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我生活的社区
《我生活的社区》教学课例
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懂得了要关爱家人、感恩老师,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社区对自己成长的作用,非常有必要。
(二)教材课题分析
学生走出学校就是社区,让学生认识社区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增强对社区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爱护公共设施,感受生活的不断改善,尊重和感谢社区服务者。
2、能力:体验社区公用设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能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3、知识:了解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及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社区工作者所作的努力,知道他们的辛苦。
(四)教学要点
1、重点:了解社区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尊重社区劳动者,爱护社区设施。
2、难点:社区调查活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社区图及部分社区活动图片。
2、学生准备:留意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想象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1、了解两种不同的社区。
2、布置社区调查,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3、汇总调查材料。
4、了解社区服务者并进行采访。
5、谈感受。
6、说说自己该怎么做。
二、教学实施(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与我们朝夕相伴的学校,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社区,看一看社区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板书:我生活的社区(即:我们生活的地方)
(二)、了解两种社区
1、结合课文内容分别了解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
2、结合教师的照片和自己所知道的讲一讲自己所生活的社区。
3、谈谈城乡小区的区别。
(三)、调查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分好小组,列好调查提纲,内容如课本第33页要求。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礼貌、整理好调查材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汇总调查材料
1、家所在的社区,属于城市还是农村社区?
2、社区里都有哪些机构?
3、社区里有哪些公用设施?新增添哪些设施?
4、这些设施和机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5、社区里发生了哪些变化?交流“社区的变化”短文。
6、教师小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区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要爱护这些公用设施。
(三)、生活中不能没有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们
1、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人为你服务过?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2、小组汇总。
3、教师补充。
4、结合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四、调查、采访、)
教师引导,做好准备工作。
1、自愿组成小组,选择一种职业进行采访。
2、准备好采访的主题以及想要问的问题。如:每天工作时间,喜欢自己的工作吗?感觉自己的工作对别人有利吗?感觉最辛苦的是什么时候?
3、可采用文字、录音、照片等形式记录采访内容。
4、整理访谈记录并写出感想。
5、采访注意事项。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分组交流采访结果。
1、分组交流,教师随时点评。
2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4、读《徐虎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
5、说出一位你最崇敬的社区服务者。
(三)、我该怎么做
1、说一说别人向你表示感谢的时候你怎么想?
2、引导学生不光要心里尊敬这些社区服务者,还要向他们表达出这种感激之情。表达的方式不光是说声“谢谢”,还可以写感谢信,制作感谢卡,帮助他们做事,向他们进行慰问演出等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温暖、社会才会更和谐。
(四)、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向最喜欢的社区服务者表示感谢。
板书:
2、我生活的社区
不同的社区
完备的机构、设施爱护设施 尊敬劳动者
辛勤的人们
三、问题与困惑、安排的调查采访活动是否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做好这么多的事情吗?担心学生负担过重。
四、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采用了让学生看图片、听录音、采访调查、讨论、办手抄报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社区、尊重社区服务者的感情。教学中的不足是,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调查前的指导略显欠缺。
第二篇:我的社区生活_作文
我的社区生活_作文 我的社区生活7 月1日,我去社区报到,并且参加了为期4天的复令营活动。在一个
夏令营10分钟休息中,有一个大哥哥和一个大姐姐比起了乒乓球的技术。大哥哥我叫他小刚,大姐姐我叫她小丽。“比赛开始。”我大声宣布,一场激烈的此塞开始了。大哥哥一开始要试探小丽的技术,小丽好像故意和他对着干,不拿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小刚发怒了,一个扣球把小丽压倒,“一比0”我大声宣布。小丽也不甘试弱反革一机,把小刚打倒,台下的啦啦队喊哑了嗓子,后来小丽连续进攻,一共得了十分。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伊伊不舍的离开活动室回到学习厅。我回想比赛的场景,真想下了课让我和大姐姐也进行一场比赛,你想看吗?不要错过呀!fzgs8.com 福州注册公司 福州公司注册 福州代理记账
第三篇:我生活的社区反思
《我生活的社区》教学反思
《我生活的社区》是义教新课标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一个主题内容。《品德与社会》是在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位置的学科,所以在上好这种课,我们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在备课时,我就抓住了两点:
一、了解生活的社区
我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先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观察本社区里有些什么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使用情况。亲身感受一下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并且写好调查报告,在上课的时候分小组进行汇报。重视对学生进行社区生活观察的指导,让学生先做好计划,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对社区的定义不给学生解释得太复杂,我只让学生知道社区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可,重点在于感受社区,感受社会进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情感,树立保护社区公用设施的思想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看图片、采访调查、讨论、办手抄报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社区、尊重社区服务者的感情。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基本都明白了公用设施都是国有财物或集体财物,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方便、改善、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的一部分,爱护公用设施是社会公德,每个公民都要爱护公用设施。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通过课件展示,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小小组讨论辨析生活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宣传爱护公用设施的广告,进一步深化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思想。
教学中的不足是,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调查前的指导略显欠缺。
第四篇:我生活的社区的教学反思
