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四(中央电大)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说明:平时作业四是“第十三章 全球化与本土化”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标签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罪犯”,所以容易再次犯罪。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并没有完全消除,同时一种新的二元结构即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又在生成。
3.全球化指的是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
4.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被称为 水平流动。
5.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社会变动将导致社会分层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有一部分社会成员不适应变化而在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边缘地带。这些社会成员被称为什么?(B)
A.越轨群体B.社会性弱势群体C.自然性弱势群体D.排斥群体
2、城市数量的减少和城市规模的缩小,被称为什么?(D)
A、城市化B、城市发展不平衡C、城市病D、逆城市化
3、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说明“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的控制类型,称为什么?(C)
A、外在控制B、硬控制C、正式控制D、积极控制
4、韦伯认为,在近代史上,西方社会变化的核心是什么?()
A、工业化B、经济现代化C、理性化D、城市化
5、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摆脱贫困地位的情形,被称为什么?(B)
A、自愿贫困B、阶层性贫困C、绝对贫困D、长期贫困
6、在现代化进程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出现一些与现代因素极为相像的,但实质上却与现代化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什么?(C)
A、倒流效应B 两难现象C、畸变现象D、错位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农村社区的形成途径主要有哪几种?(AB)
A.自然起源B.社会组合C.农村建设D.城市衰退
2、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D)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3、以下哪些是社会运动?(ABCD)
A、改革运动B、抵抗运动C、表意运动D、革命运动
4、社会控制体系中的正式控制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C)
A、政权B、宗教信仰C、法律D、社会舆论
5、韦伯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以下哪些?(ABD)
A.财富B.威望C.家庭背景D.权力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社会控制的正功能是保证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贯彻并延续下去。简言之,就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
2.社会流动
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3.麦当劳化
麦当劳化是理性化的再概念化说法,是指从传统思维转向理性思维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有什么不同?
⑴在职业结构方面的差异
⑵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差异
⑶在社会容量方面的差异
⑷在人口性质方面的差异
⑸在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
⑹在社会流动方面的差异
⑺在人口迁徙方向方面的差异
2、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教育、家庭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演进
3、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
1、无组织性
2、不稳定性
3、非常规性
4、易受暗示性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谣言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谣言是如何传播的。
传言和谣言的特点:
⑴传言和谣言具有似真性;
⑵传言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 ⑶传言和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的关联;
⑷传言和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
⑸传言和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
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
⑴磨尖。磨尖即接受者再传播时往往会对原来的信息断章取义,留下符合自己口味和兴趣的东西,或只记住了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东西,而舍弃或遗忘了其他东西。
⑵削平。削平即再传者会把他认为的信息中的不合情理或不够动听之处削去,重新安排某些情节,增添其故事性、新闻性和趣味性,这样既便于传播,也容易使传播者为人所关注。
⑶同化。同化即再传者多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信息添油加醋、添枝加叶,从而使这些信息带有更多传播者个人的色彩。
2.试论述中国社会运动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三(中央电大)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说明:平时作业三是“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结合实例,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出来新趋势。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是两种表面上看来互相矛盾的趋势的交织。这两个趋势,一个是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另一个则是细化的碎片不断聚合。社会分化越来越细现象原来一说就是工人、工人阶级。细分一点也就是全民所有制的工人和集体所有制的工人。而在今天,工人的概念虽然没有消失,但是凡是用到工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前面都加上了修饰词,比如国有企业工人、三资企业的工人、乡镇企业工人、下岗工人和失业工人,笼统地讲工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很少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分化或社会的分层结构也越来越细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细化的碎片又正在开始往一起积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聚合的结果,就是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的形成。
一、强势群体。首先是资源和财富正在向这个群体集中。在80年代,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呈现出一种扩散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在8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改革曾带来一个短期的平等化效应。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社会资源配置反转过来,呈一种重新积聚的趋势。其结果是,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地区、少数城市、少数群体甚至少数人的手中。这一点首先表现在收入和财富的占有上。根据樊纲教授提供的数字,截至2000年底,我国社会资产性财产总量共有38万亿元。在这当中,国有资产占26%,国内居民个人拥有57%,另外,集体和港澳台商人及外商占有量都不到一成。再看金融资产,包括手持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等,从政府、企业、住户3个部门看,占国内金融资产比重分别为18.6%、31.7%、49.7%。也就是说,原来几乎是国家垄断了几乎所有重要资源的状况,已经转变为社会一半以上的财富由私人拥有了。资源的集中还不仅
仅表现在财富和收入的拥有上,资源的积聚同时也表现在政治资本、文化资本,以及各种机会的占有上。因此可以说,自90年代以来,一个拥有了社会中大部分资本的强势群体已经成形。构成这个强势群体的,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三部分精英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具有了相当大的社会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强势群体的社会能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影响。在90年前中期实行经济紧缩的方针时,一些房地产商赞助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研讨会,由经济学家出面呼吁政府实行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第二,对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和话语形成的能力。在90年代中期之后,传媒更多地受这个强势群体的影响。而由知识分子制造的主导性话语也更直接地体现了这个群体的价值和主张。
第三,形成了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依附型关系。因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弱势群体的许多机会,是由强势群体提供的。
二、弱势群体。这个弱势群体主要是由如下的几个部分构成:除了部分富裕农民之外的贫困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失业下岗人员。这三部分人几乎构成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个群体首先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农民的收入在90年代中后期处于停滞的状态,特别是1997年之后,大部分农民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按照官方的数据,目前农民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经扩大到3倍,而据有关专家的估计,实际上已经达到6倍。农民工的工资,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九五”期间全国城镇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减少315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减少1648万人,两者合计减少4807万人,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形成了以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城市贫困阶层。国际上公认的贫困线一般是社会平均收入的一半,而我国城市贫困家庭的平均收入,一般只是当地社会平均收入的20%—30%。同时,这个群体在政治和文化上也是弱势的。根据1999年2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1998年初选出的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共 2979名,其中,工人农
