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

时间:2019-05-14 15:4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

第一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

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是现代化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是国家实施社会政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民政部门是负责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领域是我国社区工作的重要领域。现代意义的社区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社区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区问题、恢复和发展社区功能的职业活动。所谓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福利、社区救助、社区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从事专门性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

一、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1.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区的新任务,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区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结合经济社区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区的新要求,全面把握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向,总揽社区工作发展全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种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发挥各级党委在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为社区工作人才提升能力、发挥作用、提高效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2.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的是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适应构建社区主义和谐社区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人才支撑。我区在加强原有民政系统社区工作领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区工作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质量,切实让社区工作深入到社区每个角落,服务到每一个需要服务的群众,真正让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特别在近几年来,重点开发社区工作岗位,大力引进社区工作人才,在维护社区安定,促进社区和谐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3.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根本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开发机制创新是人才开发的根本。要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需要一整套适合于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机制。我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按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结合我区经济社区发展特点,科学拓展社区工作领域,合理配置社区工作岗位,为人才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引才平台,创新岗位配置机制。

二、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不足

1.社区工作人才人员偏少,任务偏重,难以满足社区多层次需求

从目前情况来看,社区工作人才队伍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情况是:“行政工作压力大,社工工作空间小。在基层社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状仍突出,上层布置的任务街道、社区挡不住,社区居委会大小事都得管,工作压力很大,成为各种行政事务的操作层、落实层,不堪重负。工作上存在‘七多’现象,即台帐材料多、调查报表多、证明盖章多、会议活动多、检查考核多、组织牌子多、硬性指派任务多。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抑制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需求,将不利于经济社区的和谐发展。

2.社区工作人才职业化程度不够,难以实现主体性发展

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处于较低层次,社区工作人才的职业归宿感不强,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工作人才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压制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当前全区社区工作职业岗位开发的数量及速度,与其他县区相比,显得有所滞后。

3.社区工作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强,难以提供高水平服务

强化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是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区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而社区工作专业人才更是相对不足。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社区工作知识、技巧的训练,缺乏社区工作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将导致无法为社区提供个性化、系统性的高水平服务。

三、社区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与激励机制的创新

在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中,人才培养是基础,人才评价是关键,人才使用是目的,人才激励是保证。社区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与激励机制必须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体系。根据和谐社区的需要与我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我们提出关于社区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的建构方式与相关对策建议。

1.建立社区工作人才的新型培养机制

当前我区要建立的社区工作人才培养机制,是以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为导向,以科学的培养计划为依据,以在岗培训为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培养计划与过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二是优化社区工作培训课程设置,凸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2.建立社区工作人才的新型评价机制

在评价机制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的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并建立社区工作行业规范与职业标准,出台专业社区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形成社区工作人才的新型评价机制。一是成立社区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机构,可以由组织部、人事局、民政局联合成立社区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办公室,贯彻落实社区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规定,对取得相应证书者进行登记与复核,对社区工作从业

者进行执业资格认证。结合从业资质与实务业绩,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职称评定;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标准与考评规则,从专业角度对各类社区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二是贯彻落实社区工作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助理社区工作师、社区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出台,是我国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区工作师、社区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动员和组织符合要求的社区工作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水平考试,促进更多的社区工作从业者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三是推行社区工作者登记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对我区获得助理社区工作师、社区工作师证书的人员进行登记,自考试获取证书从业的第二年起,对从业人员实行年度复核登记。定期向社区公布我区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情况,并为用人单位提供关于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员的信息服务。逐步推行社区工作执业资格制度;四是建立社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机制。在社区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综合社区工作者的实务业绩与从业年限等因素,借鉴先发展地区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社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制度;五是创新社区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由专业的社区工作评估机构,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工作岗位职责规范,明确考核评估标准、伦理要求与奖惩措施。在社工实务中建立社工专业督导机制,促进一线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提升。组织社区工作专家,制定专业化标准,对于各类社区工作项目、机构实施全面评估。

