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时间:2019-05-14 03:1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第一篇: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P2 第二章 低保对象及低保家庭----------------P3 第三章 低保标准--------------------------P5 第四章 分类施保--------------------------P7 第五章 申请和审批------------------------P8 第六章 低保对象的待遇及义务--------------P14 第七章 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核算------------P16 第八章 部门职责--------------------------P20 第九章 保障措施--------------------------P23 第十章 监督及法律责任--------------------P26 第十一章 附 则--------------------------P2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依据]为保障我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户籍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工作。

第三条 [低保制度概念]本办法所称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本办法所称的当地,是指区级行政区管辖范围。第四条 [基本原则]低保制度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鼓励劳动自救;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四)政府保障与法定赡养、扶养、抚养相结合;

(五)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第五条 [属地管理体制]低保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具有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经济功能区参照区级人民政府履行低保工作职责。第二章 低保对象和低保家庭

第六条[低保对象、低保家庭概念]本办法所称低保对象,是指有本市户籍,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并纳入低保救助的城乡居民,纳入低保救助的家庭为低保家庭。

不符合低保救助条件的其它困难城乡居民,可根据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

第七条[家庭成员概念]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成员是指依法形成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员。主要包括以下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 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六)市、区民政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低保对象分类]根据致贫原因及困难程度,低保对象分为以下三类:

(一)A类(重点保障对象)

1、“三无”对象,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但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居民;

2、五保对象,即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村民;

3、麻风病人。

(二)B类(特殊保障对象)

1、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

2、经相关职能部门依法鉴定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

3、患有本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规定的中高额医疗费用疾病的家庭成员; 4、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 5、60周岁以上低保对象;

6、在校学生(指在义务教育、高中、中专、中技、职高和全日制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

7、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

(三)C类(基本保障对象):其他人员。

第九条[低保家庭分类] 根据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规模,低保家庭分为以下四类:

(一)Ⅰ类:家庭成员1人;

(二)Ⅱ类:家庭成员2人;

(三)Ⅲ类:家庭成员3人;

(四)Ⅳ类:家庭成员4人及以上。

第三章 低保标准

第十条[低保标准概念]本办法所称低保标准,是政府为帮助收入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而制定的社会救助标准。

我市低保标准以区级行政区为单位分别制定。同一区级行政区范围内低保标准原则上一致,并适当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

第十一条[低保标准的制定办法:基本需求法和比例法]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按照低保家庭所需基本商品和服务需求,结合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确定基期低保标准基数,并根据当地居民平均收入、最低工资标准、物价指数等指标调整低保标准。

第十二条[低保标准调整机制]低保标准适时调整,一般每两年调整一次,调整方案由市政府决定。

第十三条[临时物价补贴概念]低保标准实施期间,由于物价上涨过高,低保救助金不能维持低保对象基本生活时,政府应对低保对象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第十四条[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的条件] 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的条件:

(一)当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连续3个月平均增幅≥5%且食品类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平均增幅≥10%时,发放临时物价补贴。距新标准实施不满3个月不再发放;

(二)国家和省要求对低保对象发放临时物价补贴时,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第十五条[临时物价补贴标准]临时物价补贴标准:

(一)当食品类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平均增幅≥10%且<15%时,临时物价补贴为当地低保标准的10%;

(二)当食品类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平均增幅≥15%时,临时物价补贴为当地低保标准的15%。

第十六条[临时物价补贴发放程序] 临时物价补贴发放的程序:市民政部门根据发放条件,商财政部门确定补贴标准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区相关部门应在10日内将临时物价补贴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第十七条[临时物价补贴发放期限]临时物价补贴发放期限一般为3个月,期满仍符合发放条件时,自动发放至不符合条件为止。

第四章 分类施保 第十八条[分类施保概念]本办法所称分类施保,是指根据低保家庭规模与低保对象分类施行不同的低保救助金额。

第十九条[分类施保计算方法]低保救助金额计算程序:

(一)确定家庭规模系数:

1、Ⅰ类:1;

2、Ⅱ类:0.85;

3、Ⅲ类:0.8;

4、Ⅳ类:0.75;

(二)确定低保对象分类增发救助金额:

1、A类:按低保标准的50%增发;

2、B类:按低保标准的20%增发;

3、C类: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确定救助金额。

低保对象同时符合以上分类保障多种条件的,按其中最高一项增发标准执行。

A类对象的低保标准按当地城镇低保标准执行,其中麻风病人按香洲区低保标准执行。

(三)以家庭为单位低保救助金额计算办法:(当地低保标准×家庭人数-家庭收入)×家庭规模系数+低保对象分类增发救助金额。

第五章 申请和审批

第二十条[申请低保条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低保:

(一)具有本市户籍;

(二)前3个月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的低保标准,且申请当月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低保标准的;

(三)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本办法第八章相关规定的。第二十一条[申请低保材料] 申请低保的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填写《珠海市城乡居民低保救助金申请审批表》(一式三份,以下简称《审批表》),并根据申请人家庭成员不同情况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收入材料: 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

家庭成员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应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和纳税凭证;从事农业生产的,应提供土地(山林、水塘)承包或租赁合同,以及由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农渔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证明;

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应提供失业证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出具的失业登记证明;

学生在读证明、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残疾人证;

(二)家庭财产材料: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财产证明材料;本市范围内居住地不在户籍地的,须提供现居住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家庭收入和财产情况证明书;

(三)家庭支出材料:前2个月的衣食、住房、教育、医疗支出材料、水电费缴费单、家庭成员通讯费缴费单等;

(四)其它材料:户口簿及家庭成员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材料;疾病证明书、离婚协议书及法院判决书等其他必需的有关证明。

