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XX市XX区社区建设的启示
“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得到全国社区建设同仁认同的命题,5年前,被塑在了XX市XX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命题——“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也被塑在了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在这个并列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外人也许不会深究,而XX人正是在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以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撑社区建设,演绎了一曲踏踏实实、轰轰烈烈打造新世纪的新XX之壮歌。“永恒主题”为什么永恒?——来自XX市XX区社区建设的启示早春3月,XX的夜晚还有些寒冷,而位于市中心、长达一公里的湖南路却是一派暖融融、喜洋洋——全市10多万市民为庆祝“梅花节”在这里尽情狂欢。欢乐的人群与灯光隧道、水幕喷泉、光环灯柱交相辉映,“全国文明一条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标识若隐若现。XX区区委书记叶皓看着这一切,脸上流出了微笑。“10年前的湖南路还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路,1992年拓宽后,老百姓自发的拆墙开店,东搭一块,西盖一点,整个街杂乱无章,卖的大都是假冒伪劣商品。”叶皓介绍说,“现在的湖南路不仅成为我们XX区乃至XX市的环境亮点,更重要的是,它一年要为我们区贡献数亿元的财政税收。”湖南路的神奇崛起,得益于XX区在1997年提出的“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正是这个思路拉开了XX社区建设的大幕。永恒主题:环境和发展的辩证法改革开放的历史走到九十年代,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在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XX区的工作也不例外地围绕经济这个中心来开展。一时间,全民经商办企业,区、街、居似乎都成了经济组织。然而,城区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区、街、居全民经商办企业的结果就是“破墙开店”——搭违章、铺摊点、搞创收。牺牲了市容和环境,并没有见到经济就此繁荣起来,却造就了一个职能错位的政府。如卫生城检查,检查时,政府是做管理的,忙着拆违章、赶摊点;检查结束,政府又成了抓经济的,忙着建违章、布摊点。结果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认为政府不讲信誉,搞形式主义。痛苦的实践让XX人开始反思:在市容和繁荣之间有没有一个平衡点?城区政府的职责到底是什么?XX是XX市中心城区,云集着众多的企业商贾、机关学校。作为一个城区政府,要不要为这些不归自己管辖的单位和人口服务?为他们服务算不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反复思考、论证,XX的决策人统一了认识:作为一个城区政府,不能只抓微观经济,更重要的职责是城市管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办事能力主要是看税收,而城市环境、氛围正是税源好坏、大小的重要前提;是纳税人养活了政府,政府理所应当做纳税人的公仆,为所有社会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XX区提出了“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和“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个完整的工作思路。当时,还以创造了多少产值和利润来评价一个区,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居委会的工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提出这样的思路,是需要见地和勇气的。据叶皓书记回忆,“这两句话提出来以后,我们就把社区建设作为纲来统率全区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社区建设不仅包容同时还扩大了城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1999年岁首,“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暨XX经验论证会”在XX举行。同年2月,XX区被民政部第一个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一命题被推向全国。在“永恒主题”和“生命线”的辩证理念统帅下,短短几年间,XX就实现了税源经济与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跳出街居:走向社区大舞台社区建设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按区、街、居这条直线布置下去,还是从街居走向社区,开门搞社区建设?放眼XX辖区,XX大学、河海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水利科学院、跃进汽车集团、三乐电气总公司……共有22所高校,60多所科研院所,32家大企业,还有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内的50多个大机关。过去,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单位“闭关锁国”,自成体系,与地方和外界很少往来。如果这些占辖区90%以上的大单位不参与,这样的社区建设还是不是真正的社区建设?这些问题,关系到XX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真假成败。于是,他们对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做了一个界定:在全区范围内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界限,围绕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各个方面,发动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同创共建自己的家园。叶皓说,“做这个界定,我们主要突出两条,一是政府的职能应与社区建设方向一致,这就是为驻区单位和居民创造最佳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条与块的行政隶属关系要在社区建设中打破,体现同创共建。”正人先正己。区里首先提出了“三服务一争创”的目标,即“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同时,制定了“做优环境、贴近服务”的原则,为驻区单位拓路、栽树、送服务上门,为市民建广场、铺绿地,在全区开展住宅小区出新工程、全民健身工程、楼道亮化工程。另一方面,他们经过深入的发动宣传,通过“同住一个社区、共建一个家园”的号召,与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区街两级成立“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与大单位及时沟通、共谋发展、有效组织社区资源。跳出街居走向社区,为XX的社区建设赢得
珍老人做股骨手术的医疗费用。同时,还有民主评议制度。社区居委会主任每半年要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述职报告,接受评议,并把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居委会处理和采纳的结果向社区公示;民主监督制度。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参加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的政务监督会,给街道和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提意见、反映问题;社区信访接待制度。每个社区设有信访接待室,住社区的人大代表和街道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倾听居民群众呼声,化解基层矛盾。这些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民主,不再是一个画饼。以民为本:政府职能的良性回归通过抓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税源经济这条“生命线”得到节节高涨,XX区不再眼盯着产值利润,但实力越来越雄厚。有钱了,干什么?XX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高级住宅区,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往日的繁华已为陈旧。褪旧变新,既保留过往开来的遗迹,又展示新时代的风貌,成为XX区的一件大事。