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

时间:2019-05-14 15:0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

第一篇: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

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走上了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由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

然而,社会经济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市场化改革也积累了许多问题,使当前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题。

其一,大国崛起的烦恼。

其二,社会经济转型的困惑。三大社会经济转型带来了四大问题:

一是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危险趋势。

二是社会事业严重滞后,民生问题突显出来。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至今没有建立起来。

三是发展方式粗放,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特别是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水系都遭到污染,食品卫生问题更是十分严重。高投入、高消耗,带来能源、材料、资源浪费严重,吃老祖宗和下几代人的饭。

四是权力和社会腐败严重。

其三,市场竞争的焦虑。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了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的勾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堵塞了民众的上升通道。这就产生了市场竞争的焦虑。

对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的态势,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总体的判断:一是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二是政治基本稳定;三是社会矛盾突出。也可以达成五点共识:一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发展经济的最佳选择;二是民主法治国家是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选择;三是公民社会是社会治理最有活力的社会选择;四是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要选择;五是以人为本、思想自由、多元发展、和谐共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人文精神。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要求的,“壮大主流舆论,凝聚思想共识”。

第二篇: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精选范文: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共2篇)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谢清纯(作者系醴陵市委书记)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勇于突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过程。醴陵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通过实现“三大突破”来大力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

要在目标确定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目标确定上突破前人、突破自我、突破惯例,用更高的标杆、更新的定位来引领发展,指导工作。醴陵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老大哥”之称。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老大哥”逐步被“小弟们”赶超,以致被挤出湖南经济强县前三。深刻反思,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是主要原因。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前,只有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确定更高更大目标,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

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醴陵要重新崛起,重点是在抓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两大工作上,做好这两个重点工作的“牛鼻子”就是招商引资。一是有新观念。突破经济上的排外情结,把“外人”当成“自己人”,把“生客”变成“熟客”,敞开胸怀,用全新的理念、最优的政策来招商。二是有好环境。通过构建一流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亲商、爱商、护商氛围,吸引外来客商和投资者。三是有严机制。创新领导联系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工作任务全面量化。创新考核指标机制,对招商引资的考核从看报表调整为看现场、看效益、看影响、看带动力。

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思想解放最终就是要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首先是增加压力,强化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但自我加压,更勇于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压力制造商”。其次是激发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形成活力。在用人机制上,切实推行轮岗和竞争机制。同时,打破干部升迁的时间、资格限制,人尽其才,充分激发干部的活力。

[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共2篇)]篇一: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习心得——李新

解放思[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共2篇)]想的过程,就是勇于突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过程。小江镇在推动全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通过实现“三大突破”来大力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

要在目标确定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目标确定上突破前人、突破自我、突破惯例,用更高的标杆、更新的定位来引领发展,指导工作。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前,只有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确定更高更大目标,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

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小江镇要赶超跨越,重点是在抓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两大工作上,做好这两个重点工作的“牛鼻子”就是招商引资。一是有新观念。突破经济上的排外情结,把“外人”当成“自己人”,把“生客”变成“熟客”,敞开胸怀,用全新的理念、最优的政策来招商。二是 1

有好环境。通过构建一流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亲商、爱商、护商氛围,吸引外来客商和投资者。三是有严机制。创新领导联系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工作任务全面量化。创新考核指标机制,对招商引资的考核从看报表调整为看现场、看效益、看影响、看带动力。

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思想解放最终就是要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首先是增加压力,强化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但自我加压,更勇于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压力制造商”。其次是激发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形成活力。在用人机制上,切实推行轮岗和竞争机制。同时,打破干部升迁的时间、资格限制,人尽其才,充分激发干部的活力。

篇二: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跨越式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放飞梦想

推动跨越,发展未来

——解放思想,追求跨越大讨论心得体会

瓮安县高水完全中心小学:王永斐

在这娇阳似火,万物昌茂的盛夏,瓮安县一场声势浩大的“继续解放思想,追求跨越式发展大讨论”主题教育正在我县迅速掀起,它似春潮奔涌波澜壮阔,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百万瓮安儿女正以满腔的热情、高昂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解放思想,追求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瓮安新崛起、新跨越。放飞梦想,展望未来,为2016年瓮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政府报告、鼓舞人心。

