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五重点
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五
科学确定保障标准 合理核算家庭收入 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起步
重庆市铜梁县县长 唐 川
铜梁县是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故乡和蜚声中外的铜梁龙发源地,辖2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1万,其中农业人口67万,占总人口的82%,2006年全县农民纯收入为3715元。2006年11月,重庆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作出在全市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决定后,我县根据自身实际,把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合理核算家庭收入作为重点来抓,确保了农村低保制度扎实起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展调查研究,确定保障标准
科学确定保障标准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保障标准过低,解决不了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需要,保障标 准过高,又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同时还可能出现负激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低保标准的确定上,始终坚持三条原则,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低需要的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在财政的承受能力范围内确定低保标准;政府救助与劳动自救相结合的原则,既突出政府救助的责任,又鼓励劳动者生产自救,防止标准过高出现“养懒汉”问题。按照以上原则要求,我们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经过科学测算,制定我县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一是全面调查低收入群众的构成。为准确掌握农村贫困人口的构成状况、贫困程度,我们制定下发统一的入户调查办法,组织乡镇、村组干部对全县269个村、7000余户贫困户进行了全面普查。同时,我们在县民政、财政、农业、扶贫、统计等部门抽调干部人员组成10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加强调查工作指导,有效保证了调查质量。为期20天的普查表明,我县农村年人均收入在650元以下的有8256人,700元以下的困难群众有1.1万人,750元以下的有1.4万人,800元以下的有1.8万人。二是准确测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需求。我们通过对150户贫困家庭生活消费典型调查分析和市场物价调查,并参考统计、物价部门的历史数据,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油盐、肉类、衣物、用电、医疗等方面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县农村居民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费用约为670元/年。
三是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根据调查,我县如果将保障标准确定在每人每年650元,年需保障金约300万元;如果将保障标准定在700元,年需保障金约400万元;如果将保障标准定在750元,年需保障金约550万元;如果将保障标准定在800元,年需保障金约800万元。今年,我们预计通过上级补贴和本级财政筹集,最多能筹措4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低保。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情况,县政府最后将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年700元。
二、制定评估办法,合理核算收入
合理核算家庭收入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环节。为确保科学合理地核算申请对象的家庭收入,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铜梁县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家庭收入评估 办法》,规范了申请对象家庭收入测算工作。
一是确定核算范围。计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项目为各项种养殖业、劳务收入;接受捐赠或资助的收入;房屋设备出租、出售等财产性收入。不计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有优待抚恤金、困难学生救助金、意外伤害补偿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特困医疗救助金等项目。
二是明确计算标准。对粮食、果木、畜禽等种养殖业收入,我县由民政、农业、林业、畜牧、物价、统计等相关部门依据市场行情研究制定了统一的价格参考标准。对外出务工人员,能提供工资证明的,按证明工资计算;不能提供工资收入证明的,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农户收入项目计算标准的明确,有效避免了低保家庭收入核定的随意性。
三是规范入户调查。由驻村的乡镇干部根据申请对象的申报情况,与村组干部一道采取看、问、查、访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即:看家庭成员构成及生活状况;问家庭收入来源及基本支出;查承包土地实有数量及收入多少;访邻里乡 亲核实情况是否属实。然后填制入户调查表,载明家庭人口及收入的核实情况,由申请人签字或盖手印认可。
四是实行民主评议。谁家有困难,相邻最清楚。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测算中客观存在的较大弹性,为使测算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我们充分发扬村级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作用,根据对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调查核实情况,由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民主确定低保享受对象,并将评议结果纳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农村低保制度的严肃、客观和公平公正。
我县农村低保制度从今年1月实施以来,由于工作细致扎实,运行平稳,贫困户满意,群众反映较好,在农村初步构筑起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我县农村低保制度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与中央的要求和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实行严格规范,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包括:
(1)申请、审核和审批;
(2)民主公示;
(3)资金发放;
(4)动态管理。
第三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都要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从今年起,正式启动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就是农村低保。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所需。这项刚刚起步的重要工作,如何顺利地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本人谈谈浅见。
