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与社会生活读后感
《经济学与社会生活》读后感
“品味社会生活百态,阅悟经济理论千资”。当我手捧着这本书的时候,这句活深深地吸引了我。带着品味和阅悟的心情,我读完了这本书。尤其是对关于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的章节有一些自己的感触。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生活困难的人总是心里有一份怜惜,忍不住会出于道义伸出援手,这其实是人类的天性。数千年前,我们就有互助互济的道德观念。而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原始形式可能也就是社会救助。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社会救助逐渐发展成趋于健全的体制。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两个方面,社会保障在此被划入了社会发展的范畴。这种划分表明,社会保障不能仅视为经济政策,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对社会保障的“短视”和曲解。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衡量标准,社会保障是目标(共享、稳定、公正、和谐)而非手段。相反,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政策更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贫困问题与社会保障:贫困是衍生于经济。贫困的致因由个人因素为主导逐渐发展到社会因素为主导,这是需要国家出面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贫困虽然属于经济问题,但简单地增加财富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而需要通过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
才能实现目标。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这是阿瑟.奥肯关于平等与效率的精辟论述。就社会保障而言,公平更是它的本质特色。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公平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之一,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促进社会成员获得更公平的参与机会,维持社会成员发展的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并缩小发展结果的不公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公平性,在保障范围、保障待遇、保障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都遵守了公平性原则。生产与分配:社会保障属于分配与再分配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可以简单化为“生产与分配”,生产与分配实际上是“依赖与协调”的关系。社会保障正是一种“维护生产效率的同时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机制。
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主要是指计划经济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经济体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不同的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截然不同。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保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具有与经济制度的内在契合性。市场经济成为目前主流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存在的市场失灵痼疾使得社会保障等国家调控政策的存在具有了必然性。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多元性、市场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也决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化、法制化、社会化。应该关注的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才能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一般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增长,但我认为,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量”的衡量,发展应该包括“质”与“量”两两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中有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一是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会对就业政策产生影响;二是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对储蓄、投资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三是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主要组成部分,对其收支差生影响。
第二篇:《经济学与生活》读后感(精选)
《经济学与生活》读后感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国济世”的大谋略,也包括一家一户怎样打醋买盐的小计划。经济学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谈判、营销、管理乃至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爱情婚姻等,都是一种经济活动,都包含一些经济学规律。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书生的熟读让我们知道了根据普及经济基础知识、提倡科学生活方式的。发解了经济学基础篇、政治经济篇、财政篇、税收篇、房地产篇、金融与投资篇。掌握了公众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经济知识。
内容上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选取了我们关注的经济生活热点问题,采用问答方式释疑解惑,使高深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可以运用的“工具”。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都经历过或看到过这样一些情景:带上密友去相亲,结果促成了密友的一段姻缘;在考研与就业的无奈选择中,不知何去何从;懊悔于曾经荒废的美好时光,不能自拔;忘了带钱,楼下的小贩不允许你先带走西瓜再把钱送来„„
为什么你被密友取代?为什么你会迷茫?后悔有用吗?小贩为什么这样不信任你?这些谜底都能在经济学中一一揭开:你不懂得你和密友各自的比较优势;你没有算清楚考研和就业的机会成本;你不知道过去的事情就是覆水难收,属于沉没成本;你不清楚小贩和你在进行一次性博弈。“这就是经济学,它是研究人类一般事物的学问。”早在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曾这样评价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家以实证分析和归纳法,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现实中“什么是人”人手,提出了“经济人”和“理性行为”假设。正如凯特·李维的一句话:装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经济学家?这要看你的假设而定。所谓经济人就是“会算计,有创造性,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理性行为也称最大化行为,是指人们的行为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如何成为“经济人”,如何让每次行动达到“理性行为”的标准,这就需要经济学的帮助。
经济学家对事物有一套独特的思考和解释方式。一般人聆听一个经济理论,在领悟这些理论之后,常会对经济学家能从纷乱中建立起条理的本领感到着迷。当然,对日常所遇到的事物,绝非仅有经济学家才拥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其他领域的学者也一样会以自己最熟悉的架构去分析所观察到的事物。以眼前经过的一辆汽车为例:一辆进口红色跑车迅速驶过眼前,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关注的角度是不同的。
物理学家关注的是这辆车的内在设计是否符合工学原理社会
学家也许关注更多的是这辆跑车主人的社会地位,并由此展开联想;心理学家则从火红的外观颜色联想到汽车的主人可能性格热情奔放,但是缺乏内在安全感;而经济学家关注的则是,从购车的动机到需求理论,再到汽车的主人是否达到了效用最大化,以及影响效用的诸多因素,如汽车价格、汽车的油率、其他车型的售价,等等。视角不同,理论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无疑,经济学家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分析判断都是以理性为标准进行的。经济学能够给予人们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全新的尝试。正如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性的思考就像魔术师头上的帽子,看起来平凡无奇,但是一放到魔术师的手中,就会产生无数的惊奇。不过你了解了其中的诀窍之后,同样可以变出让所有朋友惊奇的把戏。这些奇迹可以激发你的好奇心。为什么电影明星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有些年份找工作容易,一些年份找工作难? 另外,你还可以在生活中轻松地做出决策,过上有清晰思路的生活。比如,你将要决定在学校里待多少年,你决定支出和储蓄的比例,你对你管理的企业的产品怎么定价。所有这些,都与经济学密切相关,都需要借助经济学知识和原理加以分析解释。经济学也许不能使你避免成为乞丐,但是它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你站在乞丐的队伍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抉择的学问。它所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国济世”的大谋略,也包括一家一户怎样打醋买盐的小计划。所以无论你是鲜衣华盖之辈,还是引车贩浆之人,经济学都与你息息相关。可以说,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经济学对生活的分析不一定总是正确,更不会唯一正确。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学是一门仍在发展的学科,而且还在于我们的学识,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有限,通过《经济学与生活》,我们可以轻松、快速地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提高自己的经济学水平,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少受损失,少走弯路,创造财富,获得幸福。