民占18.9%,知识分子占21.08%,干部占33.17%,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占15.44%,解放军占9%,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占1.17%,归国华侨占1.24%。而且,在利益已经高度分化的情况下,这些群体既没有相应的组织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媒体上也很难发出他们的声音。我觉得说社会分层结构开始定型化,具有这样的几重含义:
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富人区。从全国来说,中国的富人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
第二,内部认同的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边界中萌发 “我们”与“他们”的概念和意识的。在1991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曾经对上海市民的阶层意识进行过调查,得出的结论还是“有阶层化差别但无阶层化意识”。而在1996年在武汉进行的调查则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已经具有阶层认知,其中3/4的人认为自己是处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当中。在这个调查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就是大多数人并不是像西方社会那样将职业作为区分社会分层的最主要的标准,而是将财富和权力作为首要的标准。
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在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在农村,大约上亿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由过去种田的农民,成为农民身份没有改变的工人;还有上亿的农民,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或是打工。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上述路径的社会流动已经在明显减弱。自90年代后期以来,乡镇企业就业的职工减少了2000万之多,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在进入90年代后期后保持缓慢增长(90年代初流动劳动力就已经达到7000-8000万人,90年代中期超过1个亿,现在也只有1。3亿人)。当然,即使是在今天,社会流动仍然是相当频繁的,但相对于80年代而言,则有明显减弱的迹象。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形成性作业(共)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优势需要: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
1、孔德
2、群学肆言
3、哲学基础
4、普遍的社会现象
5、社会性6、1943
7、情景主义
8、情感性
9、相互发展
10、条件反射学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对社会的解释主要分三点:他认为一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三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二是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三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社会交往的意义表现在:一是人类离不开交往。二是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三是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四是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4、一是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三是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四是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2、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二、填空题
1、初级社会群体
2、四
3、泰写
4、社会人
5、人性的角度
6、滕尼斯
7、吴文藻
8、社区分析
9、等级论
10、剥削
三、选择题
1、B
2、A
3、A
4、B
5、D
6、A
7、B
8、C
9、D
10、C
四、简答题
1、形成条件:保持较小的规模,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功能:一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二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三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四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2、特征:一是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间的关系不
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五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构成社区的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二是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志气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三是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五是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4、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五、论述题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是剥削,列宁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现时消灭。
社会学概论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
2、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二、填空题
1、家庭制度
2、象征性设备
3、制度改革
4、罗斯5社会行为规范
6、环境压力
7、社会结构
8、人与环境关系
9、物质资料在生产
10、劳动资源
三、选择题
1、C
2、C
3、C
4、A
5、C
6、C、D
8、B
9、C
10、A
四、简答题
1、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2、一是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二是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三是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四是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社会控制所维护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创新行为、改革则以原规范的破坏为前提,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3、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具体说来区别在于:
一、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4、一是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原生环境问题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二是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五、论述题
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社会学概论作4
一、名词解释
1、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3、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4、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发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研究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二、填空题
1、国民收入
2、社区工作
3、农村社会保障
4、五行相胜
5、索罗金
6、柏雷托
7、家庭流动
8、第三次浪潮
9、罗马俱乐部学派
10、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三、选择题
1、B
2、A
3、A
4、C
5、A
6、A
7、C
8、B
9、A
10、D
四、简答题
1、一是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二是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注重调动受助者的潜能,促进其发展。三是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四是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五、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的一个经典性的论述,就是他在1858年8月——1859年1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给历史唯物主义所下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动,是由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的矛质造成的。
(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马克思特别告诫我们,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即一种是经济方面所产生的物质的,一种是意识形态的变革。
(三)马克思说,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四)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成瓦解的是腐败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他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
第四篇: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012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姓名徐伟杰学号班
题目及要求:1.简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什么重大意义?