经过几年来的“住宅出新工程”,现已改造旧住宅400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群众达20多万人。同时建成91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在3550幢住宅楼中新安装36000盏楼道灯,全区90%以上的楼道亮了起来。还投资60亿元,拓宽改造道路34公里,新建17个室内农贸市场,基本解决了“占道经营”的城市“顽症”。XX区有64万人,其中60万以上的人生活都比较好,相形之下,1万多困难群体的困难就比较突兀。因而,区政府一方面拿出资金在最低保障标准上增加40元补助;同时,动员区直机关所有干部和单位通过与街道对口的形式深入社区,与困难家庭“攀亲结对”;另外,他们还建立慈善医疗机制,为困难群体发放慈善医疗优惠卡,建立慈善医疗基金,对重病患者进行救助。这些举措既让困难群体分享社区建设的成果,又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社区的温暖。为实现对下岗职工“只要不挑不捡、保证在24小时以内上岗就业”的承诺,他们拿出2000多万元招聘保洁员,又拨款200万元购买社区保安岗位。下岗职工取代农民保洁员的同时,也解决了乱搭乱盖、保洁不洁的问题;本社区来的保安员,责任心强,社区盗窃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XX区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已有29个项目进入实施。他们今年已经准备100多万元,为低收入、无收入和子女下岗的老人入住养老院、老年公寓发放补贴。同时,他们结合“星光计划”的实施,在87个社区成立老年协会,并要求所有的社区老年活动站(室)由老年协会管理运作,政府不再插手包办。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下,XX区大力扶持民营社区福利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在辖区内安家落户。主要了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对符合条件者,以最短的时间办理“两证”——社区服务机构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在业务上提供指导;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帮助开发资源、拓展业务。在这样的政策感召下,下岗职工开办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期颐托老院”、“爱心托残院”来了,企业合办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来了,爱德基金会开办的专门托养智残儿童的“爱德慈佑院”也来了。尝到了甜头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负责人、下岗再就业明星韩品嵋认为,“我有今天的发展,全靠XX社区建设的大环境”。而由百利物流超市公司、林宁食品有限公司、市电信技术发展公司、东奇信息技术公司4家企业合作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在区里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在社区安装通讯网络和家庭求助系统,向居民提供家政、商品配送、医疗急救、物业服务、治安保卫等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调整街道:上下求索的新步伐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社区居委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负有指导社区工作职责的街道则“捉襟见肘”,不相适应的状况日趋显露:所辖地域规模偏小,制约发展;资源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开发利用;财力薄弱,限制职责的履行与能力的发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编制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人浮于事,给居委会增加了无谓的负担。街道的划分,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历史,XX区的10个街道,除由郊区划入的江东街道外,另外9个街道均已历经半个世纪没有变动。在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要不要调整区划,改革街道?上级没有说,XX人面临又一次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趋势,根据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的发展要求,XX人审时度势,于去年底进行街道区划大调整,把原主城区9个街道调整、合并为5个。这一调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调整后的街道形成规模优势,带来较为理想的发展空间;优化整合资源,带来开发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实力增强,硬件设施扩容,社区服务中心面积大大增加;“拆庙减僧”,减少成本支出,增加办事效率;有利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居委会“减负”。实际上,在这些看得见的好处之后,还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打算:为最终调整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埋下伏笔,做好准备。街道调整,是XX人加速社区民主自治进程的一个深谋远虑;是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永恒下去的一个新探索。在抓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社区建设的良性运作中,XX人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区委书记叶皓毫不讳言这一点: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这几年,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这几个字:抓税源做环境。社区建设就是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有了好的环境,才有更多的税源,税源多了,政府就能干更多的事情。可以说,我们在职能转变以后完全进入了良性循环。我们的企业已经全部改制完毕,连续四五年没有下岗职工来区政府要饭吃;我们可用的钱越来越多,包袱负担越来越小。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这个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把一些做法和经验形成制度和规范,在体制和机制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这是XX人想做和正在做的。
第二篇:社区建设的启示
“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得到全国社区建设同仁认同的命题,5年前,被塑在了XX市XX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社区建设的启示。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命题——“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也被塑在了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在这个并列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外人也许不会深究,而XX人正是在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以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撑社区建设,演绎了一曲踏踏实实、轰轰烈烈打造新世纪的新XX之壮歌。“永恒主题”为什么永恒?——来自XX市XX区社区建设的启示早春3月,XX的夜晚还有些寒冷,而位于市中心、长达一公里的湖南路却是一派暖融融、喜洋洋——全市10多万市民为庆祝“梅花节”在这里尽情狂欢。欢乐的人群与灯光隧道、水幕喷泉、光环灯柱交相辉映,“全国文明一条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标识若隐若现。XX区区委书记叶皓看着这一切,脸上流出了微笑。“10年前的湖南路还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路,1992年拓宽后,老百姓自发的拆墙开店,东搭一块,西盖一点,整个街杂乱无章,卖的大都是假冒伪劣商品。”叶皓介绍说,“现在的湖南路不仅成为我们XX区乃至XX市的环境亮点,更重要的是,它一年要为我们区贡献数亿元的财政税收。”湖南路的神奇崛起,得益于XX区在1997年提出的“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正是这个思路拉开了XX社区建设的大幕。