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理论—读书报告
社会保障理论
—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由李珍主编,与其他专家学者共同协作完成,固在此仅对主编作了介绍。李珍,1956年出生,武汉市人。现为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武汉市宏观经济学会理事、亚太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会员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大学劳动就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特聘教授等。长期从事经济学、保险学、社会保障、人口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写作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如火如荼。这一背景提出了社会保障事业相关人才培养的问题。1998年,教育部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无论如何是需要理论来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果没有理论的基础是注定得不到良好发展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并且在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下,本书应时运而产生,由此也是为了增强我们的理论素养,拓宽知识面以及避免研究和学习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做一些基础工作,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做一些理论的准备。
三、内容概括
本书是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这是基于社会保障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再分配制度,主要介绍、总结和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宏观理论基础极其有效运行的宏观机理及理论。
纵览全书,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共十二个章节。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从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过程中,抽象出最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定义,并且在介绍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的关系基础上得出财政转移支付是其得以运行的经济基础。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这章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线索,介绍与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的主要理论的演变及实践探索。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社会保障理论与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相结合。第三章,在福利经济理论基础上,以英国为例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建立、发展、陷入危机的一般过程以及福利国家政策实践的重要内容。第四章,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分析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凯恩斯主义理念。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介绍了社会保障制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第五章,介绍了资源配置理论,分析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对储蓄、资本形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影响。第六章,着重论述经济贫困,分析中国城乡贫困原因及影响,用社会保障制度来缓解贫困。第七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即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把握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以便在不伤害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
八、九两章分别从社会保障财务制度的中观层面上、社会保险项目的微观层面上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在财务方面的收支平衡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十章,在阐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性质、特点和运动流程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意义、特点、原则、风险、投资的策略和组合,同时还分析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模式选择。第六部分简要介绍了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第十一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的总结和介绍。最后一章,简要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内容及评价。
总而言之,本书是以干预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为主线来评价和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
四、心得评论
全书详细介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由于时间与个人水平等问题,固选取了文章的一些部分仔细品读,其他章节只能略读一二,因此体会也偏向于少数精读部分。
(一)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度
由于市场在分配领域中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更是缺乏投资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干预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但是从政府角度考虑,如果政府干预过度以至于损害效率那么势必会出现政府失灵。由此,我们认识到初次
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干预的“适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问题。而我们要深入研究的就是要如何把握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以在最大程度上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
在微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这个适当的“度”呢?根据本书介绍的社会保障水平数理模型,我们只要分别找出负担系数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计算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数据,并分别求出这两个系数的合理数值即适度值,二者的乘积就是社会保障水平“度”的具体数量界限和范围。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这一数理模型是需要条件限定的,一方面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另外,生产要素是随着经济的变动而变化的,并且其中科技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科技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使得社会保障的实施成为必然选择。社会保障的实施促进了人口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然而,还是那个问题,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政策具有了一种“奖懒惩勤”的效果,因而会鼓励懒惰,不利于社会勤勉精神和工作道德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当然,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老年人和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其次,医疗保健保障不足,人口身体素质就会降低,再者如果教育的支出不足的话,会影响到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发展。