第二十二条[家庭成员不同户籍的低保申请]家庭成员户籍在本市但不在同一区域的,可以选择向其中之一户籍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其各成员收入都计入家庭总收入,按其申请所在地的低保标准核定低保救助金额。

户籍不在本市的家庭成员,其收入计入家庭总收入,在计算家庭人均收入时计入家庭成员数,但不享受低保救助。

第二十三条[特殊家庭成员单独申请低保]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中的下列人员,可以本人作为户主,单独提出低保申请:

(一)无生活自理能力、靠父母及兄弟姐妹抚养(扶养)照料的成年单身重度残疾人员;

(二)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照料的、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人或尚在校就读的成年人;

(三)丧失劳动能力、与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或退休的父母共同生活的单身的成年子女。第二十四条[低保受理] 对申请人提交的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申请材料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予以受理,并出具书面受理凭证。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应如实向低保管理审批机关提供家庭财产和收入状况证明材料,并配合调查;不配合调查或拒绝接受调查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二十五条[公示]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材料之日起2日内将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张榜公示,公示期限为3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申请人提出异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异议进行核实,在公示期满后5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

异议处理时间不计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调查核实时间。

第二十六条[调查核实]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公示期满之日起5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不在同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受理申请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委托申请人现居住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调查。受委托协助调查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5日内完成调查。

第二十七条[民主评议]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居)民代表组成的不少于三人的评议小组,对低保申请进行民主评议,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的意见一致原则提出审查意见,并接受群众监督,民主评议时间记入调查核实时间。参加民主评议小组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居)民代表可采取抽签方式产生。

符合申请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签署意见报区民政部门审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八条[区民政部门审核程序] 区民政部门应自接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递送的审核材料起5日内对申请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决定批准的,签发《珠海市低保救助金领取证》(以下简称《低保证》),确定低保家庭规模系数和低保对象类别,计算出救助金数额及期限;决定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区民政部门完成审批后,将《审批表》一份留存归档,其余两份送申请人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存档。

第二十九条[授权]经申请低保的家庭授权,区民政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对家庭成员或申请人家庭的收入及财产状况进行查询。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予以配合。

第三十条[低保申请不予批准、取消低保待遇条件]申请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不予批准;已批准享受低保救助的,从查实的次月起取消其家庭的低保救助,并追回已发放的救助金。

(一)家庭成员前3个月或申请当月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

(二)人均持有家庭财产价值总额超过当地低保标准10倍的;

(三)为获得低保待遇而放弃、转移个人或家庭财产的;

(四)购买商品房、自建房未满5年的;

(五)购房入户未满5年的;

(六)超过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享受价值相当或超过全部家庭成员5个月低保救助金总额的高档消费项目或购买高档消费品的;

(七)家庭因使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家用电器连续2个月所产生的月通信、用电费用总额超过当地家庭月低保标准20%的;

(八)安排子女付费择校就读、自费出国留学或子女在十二年免费教育期间转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九)无正当理由两次经介绍拒不就业,或三次拒不参加公益劳动的;农村低保对象有承包土地(山林、水塘),无正当理由不耕种的;

(十)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未依法采取补救措施的;

(十一)家庭成员有违法收养、赌博、吸毒等行为造成家庭困难而不采取措施或屡教不改的;

(十二)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人,且有赡养(扶、抚)养能力、无正当理由而未履行赡养(扶、抚)养义务的;

(十三)离开户籍所在地,举家迁往市外半年以上的(特殊情况除外);

(十四)违反第六章规定的相关义务的;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低保对象的待遇和义务

第三十一条[低保待遇]低保对象按规定获得下列待遇:

(一)低保救助金;

(二)专项救助;

(三)临时物价补贴;

(四)依相关规定享受的优惠扶助待遇。

第三十二条[低保救助金社会化发放]低保救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低保救助金要委托金融机构进行发放;确无法委托金融 机构发放的,须建立低保对象签领制度。

低保对象的各种临时性补贴、慰问金参照低保补助金发放程序通过金融机构发放。

第三十三条[专项救助]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困难家庭的申请给予教育、医疗、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专项救助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按照本市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低保待遇期限] 低保对象自申请的当月起获得低保待遇,并根据其类别确定低保待遇期限。

A类对象低保待遇期限直到其丧失条件为止(孤儿每年一审,其他对象由所在地村(居)每年提供生存证明),B、C类对象期限为半年。

低保对象待遇期满,仍需获得低保待遇的,应当在期满前1个月重新办理申请和审批手续,获得批准的,继续获得低保待遇;未获批准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回申请人的《低保证》,并送回区民政部门注销。

第三十五条[低保对象义务]低保对象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家庭收入或家庭财产情况发生变化的,应10日内通过村(居)民委员会告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办理调整低保救助发放数额或停发低保救助的手续;享受专项救助的低保对象,还应当及时告知相关专项救助管理部门,办理专项救助增发、减发或停发的手续;

(二)户籍发生迁移或家庭人口发生变化的,应向原户籍所在地的区民政部门办理低保待遇变更或转移手续;

(三)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应主动就业,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就业培训,接受有关部门推荐就业;

(四)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或参加生产的,应参加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劳动(每月不少于4次);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在同一区域内的低保家庭,应参加居住地组织的公益性劳动;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公益性劳动的,须提供本市医疗机构出具的有效证明;

(五)配合低保管理部门进行有关低保工作的调查研究、统计等工作。

第七章 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核算

第三十六条[家庭收入概念]本办法所称家庭收入,是指申请人家庭成员一定期限内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总和,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

第三十七条[计入家庭收入范围]家庭收入包括: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劳动报酬性收入;

(二)自谋职业收入;

(三)因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获得的经济补偿金、赔偿金;

(四)离退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

(五)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由单位或失业保险基金发放的供养配偶、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救济金(或称生活补助费)、抚恤金; 工伤职工除医疗费用外由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住院伙食补贴、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因工死亡职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六)人身伤害赔偿金医疗费以外的部分;

