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个人体会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个人体会 为期两天的社会调查终于结束了,关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调查,虽然它的时间很短,但我很匆忙,很辛苦,但是让我知道了怎么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经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真的受益很多,看着我们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全部填完,也多少有些成就感。
调查的时候,我们也为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小组开会分工各自的任务,准备问卷,查找相关的资料,还找来了有过问卷调查经验的同学给我们讲解,现在虽然很有成就感,可是那天感觉大不相同呀!那天,我们带着准备好的问卷来到了各个自习教室。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学以为我们是属于商业行为,所以不愿意接受,可是当我们说明来意,他们还是接受我们的问卷。但总是有一些人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了我们。我个人觉得,接受问卷不会花费你2分钟的时间,为什么不愿意给我们行个方便呢?这真的让我想事情不能太天真!尤其是进入社会!
通过这次问卷,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成员们各抒己见很重要,这个课题是大家接下来要忙的对象。
2.过程中困难很多,我们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3.目的明确地去做一件事,有规划地去执行,比一头热地去瞎撞要高效得多。
4.庞大的一个课题,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分工,需要每位组员的积极参与,需要大家共同参 与,互帮互助、合作,才能成功。
5.要学会分析遇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会独立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更要学会向他人请教。切 忌遇事便妥协,忌消极悲观。
6.分发问卷以及采访别人的时候态度要诚恳,以礼待人。
7.问卷的整理工作,数据要准确,客观做出分析,评估。
不知不觉我已经迈入大学校园一年了,以前的我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现在我要走出安全的港湾,接受风雨的洗礼,社会的考验。我们经常说“学以致用”,而更多的人却是在感慨大学里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社会上,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发挥,没有作用,深感怀才不遇。这句话是否正确,我们目前无从考证,但若从这次社会调查的过程来看,如果说我们以前上课所学的课程全部是理论课,那么市场调查纯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一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其它理论课一同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自己学到的知识有限,知识面也较为狭窄,真正是“沧海一粟”。一个人当他生活在独自的领域,自我的世界或与外界的联系太少甚至没有时,经常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并且逐渐懒惰、自狂自傲的心理。学校虽然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它与外面真正的世界相比,乃是微不足道的。在调查当中,在与人们的交谈当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馈乏,以致使自己的自信受到打击。因此,我真正要做的,是极早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多接触社会上实际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自我的,纯粹的理论世界里,尽可能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真正的迈向社会做好准备,才不会被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社会上每个人投入更多的热情。在几天的准备与调查当中,我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大相径庭,代表了来自于社会上不同的阶层的人,而在与他们的交谈过程中,有热情大方,有积极投入,也有形式主义应付任务的等等。虽然我们调查的只是社会大学生一方面,但在实际的接触中,影射的却是一个万花筒的世界,显露着整个社会。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去体验社会,以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对于我们学生,只有真正接触到社会这所真正的大学后,才能够有真正的感触。社会交往、工作并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那么容易,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的天真,我们的无知在社会面前应该收敛了!面对于社会,它则告诫我们,我们还很嫩,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实践与考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方式,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亲身实践能够使我们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成才,学有所用,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社会实践报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短短七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但我选择了坚持。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相信我们照样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从事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院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如何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保持健康心态,应该受到学校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
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
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病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
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已的心理保健医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学费的增加与就业体制的改革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逐年加大,尤其对大学新生,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昂贵的学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学习兴趣等很多问题困扰着这些脆弱的心灵。如果不及时调节,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地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全院师生员工都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摘要:本文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我院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我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字
当接连不断的大学生自杀似乎已不是新闻的时候,今天,大学考场里那个空荡荡的座位,是否再次震撼我们的心灵?