在《我生活的社区》这课的教学时,我提出关于残疾人的问题:“就是在你生活的社区内有没有残疾人,大家想一想,作为一个残疾人,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意见,有的说,他们会很痛苦;有的说,他们会很自卑;还有的说,他们也许有过轻生的念头……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倒觉得做个残疾人挺好,可以不知道很多不好的事情,眼不见,心不烦嘛,有时我想,现在学习这么累,这么多烦心的事情,将来还要有更大的压力,还不如死了算了……”听了他的话,我心中一振,好可怕啊!小小的年纪竟然有这样的想法……
这样的一个突发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
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高兴、愉快、喜欢、热情等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能,消除疲劳,摆脱烦恼,振奋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愤怒、悲伤、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因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机体正常功能的失调,免疫功能受到破坏,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并可能引起某些机体的病变,从而降低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然而,由于学生的情感正处于丰富的发展之中,并经常表现为喜怒哀乐变化无常,而且还不善于合理地表露、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自省、自察、自控的能力,这很容易使他们由于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消极情感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保护学生的情感健康,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又要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帮助他们抚平情感创伤,解开心中的郁积,尽可能地防止和消除消极情感对学生的负作用,使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努力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情感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发挥情感在生活、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保护学生的情感健康是一件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社会的竞争性日益增强。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生活、学习、工作,都有许多新的情况需要适应,尤其是如何根据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与协调个人、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关心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做起,精心呵护他们的情感健康,为他们今后幸福快乐的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五篇: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朝 阳 二 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迫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本学期我校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实施内容,以“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为综合主题,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基本理念
走进社区与走进生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学校不等同于教育,听课不等同于学习.设置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 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学生需要认知为主的学习,也需要体验为主的学习.有效实施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并由此获得深刻的生存体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二、课程目标
“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向,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结合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把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定为: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生活体会、经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方面的常识。
2、在指导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自主、有效的实践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和活动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3、关心他人与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德,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5、初步掌握信息资料的了解、搜集、分析、处理的方法,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果与收获。
三、课程内容
根据本社区地区资源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社区、走近生活” 设置以下五大方面的实施内容。
1、走进社区,走进生活
(1)初步了解社区的基本活动,逐步熟悉社区中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
(2)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可贵与创造的喜悦,学会一种本领,如:洗衣做饭、采购物品、合理消费等。
(3)对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物产特色、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萌发 对家乡的关爱之情。
2、服务社区,美化社区
(1)愿意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
(2)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从中获得积极的感受。
(3)自觉维护社区形象、珍惜环境。留心观察身边的环境,初步领悟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常识与技能,能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些实际问题;逐步学会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养成保护与珍惜环境的习惯,大胆畅想并描绘心目中的理想社区,并动手装饰自己的小天地。
四、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设计与安排:
“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实践活动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 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同时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学期初步安排为: 九、十月份:
1、学生走进网络教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计算机、熟悉键盘、鼠标,学习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下载有关内容,绘制简单的图表,输入文字。运用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社区组成、社区设施、社区功能、社区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形成对社区的理论性认识。
2、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对社区的公共设施(公共厕所、IC电话亭、停车棚)、服务设施(学校、医院、商店、银行、服务机构)、环境设施等问题进行咨询、访问,形成对社区的表象认识。邀请社区相关人员,接受咨询。调查访问社区人员,如向居委会老奶奶了解社区家庭构成情况,向医院院长询问本社区人口健康状况、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向学校校长咨询每年入学情况、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向警察叔叔调查社区内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家庭拥有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向服务机构调查本社区人口就业状况及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初步了解家乡生活习俗和文化,如:研究中国姓氏的来源、姓名的来历、研究广告用语、研究社区文字的规范化。
