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世界)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
1、标志 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 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 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
1、标志 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 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
3、特点 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 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
1、标志 1935年美国颁布 了《社会保障法》
2、背景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3、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
增。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
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
1、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3、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保障范围的全民化、保障项目的全面化、保障水平的攀升化。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至今)
1、标志 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积极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2、背景 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
3、特点 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一)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大生产逐步打破了农业社会人身依附的主从关系,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要求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
(三)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从而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工人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1、德国新历史学派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2、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则;
3、凯恩斯经济理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4、《贝弗里奇报告》成为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评论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进程与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2、循序渐进 大多数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是采取循序渐进方式的。
3、不断完善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是在增长性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调整。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传统与渊源
1、天命主义禳饵论:最原始的救灾救荒思想。(商汤)巫术救荒“乞雨”,天子→“天帝”(万物有灵),各种灾祸皆由天帝决定,人类社会想要免除灾难的侵袭,保障生存的权利,就必须向天地禳寿,以求宽恕。
2、大同社会论:乌托邦思想(春秋战国)a、孔子:大同社会《礼记·礼运》 b、东晋《抱扑子》记载鲍敬言的话。另外:墨子“兼爱交利”,老子“小国寡民”,庄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
3、社会互助论:中国儒家思想的又一组成部分。
4、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继续以备荒并救济贫民的社会思想。(西周→唐→金)贾谊《论积贮疏》
5、社会救济论:贫困救济→国家责任,灾后救济→皇恩。
6、优待抚恤:
二、新中国建立前的社会保障
(一)国民党: 制度建构:1929年国民政府广东建设厅劳动法起草委员会即起草过《劳动保险草案》,1944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拟定过《社会保险方案草案》。
(二)中共: 根据地(苏区)1932年、1933年《劳动法》(照搬苏联)。东北解放区:1948 《东北公营企业战士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保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建设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涉及到城镇居民。
1、社会保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险,赋予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一重二元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另一重就是城市内部存在着企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1951年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至今未宣布失效)。1952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1955年4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初步建立了女工
作人员的生育保险制度。
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
2、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 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就职工福利、社会福利事业、福利工厂、生活困难补助等社会保障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
3、社会优抚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政府就非常重视对于有特殊革命贡献者的褒奖和抚恤,首先
于1950年由内务部颁发了《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除此之外,内务部还颁布了4个有关军人优抚的条例:《革命烈士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疾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
关于对于现役军人的优待和退役安置,195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以
及国务院于同年5月发布的《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对其作了详细规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时期(1957——1966年)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对劳保福利进行整顿。整顿的方针是简化项目,加强管理,克服浪费,改进不合理的制度。
195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上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退休暂行规定》),它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单独立法。
卫生部于1957年制定和颁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犯法的规定》,首次将职业伤害列入了工伤保险的范畴,实现了工伤保险和职业病保险的融合。
1965年9月,为了加强公费医疗的管理,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公费医疗制度作了适当改革,如第一次在医疗保险中引进了个人承担挂号费的机制。
国务院于1965年6月发布了《关于精简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退职老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
