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五篇]

时间:2019-05-14 15: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第一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虽:佳:肴: ...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 ..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 ...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 ...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 .

(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 .....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

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

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

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四、课后学习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链接资料:

虽有嘉肴

原文

虽⑵有/嘉肴⑶,弗食,不知/其旨⑷也;虽有/至道⑸,弗⑹学,不知/其善也。是故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⑻。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⑼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⑽也。故曰:教学/相长⑾也。《兑命》⑿曰:“学/学半⒀。”其/此之谓乎⒁?(“/”为节奏划分)(节选自《礼记 学记》)

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⑵虽:即使。

⑶嘉肴:美味的菜。嘉,同“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⑷旨:甘美。

⑸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⑹弗:不。

⑺是故:所以。

⑻困:不通,理解不了。

⑼自反:反省自己。

⑽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⑾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⑿《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⒀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读“xiào”,教的意思。

⒁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1]

作品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作品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

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2]

作品观点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并强调了要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品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3]之中的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作品内容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重要词语(1)虽有佳肴(即使)(2)弗食(吃)(3)不知其旨也(味美)(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5)教然后知困(困惑)(6)然后能自强也(竭力,尽力)(7)教学相长也(促进)重要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第二篇:《散步》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散

步》教学设计

成都航天中学

许咏秋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内容。2.品味词句,说说文句所含情理。3.体会情感,传承尊老爱幼传统。【学习重点】 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语言品味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读课文2~3遍,了解故事梗概。3.搜集一二个尊老爱幼的故事。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搜集的尊老爱幼故事。

二、学朗读,感受亲情

6.听读课文(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7.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8.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母亲、“我”、妻子、儿子。在散步的过程中,母亲因为有病,要走平顺的大路;“我”的儿子要走有意思的小路,产生了分歧。

三、品词句,领悟亲情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9.《散步》这篇文章,通过平凡的事表现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肺腑,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值得学习。请再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述四个人物的语句,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勾画、朗读、品味,分析这些语句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1)我喜欢“母亲”。理由是:

(2)我喜欢“丈夫”。理由是:

(3)我喜欢“妻子”。理由是:

(4)我喜欢“小孩”。理由是: 参考答案:略。

10.“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的“熬”字换成“度”或直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熬”字更能体现母亲的身体弱,多病。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度”则不能表达这样的效果。

11.文章末尾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四、学写法,突出亲情

12.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如果换一个角度,你还可以为本文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为什么?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如果表示赞同,理由可以如下: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来的,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如果不赞同,可以围绕本文标题不能揭示文章中心关等谈理由。参考标题如:“母亲与儿子”、“选择”、“背上的世界”,以上标题与文章中心相关;“初春漫步”、“大路还是小路”,以上标题与文章线索相关。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13.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在文中把它们勾画出来,并采用旁批法注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处景物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句中的“新绿”、“嫩芽”、“水泡”透露出了初春的气息,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不波粼粼的鱼塘。”“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不仅表现出初春的特征,更突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衬托出了母亲愉快的心情。两处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14.课文中有不少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读读课文,至少画出两处这样的句子(例句除外),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参考答案示例:(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好处: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

五、说故事,回忆亲情

15.说说你在家里感受到的亲情故事。

参考答案:略。

课后学习

16.学了本文,你对亲情一定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请你回家之后,为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人做一件事(如洗衣、洗脚、做饭等),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并将这件事写下来,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略。

第3页

共3页

第三篇:《风雨》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风 雨》教学设计

<1>导入:

大自然神奇而又美丽,在文人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有些事物更是他们借以抒发倾述的对象。比如说“风雨”,翻阅古诗词,我们可以发现有关“风”“雨”的古诗不甚枚举,同学们有没有学过有关“风”和“雨”的句子,列举一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风雨”的句子,我们可以来欣赏下。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如此多的文人大展其笔,尽显“风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风雨”的文章,来看看贾平凹(wa)又是怎样来描写风雨的呢? <2>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自传:娘呼“平洼”,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风雨》是作者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一篇写景散文,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3>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有的急促些有的缓慢些,事例指导如急促,“猛的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如缓慢“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每一段落转换处应停顿,不能急促)