3、根据查找资料及本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开展“我想对您说------”的活动。学生对有关社区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民意测验,分析汇总测验数据,列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社区问题。教师适当列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如:我是社区小主人、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家庭减废大行动。
学会一种本领,体验生活。可以充分开发家庭资源,请父母、爷奶做为顾问,学校统一开展“我能行”的展示活动,以演示、表演、谈体会交流自己的实践感悟。
11-12月份:
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描绘社区。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1、“我是小小美容师”。就上一阶段提出的社区急待改进的方面或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了解社区的环境状况、文化习俗和公共设施等。其中三年级主要有老师根据学生民意测验的情况有选择地集中指导进行,四年级由扶到放主要开展自主性小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学生根据社区现象的初步分析,针对社区内的服务设施、社区环境、家庭状况,自主结合,自定课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摄影解说等方式开展活动,交流汇报。如:名字趣谈、规范文字、关于白色污染、我把废物当个宝等。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获得一种成就感、快乐感。
2、“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上网浏览查寻有关合理化社区的文字与音像资料,自行设计并交流心中理想的社区是怎样的,可以是某一项设施,如“我心目中的电话亭”,可以自己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己的教室、学校,也可以是整个社区,评选“最佳创造”。三年级学生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绘画、小报、写话等形式展示一项设施或景物、发挥集体的智慧美化自己的教室,四年级学生可采用绘画、自制模型、写标语、小品、演讲等方式展示设想,为建设一个美好的社区而作出努力。
一月份:
对整个活动阶段作总结,写活动感想,进行演讲,谈收获,并确定寒假活动方案。
五、课程实施的策略: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 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案内容包括:主 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 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成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扮成果,并 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程实施
1、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保证每周三课时的活动量。原则上同一级部爱派在同一时间进行,便于上大课,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展示,采用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法。隔周五的中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碰头,交流前期活动所得及实际问题,安排下两周的活动内容。
2、课型: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活动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等。
3、师资: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 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 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3、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 程的实施。
4、教师应具有探究、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本课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 能力结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提高自身素质。我校有校长、教导主任、电教组长、大队辅导员、卫生保健老师作为智囊团,有担任语文、数学、科学老师担任专任指导老师,鼓励其他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做临时的指导,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适当的物质鼓励。
5、作好宣传,让广大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关心和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课程,聘请部分家委会、社区专业人员参与协作到活动中来。
七、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一〉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建议
1、评价要有所侧重。完整的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本课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尤为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 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进行评价, 不强调记住了多少系统知识与具体技能。
2、评价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 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应来自活动过程中学 生的策划、参与、组织、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评价是整个活动 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结束这门课程时另外进行的工作。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本课程十分重 视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本课程评价主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 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教师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得到否定性的、伤害其自尊心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具体方式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杜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 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2003年9月
自己摘录了两首诗歌 想看的就看 不想看下载完成后删除就可以
书香
记忆搓着遗风麻绳 一间书院源远流长 门槛脱漆焕然一新
我正襟危坐,做个乖巧的学生 聆听你吟诗作赋,讲课授经
泛黄的诗书依旧在 捣石的身影依旧在 拉犁的耕牛依旧在
风流人物何处,大江东去浪淘尽 也没能留住往日的那些光阴
流放一段历史,流放 唐的风雨到宋的浮沉
如画江山,如潮风水,如歌流莺
那些兴亡谁能说得清 就像长满青苔的墨池
终究载不动一叶轻舟,万丈愁情
又见你时,看你吟啸仗剑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羽扇纶巾 一梦江湖归去,灯火夜微明 听你授书讲学,看你著诗立传 在漂白的时空里,呼吸书香满襟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匆匆的脚步,忙忙碌碌 惊扰休憩的蝴蝶,翩翩起舞
不远处那车水川流 激起一团团的风雾 风起四海流 辗转逐云秀 风聚云拢共一画轴 电闪雷鸣声光伴奏 风得过,云且过 岁月就这样任风云蹉跎 风不休,云停留 离别亦是一场悲与愁 匆匆的脚步,来来回回 恍如跨进那青葱岁月的时空
一步深,一步浅 嬉笑怒骂化作那南柯梦幻
一步疾,一步缓 风经云走引发那沧黎护忠
风吹叶凋零散飞 云过沙土寒生泪 风的征途在天空 向往登上云霄巅峰 在高空、低空刮起冽冽寒风 呐喊悲歌响彻在征程中 云的归宿为大地
在山川、湖海笼罩漫漫雾汽 只为安逸守望在自己的一方归属地
风息声,云留痕 一泪秋雨挽相送 吹响另一生命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