(七)储蓄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保险给付金收入;

(八)特许权使用收入;

(九)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十)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

(十一)继承的遗产和接受的赠予;

(十二)由市、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应计入的家庭收入。实物收入按市场价计算。

第三十八条[不计入家庭收入范围]家庭收入不包括:

(一)转业士官及退伍义务兵的转业退伍安臵费;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

(二)长寿生活补贴、困难老党员补助;

(三)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金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见义勇为 人员一次性奖励金、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

(四)在校学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生活津贴、困难补助、勤工俭学收入等;

(五)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给予的临时性救助款物;

(六)按《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发放的老年津贴和养老金;

(七)丧葬费;

(八)计划生育奖励费;

(九)残疾人困难补助;

(十)由市、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应计入的家庭收入。第三十九条[收入豁免概念]本办法所称收入豁免,是指在核定低保申请人家庭收入时,对其特定家庭成员的部分收入予以豁免,不记入家庭收入。

(一)对法定抚养人达到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或退休,有未成年重度残疾人的家庭,豁免法定抚养人其个人收入中当地低保标准100%的金额;

(二)对用退休金维持生活的家庭,豁免退休人员其个人收入中的当地低保标准的80%的金额;

(三)被安臵就业的残疾人,属重度残疾的,豁免其个人收入中的当地低保标准50%的金额;其他残疾人,豁免其个人收入中的当地低保标准20%的金额。

第四十条[低保渐退]低保对象在就业年龄范围内且有劳动 能力的,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就业上岗后,其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两倍的,仍可按原标准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低保救助;家庭月人均收入达到或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两倍的,停止获得低保救助。

第四十一条[收入无法界定的情况] 从事个体经营及其他有劳动报酬工作的,其收入无法界定或本人提供不出相关收入证明的,按户籍所在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150%计算。

第四十二条[富余劳动力的收入计算]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城镇居民或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全日制高等院校或普通高中、职中就读和服兵役者除外),不接受劳动部门就业推荐的,按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100%计算。

第四十三条[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计算]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视为无力提供赡养(抚养、扶养)费;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赡养(抚养、扶养)费的计算标准为:(—)赡养费: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户籍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超出部分的30%为赡养费。如果被赡养人不在同一家庭,则将应付的赡养费除以被赡养人数得出给付每个被赡养人的赡养费;

(二)抚养费:夫妻离异不与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一起生活的,应负担子女的抚养费。只有一个子女时抚养费按给付方月总收入的20%给付;有多个子女时,每增加一名子女,按给 付方总收入的10%递增,最高不超过其月总收入的50%;

(三)扶养费:扶养费按给付方月总收入的20%计算,有多个被扶养人的,每增加一名被扶养人,按给付方总收入的10%递增,最高不超过其月总收入的50%;

(四)赡养(抚养、扶养)费的给付经法院判决、裁决或协议生效时,实际给付额高于上述计算标准的,按实际给付额计算;实际给付额低于上述计算标准的,按上述计算标准计算。第四十四条[家庭财产概念]家庭财产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拥有的有价证券、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

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出本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的部分,按市场价计入家庭财产。

利用集体所有土地建设的自建房家庭人均使用面积由各区确定。

第四十五条[不计入家庭财产范围]本办法不计入家庭财产范围包括:

(一)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超出本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的房产;

(二)生产用摩托车、残疾人专用车;

(三)由市、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应计入的家庭财产。

第八章 部门职责 第四十六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民政、财政、统计、劳动和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组成的低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主要负责解决低保制度执行中的重要问题和跨部门协调工作。

第四十七条[市民政部门职责]市民政部门是本市低保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低保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国家、广东省及本市有关低保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制定低保的规范性文件;

(三)对各区民政部门低保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对从事低保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政策法规、计算机网络管理、统计汇总、档案管理等业务培训;

(五)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困工作。第四十八条[区民政部门职责]区民政部门负责所管辖行政区域内的低保工作,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国家、广东省及本市有关低保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按时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低保救助金年度预算,发放低保补助和临时物价补贴;

(三)开展居民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审批工作;

(四)对享受低保待遇对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五)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低保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六)负责本辖区低保工作的报表统计和档案管理;

(七)组织、协调、指导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帮困活动。第四十九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负责居民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受理工作;

(二)负责居民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审核工作;

(三)负责将低保申请人名单及对其调查核实结果予以公示;

(四)负责本辖区居民低保救助金的管理工作;

(五)负责本辖区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六)负责对本辖区低保申请人及低保对象的家庭财产和收入进行核查;

(七)负责本辖区低保工作的报表统计和档案管理;

(八)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帮困活动;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区民政部门同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上款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及第六项规定的工作委托辖区内的村(居)民委员会承担。

第五十条[财政部门职责]财政部门职责:

(一)配合民政部门制定低保标准、临时物价补贴方案;

(二)负责落实和检查本级低保救助金的预算和筹集情况;

(三)对本级民政部门提出的下一年度的保障资金的预算进行审核,按用款计划保证拨付;

(四)按时将低保救助金通过银行拨付到低保对象个人帐户;

(五)检查、监督低保救助金的使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低保救助金财务制度,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

第五十一条[编制管理部门职责]编制管理部门按本办法第九章的规定做好低保机构和专职人员的设立、定编等工作。

第五十二条[劳动社保部门职责]劳动社保部门职责:

(一)为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举办就业培训,并为其提供就业援助服务;

(二)提供推荐低保申请人或低保对象就业的证明;

(三)协调做好低保对象参加社会保险相关工作;

(四)为低保申请人或低保对象出具有关社会保险、就业和再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

第五十三条[计生部门职责]做好低保对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审核低保对象计划生育情况。