国务院于1958年3月颁布了《关于处理义务兵退伍的暂行规定》,建立了义务兵退伍复员制度。
(三)社会保障的停滞期(1966——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国家并未制定过真正的社会保障法规。社会保障进入了停滞并遭到严重破坏的阶段,有社会统筹功能的劳动保险由此变成了自我封闭的企业保险。
对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评价
1、国家负责
3、板块结构
4、全面保障
5、封闭运行
6、缺乏效率
(四)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1、恢复性改革阶段(1978~1991年)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而1978~1991年这一阶段
主要是维持、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养老保障制度。
2、探索性改革阶段(1991~2000年)1991~2000年这1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
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个重要法规文件构成:
第一,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
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三,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四,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多种方案并存的破碎局面。
3、“做实”试点阶段(2000~2006年)
200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进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试点工作,提出在总结辽宁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省的试点,为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积累经验。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起又将试点改革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八个省、区、市,包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
4、“全覆盖”改革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
年,中国政府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做到全民保障。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
200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确定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评价
1、成就巨大
2、教训深刻 指导思想中忽略公平、建制理念中依然采取制度分割与身份差异的取向、推进策略中缺乏对制度规律的尊重或者将制度规律与现实国情因素对立起来。
3、任重道远 社会保障理念不清、体系结构残缺、立法滞后、责任模糊。
4、前景光明 我国将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责任分担、机制健全并且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篇: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简史
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简史(The worldwide neurosurgical evolution history)
http://n…
神经外科是医学中最年轻的最复杂的一门学科,究竟起源于何时,翻开浩如烟海的史前资料及考古佐证很难统一。在Waker主编的“神经外科历史”一书中提到,在巴尔干、印度、北非、太平洋岛屿曾一度发 现过一些治疗性颅骨钻孔的标本,这些资料虽然显示了很早即有人进行头颅及大脑创伤的治疗;然而,神经外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神经病学、麻醉术、无菌术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1879年,Mac Ewen在英国格拉斯哥第一次正式 进行开颅手术,他为一患者成功切除了左前颅凹扁平状脑膜瘤,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881年他为一例脑脓肿患者行开颅脓肿引流术获得成功; 1888年 Mac Ewen又成功地施行了两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和第一例椎板切除减压术。与Mac Ewen并驾齐驱的 另一位英国人Horsley,1887年第一次行推板切开椎管内脊膜瘤切除术获得成功;1889年首先倡导了半月神经节后根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遗憾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Horsley随军服务远征中东,不幸于1916年中暑身亡,享年59岁。后人 Penfield评价近代神经外科的奠基人时总结道:近代神经外科诞生于 1870~ 1890年间的英国,主要应归功于 Mac Ewen和Horsley。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神经外科学面临着种种困难,诸如手术器械的短缺、手术经验的不足、术前术后处理不严密、术后严重脑水肿及颅内感染,几乎要将这个初生的婴儿扼杀在襁褓之中,种种可怕醒目的数字,残酷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1896年Auvray的 脑瘤手术,仅有47例作了减压姑息性手术; 1898年 Star报告 84例脑瘤手术,大脑肿瘤死亡率达 50%,小脑肿瘤死亡率80%。因此,1898年Ferrier认为,这些残酷的事实是神经外科史上充满忧伤的一页。神经外科学家,神经病理学家及神经解剖学家在痛苦与失败面前并没有止步,而是不断探索,新的诊断及治疗技术不断涌现。
Harvey Cushing 神经外科学史上一位杰出的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革新家。早在1917年他就首先提出: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必须手法细腻,止血彻底,要尽力保护脑组织等。因此,他与同辈比较,脑手术死亡率为7.3%,而同期内其他统计则介于37%~ 50 %。他首先设计了用小夹夹住帽状健膜外翻止血; 设计了银夹夹闭血管,设计了很夹钳、银夹台;他与 Bo vie合作,发明了高频电刀及电凝,应用于开颅手 术中止血,获得了成功;他首先提出了术毕要缝合硬膜与帽状腱膜,从而减少了创口的感染和渗漏,上述原则迄今仍为神经外科界所遵循。在80年前简陋的条件下,做出如此巨大的成就,实在难能可贵,所以他在医嘱中要求在他的墓志铭中刻上“第一个帽状腱膜缝合者长眠于此”,深为此而自豪。
Dandy在 1917年多次观察到颅脑损伤后产生气 颅的现象,产生了将空气直接注入脑室进行诊断的联想,他大胆实验,于1918年发明了“脑室空气造影术”,并在Ann Surg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名噪一时。空气脑室造影是向人的侧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注入气体,可使脑室系统在X线中显示出来,从而大大提高了脑部病变的定位诊断,使手术成功率倍增,死亡率及致伤率大为下降。神经外科诞生的初期,手术技术并不十分成熟,发展亦不均衡,而且手术技术仅限于某些神经外科医生,为了促进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与提高,让更多的 医生学习并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919年10月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成立,宣布神经外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外科专业。5个月以后,即1920年 3月 19号,在美国 Boston州 Peter Bent Brigham医院,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亦是规模最大的神经外科机构即神经外科医师学会(The Society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Harvey Cushing为主席,学 会的宗旨是:①促进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②加强神经外科医师的教育,尤其强调的是神经外科医师需要在普通外科医师基础上进行特殊医疗技术训练。学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的重点是在上午进行手术技术讲解与表演,由东道主进行;下午则进行医学论文交流。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神经外科中心,由 Cushing 长期担任主任,各国神经外科医师慕名前来进修并成为一代泰斗,可以说这里是现代神经外科医师的摇 篮。在这个神经外科学会漫长的历程中,另一位杰出的神经外科巨匠,“脑室空气造影术”的发明人 Walter Dandy在长达 5 0年的生涯中一直与 Cushing及 Frazier关系紧张,从未进行过技术合作,在神经外科史上留下了永远遗憾令人不解的一页。