1、自杀事件:
2010年5月28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西南政法大学一名大四女生从该校渝北校区第四教学楼6楼跳下,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无效后死亡„„据校方分析,至少有两种原因导致了该名学生自杀:一是自杀学生在情感上有很大困惑,二是与家长沟通存在问题。
2005年6月21日22时40分左右,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张乃健从学校中心教学楼13层的厕所窗户跳楼自杀。
2001年12月31日上午,广州市五山某高校2000级研究生坠楼身亡。据了解,他们
研究生的每门课要根据成绩排名,排在最后5%~10%的学生,给予黄牌,累计三个黄牌就换一个红牌,得红牌的学生毕业难度较大。该学生可能是成绩太差,受不了刺激
2、犯罪事件:
《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即将毕业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应聘,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后,竟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1死1伤。
2002年3月上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批准逮逋了涉嫌故意杀人的大学生马晓明。只因功课不好被学校“劝其退学”,上个月,自感没法向家里交待的马晓明把自己的爸爸和奶奶杀死了。
22岁的刘海洋,原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2002年一二月间,他先后两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展区内的黑熊和棕熊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伤熊”案一时间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热点。
„„
一桩一桩血的事实,像针一般扎进我们的眼睛,你是否感觉到触目惊心? 比事实更加触目惊心的,是数字。
卫生部200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4年,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徐彗兰等人在对该校623人的调查中发现(有效问卷为610份):有89人(占总样本的14.6%)表述自己在一年内认真想过要
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也在今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三年级最高(为13%),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高于成绩好的学生,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
(2)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
(3)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
(4)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
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5)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
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法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1、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门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具体措施: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也可以自己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如义务执教、社区义务服务等有益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自主、自强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2、保持良好、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的生活,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是密不可分的。保持良好、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健康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
体素质:③完美的人格展现。完美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客观事物,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学校生活:④培养积极极向上的个性特点: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要注意:(1)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
(2)在口常生活中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广阔的胸怀,不以自我为中心;
(3)富有同情心,能经常想到别人,不一时冲动感情用事;
(4)遇事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正确理智地进行处理和判断,不固执已见不主观;(5)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矛盾。
(二)、完善学校和社会培育机制: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虽然门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心理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
2、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会碰到一些心理困惑。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3、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包括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有效的途径。通过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学知识可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调节,心理困惑得到消除,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
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当今大学生的心里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经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当今大学生心里问题的措施。希望通过我们本次的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可以为一些有心里问题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也祝愿所有人能够以一颗健康、开朗、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 [3] 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