一、关于农村低保机制问题
农村低保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线条多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社会协调、组织领导、对象条件、对象管理、救助标准、工作程序、资金管理与发放、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问题,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形成完善的制度,我认为应体现“五化”:
1、政策管理科学化。在保障标准上,以国家公布的当年绝对贫困线为底线,由县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在对象条件上,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低保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可以申请享受的条件和不能享受的七种情 形。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基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普遍反映还应该将两种人员列入不能享受范围:①现行计划生育问题户,凡在申请农村低保的对象,又正是应该接受计划生育管理而拒绝接受管理的。②申请低保家庭中服刑的人员不应纳入享受范围;在救助类别上,应坚持分类救助,重点保障,不搞低标准广覆盖,不搞平均分配,将符合条件的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全员纳入;在对象管理上,每年至少要对享受对象进行一次核查,根据对象家庭情况予以动态管理。
2、组织机构网络化。农村低保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大事,需要各级组织重视,尤其是城乡低保一体化了,县乡村三级是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一个完整链条,应相互衔接,配套对应。县成立审批组织,乡镇成立城乡低保评审委员会,其组成人员不少于9人,评审委员会主任应由常务乡镇长担任。乡镇成立低保管理办公室,并确定专干1—2人。村成立评议小组,有人大政协代表、群众代表参加,人数不少于13人,评议小组组长由村主任担任。
3、工作程序规范化。农村低保工作一般程序为:本人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民政审批。考虑到工作程序的完整性和政策明确性,还应在县民政审批环节后加上“财政核拨—银行代发—整理归档”。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在执行工作程序中应严格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准入关”,也就是入户调查关。坚持谁入户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坚持 100%的入户调查,尤其是家庭收入情况要准确,通过看、听、问、访、算、评等手段将对象条件搞准,做好调查记录。二是把好评议关。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程序,身边的人和事本地人最清楚,搞好评议就能保证对象准确,定性合理,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将申请对象提交村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做到逐人评议,并做好评议记录,评议通过了的对象才发给“农村低保申请审批表”填写,报乡镇审核。乡镇审核前,应对100%的村和30%的户进行抽查,将抽查情况和村评议记录一并交评审会审查,评审结果报县民政局审批。三是把好公示关。坚持三审三公示制度,村评议结果要进行一榜公示,乡镇审核结果要进行二榜公示,县审批结果要进行三榜公示。通过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才能确保公平、公正性。这里有待探讨的问题是,省里规定,审批结果要分别在乡镇和村里进行公示。工作实践中证明,三榜公示只需到村里公示,村里公示最直接、最有效,乡镇公示往往是流于一种形式,接受社会监督的效果不佳。
4、档案资料标准化。农村低保档案县级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家庭档案、工作档案、电子档案等;乡镇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评审记录、对象名册、抽查记录等;村级要有:工作资料、对象名册、评议记录等。档案资料做到“五清”、“四对”。即:家庭住址清、家庭成员清、家庭收入清、致贫原因清、救助类别清;人与户对、户与册对、册与 证对、证与钱对。
5、资金发放社会化。过去由于制度问题,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曾经存在不规范现象。近年来,通过推行救助社会化发放,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确保了时效性。我县农村低保实行按季发放,低保对象可按时领取;二是确保了资金安全性。农村低保金由县财政局直拨县代发银行,低保对象凭低保证和“一折通”直接领取,广大低保对象感到满意。
二、关于现行农村低保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我县农村低保工作是由过去的农村特困救助过渡而来的,虽然说实现了有序、平稳的过渡。但是,这项工作随着不断的深入开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资金规模限制,农村低保存在突出的供求矛盾。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全县12个乡镇,一个风景区,185个村,106258户,442193人,其中农业户80823户,347500人,贫困农户19367户,贫困人口81461人,其中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21140人,现已享受农村低保的4647户,12510人,仅以绝对贫困人口而论,还有8630人该保未保,也就是说绝对贫困人口中保障面只达到59.1%。我们认为,农村低保暂不能实现应保尽保,但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上级应该实行政策倾斜,做到应保尽保。
2、资金筹集问题。省里规定:农村低保资金实行5:1由县级财政配套,按算,今年省拨资金是354万元,县财政 应配套70.8万元。单独谈这一项配套,可以说不成问题。然而,我们算了一笔账,仅中央和省里要求的各项社会事业地方财政要配套的总额为2926万元,XX年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305万元,各项配套资金占46.4%,作为一个贫困县财政实属力所难及。
我们认为,农村低保地方配套资金不宜全省一个比例,应视实际情况,区别确定配套比例。此外,为确保农村低保配套资金的落实,省里应改地方配套安排为省级统筹。同时,对贫困县实行资金倾斜,予以保障。
3、关于家庭隐形收入问题。居民家庭隐形收入问题成了城乡低保工作最大的困惑。目前,国家尚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准确测算家庭隐形收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这里,本人提出一些思考供参考:一是实行函证法。就是对外出务工者,要求其提供用人单位工资证明,并加盖公章。限定时间未向村里提供函件的,视同放弃低保待遇;二是判定法。凡享受低保家庭中有一人以上外出务工且务工时间一年以上的,暂停发放低保金。低保户向村提供可靠的工资依据和收入情况后,再据实调整;三是评估法。通过了解左邻右舍和其他知情人,对其家庭日常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评估;四是计算法。根据其从事的种养业面积、产量,结合现行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4、实行农村低保保障社会化和社会化保障的有机结合。解决社会保障政府唱“独角戏”的问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通过实行低价用电、低价就医、低价就读、经营税费减免等措施,既让政府减轻压力,又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四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都要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从今年起,正式启动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就是农村低保。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造和谐