当人们正沐浴在2012年新城显新貌,工业园区呈飞跃的一缕阳光时,正是瓮安南推北移,旧城改造,新城林立之际,县委、县政府高赡远瞩,为了鼓励全县人民的斗智,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向县人民发出解放思想,追求跨越的大讨论学习。

人们常说: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阀门”。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的这句至理名言,生动道出了思想这一“总开关”的威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开篇即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新任县委蒋书记在县委会议上指出《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讲话中,突出强调要迅速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瓮安新一轮的大发展。日照鹰城满眼新,燕子衔泥报新春,河西新城展新貌,工业园区争热闹。战鼓阵阵,号角声声,一个洪亮的声音响彻新瓮大地:继续解放思想,追求跨越发展!我认真学习了尹县长的县人民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和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州有关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县为根本,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为主线,围绕实现“瓮水长歌,幸福平安”的目标,按照强力推进“经济强县、政治红县、文化名县、社会新县、生态文明美县”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走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坚持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发展促民生,大力提高工业经济、城镇化率、民营经济的比重,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奋斗。这五位一体,三型一式的发展战略,深得民心。2013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2013年要完成的十件民生实事:更是让全县人民深深认识到,人民政府为人民,十大工程利民心。

二、狠抓经济、追求跨越

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先导。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芒和智慧光辉的词汇,都是解放思想带来的丰硕成果。瓮安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实践过程。从“6.28”至今,事实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争得了发展的先机;只有解放思想更彻底,才能使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工业经济得到跨越发展,彻底结束了工资发纸烟,亮利工程搞半边的局面,至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观念更新,县委县政府领导解放思想,南推北移,打入两广,挤进贵阳的战略思想。组织和利用好了国内各种资源、拓展市场,发展的步子加快了。相反,只能坐等机遇流逝,守着金山过苦日子,那发展的机遇只能与你失之交臂。事实上,之所以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不仅因为思想解放是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更为紧迫的,盖因思想的不解放,已经成了我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封闭保守、求稳怕乱,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小富即满、小进即足,危机意识、进取意识不强;坐而论道、相互埋怨,实干精神和务实作风不够;思想僵化、生搬教条,不为发展想办法、只为落后找理由。是不可取的。县委、县政府2013年的工作重点:

一、狠抓经济建设,着力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一)着力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发展后劲。一是突破交通制约。以加快“一县四路”建设目标,动工建设银盏工业园区至玉华12公里矿山专用道路,切实打通园区原材料运输通道;二是扩大投资总量。继续坚持项目申报全州“保二争一”的目标不放松;三是解决资金瓶颈。紧抓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四是争取土地供给。五是强化资源管理。将全力加快玉华磷矿、天文铝土矿整装勘查工作进度,确保在年内出成果,不断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六是突出人才支撑。表现了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追求跨越发展的突出表现。无疑,改革开放以来,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业绩。但是,我县处于发展还不足、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让我们不能自满、不敢懈怠;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态势,让我们深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国家促进中原崛起的机遇,让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人们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期盼,让我们彻悟科学发展、善待环境势在必行,改革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歇;解放思想的探索,没有永逸。解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它必然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同时也使瓮安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三:掌握命运,追求发展 欲解放思想,必先认识自己。当前,县委、县政府“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这一响亮的号召,再次激荡起全县人民谋求瓮安新一轮大发展的滚滚春潮,引起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鸣。眼下,瓮安的发展进入深水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看摊守业,必定落伍于时代;小进即止,小富即安,小成即骄,必定成不了大业。因此解放思想需要我们无私无畏。只要是对党的事业有利、让老百姓受益的事,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县委县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就是放开胆子,闯出路子,实干为民的精神显现。

我们的时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摒弃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瓮安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从而实现瓮安超常发展新跨越。

当然 解放思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追求真理;联系历史、尊重现实,与时俱进;不是搞歪门邪道,不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不是“闯红灯”、“踩黄线”、“钻空子”,而应坚持实事求是、秉持科学精神。浩荡乌江,激涌东流,不舍昼夜。站在时代潮头,瓮安在沉思:何种勇气,方能使瓮安激情勃发;何种自信,方能使瓮安昂然奋起;何种办法,方能使瓮安破解难题;何种力量,方能使瓮安崛起跨越?毫无疑问,那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正所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种勇气、自信和力量,正来自继续解放思想!人类在解放思想中进步,事业在解放思想中成功。改革开放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人民从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结果。

