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含5篇)

时间:2019-05-14 09: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一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随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显重要也迫在眉睫。在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是解决年老、患病、残障、受灾、失去依靠以及丧失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并帮助他们逐步摆脱贫困的重大举措。如何把这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建好筑牢,本文立足通山县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工作实践,分析制度在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措施与对策。

一、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通山县属省级贫困县,全县12个乡镇,1个风景管理区,共有185个村,8万农户,34万农业人口。为完善现有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山县于XX年上半年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由原来的农村特困户救助过渡而来,全县原有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6746户、12440人,人均月平补助9.24元。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后,享受农村低保的共有4647户、12510人,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的3.6%,人均月平补助30元。其中:一类对象572户、952人,人均月平补助64.99元;二类对象1113户、2289人,人均月平补助40.99元;三类对象2962户、9269人,人均月平补助23.69元。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制度过渡后,救助户数减少了2099户,人平救助标准提高了20.76元。在实际工作中,通山县通过切实抓好“四个三”来确保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

建立健全“三级组织”。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低保工作中心,同时选派了45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实行包保和指导工作开展;乡镇成立了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和城乡低保评审委员会,设立了低保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同时向各村组派了工作专班;村级成立了低保评议小组,组成成员原则上不少于9人,由村主任任组长,成员由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成,具体负责农村低保评议和日常工作。实践证明,领导重视,专班扎实,是确保农村低保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

认真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政策执行关。按照上级文件精神,通山县出台了《通山县农村低保工作实施方案》,凡持有本县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家庭,均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当前,重点保障以下三类对象:对未享受五保待遇、无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人群作为一类对象给予重点保障,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50元;对残障、无劳动能力且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定为二类对象,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30 元;对因灾因病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作为三类对象,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15元,纠正了过去特困户救助平均分配的现象。同时明确规定因赌博、吸毒、嫖娼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等七种人群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二是把好入户调查关。按照“谁入户调查、谁签字负责”的原则,工作组采取问、听、看、访、算、议等办法,逐户摸清申请对象的实际情况,入户率达到100%,做到“五清”:家庭住址清、家庭成员清、家庭收入清、致贫原因清、救助类别清;三是把好评议审查关。实行三级评议审批制度,先由村评议小组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对申请对象逐个评议,评议通过后报乡镇审核。乡镇低保评审委员会逐村逐户进行评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核减,资料不齐、程序没到位的一律补课。县低保中心接到乡镇呈报的材料后,按不低于20%的比例进行抽查,召开会议集中审批。

坚持做好“三榜公示”。村、乡、县三级评议审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核实确认结果再次公示。

全面实行“三个统一”。一是统一审批程序。农村低保待遇按照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办理,确保一个程序不落、一项内容不缺;二是统一工作步骤。按照动员培训、入户调查、评议审核、张榜公示、批复发证、资金发放的实施步骤,统一时间,明确每 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确保“七到位”。三是统一档案管理。县、乡、村三级档案资料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整理规范,存放有序,专人管理。县级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了微机管理。

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并已经开始运行,目前低保资金开始实行社会化发放。但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六难”:

1、应保人群难覆盖。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刚起步,目前的保障对象是根据原来农村特困户的人口和资金规模确定的,整体来讲保障范围窄,保障标准低,还很有一部分应保对象没能享受低保待遇。根据扶贫和统计部门的数据,通山县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为21140人,比农村低保制度保障的人口还要多8630人,也就是说目前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保障的人群仍然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同时,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693元的人均纯收入明显不能保证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最近,通山县有关部门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调查,初步统计人均纯收入在760元以下的人口有23184人。假如通山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60元,那么,目前通山低保的覆盖面还只达到54%。

2、家庭收入难核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的是差额救助方式,准确核定家庭实际收入是合理确定低保对象保障 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虽然省里规定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照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口径和统计办法来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和操作,基本上是以农户自报为主。由于目前对农村居民收入监控体系没有建立或是还不完善,农村家庭收入特别是对农民务工收入和其他隐性收入根本无法核实清楚,如果农户不如实反映,势必影响核定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造成在确定低保对象时随意性较大。

