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从给定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和优质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健全,缺乏吸引和激励机制;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是建立符合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求助和社会援助,尽快制定社会保险异地接续的方法,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仍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流动人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有关。
当前,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成了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纵观历史,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都是先工业人员,逐渐增加到国有企业人员,公务员、社会个体和小业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制度的国家中社会保障模式不同。建立多种社会保障模式,一方面能满足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更多的吸纳社会人员参保,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有助于坚持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效率的提高。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筹资渠道,多方面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有效管理,不仅关第到广大劳动才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保障能否正常有序的运行。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立法体系,这样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更公正、合理的运行。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带头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立足国情,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迅速转轨,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进行,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各层对于社会保障中的养老﹑失业﹑救济﹑就业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尽快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1982年我国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项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诸如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重要项目也被包括进来。90年代后期建立了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障等制度的完善,逐渐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达到的老龄化阶段。1999年2月20日,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推广,“四老一小”家庭逐渐增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比世界更为严重。
(二)农民工保障难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虽然在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注入城镇,这一方向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农民工群体,但还有占总人口的2/3的农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问题随着农民收入逐年下降也变的日益突出。
(三)多元化就业格局的严峻挑战
我国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的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结果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加速,供求矛盾凸现,失业问题已称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从而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带来压力。
(四)社会保障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很多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时的应急产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国企改革,面临破产、职工安置等现实问题使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破产兼并举步艰难时,才开始考虑到是失业保险立法的时机;抗洪救灾时遇到救灾无秩序问题时,才感到缺少救灾立法等等,立法行动总是落后在经济发展的后面,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仪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各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有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县级统筹的现实,要逐步从这种低层次统筹迈向更高目标,要依法建立健全省级调济基金、完善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最后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金基础部分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本制度要实行统一的现收现付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覆盖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由国家强制实施。同时,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其他单位自愿参加,以对国民养老金进行补充。国家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保自愿性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二)建立适应新的就业格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适应就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非正规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转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对象和社会保障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者缴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保障水平要做出适度合理的调整,实行低标准准入,制定多层次的缴费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使大多数非正规就业者能切实可行地得到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机构应设置个人服务窗口,简化个人参保程序,使跟人参保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障关系更加省时快捷,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最后,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保障需求,完善保障体系,使各类保障能最大限度低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层次。以医疗保险为例,有些地区对收入水平低、退休人员比例高的企业参加医疗保险有顾虑,怕基金承受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均衡企业负担,化解职工疾病风险,不应当嫌贫爱富,企业凡是有参保意愿、有缴费能力的都应允许立即参保,而对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缴费能力的企业,各级政府也应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们要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保障的核心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尽快制定颁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同时,由国务院尽快制定和颁布与该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四)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要尽快实现国有职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是基于下岗职工现象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这一政策的终结而逐步消失而提出的,它是当前正在推进的工作,也是近年内必须完成好的保障改革任务。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2]张左己《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进展》
[3]格里米斯《社会经济学》2000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财政政策措施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财政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制度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社会全民意识和经济基础互相关联和制约上的一种社会契约、经济分配和人权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这类支出又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四大类。在大多数国家中,社会保险都被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社会救助为辅。
二、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工作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尽管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应该考到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依然很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很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
1、社会覆盖面问题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够直接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关系到社会保障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