众所周知,想要把握好社会保障水平的这个“度”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办到的。我们知道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它不仅存在着“量”的高低,还有在“质”上是否适度的区别。不管是什么理论,只要它应用于实践,运用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它都要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因此,社会保障水平也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保障水平过高过低都不好,唯有适度是最好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量”超前,“质”的不适度。“量”的超前,并不能说我国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解决了我国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它要与质的适度相结合。但
是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在“质”上却是不适度的,它的结构性不合理,在与它保障的范围过窄,地区发展也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的保障水平也不合理,不同行业间的保障水平也不一样。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那最关键的是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这个适当的“度”呢? 理论上,也许会比较好分析,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怎么做呢?首先,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过低的不利影响上文有提到,这里不再累述。只是相适应的过程注定是漫长的,我们国家在不断地探索前进中。其次,社会保障水平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一方面各个行业、不同地区、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需要社会保障,并且社会保障的水平不能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有过多的差异,要尽量做到公平才是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注重公平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效率。公平固然重要,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公平,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公平才对我们这个社会有利,过度的公平是会损害效率的。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了效率,社会是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的。我们要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鼓励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们自力更生,积极地生活。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并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保护水平超过适度的上限,就会导致财政和企业的负担加重,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社会保障水平适度这一世界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通过对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和投资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而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完整是基金监管的直接目标。从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过程中及具体运营操作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大,社会保障基金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尤其重要。此外,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由于监管人员不免存
在自私自利行为,使公共利益收到侵害,这就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有益的一点是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保值很重要,但是增值却是我们最终的要求,基金增值不仅减轻财政压力,而且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增值是要在基金投资渠道正确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要保证基金投资的正确性是需要基金监管的有力执行。所以说,为了弥补基金在征集、运营、投资和支付过程中市场的失灵,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关于社会保障基金,我们知道基金的投资与管理是很重要的,如果投资得当的话,那么政府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公共福利事业,为人民谋福利,比如说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就业信息渠道的拓展等等,当然也可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监管是全过程的,不能间断,不管是那个环节,如果间断了,那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是无法估计的,但是必然会损害人们的利益这点毋庸置疑。即使基金投资得当,如果没有有效地监管,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挪用、滥用、以及连带着的官员腐败问题,这种事情的发生会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与质疑。我们的政府一直都致力于为人们服务,因此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政府部门固然是要在这方面努力的,但是作为公民我们也有义务进行监督。这需要政府信息公开,比如社会保障基金是怎样进行投资的,有没有获利,又是怎样使用的,主要用于哪方面等等,都要给我们一个具体的交代。但是,很不幸的是,我国的信息公开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而且作为公民,我们也要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合法权利。
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方面,我国在2006年特别强调把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监督的工作拉上了社会保障的进程的重要部分。因为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制度可持续运行。因此,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务必把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工作放在重中之重。
五、结语