第五十四条[金融部门职责]金融部门配合低保管理审批机关核查低保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情况。商业银行接受民政部门的委托,为低保户代发低保补助和临时补贴等,不收取低保帐户的年费和管理费等费用。

第五十五条[农业部门职责]农业部门对有一定生产自救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优先给予生产项目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第五十六条[监察、审计部门职责]监察、审计部门对低保救助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七条[其它部门、单位职责]供排水、供电、供气、电信、广播电视、殡葬等其它单位和部门对低保家庭和低保对象相关费用给予减免等优惠。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八条[低保救助金管理原则]低保救助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低保救助金必须按照预算内专项救助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第五十九条[低保救助金来源]低保救助金的来源:

(一)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社会各界为低保捐赠的资金;

(三)低保救助金的利息收入;

(四)其他资金。

第六十条[低保救助金分级负担制度]低保救助金实行政府财政分级负担制度。市、区财政分担比例为5:5(市、斗门区为6:4),区与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分担比例由区人民政府确定,村(居)委员会原则上不负担低保救助资金。

第六十一条[低保专户]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部门要设立“低保救助金财政专户”,用于核算低保救助金的收支情况。城镇、农村低保救助金要分账核算。

市财政局、市民政局每季度根据各区财政、民政部门核实的低保人数及低保救助金安排情况核定市财政负担部分,市财政局以转移支付方式将市财政负担部分拨付各区国库或“低保救助金财政专户”。

第六十二条[定期对帐]财政、民政部门要与承担发放低保救助金的金融部门定期对帐。受委托金融部门每季度要向委托的财政、民政部门提供发放清单和资金余额情况。财政部门要对发放的余额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低保救助金沉淀。

第六十三条[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确定标准]各级政府要按以下标准设立低保工作机构和配备足够工作人员:

(一)市民政部门:有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每5000名低保对象至少配备1名定编专职低保工作人员;

(二)区民政部门:有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至少配备1名定编专职低保工作人员,且每2000名城镇低保对象或每5000名农村低保对象增加配备1名定编专职低保工作人员;

(三)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至少配备1名专职低保工作人员且每300名低保对象增加配备1名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并可适当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

(四)村(居)民委员会:每100名低保对象至少聘请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从事低保工作,每个村(居)民委员会至少聘请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第六十四条[低保工作经费]各级政府要将低保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低保人数的变化和低保工作量等因素适时调整。

第六十五条[低保办公场所]各级要有专门的低保办公场所,并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办公场所标识要明显。

第六十六条[低保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联网;各级低保机构要配备低保工作专用计算机,并具备上网和数据传输条件。

第六十七条[建立家庭收入审核计算机信息共享]建立家庭收入审核计算机信息系统,有效利用户籍和车辆管理、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对比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第六十八条[低保档案管理]区民政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照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有关规定建立、管理低保对象档案。

第六十九条[低保考核]将低保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实绩考核的内容及提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第十章 监督及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停止发放低保情形]低保对象采取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低保待遇的,停止发放低保救助金,并由区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退回骗取的低保救助金, 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情节严重的,处以骗取金额一倍的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低保对象有前款规定行为,一年内无特殊生活困难提出低保申请的,不予受理。

第七十一条[低保救助金调整] 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或家庭财产状况发生变化,未申请低保待遇变更的,由区民政部门做出调整低保待遇的决定,并责令其退回多领的低保救助金。

第七十二条[诚信体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收入核定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区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七十三条[低保机构和人员责任]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关、主管机关或所在单位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救助申请不予受理,或者未依法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的;

(二)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拒不签署同意意见,或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故意签署同意意见的;

(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挪用、扣压、拖欠、虚报社会救助款物,擅自提高或降低社会救助水平的。

第七十四条[投诉机制]市、区民政部门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低保政策、办事程序、低保救助金发放情况向社会公示,并设立低保工作投诉、举报电话。受理单位自受理投诉、举报之日起30日内调查完毕,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举报人。

第七十五条[复议诉讼机制]低保申请人或低保对象对不受理低保申请、不批准享受低保待遇或减发、停发低保救助金的决定以及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十六条[低保社会监督委会]建立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代表和其他专业人士为成员的低保社会监督委会,负责对低保制度进行政策评估和提出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七十七条[本办法解释部门]本办法由市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七十八条[工作日规定]本办法所称的日为工作日(特别注明除外)。

第七十九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珠海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珠府[2003]79号)、《关于印发珠海市城乡居(村)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的通知》(珠民[2005]103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抚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抚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3号

《抚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已经2013年9月27日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市长 张和平2013年10月24日

抚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2006年8月30日市政府令第13号公布,根据2013年9月27日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结果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农村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根据《江西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83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赣府发〔2006〕13号)及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赣民发〔2006〕1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家庭给予生活救助的制度。

第三条 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坚持以下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二)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生活救助与扶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属地管理与动态管理的原则;

(四)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五)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

—1—

第四条 农村低保制度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区)人民政府是农村低保工作的责任主体,民政部门是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主管部门,财政、审计、农业、林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发改等部门应当分工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民政部门、财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严格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充实力量,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的要求,为县(区)低保工作机构、乡(镇)民政机构配备必要的农村低保专职工作人员。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农村低保对象人数安排农村低保工作经费,并确保足额到位,切实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使农村低保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条 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农村低保的具体管理工作。

(一)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级评议、评审和监督员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确保农村低保每个工作环节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坚持动态管理,对生活困难的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生活状况好转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取消其农村低保待遇,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三)做好农村低保待遇的审批、资金发放及保障标准调整等相关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制定和落实帮困措施,完善低保政策,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四)加强农村低保政策指导和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五)抓好农村低保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时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咨询等事宜,向社会宣传、解释有关政策。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及辖有农业户口居民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村低保具体实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配合管理审批机关做好农村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第八条 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和拨付,定期督促、检查县(区)农村低保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审计部门要依法监督农村低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审计。