(层次清楚,论述全面,5号字体,要点用黑体,A4纸打印)
1.答:
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相互关系:
(1)土地革命是这一 思想的中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成果。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就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也没有保障。
(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
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是回答如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问题,是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2.答: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
(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坚持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得分签名
第五篇:少年儿童文学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作业
少年儿童文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儿童文学艺术样式上的独特性,根源于读者对象的年龄特征,而决定这个特征的因素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化程度★。
2.儿童诗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题材选择是★严格的★,主题确立是★严肃的★,感情抒发是★健康的★,总的基调是★明朗的★。3.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有四大特征,其中★叙事性★几乎可以说是儿童文学艺术样式的总体特征。
4.通过儿童文学帮助童年期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是童年期文学的主要作用,即★认知作用★。
5.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儿童故事重于★故事情节★,儿童小说则重于★典型人物的塑造★。
6.《北风和太阳》是★伊索寓言★的著名寓言故事,它给予人们的教训是★说服往往比压服更有效★。
7.儿童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8.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用以★评价和衡量儿童文学作品★的尺度。
9.儿童文学样式上的四大特征是★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其中,★叙事性★是其总体特征。★
10.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一般可分为两部分:“身体”,即★故事★,“灵魂”,即★教育(教训)★。11.中外儿童文学家写下了许多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其中有柯岩的儿童诗《★帽子的秘密(小弟和小猫)★》,班台莱耶夫的儿童小说《★诺言★》,★列夫•托尔斯泰★的儿童故事《李子核》等。12.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和★假定★。13.儿童小说和儿童故事的主要区别在于:儿童小说重在★典型人物的塑造★,★而儿童故事则着重于★故事情节★。
14.少年前期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深刻性、新奇性★和★艺术性。
15.儿童报告文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儿童生活相联的★报告性★、与儿童特征相联的★文学性★和以教育为主的★评述性★。16.儿童文学鉴赏从读者审美的角度反映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的关系。
17.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四大特征是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
18.童年期文学主要的样式有★儿童诗、★童话、★寓言★、★英雄故事★和★小说★、科幻作品等。
19.儿歌是儿童文学样式中★篇幅最短、★内容最浅显的一种。20.从儿童诗的分类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属★童话诗★,《帽子的秘密》属★故事诗★,《海马的故事》属★科学诗★,此外,还有★讽刺诗★、★寓言诗★和★抒情诗★等。
21.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和★假定★。22.寓言的“三要素”是指★故事★、★寓意★和★寓示★。23.儿童文学批评是以★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为主要评论对象的实践活动。
24.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一般要求是★顾及全篇,知人论世★,★实事求是,贵有“灼见”。
25.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爱的母题★、★顽童母题★和★自然母题★。★
26.童年期儿童与婴儿期相比,其接受作品的方式,从以★听★为主转向以★读★为主,因而童年期文学被理解为供儿童★阅读★的文学。
27.儿童诗是儿童文学中★文学性★最强的种类之一。
28.儿童故事是一种★叙事★文体,以作者分,有★无名氏的民间故事★和★作家的创作故事★;以表现形式分,有★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
29.儿童小说的主要特征是★主题积极而有针对性、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和★语言准确精炼。
30.儿童散文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1.儿童戏剧的类型主要有儿童话剧、儿童歌剧、儿童舞剧★、儿童戏曲★和★木偶剧★等。
32.《快乐王子》是★英★国著名童话家★王尔德★的作品。
二、选择题
1.童年期文学常用的艺术手法有(B)。A.拟人 写实 夸张 B.夸张 写实 幽默
C.象征 拟人 幽默
2.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是指(B)。A.婴儿文学 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