大发展需要思想大解放。古人说,“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张开了思想的翅膀,瓮安的未来之路,将豁然开朗。新的历史起点在昭示,新的历史机遇在召唤,面对发展的差距和压力,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面对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我陶醉、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只[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共2篇)]要我们始终保持一种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就一定能够加快超常发展,打造独具瓮安特色的经济“小巨人”步伐,向世人展示瓮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因为,继续解放思想,是我们搞好工作的最强大的不竭动力。革命尚为成功,同志还须努力。

第三篇: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谢清纯(作者系醴陵市委书记)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勇于突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过程。醴陵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通过实现“三大突破”来大力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

要在目标确定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目标确定上突破前人、突破自我、突破惯例,用更高的标杆、更新的定位来引领发展,指导工作。醴陵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老大哥”之称。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老大哥”逐步被“小弟们”赶超,以致被挤出湖南经济强县前三。深刻反思,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是主要原因。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前,只有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确定更高更大目标,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

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醴陵要重新崛起,重点是在抓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两大工作上,做好这两个重点工作的“牛鼻子”就是招商引资。一是有新观念。突破经济上的排外情结,把“外人”当成“自己人”,把“生客”变成“熟客”,敞开胸怀,用全新的理念、最优的政策来招商。二是有好环境。通过构建一流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亲商、爱商、护商氛围,吸引外来客商和投资者。三是有严机制。创新领导联系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工作任务全面量化。创新考核指标机制,对招商引资的考核从看报表调整为看现场、看效益、看影响、看带动力。