在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史上,脑血管造影术的发明人Moniz为现代脑血管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作出了不朽的功绩。1927年 Moniz(葡萄牙人)与其学生 Lima(神经外科医师),通过对狗动物实验及尸体解剖发现颈动脉注射溴化锶X线下显示脑动脉系统,随后迅速推广到临床应用,根据血管形态改变、位置分布来判断颅内病变部位及性质,使得颅内病变诊断更加准确,且能对脑血管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栓塞等具有更直接的意义。
如果说近代神经外科诞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那么神经外科的初期发展与成熟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决不过分。尤其是Cushing创立的美国神经外科医师中心给世界各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及神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物理学、放射学、计算机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发展是分不开的。1970年 Hounsfield在神经放射学上作出了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即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简称 CT。利用密度对比原理,将颅脑结构按不同密度划分为Ho unsfieid单位十 1000—- 1000,可明显区分脑室、脑白质、脑灰质等不同结构;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使脑瘤得到强化,显示出清晰的轮廓及其周围脑水肿。CT的出现使得过去诊断脑瘤病所必须的气脑及脑室造影大为减少。脑血管造影亦略有减少。这一重大创新,将神经外科诊断与治疗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在CT广泛应用的同时;另一项诊断技术——核磁共振影像技术(MRI)于 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它在神经外科疾病诊断中弥补了CT的不足,对脑血管病变、后颅凹病变、变性病变、特别是脊髓病变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由于其病变能从多方面 构建图象,对当代神经外科高难手术入路设计提供很大的帮助。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许多方面大有取代创伤性血管造影之势。CT及 MRI的应用,可以说对神经外科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现代神经外科治疗技术在继承古老方法的基础 上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8年,以瑞士学者 Yasargil为代表的神经外科学家首先开展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由于手术视野放大及良好的照明,使得手术精确性大为提高,临近组织的损害机会明显减少。许多原来不能做的手术如今成为现实,原来的手术禁区正逐步打破。脑深 部病变、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等许多疑难病症,前人束手无策,如今在显微神经外科时代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真是神经外科治疗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
70年代初期,介人神经放射治疗技术集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手术学和神经病学为一体诞生了。它一出现,使得许多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如巨大的、功能区或手术达不到的脑、脊髓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颅内巨大动脉瘤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使一些以前需要手术治疗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免除开刀之苦;使一些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手术通过术前栓塞减少术中出血,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介入神经放射治疗给神经 外科治疗带来巨大的冲击。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新近发展的一门治疗方法。它利用立体定向方法确定颅内靶点,然后将多束放射线汇集靶点,局部形成大剂量照射,导致靶点组织破坏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放射治疗装置是由瑞典生产的 Leksell立体定向γ 单 位,或称 γ 刀。它是选择多组小剂量放射线,在靶点 聚焦,使局部有破坏力的放射剂量。因此,这种方法选择性更加准确。目前γ 刀应用于功能性神经外科疾患、良性肿瘤及血管畸形等疾病之中,其危险性极小,可以在门诊完成治疗。这种无创伤性的立体定向放射 治疗正冲击着传统的神经外科各领域,同时亦吸引愈来愈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和广大患者。
今日世界,日新月异,神经外科事业亦是蓬勃发展。正如 James Ausmam评价的那样:28年前,即 1968年,显微外科技术刚刚引入神经外科,那时 CT及MRI影像技术尚未诞生,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尚处于原始水平,放射外科治疗及内窥镜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尚不为人所知,计算机引导直接手术更是新近的创举。这些种种技术的出现均发生在过去短短的28年之中,那么未来28年 神经外科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下一个世纪,主宰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力量是计算机及基因工程。神经外科将如何发展,这将是全世界每个神经外科医师都应正视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真正是神经外科新的内容;我们就必须要知道身边的世界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三篇:把握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态势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体制的发展趋势
姓名:刘茜
学号:2011010665
专业:市场营销
把握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态势,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明确改革的未来方向,进而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创新,建立高效运转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趋势
通过对社会保障发展历史和社会保障当前困境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各国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和改革意图的考察发现,社会保障制度在新世纪的进展中将呈现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社会保障多样化。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共同的稳定机制,在基本原理和技术操作上具有很大的相通性,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表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会完全一致。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民族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各不相同,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呈现一定程度的一体化趋势。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保障目标多样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将由消除贫困、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单一目标向促进储蓄和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转化。
(二)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多样化。各国将提供退休收入或其它福利的责任由政府部门部分地转移到职工个人或企业身上,政府将减少这种义务。