3.建立社区工作人才的新型使用机制。社区工作者的使用制度是指专业社区工作者在什么领域、什么机构和什么岗位发挥作用的制度。社区工作人才的使用问题是我国社区工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立社区工作制度的目的所在。一是建立社区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岗位设置是建立新型社区工作人才使用制度的核心问题。要根据“以需定岗”的原则,在涉及社区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区工作岗位。根据不同领域社区工作的岗位要求,研究设计相应岗位等级、岗位数量,确定社区工作人才配置结构,明确各个领域、各个级别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形成我区社区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二是开拓社区工作岗位设置空间。在社区工作岗位设置的标准制定之后,还需要在现实层面开拓社区工作岗位的设置空间。这主要包括:推进体制内机构的职能转换与岗位设置改革;推动体制外民间公益性组织的发展与民办机构的社工配置。

4.建立社区工作人才的新型激励机制。一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在提高社区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实现薪酬机制的合理化;二是扩大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进一步营造社区

工作的良好环境。要积极营造社区工作职业和社区工作人才受尊重的良好社区氛围,树立社区工作人才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让社区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广大社区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三是完善职业晋级与选拔提升制度,建立通畅的上向流动机制。

总之,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各项机制的建立,对于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级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系统率先示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区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的社区工作管理部门与协会,需要区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治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协同创新,资金上有效保障,才能够成功实现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的制度建设创新,为培育一支现代意义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提供条件,从而更好的满足社区主义和谐社区建构的需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是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现如今,社会工作已步入规范化、职业化的轨道,社会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第二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进展情况报告

在市民政局的组织领导下,我院积极开展社工人才队伍试点建设、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开展学习培训、普及宣传、培训社工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进展,有力地推动了福利院社会工作试点的建设。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一是福利院领导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系福利院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统筹安排。2007年7月派出两名同志参加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研讨班”。学习结束后,组织院干部职工对会议精神进行了集中传达学习和贯彻,认真学习了民政部社会福利司张明亮司长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为下一步试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二是组织发动各科室(部),积极大胆探索,掀起学习热潮,力求将试点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是“边学习、边培训、边总结、边建设队伍、边推进工作”,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院重点工作统筹进行规划,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统一职工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任务,有序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福利院的开展。

(二)积极组织参加培训,培养锻炼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主要抓了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理论培

1训。继2007年7月派出2名同志参加社会工作培训班之后,今年又派出10人参加了由济南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山东大学共同举办的社会工作培训班,接受山大教授的培训。二是重点培训。组织22名报考社工考试的职工,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三是系统培训。所有参加第一批理论培训的职工将所学知识结合工作实际,对全院干部职工进行系统授课,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知识,营造浓厚的社会工作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打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提高了认识,使全院上下掀起了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热潮。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尽管民政系统陆续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短期培训,但还是没有形成专职社工人员队伍。我院社会工作者与其服务对象人数比例失调。现有职工总体上年龄偏大、学历和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职工还沿习着传统的服务方式开展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福利需求矛盾和问题。比如,孤儿的心理疏导,目前比较缺乏;面对社会化养老,直接对老年人陪护、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但相应的服务措施却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

舒缓并逐步解决。

二是缺乏福利院特色的专业知识理论,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符合福利院工作实际的配套方案措施和规章制度。另外,民政系统虽然有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如《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福利机构规范》等行业标准中,均明确规定,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必须配备一名社会工作类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但在我院,多数职工对社会工作还比较陌生,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也比较薄弱,职工知晓度、认同度普遍较低。因此,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任务非常繁重。

三、改进对策及措施

下一步的对策和措施:

(一)明确思路、完善政策。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福利院职能工作,进一步明确思路和具体措施,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突出专业化提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利用各种资源推进社会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二)立足本职、勇于探索。在为老服务、残疾人康复、儿童家庭寄养、孤残儿童心理等多方面引入理念和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成立社工办公室,加强实务中的督导工作,完善评估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引入高校社工实习学生,提高福利院社工实务本土化水平。

(三)坚持 “四个结合”。一是内外结合。既注重学习国外、香港等地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做到高起点和国际接轨,又紧密结合福利院工作实际的本土化实务经验。二是点面结合。既通过民政系统示范推进,又协调福利院各工作层面全面推进。三是政社结合。既强调党政主导推动作用,又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福利院的实际开展运作。四是学用结合,既要开拓当前工作领域,又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总结摸索经验。

