保障型。这种类型是参照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承受能力,一般设置多少档次,缴费水平与保障待遇挂钩,实行个人帐户与统筹帐户相结合模式。该类型待遇水平控制在低保标准上下或失业救济金标准上下,比如宁波对纳入保障人员的缴费,划分为2万元、3.3万元、4.6万元三档,支付水平也分为200元、250元、300元三档,同时建立未来支付风险准备金,基金来源是:从土地出让金纯收中提取2%,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安排1%,从国有资产变现收中提取10%。保障对象去世后,其个人帐户中的本息余额可以由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继承。目前浙江省实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11个县6个市区采取该类型。
2、社会保险型。此种类型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设计的,较多强调了享受保障权利与缴费义务对等原则,实行个人帐户制,享受待遇与保障对象的缴费时间和缴费指数挂钩,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目标是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将失地农民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也考虑到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按照城镇职工低缴费低享受的两低水平设计的保障办法,即一次性缴费为15年,待遇水平高于失业保险低于基本养老保险。比如杭州市规定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4.6 万元,支付标准为月人均410元,嘉兴市的支付标准为398元,台州市的支付标准为520元。
3、社会保险加生活保障型。此种类型按照失地农民的不同年龄段,失地程度及就业状况等区别对待,不同的情况实行不同制度。其待遇水平介于社会保障型和生活保障型之间,衢州等地主要采用这种办法。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分析
首先,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待遇水平较低
待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失地农民的接受保障程度。从目前来看,社会保障型的制度待遇水平相对较高,最高的有520元(如台州市),相比之下基本生活保障型制度的待遇水平普遍较低,最高的只有300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都转化为市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他们的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变,消费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幅提高,现行的待遇水平的实际购买力将会大大降低,直接导致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而农民土地价格在城市化进程中是大大提高。无法弥补因征地对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失。
2、存在资金空帐的隐患
虽然各类型制度规定资金是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土地收益中一次性划拨或列支,表面上看好像不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农民不能按期缴费的问题,但更为严重的是,第一,现在失地农民平均每个人能获得补偿费11000多元,而一次扣缴的保费都在万元左右,许多地区的农民的补助费不够缴费,还要农民另外补缴,失地农民拿不到钱还要出钱,容易引发农民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那些劳动年龄阶段的农民。第二,集体缴费部分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许多集体经济发展都是靠土地补偿费来支援,再者全省有许多征地补偿费不到位的现
象,直接影响保费的收缴。第三,政府出资部分,规定是从土地收益中列支,同样存在土地收益不能按期取得的问题,影响的政府资金的到位;同时过高的财政补贴有影响着政府资金的到位率。第四,由于农民的消费增长率大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养老保障金的不足。第五,目前浙江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由各县财政部门管理,但对资金具体怎么运营、怎么管理、由谁监督,各地在试行办法中还没明确的规定和措施,许多地方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城市职工社会保险基金一起管理,城市职工社会保险的历史债务、收支不抵、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将直接连累到失地农民的社会包装基金。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帐户的空帐情况,如果不加以防范,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
3、覆盖面窄,存在资金不到位
从1999年到2003年底,浙江省失地农民已超过200万人。而到2003年底浙江省全省52万失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仅是失地农民总数的26%,其他人依赖于一次性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对今后的生活保障没有保障,存在较大的隐患。制度中对失地农民是否强制参保没有做明确规定,较低的覆盖率使养老保障的规模效益无法显现。而仅有这些参保人员中,按每人缴纳10000元的保障费计算,共计保费有52亿元,加上集体缴纳和政府缴纳的保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应大大超过52亿元,但是到2003年底全省才共筹集到30亿元,还有一大笔资金没有到位。
其次,医疗保障方面的问题
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但在保障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同时,医疗费用大幅攀升,尤其是大病。近年来医药费的增长远远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而言,更是苦不堪言。作为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得到的安置补偿费用来缴纳养老保障费都已经成困难,那么拿什么来缴纳医疗保险费呢?这显然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设置了障碍,根本没有解决他们医疗问题。
再次,失业保险方面的问题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被国家征用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就意味着面临永久失去职业和生活保障的风险,失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科学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始终处于劣势。许多地方虽然举办了就业培训班,由于培训范围、形式有限,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加快立法建设,推广制度法制化
浙江省出台的指导意见对全省各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指导性,不存在约束力。而各地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本地区实行的操作办法,制度不一,不仅不利于全省的统一管理和监督,而且还不利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推广,社会保障工作将举步维艰。省人大常委要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力争尽早出台一套适用全省、较完备的、统一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保障行为。
2、完善土地补偿制度
土地补偿费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方根来源,事关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健康运行,因此,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首先,要提高土
地补偿费的标准。切实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了现阶段失地农民保障水平较低的困境。其次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政策,加强土地的安全保障措施,杜绝征地过程中的“白条”现象,避免资金空帐问题的发生。第三、完善留用地安置政策。
