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突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宁夏实际,总结既有的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提升我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水平。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贯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过程。突出抓好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要解决好100余万扶贫对象的脱贫致富问题,实施好35万贫困群众的生态移民攻坚计划,同时还要重视解决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眼前的具体事情抓起,从最突出的、最紧迫的问题抓起,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解决。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处置方式和处理结果赢得群众的信任,防止矛盾升级、激化、转化。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立即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出安排,让群众理解,对于群众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地做好解释、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大力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依法清权确权,实行阳光作业,公开办事项目、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抓好重点难点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突出抓好以下重点难点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上来。始终坚持党管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实现新闻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相协调。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在社会管理中,坚持党委的领导作用,既要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社会管理和服务活动,直接服务群众。各级党委要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决策,支持政府履行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当前,紧要的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使政府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切实对人民负责,体现出人民政府的本质。政府要把更多的钱用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把更多的钱花在民生上。
社会协同,就是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社会事务,千头万绪,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做不到,也行不通。政府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把该市场做的事还给市场,把该社会做的事交给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职能将不断强化,但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比重将逐步缩小,通过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将逐步扩大。
公众参与,就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政府应该带头倡导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政府要带头改变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的衙门作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须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减少对立情绪,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篇:创新构建一本三化社会管理体系
创新构建“一本三化”社会管理体系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郭有明
2012年第8期 ——领导专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们紧紧抓住试点重大机遇,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工作格局,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探索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具有宜昌特色的新路子。宜昌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位,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行列。
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一本三化”新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我们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社会管理创新全过程,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关键所在,把信息化支撑作为重要手段,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实现机制对接、互动互促、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初步实现“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
一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细化延伸社会服务管理基本单元,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城市网格上聚集整合,创新社会管理基础平台。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把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在整合录用综治、公安、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现有基层力量的基础上,缺额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将1110名网管员作为基层社会工作者,统一培训,统一管理,负责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七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大力发展志愿者和各类社会组织,推动居民及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网格管理。城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人、房、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社会服务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服务格局全面形成。
二是以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全面推进以网格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管理服务信息数字化,建设“数字网格”和“电子地图”,构建全市统一、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具体包括人口、房屋两大基础信息系统和综合服务管理、专业服务管理两大应用系统。人口基础信息系统涵盖自然人和法人,内容包括公安、民政、计生、医疗、社保等各个方面,全面动态、开放共享,实现了人口底数清、情况明。房屋基础信息系统涵盖产权房、非产权房和城市部件,人房关联,归属明确。紧紧依托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和房屋基础信息系统,进一步探索形成了社区、网格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和专业服务管理系统。通过着力构建以两大基础系统和两大应用系统为依托、开放兼容共享式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相关各方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动态、推进服务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提供及时准确、实时动态、方便科学的信息支撑。
三是以全程化服务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把社会服务贯穿于常住人口的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的生活周期全过程,以人口信息流为指令,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新生儿童一出生,医院就将相关初始信息发送到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公安、计生、卫生、教育等及时跟进,一个新的社会成员信息体系随之开始形成,终身管理服务由此开始。一个外来人口进入宜昌,通过社区网格、公安、计生、人社等多种渠道,建立形成外来人口相关信息,相关部门迅速跟进,全程化管理服务。
二、整体联动融合,着力营造齐抓共管新局面