通过在“国际与国内”、“职业化和专业化”、“行政化和社会化”“理论和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探索,确保济南市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第三篇:推进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几点思考

推进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几点思考

邹鹰

2012-10-15 14:41:56 来源:《社会工作》(南昌)2009年7上期

【英文标题】Reflection on Team Construction Pilot of Social Worker in Countryside

【作者简介】邹鹰《社会工作》杂志编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影响愈来愈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涌现了像江西万载、湖南古丈、四川都江堰等一批全国典型,显示了社会工作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强大生命力。笔者非常关注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并多次来到有关社会工作农村县(市、区)参观学习,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喜人局面而欢呼。

社会工作发展有其特殊性,不是做一二次行政动员,搞一二次群众活动就可以大功告成。社会工作的推进包括了理论、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因此,反思近一个时期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尽管已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从工(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辅助社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社工+从工+义工”的“万载模式”。但是,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还有待继续完善的地方。

一、准确掌握农民的真实需求

今天的农民需要什么?他们为生存、温饱而奔忙陷入困境的时候,送上几斤大米和几元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当下,我们探求农民的需求,是否应有新的角度?

经济学中常说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社会工作中也存在这种供求关系,也追求双赢。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非常关注。中国人长期有着“民不告,官不究”的思维。这种思维制约了一些服务机关习惯于等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而中国农民非常爱惜自己的面子和讲究求助的“差序格局”,如果不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社会工作者就很难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社会的脆弱人群,他们当前急需什么,这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当前农村脆弱人口的数量比较大,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他们形成的焦虑感的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工作者要通过有别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的社会工作,从社会问题的视角出发,了解和掌握农村中社会弱势人群的需求。

二、试点工作应循序渐进

笔者发现,当前有的地方的社会工作试点有一种急躁的情绪:总想通过树立一两个典型马上遍地开花。社会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制度建构,制度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制度建设过程是要将一个新的系统生成到原有的一个大系统当中去,这必然会出现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不适应问题,必然形成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挑战,这种挑战又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推进社会工作试点应循序渐进。试点培养的过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少走弯路。然而,对待试点也应当理性,试点不是万能钥匙,每把锁都能打开,应看到各个地方不同的社会环境,特别环境中的亚文化系统。

当然,主张试点工作的循序渐进,绝不是故步自封,甚至前怕狼,后怕虎,绝不能成为一些地方懈怠社会工作试点的借口。相反,是提醒人们更充分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特别对困难有相当多的预计,试点地区应戒除行政功利心理,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工人才试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两个发展一批。

三、掌握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权

目前,农村地区为了弥补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在试点的过程中采取与本地高校社会工作系合作的做法,即高校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试点地提供社会工作环境和条件。如江西的万载和湖南的古丈基本上是这种模式。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的地方却由此出现这样的情况:高校师生在,社工活动就开展,高校师生一离开,社工活动就停止。有的高校参与试点完全是为了解决社工学生实习问题,而有的地方政府仅看到学生在试点中的成本较低。人们就不禁要问了:这样能让真正的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起来吗?

那么,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最起码有两个关键点:有社工和社工机构。对于成立社工机构,容易做到,甚至有的地方就有现成的。但是社工就不那么容易发展起来,不能通过发一个文件,装修几间办公室就能实现的。西方称社会工作者为“社会工程师”,和医生、律师一样,是以专业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从业者,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没有社工就没有社会工作制度。在社会工作试点过程中首位的是要培养社会工作者。其途径有:专业社工学生通过实习和帮助试点的传、帮、带(其实际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对现有的实际社工岗位上的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可以与高校协作,采取课堂讲授和现场督导的方式,这在现阶段应该是最需加强的一个方面,可以解决社工人才配给的各种矛盾;从获取国家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社工人才,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为社工的使用、激励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承托,当前社工岗位设置有两种取向:一是政府推动,民间发育,社工人员一般来自社会聘用,可称为“外生型”发展;二是体制内嵌入(王思斌语),即在现有社会福利部门中设置社工机构或社工岗位,社工人员一般来自本单位(部门)的人员转岗,或者调入,不妨称为“内生型”发展。