3、动态管理难实现。低保工作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决不是低保对象一旦享受就能终身受益,而是要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变化而调整,实行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但现实中动态管理难度大,造成低保对象出的少、进的多。主要原因有:一是家庭收入核实难,不能为动态管理提供准确依据;二是家庭成员变动多,如迁出、死亡,还有的人户分离,将老人分开立户单独申请等,如果对这些情况掌握不清楚,就无法对低保对象进行及时调整;三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农民存在只进不出的错误思想,有的工作人员出于对一些临时困难家庭的同情,在审核保障对象方面较为宽松。

4、配套资金难落实。资金足额落实到位,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目前,农村低保资金实行财政分级负担机制,要求地方财政承担相应的配套资金,省级和地方的负担比例统一为一个标准。这种分级负担办法难免会导致低保资 金落实不力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压力就更大。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财政越是紧张,贫困人口往往越多,低保资金配套的任务就越重,落实经费保障的压力就越大,结果就是常常不能落实,甚至导致“虚列预算、列而不支”或是“虚报数字、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通山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省级贫困县,历年来是吃补贴的。XX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950万元,而按规定应落实的各种专项配套资金总额达 2926万元,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明显捉襟见肘。

5、服务体系难健全。一是基层管理人员偏少。目前,通山县乡镇民政管理人员大都只一个人,村级没有专职干部。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地相对分散,加之户籍制度放开、人口流动频繁,乡村两级调查核实的工作量增大,农村低保工作的管理难度加大;二是工作条件有待改善。乡村两级工作阵地无、办公条件差、工作手段弱、工作经费少、人员待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低保资金以货币形式实行社会化发放,通过农村信用社将资金直接打入低保对象个人账户。但通山是一山区,许多低保对象居住在偏远山头,离乡镇信用社有几十公里的路途,领取一次低保金,往返不仅要耽误一天的时间,还得花费几十元的车费。

6、政策待遇难公允。一是体现在城乡差别上,目前,通山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农村的2.5倍,实际保障水 平是农村的3.3倍;二是体现在低保对象与非低保对象之间,个别地方想参照城市低保管理办法,提出低保对象要按期参加公益劳动等管理措施或其他相关要求。这明显有一种歧视倾向;三是体现在农村低保对象之间,由于农村家庭收入难以核算清楚,难免造成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不公平;同时,如果有地和失地低保对象同一标准也会失去公允,拥有土地的农民在土地上尚有一定的收入,而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来源。

三、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相关对策与政策建议

上述问题概括起来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保障对象的确认与管理问题;一个是低保资金的筹集与管理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基础,是确保制度长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才能推动低保工作全面实现“制度完善、机构健全、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的目标。

1、合理确定最低保障线,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对象的保障水平。《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在确定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应在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低保标准。这一标准,既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能防止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的“养懒汉”倾向。个人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该高出绝对贫困线10%左右。根据通山的实际,要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每人每月至少不得低于60元。

在确定保障标准时还应考虑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一直承担着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少人在低保问题上提出“城市优先于农村论”,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居民与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后者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但根据现行土地政策,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只有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农民不能凭借出售土地的收入来为自己提供保障,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土地撂荒、低价出租甚至无租转让现象频频出现。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就业保障,也就是说农民自身劳动力要与生产资料结合,一旦农民由年老或其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这种保障功能将随之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因此,既要考虑有地和无地农民的区别,又要考虑失地农民的问题,逐步缩 小城乡差距,保证农村低保水平逐步接近城市低保水平。

2、推行家庭记账和劳务收入函证制度,准确核算低保家庭实际收入。建立农村低保家庭记账制度,设置简易的家庭记账本,实行日记式和流水式记账。记账范围和内容应包括家庭整个收入和支出情况,收入分为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两类,支出分为生产经营性支出和生活消费性支出。这样就能准确地核算清楚低保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实际消费情况。同时,通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或聘请记账辅导员的办法,加强对家庭记账的检查指导以及帮助无法记账的农户代记账。为准确计算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可以实行劳务收入函证办法。对外出务工的低保对象,要求定期提供劳务报酬情况证明。有工作单位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加盖单位公章;无固定单位或服务于私人家庭等灵活就业对象,由本人所在社区出具证明,加盖社区公章。到期没有证明的,予以停发;逾期一个月的,予以取消;全家外出半年的,予以取消。