永恒主题:环境和发展的辩证法改革开放的历史走到九十年代,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在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XX区的工作也不例外地围绕经济这个中心来开展。一时间,全民经商办企业,区、街、居似乎都成了经济组织。然而,城区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区、街、居全民经商办企业的结果就是“破墙开店”——搭违章、铺摊点、搞创收。牺牲了市容和环境,并没有见到经济就此繁荣起来,却造就了一个职能错位的政府。如卫生城检查,检查时,政府是做管理的,忙着拆违章、赶摊点;检查结束,政府又成了抓经济的,忙着建违章、布摊点。结果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认为政府不讲信誉,搞形式主义。痛苦的实践让XX人开始反思:在市容和繁荣之间有没有一个平衡点?城区政府的职责到底是什么?XX是XX市中心城区,云集着众多的企业商贾、机关学校。作为一个城区政府,要不要为这些不归自己管辖的单位和人口服务?为他们服务算不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反复思考、论证,XX的决策人统一了认识:作为一个城区政府,不能只抓微观经济,更重要的职责是城市管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办事能力主要是看税收,而城市环境、氛围正是税源好坏、大小的重要前提;是纳税人养活了政府,政府理所应当做纳税人的公仆,为所有社会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XX区提出了“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和“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个完整的工作思路。当时,还以创造了多少产值和利润来评价一个区,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居委会的工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提出这样的思路,是需要见地和勇气的。据叶皓书记回忆,“这两句话提出来以后,我们就把社区建设作为纲来统率全区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社区建设不仅包容同时还扩大了城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1999年岁首,“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暨XX经验论证会”在XX举行。同年2月,XX区被民政部第一个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一命题被推向全国。在“永恒主题”和“生命线”的辩证理念统帅下,短短几年间,XX就实现了税源经济与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跳出街居:走向社区大舞台社区建设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按区、街、居这条直线布置下去,还是从街居走向社区,开门搞社区建设?放眼XX辖区,XX大学、河海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水利科学院、跃进汽车集团、三乐电气总公司……共有22所高校,60多所科研院所,32家大企业,还有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内的50多个大机关。过去,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单位“闭关锁国”,自成体系,与地方和外界很少往来。如果这些占辖区90%以上的大单位不参与,这样的社区建设还是不是真正的社区建设?这些问题,关系到XX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真假成败。于是,他们对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做了一个界定:在全区范围内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界限,围绕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各个方面,发动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同创共建自己的家园。叶皓说,“做这个界定,我们主要突出两条,一是政府的职能应与社区建设方向一致,这就是为驻区单位和居民创造最佳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条与块的行政隶属关系要在社区建设中打破,体现同创共建。”正人先正己。区里首先提出了“三服务一争创”的目标,即“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同时,制定了“做优环境、贴近服务”的原则,为驻区单位拓路、栽树、送服务上门,为市民建广场、铺绿地,在全区开展住宅小区出新工程、全民健身工程、楼道亮化工程。另一方面,他们经过深入的发动宣传,通过“同住一个社区、共建一个家园”的号召,与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区街两级成立“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与大单位及时沟通、共谋发展、有效组织社区资源。跳出街居走向社区,为XX的社区建设赢得了广阔空间。驻区单位不再把自己当“外人”,而是积极主动的出地、出人、出物支持社区建设:各院校的图书馆、体育场免费向社区开放;部队的生活服务设施与居民共享;过去拓宽道路,修建活动场所,被认为是区里的事,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现在则是慷慨解囊,主动资助,无偿出让。西康路工程,省级机关一次性资助2000万元,广东路拓宽,XX军区某部让出1000平米楼房和2000平米营地。“如果把驻区单位算进去,我们的文化硬件设施是全市一流,如果没有驻区单位,我们是倒数第一”。即将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的XX人如是说。解放居委会:迈出自治第一步社区建设不能全靠政府包办代替,居民的事,说到底,还要靠居民自己来当家作主,要靠居委会来协调、落实。可是,居委会成天都在干什么呢?XX人有一个很形象的形容:忙自己的嘴、做政府的腿。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要永恒下去,必须把居委会从“嘴”和“腿”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其实,居委会从50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做着政府的“腿”,但政府并没有给他们多少好处,办公经费少、人员待遇低是每个居委会的写照。在全民经商办企业的大潮中,产值利润也成了居委会的工作目标。不把他们从“忙嘴”——解决自己“钱”途的境况下解放出来,何谈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建设?同时,街头巷尾的违章搭盖拆不拆,出租的办公用房、社区服务用房收不收回,群众也在看。虽然没有更多的上级精神和前人经验,XX区还是义无反顾地下决心,要把居委会从“忙嘴”中解放出来。他们从1998年初就开始实行居委会运作经费完全由区财政拿钱的政策:给你办公费用、工资、奖金,解决你的后顾之忧,逼着你拆违、退租、全身心地投入为群众服务。现在,XX区每个居委会每年的经费约在10万元左右,居委会基本不需再为“钱”途担忧。然而,不再让居委会做政府的“腿”是比给居委会解决经费更需要下大决心的事情。上级机关、职能部门,谁不愿意在下面有条代劳的“腿”?所谓“上边千条线”,谁都离不开那“下边一根针”。居委会100多项工作,80%以上都是上级政府交办的。社区建设要深入,必须把居委会解脱出来。首先,从最令居委会头疼的计划生育工作入手。计划生育是国策,无人敢轻视,但是指标压力太大,报表台帐太多,常常是居委主任们手忙脚乱,工作效果却不尽人意。他们决定由区财政、街道、计划生育部门各出一些经费,为每个社区居委会聘任1名社区计生干事,专司计划生育工作,既为社区居委会减了负,又确保国策落实在基层。这种“只减负,不剥离”的经验,得到国家计生委的肯定。社区环境卫生也是一项压力大的工作。以往,居委会整天疲于应付垃圾清扫、上级的卫生检查评比等,办公室常常是“铁将军”把门,居民群众要办事找不着人,急得直骂娘。居委主任们一肚子委屈:“我们出了力,受了累,反而不落好。”于是,XX全区环卫工作按市场机制运作,向社会公开招标,让具资质的保洁公司一揽子承包,实行垃圾清扫、保洁、运输一体化,调查报告《社区建设的启示》。社区居委会不再当清扫工,只需做监督者。逐渐地,居委会淡出了行政性、事务性工作,把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更多地运用到社区工作和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在湖南路街道西流湾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杨顺新运用掌握的电脑知识建立社区信息数据库,登记社区所有居民和单位的基本情况,随时调阅,方便快捷。康藏路社区42号大院脏、乱、差,自行车常遭窃。新一任居委会上任伊始,即召集居民代表和产权单位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很快改善了环境和治安状况,居民们直夸新社工真能干。