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基本上采取前一种模式,而多数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县采取了后一种模式。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关键是要以当地社会需求为导向,搞清楚本地的社会需求。有的农村地区一试点就想在县级设多少个高级岗位,乡镇级设置多少个中级岗位,在村委(社区)级设多少个初级岗位。试问:这些岗位是怎么来的?光凭想象是不行的,一定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求,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并与本地经济、文化相适应。

根据农村社区人群居住分散的特点,社工机构与岗位的设置可采取“中心+村委会”的方式,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全乡镇的村委会;也可以片区为中心,辐射某范围内的村委会。社工人员可采取专职(专业)与兼职(半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各地的经验,这种机构的培育与发展一定要保持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不能让社工成为政府的“传声筒”的异化现象的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尚好、社工需求较大的地方则可探索民间机构独立运营、政府财政买单的方式。不过这类机构一定要防止行政化,成为政府的“二部门”。

五、认识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时下有三种认识在业内流行:一是社会工作不过如此,社工制度很容易建立起来;二是社工制度建设很难,条件还不成熟;三是一些民政部门的同志有点埋怨,民政工作搞得好好的,干吗又去搞社会工作?这些认识投射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来,必然造成做形象工作、摆花架子、等待观望、对社会工作抵触等问题。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曾说过,要像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经济人才那样,重视发展社会工作人才。掂量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应有这样的共识:国家的社会建设任务非常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亟待用社会工作手段解决。

来自西方发达社会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各种犯罪行为频繁、人们的精神及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

地方一些党政部门的同志总认为我国现有的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卓有成效,社会工作机制的建立是多余的。当然不能怀疑我国现有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工作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我们是否能自我拷问:现有的工作手段是否过于粗放,解决问题办法是否单一?特别是面对困难群体的心理、情绪等问题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点束手无策?应当承认,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以其理论的缜密性和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许多社会问题。社工,在他们的社会里有着较高的职业声望。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社会工作定位为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模式。

六、坚持社工主体地位,整合志愿者资源

笔者发现,有的农村社会工作试点的地方有重志愿者、轻社工的倾向。因为志愿者投入少,无需付工资报酬,也不需要办公场地,有的地方甚至把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志愿者组织换一块社工的牌子,改变一个称谓,就算完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试点。前述已论及,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主导因素。在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病”的过程中,只有社工具有资格,而志愿者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当然,志愿者不乏某一个领域杰出的专业人士,但是,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使命,他们有着强大的专业优势。志愿者只有在社会工作者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奉献他们的志愿热情。因此,在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牢牢确立社会工作者的地位不动摇。

确立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非排斥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相反,在当前更应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让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四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涪城区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立足民政、发展专业、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在加强社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实践,逐步建立起民政系统及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目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绵阳市涪城区在社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社会工作社会化及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化而言,还存在着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布局不全,发展不平衡;人才培训不够,认证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等问题的存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

从行业角度看,社工人才应该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种。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说,社工人才应当包括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和以社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服务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工作者。全区现有人口40余万,有以民政系统及社区居委会委员为主的专职社区社会工作者600余人,平均每880人配备一名社会工作者。这部分社工全都通过选举、政府选派或招聘等方式产生,其中离退休教师、医生及文艺、司法工作者或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占到20%左右,其余多具有初、高中文化,专业服务技能掌握程度不高。另外还有6000多人以低学历者和老年人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超过半数的参与者具有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大、中专在校生占4%左右,专业技术人员占8%左右,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整个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随意性较大、专业程度不高,且专职的社会工作志愿者为数不多,加上管理及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使得这支队伍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远未得到正常发挥,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二)社工人才队伍布局不合理,服务开展不平衡

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物方面的救助、解困、康复等社会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但在社区层面上以精神关怀和智力支持为 主的社会工作,其从业人员就十分有限了,具体表现在:社区中某个个人或家庭需要协助适应生活环境,提高独立应付生活的能力,或改变态度、矫正行为、改善环境,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而社区社会工作者要么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要么由于人手不够而无力提供长期深入的协助。同时,由于参与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又受时间与活动地点的限制,人员集中较困难,使社区因地域、环境、重视程度以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服务活动开展不均衡的现象。