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思想解放最终就是要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首先是增加压力,强化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但自我加压,更勇于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压力制造商”。其次是激发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形成活力。在用人机制上,切实推行轮岗和竞争机制。同时,打破干部升迁的时间、资格限制,人尽其才,充分激发干部的活力。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监狱工作的进步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监狱工作的进步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监狱工作也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笔者从事监狱工作近30年,深深感受到作为我国专门的刑罚执行机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发展,监狱工作在行刑理念、行刑制度、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发展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也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做一个系统的总结。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监狱工作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依法治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监狱工作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阶段斗争为纲”逐步转变为依法治监。期间,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以l981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次劳改工作会议为标志,开始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此前,对罪犯一味强调要“加强专政意识,并把专政意识与惩罚意识混为一谈,似乎对犯人越严厉越革命,只许他们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有人甚至不加区分把罪犯都看作‘专政对象’;对监管人员则经常强调‘对敌斗争意识’和‘专政意识’。„„,把罪犯中出现的问题不加分析地都看做是‘阶级斗争的反映’;片面强调‘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搞有罪推定;对犯人中的申诉一律认为是‘抗拒改造”;更有甚者,“一九五七年以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对犯人劳教人员和刑满留场(厂)就业人员不加区别,都按专政对象看待”。“八劳”会议针对当时监狱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提出要“继续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工作方针,改进监管工作,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并要求“对犯人中出现的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不要把犯人的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和反改造行为。要相信绝大多数罪犯是可以改造成为新人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罪犯,要像父母对待患了传染病的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那样,做耐心细致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八劳”会议还专门讨论了《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并于l982年2月由当时主管监狱工作的公安部颁布实施,使我国监狱的法制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二次是以1994年l2月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监狱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表明我国的监狱工作已经摆脱了泛政治化的阴影,开始走向法治化的轨道,在我国监狱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监狱法》全面总结了我国监狱工作的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有益作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监狱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及监狱人民警察的法律地位,规定了罪犯的权利和义务及改造罪犯的手段,提出了社会各界协助监狱做好改造罪犯工作的明确要求,确立了国家对监狱的财政保障体制,从立法上反映了我国监狱工作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了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整体趋势,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的初步确立,促使监狱工作有法可依,推动了依法治监进程。“监狱法的颁行,不仅从形式上完善了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而且使作为专政工具的监狱由人治走向法治”。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入宪和监狱工作“三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依法治监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我国监狱工作的指导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监狱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二、从“国家至上”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对罪犯实行的惩罚与改造主要是“阶级改造”,强调的是“以国家和政治为根本”,改造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改造”,“其目的是为了使罪犯认罪服法、认清形势和政策、认清前途、摆脱剥削阶段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制观念.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阶级斗争为纲’的取消,阶级改造逐渐淡出,而人性化、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格改造、以人为本、人权等一系列以‘人’为核心的概念在中国监狱工作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越来越成为指导罪犯改造实践的基本理念。”自1981年“八劳”会议提出对待犯人“三个像”、“六个字”之后不久,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监狱办特殊学校的活动,各监狱纷纷成立特殊学校,举办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班,经考试考核,数以百万计的罪犯获得了各级文化毕业(结业)证和技术等级证书,许多罪犯在监狱这所特殊学校里变刑期为学期,他们学文化、学技术,在刑满释放后很快自立于社会,有的还取得成就,较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全国监狱还努力探索并建立了有利于罪犯改造的“百分考核”制度等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罪犯改造的积极性。之后,我国监狱又先后推行规范化管理、“三分”(分押、分管、分教)工作和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等活动,并大力开展对罪犯的个别教育和矫正。随着《监狱法》的颁布实施,国家确立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并着眼于罪犯刑满释放后能够顺利回归社会,使其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和谋生技能的守法公民。进入新世纪以来,司法部又提出了大力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新举措,在充分运用管理、教育和劳动改造三大传统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展了对罪犯的心理咨询、心理矫治、人文化管理、法律援助、劳动报酬、开放式监狱等措施,不断拓宽罪犯激励改造的新领域,进一步增强了对罪犯改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提倡科学认知罪犯、系统矫正罪犯。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帮教工作,在罪犯即将出狱时加强对其就业的指导,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允许社会企业和职业机构来监招工、进行职业介绍等,努力为罪犯刑释后尽快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监狱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的监狱一直按半年保密单位管理,监狱工作人员和罪犯的对外通信,相当长时间一直使用邮政信箱的编号,监狱虽有正式的行政名称(如监狱、劳改队、少管所),但对外却一直挂着农场或者工矿企业的牌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充满了种种猜疑和遐想。由于监狱的外在特征一直是封闭的,壁垒森严的,甚至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因此,社会公众对监狱工作的情况知之甚少,缺乏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监狱法》颁布以来,监狱撕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开始以社会公共机构的面目逐渐融入了公民社会。人们注意到我国监狱自在形象与内在特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变得开放、透明,变得宽容、谦抑,变得自省,并且越来越社会化。自1987年中央综治委提出劳改工作的“三个延伸”(即向前、向外、向后延伸)后,罪犯教育的社会帮教工作开始兴起,监狱工作逐步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和认识。1992年,国务院发表了《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白皮书,向世界表明了我国监狱作对外开放的姿态和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决心与信心。1994年l2月颁行的《监狱法》作出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罪犯的家属,应当协助监狱做好对罪犯的教育工作”,使监狱工作的对社会开放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03年12月,司法部又提出大力推进监狱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加快了监狱融入社会的步伐。近年来,监狱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积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营造社会化的改造环境,努力促进罪犯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内容和监狱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初步实现了监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一些包括由法律、教育、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开始介入监狱工作,一些学校、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主动融入监狱工作,为罪犯改造服务,监狱也组织部分服刑人员到社会进行现身说法演讲,组织服刑人员艺术力团到社会进行汇报演出,一些监狱还积极索开放式教育改造罪犯的新思路、新方法,开展了“恢复性司法”和社区矫正等工作,不仅加快了罪犯改造进程,也起到了警示社会、预防犯罪的作用。近年来,监狱普遍实行了狱务公开、监狱长接待日等制度,向罪犯及其家属、各级人大和政府、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公开执法程序、执法依据、执法结果以及监督投诉方式,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对监狱执法活动的监督,监狱主管机关还通过各种媒体,主动开展对内、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了监狱工作的社会影响,并建立监狱舆情监督机制,了解社会各界对监狱工作的反映和评价,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与此同时,监狱主管部门还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全系统共组织、接待外宾参观监狱l000余人次,组织l00多次考察团到国外学习考察,有关部门和中国监狱工作协会还多次举办监狱工作国际研讨会等,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增强了交流与开放。上述变化,展现出中国监狱工作正以全新的理念,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气魄,积极融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一个以监狱与社会互动的运行机制和行刑制度正在形成,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四、从“革命的人道主义”向“人权保障”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狱一直注重对罪犯的人权保障。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我们一度把“人权”概念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而刻意回避或不愿提及,称之为“革命的人道主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左”的思想逐步清除,人权这一概念才重新得到了正面评价而逐步取代了“革命的人道主义”。但仔细考量建国后几十年来对罪犯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与现在监狱实行的人权保障,二者虽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历史的继承性,但在实质上仍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以往对罪犯实行的人道政策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强调在阶级斗争中实行人道主义,而现在所实行的人权保障则并不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往的人道主义政策是作为政治策略或手段实行的,目的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或改造客观世界这样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为了阶级斗争的胜利(即:团结大多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或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而现在所实行的人权保障则并不是实现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或政治原则的策略或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它不以政治为本,而以人为本;以往的人道主义政策是从政府或监狱赐予的角度实行的,体现对罪犯的恩威并施政策,即“给出路”的政策,而现在所实行的人权保障则强调罪犯的人权并不是任何人或监狱赐予的,而是罪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公民所固有的,所体现的是人生而平等和天赋人权的理念;以往的人道主义主要以“人冶”和政策条例为基础,其实行状况主要取决于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和政策条例,以及监狱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现在所实行的人权保障则是以法制为基础的,或者说对罪犯的人权保障已经成为监狱的执法活动;以往监狱的人道主义政策完全是针对罪犯实行的,它体现了对罪犯的挽救与改造,并不关系到其他的社会群体,而现在实行的对罪犯的人权保障则被认为是全体公民人权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罪犯的人权保障体现了全体公民的人权保障;以往的人道主义政策所体现的是政府与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感化与挽救,与政府及监狱的权力行使无关,而现在对罪犯的人权保障则意味着对政府及监狱行刑权的限制,防止因行刑权的过度使用而侵害罪犯的正当权利。从上面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现在中国监狱所实行的罪犯人权保障已经不同于以往实行的人道主义政策。记得在1979年10月31日,李步云、徐炳二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一文,明确提出了“罪犯也是公民”的观点,但文章一经发表,就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既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但这一观点最终被1982年宪法和l994年12月颁布的《监狱法》所采纳。《监狱法》明确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在其他条款里也一一列举了罪犯的诸多权利,不仅就罪犯自身权利作出规定,而且还通过规范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以保障罪犯的权利;不仅十分重视罪犯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生命健康保障,而且更加重视对罪犯发展权的保障。近年来,我国监狱探索创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监狱人权保障工作的新发展。集中体现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行依法治监,推进监狱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进程;完善刑罚执行制度,加强罪犯改造,扩大狱务公开,促进监狱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实行科学、文明管理,保障罪犯合法权益,严禁打骂体罚和虐待罪犯,严格按照食物量标准保障罪犯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等因素而下降,建立罪犯医疗、防疫保障体系,确保罪犯生病得到及时治疗,建立罪犯诉求表达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工伤事故赔付等制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推进累进分级处遇,对罪犯实行奖假、准予离监控亲、特优会见、亲情电话、亲情会餐和生日祝福等,努力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使罪犯在希望中得到改造,在改造中看到希望;开展罪犯心理矫治,促进罪犯心理健康,强化对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坚持素质强警、从严治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素质,以更好地履行监狱职能;强化监狱人权保障的监督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检察机关对监狱行刑的监督检察,不断完善监狱内部执法监督措施,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监狱理论研究,积极开展监狱人权对外交流,努力探索和研究监狱人权保障的新领域及其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等等,虽然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中国监狱人权保障的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随着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及《监狱法》的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监狱的人权保障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五、从监、企、社合一的监狱管理体制向“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