2.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抑扬顿挫。并思考每个段落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自然段。(从修辞、动词运用并结合想象的角度)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问:将什么比作面团?为什么像面团?北方秋意正浓、满目黄绿的哪点像面团了——在狂风劲吹下)

明确:比喻,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虽然狂风劲吹,肆虐着树林,但是它仍然生 命顽强。

2)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房舍,墙头。(“长在空中”说明了什么?有哪些动词?)

明确:说明风吹起落叶时间较长;“旋”“挤”“拉”“扭”“冲”“乱”“压扁”细致的描写出风肆虐树林的情态。

3)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比喻,柳条乱得像麻团,从形的角度)

4)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杨叶千万次变了模样,从色的角度)

5)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芦苇倒伏破裂出声,从声的角度)

明确:从描写树林整貌到具体描写风雨中的垂柳、杨叶、芦苇。

4、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课文中没有一个“风”“雨”字,但一直在写风写雨,也就是说作者写风雨,并没有直接写风如何雨如何,而是通过写风雨之中的各种景物的变化来表现风雨,这种写法就叫什么?——侧面烘托(对描写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从侧面形容渲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5、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老师所分析的句子外,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描写其他景物的句子,结合修辞,动词,侧面烘托和想象来分析一下其他的句子好,好在哪里?它使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精读课文

1、从全文的详略情况上来看,“风”姿多于“雨”态,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风的,写出了风的怎样特点?又是从几处着笔写雨的?找出写雨的句子?

明确:其一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其二是对动物的描写;其三是对人的描写。还有宏观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是微观描写,分别从形状、色态、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狂暴、肆虐。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2、如何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明确:课文大篇幅描写风雨之大之猛烈,狂风下的景物模样——树木乱成一团,蔓藤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情势之紧急,都有着一种“急”的情调。但到了结尾,转写室内,年迈的老头饱受风雨天气带来的风湿疼痛,年幼的孩子看什么都是新奇有趣,叠着纸船玩游戏。在一片萧瑟的风雨景象中呈现这样的一幅温暖画面,令人回味。节奏舒缓,有一种“温暖”的情调。在其他景物和人的存托之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世界上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3、描写这些景物的顺序?

明确:植物——动物——人;远——近;屋外——屋内

4、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上一下子植物、动物、人„„但在每个景物的描写中都离不开“风雨”的这个主题。

<5>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主旨:作者通过对西北小村落那些显而易见的景物在风雨中的千姿百态的描写,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并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第3页

共3页

第四篇:《风雨》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风

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学习重点】 1、2、3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散文名篇《冬景》《夜籁》《商州又录》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通过对贾平凹小说不同阶段显现的乡土情结主题内涵发展变化轨迹的探寻。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转型给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随着作家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贾平凹乡土思想与意识不断走向深入。其小说呈现的乡土情结也由浅入深。由单纯走向复杂。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 绝望——超越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这就是作家对社会转折时期中国乡土社会与传统乡土文化由衷诚挚的忧患与关怀,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的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

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蔓()撩()模样()锥形()屋檐().....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

3.自读课文3-5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二、新课导入

第1页

共3页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画出来)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四、重点讲评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第2页

共3页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参考答案:略。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拓展延伸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第3页

共3页

第五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点】

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15.背诵课文。16.完成课后练习。

第3页

共3页

下载《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180个词及意思汇编(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虽有佳肴》教案鄂教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点兴趣。 教学策略 1.以朗读为主,多任务、多形式朗读。 2.结合学生的学习......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新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教师: 授课课时:10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和赏析能力 3.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临江市蚂蚁河乡中心学校XXX 为了搞好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观沧海》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观 沧 海》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