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铸造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实现全区铸造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全面覆盖。
将全区有铸造工艺的所有企业全部纳入转型升级范围。(二)绿色环保。
依法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坚持清洁生产,在铸造生产各个环节,积极采用环保节能装备,节约用能、节约用水、节约用材,降低污染排放,确保废气、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三)共建共享。
通过建立铸造共享工厂、共享平台,培育一批铸造模具生产服务企业、铸造喷涂企业、铸造用砂服务企业、检测实验中心等产业链配套服务企业,提高熔炼、制模、喷涂、铸造废砂处理、检测专业化水平,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铸造行业低碳共享发展。(四)转型升级。
坚持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积极推广应用铸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铸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淘汰“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落后工艺装备,推进智能化铸造,提高铸造企业发展的质量水平、效益水平。(五)安全可控。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提高铸造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二、目标任务
把2020年作为铸造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攻坚年。
(一)严控铸造产能总量。
对现有产能总量进行核定确认,整改提升后压缩产能5%以上,严禁新增铸造产能。(二)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全区铸造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建设XX区绿色铸造产业园。鼓励入园发展,园区外不再新建铸造企业和新增铸造产能。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要求,制定铸造生产企业退城进园、搬迁、转产或关闭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鼓励支持政策,推进铸造生产企业“进区入园”。确有特殊情况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技术、市场优势明显,安全环保节能节水措施较完善的前提下,可列入区政府重点监控点。(三)提升综合效益。
加大铸造企业工艺技术升级和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加快淘汰落后铸造设备,装备水平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或者国际一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需对接,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铸造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攻克一批高端、关键铸件的研发生产技术,破解主机发展关键铸件的制约瓶颈。建设全国中高端铸造产品基地,整改提升后中高端铸造产品产量占50%以上,中高端铸造企业税收、利润有较大增长,其他产品产销对路。三、主要措施
(一)调查摸底。
各街道(开发区)对铸造企业进行摸底,详细调查企业工商登记、立项审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土地利用、规划许可以及企业分布区域、主要生产设备、主要产品、产能产量、主要经济指标等情况,全面梳理企业现状和问题,一企一档,分类推进。(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审批服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2020年3月底前完成)(二)认定产能。
委托中国铸造协会对我区现有铸造产能进行规范认定,认定结果作为XX区铸造产能总量控制、产能退出、置换等相关工作的依据。(责任单位:区工信局;配合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0年6月底前完成)(三)加强执法。
对环保、工商登记手续不全的企业,立即责令停产,在完善相关手续前不得恢复生产。对立项、土地、规划等手续不全的企业,能够补办的,区直有关部门给予配合支持;不能补办的,依法责令停产。因提升改造而造成设备、工艺、技术、总体布局等改变的,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审批服务局等相关部门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建立手续不全企业整改台账,逐个企业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集中力量对铸造企业环保、节能、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改,达标前不得恢复生产。(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审批服务局、区供电公司。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四)实施整改。
铸造企业对照整改提升验收标准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提升方案,经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审核通过后实施。整改过程中,企业建立健全环保、安全、技术设备工艺节能等方面整改提升台账和管理机制。整改完成后,企业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自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报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查。(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0年10月底前完成)(五)组织验收。
对完成整改备查的企业,由区生态环境、应急、工信、发改等部门分别组织专家对企业环保、安全、技术工艺装备和节能进行第一次综合验收打分。验收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类,环保、安全、技术工艺装备节能等三个方面必须全部验收合格方可列为合格企业,其中有一方面不合格的列为不合格企业。经第一次验收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停产整治。经第二次验收仍不合格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因设备引进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验收的,按照“一企一策”原则,视情况适当延期验收,延期时间不超过半个月。(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六)坚持分类施策。
经验收合格的企业,由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得分排名情况,按照15%、70%、15%的比例,提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等次企业建议名单。XX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提报的建议名单进行评审认定,原则上按照10%、80%、10%的比例,确定全市“一类”“二类”“三类”铸造企业名单。列为“一类”企业的,优先推荐申报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列为“二类”企业的,优先推荐申报绿色铸造企业;列为“三类”企业的,作为重点监控对象,从环保、安全生产、节能等方面加大检查处罚的频次和力度。对符合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中铸造行业绩效分级A、B级的企业,经企业申请,有关部门验收后,在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进行差异化管控,减、免减排措施。(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发改局,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2021年1月底前完成)对达不到排放标准且2020年12月底前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治直至彻底关停。(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工信局、区公安分局、区供电公司)
(七)建设配套园区。
遵循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特色明显,资源共享、配套完善,安全环保、绿色发展的原则,借鉴吸收外地铸造园区建设先进经验,聘请中国铸造协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协会和科研院所,帮助规划建设XX区绿色铸造产业园。建立完善产业链条,重点招引金属炉料、造型材料、筑炉材料等原辅材料企业和供应服务商,特色、龙头骨干和普通铸造企业等铸造生产企业,造型/制芯设备、熔炼设备、砂处理设备等铸造装备企业和供应服务商,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加工、铸造工艺装备配套、铸件热处理、铸件表面处理、环保设备、物流、废料回收等产业链延伸企业。建立健全给排水与排污综合治理、电力、道路、网络、绿化、消防和综合服务管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技术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培训中心、物流中心、设备维护中心、模具加工中心、铸造废弃物再生利用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固堤街道、北海工业园、XX滨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配合单位:区审批服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从区发改、工信、生态环境、应急、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全面负责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成立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专家组,为铸造企业整改提升、铸造产能认定、铸造产业园区建设等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加强与中国铸造协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XX省铸造协会、XX市铸造协会等协会、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全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牵头单位: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加强经费保障。做好专班运行及评级评价、产能认定等相关经费保障,区财政局统筹资金,确保全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土地保障。铸造产业园区建设、共享工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所需用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配合做好项目规划、土地调配等工作,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财政局;配合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三)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培育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创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实省、市支持政策。铸造企业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优势,搞好产品研发设计,实现技术进步。推进铸造行业两化深度融合,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落实好XX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局、区税务局;配合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财政局、区工信局)(四)严格督导考核。
将全区铸造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纳入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工作,增加分值、加大权重。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组织对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不能按规定时间解决问题的,给予通报批评。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综合协调,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查、“回头看”检查以及联合执法、公布“黑名单”、集中曝光警示、约谈相关负责人等多种方式推动工作落实。(牵头单位:区工信局;配合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本方案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