2、失业保险问题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低到千分之11左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今后每年净增人口仍将在1400万——1500万。数量庞大的人口对我国的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城镇贫困人口问题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数的增长幅度是比较大的。城镇贫困人口的迅速增长,对最低生活保障金需求的迅速增加,使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不足这一个问题暴露出来。资金来源不足导致了较低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的标准较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4、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左右,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五,“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话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本来已呈现良好势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在“整顿改革”旗号下基本上处于停滞、倒退状况。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直接而有效的稳定机制。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机制。首先,保障制度在社会基本生活层面上保证收入的稳定性,推动有效需求适度增长。其次。社会保障运行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变量,社保基金的一收一支,可以调节供求失衡,使经济步入良性轨道。再次,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不会自动帮助那些因各种无法抵御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困难群体,不能自动消除贫困。社会保障制度弥补了“市场失灵”,通过转移支付调节社会收入,改善收入差距悬殊状况,缓解市场竞争的不良后果,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偏大、劳动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以及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这些问题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备直接相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在体制转型时期,稳定问题尤为突出。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摆脱生存危机,使得大多数人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大多数人能够承受体制转型的压力。有了这“两个大多数”,才能够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因生存困难引发社会秩序混乱与失控的风险,避免社会矛盾冲突,巩固国家政权。
3、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不论贫富,不论强弱,包容了社会各阶层人员,充分体现人的社会性,成为沟通社会成员的纽带和桥梁。
四、财政政策措施
第一,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立法,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各国都是先法而后行。目前,我国还主要依靠行政法规,已经很不适应。尤其是养老、失业、医疗和低保这“四保”,迫切需要基本成熟一个就出台一个,逐步在实施中完善。
第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一是充分运用WTO原则调整我国现行税制,适度扩大税基,提高财政收入;二是要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三是规范政府收费行为,进一步推行“费改税”;四是扩大国家预算范围,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家预算。强化征缴,堵塞漏洞;制定法定预算,不搞分光吃净,形成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积累;开设个人限额养老储蓄,免征利息税,作为社会养老的补充;国有资本出售收益归入社会保障基金;规范彩票收入使用,彩票属于国家垄断资源,应当统一规范发行,按需调剂使用,避免成为部门所有;其他收入,如利息税积累、放开护照申领收费等。
3、配合社会保障立法过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动员,对公民普遍进地社会保障知识教育,以调动所有公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为施行新的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减少改革的阻力。
4)建立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机制
地方政府也应充分考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建立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5、建立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增长机制。社保资金支出具有刚性,上去容易下来难。社会保障支出应主要与物价指数挂钩,而不应主要与工资增长挂钩,如果形成与工资挂钩的增长定式,就难以解决工资与养老金轮番增长,且人们心理仍相互攀比不满意的怪圈。6妥善解决当前的难点问题,如裁员处理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问题、特殊困难人员再就业问题、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以及扶贫救济问题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推进器和稳定的安全网。结束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为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规划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生了一系列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庞大的立法工作。要真正建立起适合国情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付出较以往更多的努力。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必将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找到了发展大方向,并确立了一些正确的思路。我坚信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为我国构筑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促使整个社会公平、和谐地健康发展。
第四篇: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戴凤举
2006年第7期 ——社会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一段改革发展的历程。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经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基本医疗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至少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我国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均存在覆盖面低的问题。从城镇来看,虽然截至2005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09万人,在上一年参保人数12404万人的基础上增加了1300多万人,但是由于覆盖率偏低,造成大批城镇劳动力人口游离于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以单位投保为组织形式,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如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雇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虽然已经成为从业人群的一支主力,但是却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障。二是医疗保险保费收缴难。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都面临企业负担过重和经济效益不好等困难,尽管缴费比例较低,但企业拖欠医疗保险费的情况仍然很严重,造成此类企业在职职工和下岗、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障严重不足。三是一些经济效益好的新兴国有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因雇员年龄构成偏低,负担轻,对医疗需求较少,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积极性不高,有
意拖延参保,从而造成公平性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作中无法充分体现,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从农村来看,我国实施的医疗保障主要是政府财政扶持、采取互助互济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678个县(市、区)开展了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覆盖人口2.36亿人,共有1.79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5.7%。虽然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际参合农民目前占农村总人口的覆盖率仍然很低,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为了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广大城市地区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具体做法是:其一,将目前单纯覆盖参保职工本人的医疗保险扩展到职工所抚养的直系亲属(主要是未成年子女),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在财政上应以补贴支持。其二,根据中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外来人员用工制度的监督管理,将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作为各行业雇佣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必要条件。其三,抓好混合所有制企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保,继续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力度,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专职人员和机构,为上述人员参保提供便利条件。
其次,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各级政府也应当按照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事实上,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2006年将试点的县(市、区)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到40%左右,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考