(三)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不够,培训认证机制不健全 社工人才培训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对不同职业的社工人才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培训,在提高政策水平和其社会工作理论素养、向他们传授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培训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其从事社会活动、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目前,我区在低保、救助、司法、计生、养老、再就业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工作方面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从业培训,但由于培训认证机制不健全,专业社工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服务培训未能普及,社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缓慢,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技能培训无章可依,零星分散,导致技能培训与实际需要衔接不够且有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社工的服务能力缺乏相关机构权威、统一的认可,不便于开展服务工作。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人才管理相对滞后

要开展好社区社会工作就必须要有大批参与者,就必须着重培养社区居民的义务观,培育社区成员的公共意识,而为社工提供一定的优待,能起到一种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规章,比如社区社会工作制度,规定一部分公民有义务承担一定量的公益事务并且有权要求得到需要的服务。同时,街道、社区的社工组织(如社会工作站、志愿者服务站)在社工登记注册、执证上岗、服务记录、行为规范,培训、帮扶、表彰、奖励等方面也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考核和总结表彰等激励制度,以此作为对社区社会工作者客观评价的依据,使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向社会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活跃在社区服务岗位上的老年服务者,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肯定,并且希望自己在需要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服务;而对于参与社区服务的年青人及在校生,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动机除了献爱心外,还希望能有更多历练、实践的机会。因此建立健全社区社会服务的评估奖励机制,对社 工进行有效评估,并及时进行慰问、奖励是不断提高社工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社工队伍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

(一)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一方面利用社区学校,制定实施了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请来社区建设的领导和专家,定期组织现任社区工作者开展低保、救助、选举、居家养老、婚姻登记、优抚安置、心理辅导等社会工作及电脑维护使用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另外还通过外出考察及远程教育等形式,将系统学习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知识,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技能。同时,区职各相关职能部门深入社区,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指导工作,对社区工作者业务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选聘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特长的年青人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提高社区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涪城区与绵阳师范学院建立了校地合作机制,由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负责培训涪城区社会工作人员,并辅导社会工作师(助理、中级)考试。该项目已于2012年4月启动,经过培训后,涪城区社工人员社会工作师考试通过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

(二)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考评机制

在着力改善社区居委会成员年龄和文化结构方面,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自荐或群众推选及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新的社区居委会委员。涪城区在各社区推行了“双服务、双评议”(区直部门及街道办事处服务社区、社区服务居民;居民评议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评议区直部门及街道办事处)活动,并按照《居民组织法》对社区委员进行考核,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评议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

(三)打好社区硬件基础

自2003年以来,涪城区委、区政府就把解决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问题列为了政府实事,在市级资金支持下,投入7500余万元,先后购建解决了90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为社区新增办公服务用房近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全区141个社区中有100个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服务用房达到了80平方米以上,占总数的71%。在送变电和金地社区,能同时容纳60余人开展活动的多功能厅、设施齐备的图 3 书阅览室和绿色网吧、社区医疗康复中心以及社区服务站等都为社区工作者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

在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稳定社区队伍方面,涪城区在全市做到两个率先。率先把社区委员的生活补贴从2005年的人均120元增加到2011年的人均补贴500元左右。仅这一项,区财政年均投入就达到455万元以上(其中市承担150万元)。率先为社区委员办理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通过实施《涪城区第五届社区居委会专职委员退养办法》和《涪城区社区居委会委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意见》,解决了社区委员们的后顾之忧,对进一步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调动社区委员的积极性,提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的反思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司法、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成立昆山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在民政局增设社会工作管理科,负责协调全市社会工作的开展及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同时,在各区、镇明确社会工作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

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调度、同考核,确保工作任务高效完成,各项决策有效实施。定期召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例会,讨论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同时,积极制定社会工作指导性文件,使社工职业规范、项目设计、督导评估、资金保障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进一步开发社工岗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绵阳市实际,在各级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社会工作者充当核心角色的领域、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社区中大量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使其成为 4 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的主渠道。逐步实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所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都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