3、改革征地补偿方式,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事实表明,低水平的一次性现金补偿方式容易在城市社会产生新的贫困阶层,不利于小康社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此应构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救济保障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一、将原先交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绝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费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村集体、政府以一定的比例从土地转让金中给于补助,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第二、由村集体出资,给失地农民缴付失业保障费,建立起失地失业保险制度,在农民失去土地后领取。所需资金由土地补偿费、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列支,也可从村集体对经济收入中列支。第三,强制失地农民必须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是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农民根据自己条件自行选择。第四、对失地后领取保障费后生活又存在困难的农民应将他们纳入城市低保的范围,特别是那些以前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而现在无能力缴费的失地农民,应重新对他们进行考虑,不能将他们简单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失地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4、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一是实行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二是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农民失去土地,相当于工人下岗。因些失地农民也应该享受国家关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优惠,以鼓励失地农民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要参照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三是引导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第五篇:社会保障制度创新1
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创新
摘 要
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管理,是与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相伴而生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广泛建立和不断完善,基金收支规模快速增长。规模过万亿的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行,客观上需要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更有计划性、统筹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更有广泛性和操作性,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基金运行财务风险,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同时建立起覆盖十三亿广大人民的医疗保险,必须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以保证每个国民都能平等的享有这项权利。本文通过总结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探讨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问题的创新方案及其认识。由此,对我国的医疗保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疗保险 基金管理 财务风险 创新
一.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概念
1.概念界定 1.1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费应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时足额缴纳。不按时足额缴纳的,不计个人帐户,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其医疗费用。以北京市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例:用人单位每月按照其缴费总基数的10%缴纳,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2%+3块钱的大病统筹缴纳。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中国职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浪费。发生保险责任责任事故需要进行治疗是按比例付保险金。
1.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狭义是指财务结构的不合理而引发的风险,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是指收支失衡而造成的财务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受到各种不可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得在各项财务活动或资金运行的过程中出现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现象,从而存在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需要承担更巨大的财务风险。控制这一风险、降低损失不仅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稳健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2.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状况,促进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防止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基金的闲置与浪费。从而能够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减轻医疗费用的负担。并且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议。二.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1.基金筹集手段多样化,管理难度大
目前基金收缴手段呈现多样化。医保基金从征缴、管理到发放,涉及劳动保障、财政、金融、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及环节,基金收、支、管形成的工作流程不够顺畅,多部门信息共享不足,传输不及时,有一定的延迟性,使得医保基金管理难度大。
2.医保基金增值效益低,地方财政尚未列入补助,收支无法保持平衡
当前医保基金的增值能力有限,仅限于存款和购买国债,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基金管理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由于基金收支是医保机构独立运作,目前地方财政未列入补助范围,受参保单位经济效益影响和缴费意识的差异,基金按时足额到账难,直接影响到医保基金收支无法保持平衡。
3.基金筹资成本高,存在截留、挪用等违规行为
全国普遍存在基金筹集成本过高的问题。因为要对各级人员进行组织培训、宣传指导,需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筹资成本自然就高了。个别地区存在行政手段截留、挪用等违规行为。加之,医疗机构的不规范医疗行为,基金使用管理存在着很大的不安全性。