我国现有的监狱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完善的产物。建国伊始,由于百废待兴,国家财政极端困难,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为了解决监狱困难,为了使罪犯在劳动中改造思想,不让其坐吃闲饭,国家建立和选择了监、企、社三位一体的监狱管理体制。几十年来,这种体制发挥了巨大的效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曾成功地改造了上千万罪犯,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监狱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监企合一的体制,使监狱职能严重错位。由于监狱和企业捆绑在一起,而监狱所要实现的刑罚执行功能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又完全不同,结果在监狱企业进入市场过程中,给监狱执法带来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以企业生产经营主导监狱工作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监狱行刑职能的正确行使。二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监狱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监狱经费保障不能足额到位,监狱将监狱经费与生产收入直接挂钩,把罪犯劳动生产作为维持监狱运转的重要手段,把警察福利与生产效益挂钩,严重背离了监狱生产为改造罪犯服务的目的。三是由于监狱除了承担教育改造罪犯和监狱生产的任务外,还要办医院、学校、幼儿园,要建立社区管理机构乃至公安派出所、法庭等,使监狱职能多元化,分散了有限的精力和财力,也使监狱背上沉重的包袱。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监狱行刑职能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改造罪犯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公正执法,容易促发腐败问题。为了从源头上、体制机制上解决监狱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从2003年开始,先后分两批在十四个省(区、币)进行了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从试点省份的情况看,监狱经费全额保障体制已基本建立;监企分开基本到位;收支分开基本实现;监、企、社分开正有序进行;规范运行正在逐步深化;工人问题积极稳妥地得到解决;对监狱的各项优惠配套政策正在积极的落实中。2007年3召开的全国监狱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将在全国推进监狱制改革工作。监狱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及其目标的实现,必将使监狱职能进一步得到加强,有利于进一步端正监狱工作指导思想,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促进监狱公正、廉洁、文明、高效执法,实现依法治监,使中国监狱工作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与此同时,从2002年开始,中E狱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监狱布局调整工作,迄今为止,已完成一半以上的布局调整任务。监狱布局的调整及其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监狱的布局更加合理,规模达到适度,分类更为科学,功能日臻完善,管理实现信息化,监狱的面貌焕然一新。监狱体制改革和监狱布局调整,为中国特色主义监狱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变化与转型仅是我国监狱工作发展变化的梗棚而远非全部,但已涉及到当代政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内涵——民主、法治与人权。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监狱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监狱工作正在发生行刑理念、行刑制度、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等全方位的历史转变。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监狱必将以新的姿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好地承担起改造人、塑造人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重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选自:《中国司法》2011.07,作者:王志绥 甘肃省金昌监狱)