B.婴幼儿文学 童年期文学 少年期文学 C.童年期文学 学龄期文学 少年期文学 3.《特别法庭》的作者是(A)。A.郑渊洁 B.周锐 C.彭学军
4.《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是一篇著名的(B)。A.儿童故事 B.儿童诗 C.寓言
5.从童话的形象看,《猪八戒吃西瓜是》(A)。A.拟人体童话
B.超人体童话
C.常人体童话 6.以(C)分,儿童故事可分为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A.作者
B.内容
C.表现形式 7.(A)是童话最显著的艺术特征。A.幻想性 B.夸张性 C.趣味性
8.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儿童戏剧作品是(C)。A.《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B.《坐火车》 C.《小熊请客》
9.通过描写小白狼与猎人爷爷的交往,赞美了天真无邪的纯真童心的童话作品是(C)。
A.《诺言》 B.《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 C.《小儿郎,小儿狼》 10.童话大师安徒生一生写下了160多篇童话作品,其代表作有(C)。A.《快乐王子》
B.《七色花》 C.《豌豆上的公主》
11.童年期文学常用的艺术手法有(D)。A.拟人 写实 夸张 B.象征 拟人 幽默 C.夸张 反复 写实 D.夸张 写实 幽默
12.少年前期儿童最喜欢的体裁是(B)。A.诗歌 B.小说 C.童话 D.散文 13.儿童故事的最大特征在其(C)。
A.主题集中而鲜明
B.叙述明快而有童趣 C.情节曲折而单纯
D.语言质朴而活泼 14.《雨来没有死的作者》是(A)。A.管桦 B.王统照 C.任大星 D.马丁
15.《金色的海螺》、《神笔马良》、《寒号鸟》分别是(B)。A.民间童话★创作童话★文学童话 B.童话诗★童话故事★童话剧
C.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 D.传统童话★民间童话★知识童话
16.将生活故事作为儿童故事的一个门类,其划分的依据是(C)。A.作者 B.表现形式 C.内容 D.读者对象
二、判断题
1.儿童文学是给儿童看的文学,所以,一些从成人的立场出发描写儿童生活并抒发感受的作品不能算是儿童文学作品。(╳)
2.叙述是儿童故事的主要表现手段,这是它与儿童小说的主要区别之一。(∨)
3.《猪八戒吃西瓜》和《小熊请客》都是包蕾的作品,显示了他既作为童话作家又作为童话诗人的突出才华。(╳)
4.童话的表现手法很多,如《皇帝的新装》就是用拟人的手法来讽刺皇帝和群臣的愚蠢。(╳)
5.儿童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6.儿童文学作家可以分为两大群体:“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家群和“自发”的儿童文学作家群。(∨)
7.《特别法庭》是周锐的佳作,表现了家长应该平等对待儿童和尊重儿童的主题。(╳)
8.《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故事。(∨)9.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幻想性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
10.儿童文学批评是指以儿童文学为基础,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判断的实践活动。(∨)11.儿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切合他们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12.童话分类的角度很多,从作者看,由劳动人民创作的称为民间童话,由作家整理、加工、创作的称为创作童话。(╳)
13.儿童处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因此,儿童文学对语言的要求首先要做到规范、优美。(╳)
14.马丁的儿童小说《六年级大逃亡》通过李小乔这个形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
15.童话大师安徒生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故事,《七色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6.儿童故事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情节曲折而单纯。(∨)
三、问答题
1.简述儿童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1)韵文性,作品充满诗意,节奏感强。韵文体作品、散文体作品中的诗的特色。(2)直观性,即形象性,具体可感性。(3)幻想性,幻想是儿童文学创作思维的基本形式,构建情节的主要方式,形成童趣的重要途径。(4)叙事性,是儿童文学艺术样式的总体特征,叙事更有利于突出形象、出故事。(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2-6页,《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9-21页。)
1.童年期儿童文学常见的样式是什么?它们为何受到欢迎? 答题要点:童年期儿童文学的样式十分广泛,常见的主要有:儿童诗、英雄故事、小说、科幻作品、童话、寓言和散文等。它们受欢迎的原因是:儿童诗是幼儿文学中儿歌的自然延伸;英雄故事是这一时期儿童的英雄崇拜心理在文学需求上的反映;儿童小说是婴幼儿期生活故事的发展;科幻作品以其幻想性、探索性、知识性等特点,为儿童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童话也以幻想为特征,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的艺术童话更受欢迎;寓言可以既听故事又长智慧,受到青睐;散文则适应着儿童抒情言志求知的需要,短小的抒情散文、知识性散文更受欢迎。(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61-63页,《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49页。)
2.儿童文学批评的作用有哪些?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批评是以儿童文学鉴赏为基础,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判断的实践活动,其意义(作用)在于:(1)对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2)对儿童读者的阅读具有指导意义;(3)对儿童文学理论具有建设意义。(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86-188页。)3.