第九条 农业、林业部门要为民政部门核定农村困难家庭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各项收入提供参考依据,配合民政部门制定农村困难家庭收入评

—2—

估。

第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工作,指导和帮助农村低保对象就业或自谋职业,为申请对象出具就业状况和求职登记相关证明。

第十一条 统计、发改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农村低保标准的测算和调整等工作。

第二章 保障标准

第十二条 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当地能够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变化、消费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

第十三条 农村低保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的变动可进行适时调整。具体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临川区农村低保标准的调整必须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农村低保标准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公布,并通过政府网站、报纸、广播电视进行广泛宣传。

第三章 保障对象和范围

第十四条 凡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应纳入保障范围,实行应保尽保。

第十五条 农村低保对象分为常补对象和非常补对象。常补对象是指老、弱、病、残和丧失劳动能力,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生活状况的家庭。常补对象按照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实行全额救助。非常补对象指在劳动年龄段有一定劳动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生活状况的家庭。非常补对象按照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实行差额救助。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民政部门对常补对象至少每年审查一次,对非常补对象至少每半年审查一次,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按程序办理维持、提高、降低或者停发低保资金手续。

第十六条 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成员是指共同生活且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的人员。主要包括:

—3—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父母(岳父母或公婆);

(三)配偶;

(四)子女(包括共同生活的养子女、继子女)及户口迁往大中专学校就读的子女;

(五)孙子女或外孙子女;

(六)兄、姐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弟、妹。

户口迁出的大中专院校就读学生和服现役义务兵为农村居民家庭成员。

第十七条 家庭成员户口不在同一居住地的,由户主通过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向所在的乡(镇、街道)提出申请,户口不在居住地的家庭成员,由其户口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提供有关户籍、收入、是否享受低保等证明材料,按居住地农村低保标准享受低保待遇。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家庭成员有使用移动电话(市场价高于八百元或月平均通讯费用超过二十五元)、摩托车(或非经营性机动车辆)、计算机等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

(二)3年内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因拆迁安臵除外)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

(三)经常出入餐饮、娱乐高消费场所的,因赌博、吸毒、嫖娼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四)安排子女择校就读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到高价收费学校就读的;

(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学校就读学生除外),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六)不按规定如实提供有关证件、证明、家庭收入,或家庭收入状况明显好转而不主动向村(居)民委员会或管理机关报告的;

(七)无特殊原因连续两次不按时领取低保金的,或不按规定参加低保待遇审核的;

(八)县(区)政府规定的其他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

(九)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但不履行义务,致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

—4—

第四章 资金筹集、拨付、发放

第十九条 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社会捐赠收入等。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农村低保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农村低保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或者专账,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按期将核定批准的农村低保资金发放人数及金额情况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据此在每月20日前将资金从财政专户拨到乡(镇)金融网点,直接存入低保对象的存折,实行社会化发放。各县(区)实行社会化发放所需费用,由县(区)财政安排解决,不得挤占农村低保资金。

第二十二条 农村低保对象持身份证、领取证、低保金代发存折等有关证件按月到指定代发点领取低保金,行动不便的低保对象可委托他人凭领取证、身份证、代发存折、代领证等相关证件代领农村低保金。农村低保金发放和领取要手续齐全,严禁冒领,确保低保资金及时发放到位。

第五章 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二十三条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全年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具体包括:

(一)家庭所有成员从事农业、林业、养殖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家庭经营收入;

(二)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自谋职业所获得的劳务、经营、管理收入;

(三)法定赡养人、抚(扶)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抚(扶)养费(一般计算方式:有法院判决(调解)书或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的按生效的判决(调解)、协议书计算。无生效的判决(调解)、协议书的,按法定赡养人、抚(扶)养人年人均收入高出低保标准部分的30%计算);

(四)依法继承的遗产或接受的赠与;

(五)出租或变卖家庭资产所得的收入;

(六)工资性收入(包括奖金、补贴、福利等);

—5—

(七)县(区)政府规定的其他应计算的收入。第二十四条 以下内容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见义勇为人员享受的抚恤金、优待金;

(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政府给予的奖励金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享受的荣誉津贴;

(三)奖学金、助学金、生活津贴、困难补助、勤工俭学收入及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四)政府、社会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抚慰金;

(五)政府给予的良种补贴及下拨的救灾、扶贫款物;

(六)参加各种保险或因工(公)负伤和意外伤害发生伤亡获得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等;

(七)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金;

(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九)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因病享受的大病医疗救助费;

(十)子女为农村(城市)低保对象的或者夫妻离异,对方为农村(城市)低保对象的,视为无赡养、抚(扶)养能力。

(十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不固定收入。

第二十五条 家庭中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分别根据家庭人均收入和城市(农村)低保标准来确定其享受金额。

(一)家庭成员中农业户口人员享受的农村低保金额按照农村低保月保障标准减去家庭月人均收入的差乘以家庭农业人口数计算。

(二)家庭成员中非农业户口人员享受的城市低保金额按照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减去家庭月人均收入的差乘以家庭非农业人口数计算。

第二十六条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根据申请农村低保待遇家庭提出申请之日起前12个月家庭纯收入总和除以家庭人口数确定。长期在外且有固定务工地点的家庭成员,如不能提供相关的收入证明,收入难以确定的,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第二十七条 各县(区)民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算评估办法,并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第二十八条 核实家庭收入的方法:

(一)入户调查。直接深入到申请对象居住地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6—

(二)邻里走访。通过走访村民,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三)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有关人员,通过发信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四)跟踪消费。由乡(镇、街道)或村(居)委会对申请对象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如果实际消费水平高于低保水平的,则不予保障。