第五篇: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

推动我国政府未来治理模式的成功转型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这一问题将非常困难。国内学者对此曾有一些简要论述。这里列举两例。赵晖认为。从权力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转变。要注重四个步骤:树立现代民主的管理理念;强化公共行政的责任意识;实行社会满意的服务原则;推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等。

迟福林认为。以下的四个转变是当前和今后政府改革应当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应该说这种概括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缺乏动态比较的特色。在此。笔者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对当前及今后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简单扼要的宏观性描述。就逻辑关系而言。建立新的治理模式首先需要观念的更新与指导思想的转变;其次。政府职能与公共决策可以被作为政府管理的两类过程。即具体的执行行为和抽象的决策行为;最后。当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运行之后。必然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反映。(一)基本理念转变:从注重管理到注重服务服务型政府

其根本理念是服务。尽管它把管理视为达到良好服务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手段。相对而言。延续近百年的官僚制行政体制。则一开始就努力使自己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因此。从管理到服务。是基本理念的转变。由此决定实现各自治理目标的过程与结果有所不同。实际上。西方国家在进行民营化改革时。更多考虑如何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引人竞争来试图改变政府管理的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顽疾”。这就在根本上促进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把顾客满意.取得最佳绩效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准则。

而在我国。这种观念转变却还有待时日。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由于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强调服务意识更加迫切。但从实际看。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意识还不能贯彻落实到具体管理行为之中。当然。提倡服务行政还要有具体举措。我国各级政府都在不断改善治理状况。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做法。如引进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参与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推行政务公开。实行电子政务;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和首问负责制;强化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此等等。这些具体措施都是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体现了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趋势。

](二)基本职能转变:从管理自身事务到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职能转变是在公共行政理念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完成的。20世纪末。公共行政实现了从传统行政到政府公共管理的转型。这决非名称的变化。而是有实质性含义。具体而言。政府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政府公共管理既突破了传统理论支撑的局限。又吸收了以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基础理论。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理论源泉。

二是政府公共管理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范式。并且在当代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中不断完善自我。演变为一种新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把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作为自己任务的做法。视政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主体之一。从而开拓了视野。