综上所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总结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连保险基金收缴难、企业亏损或倒闭、选择性参保,故意瞒报续保工资总额等情况,造成应收不能尽收的财务风险。甚至在有些地区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筹资风险是主要风险之一。而是支付风险,主要是保险机构在被保险人获得医疗服务后,向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医疗费用过程中,因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很难精确测算的财务风险。
三.医疗保险基金财务风险成因
1.医疗保险基金所处的外部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起步较晚,各方面仍在不断探索完善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和医疗消费水平等差距都很大,各统筹地区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形成成熟统一有效的宏观外部制约环境,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存在的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从而加大了基金运营的财务风险。并且我国的外部监控管理模式仍不完善,宏观监管的力度和效率不尽人意,缺乏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预防控制,更多更偏重于实行事后监管,难以有效地防范基金运行财务风险。
2.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险覆盖面拓展迅速,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同步增加,急需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从现状看,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停留在只要管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的微观层面上,财务风险意识未能随医疗保险事业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无法从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宏观层面来把握财务风险,做到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四.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基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管力度,促使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应全部采取地税协议委托的方式收缴医保基金。协议委托的方式具有收缴成 本低、资金缴纳率高的特点。尽快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以保证医保基金的健康高效运行。建立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实现基金动态监测。通过网络随时监测每个病人的就医、用药、收费等情况,保护病人的权利不受侵害。通过网络平台可汇集有关基金筹集、储存、使用、支出情况,确保资金的安全。发现基金被截留,挪用等违规行为,应彻查根源,追究责任。
2.优化监督机制,科学预警、监测基金运行
优化监督机制能够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测,从正面防止违规操作的产生,对违规倾向的基金管理能够预警,对存在违规行为的管理要进行追究法律责任。优化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规范医保基金的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分析方法,对医保基金的状态和走势能够准确判断,如对医保基金的结余率和累计结余率进行分析,出现较大偏差时立即查清原因;再次要加强基金监管的领导机制,实行领导负责制,严格把关审批和授权,确保监督机制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3.推进电算化进程,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
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基金会计核算电算化管理,是实现会计核算标准化、规范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医保基金资金量大,涉及环节多,核算业务量大,通过电算化管理,可及时、准确地处理会计信息,规范填制凭证,实现“日清日结”,避免出现金额不符、漏登、重登、汇总错误等现象。所以,各地区应大力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尽力做好财务管理软件的培训工作,加快基金会计核算电算化的进程。
4.规范基金分配与使用,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实现基金基本收支平衡
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处罚标准,有力防止各种违规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一经发现要给予当事人严重的处罚。同时,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巡查各医疗机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重大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于医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地方财政部门可与银行充分协调,要求银行做好医保基金理财服务。在基金财务管理体系中,应加强基金的预算、分配与使用,降低基金大规模超支与结余的可能性,实现基金基本收支平衡。
5.加大财政投入,拓宽基金筹集渠道,形成安全的基金运行机制
建议建立地方财政补贴机制,各级地方财政要确保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加大社保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比重。要多渠道筹集医保资金,增加医保投入总量。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合资、私营企业等纳入医疗保险覆盖网。在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后,要尽快实施公务员医疗补助和大额医疗补贴,以增强医保的吸引力,形成安全的基金运行机制。国家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最大额度控制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左右,目前一般确定在3 万元左右。为保障国家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医疗待遇不降低,国家规定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实行大额医疗补贴办法,将最大额度提高到15 万元左右。这样既合理,又符合我们的国情。
五.结束语
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直接居民的切身利益,做好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是建设中国经济的后勤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医保基金存在的问题和对医保基金管理模式进行构想,并针对创新我国医保基金管理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从提高医保基金电算化管理水平、加强财务部门内部管理、优化基金监督机制和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究,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跃平,黄子杰,郑富豪。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资模式的分析与建议[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3).2、胡昊.财务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都鹏飞:医疗机构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4、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0(9).5、周俊等:我院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4(12).6、杨勇、柴长春: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的作用和意义[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