实施社会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服务、学校、医院等领域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与高校等组织合作,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赴先进地区培训学习和实践交流。

(五)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对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工予以表彰的奖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合理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薪酬标准,完善统一的社工行业薪酬体系。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工职业成长阶梯,稳定社会工作优秀人才队伍。

第五篇: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X x 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文/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 李进民

社会工作制度是现代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9年国家民政部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以来,广东省围绕“率先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建成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以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实务能力、发挥专业作用为着眼点,在政策制定、教育培训、岗位开发、社工机构培育等方面深入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社会认同度逐步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300多家;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及考试合格人数不断增加,累计合格人数超过1.4万人;各级政府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经费投入达到12亿元;全省共有20个项目入选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占全国获奖数量的四分之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扩展延伸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

一、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回顾

这几年,广东省结合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变革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打造由政府、市场、社会联合供给公共服务,并厘清各自服务边界,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多方面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出台社会工作政策文件。2011年,广东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其配套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慈善、教育、养老、扶幼、助残、社区矫正、心理调适等领域率先引入专业社工服务”,“重点在民政、司法、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先行先试,加快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领域”。此后,各地也先后出台了具体的社工政策文件。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2011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出台政府转移职能以及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省财政厅公布《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明确政府组织的社工人才培养、委托社工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等5类要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各地也就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出台了专项政策。三是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市已逐步就社工机构培育与规范、督导选拔与培养,社工登记注册、继续教育等重点内容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务实性的政策。

(二)多渠道筹集服务资金。几年来广东省专业社会服务工作从提供形式上来看,资金的筹措、项目的策划组织、整体实施等呈现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资金投入方面,已经开始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慈善捐助为补充的投入模式。一是确立公共财政来源主渠道。4年来,我省各级投入到社工事业的资金已达12亿元。其中,今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总额就达5.7亿元,财政投入所占比例达86.1%。如东莞市建立了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工作体制,在全国率先将社工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加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力度。到目前止,全省共投入福彩公益金2.24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超过1000万元。明年开始,省级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福彩公益金1000万元用于开展社工人才培养,深圳市落实公益金约1.3亿元资助市、区两级推进专业社会服务工作。三是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如深圳、东莞两市举办“公益创投”活动、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及公益项目电视大赛,几年来共筹集社会服务资金911万元;顺德区挖掘并引导民间慈善金近亿元,重点发展现代社工服务;设立在茂名灾区的马贵社工站吸引民间慈善资金30余万元开展灾区社工服务,东莞市的寮步镇已经得到镇社会各界的支持,准备以公益创投的方式,在全镇范围对养老、扶贫、助孤进行专业社工服务。另外汇丰银行慈善基金会,广东本土的金秋慈善基金会等逐步进入专业社会服务领域,向社工机构购买专业慈善救助服务。

(三)多层次培育专业服务主体。一是降低登记准入门槛。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进一步降低登记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如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共财政基本支持实施办法(试行)》,2011年就投入565万元给予37家民办社工机构每家不少于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惠州市给予每个新开办的社工机构5万元的资助;顺德区对新开设社工机构,连续3年每年给予10万元财政的资助。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各地通过举办社工机构管理专题讲座、财务管理培训班、组织前往香港进行专题考察等办法提高机构负责人管理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引导传统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等转型成立社工组织。目前,我省民办社工机构已增至300余家,成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重要主体。

(四)多领域拓展专业服务范围。一是从优先服务重点人群到普惠一般人群。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后,逐步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扩大到学校教育、司法矫正、禁毒帮教、企业等多个领域。服务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二是从民政部门重点突破到多部门联动推进。目前,我省各地级以上市20%以上的民政事业单位,县(市、区)规模相对较大、服务对象较多的民政事业单位已启动设立社工岗位,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同时。我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发展社工服务。如支持省妇联开展“集思公益幸福广东—支持妇女计划”项目,协同团省委共同探索和实践“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中山市实现在信访领域引入社工实现镇街全覆盖等。三是从发达地区拓展到欠发达地区。我省一方面探索建立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社工人才区域合作、地区互助、结对帮扶机制,另一方面要求欠发达地区认真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经验,扎实推进专业社工服务。