第六章 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第二十九条 享受农村低保待遇要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三查、三评、三公示”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条 农村低保待遇的申请。由户主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通过村(居)委员会向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民政机构提出申请,同时出具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证明;

(四)结婚证或离婚证、离婚判决(调解、协议书);

(五)优抚对象的优抚证;

(六)残疾人的残疾证;

(七)家庭成员中有患病人员的,出具县级以上医院的医疗诊断证明;

(八)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成员的《城市低保金领取证》;

(九)县(区)民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第三十一条 农村低保待遇的审核。

(一)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委托村(居)民委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2人以上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进行核实,并由调查人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调查表》。

(二)组织评审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提出初审意见。民主评议时应当有乡(镇)驻村干部参加。评审小组成员从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居)民代表中选取;评审小组成员人数应当不少于7人;民主评议可以一个月组织一次。

—7—

(三)将调查核实情况和初审意见在本村(居)民委员会和相应的村民小组张榜公示7日。公示的内容包括拟给予救助对象户主的姓名、家庭人口、救助金额和举报方式等,公示榜上应当加盖村(居)民委员会公章。对无异议的,公示结束后2日内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并签署意见,连同居民户口本、身份证、家庭收入状况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上报乡(镇、街道)。对经评议或公示后复审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本人,并告知原因。

(四)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在收到材料后,采取邻里走访和对村(居)委会上报的家庭收入调查表进行核算等办法,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对象有关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并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调查表》上签署调查意见。

(五)召开评议小组会议,对申报对象的家庭生活状况和调查情况进行审核评议。

(六)将核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和相应的村民小组张榜公示7日。公示的内容包括拟给予救助对象户主的姓名、家庭人口、救助金额和举报方式等,公示榜上应当加盖乡(镇)人民政府公章。对无异议的,公示结束后2日内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将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报县(区)民政部门审批。对经评议或公示后复审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本人,并告知原因。

第三十二条 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申请享受农村低保救助的,在调查核实和民主评议时,该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回避。

第三十三条 农村低保待遇的审批。

(一)县(区)民政部门接到申报材料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对象材料的审核和重点调查工作;

(二)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对申报对象的材料和调查情况进行评审,通过乡之间、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实际生活状况的综合比较,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调查表》并签署意见,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和审批金额;

(三)对拟决定给予农村低保救助的对象,在申请人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和相应的村民小组张榜公示7日,公示期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公示的内容包括拟给予救助对象户主的姓名、家庭人口、救助金额和举报方式等,公示榜上应当加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公章。对无异议的,在《农

—8—

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从批准之月起领取低保金。对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本人,并告知原因。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对村(居)民委员会初审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复核;对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复核;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作出的有关农村低保救助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七章 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从事农村低保管理和审批工作的人员应依法办事,接受社会监督。有下列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无正当理由无故拖延或拒不签署同意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意见的,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庭,擅自签署同意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意见的;

(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优亲厚友,谋取私利,收受他人财物的;

(三)贪污、挪用、克扣、无正当理由拖欠农村低保金的;

(四)玩忽职守,损害农村居民低保权益,影响农村低保制度正常施行的。

第三十六条 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教育、警告,追回低保金。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二)因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户口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或乡(镇、街道)办理变更手续,继续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9—

第三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实行严格规范,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包括:

(1)申请、审核和审批;

(2)民主公示;

(3)资金发放;

(4)动态管理。

第四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路径探索

摘要:“城乡低保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消除制度性贫困,实现底线公平的必然要求;是突破改革瓶颈,促进低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新的形势下,城乡低保一体化具备了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扶助和制度运行的实践基础,应该在立法统一制度、搭建社区管理平台、筹建社会化保障基金的基础上,标准有别,分步实施。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底线公平;统筹城乡。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指在同一部法律、法规或规章中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做出统筹规定,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承担同样的国家义务,向不能满足自身或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城乡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1]。而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差别,不仅将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困人口排除在外,造成新的不平等,而且增加了行政和管理成本。因此,探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路径,既有利于贫困群体基本生存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促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必要性。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具有现实必要性。

1.1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五个统筹”之一。新的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2]。统筹城乡发展包括经济、社会、规划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3]。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基础,也是保障城乡贫困群体基本生存权益,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1.2消除制度性贫困,实现底线公平的必然要求。

底线公平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底线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禀赋和竞争机会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不能保证竞争机会的公平,依靠市场机制也就很难达到结果的公平。近年来,中国的贫困差距持续拉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0.4,接近0.5。贫困差距加大的同时,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受到威胁,急需制度的保障。而社会救助制度是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制度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其生存权益的重要手段。但是农村居民不论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中还是在社会救助制度安排中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与城市居民在生存环境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形成制度性贫困。城乡低保一体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分配所不能兼顾的公平性问题,保证全体国民在制度的保障下实现基本的平等、公平。

1.3突破低保改革瓶颈,促进低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3年上海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到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再到各地城乡低保制度“扩面提标”工作的进行,低保制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作为一项普遍有效的社会政策,城乡低保制度在保障贫困群体最低生活,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经过多年发展的低保制度仍然将城市和农村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实施,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分属两个不同的制度,严格按照户籍管理区别对待。这种城乡分割的低保制度在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程序、保障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加剧了城乡差别,而且将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城乡接合部农民排斥在外,造成城乡居民生存权益保障的不公平。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低保制度自身的改革发展受到挑战,城乡低保一体化是弥补城乡低保差距,促进低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可行性。

城乡低保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消除制度性贫困的重要机制,实现城乡低保制度的衔接已经具备政治、经济和制度基础。