举例说明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答题要点: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1)主题集中而明朗。有很强的针对性,寓有相当明显的教育目的。(2)情节曲折而单纯。紧张曲折的情节容易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情节发展又要单纯而脉络清晰。(3)叙述明快而有童趣,描写和叙述是主要表现手段。(4)语言质朴而活泼。语体色彩明朗朴实,浅近、平白、口语化。(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12-114页,举例请结合自己学过的作品。)
4.简述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答题要点: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有两个部分:一是以少年儿童为主人公,以描写少年儿童的生活为主,并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二是以成人为主人公,反映的生活主要是成人的,但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页,《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9页。)
5.怎样理解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是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依据,为他们的成长需要而贡献的精神食粮。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1)教育作用,儿童文学运用自己的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达给儿童;(2)愉悦性情,儿童文学尊重和顺应了儿童的兴趣爱好、情感、天性,为他们的心灵营造了一个逍遥的乐园;(3)开启智力,儿童文学中有不少体裁以启智为特征;(4)健全人格,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是指向儿童的情感,让他们在美的情感愉悦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33页。)
6.简述儿童小说和成人小说的主要区别。
答题要点:主要区别在于读者对象不同,一是儿童,一是成人,由此带来了如下区别:(1)主题,儿童小说鲜明而积极,以正面为主;成人小说则可含蓄而隐晦些,可用反面教材针砭现实。(2)情节,儿童小说重情节,讲究故事性;成人小说则淡化情节、弱化故事;(3)题材上,儿童小说要有分寸感,不能对少儿读者有负面影响;成人小说较自由。(4)创作手法上,儿童小说更重视“动”的因素,要避免过多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议论等,成人小说则无此限制。(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03-104页。)7.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用以衡量儿童文学作品的尺度。其标准是:(1)看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2)看作品是否有利于儿童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3)看作品是否具有儿童情趣;(4)看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5)看作品是否具有形式美;(6)看作品是否与读者的年龄阶段相吻合;(7)看作品是否有利于少年儿童知识面的拓宽和对少年儿童求知欲的激发。(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88-194页。)
8.简述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与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答题要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年龄阶段一般划分为五个:(1)婴儿期,1-3岁;(2)幼儿期,3-6岁;(3)童年期,6-12岁;(4)少年期,13-15岁;(5)少年后期,15-18岁。据此,将儿童文学划分为三大层次,即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少年期文学。(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30-32页。)9.