3、完善定期核查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制度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要与家庭记账和劳务收入函证制度结合起来,及时对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清算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对保障对象及保障水平予以调整。建立社会监督制度是保证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措施。要切实坚持和不断完善公示制度,丰富公示形式,实行墙上公示和网上公示同步走;完善 公示内容,由结果公示到全过程公示。建立低保工作监督机制,在乡镇和村组聘请一些正直、无私的热心群众或居住在农村的国家退休人员担任低保工作监督员,一方面为低保对象的审批和动态管理提供服务,一方面对低保工作的全面开展实施监督。同时,要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逐一登记,逐件查实,及时回复。对工作出色的监督员和经查实举报情况属实的举报人可以实行奖励办法,以推动工作开展,促进制度建设。

4、探索建立稳固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要加速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以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低保资金按时发放到户。一是要合理确定财政分级负担比例。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实行分类对待,对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县市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降低负担比例等办法给予适当倾斜,形成“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省级财政增加投入、地方配套足额安排”的稳固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二是要强化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制约措施。低保资金是贫困人群的“保命钱”,应视同干部工资、职工养老金一样予以保障,全额预算安排。省级应对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采取强制措施,提出“刚性”要求。建议对低保资金实行省级统筹,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省里每年根据地方负担比例,核定好各地应负担的配套资金,直接将资金在省级 转移支付资金中划转到低保资金专户。

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构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立意。随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需要政府承担的资金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是资金缺口越来越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势必影响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此,政府应考虑出台社会保障法,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社会保障专项基金,将社会保障工作推向法治轨道。

5、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保障层面和反贫困能力。目前,面向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很多,涉及到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子女教育、住房等各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但这些制度之间相互衔接不够,资金比较分散,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没能发挥整体效应。建议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制度衔接、管理统一、资金集中、程序规范、方法简便、救助及时”的运行模式。譬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应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起来,实行无起付点、无封顶线、无病种限制和即时补偿办法。

建立低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除贫困,而消除贫困的基本办法就是发展经济。因此,在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 的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开发性扶贫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实施,并重点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反贫困能力。

6、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全面实现低保工作信息化和社会化。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随着城市和农村低保工作的全面开展,规范和健全低保工作机构应该纳入议事日程,建议县乡两级统一设立城乡低保工作中心,社区和村级设立低保工作服务部。同时,按照人口规模和工作量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为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服务,推动低保工作社会化。农村低保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重视和支持。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为低保对象提供服务的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让低保对象在就业、培训、看病、子女上学等各方面都能享受到优待。譬如:给予低保对象生产经营税费优惠;免费为低保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对低保对象就医减免挂号费和检查费;低保对象子女上学减免书本费或补助生活费;低保对象在用水用电和乘车出行等方面享有优待;农村信用、邮政部门延伸服务层面,扩大服务网点,对偏远地方的低保对象实行服务到家的办法;等等。三是改善条件,提 升低保工作水平。将低保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不断改善各级低保工作机构的办公条件和工作手段;切实加强低保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对象数据资料库,全面实行网络化管理。

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实施是一项重大、长远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议采取立法或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方式,规范低保工作行为,保障低保对象权益,从而不断推进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建设。

第二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都要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从今年起,正式启动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就是农村低保。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所需。这项刚刚起步的重要工作,如何顺利地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本人谈谈浅见。

一、关于农村低保机制问题

农村低保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线条多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社会协调、组织领导、对象条件、对象管理、救助标准、工作程序、资金管理与发放、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问题,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形成完善的制度,我认为应体现“五化”:

1、政策管理科学化。在保障标准上,以国家公布的当年绝对贫困线为底线,由县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在对象条件上,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低保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可以申请享受的条件和不能享受的七种情 形。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基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普遍反映还应该将两种人员列入不能享受范围:①现行计划生育问题户,凡在申请农村低保的对象,又正是应该接受计划生育管理而拒绝接受管理的。②申请低保家庭中服刑的人员不应纳入享受范围;在救助类别上,应坚持分类救助,重点保障,不搞低标准广覆盖,不搞平均分配,将符合条件的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全员纳入;在对象管理上,每年至少要对享受对象进行一次核查,根据对象家庭情况予以动态管理。

2、组织机构网络化。农村低保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大事,需要各级组织重视,尤其是城乡低保一体化了,县乡村三级是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一个完整链条,应相互衔接,配套对应。县成立审批组织,乡镇成立城乡低保评审委员会,其组成人员不少于9人,评审委员会主任应由常务乡镇长担任。乡镇成立低保管理办公室,并确定专干1—2人。村成立评议小组,有人大政协代表、群众代表参加,人数不少于13人,评议小组组长由村主任担任。