[4] 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5] 李长文,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 [6] 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7] 李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说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说明
一、分工情况:
1、蒋彬斌、刘松负责制作调查问卷;
2、我们组六个人分为三组在各学院进行调查;
3、李轲、陈凯负责整理和统计问卷;
4、李源源根据统计数据写“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5、徐超完成情况说明并将问卷数据制成电子档。
二、实践阶段说明:
1、制作调查问卷:
在分工确定后,蒋彬斌和刘松经过讨论列出了一个有21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大家看后,觉得有些问题较为敏感,例如大学生对性的看法以及是否存在自杀现象,于是将21题改为18题,将敏感问题换角度提问,或者索性删除,最终于2010年4月30日定稿,并打印出来。
2、全校范围调查:
2010年5月3日至5月14日,小组六人分成三组人,先后在城建、生科、艺院、文法、外院、商院以及信工大门口,随机抽取5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3、整理问卷:
回收问卷后,李轲和陈凯对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将每个选项所选的概率进行统计。由于数据庞大,徐超、李源源、蒋彬斌、刘松也分别帮忙统计了部分数据。由徐超将统计出来的数据做成电子档保存。该阶段持续时间从2010年5月17日至5月22日。
4、写报告:
根据整理的数据,李源源于2010年5月25日前写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初稿,并拿给大家修改,就初稿的语言、格式以及风格进行讨论,最终将报告中的语言用词较为书面化的呈现出来,并由李源源抄写在答题卷上。
5、写具体过程:
根据调查活动的过程,徐超将整个活动的具体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
三、实践亮点:
1、由于我们组的问卷数量足,故相较于其他调查组,我们的调查覆盖面更为广泛,得到的数据更为权威,问题的分析也更加透彻。
2、调查活动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具体分工虽明确,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分工的不全面,故实际工
作时大家互帮互助,完成报告。
3、在2010年5月17日至5月22日开展调查期间,武汉天气不好,几日阴雨,几日暴阳,但小组成员仍坚持在课余时间去离宿舍楼很远的学院进行调查,显示出小组的凝聚力。
4、除了调查工作外,小组成员平时也有社团、学生会或班级活动要做,在时间上有时会难以调节,但是最终大家还是齐心协力的将调查完成。
5、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几次请教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因为他的给我们专业的建议,也让我们的报告更加具备科学性。
6、在选题上,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平时生活,更深层的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实践困难:
1、问卷的第一稿是小组成员自己拟定的,拟定之后才发现问题形式较为单一,同时个别问题较为敏感,于是根据问卷的基本要求,经过成员讨论,定出最后的问卷。
2、在进行调查的两个星期里,武汉天气恶劣,时阴时阳,我们小组成员常常会淋雨做调查。
3、在调查的第一天因为站在学院门口,没有可以垫着写问卷的地方,弄得手忙脚乱,还麻烦同学在墙上写字,第二天我们吸取教训,带了一些硬纸板去学院进行调查。
4、调查对象是中南分校各学院的学生,但是给他们调查问卷时,有热情填写的,有冷漠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去的,有以为我们就职于某种机构,不敢真实的填写问卷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耐心的解答,并劝服同学参与调查。这非常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也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调查机会,因此乐此不疲。
5、350份以上的问卷统计是非常大的工程,有6300以上个问题,25200以上个选项,这也体现了我们分工的不正确。在发现350份问卷要花很长的时间统计出来后,我们重新分配,李轲、陈凯在这项工作做的还是最多的,统计了近180份,剩余的170份由其余的四个人平分。
6、将问卷统计出来的结果做成电子档和概率图时,如何运用Word制作表格和排版的问题有些棘手,我们慢慢摸索的将草稿纸上的分析结果写到Word中,费了不少力。
7、在网上查到报告的格式,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写报告,李源源迟迟不敢动笔,初稿就修改了好几次,从应用文的语言文字到其具体内容都力求严谨。初稿完成后,大家开会,经讨论,将语言上的不准确的用词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历时四天才将确定最后报告内容。
城建学院土木0903
蒋彬斌,刘松,李轲,陈凯,李源源,徐超
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
——关于大学生孤单心理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你们好。我们是河海大学的学生。就当下情绪—社交孤独现象在高校蔓延严重。我们就大学生孤单心理问题展开调查。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调查,谢谢您的参与!
填表日期: 2010年11月6日
一、基本题
1、你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A、大一大二 B、大三大四 C、研究生 D、博士以上
2、你什么时候会感到想要人陪伴
A、想家时 B、无助时 C、无聊时 D、开心时
3、这时候你最先想到的来陪你的人是谁
A、亲人 B、朋友 C、情人 D、陌生人
4、你感到内心孤单的时候
A、很少 B、偶尔 C、经常 D、一直处于孤独中
5、在大学你最关注什么
A、学习生活 B、情感生活 C、社交生活 D职业规划和兼职生活
6、当你孤单时除了找人陪伴你还会做什么排解孤单
A、上网(聊天,玩游戏,听歌等)B看书和电影 C、发呆 D、逛街 E、其他
二、是否题(是填A 否填B)
1、你是否谈过恋爱AB2、你是否觉得今天没有跟人接触AB3、你是否觉得跟人相处时不是本来的我AB4、你是否不觉得自己有趣AB5、你是否觉得不愿因自己的困难而让别人感到有负担AB
三、你享受孤独的过程吗?
1、早上起床对着镜子仔细的审视自己
A、从来不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总是如此
2、回到房间把门关上仿佛把整个世界关在门外
A、从来不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总是如此
3、在热闹的地方冷冷的注视四周的人群
A、从来不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总是如此
4、有事没事喜欢把耳机开得很大声地听歌
A、从来不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总是如此
5、电影结束或是一本书看完怔怔地发呆
A、从来不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总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