中央门街道9个社区居委会把社区养老作为工作重点,推行《社区助老服务时间储备制度》,动员低龄老人、青壮年义务为高龄老人、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放权立制:给民主一个生长空间1999年底至2000年初,XX区全面实施社区体制改革,按照区位、人口、社会心理等要素,把全区173个居委会的属地格局划为87个社区,并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新一代有文化的年轻当家人。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加强社区硬件建设,87个社区基本做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站“四房”到位,电话机、传真机、空调、电脑、电视机、影碟机、照相机“七机”齐全。其中,90%的社区居委会用房达100平方米以上,35%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他们要给社区一个真正的自治空间,让基层民主这颗大树生长起来。首先,他们看到了一个事实:社区居委会没有财权。没有财权的居委会就得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就很难说拥有真正的民主自治权力。打开这个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给社区居委会放财权!XX区为此出台了三条措施:为所有社区居委会开设独立的银行帐户,并配备兼职会计、出纳人员;区级财政把对社区的投资(包括经费、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直接拨款到社区居委会帐户;实行社区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以社区成员代表组成财务监审小组实行跟踪监督,并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社区居民监督。这项改革,一方面使社区居委会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居委会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为社区居民办事腰杆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建设美好家园,民主自治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财力的保障稳定了社区工作者队伍,使“社工职业化”有可能尽快实现;另外,居委会有独立账户,可直接接受社会捐赠,畅通了社会捐赠渠道。2001年,有了独立帐号以后,社区居委会接受各界捐款达80万元以上。当然,自治的培育要做的不仅仅是放权,还要有健全的制度保证。在XX区,所有的社区都建立了民主议事制度,除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议事外,还有议事园、公示栏、议事箱等形式,在社区居民中就社区的大事、小事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广泛议论后再做决定。天津新村社区居民自愿捐款1万多元建立了社区帮困基金,围绕基金的使用,通过开展议事园活动,大家一致同意拿出一部分资助孤儿童紫薇的生活和教育费用,资助唐彩珍老人做股骨手术的医疗费用。同时,还有民主评议制度。社区居委会主任每半年要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述职报告,接受评议,并把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居委会处理和采纳的结果向社区公示; 民主监督制度。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参加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的政务监督会,给街道和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提意见、反映问题;社区信访接待制度。每个社区设有信访接待室,住社区的人大代表和街道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倾听居民群众呼声,化解基层矛盾。这些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民主,不再是一个画饼。以民为本:政府职能的良性回归通过抓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税源经济这条“生命线”得到节节高涨,XX区不再眼盯着产值利润,但实力越来越雄厚。有钱了,干什么?XX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高级住宅区,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往日的繁华已为陈旧。褪旧变新,既保留过往开来的遗迹,又展示新时代的风貌,成为XX区的一件大事。经过几年来的“住宅出新工程”,现已改造旧住宅400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群众达20多万人。同时建成91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在3550幢住宅楼中新安装36000盏楼道灯,全区90%以上的楼道亮了起来。还投资60亿元,拓宽改造道路34公里,新建17个室内农贸市场,基本解决了“占道经营”的城市“顽症”。XX区有64万人,其中60万以上的人生活都比较好,相形之下,1万多困难群体的困难就比较突兀。因而,区政府一方面拿出资金在最低保障标准上增加40元补助;同时,动员区直机关所有干部和单位通过与街道对口的形式深入社区,与困难家庭“攀亲结对”;另外,他们还建立慈善医疗机制,为困难群体发放慈善医疗优惠卡,建立慈善医疗基金,对重病患者进行救助。这些举措既让困难群体分享社区建设的成果,又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社区的温暖。为实现对下岗职工“只要不挑不捡、保证在24小时以内上岗就业”的承诺,他们拿出2000多万元招聘保洁员,又拨款200万元购买社区保安岗位。下岗职工取代农民保洁员的同时,也解决了乱搭乱盖、保洁不洁的问题;本社区来的保安员,责任心强,社区盗窃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XX区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已有29个项目进入实施。他们今年已经准备100多万元,为低收入、无收入和子女下岗的老人入住养老院、老年公寓发放补贴。同时,他们结合“星光计划”的实施,在87个社区成立老年协会,并要求所有的社区老年活动站(室)由老年协会管理运作,政府不再插手包办。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下,XX区大力扶持民营社区福利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在辖区内安家落户。主要了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对符合条件者,以最短的时间办理“两证”——社区服务机构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在业务上提供指导;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帮助开发资源、拓展业务。在这样的政策感召下,下岗职工开办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期颐托老院”、“爱心托残院”来了,企业合办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来了,爱德基金会开办的专门托养智残儿童的“爱德慈佑院”也来了。尝到了甜头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负责人、下岗再就业明星韩品嵋认为,“我有今天的发展,全靠XX社区建设的大环境”。而由百利物流超市公司、林宁食品有限公司、市电信技术发展公司、东奇信息技术公司4家企业合作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在区里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在社区安装通讯网络和家庭求助系统,向居民提供家政、商品配送、医疗急救、物业服务、治安保卫等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调整街道:上下求索的新步伐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社区居委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负有指导社区工作职责的街道则“捉襟见肘”,不相适应的状况日趋显露:所辖地域规模偏小,制约发展;资源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开发利用;财力薄弱,限制职责的履行与能力的发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编制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人浮于事,给居委会增加了无谓的负担。街道的划分,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历史,XX区的10个街道,除由郊区划入的江东街道外,另外9个街道均已历经半个世纪没有变动。