3、工作程序规范化。农村低保工作一般程序为:本人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民政审批。考虑到工作程序的完整性和政策明确性,还应在县民政审批环节后加上“财政核拨—银行代发—整理归档”。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在执行工作程序中应严格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准入关”,也就是入户调查关。坚持谁入户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坚持 100%的入户调查,尤其是家庭收入情况要准确,通过看、听、问、访、算、评等手段将对象条件搞准,做好调查记录。二是把好评议关。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程序,身边的人和事本地人最清楚,搞好评议就能保证对象准确,定性合理,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将申请对象提交村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做到逐人评议,并做好评议记录,评议通过了的对象才发给“农村低保申请审批表”填写,报乡镇审核。乡镇审核前,应对100%的村和30%的户进行抽查,将抽查情况和村评议记录一并交评审会审查,评审结果报县民政局审批。三是把好公示关。坚持三审三公示制度,村评议结果要进行一榜公示,乡镇审核结果要进行二榜公示,县审批结果要进行三榜公示。通过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才能确保公平、公正性。这里有待探讨的问题是,省里规定,审批结果要分别在乡镇和村里进行公示。工作实践中证明,三榜公示只需到村里公示,村里公示最直接、最有效,乡镇公示往往是流于一种形式,接受社会监督的效果不佳。

4、档案资料标准化。农村低保档案县级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家庭档案、工作档案、电子档案等;乡镇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评审记录、对象名册、抽查记录等;村级要有:工作资料、对象名册、评议记录等。档案资料做到“五清”、“四对”。即:家庭住址清、家庭成员清、家庭收入清、致贫原因清、救助类别清;人与户对、户与册对、册与 证对、证与钱对。

5、资金发放社会化。过去由于制度问题,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曾经存在不规范现象。近年来,通过推行救助社会化发放,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确保了时效性。我县农村低保实行按季发放,低保对象可按时领取;二是确保了资金安全性。农村低保金由县财政局直拨县代发银行,低保对象凭低保证和“一折通”直接领取,广大低保对象感到满意。

二、关于现行农村低保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我县农村低保工作是由过去的农村特困救助过渡而来的,虽然说实现了有序、平稳的过渡。但是,这项工作随着不断的深入开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资金规模限制,农村低保存在突出的供求矛盾。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全县12个乡镇,一个风景区,185个村,106258户,442193人,其中农业户80823户,347500人,贫困农户19367户,贫困人口81461人,其中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21140人,现已享受农村低保的4647户,12510人,仅以绝对贫困人口而论,还有8630人该保未保,也就是说绝对贫困人口中保障面只达到59.1%。我们认为,农村低保暂不能实现应保尽保,但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上级应该实行政策倾斜,做到应保尽保。

2、资金筹集问题。省里规定:农村低保资金实行5:1由县级财政配套,按算,今年省拨资金是354万元,县财政 应配套70.8万元。单独谈这一项配套,可以说不成问题。然而,我们算了一笔账,仅中央和省里要求的各项社会事业地方财政要配套的总额为2926万元,XX年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305万元,各项配套资金占46.4%,作为一个贫困县财政实属力所难及。

我们认为,农村低保地方配套资金不宜全省一个比例,应视实际情况,区别确定配套比例。此外,为确保农村低保配套资金的落实,省里应改地方配套安排为省级统筹。同时,对贫困县实行资金倾斜,予以保障。

3、关于家庭隐形收入问题。居民家庭隐形收入问题成了城乡低保工作最大的困惑。目前,国家尚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准确测算家庭隐形收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这里,本人提出一些思考供参考:一是实行函证法。就是对外出务工者,要求其提供用人单位工资证明,并加盖公章。限定时间未向村里提供函件的,视同放弃低保待遇;二是判定法。凡享受低保家庭中有一人以上外出务工且务工时间一年以上的,暂停发放低保金。低保户向村提供可靠的工资依据和收入情况后,再据实调整;三是评估法。通过了解左邻右舍和其他知情人,对其家庭日常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评估;四是计算法。根据其从事的种养业面积、产量,结合现行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4、实行农村低保保障社会化和社会化保障的有机结合。解决社会保障政府唱“独角戏”的问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通过实行低价用电、低价就医、低价就读、经营税费减免等措施,既让政府减轻压力,又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三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都要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从今年起,正式启动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就是农村低保。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造和谐