19世纪80年代,德国首次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自此以后,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末,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从建
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多以及覆盖的人口之众,我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制度。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部含义是建立一个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追求更为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因此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养老、医疗、失业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但是仍有不少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最后,作一总结,关于本书,是以社会保障基本经济理论为纲,介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宏观运行机制。本书以理论为主,辅之以部分国家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于理解和掌握,并且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介绍很详细,适合学生阅读。此外,全书的系统性很强,有助于阅读思路的清晰。通读本书,受益颇多。除此之外,仍有一个问题我还是没弄明白。在阅读此书时,书中前言部分提到的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发达,为什么商业保险也那么发达”。我们知道,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应该是互为消长的,那为什么美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寿保险市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二篇:《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在看到财务管理学专业导读阅读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以后,我来到了校图书馆,看到了许多关于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书籍,在学院的要求下,我选择了《财务管理理论》这本书,并认真的通读了全本书,学到了很多关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这不是一本介绍如何记账的书,而是一本探讨会计理论的书。对于已经接触过会计实务与方法的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至少应该进修一门探讨财务会计活动如何影响经济体制公平有效运作的过程。本书的目的在于在考虑外部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当局多方利益的情况下,让读者认识当前的财务会计及其报告的环境。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会计理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其一是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其二是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如代理理论能够解释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等”。对会计理论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实证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会计“是什么”);二是规范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应当是什么”)。
本书的框架结构是由理想状态下“以现行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展开到现实中,分为逆向选择(即内部信息)和道德风险(即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两个方面。在逆向选择中,依次提到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问题(理性投资决策)、会计反应(充分披露问题)。在道德风险中,提到了信息使用者决策问题(雇佣合同,借款条约)、会计反应(“刚性的”净收益)。由此,为了达到协调,人们就想出了准则制定。整个书就是围绕这三个大框架进行的。
所谓的理想状态,是指经济以完美和完全的市场机制为特征,也就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或其他影响市场公平、有效运作的障碍,也即“最优状态”。但是在现实状况下,“理想状态”并不存在、因为“理想状态”并不存在,而该书又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所以在书中,主要研究的是在现实状态下,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般就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
本书内就讨论了两类主要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一种是逆向选择,它的发生是源于一些诸如公司管理人员和其他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公司当前状况及未来前景的信息。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以牺牲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来谋取他们的信息优势利益。在该部分提到的理性投资者决策又是指,投资者以实现财富的期望效用或个人满意程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当大量的理性投资者在一个有序运作的证券市场上作出相互影响的决策时,这一市场就会变得有效,会计在有效市场的环境中采取的措施是充分披露,即提供大量的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状况做出自己的预测。
第二种是道德风险,它的产生是因为交易参与者或潜在交易者中的一方或多方在整个交易的履行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他们的行动,而其他参与方却不行。在这里,道德风险的具体内容就不进行赘述了。
在书中讨论完这两个原因后,书中就涉及到了准则制定的问题。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财务会计理论基本问题的本质。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因为公允价值提供了预测公司未来业绩最好的指示器。但是,管理人员可能认为,调整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所导致的损益不能够反映他们的经营业绩。这样准则制定者很快就陷入协调投资者与管理人员之间利益冲突的境地中。
通过以上的框架与内容的大体介绍,我们知道这本书同样也会使你看到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关性。这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第一,用简易的语言描述财务会计理论与研究,并通过他们指导会计实务的例子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在书中阐述了决策有用论及这一理论是如何成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的基础。并且,本书列举了很多会计准则及其意义所在的例子,除了能使你了解这些准则内容外,还使你具备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它们。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对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达到引出和阐述相关会计理论的目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委托代理的存在是受托责任观的基础。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受托方接受资源投入方的委托,将承担其有效管理和运用受托资源、使之在保值的基础之上实现增值的责任;