试述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答题要点:异:(1)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儿童诗则篇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比较诗意化。(2)儿歌主要有大人吟颂,表达大人的情感,婴幼儿靠听觉来感知;儿童诗则更适合孩子自己朗诵,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3)从内容上说,儿歌十分简单,主题单一;儿童诗内容要更丰富。同: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情绪上的节奏感。(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75-76页。)10.简述童话的分类和主要表现手法。
答题要点:(1)童话的分类:按作者分,童话可分为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按体裁分,童话可分为童话故事、童话诗和童话剧;按人物形象分,童话可分为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拟人体童话;按内容分,童话可分为文学童话(传统童话)和知识童话(科学童话)。(2)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假定。(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85-87页。)
11.简述儿童鉴赏文学的特殊性。
答题要点: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比成人低,他们对文学的鉴赏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偏重直观感受,以感受性阅读方式进入作品;(2)易于感情投入,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苦乐同悲喜;(3)善于模糊解读,大体把握作品内容,获得朦胧的整体审美感受;(4)拙于鉴别评判,一般单凭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理智、冷静地评价作品。(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27页。)12.什么是儿童文学?如何理解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是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们都极富儿童情趣。儿童文学包括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少年期文学三大层次。(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23-24页。)
13.根据不同的标准,说说儿童小说的分类情况。
答题要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儿童小说有不同的分类:从叙述方式角度分,儿童小说可分为第一人称小说、第二人称小说;从篇幅长短的角度分,儿童小说可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从题材角度分,儿童小说可分为历史题材小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科学知识(科学幻想)题材小说、惊险侦破题材小说、动物题材小说。(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00页。)
14. 简述儿童文学评论写作角度的选择原则和常见的论题角度。答题要点:儿童文学评论写作角度选择的原则:一是现实的需要;二是被评论的作品确有价值;三是评论者有所发现。常见的论题角度:一是全面剖析;二是抓住特点;三是针对问题;四是横向或纵向比较。(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39-141页。)15.说说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1)有利于增强作家创作的自觉性,提高创作水平。(2)有利于小读者发展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3)是充分发挥儿童文学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有力保证。(4)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开端,是促使一些作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最初契机。(5)是开展正常儿童文学批评的基础。(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79-181页。)
四、鉴赏分析题
(一)、阅读儿童小说《六年级大逃亡》,回答下列问题: 1.
以题材为标准,这篇作品可归入哪类儿童小说? 答.现实生活题材的儿童小说。
2.分析李小乔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及积极意义。答.(略,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04-106页。)3.从这篇小说看儿童小说与儿童故事的区别。
答.结合作品,围绕下面几点分析、阐述清楚:(1)儿童小说重在典型人物的塑造、讲究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和主题的深度,而儿童故事着重于故事情节,讲究精彩事件的叙述和讲故事的技巧;(2)儿童小说的文学性要比儿童故事高。(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81页。)
(二)、阅读《王牌肥皂》,回答下列问题: 1.
以这篇童话为例,说明童话的逻辑问题。
答题要点提示:1.此题要以《王牌肥皂》为例,讲清童话幻想与现实结合的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童话的幻想必须来源于生活;(2)必须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规律;(3)拟人体童话中的幻想必须做到人性与物性的和谐统一;(4)童话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必须取得幻想的同一性。(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88页。)2.
谈谈夸张手法在这篇童话中的运用及作用。
答.此题的理论部分可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86、89页,在论述中要求结合作品,即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三)、阅读寓言《北风和太阳》,回答下列问题:
1.以《北风和太阳》为例,说说寓言常见的两个组成部分。答:1.寓言常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身体”和“灵魂”。(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96-98页。)需结合寓言做具体分析。2.分析这则寓言的主旨。答.结合作品自己总结分析。
3.以《北风和太阳》为例,说明寓言和童话的主要区别。答.寓言和童话的主要区别有五个方面:(1)童话一般都有人物形象、情节变化、场景转换的描述,而寓言则没有太多的要求,点到即可。(2)在用拟人、夸张手法的时候,童话要求“人性”与“物性”的统一,而寓言则要求有利于寓意的表达,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3)结构方式不同。寓言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童话则基本上通过形象、情节来表情达意。(4)读者对象不同。童话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而寓言的创作主要并非为孩子。(5)篇幅长短不同。寓言篇幅短小,童话则要长得多。(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34页。)以上五点还必须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四)、阅读魏海滨的儿童小说《诺言》,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这篇作品主题的现实性和积极意义。
答.魏海滨的《诺言》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43-147页。请认真阅读作品进行分析。
2.对照《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班台莱耶夫的同名小说,分析两者的各自特色。
答.班台莱耶夫的《诺言》见《儿童文学作品选读》第455-461页。请认真阅读作品,进行对照分析。
3.以这篇小说为例,谈谈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区别。
答.结合魏海滨的《诺言》,讲清儿童小说和成人小说的区别在于读者对象的不同,由此带来了两者在艺术特征上的区别:主题、情节、题材和创作手法的运用等四方面均要从理论和作品两方面进行分析。(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