三是相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而言。政府公共管理充分强调了管理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明确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角色。以公共性的目的和社会性的基础这双重约束限制政府的管理行为。

就目前来说。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安排仍旧没有很好地体现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形成所谓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一是“政府越位”。官员管了个人.企业和市场愿意且能够管的事。结果牺牲了微观效率;二是“政府缺位”。那些个人.企业.市场不愿且无力参与的领域。本来应该由政府管。而政府没有承担起管理这些领域的责任。结果这些领域成为了短缺领域。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改善的“瓶颈”。甚至成为黑恶势力的活动范围;三是“政府错位”。即政府仍旧对计划经济下的全能状态念念不忘。包揽大量社会性事务。反而阻碍了社会自治力量的生成。例如。2003年发生的SARS危机充分说明。作为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之一的公共卫生服务非常短缺。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不足。医院满足不了国民对医疗卫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实际上。其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学校教育.养老.就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部门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等。政府都缺乏必要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和重点。重新分配自己的精力。一是通过加快民营化进程缩小国有经营规模。让政府官员从大量竞争性项目.赢利性投资的审批和直接管理中解放出来。让政府财政真正转到公共财政上来。让政府政策转到公共政策上来;二是通过加快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缩小政府直接调控领域。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政府调节真正转到宏观调节上来。

(三)基本政策转变:从“政府政策”到公共政策

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也体现在政策方向的根本改变上。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理论看来。政策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处理某些问题而通过政治的过程产生了政策。公共决策解决公共问题。由具有公共权力的机构发出;而私人决策则解决私人问题。由非公共权力机构发出。因此公共决策最大之特色即为“公共性”。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并执行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办法等等。

在我国。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理解有一个过程。相对于公共政策而言。行政机关赖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的许多决策严格意义上只是“政府政策”。这里说的“政府政策”。是指行政机关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共行政事务管理的各种决策。主要从行政机关本位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决策和执行;而公共政策则相对而言是着眼于社会公众需求和满足人民.方便社会。从而使公共部门的各项措施真正深人人心。成为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手段。这种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与策略。它具有唯一的根本特性即公共性。相对于公共政策。

我国传统上的政策。特别是管制型政策。大多是公私不分。公共权力介入私人领域。不是弥补市场不足。而是为了政府自身的管理需要。例如我国服务性行业(这样的行业遍及电力.航空.电信.邮政.运输.水.气.银行等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性部门)里很多的所谓“行规”。不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行业更好管理。有的甚至是谋取私利。因此。及时改变这种状况。是今后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决定了其政策表现为公共的决策。这种基本转变意义重大。一旦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就在根本上保证了其合法性。也就是说回归了政府本质。则社会公众这一委托人利益就能够受到尊重。得到保障。即使采用了一些非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如民营化或社会化。也不会在根本上损害公共利益。从实践上看。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力量在政府治理决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民主。已经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体现民意上大大前进了一步。有理由相信。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为时不远了。

(四)管理结果转变:从多元共同治理走向善治

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达到治理的任务吗?或许管理过程是公共部门实现价值的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追求一种积极的

善治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公共部门。如何才能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公民怎样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显然。这两种立场都没有脱离公共利益这个核心问题:前者以“公共部门如何实现和服务于公共利益”为焦点;后者以“公共利益是怎样被实现的”为焦点。

因此。在概念上。“公共管理”可以被界定为以治理为实现形式。以规范性的公共价值即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管理活动。④尽管。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以治理为其实现社会管理的具体形式。在治理理念之下。才有可能构建全面参与的.有责任感的社会管理机制。

然而。无论是从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是对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回应看。公共管理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并力图将它所引领的实践活动带入一种善治的最佳形态;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内在的不足。譬如。治理不是单一的约束力量。它不能替代政府或市场。而只能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治理倾向于超国家主权或政权力量的限制。从而只在有限范围内被认同。等等。所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治理也存在失效。正如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一样。既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不可避免。如何使其更加完善。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中。走向善治是唯一的目标。这种目标自古就有。于今更盛。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参与式的管理。在最高层面上表现为一种政治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就使这一社会治理过程必然追求一种善治的结果。尽管它可以采取的途径有许多种。

下载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