(2)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3)随着公司治理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大,受托方还应承担着向利益相关者报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受托责任观要能够得到明确的履行,一般要求有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受托方和委托方中的任何一方的模糊或“虚位”,都将影响到受托责任的履行。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报表的目标的趋同性。会计是一个提供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或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事实上,信息生成的本身就属于管理的组成内容),而向外部使用人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财务报表;所以,财务报表的目标应该等同于财务会计的目标。
(2)财务报表应该提供有利于现存的、可能(潜在)的使用人进行合理投资、信贷决策的有用信息。理论上讲,所谓有用信息,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即是与特定使用人的特定决策相关。但是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通用信息,而使用人的多样性以及他们所进行决策的多样性对信息的“有用性”的要求存在着差异。
(3)财务报表应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使用人评估来自销售、偿还到期债务的实得收入金额、时间分布和相关不确定信息。
(4)财务报表应该能够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或事项和情况的信息。(5)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所确认的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说明企业获得现金净流量的现时和持久能力的指标,比单纯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状况)更加有用。
决策有用观适用的经济环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且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也就是说,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的,这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模糊性。
“联合概念框架”对“决策有用”所需会计信息的重新表述:
在SFAC No.1中FASB也认为,综合收益及其组成要素所计量的企业业绩是财务报告的主要关注点,需要评判企业净现金流量的投资者、贷款人以及其他使用者都会对此信息特别关注。而IASB概念框架则认为,报告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所反映的信息一样重要。因此,IASB和FASB在制定“联合概念框架”时一致认为,将单一一种信息作为财务报告关注点是不恰当的。为有助于决策的有效制定,财务报告应该提供那些能够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以及报告主体经济资源和要求权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情况的信息。如果报告主体不能确定和计量其经济资源和要求权,那么也不能提供合理完整的有关财务业绩的信息(比如综合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因此,SFAC No.8在终稿中采用了“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报告主体的要求权”这一术语,明确了财务报告列报和披露信息的具体内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非是矛盾的或排斥的,相反,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受托责任观下,根据受托人提供的财务报告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或就此解聘本身就是一项基本的决策内容;而决策有用观下通过资本(股票)市场继续持有或抛售公司的股票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受托责任决策,因为这是建立在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之后作出的,是一种间接地行使受托责任关系权利的体现。
还有比较重要的:“财务报告目标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质量特征又能促使目标的实现。同时,财务报告目标的重点在于明确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象及其特定决策的信息需求,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明确使会计信息能够有效地符合财务报告目标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对财务报告目标中的一个问题——“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提出了质量上的保证。所以,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目标才能贯穿于财务会计的有关确认、计量和列报等处理程序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估计的作出。质量特征可以看作是目标同会计程序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中介”
明确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保证让投资者获得有效信息的机制,虽然能够控制逆向选择,但却并不一定会是激励管理人员、控制道德风险的最优机制。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投资者最有利的信息。相关的信息是指投资者能够用来评估公司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则是指精确地和不会被管理当局操纵的信息。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最相关的信息是那些刚性的信息,即与他们经营公司的努力程度高度相关的信息。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信息对于净利润报告的影响是十分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可靠的市场价值不容易得到。并且,以市价为基础的信息更容易被扭曲和操纵。这两种影响都减弱了信息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相关性。因为只能有一份财务报表,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如何调和会计信息的这两种不同的作用。
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们清晰的知道,近年来是财务会计理论富有挑战性、甚至是令人激动的年代。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认识到财务会计在经济中的重要意义。该书运用了大量简单易懂的实例,让还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很容易理解,对于我们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种丰富。通过这次的导读专业书籍阅读的实践活动,我了解到课外专业书籍的阅读对于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利用平实的课外时间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讲课外阅读与课程学习相结合,以更好的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劳动与社会保障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公共管理学院 读书报告
书名: <<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姓 名 刘 晓 东 所在学院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201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 号 01030055 电 话 *** 日 期 2011 年 11 月 22 日