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所需。这项刚刚起步的重要工作,如何顺利地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本人谈谈浅见。
一、关于农村低保机制问题
农村低保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线条多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社会协调、组织领导、对象条件、对象管理、救助标准、工作程序、资金管理与发放、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问题,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形成完善的制度,我认为应体现“五化”:
1、政策管理科学化。在保障标准上,以国家公布的当年绝对贫困线为底线,由县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在对象条件上,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低保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可以申请享受的条件和不能享受的七种情形。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基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普遍反映还应该将两种人员列入不能享受范围:①现行计划生育问题户,凡在申请农村低保的对象,又正是应该接受计划生育管理而拒绝接受管理的。②申请低保家庭中服刑的人员不应纳入享受范围;在救助类别上,应坚持分类救助,重点保障,不搞低标准广覆盖,不搞平均分配,将符合条件的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全员纳入;在对象管理上,每年至少要对享受对象进行一次核查,根据对象家庭情况予以动态管理(如调增、调减、取消)。
2、组织机构网络化。农村低保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大事,需要各级组织重视,尤其是城乡低保一体化了,县乡村三级是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一个完整链条,应相互衔接,配套对应。县成立审批组织,乡镇成立城乡低保评审委员会,其组成人员不少于9人,评审委员会主任应由常务乡镇长担任。乡镇成立低保管理办公室,并确定专干1—2人。村成立评议小组,有人大政协代表、群众代表参加,人数不少于13人,评议小组组长由村主任担任。
3、工作程序规范化。农村低保工作一般程序为:本人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民政审批。考虑到工作程序的完整性和政策明确性,还应在县民政审批环节后加上“财政核拨—银行代发—整理归档”。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在执行工作程序中应严格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准入关”,也就是入户调查关。坚持谁入户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坚持100%的入户调查,尤其是家庭收入情况要准确,通过看、听、问、访、算、评等手段将对象条件搞准,做好调查记录。二是把好评议关。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程序,身边的人和事本地人最清楚,搞好评议就能保证对象准确,定性合理,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将申请对象提交村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做到逐人评议,并做好评议记录,评议通过了的对象才发给“农村低保申请审批表”填写,报乡镇审核。乡镇审核前,应对100%的村和30%的户进行抽查,将抽查情况和村评议记录一并交评审会审查,评审结果报县民政局审批。三是把好公示关。坚持三审三公示制度,村评议结果要进行一榜公示,乡镇审核结果要进行二榜公示,县审批结果要进行三榜公示。通过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才能确保公平、公正性。这里有待探讨的问题是,省里规定,审批结果要分别在乡镇和村里进行公示。工作实践中证明,三榜公示只需到村里公示,村里公示最直接、最有效,乡镇公示往往是流于一种形式,接受社会监督的效果不佳。
4、档案资料标准化。农村低保档案县级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家庭档案、工作档案、电子档案等;乡镇要有:政策性文书档案、评审记录、对象名册、抽查记录等;村级要有:工作资料、对象名册、评议记录等。档案资料做到“五清”、“四对”。即:家庭住址清、家庭成员清、家庭收入清、致贫原因清、救助类别清;人与户对、户与册对、册与证对、证与钱对。
5、资金发放社会化。过去由于制度问题,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曾经存在不规范现象。近年来,通过推行救助社会化发放,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确保了时效性。我县农村低保实行按季发放,低保对象可按时领取;二是确保了资金安全性。农村低保金由县财政局直拨县代发银行(信用社),低保对象凭低保证和“一折通”直接领取,广大低保对象感到满意。
二、关于现行农村低保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我县农村低保工作是由过去的农村特困救助过渡而来的,虽然说实现了有序、平稳的过渡。但是,这项工作随着不断的深入开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资金规模限制,农村低保存在突出的供求矛盾。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全县12个乡镇,一个风景区,185个村,106258户,442193人,其
第五篇:浅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整体得到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实现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方面城乡困难群众同等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等有着重要的意
义。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实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加强“三农”工作,逐步消除贫困、控制贫富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其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有力地推动,也是对人的基本生存、生活权利的尊重。
最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公平和效率有机的统一起来,反映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得到贯彻落实,是我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开创的另一新局面。
总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分配和谐的关键一步。所以,低保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