(五)多形式推进专业社工服务。一是采取购买岗位方式开展服务。如我省深圳、东莞等地由政府出资向民办社工机构购买社工岗位,并将社工派驻到社区、学校、医院、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等为某一特定群体提供服务。岗位社工由服务机构招聘、培训与管理,由使用单位提供工作条件,主管部门则对机构和用人单位实行合同管理。目前,深圳、东莞两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超过2100个。二是在社区以项目化购买服务。目前我省东莞、中山两市已实现镇街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圳市已建成269家社区服务中心,广州市已建成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跨专业合作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创新专项服务。如广州市投入1740万元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施12个专项个案服务项目,与全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转介关系,为案主提供深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服务;深圳、东莞市通过公益项目电视大赛和公益创投方式,鼓励和资助社会组织、民办社工机构策划和实施创新型公益服务项目,在养老、青少年、残障康复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专业服务。

(六)多举措提高专业服务质量。一是设定准入门槛。我省要求各地新增社工岗位原则上使用已取得职业证书的社工或社工专业毕业生,从源头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属性。还引入省内高校和香港督导资源,面向社工传授知识技巧、提供实务指导,切实提高其实务能力。二是加强服务监管。各地积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检查以及评估制度。如广州、深圳、东莞市先后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考核、评估、流程规范和岗位需求等系列制度,确保了社工服务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三是积极培养骨干。我省各地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采取项目合作、督导引领、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培养社工人才。最近,我们和香港邻舍辅导会、社协、社研签订了“粤港合作社工培养计划”,组织一线社工和民办社工机构负责人赴港跟班实训学习,引进香港督导指导工作,提高社工专业实务能力,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四是出台服务标准。各地根据服务需求和工作需要探索建立了老年服务、学校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禁毒、司法、医务、残障、企业等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确保社工的优质服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来来,我省在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政策不够完善,尚未形成配套体系。省级方面由于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关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粤东西北地区也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发展不够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推进力度不

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2009至2012年全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支出资金总规模为约12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市总额达到约占全省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98%,其余各市约占2%。三是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社工实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到目前全省通过考证人员1.4万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约占95%,其他地区不足5%。四是机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到2012年底广东全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00多家,其中95%分布于珠三角地区,有的地区连一家民办社工机构也没有;五是社工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相当地区不知社工为何物,有些将社工等同于志愿者或社区工作者。