《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聂佃忠 李庆梅 著
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第一章 负所得税在各国的实践
本章主要论述了负所得税的理论与各国实践与探索
一、美国的NIT试验
NIT: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支付的税制,1.达到反贫困的效果2.提供一种对现有福利救助体系的替代3 激励工作
二、美国的NIT政策实践
EITC和TANF成了美国福利制度非常重要的收入转移政策,但他们分别是大约80个支持有限收入的系统之一。2002年,这个系统的成本连同医疗支出合计5222亿美元,其中3732亿元由联邦项目提供,1490亿美元来自于市政和国家项目。整体上,这些福利支出相当于5%的GDP.这象征着一笔可观的转移收入,国家支付给那些有工作但收入达不到一定水平的人,保证他们比没有这项手段是有更多的收入,以及更高的水平的享受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三、英国的NIT实践以及英美俩国福利改革的比较
四、加拿大的自食其力项目试验
目前,加拿大已普遍运用NIT理论,对低收入者的儿童抚养,配偶补助,失业保险费,教育费,医疗费等均已实现了NIT制度,NIT可递低减所得税额。
五、德国的目标瞄准的NIT试验
德国在1999~2002年间进行了多个目标瞄准的NIT试验。
六、发展中国家或新型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NIT实践
人们普遍认为,仅仅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一个NIT制度 巴西,新加坡
第二章 NIT劳动供给效应研究
本章作者把NIT 劳动供给研究大致分为劳动供给消减论,劳动供给质疑论(或增加论)和NIT修正论,他们是本章前三部分的的内容,第四部分时对NIT劳动供给研究的评价和借鉴。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基于实验数据的研究,《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聂佃忠 李庆梅 著
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第三部分是基于非实验数据的研究,但不管是对虚构的NIT 计划的研究,还是对真是社会计划的研究都重点探讨了修正以后的NIT 变体与劳动供给问题 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与借鉴
一、NIT可能对高工资的工人有利,而对低工资的工人不利,尽管NIT解决的主要是非熟练工人的就业问题;从NIT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间接影响来看,NIT 可能对中西部地区不利,而对东部地区有利,尽管NIT的补贴接受者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二、从长期趋势来看,积极越发达,人们对闲暇需求越强烈,平均而言,人均工作时间也越短。从短期来看,激励工作,不养懒汉是NIT的目标之一。但从长远来看,NIT的这一目标在工作激励方面越有效,则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偏离越远。
三、认为,夫妇之间既是替代品,也是互补品,关键是哪一个占主导。不同的家庭类型(如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型,女强人家庭型,那女双强型家庭,享受清闲型家庭)
四、单亲女性的劳动供给效应是NIT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既当爹又当娘的角色可以进一步推断,他们的劳动供给反应应该是介于双亲家庭中父亲与母亲俩者之间,即应该比父亲的大,而比母亲的小。他们的劳动供给反应应该较为敏感。
五、研究NIT的劳动供给效应的必要前提之一是要搞清楚NIT补助接受者——作为生活在社会最低的群体——的劳动供给曲线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即到低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还是呈“后弯型”?为什么经验事实反而支持了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一假说?
六、诚然,政府“养人”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养什么人,养多少人,怎么养人,把人养到什么样的水平
七、在我国实施NIT 以后,陈旧的就业观念将对我国NIT的劳动力供给效应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NIT与收入和社会福利关系研究
本章主要涉及NIT 实施所引起的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
第四章 NIT的成本研究
《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聂佃忠 李庆梅 著
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本章主要涉及NIT实施的各种成本,包括税率和保障水平的确定。其中,重点内容之一是不同成本的比较,尤其是NIT与社会分红的比较
第五章 NIT 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研究、本章主要介绍了NIT与教育投资,与学生学校表现,与营养和健康,与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情况。
第六章 NIT对婚姻的影响研究
在NIT的有关研究中,很多学者为了便于研究与结果比较,往往选择基于尽可能相识的样本选择标准、时间期限和变量形式的一些估计。其后果之一是在每一组的估计中把离婚的家庭从样本空间中剔除掉了。然而,NIT 对婚姻与家庭稳定的影响到底如何,对于全面评估NIT政策的可行性是不可或缺的。本章着重分析婚姻效应。
第七章 NIT对生育的影响研究
本章主要论述了迈克尔-C基利(1980)的试验——西雅图-丹佛收入维持试验数据分析了NIT对人口生育率的效应
第八章 NIT 与住房关系研究
本章只讲述了休-O.诺斯对住房的研究
第九章 NIT与“三农"关系研究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NIT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NIT对“三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农民与城市靠工资生活的市民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在NIT的实施与管理方面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从国外的NIT研究来看,这一方面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加以三农问题也是最近学界和政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第十章 NIT的政策分析研究
公共政策可行性分析是政策研究者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决策者选择满意方案的依据,并关系到政策实施的成败。NIT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本章侧重与NIT的政策分析,主要是从公共选择进路来分析NIT这一经济政策,这可以称之为NIT的政治经济学
第十一章 NIT研究文献述评与国外研究的十大启示
《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聂佃忠 李庆梅 著
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本章主要讲了国内和国外关于NIT理论研究文献述评以及带来的启示。
第十二章 从社会分红到NIT NIT是政府向高收入家庭收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转移支付的税制,是低收入家庭支付的一种负税。粗略得看,NIT与社会分红几乎是同义语,人们往往没有严格区分。比如,经济学家库伯就认为,就实质而言,NIT跟如下的税收制度是类似的,如反向税,税款抵免,社会分红等。他还指出,全面的失业补贴也跟他们无差异。本章将区分社会分红和NIT之间的区别
第十三章
NIT;中国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在经济学上,公平与效率与其说是一对连体婴儿,倒不如说是一对冤家。斯蒂格历次从公平与产出具有替代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俩者的不可调和性。当政治家罗尔斯把天平的砝码一项公平一段时,新的自由主义的重要领军人物米尔顿却将之移向效率一端。接力抨击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还市场经济自由放任只面目。正是基于此,货币主义提出一系列的政策主张,NIT便是其中之一。