2.1社会政策的支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专门针对贫困群体的一项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项目[4]。实践已经证明低保制度在解决贫困群体的生存危机、遏制贫困规模的持续扩大、维护社会团结和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深得民心的社会政策。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就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5]。城乡低保一体化的发展既适应了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也具备了社会政策的依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经济发展的扶助。

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牢固基础。特别是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中国经济从容应对冲击,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为中国经济社

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社会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在2009年2906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185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建设,各级政府也在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而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城乡低保一体化不仅意味着保障范围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还意味保障资金的大幅增加。在课题组的调查研究中,基层管理人员反映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则为实现低保制度的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2.3低保制度运行机制的基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城乡低保一体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经过发展已经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10年10月保障户数为1136.5万户,保障人数为2303万人;农村低保制度稳步迈进应保尽保,2010年10月保障户数为2459.5万户,保障人数为5106.1万人[7],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专门的管理机构已经设置,管理人员基本到位,在市县级民政部门,城乡低保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已经实现统一。低保管理人员在保障标准的确定、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低保人员信息数据的管理以及保障资金的发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随着制度的顺利运行,城乡低保制度逐渐向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制度运行的实践经验,为城乡低保一体化提供了基础,但仍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实现城乡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甚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统一。

3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路径。

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在统一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公平权益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制度管理一体化、资金使用一体化、申领程序一体化、待遇发放一体化。

3.1立法统一制度设计。

城乡低保一体化应该在统一原则的基础上,立法统一制度的设计。目前城市低保的实施依据是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而农村低保依据的是2007年《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已经滞后于制度的发展,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修改已经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因此,应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修改现有法律规范,或者出台新的《最低生活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等,统一城乡低保制度的设计,建立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立法的基础上对低保制度的实施原则、保障对象、保障标准确定、申领程序、管理机构、法律责任等进行统一的规定,打破城乡界限,将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所有社会成员纳入低保制度。

3.2搭建社区管理平台。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立法确立城乡统一制度的基础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统一机构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城乡低保制度的管理在市县级民政部门基本实现了统一制度、统一人员,差距主要体现在基层,因此低保制度需要搭建社区管理平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8],社区在低保对象的资格审查、数据信息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社区一级设立社区服务中心作为统一办理城乡低保申请的机构,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形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接受和办理贫困群体的低保申请,对其资格进行初审并协助做好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核实工作。同时通过对社区低保对象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加强对低保对象家庭财产、家庭收入和支出、人口状况、致贫原因的监察,做到严格入口畅通出口,实现动态管理……3.3筹建社会化保障基金。

资金是社会救助制度有效运行的核心,如果资金不到位,社会救助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城乡低保一体化的有效实现需要设立财政支持为主、社会筹资为辅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城乡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基金主要来自三方面,财政资金、福利彩票收入、社会慈善捐赠资金。实施低保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民政部门应该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有关工作,协调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合理安排救助资金,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随着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能力的增强,应该切出一部分用于补贴低保对象救助。此外,社会慈善捐款通过慈善劝募的方式吸纳来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的捐赠,也是募集低保资金的一种途径。将政府财政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捐款形成的城乡低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逐步达到省级统筹,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城乡贫困群体的生活。

3.4标准有别,分步实施。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低保制度一步到位的达到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财政能力难以承受,需要在制度统一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城乡低保的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完全同一化,体现在救助标准方面,不宜实行一刀切的完全统一标准,而应该在救助标准确定依据和方法统一的条件下,渐进式统一救助标准。否则,一刀切的标准会急剧增加财政负担,影响低保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9]。城乡低保标准的设定,应该首先统一救助标准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气)费用确定。救助标准确定方法统一基础上,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实行城乡有差别的救助标准,并分别逐步调整提高,最终达到城乡统一。

参考文献。

[1]林莉红,汪燕,最低生活保障权平等保护简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25.[2]郭振宗,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性及有效途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3]向春玲。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几点思考[J].城乡建设。2006(11):59.[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08(10):248.[5]新华社。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10-10-19).[6]新华社。2010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0-3-15)http://.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htm.[7]民政部。2010年10月民政事业统计月报[EB/OL].(2010-11-19)http://files2.mca.gov.cn/cws/201011/***79.htm.[8]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EB/OL].(2009-11-26)http:///gzdt/2009-11/26/content_1473425.htm.

第五篇: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已经1999年7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三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卢瑞华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城乡居(村)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建立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保障城乡居(村)民基本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与法定赡养、抚养相结合,并实行公平、平等、民主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村)委会在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具体实施。各级财政、劳动、统计、物价、工会等部门和有关组织应配合、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省、市、县民政部门职责:

(一)组织调查研究、制定本级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政策,提出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组织、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并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

(二)指导、督促、检查下一级民政部门开展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三)负责管理本级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下称保障资金);

(四)负责制定本级保障资金预算和决算报告;

(五)负责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统计汇总、档案管理;

(六)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困工作;

(七)负责有关部门工作的协调;

(八)市、县民政部门负责保障对象的审批和保障金数额的确定。

第六条省、市、县财政部门职责:

(一)配合民政部门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拟定具体的保障标准及实施办法;

(二)负责落实和检查本级保障资金的预算和筹集情况,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三)对本级民政部门提出的下一的保障资金的预算进行审核,按用款计划保证拨付;

(四)审查本级民政部门编制的每期报表及年终决算,按规定汇总上报;

(五)检查、监督保障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保障资金财务制度,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并定期上报。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按照县民政和财政部门制定的实施办法,组织、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对申请者的收入情况、生活困难程度进行审核;

(三)负责对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复核;

(四)提供咨询服务;

(五)发放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

(六)依法调查、处理骗取、冒领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违法行为;

(七)负责本乡镇、街道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报表统计和档案管理;

(八)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帮困活动。

第八条居(村)民委员会职责:

(一)接受居(村)民的申请,组织对申请者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对;