(三)项目体系多样化。有的国家具有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有的国家只有简单的社会救助和民间福利;有的国家社会保障包括教育、福利,有的国家将其排除在外。
(四)管理体制多样化。既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的,也有多个部门分工管理的;既有完全官方管理的,也有私营机构参与管理的。
(五)实施方式多样化。在各国的社会保障项目中,既有官方直接组织实施的,也有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实施的,还有官民结合的实施方式,并无统一模式。各国之间的国情差异、地域差异、文化传统差异、各国国民价值偏好差异等均决定了多样性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化的内容
二、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化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化包括二方面内
1)是指各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重保障机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业化国家虽然战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项目还在不断增加,如 年代后发达国家方兴未艾的护理保险。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保障项目本身不齐全,完善社会保障项目将是其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2)是指保障范围和内容将不断扩展。现在,许多国家已经不仅
仅将人的生老病死作为防范对象,而且将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因素如环保、精神状况、教育和培训等也纳入了社会保障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内容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
三、社会保障私有化
由于社会保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人的私利驱使下,存在过度消费的可能性,福利国家公共提供和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的弊端和智利模式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的必要性。社会保障私有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在个人帐户基础上,从规定受益制转为规定缴费制;二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集中性垄断管理转为分散竞争性管理;三鼓励社 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障或将某些社会保障项目委托社会机构管理。社会保障私有化有以下优点:
一是缴费和受益挂钩,缴费越多,受益越多,可以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障功能兼容;
二是可以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可以弱化政治效应,并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私有化并不是全盘私有化,全盘私有化排斥了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即使在智利,全盘私有化也仅限于养老保障领域,社会救助等领域仍由官方直接提供保障。在养老保险领域,政并未完全放任,而是在立法和监管方面尽着自己的责任。在养老基金公司破产或发生财政危机时,政府要负接管之责,承担最终责任。在仿效智利的拉美国家中,也并非完全模仿,如阿根廷、乌拉圭采用混合改革模式,哥伦比亚采用的是公营和私营平行的改革模式,还没有哪
个国家采用完全取消雇主缴费或纳税的智利模式。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部分私有化而不是全部私有化将成为社会保障制度世界性的改革趋势。
四、社会保障基金资本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对效率的追求,基金积累模式越来越受到大多数国家的偏好。实行基金积累制面临的最大风险便是基金贬值的风险,时间跨期越长,风险越大。
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优点
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一可以使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二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是长期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效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随着世界范围的养老金体制的改革,养老金私人化、采取基金制、允许私人部门管理公共养老金计划以及放松养老金资产投资限制的趋势会越来越强。
五、社会保障产业化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老年人的经济供给、教育和职业培训、医疗照顾、居住方式、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社会保障的经济来源,即衣、食、住、行、医和学习、文娱、体育等物质文化生活的费用由谁提供及是否有保障;二是衣、食、住、行、医、学习、文娱、体育等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由谁提供。经济来源是社全保障的基本方面,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供给是社会保障的最终实观条件。社会保障产业化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而言的,主要是对由国
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附加需求或特殊需求实施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已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社会成员的经济力量增强,出现了超出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福利需求,同时也说明了市场经济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需求变动的敏感性和老年产业的收益性。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法国,老年人成了市场的“宠儿”,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如帮助老人做饭、洗澡、料理家务,陪伴老人聊天、旅游等生活服务;护理病残老人、治疗和健康咨询等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向老人提供交通工具,协助老年人再就业,为老人排忧解难等其它服务。这些蓬勃发展的老年产业不仅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而且企业也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老龄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可以预见的是,世纪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会日益突出。社会保障的涵义也将拓展,不仅仅包括经济保障,还包括精神和服务保障。据统计,欧洲发达国家和日本老人的独居率都超过 以上,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和独居率也呈快速上升之势。老年保障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将是 世纪全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