第十四章 用NIT重构中国低保制度的难点研究
大约半个世纪以前,一米尔顿为首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反对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对低收入者发放差额补贴的福利制度。他们认为高经济效率来自于自由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给低收入者发放固定的差额补贴不利于激发他们的进去心,有损自由竞争,从而有损与效率。但是,对穷人的救助又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了既能消除平困,又不会有损效率,他们极力主张美国政府应该改用NIT方案。
第十五章 NIT 是实现农村扶贫与低保衔接的现实选择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需要做出重大调整,有低保与扶贫应由割裂走向融合,城乡扶贫应由二元走向一体化,扶贫重心应由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扶贫对相应由贫困地区转向贫困人口,应由注重生存贫困转向注重权力贫困、能力贫困以及代际贫困。最后讲了中国现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需不断完善以及NIT是实现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
《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聂佃忠 李庆梅 著
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斜街的代替制度同时还提到了NIT制度在我国的构想
第十六章
低保,农村扶贫开发与NIT的比较
上一章就NIT制度,农村开发式扶贫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三者进行课定性的分析,并认为,NIT兼具有其他俩者的优点,而且还能较好的客服农村开发式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各种弊端。因此,作为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替代,NIT是实现俩者有效衔接的现实选择。本章则侧重与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做以上问题研究的继续与深化。
第十七章 个人所得税、NIT与社会保障税三税统筹设计的构想
本章主要介绍了三税统筹设计的必要性
以往的许多仅仅考虑了税收或社会保障单一的效应,却没有考虑他们的联合效应。当研究他们的联合效应时,有关税收和社会保障的所有支付和收益主要或全部依赖于个人所得,我们不妨称为“总所得税”在本书中,总所得税既包括个人所得税,也包括NIT和社会保障税。
结束语 具有中国特色的NIT的设计与构想
结束语主要讲了在中国应用NIT制度,以及对实施计划的设想,可行性都有论述。
《负所得税的国外借鉴及中国低保的重构》 聂佃忠 李庆梅 著
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交往行为理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有原创性、体系性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有学者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尤其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普遍被认定为代表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对交往异化的批判、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及其途径探索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二、主要内容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这部著作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
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
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三、阅读收获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作为哲学领域门外汉的我,对书中提到的思想理论有了浅显的认识。
哈贝马斯在早期把交往行为看作以评议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理解,而达到理解是一个在相互认可的有效性要求的前提基础上导致认同的过程。进而,他把人的行为分为四类:一是旨在实现一种目的的行为,也就是有目的地、因果地介入客观世界的行为,称为工具性行为;二是社会集团成员根据共同价值和规范调节的行为,称为规范调节的行为;三是行为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为,称为戏剧式行为;四是一种行为者个人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为,称为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有三个有效性要求: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理论理性表达真实性,实践理性表达真诚性,审美理性表达正确性。在交往行为中,这三个同样原初的有效性要求体现了一致关联,哈贝马斯将其称之为合理性。所以,所谓交往行为合理化是一种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的行为。这样理解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克服了韦伯合理化概念单纯的认识向度以及单纯的目的的工具合理性指向之局限,将本来只具有狭隘的获得真理与实现特定目的的成功手段之意义的概念,扩大为一个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普适概念;它把理性放在人际间广泛的和相互交往的生动关系网络中考察,使理性凸现为交往关系的总和。相比于其他三种行为,交往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符合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
在哈贝马斯看来,真正的交往互动过程比工具型行动中包含着更多的合理性。他说:“我们有以下四个概念总结了达到理解过程的合理的结构特征,第一,行动者的三个世界关系和相应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概念;第二,命题真实、规范正确和真诚可靠的断言;第三,在合理的动机之上达成的共识,„„第四,达到理解的概念,即认为理解是对环境之共同定义的合作性协商的概念。”
四、感悟与思考
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行为中的基础地位,强调重建交往理性对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实现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并将交往行为理论提升为话语伦理学和文化政治学的高度,主张用相互理解、宽容、和解的立场处理不同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文化传统和国际关系,认为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是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行为准则,是理想、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未来文明发展的方向。
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事业并未终结,人类理性并未泯灭,人类仍有逃离现代性困境的出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寄希望于交往理性的重建,试图通过话语共识和民主政治来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实现社会合理化,构建理想的交往共同体甚至世界公民社会来整合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寻找失去的价值和意义,这明显带有马托邦的色彩。正由于此,福柯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是“交往的乌托邦”;布尔迪厄称之为“乌托邦现实主义”。关于交往行为理论中存在乌托邦因素这一点,哈贝马斯本人也不否认:如果说我还保留了一点乌托邦的话,那完全是因为我相信,民主能够揭开当今世界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戈尔迪之结。世界末日的情绪将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而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在这里都是无用的空话。