(二)张榜公布保障对象的名单;

(三)提供咨询服务;

(四)负责对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复核。

第九条部门和单位职责:

(一)负责对本部门、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下(待)岗人员、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请出具有关证明;

(二)准确提供本部门、单位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者的工资收入、各种生活补助收入和各种救济收入(含临时援助、资助)的数额和领取的时间,及申请者下(待)岗、失业的日期。

第三章保障对象

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有本辖区内常住户口,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主要有以下四类人员:

(一)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以下简称“三无”人员)的居民;

(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在职和下(待)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四)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不包括农村五保对象)。

第十一条申请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

(二)家庭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有超出家庭人员居住面积需要并用于牟利的房产或其他不动产的;

(三)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或参加劳动的;

(四)违反《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第四章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十二条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下列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第十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家庭全体成员收入的总和,包括以下内容:

(一)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各类劳动收入;

(二)继承、接受赠与以及利息、红利、有价证券等收入;

(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养老金、赡养费、抚养费等;

(四)其他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四条家庭收入不稳定时,按申请时前6个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家庭收入属一次性收入时,将其分摊到6个月计算。

第十五条凡年满18周岁至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按月领取工资或劳动报酬的城乡居(村)民按实际月收入计算收入。城乡居(村)民的其他非固定收入计算方法参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赡养(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为无力提供赡养(抚养)费;赡养(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当地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先支出赡养(抚养)费,如果被赡养(抚养)人不在同一家庭,则将应付的赡养(抚养)费除以被赡养(抚养)人数,得出付给每个被赡养(抚养)人的赡养(抚养)费。

第十七条本办法第十条中第一类保障对象如其原来享受的生活救济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原救济标准发放。

第十八条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的抚恤金等;

(二)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县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

(三)独生子女保健费;

(四)丧葬费。

第五章保障标准

第十九条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以既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结合当地下列因素:

(一)人均实际生活水平;

(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

(三)物价指数;

(四)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五)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

第二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根据当地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第六章保障资金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和乡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共同负担。

第二十三条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应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的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应由乡镇和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负担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第二十四条建立保障资金预决算编制和报表制度:

(一)每年年底前由各级民政部门依据保障对象的人数及应补差金额数,提出下一的预算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列入预算,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同级人大批准,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支出预算计划;

(二)民政部门根据同级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计划,按照实际保障对象人数编制每月(季)实际发放保障金支出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由财政部门根据月(季)支出计划定期拨款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按程序负责发放;

(三)县民政部门于每月5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县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上月支出月(季)报表;地级市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每年7月10日前和下一年1月10日前向省财政部门、省民政部门报送本市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上、下半年支出半报表;

(四)保障金的结余,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结转下使用,统一列入下保障资金支出预算计划。

第二十五条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

(一)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必须按照预算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必须建立保障对象分户基本情况登记表册(含家庭人员、收入来源、领取保障金时间等),并根据家庭人员和家庭收入增减变化进行调整,县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该设置保障资金明细帐;

(三)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发放保障金时,必须使用省统一印制的《××年××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登记表》,并以此作为财务记(入)帐的原始凭证;

(四)保障金的支出,列入政府预算支出科目,用于反映城乡居(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

第二十六条保障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的检查、审查和监督。

第七章保障金的申请审批程序

第二十七条保障对象申请保障金,由申请者户主向户籍所在地居(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报《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一式三份),并出具单位及家庭收入等有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八条居(村)委会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者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签署意见后将申请者有关材料和调查情况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核。

第二十九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10日内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报送所在地县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县民政部门应在10日内对申请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确定救济数额,将《申请表》一份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一份留存归档,一份发回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作为发放保障金的依据,并同时下发《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居(村)委会应及时将批准的保障对象名单、保障金额等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保障金发放程序

第三十二条对经批准领取保障金的家庭,其领取日期应当自作出批准之日的当月计算,领取期限除城市“三无”人员为一年,其它人员为半年,领取期限届满后,应在届满前30日内重新申请,如不重新申请,则取消其保障资格,收回《领取证》。

第三十三条县民政部门每月将本级负担的保障资金足额下拨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第三十四条保障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每月按规定发放。保障对象持《领取证》、身份证和户口簿,每月按规定日期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领取保障金。

第三十五条每月保障金发放结束2日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年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登记表》(附本或复印件)报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九章保障金变更转移

第三十六条县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居(村)委会必须定期对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收入变动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复核。领取保障金的家庭应当如实反映其收入情况,接受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居(村)委会的检查。

第三十七条领取保障金的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在当月向居(村)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办理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和停止发放保障金的变更手续。

第三十八条停发保障金的对象必须将《领取证》交回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交回县民政部门核销;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的对象应重新填写《申请表》,进行再次审批。

第三十九条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户籍所在地因迁移发生变动的,应办理保障金领取转移手续。

第十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擅自改变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保障金或收取贿赂的;

(三)玩忽职守,影响最低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出具不实证明的。

第四十一条对在领取保障金期间家庭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继续领取或多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

第四十二条对采用虚报或者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冒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申请保障金未得到答复,或者申请者认为自己符合条件而未被批准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十一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苏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自苏州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低保标准不断提高,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但是也伴随一些问题的存在。解......

    浅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整体得到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

    南海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南海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生活救济制度。 一、城乡......

    评析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

    阅读课件“生活救助”中的案例,评析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

    湖北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浅析

    【摘要】湖北省低保政策在政策完善、管理规范、资金到位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保障对象的管理、标准的指定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针对不足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以完善低......

    云阳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云阳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云阳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新农村......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 实践与思考 马田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邝良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是保障民生、发展民生的基础,是社会和......

    曲靖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5篇)

    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告 第24号 现公布《曲靖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自2007年7月18日起施行。 曲靖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七月十八日曲靖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