在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要不要调整区划,改革街道?上级没有说,XX人面临又一次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趋势,根据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的发展要求,XX人审时度势,于去年底进行街道区划大调整,把原主城区9个街道调整、合并为5个。这一调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调整后的街道形成规模优势,带来较为理想的发展空间;优化整合资源,带来开发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实力增强,硬件设施扩容,社区服务中心面积大大增加;“拆庙减僧”,减少成本支出,增加办事效率;有利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居委会“减负”。实际上,在这些看得见的好处之后,还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打算:为最终调整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埋下伏笔,做好准备。街道调整,是XX人加速社区民主自治进程的一个深谋远虑;是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永恒下去的一个新探索。在抓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社区建设的良性运作中,XX人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区委书记叶皓毫不讳言这一点: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这几年,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这几个字:抓税源做环境。社区建设就是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有了好的环境,才有更多的税源,税源多了,政府就能干更多的事情。可以说,我们在职能转变以后完全进入了良性循环。我们的企业已经全部改制完毕,连续四五年没有下岗职工来区政府要饭吃;我们可用的钱越来越多,包袱负担越来越小。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这个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把一些做法和经验形成制度和规范,在体制和机制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这是XX人想做和正在做的。
第三篇:市区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市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标示着“社区”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的视野。2002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六盘水市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帮社区创建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提升市民素质活动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在对社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单位、资源、社区办公用房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2003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成立86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了社区居委会。各级各部门相继重心下移,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50个社区,其中钟山区49个,水城县1个,管理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3年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目前钟山区25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岁以下的67人,占26.7%;31—50岁的有175人,占69.7%。2005年,钟山区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考了20名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钟山区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先后对104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4个街道(办事处)采取多种方式培训社区工作者400余人次。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在各社区均建立了党支部,并从街道(办事处)下派了118名干部到39个社区工作。以上措施,有效促进了社区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社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一是根据实际,采取建、买、租、借等办法,解决办公场所和活动配套场地。现在,钟山区的50个社区中,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个,还有17个社区租房办公(年租金约11万元),13个社区借房办公。总投资820万元,总建筑面积813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设施国债试点项目正在实施,该项目完成后,将解决4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服务站的场地问题。二是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钟山区在三年内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2003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从2005年6月起,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正职、副职、委员的月工作待遇分别从260元、230元、200元提高到500元、450元、400元。同时,根据社区管辖人口的数量,将社区年办公经费从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街道、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强。目前,市区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50人,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已经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结合“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110人,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实施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购置图书22500余册,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即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支好歌)读书活动。已建设“星光老年之家”15处,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等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已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89支1万余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使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一)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20多项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仅计划生育一项工作,就要占去社区工作人员60%以上的精力。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第二,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模糊,还限于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的层次,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够。