哈贝马斯在实践上对于“语言交往”、“生活世界”的研究有些夸大了它们的作用,但也提醒我们注意在这些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提醒我们要防止金钱对“生活世界”的侵犯,克服道德滑坡和拜金主义,这样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现实中缺乏孕育之土壤,只是一种乌托邦,但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他主张人们应该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社会争端和冲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们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构建社会的和谐。对于个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市场化会使资本和商品成为衡量和主宰一切的标准。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但人际关系日益淡薄、道德滑坡。因此,我国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的过程,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公民道德的培养,所以应该使人们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在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同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之间,必须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反对任何用军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强制手段干涉别人,通过武力贯彻自己意志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有利于构建理想化的合理性的社会。
五、结语
“交往行为”构成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行为理论”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同时又带有乌托邦色彩,但相信研究其理论对哲学领域研究帮助很大。对于我们从未深入学习哲学的学生,阅读其理论著作也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开拓哲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德] 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 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第五篇:《理论热点面对面》--读书报告
2009)》读书报告:
一、书名:《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二、著者: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三、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四、页数:
五、内容大意: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是中宣传部理论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组织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观点准确、说理透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本书共分二十一章,而本次读书活动主要集中于其中七章。
一、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理解新中国辉煌60年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于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正确把握我国制度优势与前30年后30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二、宝贵财富 行动指南——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详细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地位、意义以及如何正确把握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什么让老百姓得实惠——怎样看待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已取得的成效以及如何更好地继续学习实践。
四、“海啸”起处神话灭——怎么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全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酿成、发展趋势以及启示。
五、应对危机的根本之道——为什么强调保增长要靠科学发展,深入探讨了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如何根据自身特色以及本身情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指出科学发展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六、独具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将中国民主与西方民主作了分别阐述,以破解西方民主迷信,坚定中国民主信念的。
七、“相约北京”的启示——为何越是思想多样化越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今天我国的文化形势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并系统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
六、读后心得: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作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针对广大干部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其观点明确、透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从纵观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到作为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政治基础的中国式民主方式以及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从大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到关系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如何让百姓得到实惠,可以说,《理论热点面对面》不仅横向、纵向地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变化的根由,同时也侧面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顽强奋进、不断进取已经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效。但,民干部群众了解并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如何使上位者与基础百项做实在性的交流,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民生问题,如何应对越来越具挑战性的国际各种挑战与危机,如何提高在突发事件下的应对能力。。。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只有破处迷信与自我轻视才能够正确掌握现期发展的进步与不足,成就与问题。
七、评价:
本书用身边事例针对热点问题给予通俗易懂并蕴含深刻道理的答案。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可读性强,是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辅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