三、我省对今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要坚持党政主导,做好顶层设计。与经济领域相比,我省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我省试点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有赖于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时任书记汪洋同志经常过问此事,省长黄华同志多次到基层社区、到事业单位、到基层社区调查了解专业社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广州、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领导负责同志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区考察学习,明确提些要适应广东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服务也要实现转型升级,只要这样才能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良性发展环境。正是有赖于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切实履行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依法规范的职责:积极出台政策,以制度框架引领方向、拓展空间;积极加大投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和全面保障;积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社工机构、社工队伍都在制度的规范下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推动是社会工作人才得以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要发挥部门协同作用,推动社会参与。近年来,我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社工委组织发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了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同时我们大力扶持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并通过政府转移职能、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使民办社工机构成为我省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通过开展“公益创投”、推行企业社工试点,逐步引导企业和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工事业中来;通过推行社工义工联动机制,调动志愿者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使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有效活力推进我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三)要坚持专业化发展,突显社工作用。专业性是社会工作的生命力。在试点阶段,我省上下始终明确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在入职门槛上坚持严要求,新增社工岗位原则上使用已取得社工职业证书的人员或社工专业毕业生,从源头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专业属性;在实际工作中,我省注重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及用人单位负责人的社工知识普及,避免在人才使用上将社工当成一般“行政人员”使用;在实务推进过程中,通过建立督导制度,建立岗前、岗后培训制度,切实提高社工的专业水平。实践证明,坚持专业化对保证社工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四)要坚持着眼长远,扶持规范并举。第一,要适应社会工作发展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我省社会组织、社工机构仍处于成长阶段,总体比较弱小的状况,要着力加以扶持和培育,使之尽快发展壮大,尽快发挥更好地承接政府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着眼于社会服务行业的长远发展,从体系上、从制度上规范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落实非营利组织免税政策,免除非营利组织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少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负担。第三,要推动公共服务下沉,社工主要做服务居民一线工作,政府公共服务下沉基层,才能为社工服务提供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五)要坚持社工义工协调联动,壮大服务资源。必须大力拓展志愿服务和社会慈善捐助事业,探索非营利机构无偿、低偿、高端服务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将社工专业服务、民间志愿服务、社会慈善捐助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在志愿服务中,引入激励机制,将零碎的志愿服务变成优势的人力资源。例如可以设立志愿服务特殊账户,以此作为志愿者就业、升职等的参考指标。可以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奖励计划,用积分换取其它公共服务。通过激励作用,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率。这样,通过专业社工的引导作用,实现“社工+义工”的有效联动和多元合作,逐渐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六)要不断完善评价标准,推动社会服务规范发展。社会工作服务由于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明显,增加了评估的困难。评价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指挥棒,没有评价标准等于没有发展的方向。因为定量评估的困难而放弃定量标准,只采用定性标准是不可取的。定性评价弹性大,难以细化比较,需要评价指标硬性约束。同样,只有定量指标而不顾定性结果也是不可取的。社会服务因人而异,难以量化,目前评估的指标庞杂,误导机构为了完成指标而工作,而不是贴心细致地服务。我们建议,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标准,一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二是增加社会服务考察的维度,建议从专业性、服务态度、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群众工作经验、社会政策熟悉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三是评价指标要舍全面庞杂,取关键核心指标考核,四是综合各种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评价体系。

(七)要确保项目经费及时到位,保持社工机构和队伍稳定。首先,必须确保项目采购方经费及时到位,确保不因领导变更、工作忙碌、工作流程流程复杂等原因延迟经费拨付,严格遵循合同协议约定,从源头上解决社工工资拖欠问题;其次,缩短续签项目之间的等候时间。如果续签,应提早安排,避免出现社工和机构的“空窗期”,减少时间消耗和劳动浪费;随后,机构应未雨绸缪,在目前全赖政府采购,且以项目购买方式运作的条件下,拓展项目来源,储备适量就业风险准备金,增加员工归属感,提高员工工作稳定性。第三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参照公务员、事业单位相应人员的工资标准,相应提高社工薪酬待遇,提高其经济地位。

(八)创新群众工作服务模式,提高群众对社工认同。传统群众工作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工、青、妇、残联等传统群团组织,二是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这两大类组织是群众工作和民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第三部门承接社会服务的同时,这类组织不能边缘化。这类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创新传统群众工作和社会服务模式,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新突破。工、青、妇、残联等传统群团组织,利用贴近政府和群众两端的优势,以项目开展为服务抓手,提高服务效率,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引领作用。要发挥基层群众工作人员熟悉群众,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要通过有组织的集体培训和自主学习等形式,使其掌握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社工一起工作,形成“社工+居委+义工”的服务模式,有效整合社区社会服务资源,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下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钢结构分厂负责整个公司结构件的下料、成型、拼焊等加工工序,结构件是工程机械产品的钢筋脊梁,而结构件质量的不断优化,就要靠分厂的......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内容摘要:文章从案例中A公司市场销售收入减少、市场调研报告着手分析如何落实研发部门人才队伍建设,从建立科学有效的遴选机制、人才梯队建设、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富民战略,营造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教职工生活福利与工作待遇 校园基本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教职工生活福利与工作待遇 校园基本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教职工生活福利与工......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目录第一部分:子项目申请验收报告„„„„„„„„„„„„„ 一、子项目验收申请报告„„„„„„„„„„„„„„„ 二、学校“211工程”法人组织意见„„„......

    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新邵县水利局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是坚持和实施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主体,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新邵县水利局在科学发展......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服务......

    人才信息】三个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XXX市"三注重"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XXX市不断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多形式,多途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助推XXX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