六、社会保障一体化。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冲击下,一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仅仅是一国内部的事务,它还影响着全球的资本和人员流动。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通过三个方面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是福利水平的高低影响一国产品的成本,影响其对外贸易,如“福利国家”产品由于工资成本高,就难以和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产品抗衡。二是由于跨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人员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日益重要。三是由于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不断增加,基金投资国际化不断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方面的协调。如北欧五国制定了社会保障公约,对北欧五国的社会保障作了原则性规定:各国的社会保障法规必须体现公约的精神,不得违反公约的规定,同时应将另一个北欧国家的公民等同于本国的公民,并对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和内容进行了规范。它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在北欧五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规范。从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以及北欧的实践看,社 会保障正从主权国家内部走向政府间合作或区域集团化并将走向全球性联盟或合作。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由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对各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2.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力暂时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3.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4.国家卫生服务模式:模式就是模板、样板的意思,是可供别人模仿和学习的一系列做法或工作方式。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各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并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个可做参考的模式或原型,或起模仿作用或起启发作用,否则,就会多走弯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范围内迅速推广这项工作。
5.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工伤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答: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
(二)损害补偿原则
(三)严格区别工伤和非工伤的原则
(四)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2.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1)基础性
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必须是也只能是着眼于“保底”。(2)协调性
第一,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
第二,协调社会救助同社会保护政策的其他方面比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之间的关系;
其三,社会救助内容的本身的协调性。(3)选择性
社会救助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法定工作程序即“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选择性”是社会救助最为突出的特点。(4)历时性
从社会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救助最早产生。
3.简述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
答:(1)决策协调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权威机构担任,主要担当向立法机构提供依据,协助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并根据法律导向制定有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预算的审议。同时,还负有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的重任。
(2).业务执行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体制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团组织担任。它实际是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方针、政策的综合职能部门,通常要接受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并且负责执行政策法规、落实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经办社会保障各项目费用的征集、核算和发放工作。
(3)资金运作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由社会保障基金独立运作,也可以委托专设的基金公司。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统一运作和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它与业务执行机构关系密切但同时处于平行关系,根据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可分别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运作机构。
(4)监察监督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应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当,主要行使对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收支、营运和管理的监督权。监察监督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贤达人士、公众代表和专家。此外,监察监督机构还上连立法机构的法律监察,下通广大民众的社会监督,通过包括审计在内的多种途径,使得社会保障工作在国家既定方针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4.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
答: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养老保障改革,确立了新的养老体系框架。但是,中国养老体系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重要财力储备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创新与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内容。
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国家将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基金筹集:个人缴费分12档 地方补贴每年至少30元
根据这份指导意见,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在个人缴费方面,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1200元12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在集体补助方面,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2、论述社会福利的特征和作用。
答: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征: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提供的收入保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供低费用或免费的福利待遇,另一种是提供现金补贴。国家举办福利院为特定的人群提供生活保障。
第五篇: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2、保障范围覆盖不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我国现有城镇贫困人口3100万以上,1999年享受社会保障的总人数不足300万,2000年不足400万。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人,是为数较少的边缘群体。而在体制转轨中,“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已经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应得到保障。事实上,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拿不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70%以上。