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所需。这项刚刚起步的重要工作,如何顺利地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本人谈谈浅见。

一、关于农村低保机制问题

农村低保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线条多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社会协调、组织领导、对象条件、对象管理、救助标准、工作程序、资金管理与发放、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问题,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形成完善的制度,我认为应体现“五化”:

1、政策管理科学化。在保障标准上,以国家公布的当年绝对贫困线为底线,由县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在对象条件上,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低保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可以申请享受的条件和不能享受的七种情形。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基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普遍反映还应该将两种人员列入不能享受范围:①现行计划生育问题户,凡在申请农村低保的对象,又正是应该接受计划生育管理而拒绝接受管理的。②申请低保家庭中服刑的人员不应纳入享受范围;在救助类别上,应坚持分类救助,重点保障,不搞低标准广覆盖,不搞平均分配,将符合条件的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全员纳入;在对象管理上,每年至少要对享受对象进行一次核查,根据对象家庭情况予以动态管理(如调增、调减、取消)。

2、组织机构网络化。农村低保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大事,需要各级组织重视,尤其是城乡低保一体化了,县乡村三级是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一个完整链条,应相互衔接,配套对应。县成立审批组织,乡镇成立城乡低保评审委员会,其组成人员不少于9人,评审委员会主任应由常务乡镇长担任。乡镇成立低保管理办公室,并确定专干1—2人。村成立评议小组,有人大政协代表、群众代表参加,人数不少于13人,评议小组组长由村主任担任。

3、工作程序规范化。农村低保工作一般程序为:本人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民政审批。考虑到工作程序的完整性和政策明确性,还应在县民政审批环节后加上“财政核拨—银行代发—整理归档”。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在执行工作程序中应严格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准入关”,也就是入户调查关。坚持谁入户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坚持100%的入户调查,尤其是家庭收入情况要准确,通过看、听、问、访、算、评等手段将对象条件搞准,做好调查记录。二是把好评议关。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程序,身边的人和事本地人最清楚,搞好评议就能保证对象准确,定性合理,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将申请对象提交村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做到逐人评议,并做好评议记录,评议通过了的对象才发给“农村低保申请审批表”填写,报乡镇审核。乡镇审核前,应对100%的村和30%的户进行抽查,将抽查情况和村评议记录一并交评审会审查,评审结果报县民政局审批。三是把好公示关。坚持三审三公示制度,村评议结果要进行一榜公示,乡镇审核结果要进行二榜公示,县审批结果要进行三榜公示。通过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才能确保公平、公正性。这里有待探讨的问题是,省里规定,审批结果要分别在乡镇和村里进行公示。工作实践中证明,三榜公示只需到村里公示,村里公示最直接、最有效,乡镇公示往往是流于一种形式,接受社会监督的效果不佳。

4、档案资料标准化。农村低保档案县级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家庭档案、工作档案、电子档案等;乡镇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评审记录、对象名册、抽查记录等;村级要有:工作资料、对象名册、评议记录等。档案资料做到“五清”、“四对”。即:家庭住址清、家庭成员清、家庭收入清、致贫原因清、救助类别清;人与户对、户与册对、册与证对、证与钱对。

5、资金发放社会化。过去由于制度问题,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曾经存在不规范现象。近年来,通过推行救助社会化发放,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确保了时效性。我县农村低保实行按季发放,低保对象可按时领取;二是确保了资金安全性。农村低保金由县财政局直拨县代发银行(信用社),低保对象凭低保证和“一折通”直接领取,广大低保对象感到满意。

二、关于现行农村低保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我县农村低保工作是由过去的农村特困救助过渡而来的,虽然说实现了有序、平稳的过渡。但是,这项工作随着不断的深入开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资金规模限制,农村低保存在突出的供求矛盾。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全县12个乡镇,一个风景区,185个村,106258户,442193人,其

第四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写写帮整理)

随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显重要也迫在眉睫。在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是解决年老、患病、残障、受灾、失去依靠以及丧失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并帮助他们逐步摆脱贫困的重大举措。如何把这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建好筑牢,本文立足通山

县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工作实践,分析制度在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措施与对策。