很多单位的居住小区自成体系,小区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居民有事仍然习惯找单位,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社区服务有待深入。社区服务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凝聚社区力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我市城市社区服务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开展。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社区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除了广场社区能依托广场开展较多活动,人气较旺外,其他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难以聚集人气。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社区服务不到位、不主动,辖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薄弱,甚至大多数居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社区。
(三)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区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与其他城市工作岗位的待遇差别很大。由于待遇低,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积极性,一些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满后将不再参加社区选举;钟山区招考的20名社区工作者中已经有部分人员辞职。造成社区经费紧张和工作人员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随着社区作用的凸显和部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未能得到很好贯彻,社区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相应的工作经费较少,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自己垫钱开展工作,待遇与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收入渠道少。
三、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对促进城市管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没有无数个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就难以提高。针对我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提高对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应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的局面。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以社区作为平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将工作开展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委会选举改革,试行居民直接选举,扩大选举参与面。指导社区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实事项目和公共事务决策,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体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明确社区居委会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和不合理摊派的拒绝权等自治权,在社区建设中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帮助社区开展好工作。
——认真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一是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二是所需人员由社区居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社区对所聘人员进行考核监督;三是明确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权,尽量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区,而政府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同时要避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避免社区承担本应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使社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建议、出点子,监督评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同时,社区要增强主体意识,加强宣传,主动开展服务,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服务设施有限,成为制约市区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的“瓶颈”,要下大力打破这个“瓶颈”,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对《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府办发〔2002〕137号)中要求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社区公益设施的投入,并明确这些设施的产权归属于政府,使用管理权归属社区居委会。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社区配备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实施人口、舆情、公共事件的动态管理。
二是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针对社区就业、文体、教育、体育、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务方式,同时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让它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2、部门指导与社区推动的关系。有关部门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本单位业务,积极制定社区工作方案,指导社区开展服务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争利、引发矛盾。
3、市场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同时,要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注重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
四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拓宽社区服务面和影响力,增进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共驻共建。就目前的状况和条件而言,卫生、文体娱乐、下岗工人再就业、残疾人住房难、低保工作等系列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和难点,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由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比较现实,而且情况也更为清楚,反应更为直接,解决起来更方便。关键是理顺管理体制,真正放权给社区。
(三)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一是扩大居民对社区选举的参与面,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待遇,把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对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促进社区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市、县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四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