3、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有的人提出,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有的人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与国际劳动组织的有关条约存在巨大差距。有的人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失误。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
4、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并不包括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目前,国家用于失业保险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还很低。国家用于下岗失业保险的经费包括两部分:一是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属于临时性财政支出,其中包括企业支付的一部分费用;二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二者合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0.16 %,1
1999年提高到0.51%;二者合计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1996年为1.21%,1999年为4.20%。
5、立法滞后。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外,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虽制定了规定和条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其次,有的规定或条例规定得较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最后,有的规定和办法具有明确的临时性,即权宜之计。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1、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颁布《救济失业工人的办法》,对解决旧中国遗留的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包括养老、伤残、遗属、疾病津贴、医疗、工伤和职业病、生育待遇等保障项目。此后,国家颁布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并根据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局限于城镇地区,重点是国有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4年,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6年,建立了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94、1996和1998年分别开始实施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制度结构:中国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和非缴费型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
社会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5个项目。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时获得帮助和经济补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
社会救济:中国政府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救助的对象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者;或虽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者;或虽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灾害使生活暂时无法维持者。
社会福利:中国政府和社会向特别需要关怀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援助,目前主要包括老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
优抚安置:中国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社会互助: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目前主要有工会、妇联、青联等社会团体组织的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居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等。
3、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中央、省、市、县分别设立隶属于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职责是,办理参保登记,收缴社会保险费,记录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确认并支付待遇,管理社会保险资金,提供查询等。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员:(1)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即“三无”人员);(2)无劳动能力或缺乏劳动能力致贫的对象;(3)家庭成员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对象;(4)有生产生活能力但生活水平低于保障标准的扶贫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县、乡、村三级按比例共同负担(个别县(区)村级不负担),市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对贫困村进行调剂补助。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合作医疗。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每个成员共同出资来筹集医疗资金,不仅为农民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而且还承担着疾病预防和饮食、饮水卫生、爱国卫生工作等,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种种原因,合作医疗资金筹资困难,加之药品价格等因素,这项制度近乎名存实亡。
2.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我市于2001年6月颁布了《泉州市外来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暂行规定》,从当年7月份施行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由农
民工所在单位按上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总额的2.5%缴纳医保费用,个人不负担,对参保的农民工推行医疗保险。目前,全市约有1700名农民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人均月缴纳25元。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市的农民养老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基本相同,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其提供了制度基础。
1.五保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产生,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义务人的吃、穿、住、医、葬(未成年人保教)。目前,我市落实五保待遇的有4176人,其中有266人在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73元,年供养经费55万元;分散供养的有3910人,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07元,年供养经费500多万元。我市五保户的保障水平要高于低保标准,其生活水准不低于当地农村的平均水平。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组织和管理,将农民在谋生能力较强时期的保险投入积累起来,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2年开始试点,至2003年9月底,全市参保农民23.9万人,2003年实际缴费人数2242人,收取保费(含利息)455万元,历年滚存基金节余11045万元,近年来,主要重点抓好村干部、义务兵、计生对象的参保及已保人员的续保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在基金管理上,坚持“省级统一代管,市级监督指导,县级平衡核算”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