虑:其一,尽管国家承诺对贫困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人均20元的财政补贴,但对于特别贫困的人群,很难拿出应付的每人10元的筹资款,贫困地区地县两级政府的保障资金也难到位。因此,建议政府在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的同时,采取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的方式,包括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甚至可以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对于资金提供方则可以进行一定税收减免和其他政策优惠。其二,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如何高效使用,最大程度为广大参合农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同时有效防止基金的流失和非法挪用。对于此问题,建议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大力引进商业保险对医疗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技术,以及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对基金进行“第三方管理”,以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同时,在部分条件允许的地区(主要是参合率较高的地区),建立农村养老和医疗互助基金管理机构,该机构应不同于传统的政府管理部门,而是一种国外流行的互助合作保险社(公司)模式,对基金的使用、医疗机构和计划的选择、基金保值增值等问题实施有效监控。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和给付标准
我国目前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一个问题是,按照目前的融资方式,个人负担部分过高。我国目前是职工和所在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医疗保险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一般为800~ 1000元),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一般为4万元)。另一个问题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与支付比例的划分不够明晰,分账管理不够严格,导致个人账户闲置不用或者部分账户积累过多与医疗统筹资金收不抵支的现象并存。我们认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核心作用,应是抗衡疾病或意外伤害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严重财务影响,从而充分起到社会的稳定器功能。因此,在目前融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应以大病、重病、急症等为主。建议取消社保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将全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用作统筹部分,用于支付职工的住院费用、门诊大病医疗费用(包括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化疗和放射等治疗和药品)以及急诊医疗费用。对于上述医疗费用,降低个人负担比例,提高最高给付上限。其他门诊类诊疗和药品费用,通过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提供保障。
为有效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议基本医疗保险改变政府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制度,国家可采取第三方购买和第三方管理的方式,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险学会会长)
第五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文法学院刘雪滢51908
5【摘要】
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形成,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际出发,分析其缺陷和不足,就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缺陷;完善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缺陷不足分析
(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自从我国开展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制度基础。但是,从我国当今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其一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社会保障法》仍处于探讨、论证阶段,没有出台,其二已出台的地方性社会保障法规立法分散,相互之间缺乏统一,部分条款存在矛盾,在对社会保障法相关问题时,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之状态。
(二)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从目前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来看,仍存在诸多管理缺陷。从宏观管理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层次较低、体制不健全。现行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来看,大多数地区市县统筹,少数地方实现省级统筹,各地统筹分散,缺乏统一性。同时,对社保基金的总体管理中,投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管理,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强。从微观管理上来看,对各主要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中,在社保基金管理上存着管理漏洞较多,企业逃避参保、提前退休、退休金冒领等问题较为严重存在,在失业保险方面,有效甄别参保人员、重新就业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等管理问题较为严重存在,在医疗保险方面,参保人、非参保人、医疗服务机构等对医疗基金侵蚀的违规行为仍一定程度存在,需加强管理。
(三)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不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从覆盖面上来讲,存在着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城镇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两个方面。城镇社会保险方面,目前城镇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人员,多为国有、集体企业和人员,日益壮大的民营、个体经济形式和人员参保率较低,城镇社会保险没有实现全覆盖,社会化程度较低。农村社会保险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有5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面极低,覆盖面小,社保待遇标准低,许多地方存在空白化的问题。
(四)社会保障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据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从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与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1%,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开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将导致城镇
养老负担系数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也将随之加重;二是社保基金收人“空账运行”比较突出,无法满足支出需要,且赤字规模呈逐步扩大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带来这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当,将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严重影响。
二、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措施思考
(一)加快社会保障法的立法进程,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将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不完善的缺陷,应重点做好《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加紧《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工作。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层次较低的问题,国家立法机关必须加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另一方面,形成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在《社会保障法》出台的基础上,国家有关法律部门要努力构建以《社会保障法》为核心的,健全建立完善《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优待抚恤法》等法律,并对各地区的相关社会保障法规条例进行完善统一,形成系统化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二)强化社会保障管理,提高社会保障工作能力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要对现有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改变目前社会保障多头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的缺陷,不断改革完善现有体制,实现社会化管理和城乡一元化管理。二是要加强专业化社会保障管理队伍建设。通过高等学校、专业机构,培养一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专业化社会保障管理人才和干部队伍,并通过不断的后续培训,更好发挥社保机构管理职能,保证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运作。三是要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人员养老、失业、医保等信息导入信息系统,并通过信息化系统提高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能力。
(三)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一方面,要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将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全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调动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参保积极性,将城镇居民全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将农村社会保障开展起来,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
(四)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
针对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积极从资金管理环节入手,增强资金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一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出让收人、各级财政预算等环节入手,拓展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二是将社会保障基金投人资本市场,通过在资本市场的的科学运作,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现代会计, 2007,(05).[2]赵倩.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07).[3]刘瑾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08,(15).快递地址:,北京 北京市 怀柔区 滨湖小区甲28号三单元401,邮编101400刘雪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