社会管理创新难点在联动,关键在融合。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既注重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整合各方面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又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由行政整合向自动融合转变,形成了各级各有关方面联动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是融合信息资源,实现综合集成。突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各系统有效对接,实现信息互联共通、综合集成。建立“网格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网格与部门相结合”的信息采集制度和“一方采集、多方响应”的关联比对制度,推进网格管理信息与职能部门信息融合。网格管理员每天深入社区网格动态采集人口、房屋,特别是新生人口、流入人口基本信息。职能部门按照工作职能和流程采集相关专业信息。网格采集的信息首先交换到公安警综平台,与公安系统全国人口库进行基础性关联比对,从而形成准确的、以身份证号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本信息。然后再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将人口基本信息与公安、人社、房管等部门专业信息进行综合性关联比对,集成包括13大类119个子项的综合信息,全部进入互联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通过技术攻关,突破各专业系统对接技术难题,推动部门专业系统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全社会信息协同融合。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只需键入公民身份证号,其职业、住址、家庭、劳动保障、社会关系等信息立即全面显示,为相关方面社会服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动态的基础信息支撑。在今年城区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用日常工作力量,通过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过去成立专班、需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60万选民登记工作。公安部门通过人口信息关联比对,今年发现并抓获在逃人员87人,人社部门依法纠正143例死亡人员仍领取社会养老金的问题。
二是整合工作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引导推动各级各职能部门整合基层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与街道、社区、网格工作力量融合,加强基层基础力量,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创新街办社区体制设置,街道综合设置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网格管理中心“三个中心”,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综治信访维稳站、网格管理站“三个站”,建设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志愿者“三支队伍”,街办社区实现从过去的多科室体制向综合整合、多位一体的“三个三”基层服务管理新体制转变,体制设置更加科学,服务群众更加便捷高效。大力推进职能部门、网格管理员、社会力量融合,初步形成了各职能部门、1110个网格管理员、10.8万志愿者、力量层层倍增的服务管理新格局,基层基础力量显著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延伸。
三是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一对接两跟进”,推动各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再造工作流程,主动对接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人口信息变动为轴心,跟进服务、跟进管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协调配合、良性互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与社会管理创新融合,自主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推动矛盾联动化解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技术平台和工作方法创新,各类社会矛盾实现由过去多层次逐级化解转变为社区、街道、部门“扁平式”联动操作,流程不断优化,环节大大减少,2011年城区社会矛盾化解率达到93.8%,其中97.8%的社会矛盾直接在社区有效化解,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目标。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充分利用全市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心和1110名网格管理员队伍,加强基层监管力量,优化工作流程,探索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扁平化、社会化监管,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从部门管理向综合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推进消防部门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充分利用“数字网格”,在火警处置中实现快速精准定位事发地点、快速拟制救援最佳线路、全面掌握周边情况、全面掌握人员详细信息,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全程管理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树立“服务越到位、管理越好办”的理念,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平台支撑,在服务中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贯穿常住人口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居住周期,实现人口情况不断变动,社会管理服务及时有效跟进,使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成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过程,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全省市州首位。
一是全程便捷服务。积极探索“双代服务”,社区为职能部门代理事务,为群众代办事宜。职能部门前移服务窗口,扩大基层代办事项,目前我市生育服务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老年人优待证、居住证、出入境首次预申请等十多项已经全部延伸到社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居住证制度,50万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一样,在子女入学、计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流动人口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大力推进网上服务,通过QQ群、电子邮箱等多种方式开辟“全天候、零距离”服务空间,城区社区“网上警务室”全部上线运行。设立宜昌家政便民服务信息中心,通过电话服务呼叫中心和家政便民服务网,连接1500多个组织和企业,为群众提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400多项服务。普遍推行社区错时服务,通过延时值班和节假日预约,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
二是全程精细服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项目,培育服务主体,推进精细服务、特色服务,全市涌现出服务老年人群体的“银手杖”工程、服务生活困难家庭的“爱心超市”、服务困难家庭子女的“志·能激发、就业培训”工程、服务农民工子女的“爱心小课桌”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大力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帮扶安置工程、吸毒人员管控关爱工程、精神病人救治康复工程、留守儿童亲情关爱工程、空巢老人孝亲服务工程等,创新重点人群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全程监察服务。建立社会管理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实行“痕迹”管理。运用电子监察系统“红灯预警机制”,对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单位进行直接监督,全过程记录各级各部门服务流程和服务质效。对网格员日常工作进行GPS定位考核,对职能部门工作实行电子监察。社会管理服务流程图对不同工作预先设计相关完成时限,从服务指令下达开始,管理系统逐步记录每个执行环节的工作“痕迹”、服务对象相关评价,工作部署与跟踪督办同步进行,部门考核、干部评价以日常工作“痕迹”为依据,考核评价更加客观真实,各项社会管理服务全面扎实有效推进。
第四篇:12社会管理体系
申论考前押题:社会管理体系
问题:
1.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
(1)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足。
(2)部分社区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没有从原来的村、居委会的工作方式转换到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来,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3)部分驻社区单位、企业,对于社区工作仍然处于了解、支持、参与、配合不够的状态,社区要求单位参与活动时,个别单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的状况。