第三篇:读后感生活与经济学
生活与经济学
男人30而立,像我们广东地区很多男生来说,准备奔三的我们也是需要紧张一下关于婚姻的事情。自21世纪的来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看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知道我们生活是好了,很多以前梦寐以求的生活,只要努力,相信自己,都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起来。开小汽车,住小区洋房,有时间就和朋友出去吃吃饭聚聚等等。连妈妈也笑着说,退休了,在家没事同学也会聚一起吃吃聊聊玩玩。可是,工作了几年的我,身边一个一个同学,一个一个同事结婚的现象,让我对很多东西都产生疑问和不解。很高兴的是我进的公司是需要了解和接触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点点滴滴…?近段时间我遇到一本书,”每天学点经济学”!对于我这个没有正式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这么的一本书,写出了很多比较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用很简单和很容易理解的语言让我们懂得更多这方便的知识。
到了今天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的人不多,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就历经了漫长发展和变化,到今天已是博大精深了。在身边的生活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例太多了。书中也列出了不少。
为什么同一种型号的手机,在百姓和学生间会有悬殊的售价?为什么在粗粮和细粮之间,玉米的市场价格有时会超过小麦?为什么某种商品价格猛涨,人们反而争先恐后地抢着去购买?为什么把钱存进银行生利,储户几年后发现自己反而赔了钱?为什么已经提高香烟征税,对控制吸烟的效果依然不甚明显?为什么学经济学的研究生,几个人要联合起来到街头擦皮鞋?为什么人民币在不断升值,变得更加值钱后反而又生新烦恼?为什么产品比原料还便宜,这种市场竞争优势反而隐藏风险? 为什么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经济学家们对此却一直忧心忡忡?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粮价涨了,油价涨了,猪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可以说是涨声一片。我们必须得了解点基本的经济学,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很多很多我们该知道的,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
我们现在就进入一个通胀的时代,所以我们也得了解。不了解的人就只会知道现在物价高了。工资又没有提高。生活苦了。但其实尽管是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往往赚得更多。
通货膨胀可以分成好几类,在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润滑油政策”。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
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从宏观上来讲,抑制通货膨胀我们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等。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近日很多机构分析说,中国CPI通胀率将在7月或8月触顶,9月份后将逐渐开始放缓,未来几个月将至少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将有一次或两次加息。
说了这些现状我们理解完以后还要学会怎么在生活上,工作上去应对。首先,当然是努力工作,多多赚钱,减少开支,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但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来考虑选择投资理财的工具。最后我们就会了解到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而快速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则是经济的杀手。
在书除了解释了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还有人民币升值,之前我们常听到的次贷危机。失业现象等等很贴切我们生活的主题话题和应对策略。我觉得对我自己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指导性。真的是获益良多。
第四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关系?
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去发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事和时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主题,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时,我们可以选择爱心传递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给四川的小朋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为主线,将电子邮件的原理、特点、地址格式要求一起融入进来,使整节课水到渠成,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我们何乐而不为。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选择应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生活化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请柬,目睹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比较中学生的欲望高涨,“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或请柬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让任务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中去,或许他们的语文、数学并不一定学的很好,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们是平等的,也许因此而使他跨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三、导入、学习过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1.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有三种模式,即学生周围环境导入,社会热点导入和生活需求导入。学生周围环境导入就是以学生生活、学习的真实生活,如: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周围的景物,运动场上玩耍的情景等进行导入。如在教学演示文稿----《学校介绍》的制作时,以介绍学校来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口头介绍学校,“你对学校知多少?”,学生相互补充,气氛热烈。然后老师通过“现在就让我们的介绍更加精彩!”引入到运用Powerpiont来制作介绍学校的多媒体。社会热点导入就是以近期社会所流行的最热门的话题进行导入。2008奥运会是当前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奥运福娃更是深入人心。在画图单元的教学时,我上了一堂《奥运邮票设计》的综合练习课,把奥运吉祥物“福娃”、奥运会标等图片作为邮面图案,在课上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利用了画图软件中复制、粘贴方法及一些工具的设计了邮票齿孔,既达到了对技能的有效复习与巩固,加深了对奥运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合理运用的能力。
第五篇:经济学 读后感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当初拿 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 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 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 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 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 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 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 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在 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 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 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 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胡总书记报告中关
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新一轮的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公务员工资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 济学。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 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 想达到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