第四篇:来自同仁堂的启示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来自同仁堂的启示
德: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
在北京,在中国,在海外华人中,不知道“同仁堂”娜丝峙虏欢唷U饧掖匆涤?669年、迄今已经历326年风雨坎坷的老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依然豪气不减当年。“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不但没有随着岁月风尘的洗刷而黯淡,反而日见辉煌。人们一看到“同仁堂”三个字,便会有一种信赖和亲切感。“同仁堂”这个商号名称,已成为企业德、诚、信的化身。
“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店堂里也有这样一幅对联:“同气同声福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同仁堂”的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己任,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对症用药,一视同仁。300多年间,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仁堂”养生济世的宗旨却雷打不动。今天,在继承古老创业宗旨的同时,又汇入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提出“想病家患者所想,做病家患者所需”和“患者第一”的经营思想。职工们的日常生产和服务中,自觉地实践着企业的经营宗旨和道德规范。前几年我国南方一些城市流行甲肝,特效药板兰根冲剂的需求量猛增,有些药厂、药店趁机抬价,到“同仁堂”拉板兰根的汽车排起了长队。“同仁堂”动员职工,放弃春节休假,昼夜奋战,生产高质量的板兰根。有人提出,需求量这么大,如果按原价出厂不划算,也应提高售价了。但“同仁堂”认为,治病救人是自己的天职,不能乘人之危发民难财,药品一律按原价出厂。药厂还派出一个车队,一直把药送到目的地。有一段时间,北京出现“抓药难”,在别处抓不到药的人纷纷涌到同仁堂药店,有时队伍排到大栅栏街口。同仁堂药店的职工不推不怨,从经理到职工剂上柜台抓药,并准备充足的药源,常常从清晨忙到深夜,直至送走最后一个购药者。
多年来,“同仁堂”的优质服务和便民服务一直没有中断过。他们不事张扬,默默地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来买药的顾客有时对药性不很清楚,也许许多人是代别人抓药的,难免会有疑问。为此“同仁堂”在店堂中设立了“问病服药处”,聘请4位有经验的退休老药工为顾客免费提供咨询。三尺柜台温暖了顾客的心,同仁堂药店每年都收到许多感谢信,感谢药店服务台介绍的“灵丹妙药”。
在中药里,汤剂的比重很大,然而熬制汤药却费工费时。“同仁堂”一直坚持为顾客熬制汤药,只收取极低的工本费。同时,他们还长期保留代客加工中成药的服务项目,加工的丸、散、膏、丹等,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做工精,用精细,有效万分保持好,许多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托人或专程来京到“同仁堂”配药。从1994年开始,同仁堂经店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由于工程影响,药店场地狭小,有人建议取消代客加工成药的服务,但考虑到这项传统的服务在北京、乃至在全国都已不多见,同仁堂在店外租用场地坚持代客加工。1994年一年“同仁堂”代客加工各种规格、剂型的药品13600多付,为此一年亏了近10万元。
代客邮寄药品业务也是赔本的买卖,但“同仁堂”始终做到有信必答,有求必应。1994年他们为全国各地患者回信4000多封,邮寄药品1470多件,共计22万多元,其中有两件以特快加急件将急救药“安宫牛黄丸”及时送到患者手中。
“同仁堂”的便民服务项目还有代登记紧张药品、代向工厂机关的医务室送药、代收购药材、为顾客医治小病小伤、为残疾人送药上门等,同仁堂药店现有职工210多人,从事这些服务的就达30多人,而这些服务几乎都是赔钱的。同仁堂药店经理李广辉告诉记者:“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是'同仁堂'养生济世的经济宗旨的体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就是要通过小善以臻大善。”
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在同仁堂药厂、药店的醒目位置,人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创立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乐家第一代传人乐凤鸣为“同仁堂”留下的训词,“同仁堂”人已把这句训词铭记在心。
“同仁堂”的处方来源很广,有民间验方、家传秘方、宫廷太医良方,也有现代名医的新方。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为求一个“效”字,“同仁堂”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处方的配伍原则,药料选用十分讲究。如白芍用杭白芍,郁金用黄郁金,肉桂用甲级企边桂,陈皮用新会的,蜂蜜用河北兴隆的,十六头人参不能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用三十二头小参顶替,僵蚕不能用僵蛹代替。“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有些特殊的药料不能用收购的办法保证质量,“同仁堂”就想尽办法自己培育。如制作乌鸡白凤丸需用纯种乌鸡,公司在北京市北郊无污染的龙山专门饲养,对纯种乌鸡饲以营养丰富的饲料,饮以清澈洁净的泉水,发现羽毛骨肉稍有变种退休即予淘汰。中药里许多品种价格昂贵,天然牛黄等比黄金价格还高,但他们决不偷工减料。
中药的生产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从购进原料到包装出厂总有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药料投放误差每每要控制在微克以下,天然牛黄、珍珠等要研成最细的粉末并灭菌;一种中成药中的苏合香则要用多层纱布裹着卫生药棉滤净后投料。酒类则更复杂,要经过浸煮、过滤、圈缸等几十道工序,除尽苦味,溶解药质,使药料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地溶于酒中。膏剂、丸剂等也都有相应严格的操作规程。“修合(配制时)天人见,存心有天知”,“同仁堂”人常用这句话自励自勉,兢兢业业,不逊分毫。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相信,那小山似的各种药材,都要一根根、一颗颗地精心挑拣,一筛筛、一箩箩地筛净。
俗话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传统的制作工艺历来是靠老药工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同仁堂”在严格按传统质量管理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一套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同仁堂”质量管理制度,先后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建立了“质量否决权”制度。“同仁堂”总是以高于部颁工艺标准的要求制定自己的药品内在质量标准。如药品的含水量误差,部颁标准为正负百分之十五,而同仁堂的标准是正负百分之十四,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使“同仁堂”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年年都达到百分之百。同仁堂人可以自豪地说,别人可以盗去我们的配方,分析出同仁堂药品的成分,但学不去我们精湛的炮制工艺,照样制不出好药。
信: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之所以300多年不倒,不仅因为它有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还因为它有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到同仁堂药店抓药,极少出现差错。一次顾客反映,买到的“天王补心丹”中混装了一丸“地榆槐角丸”,虽然混服这两种药并没有危险,但他们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把已经发售到各地的4万盒药品一盒盒追了回来。
“同仁堂”经营不少高档药,同时廉价药品种也十分丰富。一元钱一张的狗皮膏、几角钱一支的眼药水应有尽有。“同仁堂”人做大生产,也不拒绝小买卖。一次一位50多岁的山东老汉在“同仁堂”买药,递上药方,接过价单时椤住了,价单上写着0.01元。一分钱?老汉以为是弄错了,犹犹豫豫地交了钱来柜台上取药,只见售货员认真地用戥子称了药,包上,由另一位师傅核对。老汉试探着问:“我这副药是一分钱吗?”老师傅笑着说:“您要买4克天仙腾,这药4克只值4分钱,所以只能给你1克,收一分钱没错。”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越来越辉煌,想借“同仁堂”的招牌发财的也不乏其人。“同仁堂”的名牌效益非常明显,别的厂家的产品一进同仁堂药店,销售很快就会“火”起来,不断有人到同仁堂药店推销药品,有的提出要给予相当丰厚的“好处”,但“同仁堂”职工从不动心。他们说,我们不但不卖假冒伪劣药品,就连不是优质名牌的药品我们也不经销。“同仁堂”职工从不动心。他们说,我们不但不卖假冒伪劣药品,就连不是优质名牌的药品我们也不经销。“同仁堂”人可以拍胸脯夸海口:“我们这儿从没有假药。”他们说社会上越是打假,“同仁堂”的生意就越红火,老百姓知道“同仁堂”从来不卖假药。