(4)部分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认识模糊,对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
2.社区自治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社区居委会工作行政化倾向明显。
(2)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弱。
(3)社区工作机制不够到位。
3.社区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1)社区用房小、散。
(2)部分老小区设施差,问题突出。
(3)一些社区缺乏长效稳定的经济来源,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后劲。
(4)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在要求社区协助完成工作时,也未能做到费随事转,加重了社区负担。原因:
1.社区建设观念不够到位。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心下移成了任务下移。一些部门不是深入社区,服务社区,解决社区的难点、热点问题,而是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
(2)社区工作职责不清,工作重点不够明确,也是影响社区建设的重要原因。1
(3)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意识淡薄,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氛围还不够浓厚。
(4)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不强。
2.社区内的治安问题比较突出。
(1)治安工作队伍不健全。责任区民警见警率低。
(2)一些小区由于原有规划的原因,小区内道路四通八达,不能实行封闭管理。
(3)小区内商住混杂,住房出租,架空层破墙开店等情况,闲杂人员进出小区难以控制,给小区的治安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4)一些居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偷盗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物业管理尚欠规范。
(1)个别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不规范。
(2)部分业主委员会没有很好地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
(3)部分业主法律意识不强。
(4)一些居民群众对物业管理这种有偿服务方式存在抵触思想,影响了小区的有序管理。
4.社区自治组织还不完善。
(1)社区建设已经开展近5年了,但是较为成熟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并未形成,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面广、量大。
(2)各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以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其作用还没有真正得到发挥。
(3)一些社区志愿者队伍、群众性自治调解组织、楼道长队伍等社区辅助性管理组织和民间组织没有很好建立和运作起来。
(4)社区的各种活动和事务没有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就不可能提高社区建设和发展水平。对策: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形成各方面支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1)市委、市政府及各镇、街道,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大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在理顺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定期研究、分析和解决社区建设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
(2)各镇、街道把社区建设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经常给予指导,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
2.综合规划,加大投入,不断推进社区发展。
(1)要加强社区建设规划。
(2)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3)要改善社区工作条件。
3.强化教育,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1)要健全用人机制,有效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
(2)要健全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
(3)要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4.健全机构,营造载体,提升社区服务层次。
(1)政府公共服务要覆盖到社区。
(2)指导和支持社区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
(3)以文明社区创建为抓手,推进社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
(4)强化社区物业管理。
5.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
(1)要不断完善社区治安管理机制。
(2)要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
(3)要积极探索新型户籍登记管理办法。
重点问题: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
从体制上考察我国两万余家物业管理企业,80%以上的是国有体制;如果我们再从物业管理企业产生的来源来分析,全国有70%以上属于房地产开发商自办的企业,20%属于房管所或后勤单位改制,只有10%属于产权自主型的物业管理企业。
2.法律法规滞后,体系不完善。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立法明显滞后:20年的时间,没有国家级行业法规可以遵循。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国内第一部地方性物业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时间是1994年,而深圳成立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时间是1981年,中间有13年是法规空白期。
3.政府职能的问题
(1).政企没有完全分开,企业无法独立运作。
(2).政府职能错位或越位,政府仍习惯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直接干预。
(3).管理层、管理部门过多,物业管理手续繁杂,往往一个小区的物业企业要应付20多个部门的检查管理。
4.市场化程度不高。
(1).物业管理项目的获取大多是暗箱操作,市场竞争机制还未真正形成。
(2).市场化程度不高还表现在物业管理的价格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
5、物管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物业管理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而且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问题。
6、物管企业经营的风险问题
7、物业管理从业者的素质问题。物业管理行业从业者素质偏低,管理服务不到位。原因:
1.政府方面
(1)由于以前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的一个售后服务部门,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物业管理涉及部门过多,因而导致物业管理法规制定不及时不完善。
(2)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本部门自身利益考虑,政企没能真正分开,而且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缺少服务意识。
(3)对物业管理的宏观管理目标不明确,是进行分业经营还是分业与联合经营共存,是强(4)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导致物业管理过分依赖于开发商,难以真正独立出来。
2.企业方面
(1)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不明,权责不清,不能独立经营运作。
(2)发展方向不明确,限于现实情况,只能以副补主和靠开发商补贴,导致物业管理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形成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对整个行业造成伤害。
(3)由于法规不完善,经营风险意识不强,导致物业管理收益与风险极不对称,一件官司往往就会毁掉一个企业。
(4)由于物业管理在国内尚属新兴行业,缺少完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许多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导致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
3.社会方面
(1)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刚从计划经济的福利中走出来,缺乏对物业管理的消费意识,还在怀念过去的“免费午餐”。
(2)业主法制意识淡薄,加之法规不完善,业主只一味强调权利而忽视相应的义务。
(3)社会关注程度不够,许多媒体只是关注所谓的新闻卖点,一有纠纷就纷纷对物业公司(4)行业协会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策:
(一)政府方面
1、物业管理重在立法
(1)从物业管理业务来看:
一是建立房屋及维修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是建立设备设施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