一、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通山县属省级贫困县,全县12个乡镇,1个风景管理区,共有185个村,8万农户,34万农业人口。为完善现有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山县于2007年上半年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由原来的农村特困户救助过渡而来,全县原有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6746户、12440人,人均月平补助9.24元。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后,享受农村低保的共有4647户、12510人,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的3.6%,人均月平补助30元。其中:一类对象572户、952人,人均月平补助64.99元;二类对象1113户、2289人,人均月平补助40.99元;三类对象2962户、9269人,人均月平补助23.69元。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制度过渡后,救助户数减少了2099户,人平救助标准提高了20.76元。在实际工作中,通山县通过切实抓好“四个三”来确保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

建立健全“三级组织”。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低保工作中心,同时选派了45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实行包保和指导工作开展;乡镇成立了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和城乡低保评审委员会,设立了低保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同时向各村组派了工作专班;村级成立了低保评议小组,组成成员原则上不少于9人,由村主任任组长,成员由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成,具体负责农村低保评议和日常工作。实践证明,领导重视,专班扎实,是确保农村低保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

认真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政策执行关。按照上级文件精神,通山县出台了《通山县农村低保工作实施方案》,凡持有本县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家庭,均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当前,重点保障以下三类对象:对未享受五保待遇、无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人群作为一类对象给予重点保障,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50元;对残障、无劳动能力且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定为二类对象,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30元;对因灾因病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作为三类对象,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15元,纠正了过去特困户救助平均分配的现象。同时明确规定因赌博、吸毒、嫖娼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等七种人群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二是把好入户调查关。按照“谁入户调查、谁签字负责”的原则,工作组采取问、听、看、访、算、议等办法,逐户摸清申请对象的实际情况,入户率达到100%,做到“五清”:家庭住址清、家庭成员清、家庭收入清、致贫原因清、救助类别清;三是把好评议审查关。实行三级评议审批制度,先由村评议小组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对申请对象逐个评议,评议通过后报乡镇审核。乡镇低保评审委员会逐村逐户进行评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核减,资料不齐、程序没到位的一律补课。县低保中心接到乡镇呈报的材料后,按不低于20%的比例进行抽查,召开会议集中审批。

坚持做好“三榜公示”。村、乡、县三级评议审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核实确认结果再次公示。

全面实行“三个统一”。一是统一审批程序。农村低保待遇按照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办理,确保一个程序不落、一项内容不缺;二是统一工作步骤。按照动员培训、入户调查、评议审核、张榜公示、批复发证、资金发放的实施步骤,统一时间,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确保“七到位”(政策宣传到户、集中培训到人、调查摸底到户、工作任务到人、家庭档案到户、张榜公示到人、证书资金到户)。三是统一档案管理。县、乡、村三级档案资料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整理规范,存放有序,专人管理。县级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了微机管理。

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并已经开始运行,目前低保资金开始实行社会化发放。但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六难”:

1、应保人群难覆盖。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刚起步,目前的保障对象是根据原来农村特困户的人口和资金规模确定的,整体来讲保障范围窄,保障标准低,还很有一部分应保对象没能享受低保待遇。根据

第五篇:浅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整体得到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实现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方面城乡困难群众同等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等有着重要的意

义。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实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加强“三农”工作,逐步消除贫困、控制贫富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其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有力地推动,也是对人的基本生存、生活权利的尊重。

最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公平和效率有机的统一起来,反映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得到贯彻落实,是我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开创的另一新局面。

总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分配和谐的关键一步。所以,低保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下载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

    村官案例分析题--如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案例分析题--如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一,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从沿海发达地区起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开展的。目前低保......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 副本 (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社会保障概论作者XXX 考试批次201309学籍批次201203学习中心XXXXXX 层次高起专专业行政管理完成时间2013年8月28日关于农村最低......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 自动化学院 任课教师: 胡民泽 小组成员: 王强(学号:20095328) 班 级: 2009级......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 实践与思考 马田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邝良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是保障民生、发展民生的基础,是社会和......

    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人均收入低于保障标准的家庭成员给予差额补助的社会救济制度。能否深入贯彻党中央及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5篇模版)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40号 【发布日期】2005-05-17 【生效日期】2005-05-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路径探索 摘要:“城乡低保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消除制度性贫困,实现底线公平的必然要求;是突破改革瓶颈,促进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