在商业经营中,许多商店搞柜台出租。有人找上门来,“同仁堂”都断然拒绝:“'同仁堂'永远自家卖药,而且永远卖好药,决不会为眼前利益丢弃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
“同仁堂”在海外的影响也非常大,来这里买药的海外游客很多,而且往往是大客户。许多导游借机向“同仁堂”索取回扣,“同仁堂”坚决抵制,宁可减少客源,也不助长歪风。由于没有回扣,许多导游不把游客带到“同仁堂。”尽管同仁堂药店所在的大栅栏地区交通不便,但慕名而来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德、诚、信”,使“同仁堂”美名远播,有口皆碑,许多顾客对它已形成一种难解的“同仁堂情结”。一位台湾顾客来到“同仁堂”买药,他买的药在别的药店也能买到,但他说:“我奶奶告诉我,一定要买'同仁堂'的药。”像他这样专程来“同仁堂”买药的每天都有很多。有一位香港企业家,常来“同仁堂”买人参,有时一买就是几十万元的,买后还要委托“同仁堂”加工。有人问他为何对“同仁堂”如此信任,他的回答干净利落:“因为这是'同仁堂'”。1994年6月,一位山东烟台的顾客乘火车、换汽车,费了很大周折,于凌晨5点多来到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同仁堂”,他不知道“同仁堂”有夜间售药的服务,一直在店外等到早上8点开门,一进店就说:“俺终于来到'同仁堂'了,还对那里的中医说,就吃'同仁堂'抓的药才管用。”
1994年4月,“同仁堂”在香港开设分店,一开张就顾客盈门,出现了香港少有的排队看病、抓药的情景,不仅香港人来求医购药,一些身居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人也专程赶来。分店在售药时招聘名医坐堂应诊,其中有一位医生曾在香港行医,生意比较萧条,到同仁堂分店后,门庭若市,令这位医生大为感慨。香港分店开业不久的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者先在店里看了病,接着按摩,最后买了饮片和成药。他买完药后却没有走,抚摸着店内的装饰流下了眼泪。药店经理关切地询问,老人才说:“我排队挂号不只为看病,而是从心里想看看'同仁堂'的人。'同仁堂'比以前更好了,我真高兴啊。”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仙桃一中高中2014级(13)班
郑扬芷
屋后有一棵树,长在避光的角落,阳光从那儿经过总要打个转儿,最后栖落在那儿的橙色少之又少,偶有碰巧遗落下的热度,也轻易被稀释在风中了。被成堆的习题惹得心烦意乱的我,去那儿散心时看到那一幕总免不了奇怪一番:好好的一棵树,怎生就如此想不开,挑了这么个“风水宝地”?问及母亲,她一笑置之。我却无法释怀,使劲瞅瞅这树,余光瞥见一侧的高楼,便恍然:大抵这儿原本恰是一处风水宝地,奈何有外人插足,这儿一间屋那儿一栋房的盖了,生生给改造成如今这幅模样。我追问母亲可是这般,她点头,又是一笑。我为它打抱不平,母亲嘴角弧度依旧,“你又不是它。没准它并不在乎呢!”我看看树身上为数不多的叶子,暗自摇头。
又一个阳光肆意的日子,我撑着下巴,在阳台上晒得整个人都暖透了。惬意之际忽又想到那位树朋友,带了一点期冀去它处查看,结果不由得令我心生同情——它身上的阳光还是少得可怜!伸手抚时,能感到它的叶子都打着卷儿,拧巴在一起了,同时——噢,它可真矮!以我的身高都能堪堪与它“握个手”。我又找到母亲,“不如我们把它挪一挪吧?”“挪去哪儿?怎么挪?”母亲两个问句飘过来,我扁扁嘴一时无语,愁苦地转向树先生——亦或是树小姐——拍拍它的树干:“哎,辛苦你了。”
又想起曾在公园里看到有人为树输液,虽不清楚那是什么营养物质,但总归是能让树长得好点儿吧?可看看自家树朋友清瘦却硬朗的样子,又觉得那是对它的一种不信任。可是,唉,前不久一场雨淋得它光秃秃的,看着总不太妥当。
担心归担心,我大部分的心思终究是被学业夺了去,期间去看过一次,只觉照旧贫瘠可怜,其它也看不出好歹来。等到又一日,我埋在作业海中心烦意乱,拿起这本,想到还有一本需要写,拖来哪本,又瞧见还有张卷子未完成。这样东忙西忙,却不见成果,一时郁闷的我跳出书桌,去看望久违的树朋友去。这一看,竟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原来它也有这么漂亮的时候!不知何时,春风为它披上一件翠衣,它迎风招展着手臂,意气风发。
我久久地愣住了。这一刻,我才忽然发觉一件事儿——原来宁静、安然的它,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在从容、隐密地生长。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仙桃一中高中2014级(13)班
郑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大自然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学子驻足。我们受到大自然的启示,向未知的道路前行。
读大自然,我们学会了探索。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人人都讨厌。可以人们从苍蝇的楫翅中得到启示,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几百张相同的照片。人们在不断探索,现已将这种照相机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有着奇异本领,启示人们模仿这些本领造出新机器。
读大自然,我们学会了发展。大自然的巢穴,天然浑成,质朴无华,然而正是受此启发,人类才发展起了建设科学,建立起了现代化大城市。大自然的河流,看起来不以人的意志流动,日夜奔腾不息,但它不也是在日夜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地球的策略,运动的惯性力等许多道理,教会人们如何开发利用大自然的潜能吗?科学家根据蜻蜓利用气流产生的涡流而上升,根据其飞行结构基础成功研制了直升飞机,为现代运输工业的进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士兵从笨拙的大鱼逮小鱼中受到启发,制成神秘的潜小艇,除用于作战外,还可用于开发海洋资源和进行科学考察,它的作用也由破坏、捣乱变为造福于人类。
读大自然,我们学会了超凡脱俗。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搬走一头大象,那是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教我们勤奋;含羞草默默收拢叶方,那是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扬;梅花冬季仍绽放,那是告诉我们孤傲;青竹生得高而通直,那是告诉我们诚实秉性;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告诉我们洁身自好;粒沙聚积成漠,那是告诉我们坚持,壁立能够千仞,那是告诉我们要无私无欲。我们感慨世界万千。
这些神奇的发现,能让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许多启示!乘着想象的翅膀,迈起探索的步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仙桃一中高中2014级(13)班
许愿
蓝天、微风、露水、尘埃„„我们存在于自然中,感受着自然赋予我们的无需争取便可得到的美好。有人从一粒沙子中看世界,从一棵树中乡愁,从长江流水中看到岁月流逝,人月圆月缺中感受事态不全之美。
我从自然中看包容。每滴雨水汇聚于河,形成小溪,每条溪流奔赴于海,聚成汪洋。如若不是海洋宽容,接纳万物,那么便没有水天一线的辽阔与一望无际的广远。每颗石块聚焦成峰,如若不是高山包容,便没有峭的巍峨,陡峭挺拔,直指天际的山峰,只有包容万物,才可充自己,从而使自身壮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力千仞,无欲则刚,这便是大自然授与我的“包容”。
我从自然中看奉献。曾听说,当蚁洞遇火时,所有的蚂蚁都会聚成一团,形成球状,而后冲出火场。初听时我无疑是震惊的,虽然这样可使部分蚂蚁得以脱身,但我还是讶异于那些勇于用自身的生命铺架同伴逃身桥梁的蚂蚁。它们忍受烈火灼身的痛楚却不曾有任何迟疑,只愿将生命为他人铺就生存之路。我感慨于这样小生物的无私与勇敢。为他人着想,成他人之所思。这便是大自然都与我的“奉献”。
我从自然中知坚强。在电视上曾见过蝶破茧而出。那无疑是得到自由前最痛苦的一道磨炼。它们必须要用尽翅翼上所有力量,才可能破开虫茧,重现光明。而如若无法挣开那裹缚在身上的薄茧在身上的薄茧,它们便失去了自由。甚至无法继续存活,我敬佩于它们面对磨炼时无惧的勇气于搏尽全力的顽强拼搏更敬佩它们面临磨炼时的毫不畏惧。如若无畏,如若坚持,那么便踏遍荆棘,终可得你所愿,自由,成功,光明,彼岸„„这便是大自然授与我的坚强与无惧一切的勇气。
我喜欢看清晨阳光活跃雀跃在树枝上,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碎影;我喜欢听夏日午时蝉在树林中唱响生命之歌时的热情;我喜欢闻穿堂风拂过时携来的远方的香气,我喜欢感受严冬时,雪花跃然于指间的轻灵。
自然启示着我,生命总是了,只要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坚强,多一点奉献,那么你就能活成你喜欢的样子。