三是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四是建立保安保卫、消防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2)从市场主体来看,还应建立物业管理行业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办法、业主委员会管理办法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及办法的制定与施行,使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经营、收费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依法管理和运作。
2、政府职能的转变
(1)政府和企业一定要彻底分开。政府要加强服务意识,为广大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宏观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2)减少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加强物业管理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实施科学管理。
(3)要建立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
3、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鼓励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管理分业经营。
(1)限制开发商盲目组建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
(2)鼓励开发商从社会上聘请那些经过实践被业主认可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3)鼓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公开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引进竞争机制,促使物业管理行业朝高度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企业方面
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加入WTO后参与物业管理行业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物管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三)社会方面
1.物业管理协会应积极有效的发挥作用。
2.要逐步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3.社会公众应客观公正的看待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加深对这一行业的了解并对这一行业的作用充分重视。
4.新闻媒体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特点,深切体会物业管理行业的酸、甜、苦、辣,加深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从而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业主对物业管理有一个深入地认识,促使业主形成正确的物业管理消费观念。
5.广大业主应更新观念,顺应我国房地产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对物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物业管理消费的认同感。
第五篇:创新是一个管理体系
近来关于创新的话题很多,国家也从战略上认识到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特别是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微观经济中的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成为了中坚力量之一,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创新体系进行一些研究,创新就是创造新生事物,以下我个人谈几点企业方面的创新问题。
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事物变幻多端,新产品与市场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能适应社会、市场、用户变化的,进行不断的创新企业才有机会长久的生存,为此企业必需不断的创新来避免企业的衰老,但创新也是把双刃剑,作为经济产物的企业必须更加关注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可能因创新而得到发展,也可能因创新不成功而受创。企业作为经济产物就必须面对市场,只有它的创新成果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才能称之为成功的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最重要的创新之一,管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保障与前提,只有管理适应社会、市场和用户的变化,才能为其它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充斥社会,市场与消费者的变化日益濒繁,只有能够在适应这种变化的管理才有生命力,管理方式需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创新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管理创新与科学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同等重要,因为科学的管理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的保障。如果科学技创新没有科学管理的保障,科学创新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强化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只有发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才能让企业队伍有足够的知识去参与创新,没有知识的创新只能是低层次的,不能够满足社会、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员工的学习能力提高后往往就有更高的创新激情。
思维的创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思维放不开就不可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让企业高瞻远瞩,引领企业及员工走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先进企业与国家学习,不断的学习甚至超越他们。
为了创新企还需建立一种开放的企业文化,能够从企业内外吸收不同的知识为创新奠定基础,因为创新就要让企业与员工有活跃的思想状态,能够让他们敢想敢为,敢想敢为就可能产生大胆的创意。创意是产生创新的前提,没有创意就不会有创新,开放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敢想敢为的空间,让创意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实践。企业还需要树立一种全员创新的意识,让员工知道在当今的社会中缺少创新的企业是要被淘汰的,让创新意识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科学创新在当今社会对其认识较广.较深,对于科学创新的认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太多的质疑。但对科学技术的内容有较多的分歧,很多人把科学创新认同为核心技术的创新或高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高科技创新当然是创新体系中最有魅力的部份,中国的卫星、火星、火箭、飞船和大型计算机等等技术的创新使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让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但如果把科学技术创新等同于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的创新是很危险的,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远远不只是高科技与核心技术的创新,那些高科技与核心技术创新是一些关键行业与关键企业所为的,对于经济微观层面的绝大多数企业是与它们无缘的,对于绝大数企业而言如何善于利于成熟的科学技术,或引进高科技术,或根据企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较高技术的创新是现实的决择。事实上利用成熟科学技术和引进高科技同样是创新的组成部份,一切被创造出来有利于社会与用户的东西我们都应认同为创新,大到飞船上天小到一只铅笔与橡皮擦的结合都是创新,只是它们的份量有所不同,它可能来自于大型科研单位,也可能来自于普通的生产与生活中。是否是有效创新取决于社会与用户的认同程度。企业的科学创新的方法是从社会与用户的需求出发,从需求中找到创意,从创意中发展创新。
科学创新必然有投入,科学技术的投入对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而言份量是非常重的,一项或少数几项科学技术的投入可能会给企业命运带来巨大的影响(也许得到巨大的发展,也许面临着消亡),所以企业对重大科学技术的投入需要警慎,在投入之前需作充分的市场调研,看市场和用户是否接受或是否有潜在需求,只有被市场和用户接受的技术才能是有效创新,否则它只是高科技垃圾,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机。作为经济产物的企业必须注意短期经济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只有以往的投入从市场和用户处得到回报,科学技术的投入才可能为有源之水长久不竭。对于一些行业关键技术创新或行业标准创新往往超过了单一企业的能力范围。部份领域有赖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需企业了解自己的实力后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客户共同努力,或者联合行业中的竞争对手真诚合作做大行业蛋糕寻求共赢。部份领域可能得不到产业政策的扶持也得不到合作伙伴,经调查研究发现客户未来需求潜力巨大,企业就应该大胆投入。
创新是来自于方方面面,只有树立全员创新意识,我们的自主创新就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